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忍细读——近看介子推

合集下载

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字子夏,鲁国人。

他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孔子门下的一位杰出弟子。

介子推在孔子门下学习了很多道理和知识,成为了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介子推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智慧。

他深得孔子的教诲,潜心修学,努力钻研经典,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他不仅学习文学、历史、礼仪等人文知识,还学习农桑、医药、军事等实用技能,力求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

在孔子的教导下,介子推潜心修学,勤奋好问,虚心向学,不断追求真理。

他善于思考,善于观察,深谋远虑,善于分析问题,善于总结经验,因此在学问上颇有建树。

介子推的故事中,最为著名的是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和贡献。

他曾任鲁国宰相,为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仁政”,提倡仁政治国,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使得鲁国社会风气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他还主张“德治”,强调以德治国,注重道德修养,提倡忠诚、诚信、廉洁,使得国家政治清明,社会风气纯正。

介子推还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政治理论,主张尊王攘夷,强调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提倡忠、孝、节、义、信的五种美德,为国家政治和社会风气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介子推的故事中,还有一则著名的故事,就是他在孔子去世后,为了纪念孔子,每天都到孔子的墓前去祭拜,每次都要跪拜三次,然后再站起来行礼。

这个故事反映了介子推对孔子的深厚感情和尊敬之情,也体现了他对师道尊重的高尚品德。

介子推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部道德的典范。

他的思想和行为,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治国理政思想,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政治智慧和道德启迪。

他的师道尊重之情,为后人树立了崇尚师道、尊重师长的榜样。

介子推的故事,永远闪耀着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芒,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理,不断追求美德,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介子推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介子推的思想和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介休绵山介子推的故事

介休绵山介子推的故事

介休绵山介子推的故事
哎呀呀,那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公园呢,走着走着就听到旁边有人在讲介子推的故事。

“那介子推可真是个大英雄啊!”一个老爷爷说道。

“可不是嘛,他的故事可感人啦!”另一个老奶奶接着说。

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缠着爸爸妈妈给我讲讲介子推的故事。

爸爸笑着说:“好呀,宝贝。

介子推呀,他是春秋时期的人。

他跟着晋文公重耳到处流亡,吃了好多苦呢。

有一次,重耳饿极了,介子推竟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你说厉害不厉害?”
“哇,那他不疼吗?”我惊讶地问。

妈妈摸了摸我的头说:“当然疼呀,可是介子推为了重耳,什么都愿意做。

后来重耳当上了国君,想要报答介子推,可是介子推却不愿意出来做官,带着老母亲躲到绵山里面去了。


“那后来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面的故事。

爸爸接着说:“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就下令放火烧山,可是介子推宁死也不愿意出来,最后和他的母亲一起被烧死在山上了。


“哎呀,好可惜呀!”我忍不住感叹道。

“是呀,宝贝,所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有了寒食节,在这一天人们都不能生火做饭呢。

”妈妈说。

我想了想,说:“介子推真的好伟大呀,他对朋友这么好,这么忠诚。

那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对朋友要真诚,要互相帮助。


爸爸妈妈相视一笑,说:“对呀,宝贝,你说得太对啦!”
我觉得介子推的故事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我们的心。

虽然他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但是他的精神却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我们不能忘记他,要把他的故事一直讲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介子推的伟大!。

介子推故事读后感800

介子推故事读后感800

介子推故事读后感800【原创版3篇】篇1 目录1.介子推故事简介2.介子推的品质和精神3.介子推故事的现实意义4.对我们的启示篇1正文一、介子推故事简介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贤臣,以忠诚、清廉、勤政著称。

在《左传》等古籍中,记载了介子推的事迹和故事,成为后世传颂不衰的佳话。

介子推的故事主要有“割股医母”、“荐贤为国”、“守节自焚”等,每一个故事都展现了他崇高的品质和精神。

二、介子推的品质和精神1.忠诚:介子推对国家和君主忠诚无比,竭尽全力为国家服务,体现了“忠臣不事二主”的信念。

在“割股医母”的故事中,介子推为了救治病重的母亲,不惜割下自己的股肉,以示忠诚和孝心。

2.清廉:介子推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一心为公。

他反对奢侈,提倡节俭,以身作则,为国家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3.勤政:介子推勤于政务,竭尽全力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深受百姓的爱戴。

4.荐贤为国:介子推重视人才,积极向君主推荐贤能之士,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5.守节自焚:在得知晋国发生内乱,国家危在旦夕时,介子推义无反顾地选择与国家共存亡,自焚而死,以示对国家的忠诚和信仰。

三、介子推故事的现实意义介子推的故事传承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他的忠诚、清廉、勤政等品质,是我们今天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习的榜样。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学习介子推的精神,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对我们的启示介子推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首先,我们要学习他的忠诚精神,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忠诚,始终坚定信仰。

其次,要学习他的清廉品质,严于律己,廉洁奉公。

再次,要学习他的勤政精神,勤奋工作,为民服务。

最后,要学习他重视人才、荐贤为国的理念,为建设人才强国贡献力量。

篇2 目录1.介子推故事简介2.介子推的品质和精神3.介子推故事的现实意义4.对我们的启示篇2正文一、介子推故事简介介子推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贤士,他的母亲因遭遇火灾而丧生,介子推为了纪念母亲,便在母亲的墓前守丧三年。

古代介子推的故事

古代介子推的故事

古代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如下: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忠臣,他追随晋国公子重耳在外流亡19年,期间曾割股
奉君,以充饥。

重耳登基后,却忘了介子推的功劳,介子推不慕名利,隐居绵山。

重耳知道后,派人寻找,却找不到。

于是就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来,却发现介
子推背母死在树下,留下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应该常怀一颗奉献之心,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都应该给予帮助。

同时,我们也应该记住那些曾经为我们付出过的人,并珍惜他们的贡献。

2023年最新的介子推的故事简介12篇

2023年最新的介子推的故事简介12篇

2023年最新的介子推的故事简介12篇介子推的精神是什么关于介子推的故事导语:介子推是春秋时期的人,虽然不是什么贵族人家,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是,他身上确实是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介子推的精神主要有介子推是春秋时期的人,虽然不是什么贵族人家,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是,他身上确实是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介子推的精神主要有三点。

首先要说的介子推的精神就是,在重耳穷困潦倒、饥寒交迫的时候,从而去求别人施舍一些饭菜,最后还被毒打一顿,就在重耳生命垂危的时候,介子推割掉身上的肉给重耳充饥。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绝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然指的不是要我们学着介子推把肉割下来给别人,而是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都应该给予帮助,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人应该常怀奉献一颗他人奉献之心。

其二就是,做人应该时时都保持一颗清醒的心态,保持清风之态。

不要去贪图什么荣华富贵而且违背道德之路。

介子推在面对那些功名利禄时,丝毫不像那些唯利是图的人谄媚君王。

他一生淡泊名利,不贪图富贵,不会去主动邀功,甚至在那些功名前还劝阻君王不可那样大肆的给臣子加封进爵,应该以江山社稷为重。

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另外一个道理,钱财嘛,我们应该取之有道,不要走捷径。

最后一点就是要有一颗赤诚无私的爱国之心。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都应该要爱国。

介子推一生都心系国家,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就连死前还留下对晋文公的告诫,告诉他一定要“清明勤政复清明”。

介子推的精神非常高尚,值得后世人学习。

关于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的故事和我们国家的一个节日息息相关,到底是什么节日呢,让我们慢慢来探索一下。

首先我们可以回归到春秋时期,介子推的故事大概是这样子的:晋国的公子重耳由于遭到陷害于是被迫带着一群家臣出逃,其中包括介子推。

他们一路上要吃的没吃的要住的没地儿住,病厄交加,处境相当的穷困潦倒。

介子推为了保全重耳的性命,决然的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给他食用。

后来,重耳登上了晋国王位,听信奸臣的奉承变得昏庸无道,介子推苦心孤诣的劝导却没有什么用,对于重耳的失望便归隐了山林。

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引言介子推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智者和哲学家,他以其聪明才智和深不可测的智慧而闻名于世。

在中国历史上,介子推被誉为堪比孔子和老子的哲学大师。

本文将为您讲述介子推的故事,探索他的生平和他的智慧哲学。

生平根据史书记载,介子推生活在战国时期的中国,他的出生地和具体出生日期已经无从考证。

介子推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但他的聪慧和勤奋使他逐渐崭露头角。

幼年时期,介子推就展现出超群的智慧和触类旁通的能力,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在成长过程中,介子推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热爱学习经典文化,尤其是《论语》和《大学》。

他学富五车,博览群书,凭借他出众的智慧才能,逐渐成为了一位备受推崇的智者。

智慧哲学介子推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人性、道德和政治方面。

他强调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们应该追求道德的行为来达到内心的平衡。

他相信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尊重他人和推崇道德,人们可以实现社会和谐和个人幸福。

在政治方面,介子推提出了“小国寡民,大国寡民”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富强不仅仅取决于领土的广阔和人口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国民的素质教育和道德修养。

他主张政府应该依靠道德和智慧来统治,而不是仅仅靠武力和暴力。

他的这些思想对后来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事一:与世俗之见的对话有一天,一位国君向介子推请教道德和政治的问题。

国君问道:“在现实生活中,追求道德行为很难,因为我们总是面对各种各样的困境和诱惑。

如何才能在善良和权力之间取得平衡?”介子推微笑着回答道:“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现实生活确实会使人们迷失自己。

实现平衡的关键是保持良好的教育和内心的正念。

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醒自己,坚守道德原则,不被世俗之见所动摇。

”故事二:对待挑战的智慧一位年轻人向介子推请教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挑战。

介子推说:“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区别于武力和暴力,我们需要寻找智慧和决策的方向。

”他提醒年轻人要保持冷静和平和,用智慧和善良的行为去解决问题,懂得舍得和顺从命运的安排。

一个绝世好奴才的标本——介子推

一个绝世好奴才的标本——介子推

一个绝世好奴才的标本——介子推作者:蜀山大侠来源:绿叶青草关于介子推,历史上记载的典籍很多,但是记载的内容就两条,一个是割股奉君,出自《韩诗外传》就几句话:晋文公重耳亡,过曹,里凫须从,因盗重耳资而亡。

重耳无粮,馁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后能行。

——《韩诗外传》卷十节选,还有一个是功成弗居,出自《左传》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这真是一个绝世好奴才!!重耳在曹国绝粮,是在逃亡期间,那些亲戚们跟着一起逃亡,这没话说,可介子推,你就一个老百姓,是一个普通随从。

属于拿钱干活的那一类人。

你有什么必要要遭这个罪?重耳他自己要当国君,那是他自己的事情。

本来就应该比你能吃苦,可是他因为没有肉吃,受不了了,你把自己的肉割下来给他吃。

你妈你还是不是人啊。

你又不想夺取国君的宝座,凭什么你要做这么大的牺牲?重耳他是要夺取国君宝座的人,本应该比你们受更多的苦,干吗他连跟你们大家一样受罪都不行?就算要割人肉给重耳吃,也轮不到你啊,他这么多亲戚,这么多贵族跟着一起跑,他们是奔着将来得天下以后的好处来的,他们不能割身上一块肉给他吃?有你一个普通随从什么事啊?你也没有想过得个什么官位,拿多少封地,要个什么俸禄之类的。

把自己不当人的人,别人也不会拿他当人,这重耳回头当了国君,赏赐有功人员,却偏偏漏了这个介子推。

可见重耳从骨子里就看不起这种人,绝不是无意疏忽,那么多大臣也不都是吃干饭的,想不到提醒一下。

历史不忍细读――近看介子推

历史不忍细读――近看介子推

历史不忍细读——近看介子推文/xx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知有多少历尽艰辛、为了国家与民族大业出谋划策、奋勇拼杀的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被滚滚江水荡为尘埃,但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总有一些人物会化为神奇,在古老的土地上代代传颂下来并成为全民族记忆的符号。

“xx屈原、xx介子”就是其中的典型事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xx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每年寒食节来临,人们总会想起介子推。

这位跟随晋文公流浪数十年,最后横死山中的落拓汉,因其危难之际割股奉君和功成之后悄然退隐,数千年来不知让多少不得志的文人墨客遥祭相怜,更不知被多少帝王作为忠义的典范进行推广宣传。

今天,我们就通过厚重的史书,寻找一下介子推其人真相。

介子推是百度百科所说的晋文公“五贤”之一吗?重耳落魄到了什么程度,居然到了有臣子割股为食的地步?为什么位被亚圣庄子称为“至忠至义”之士功成之后居然毫无封赏?他是被烧死在山上吗?如果是的话,他到底是冤死还是慨然赴死?今天,我们不妨翻开厚重的史书,找出蛛丝马迹细品历史真相。

一、介子推是xx还是空负盛名?我不知道百度百科关于介子推是跟随重耳(晋文公)外逃时的五贤之一的说法来自哪里。

我们打开《史记》就会发现,最初随重耳外逃人员中确有五贤,里面记述的很明确,这五贤分别是赵衰、狐偃咎犯、贾佗、先轸、魏武子。

里边根本没有介子推的事。

当然,这不说明介子推没有从一开始就跟随重耳,《史记》中记载“其余不知名者数十人”。

看来,介子推应该在“其余”的范围内。

不是五贤之一也就罢了,介子推有没有在重耳的帝王之路上发挥什么作用呢?在能够查到的重耳出逃资料中,第一次危机是要饭时被一老农用土块调戏,此时的重耳还未改公子习气,见此不禁大怒,“将加鞭扑”,被狐偃劝止并鼓励其“此天赐也”,重耳闻此不觉精神大振,叩拜接过而去。

第二次危机是贪恋齐国安逸,又是狐偃说动姜氏把重耳灌醉后放到车上出走,重耳醒后大怒,差点砍了狐偃。

第三次是在秦穆公为重耳举行的宴席上,赵衰出场化解危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不忍细读——近看介子推文/荆棘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知有多少历尽艰辛、为了国家与民族大业出谋划策、奋勇拼杀的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被滚滚江水荡为尘埃,但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总有一些人物会化为神奇,在古老的土地上代代传颂下来并成为全民族记忆的符号。

“南屈原、北介子”就是其中的典型事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每年寒食节来临,人们总会想起介子推。

这位跟随晋文公流浪数十年,最后横死山中的落拓汉,因其危难之际割股奉君和功成之后悄然退隐,数千年来不知让多少不得志的文人墨客遥祭相怜,更不知被多少帝王作为忠义的典范进行推广宣传。

今天,我们就通过厚重的史书,寻找一下介子推其人真相。

介子推是百度百科所说的晋文公“五贤”之一吗?重耳落魄到了什么程度,居然到了有臣子割股为食的地步?为什么位被亚圣庄子称为“至忠至义”之士功成之后居然毫无封赏?他是被烧死在山上吗?如果是的话,他到底是冤死还是慨然赴死?今天,我们不妨翻开厚重的史书,找出蛛丝马迹细品历史真相。

一、介子推是旷世奇才还是空负盛名?我不知道百度百科关于介子推是跟随重耳(晋文公)外逃时的五贤之一的说法来自哪里。

我们打开《史记》就会发现,最初随重耳外逃人员中确有五贤,里面记述的很明确,这五贤分别是赵衰、狐偃咎犯、贾佗、先轸、魏武子。

里边根本没有介子推的事。

当然,这不说明介子推没有从一开始就跟随重耳,《史记》中记载“其余不知名者数十人”。

看来,介子推应该在“其余”的范围内。

1不是五贤之一也就罢了,介子推有没有在重耳的帝王之路上发挥什么作用呢?在能够查到的重耳出逃资料中,第一次危机是要饭时被一老农用土块调戏,此时的重耳还未改公子习气,见此不禁大怒,“将加鞭扑”,被狐偃劝止并鼓励其“此天赐也”,重耳闻此不觉精神大振,叩拜接过而去。

第二次危机是贪恋齐国安逸,又是狐偃说动姜氏把重耳灌醉后放到车上出走,重耳醒后大怒,差点砍了狐偃。

第三次是在秦穆公为重耳举行的宴席上,赵衰出场化解危机。

细察《春秋》、《史记》,洋洋数千字,每逢生死攸关的时刻,竟无只言片语谈及介子推。

在秦送重耳回国至黄河边渡口时,狐偃自感鞍马辛劳,以有过请辞,当然,实际上是因为胜利在望,狐偃想表表功讨个口彩以便封赏。

重耳掷壁入河力挽狐偃,此时介子推恰在船上,却嘲笑狐偃,说“这是老天爷成全的公子,没有我们什么功劳,你居然表功请赏,太卑鄙了,我和你不是一路人。

”我对比了一下《左传》和《史记》,发现司马迁前半部分的记述基本就是和《左传》一模一样,后边关于介子推嘲骂狐偃的话是补上去的,这样有什么不同呢?这个差异太大了,因为紧挨着记述的下一件史实是《介子推不言禄》,如果没有这几句话,我们很容易单就《左传》中的一篇文章拔高介子推,看完司马迁加的这一段对话,我们稍事推理,就会发现这里面大有文章。

细品介子推这段话,就会发现,重耳流浪十九年,不少老臣跟着生死与共,临到大业将成时,一方面这些老臣希望得到个封赏的承诺,另一方面重耳也正在渴求人才之时,这些老臣显得弥足珍贵,需要拉拢人心。

所以那折掷璧立誓的戏唱的适时而又精彩。

可这时此前从没出过场的介子推出场了,一出来就把所有的功劳以天命为理由推到了重耳一人头上,这马屁拍的多扫兴!接下来的文字也很耐人寻味,介子推说完这些话后“乃自隐过河”,也就是说他自己偷偷走了。

为什么偷偷走了?我们想一下,狐偃是这群老臣的首领,你介子推公然辱骂重臣且把大家几十年的功劳一语封杀,重耳会不会怕冷了大家的心?恐怕话音未落,立马招来重耳一通训斥,无颜再站,不得不灰溜溜的走了。

至此,我们基本可以断定,就算介子推有才,也绝非大才,空负盛名而已!二、介子推为什么要割股奉君?遍翻《春秋》、《史记》、《战国策》,均未见到有关介子推割股奉君的记载,难道这件事是杜撰的?应该不是。

因为正史虽未记载,但是在《庄子杂篇盗跖》和《韩非子用人第二十七》中都提到了此事,庄子与韩非子生活的年代和晋文公相差仅200多年,这种事当初应该还有多种记录,所以我们应该相信,此事是曾经有的,甚至还有不少人根据这一事件,认为介子推算得上重耳的救命恩人。

那么,当时晋文公——也就是公子重耳,是不是就落魄到了饿的恹恹待毙,下属要割肉进奉救命的地步呢?我们先要确定一下这事发生的背景和时间?前史均无详载,但《东周列国志》中说的很详细,发生在公子重耳出逃并在狄居住了12年以后,起身前往齐国的途中。

当时重耳途径卫国,卫国国君不以礼待,所以重耳的饮食遇到了苦难,以至于“是日,公子君臣尚未早餐,忍饥而行,看看过午......虽有壶餐,不够子余一人之食......众人争采蕨薇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忽见介子推捧肉汤一盂以进......”,原来是在一顿早饭未吃、天过晌午、正餐不够公子一人吃的、其他人都在采野菜煮食的情况下。

怪了!这种情况严格来说绝不能算严重,起码算不上要命,如果因为一顿饭没吃,另一顿饭不够可口就有属下割肉煮食,恐怕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那几十个随从早给吃的骨渣不剩了。

再者说,割肉奉君对当时的流亡队伍是有很多不利的。

我们根据自己生活感受推断一下。

割肉煮汤,不可能只有很小一丁点,一点肉皮根本熬不出汤味来,起码要割二两以上的肉下来。

割这么多肉,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是有相当风险的,也是需要相当决心的!介子推不仅割了,而且还煮好后亲自进奉给重耳,我估计,重耳3喝了这碗汤,接下来几天不得不专门给介子推安排一辆车子躺上,并时时听到这家伙的大声呻吟了。

我们绝不能说介子推胖到了靠给人割肉来减肥的地步,不过起码这一次割的时机不是很必要,忠义思想肯定有,但谁说这个没有什么大本事的家伙这次没有一点下大本钱作秀的想法,鬼都不信!由此可见,介子推割肉绝非明智之举,他也算不上重耳的救命恩人,只是一个精神过于偏激或有严重投机嫌疑的不良分子。

三、晋文公(重耳)封赏群臣的标准是什么?一个对自己割肉果腹之恩的人,被忘掉的可行性是微乎其微的,但是晋文公封赏从亡者及功臣时,偏偏就没有介子推,为此,庄子曾说:“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

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可见老庄对介子推是深深同情的,一个“背之”,把晋文公推向了忘恩负义之辈。

历代儒士也都是对晋文公此举愤愤不已,所以每每在自己失意时甘比介子,涕泪横流。

晋文公真的是忘恩负义之辈吗?现在人赞扬介子推的高风亮节,主要是认为介子推功成自隐,不受封赏。

但《左传》只说介子推不言禄,从没说他不愿不受禄。

而且就算是对介子推深深同情的庄子,也模模糊糊的说到因为晋文公没有给他封赏,介子推“大怒而去”,这也根本不可能是想归隐的态度,就是说:介子推想要得到封赏,偏偏自己不说,晋文公也没给,所以他才“大怒归隐”。

那他到底得到该不该封赏呢?晋文公在颠沛流离十九年后终于登上王位,并成为一代雄主。

在登位初期封赏群臣时,曾有一个一开始就跟着流亡,叫做壶叙的小吏质问晋文公:“君行三赏,赏不及臣,敢请罪!”晋文公当时就向他说明了封赏的标准:“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阙者,此受下赏。

三赏之后,若且及子。

”大意是,在仁义道德的大节上能够帮助我的,应该受“上赏”;帮助我做事,始终不离不弃,最终成就大事业的受“次赏”;而只有“矢石之难,汗马之劳”即舍生忘死、不畏艰险的勇士也可以受“次赏”;而如果只能为他效力不能对他进行规劝、制止错误的人,应该受到“下赏”。

至于“壶叔”等“从亡贱臣”则又在其下矣。

可见,晋文公封赏的标准是非常严格和分明的,这样的赏罚,不仅仅是凭借一人之好恶,一定是专门有机构帮助他分析执行的,既然如此,之所以没有受到封赏,我们只能说,介子推除了割自己一刀展示了忠勇外,确实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另外,据俺推断,别以为重耳啃几口大腿就嘴软,介子推自从割肉之后应该是没得什么好气,要不然介子推也不会表现的对未来看这么透彻。

毕竟,当几十年牛马,血汗也流了不少,家里还有盼望自己升官发财的老妈,介子如果不是看清重耳态度,不会这么轻易放弃的。

我们且再看《东周列国志》中其的评价:又有介子推,原是从亡人数,他为人狷介无比,因济河之时,见狐偃有居功之语,心怀鄙薄,耻居其列,自随班朝贺一次以后,托病居家,甘守清贫,躬自织屦,以侍奉其老母。

当然,你也可以说从《左传介子推不言禄》中看到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的割股食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从更深层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

四、介子推是怎么死的呢?同样,正史中从没有关于晋文公烧山和介子推被烧死的记载。

估计《东周》中关于此处的观点来自《庄子盗跖》中“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既然庄子说介子推被烧死了,我们就相信他被烧死了吧。

他为什么被烧死了呢?5据《东周》记载,介子推的邻居解张为其抱不平,先是劝介子推找晋文公理论,后又在介子推走后“乃作书夜悬于朝门”。

而《史记》中则书道“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

别管如何说,确实有人帮介子推找了,晋文公看了以后也确实表示了想给他个职务,这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使人召之,则亡。

”也就是说晋文公让人去召他见君,这一召居然“则亡”了,于是就出现了晋文公封绵山为介山的典故。

介子推不是不想做官,晋文公也表示了原意封赏,这死的也太不是时候了。

有人推断说介子推死也不愿下山为官,这个论断站不住脚,别忘了刚刚介子推上山时,还有他母亲呢。

如此看来,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有人根本不想让介子推受封赏。

综合各种资料可以看到,介子推是个既没有什么本领,也不会说话办事,而且很狂妄小气的人,这种人平时一定得罪不少人。

比如晋文公的左膀右臂、功劳最大的狐偃就肯定对其没一点好感,如果此时的狐偃想让介子推死,是能达到“则亡”的效果的。

别说狐偃等一干大臣,就是晋文公也未必想让介子推活着。

当初在晋文公流亡路上,介子推抓住有一顿饭困难的机会,把大腿送上去了,晋文公吃了吐不出来,只能感动的热泪盈眶,从此背负上感恩戴德的包袱,偏偏此人除了拍马啥用没有。

晋文公大业未稳,此人寸功未立居然仗着一刀之勇,蹲在家里等封赏,封赏没轮上,大怒而去,弄不巧还会四处怨言蜚语,搞的晋文公有声名扫地之虞。

看来晋文公也有杀他的可能,恐怕介子推之死只能成为一桩历史悬案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