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密度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精选11篇)一、教学设计的介绍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支配,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安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等环节。
二、物理第六章其次节《密度》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化工作者,经常要依据教学须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写教学设计须要留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物理第六章其次节《密度》教学设计(精选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物理第六章其次节《密度》教学设计1【整体设计】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驾驭层次的重点学问之一。
学好本节学问是进一步学习力学学问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
“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究,也是驾驭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化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学问做铺垫。
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驾驭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学可分为4部分:1.课题引入。
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辨别,由对于一些物质用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方法无法干脆辨别,引到须要用新的科学方法解决来引入。
2.密度概念的引出。
应通过直观的试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探讨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
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试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肯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学问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电功率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3.密度的公式、单位。
要留意公式书写的规范和变形公式的教学。
但密度的单位属于组合单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现。
《密度》

第五章第二节《密度》一、课标点拨:1、理解密度的定义;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关系;4、学习用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释疑解难:【提出问题】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思考猜想】【探究过程】【探究点拨】实验是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一定要认真、仔细的测量。
尊重实验规律。
【发现规律】三、探究点与同步训练:【探究点一】密度的概念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一类东西共同具有的。
就像铁的密度是3/3kg,它不是针对于这个小铁钉或者那一大铁块,而是针对于铁这一9.7m10类东西所共有的。
我们可以通过测定小铁钉的质量和体积,进而计算出它的密度,但它代表的却不仅仅是铁钉的,而是铁这一类东西所共同的特征。
【例一】1、一支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还剩下半支,则()A、质量减半,密度减半B 、体积减半,密度加倍C 、质量减半,密度不变D 、质量、体积、密度都减半【同步训练一】1、冰的密度是33/109.0m kg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体积是31m 的冰融化成水后密度不变B 、体积是31m 的冰的质量是900kgC 、质量是1kg 的冰的体积是33109.0m ⨯D 、体积是345.0m 的冰的密度是3/450m kg2、下列关于物质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由公式可知,物质的密度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B 、密度是物体的属性,物体不同,密度也不相同C 、不同种类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密度也不相同D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其大小不随温度、形状、状态而变化【探究点二】对密度公式的理解 密度公式v m=ρ,只是物质密度的计算公式,而不是物质密度的决定公式,即物质的密度可由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进行计算,而不是由质量和体积决定的。
第二节 密度组成分析试验

第二节密度组成分析试验一、试验目的1.掌握煤炭密度组成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了解浮沉液的配制方法。
3.了解煤的粒度组成和各粒级产物的质量特性。
4.学习浮沉试验数据处理与可选性曲线绘制、分析方法。
二、试验原理研究煤的密度组成主要是采用浮沉试验的方法。
浮沉试验是将煤样用不同密度重液分成不同的密度级,并测定各级产物的产率和特征。
当物料置于一定密度的重液中时,根据阿基米德定律,密度大于重液密度的颗粒将下沉(沉物),密度小于重液的颗粒则上浮(浮物),密度与重液密度逼近或相同的颗粒处于悬浮状态。
对重力分选来说,主要是依据煤粒密度差异进行分选的,所以了解煤炭多粒度的密度级产物的质量指标是很重要的。
根据上述原理,使用特制的工具在不同密度的重液中捞起不同密度物料的的试验即为浮沉试验。
浮沉实验根据所处理的粒度范围分为小浮沉和大浮沉。
三、浮沉试验(一)大浮沉试验(大于0.5mm粒级煤的浮沉试验)1.试验仪器设备(1)重液桶:陶瓷缸或用镀锌铁皮、塑料或不锈钢板制成的桶,桶高不低于600mm,容积不少于50L.(2)网底桶:用镀锌铁皮或塑料板制成的圆柱形的桶,桶高比重液桶约高50mm,直径比重液桶约小40mm,桶底是用0.5mm网孔的金属编织的方孔网,上口带有2个提把。
(3)密度计:测量范围1.20~2.20 kg/L,分度值为0.001kg/L。
(4)干燥箱:自控温度,带鼓风机。
(5)台(案)秤:最大称量20kg与5kg各1台。
(6)托盘天平:最大称量为1kg,感量1g。
(7)捞勺:用网孔尺寸为0.5mm金属丝编织方孔网制成。
(8)盘子:用镀锌铁皮、铝板等制成。
(9) 煤泥桶:同重液桶。
2.试验材料和试剂 (1) 试验煤样浮沉试验用煤样是从筛分试验后各粒级产物中缩取的。
煤样制备应符合GB/T474-1996《煤样的制备方法》规定。
试验时煤样应处于空气干燥状态。
煤样的质量可以根据每个粒级的粒度大小而定,一般应符合表9-5规定。
《密度》说课课件

《密度》说课
说教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密度。 属于新课标物质、能量和相互作用的认识物质的
属性。 在学习了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质属性,也
是学习液体压强和浮力的基础,具有承上启的 的作用,密度是力学一个重要概念。
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抽象思 维能力较差,有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学生乐 于动手,喜欢实验,所以通过实验得出数据, 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完全有能力理解密度的 概念。
2、体积相同的石块和木块,应如何去分辨? 质量相同的石块和木块,应如何去分辨?
提出问题: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猜想:
1、同种物质做成的物体,体积变大时质量 怎样变化 ? 2、正比例: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增大, 另一个也增大,并且这两个量的比值不变, 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
设计实验:
• ①需要测量什么物理量? • ②用什么仪器来测量? • ③想验证猜想应计算出哪个量? • ④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m V
三、单位:
kg/m3 g/cm3 (1g/cm3 =103kg/m3)
阅读“密度表”
说一说 你发现了哪些规律?
学以致用
生活中常说的“铁比棉花重”,是指什么?
学以致用
1-5组同学来做: 前面照片中王老师搬起的“大石头”的体积是0.5m3,
如果真的是由石料做成的,该石块的质量是多少? (ρ石=2.8 ×103kg/m3)
达标检测
• 1、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____的,不同物质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____的。因此,这个比值反映 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 2、 一杯水倒掉一半质量___,体积___,剩余水的 密度______(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2节 密度

第2节密度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一、密度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数值上等于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密度的公式:vm=ρ密度(ρ)的单位:千克每立方米(kg/m 3)质量(m )的单位:千克(kg )体积(V )的单位:立方米(m 3)3、密度的另一个常用单位是:克每立方厘米[g/cm 3],它与前面一个单位的换算如下:1g/cm 3=1.0×103kg/m 3。
4、水的密度为1.0×103kg/m 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备注:(1)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它不随质量大小或体积大小的改变而改变.当质量(或体积)增大几倍时,其体积(或质量)也随着增大几倍,而比值是不变的。
因此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2)同种物质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也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即当ρ一定时,21m m =21V V ;(3)不同物质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质量也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即当V 一定时,21m m =21ρρ;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即当m 一定时,21V V =12ρρ。
二、密度的应用:1、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2、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3、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 算出它的质量。
4、判断空心、实心。
5、理解密度公式vm =ρ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质量和密度:第2节密度》听课记录

新2024秋季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质量和密度:第2节密度》听课记录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手持两个体积相近但材质不同的物体(如木块和铁块),提问:“这两个物体看起来大小差不多,但哪个更重?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出密度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物体,猜测哪个更重,并尝试给出理由。
•思考质量与体积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为学习密度概念做铺垫。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物体对比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过渡到密度的学习。
•学生的猜测和讨论为理解密度概念提供了初步的思维框架。
教学过程1. 密度的概念教师行为:•讲解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强调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不同物质一般具有不同的密度。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密度的概念。
•思考并讨论不同物质密度差异的原因。
过程点评:•教师对密度概念的讲解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
•讨论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促进了思维的深入。
2. 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教师行为:•介绍密度的计算公式: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讲解密度的单位:千克每立方米(kg/m³),并说明其他常见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学生活动:•记录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尝试用公式表示不同物质的密度关系。
过程点评:•学生对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有了明确的认识,为后续计算打下了基础。
•通过尝试应用公式,学生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3. 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教师行为:•示范如何使用量筒、天平等工具测量物体的体积和质量,进而计算密度。
•分组让学生动手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并记录数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2节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的亮点在于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密度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同时,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让学生掌握密度的影响因素,能够分析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现象。
3.让学生学会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4.让学生了解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从而深入理解密度的内涵。
2.采用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鼓励学生分析问题,如分析影响密度的因素、密度公式的应用等。
3.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如运用密度公式计算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如共同测量物体的密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反思,如总结密度知识的学习过程、分享学习心得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密度知识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影响密度的因素、密度公式的应用等,从而加深对密度知识的理解。
(四)总结归纳
在小组讨论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形成体系。学生可以总结密度的概念、影响因素、密度公式的应用等,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盐水浮冰、轮船等,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密度的概念和公式》精品课件

密度知识 的应用
计算物体的体积
鉴别物质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为 V=_____ρ___,m=____ρ_V____.
3.单位:m 的单位是___k_g___,V 的单位是____m_3____, ρ 的单位由 m 与 V 的单位组合导出是__k_g_/m__3__,读作 __千__克__每__立__方__米______,这是它的国际主单位;另一套常 用单位:m 用____g______、V 用___c_m__3__作单位,ρ 的单 位就是___g_/_c_m_3___,读成__克__每__立__方__厘__米____.它们的换 算关系是 1 g/cm3=__1_._0_×__1_0_3_ kg/m3.
A.ρ 甲>ρ 乙>ρ 丙,且 ρ 丙>ρ 水 B.ρ 甲>ρ 乙>ρ 丙,且 ρ 丙<ρ 水 C.ρ 丙>ρ 乙>ρ 甲,且 ρ 丙=ρ 水 D.ρ 乙>ρ 甲>ρ 丙,且 ρ 丙>ρ 水
知识点 密度 ☞ 例 3 电影《流浪地球》火爆 2019 年春节贺岁档, 木星是电影主角之一.木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气体行星, 质量为地球的 320 倍,体积为地球的 1280 倍.若把地球 和木星都看作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且地球的密度为 5.5 g/cm3,则木星的密度为_1_._3_7_5_×_1_0_3_ kg/m3.
知识点拨: 1.计算密度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1 g/cm3=1×103 kg/m3. 2.同一种物质(固体和液体),密度不变,根据这个 条件计算质量和体积. 3.气体是没有固定体积的,因此,密度容易发生改 变,要根据质量和体积来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国际单位:
千克每立方米(kg/m 3, kg m -3 );
(2) 常用:
克每立方厘米(g/cm 3, g cm -3
);
(3) 单位换算: 3
3
3
1 g/cm =10 kg/m ;
103 kg
1 g / cm 3 二严
=
103 kg/m 3
1 3
—6 m
三、密度表(找规律)
1、 一般:卩固> 卩液> p 气
2、 一些物质密度相同: 冰和蜡;酒精和 煤油;
3、 同种物质物态不同密度可能不同: 如 冰和水;
4、 固体和液体密度用国际单位都表示为
X 103的形式
3
3
例女口 p 水=1.0 X 10 kg/m
根据定义得出公式。
了解密度的单位、单位的 物理意义、及单位换算。
物质不同,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 不同。
三、密度
1、 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物体的质量与 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 符号:p 。
3、 公式:p=m/V 。
5.单位:
启发学生根 据实验结论 得出密度的 定义。
理解密度公 式的内容。
学生在读表过程中: 1、 会读物体的密度、会说 明其物理意义;
2、 在密度表中找规律。
培养学生会
查表,并由 密度表找到 一些规律性 的知识。
4、分别由甲、乙两种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之比 积之比V 甲:V 乙=1 : 3,则甲、乙两种物质密度之比 p 甲:p 乙=
和容积分别是多少?
7、如图3所示,一只容积为 3X 10- 4 5m 乌鸦每次将一块质量为 0.01kg 的小石块投入瓶中,当乌鸦投入了 小石块后,水面升到瓶口。
求:
(1)瓶内石块的总体积;(2)石块的密度。
4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量 3、 配制鸡尾酒,为什么可以区分出美丽 的颜色和层次?
4、 热气球中为什么要充有氢气、氦气或 热空气?
我们能否尝试回答一下吗?
那么密度如何测量,密度知识的应用还 有哪些?我们在后面的物理课上继续研 课堂
小结 究。
板书 设计
当堂 四、作业 训练 检测
3 3 1、2.7 x
101 2 3 kg / m 3 3 cm g / cm 3 m 3= dm 3=
2、人们常说“铁比棉花重” ,这句话的实际含义是 A. 铁的质量比棉花大
B. 铁的体积比棉花
大
C. 铁的密度比棉花大
D 棉花的体积比铁大
3、因为密度p 、质量 m 和体积V 的关系式为p = m/V ,所以( A •对于不同的物质,
m 越大,p 越大 B .对于同一种物质,
p 与V 成反比 C .对于同一种物质,
p 与m 成正比
D .以上说法均不对
H :m 乙=2 : 1,体
5、一只抢救病人的氧气瓶,原来密度为
P ,当抢救病人用去瓶中一半氧气时
,则瓶内
剩余氧气的密度变为()A. p B. 0.5 p
C. 0.25 p
D. 2 p
6、有一空瓶,装满水时质量是 32克, 装满酒精时质量是
28克,则这只瓶的质量
的水,一只口渴的
25块相同的 3
的瓶内盛有0.2kg
1、密度的定义
2、密度的公式
3、密度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