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第一单元《阳关三叠》优质教案
《阳关三叠》教案-新

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华夏古韵》第一课时《阳关三叠》教学内容:《阳关三叠》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歌曲的演唱学习,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理解,准确感受古曲所蕴含的深厚情感.通过交流古琴知识、观看古琴演奏视屏、分析歌曲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视唱旋律、比照欣赏等手段,学唱、表现琴歌《阳关三叠》。
3.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古琴相关知识。
(2)理解琴歌这个艺术形式。
(3)用流畅、连接、饱满的声音表现出古曲的韵味和情感。
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1)播放古琴曲《太极》片段,让学生感受我国古典音乐的不同韵味。
师:美好的音乐令人陶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寻我国古典音乐的音韵之美。
( 2 )出示教学目标★理解民族乐器古琴与古筝的历史构造及音色,欣赏古乐曲《流水》片段。
★学唱古代琴歌《阳关三叠》(3)交流知识★出示幻灯:请问谁能解释“华夏”的含义?(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
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华夏是汉族和中国的古称,即“荣耀的中国人”。
)中国上下五千年,孕育了很多灿烂的文化,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探讨华夏音乐文化.★今天老师穿了什么服装呢?(汉唐服装)(在古时候,服饰也是人们身份的象征,不同等级与地位的人,锦缎、绸缎色彩艳丽多为皇族与贵族们所有,贫民就是简单的素色,绸缎也不是很好。
不同等级,花纹也有不同的要求。
有兴趣的同学可做进一步的理解。
)★师:今天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看看大家对华夏古韵理解多少。
挑战你的听力小组围坐,欣赏两个音频片段后,快速讨论判断出是哪两种乐器并在小白板上写出答案,由组内成员亮牌抢答。
(古筝古琴)请说出二者音色的区别,在答题纸上写上关键词,古筝的音色: 清脆、明亮、高亢;古琴的音色: 深沉古雅)师:古筝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今天,老师向同学们隆重介绍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以及古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琴歌。
请看图观察找出古琴与古筝的区别小组围坐讨论,并在小白板上写出关键词,由组内一位同学总结发言。
第一单元唱歌:阳关三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

4.演唱练习:请学生跟随音乐教材或视频学习阳关三叠的演唱技巧,并尝试演唱这首歌曲,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5.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阳关三叠的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2.阳关三叠是一首著名的古琴曲,源自中国古代,经过多次改编,形成了现在的版本。
(3)判断题:
1.阳关三叠是一首著名的古琴曲,源自中国古代,经过多次改编,形成了现在的版本。
2.阳关三叠的旋律优美,节奏舒缓,能够帮助学生放松心情,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4)简答题:
1.请简述阳关三叠的历史背景和音乐特点。
2.请简述如何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提高音乐素养。
(2)改进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音乐游戏、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音乐知识和技巧。
(3)完善教学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通过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1.学生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喜欢唱歌、听音乐,对音乐有较高的审美能力。
2.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较强,能够快速掌握新的音乐知识,能够通过模仿和练习提高演唱技巧。
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阳关三叠-教案

8.请谈谈你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9.请谈谈你对《阳关三叠》这首曲子音乐特点的理解,以及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0.请谈谈你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阳关三叠》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阳关三叠》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音乐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阳关三叠》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4.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研究、讨论和实践,共同完成一个关于《阳关三叠》的音乐项目,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5.学生能够通过音乐实验,亲身体验音乐的韵律和节奏,提高音乐表现力。
6.学生能够通过学习《阳关三叠》,了解我国古代音乐的特点,增强文化理解和审美感知能力。
7.学生能够通过学习《阳关三叠》,提高自己的音乐表现力,增强音乐素养。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阳关三叠》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阳关三叠》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阳关三叠》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阳关三叠》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人教版八下音乐 1.1阳关三叠 教案设计

《阳关三叠》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2、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完美结合的魅力,感受朋友情深。
3、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音乐去搭配情境,结合文学,张开想象的翅膀,体验情境音乐的气质与情感。
教学重点:体验音乐的情绪难点:体验音乐的内涵教学过程: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
即兴创作(出示一组离别图片):如果你是作曲家或诗人请为这组图画配上诗或音乐,你会用什么什么古诗或乐器。
(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有的唱,有的朗诵等。
)古今描写离愁别绪的音乐很多。
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的悲欢离合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
作者借这两句词来抒发自己和胞弟苏辙的离别之情。
“人生自古伤离别,执手看泪眼”,毛泽东的著名诗句“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漫漫人类历史,人们演绎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
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是和离别的话题有关。
二、新课。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其实在我国古代也有很多类似题材的艺术作品。
下面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一首唐诗。
1、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播放。
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
李白,杜甫,。
师吟诵: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生:王维《相思》。
那么请畅谈你心目中的王维。
⑴众生简介王维的生平。
教师小结: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不仅会写诗,而且对佛经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为“诗佛”。
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课件中的王维山水古画)。
他自己也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阳关三叠- 教案设计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一、内容学唱歌曲《阳关三叠》第一叠二、内容解析《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古琴歌曲。
叠是古代对同曲变奏结构的一种称谓,三叠意指唱(奏)三次。
在不同版本的琴歌《阳关三叠》中,常被加进新词,以丰富曲调情感表达的需要。
《阳关三叠》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
这首乐曲产生于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
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大约到了宋代,《阳关三叠》的曲谱便已失传了。
所见的古曲《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歌改编而成。
最早载有《阳关三叠》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而流行的曲谱原载于明代《发明琴谱》(1530),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76)。
新中国成立后,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却有深挚的惜别之情,适合绝大多数离宴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这首琴歌音调纯朴而富有激情,曲调运用了商、宫、羽等调式交替的表现手法,在王维原诗的基础上又补充了长短句的诗句用来丰富琴歌的内容,形成了两个段落。
第一个段落是王维的原诗,商调式,起承转合层次分明。
第二段落是琴歌的补充部分,从音乐角度说,后段有点类似副歌的性质,羽调式为主,词曲以王维原诗意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大跳,和“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的陈述,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极大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第一单元《阳光三折》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第一单元《阳光三折》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音乐中的三个元素:旋律、节奏和和声。
2. 掌握《阳光三折》这首歌曲的曲调和歌词。
3. 能够合唱《阳光三折》。
教学准备1. 《阳光三折》歌曲录音。
2. 课件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课件播放《阳光三折》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研究旋律(15分钟)- 教师播放整首歌曲的录音,学生跟随听。
- 教师用手指标示旋律的升降音。
- 分段反复播放歌曲,让学生模仿跟唱。
3. 研究节奏(15分钟)- 教师敲击课桌,让学生判断敲击的节奏是快还是慢。
- 教师利用敲击面包板来演示节奏。
- 教师用手拍打节奏,学生跟随拍打。
4. 研究和声(15分钟)- 教师示范用手拍打节奏,并同时哼唱旋律。
- 学生模仿教师的演示,感受旋律和节奏的结合。
5. 合唱练(20分钟)- 教师分配不同的角色给学生,例如男声、女声和合唱。
- 学生根据分配的角色进行合唱练。
- 教师逐渐增加合唱的难度,例如加入合唱和声。
6. 评价与反馈(10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研究过程,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 教师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练《阳光三折》,可与家人一起合唱。
2. 可邀请学生表演《阳光三折》的合唱版本。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和声三个元素,并学习了《阳光三折》这首歌曲的演唱和合唱。
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并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阳关三叠-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阳关三叠-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阳关三叠》这首著名的古代民歌,掌握其基本唱法和节奏特点。
2.能够用正确的音高唱出《阳关三叠》的主旋律,并了解歌词的意义。
3.呈现学生自己所理解到的音乐和民族文化的情感和信息,并分析、鉴赏其音乐特点。
二、教学准备1.音乐教学课件。
2.乐器:口琴、尤克里里等。
3.相关音乐知识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先播放一段《阳关三叠》,让学生们在听歌的同时,通过谈论古代民歌、古代文艺、以及“古老”的文化财富,引导学生充分了解《阳关三叠》丰富的内涵和历史背景。
2. 正文(35分钟)1.历史背景1.(10分钟)老师先简单介绍《阳关三叠》的历史背景和流传情况,使学生们全面了解这首歌曲的文化内涵。
2.音乐分析1.(10分钟)学习《阳关三叠》的音乐特点,教师利用课件,让学生们学习歌曲的基本唱法和节奏特点。
2.(10分钟)让学生们用乐器合奏《阳关三叠》,并自由发挥、巧妙搭配,充分展示个人的音乐素养。
3.(5分钟)学生通过尝试唱《阳关三叠》的主旋律,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让情感和音乐自由地融合。
3. 活动设计(20分钟)教师通过活动和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阳关三叠》和古代民歌。
1.古代勾玉游戏老师准备一份精美的勾玉,同学们围成一圈,传递勾玉,每个人在歌曲响起的时候,需要说出自己刚才传递玉的次数(用英语)。
2.古代问答游戏老师和学生一起完成有关古代音乐的问答游戏,增加学生们对中国古代音乐的了解。
四、作业1.让学生自己体验学过的歌曲,并回顾音乐知识以及《阳关三叠》的文化内涵。
2.学生可以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者制作音乐作品,加深对音乐创作的理解和热爱。
五、课后反思教师应该按照孩子的掌握情况合理调节每一个环节,既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也要确保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应该加强抽象思维的激活和探究,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思考,达到促进想象力、创造力的目的。
老师还可以多挖掘和展示音乐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和情感精髓,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
第一单元《华夏古韵》阳关三叠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

课题:《阳关三叠》一、教学目标1、艺术感知:欣赏聆听《阳关三叠》,感受古诗词格律美与古琴的音韵美,理解作品中的音乐风格与情绪变化,充分感知中国古代歌曲的魅力。
2、审美体验:了解中国古代歌曲相关知识,学习演唱《阳关三叠》上阕。
3、文化理解: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歌曲的探究兴趣,理解其文化精神,深入感受传统经典的高雅,体验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统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阳关三叠》音乐结构与演唱情绪分析,感受中国古代音乐诗与歌的魅力2、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投入歌曲氛围,将所学带入演唱中三、教学过程1、导入欣赏:《我住长江头》师:这首歌曲的歌词有什么特点?生:诗词正所谓“诗言志,歌咏言”。
自原始社会从诗、舞、乐同源而生到《诗经》到乐府的合乐而歌再到唐诗宋词的合乐而诗,诗词与音乐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今天,时光将倒流,让我们从一首中国古代音乐出发出发,一起拨开尘雾,回到那个世界,去感受诗与歌永恒的魅力。
二、新课教授(一)1、朗诵《送元二使安西》(1)感受全诗所要表达的情感答:描述了送别友人的场景。
教师补充并介绍诗作与时代背景: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
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写下这首诗,所以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还有相见不知期的惆怅及对有人前途的担忧(2)听辨音乐,为《送元二使安西》配乐(3)配乐诗朗诵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问题来引出对诗文的人物地点背景等介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来理解诗文,为后续诗乐的学习作好铺垫。
2、欣赏、体验《阳关三叠》(1)介绍琴歌琴歌,即抚琴而歌,是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能够较好地表现古琴富于歌唱性的特点。
许多琴歌就是文人雅士衬以琴乐曼声长吟诗词的产物。
琴歌的特点:琴歌以抒情为主,个别也有叙事。
演唱时,主要伴随琴声轻吟低唱,故曲调多吟诵性。
(2)介绍《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是唐代一首著名的琴歌,歌词是根据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第一单元
《阳关三叠》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一、感受、体验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引发对我国古代音乐及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
二、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体会歌曲忧伤、惆怅的情绪。
教学重点:
一、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作者的心情。
教学难点:
“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和好友分别,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寄托你的思念呢?(通信、发邮件、打电话、点歌等。
)
2、师:你知道有哪些表达友谊的歌曲呢?(《友谊地久天长》音频)。
二、情感体验。
1、师:你们说得很好。
其实古代也有很多表现友谊的音乐作品。
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首描写友谊的古曲,请你听后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阳关三叠》音频)。
2、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诵读歌词。
1、讲述歌词的来源。
师:这段歌词的前一部分实际上是来自一首唐诗,你们知道这首唐诗是谁的什么作品吗?
师:这位同学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
这首诗在语文课上学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
唐朝时,为诗配乐进行演唱十分盛行,很多古诗都被合乐而唱,《阳关三叠》也是其中之一。
原诗描绘了怎样的情节呢?(《阳关三叠》动画)。
2、讨论“三叠”。
师:我想再问一问同学们,你认为《阳关三叠》名字中的“三叠”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允许各抒己见。
)
师:同学们都很有想法。
原曲分成三大段,由于将一个曲调变化叠唱了三遍,故名三叠。
教材中选用的是一部分,也就是其中的一叠。
阳关是一个地名,所以歌曲叫《阳关三叠》,曲中还有一个地名——“渭城”,所以歌曲又叫《渭城曲》《阳关曲》。
3、分析歌词。
师:歌词部分比原诗要长,我们来看后面部分的歌词,“遄”这个字念chuán。
齐读一下。
师:“遄行”是指“一路上你要快快地走,快快地走”,寄托了对友人无限关爱之情。
“长途越渡关津”指遥远的旅途要穿越多少关山、渡口!“历苦心,历苦心”是指“要经历千辛万苦,千辛万苦”。
“历历苦心,宜自珍”指“再累再苦啊,你要自己保重,自己多多保重”。
4、合乐诵读。
师:现在,我们合着音乐的旋律完整读一遍歌词,注意每一句强调的语气和声音上强弱的变化。
四、听唱结合,学唱歌曲。
(《阳关三叠》歌曲学习)。
1、听唱法学唱曲谱。
(强调每句旋律走向上的强弱变化,注意“第二句”前十六后八的节奏,注意唱满句尾两拍的时值,注意“遄行”句八度音程的音准,第二个“遄行”比第一个多了一拍(生唱);唱准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注意“历历苦”的重音记号,通过力度变化表现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
2、教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
(提示学生注意体会歌曲中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
)
3、学生用“Wu”随琴声哼唱旋律。
(教师指导,注意歌唱的状态,半打哈欠的状态、气息的支撑、嘴唇放松、音色优美、注意乐句的呼吸,1-2遍)。
4、引导学生用流畅圆润的声音学唱歌曲。
(提示:“柳色新”暗示离别在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故唐诗宋词中常有借杨柳以寓离别意,演唱时带有依依惜别之情。
)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师:这首名曲从古至今一直被传唱,经久不衰,通过学习这首歌,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或者你最喜欢哪一句,音乐的曲调上有什么特点?谁来说一说?
师:这首歌曲表现出了作者当时非常复杂的情感变化。
你觉得都有什么样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音乐表现出来的呢?比如音调、节奏、速度方面,请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6、跟伴奏演唱。
师:带着刚才分析的感受与总体的音乐风格——低沉的
音调、稀疏的节奏、缓慢的速度,让我们跟伴奏声情并茂地来歌唱一遍。
(《阳关三叠》伴奏音频)。
五、拓展音乐文化视野。
1、分组讨论。
师:下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与歌曲《阳关三叠》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诗节奏与歌曲节奏。
(2)诗韵律与歌曲旋律。
(3)古诗与歌曲的情感表达。
2、小结。
师:在我国古代,诗词与音乐是有密切联系的,很多诗词都是合乐而唱。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诗三五百篇,孔子皆弦歌之。
”可见,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都是用乐器伴奏歌唱的,但音乐早已失传了。
所以,本课学习的歌曲中,诗是音乐的核心,而音乐则是诗的灵魂。
诵读诗句时,可以借助音乐来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演唱歌曲时,则可以通过诗中的文学艺术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音乐美和艺术美。
古诗和歌曲虽然都表达了离别之情,但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上也不尽相同,当我们在内心中动了情感,就用语言表现出来;当语言不足以表现情感时,音乐就产生了,所以说音乐产生于语言的尽头。
六、加深对歌曲的体验。
1、对比欣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师:请同学们再对比欣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合唱音频)加入合唱效果后又有了哪些新的感受?(教
师可提示:加入各个声部后音色丰富、浑厚,层次分明,力度的起伏突出了歌曲的高潮,音乐的表现力也更丰富了,表现的情感更加细腻了。
)
2、跟伴奏演唱。
教师:最后,大家拉起手来,一起演唱歌曲,在友谊的歌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音乐课。
(播放《阳关三叠》伴奏音频,教师可指挥。
)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体验了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能够用连贯的气息、柔和的声音和充满友爱的情感演唱歌曲《阳关三叠》;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让我们体会到了歌曲忧伤、惜别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