语言文字运用 考点五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3)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4)注意问题。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 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 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 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
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 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 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句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3)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 奏鲜明,长于抒情。
[微积累] 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①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 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 似,字数要求不太严格。
②词语的重字与避重有别。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 的提示语,使排比内容互相衔接,给人们紧凑密集之感;而典 型的对偶句上下两句不重字。
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 修辞格来表现。
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 张。
五、对偶:比翼齐飞,共结连理 (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 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a.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 相关的关系。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 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串对。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 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②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 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 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
专题02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文字运用(解析版)

巅峰冲刺江苏省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扫描专题02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文字运用【考点解读】江苏省最新高考考试说明对这个考点的考查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主要考查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手法使用是否得当,能否辨明优逆。
比喻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⑴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⑵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老王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⑶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⑷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5)回喻:又名互喻,是一种先用喻体作本体,再用本体作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
它曲折有致,能够加强艺术感染力。
例1: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天上的街市》)例2:那时候,矿洞里发出可怕的响声,象打雷一样,不,比打雷还可怕。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语言文字运用)题型专练五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题型专练五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真题回眸1.(海南宁夏)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答题指导本题作为一道仿写题,除了要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外,还要注意例句中所给出的隐含的要求,如格式上、主体的选择上等。
答案(示例)那一望无际的青草,绿得肆无忌惮,一塌糊涂,如荡漾的碧波,如起伏的群山,把生命诠释得酣畅淋漓。
2.(四川)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
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题指导注意题干中“景物描写”“句式基本一致”“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等要求,还要注意所供语句中第二句博喻、排比的特点。
所写句子用词要准确、生动,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要恰当。
答案(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3.(浙江)为下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能揭示画面的内涵。
(不少于50字)答题指导本题要求为图片拟写解说词,属于图文转换题。
答题时要准确把握图片信息,明确人物的身份、身体特征、行为,展开联想。
要注意修辞方法的运用,要达到规定的字数。
答案(示例)这是一幅坐在轮椅上的残疾运动员奋力击球的感人画面。
他挥动球拍,展开青春的翅膀,驰骋球场,追逐人生的梦想。
命题特色修辞艺术是追求语言美的一门学问,分广义修辞和狭义修辞两种。
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都属于广义修辞的范畴。
高考考查狭义修辞,即我们常说的修辞格。
它要求学生要会正确运用九种常见的修辞方法(考试说明规定七种修辞手法是: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而不只是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识别。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讲解含答案)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讲解含答案)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仿用、变换句式和修辞”是考纲要求的考点,但全国卷近几年未做单独考查。
为了做到有备无患,本书对本考点也做到了精讲精练,达到备考无盲区的复习目标。
常考修辞手法辨识及运用“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考点。
修辞不但在“语言文字应用”中隐性考查,而且在阅读和写作中隐性考查,“修辞”是学好语文的基本素养之一,有必要对修辞进行专门研究,为同学们上这一课。
修辞的类型较多,分为常用的和非常用的,根据考查情况,下面只介绍九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9种修辞手法明鉴(一)比喻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1.特点比喻有三个基本要素: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但是有些比喻句中三者并不同时出现。
构成比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两个事物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一般说来,本体和喻体又须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
2.分类可按内容分,也可按形式分,种类繁多,现举常用的几例。
(1)明喻明喻是用“像,如,似,若,似的,像……似的,如同……一样”等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是较明显的打比方,其连接本体喻体的比喻词就明确表示了两者的相似关系。
例如: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
(2)暗喻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暗喻又叫隐喻。
例如:生活是海洋。
(3)借喻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
较之明喻和暗喻,借喻形式最为简短,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本体不出现,借喻也是最隐蔽的比喻。
所以它的使用常借助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才使人易于理解。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毒蛇猛兽”借喻那些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反动统治阶级,具体形象,爱憎分明。
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语言文字运用: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润我们;亲情是灯,只要把它提在手中,就能指引我们。 [解析] 解答此题,须要注意的是另写的三句话要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原句用了暗喻,仿句也要用
暗喻,且后文对喻体的扩展要根据喻体的特点来进行,既要与喻体保持一致,又要使仿写的几个句子都如 示例一样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解答这种仿写题,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关键词的类似词语进行改编。 如“生活”可以改成“亲情”“友情”“爱情”等,“歌”可以改成“火”“水”“灯”等。值得注意的 是,改编后的句子要语意通顺,合乎情理。
(3)结构相称 要想对仗工整,除了字数、词性的要求外,还要求上下联的结构对称一致。具体来说,就是偏正对偏 正,动宾对动宾,主谓对主谓,并列对并列。下面对联的结构就非常对称:“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显然,“三七岁月”和“一度春秋”是偏正对偏正,“花甲重逢”和“古稀 双庆”是主谓对主谓,“增加三七岁月”和“更多一度春秋”是动宾对动宾。 (4)内容相应 这是指上下联不仅意义要相联,而且所涉及的事物也要相对或相关。常见的是天文类对天文类,地理 类对地理类,花木类对花木类,禽兽类对禽兽类;节令类对节令类,数目类对数目类等。 此外,上下联中不能出现相同的字,否则,就犯了对联的大忌。比如“科学能致富,诚信能纳财”就 犯了对联的大忌, 因为上下联都有“能”字。 还有就是意思不能雷同, 如下面对联的意思就有些重复:“春 晖盈大地,朝霞满山川。”贴对联或有关对联的排序时,注意仄(三、四声)起平(一、二声)收。
(2)确保“意谐” ①审话题,定仿写中心。 由于命题(话题)式仿写已经确定了话题,故审话题,重在思考话题的内涵,发散思维,充分调动自己 的知识储备,合理地联想和想象,寻找与话题有关的词语、句子等相关材料,并将其以话题为中心做初步 的组合嫁接。 ②审情感,定仿写基调。 在审查例句时,要关注例句的感情基调,是忧伤沉重,还是喜悦明快等。仿句要尽量与例句保持一致, 这样比较保险。
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修辞手法和正确使用词语和熟语课件

• 【答案】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此处误认为快速变幻 的布景令人“眼花缭乱”,用在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 【例3】某些管理机构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 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请辨析画线 成语的正误。
• 【答案】以邻为壑:拿邻国当作大水坑,把本国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 喻把灾祸推给别人。此处误认为机构之间有鸿沟,显然是望文生义。
• 【举一反三】 • 望文生义是对成语关键字词理解不准确造成的,
请识记下列成语中关键字词的意思:
• ①不刊之论(更改) ②春意阑珊(衰落、将尽) • ③危言危行(正直) ④久假不归(借) • ⑤七月流火(火星) ⑥屡试不爽(差错) • ⑦一文不名(占有) ⑧哀而不伤(伤害) • ⑨犯而不校(计较) ⑩不孚众望(令人信服) • ⑪一傅众咻(教导) ⑫差强人意(稍微) • ⑬细大不捐(抛弃) ⑭安土重迁(不轻率) • ⑮文不加点(涂上一点,表删去、修改)
• 2.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塘一般被 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这座八百年的 池塘,像一座时间的钟塔。”从语义上看 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 什么?(4分)
• 2.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塘一般被 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这座八百年的 池塘,像一座时间的钟塔。”从语义上看 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 什么?(4分)
一、修辞手法种类
• 修辞不但在“语言文字应用”中隐性考查, 而且在阅读和写作中隐性考查,“修辞” 是学好语文的基本素养之一,但由于考生 在三年的语文学习中已对修辞较为熟悉, 小文就不再展开,以图表的形式呈现,配 以小练习,主要为学习仿写打基础。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30语言文字运用之正确使用修辞(PPT)课件29张

五、随堂演练(一) 【答案】(1)以“东风”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万紫 千红的春天”喻创意丰富、制作考究的精品。(2)①将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意义说得形象可感,增 强了文章说服力。②以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表现对美好未 来的期待,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分析构成”,2分。表达效果,3分;答出1点得2分, 答出2点得3分)
语言文字运用
考点30 正确使用修辞
一、考点解读
高考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时,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考 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即辨析材料或句子中使用的修辞 手法及表达效果,所给材料与所设情境,多来自现实生活, 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二是与其他考点结合起来 考查修辞手法的使用。比如与“仿用句式”“语言表达连 贯”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
二、知识储备—— 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5.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来表达两个 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收到一种均 衡的美感效果。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 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节奏 鲜明,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6.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 子成串地排列。主要有成分排比、分句排比段落排比等。作用:节 奏鲜明,增强气势;突出强调内容,增强感情。
四、典题导引 例2. 2021年全国甲卷第21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疆是我国较早大量种植和使用棉花的地区之一。新疆光照充
足,热量丰富,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拥有①,适宜棉花的种植 和生长,新疆棉尤其是长绒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除了上 述自然条件,现代科技的应用也是新疆棉②。近年来,新疆棉品质 不断提升,同时③,但仍然供不应求。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高考备考

运用比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 不出现,一出现就成了比喻。 如: 1、勇敢的海燕。 只出现本体“海燕”,拟体“人” 没有出现。一出现拟体,变成了比喻。 2、只恐夜深花睡去……。 只出现本体“花”,拟体“人” 没有出现。一出现拟体,变成了比喻。
例如:下面溪水大概是干涸了, 看着有无数用为筑桥剩下的大而笨 像醉汉一样 懒懒散散 的白色石块, 睡了一溪沟。 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
青 年 是 八 九 点 钟 的 太 阳
本 体
比 喻 词
喻 体
幸 福 像 花 儿 一 样
本 体
比 喻 词
喻 体
比 喻 词
张 三 像 一 个 大 英 雄
比喻的种类: 一、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 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典型形式是:甲 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 词“像、好像、似、好似、仿佛、如, 犹如、像....一样”等相联结。
★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
二、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 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 体,代替本事物的名称,如“时
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句中
“雷锋”已成了“助人为乐的人”
的代名词。
专名代泛称示例 1、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 锋。 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 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二个“李公朴”,
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用“诸葛亮”代具有聪明才智的人)
越事实的描述。要求使用时合乎情
理,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夸张的种类: 一、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
物往大(多、快、高、长、强……)
处说。
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例如:柏油路晒化了,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五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准确辨识,掌握效果[考点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E级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1.(2014·江苏)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答案 A解析先分析题干诗句,“墙头”是名词,“头”是对“墙”的补充;“雨”是名词,“细”补充说明了“雨”的状态;“垂”是动词;“纤草”是名词,且“纤”是形容词,说明了“草”的状态。
然后分析选项:A项“水面”对“墙头”,“风回”对“雨细”,“聚”对“垂”,“落花”对“纤草”,意义相称,词性相同,对仗工整;B、C、D三项中的“数峰无语”“雨来”“蝉曳残声”词性都与题干句不对仗。
试题评点该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材料是古典诗句,有着浓浓的传统文化味道。
题型是选择题,这是江苏卷在语言表达运用中首次使用该题型。
考生可能搞不清对偶与对仗有怎样的严格的区别,但凭着厚实的古诗积淀,选对答案绝对没问题,因此,该题几乎无难度。
但正因如此,这个考题点可能以后不会再考到了。
2.(2015·江苏)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修辞手法——比拟(拟人和拟物)。
B项意为浮萍碎处,映现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
是从视觉与听觉角度来写的,并未使用比拟手法。
A项意为春风试着用神奇的刀尺,精心剪裁出春天的红花绿叶。
“试”“裁”是人的动作,用了拟人。
C项说芍药花“含春泪”,“蔷薇”“卧晓枝”,把花写成美人,拟人。
D项一“偷”一“翻”,采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南风这位旧相识的顽皮可爱。
试题评点该题是对2014年修辞手法题的继承。
解答的关键是对比拟手法的理解。
比拟分拟人和拟物两种。
拟人是古典诗歌中使用较广的一种修辞手法。
该题难度不大。
3.(2016·江苏)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可以为尧舜C.化干戈为玉帛D.情人眼里出西施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借代。
A项出自《鸿门宴》,将他人比作“刀俎”,自己比作“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使用了比喻手法。
B项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人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
“尧”和“舜”指代贤人,有作为的人,使用了借代手法。
C项出自《淮南子·原道训》,指把战争或争斗变为和平、友好。
“干戈”,盾牌和戈,泛指武器,多借指战争;“玉帛”,古时国与国间交际时用作礼物的玉器和丝织品,代指和平、友好。
本句使用了借代手法。
D项“情人眼里出西施”是谚语。
西施原是春秋末期越国的美女,后来代指心上人。
此句表示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处不美,使用了借代手法。
试题评点该题继续考查修辞手法的辨识,所不同的是本题考的是“借代”,题料不再是诗句,而是熟语。
借代与借喻是考生较难辨识的一组修辞手法,难度虽略有增大,但因为“熟语”考生很熟了,故可以说没有难度。
4.(2015·湖南)下列选项对语段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
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
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
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中国人民奋发图强;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前行。
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光耀在我们的眼前……A.比喻排比B.对偶比喻C.排比夸张D.夸张对偶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
“梦想是……源泉”“梦想的太阳……”两句是暗喻,将“梦想”分别比喻成“源泉”“太阳”。
三个“面对……”,属于排比。
试题评点该题虽然命题立意和题型与江苏卷相同,但考查量较大,它考的是修辞手法的兼用和套用,难度稍大,符合高三毕业生的语文水平。
它恐怕会对未来的江苏卷修辞手法命题有所启发。
1.江苏卷修辞手法题有何特点?答案(1)重点考查常见常用的修辞手法的辨识。
(2)采用客观选择题形式,题料选的是古典诗歌名句或熟语。
(3)试题难度不大。
注意: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不仅出现于语言文字运用题中,也出现于古典诗歌鉴赏与文学类文本阅读中。
2.根据江苏卷修辞手法题的特点,我们应如何复习“修辞手法”考点呢?答案(1)熟练掌握《考试说明》规定的七种修辞手法的特征和表达效果,尤其是常考的比喻、比拟、借代、排比、对偶等手法。
(2)对修辞手法理解和运用的难点,往往不在形式,而在内容。
因此,学习时要多积累,重揣摩。
(3)注意全面,综合复习。
不仅能辨识修辞手法,而且能注意其套用与兼用现象,注重修辞效果的理解;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复习,还要与古典诗歌鉴赏与现代文阅读结合起来。
一、掌握七种修辞手法的特征和效果(一)比喻:打比方1.下列诗句中,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杜甫《曲江对酒》)B.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C.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贾至《春思》)D.秀眉霜雪颜桃花,骨青髓绿长美好。
(李白《山人劝酒》)答案 D解析把“秀眉”比作“霜雪”,把“颜”比作“桃花”。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地球上的生灵中,惟有人会微笑,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增进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
B.爱就是火,火总是光明的,不管那熊熊燃烧的是煤块还是木材,是大树还是小草,只要是火,就闪耀着同样的光辉。
C.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D.庄严的教堂里,一束不很明亮的光线从彩色玻璃窗透了进来,沉重的钟声好像震慑了我的心灵,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答案 D解析“好像”不是比喻。
3.指出下列诗句所用的比喻是哪一种。
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明喻)②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暗喻)③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借喻)(1)概念。
比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构成必需条件。
①甲和乙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种类。
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4)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等。
(二)比拟:“变个脸”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A.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答案 C解析“对愁眠”的主体是作者。
5.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A.绕过假山草坪,范大昌奔向两幢平行建筑的新楼,楼房在夜里呈现出银灰色,静静地盘踞在雾气沼沼的地平线上。
B.每条山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都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C.灯笼草不在意生存环境的优劣,不在意花朵的大小,不追求果实的甜美与赞誉,它活得单纯,甚至是清心寡欲。
D.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答案 A解析“盘踞”是拟物。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
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2)种类。
①拟人,②拟物。
(3)作用。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三)借代:“做代表”6.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B.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答案 D解析D项使用的是比喻手法。
A项“衣冠”代指达官贵人。
B项“珠翠”代指宫女。
C项“孤帆”代指船。
7.下列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李祈《琴歌》)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D.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白居易《望月有感》)答案 B解析B项比喻,以“蓬”“雁”自比,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例句“朱门”、A项“四座”、C项“孤帆”、D项“干戈”都是借代。
(1)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2)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②具体代抽象,③专名代泛称,④形象代本体,⑤部分代整体,⑥材料代本体。
(3)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四)夸张:“说大话”8.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A.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B.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答案 A解析B项“一夜飞度”是夸张。
C项“百丈冰”“万里凝”是夸张。
D项“一日看尽”是夸张。
9.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A.这山峡,天晴的时候,也成天不见太阳,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什么时候仰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
B.“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十一二岁的小伙计,歪着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
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C.红军十五天五战五捷,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为此,毛主席写了光辉诗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D.“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这滴泪,凄切、深挚,千年之后,于每一个朗月高悬的无眠之夜,在相思悲愁者的眉间、心上静静流淌。
答案 B解析使用的是拟人手法。
(1)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修辞手法。
(2)种类。
①扩大夸张,②缩小夸张,③超前夸张。
(3)作用。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