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复习要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复习要点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复习要点
一、重点字词
骨骼(gé)鸟臀(tún)目地壳(qiào)褶皱(zhězhòu)劫(jié)难携(xié)带铱(yī)潮汐(xī)漂移
流逝两栖(qī)彗星致密陨(yǔn)石熔(róng)化追溯(sù)
天衣无缝(fèng):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新疆域》。

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其代表作有《基地》系列、《钢窟》系列、《我,机器人》等。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的观点,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四、知识点
1、《恐龙无处不有》
写作逻辑严密,说理充分,语言运用严密准确。

2、《被压扁的沙子》
语言精练,幽默风趣。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重要知识点整理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重要知识点整理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重要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臀tún骨骼gé铱ī潮汐xī
尘埃āi硅guī追溯sù
点拨:“臀”不要误读成dian
2解释下列词语。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致密:细致精密。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三、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阿西莫夫是美国着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重要基础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重要基础知识点总结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重点字词
生难字 两栖(qī)
漂(piāo )移 骨骼(gé) 褶(zh ě)皱 劫(jié)难 追溯(sù)
潮汐(xī) 流逝(shì)
陨(yǔn)石 鸟 tún(臀)目
xié(携)带 地壳(qiào)
多音字
漂⎩⎨⎧pià
o (漂亮)piǎo (漂白)piāo (漂移)
缝⎩⎨⎧fèng (天衣无缝)fé
ng (缝补) 壳⎩
⎨⎧ké(贝壳)qiào (地壳) 串句记忆法:如果把地球当作一枚鸡蛋,那么,地壳(qi ào )就相当于鸡蛋的蛋壳(k é)。

形近字
⎩⎨⎧陨(yǔn )陨石殒(yǔn )殒命 ⎩
⎨⎧溯(sù)追溯朔(shuò)朔望 zh ě)褶皱
y ì)熠熠
形旁辨字法:熨烫衣(衤)服,抚平褶(zh ě)皱;深夜篝火(),熠(y ì)
熠发光。

重点词
致密:细而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不解之谜:指人类还没有能够探知真相的事物。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基础知识〕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基础知识〕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基础知识〕
臀骨骼漂移流逝褶皱携带
两栖潮汐劫难致密陨石追溯
天衣无缝驮(fu)铱(yi)
〔课本回顾〕
《被压扁的沙子》与《恐龙无处不在》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全文通过“被压扁的沙子”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相互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恐龙无处不在——
说明对象:不同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被压扁的沙子——
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
“被压扁的沙子”指的是斯石英,揭示了文章最核心的要素,又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问题再现〕
①选段中所说的“普通沙子”和“斯石英”都是由____________构成的。

(二氧化硅)
②斯石英”与“金刚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斯石英”与“金刚石”形成的原因相同,即由于在超高压状态下,原子相距很近而变得极为致密。

③选段中有一处画浪线的句子(即非常纯的沙子),是作者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的作用。

作者用“非常纯粹的沙子”来说明“二氧化硅”,使这个科学术语变得通俗易懂,更容易被读者理解。

用这句话来说明普通沙子是完全有可能由撞击作用而形成斯石英的,但是斯石英形成以后再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这是不可能的,从而说明斯石英存在的地方肯定出现过撞击。

④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速度可以加快,但必须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其原因
是什么?
因为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原始状态。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生于俄罗斯,后移民美国。

他是美国最重要、最广为人知的科幻作家之一,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普作家之一。

阿西莫夫的作品风格多样,包括科幻小说、科普读物、历史著作等。

他的作品以严谨的逻辑、深入浅出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闻名于世。

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概述本课文是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第2课,包含两篇阿西莫夫的短文作品:《是谁谋杀了温柔?》和《超越地狱》。

这两篇短文都是科幻题材,充满了阿西莫夫独特的思辨和推理。

三、《是谁谋杀了温柔?》1. 主要内容该短文讲述了一个在未来世界中,跌跌撞撞地前往一个时光机器展览的男子发现,所有人都异常暴躁和敌意满满。

最终,他发现这个世界里的人都拥有一种叫做“权利”的毒品,而这种毒品的副作用是使人丧失善良和温柔。

2. 知识点•反思现实社会中的毒品问题,探讨其对人性的影响。

•了解科幻作品中人性的探索和思辨。

•理解作者通过故事情节来表达对人性可塑性的思考。

3. 阅读策略•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来探讨其中的含义和思想。

•思考毒品问题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四、《超越地狱》1. 主要内容该短文描述了一个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复活的故事。

主人公亚历克斯在一场事故中丧生,但他的脑袋被保存下来,成功地复活了。

然而,亚历克斯发现自己复活后的生活并不如他预期的那样美好,他面临着由于技术原因而导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2. 知识点•探讨复活技术对个体和社会带来的问题和影响。

•深入思考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和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

•分析主人公在面临困境时的心理变化和思考。

3. 阅读策略•理解故事情节中的科技元素以及可能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思考现实中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可能的伦理问题。

五、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和阅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生将能够:•了解阿西莫夫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本课主要学习了两篇阿西莫夫的短文《机器人三定律与人类行为的差异》和《机械生物的产生》。

一、《机器人三定律与人类行为的差异》1. 阿西莫夫最著名的贡献就是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即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必须服从人类命令,必须保护自身安全。

2. 三定律是基于人类的利益和安全出发,但人类自身行为常常违反自己的利益和安全。

3. 人类在面临利益冲突时,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的利益。

但机器人是不会有利益冲突的,因为它们永远只会考虑到人类的利益。

4. 思考题:你认为机器人三定律在哪些方面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帮助?又会在哪些方面带来挑战?二、《机械生物的产生》1. 生命的来源始终是个谜,但这并没有阻止科学家探索人造机械生命的可能性。

2. 机械生命可以模仿真实生命的各种形态和功能,甚至可以超越真实生命。

3. 机械生命的出现可能会引起人类的恐惧和抵触,因为它们并不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4. 机械生命与人类的关系也需要重新定义,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合理地处理机械生命的权利和人类的利益。

5. 思考题:你认为机械生命的出现会改变人类社会的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机械生命与人类的关系?思考这两个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和未来发展。

人与机器人的关系一直是科幻作品和哲学思辨的热门话题,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个话题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场景,而变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机器人作为一种非有机体的人造生命,其三定律的出现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帮助和便利。

尤其在现代产业和服务领域,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如自动化工厂、智能家居、人形机器人等。

这些机器人可以高效地完成重复性和高难度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实体劳动的危险和劳累程度,从而改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此外,机器人还可以解决人类无法完成的任务。

例如,机器人在火星和月球等行星上探测、勘测和采样,可以为人类的科学探索提供宝贵的数据。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总结归纳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总结归纳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总结归纳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是美国著名的科幻作家,他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想象力而享誉全球。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两篇短文尤为经典,分别是《机器人学问答》和《未来未来》。

本文将对这两篇短文进行总结和归纳。

《机器人学问答》《机器人学问答》是一篇思考机器人伦理道德问题的短文。

阿西莫夫通过描述一个有关机器人伦理学问答的场景,提出了人与机器人之间互动的复杂性和机器人的人性化发展。

首先,阿西莫夫在短文中提到了机器人三大定律:(1)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不得因不采取行动而使人类遭到伤害;(2) 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与第一定律相冲突;(3) 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除非与前两定律相冲突。

这三大定律成为后来科幻作品中伦理道德问题讨论的基石。

其次,短文中通过一个机器人学家和一位法律学家的对话,展示了机器人在伦理道德问题上的局限性。

虽然机器人可以通过计算和逻辑来解决问题,但他们缺乏人类的情感和判断力。

最后,短文还提到了机器人权益的问题。

当机器人逐渐具备了人类的智能和情感时,是否应该赋予他们相应的权益和地位,成为了人们争议的焦点。

阿西莫夫以此引发了读者对于机器人伦理道德问题的深入思考。

《未来未来》《未来未来》是一篇展望科技对人类未来影响的短文。

阿西莫夫通过融合历史、科技和人类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他对未来的独特见解。

首先,阿西莫夫表达了对科技进步的乐观态度。

他认为科技将成为人类进步的引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繁荣。

他描述了未来世界中科技高度发达的场景,包括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等。

他认为科技将给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幸福。

其次,短文中提到了科技对教育的巨大影响。

阿西莫夫认为,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

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说明了自己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奇特经历对其创造力的影响。

最后,短文中还探讨了科技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带来的变化。

阿西莫夫预见了人类在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如人类与机器人的交互、人际关系的转变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由此可见,作者会运用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解析:在细读两文的基础上,抓住两篇文章的结尾段进行归纳。

二、参考答案:《恐龙无处不有》的论证思路: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现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

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一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面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一推断最近一次“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一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一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最后得出结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被压扁的沙子》的论证思路;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引出恐龙灭绝的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然后分析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通过严密的推理,肯定“撞击说”否定“火山说”,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外最体撞击地球。

解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一般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两篇文章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行文的。

三、参考答案:1.补充说明性文字,可以看出作者注重观察、善于发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2.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意在强调此研究的现实意义。

3.使晦涩难懂的化学名词变得浅显,适合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理解。

4.对上文的补充,进一步证明上文所讲的道理,从句子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和思维的活跃。

解析:结合上下文,体会这些补充说明性文字的作用,体会论证语言的严密性。

四、参考答案:板块构造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微课视频+图文解读+知识点
恐龙无处不有
一、故事背景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

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
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 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

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三、课文主题
这篇短文从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被压扁的沙子
一、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高产,著述甚丰,一生著述近500本。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代表作有《苍穹微石》《钢穴》等。

二、理解词义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

文中指形成褶皱的过程。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而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三、问题归纳
1.“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似乎”与“肯定”连用,是否矛盾?
本题运用前后词语(句子)是否矛盾分析法。

“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际上非常妥帖。

用“似乎”一词是因为无法切实验证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而依据客观条件,又可以肯定地推测地壳深处斯石英的存在,所以“似乎”和“肯定”连用不仅不矛盾,反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2.第16自然段中举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
科学家在恐龙灭绝时期的岩层中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从而证明下文所说的岩层当时受到过巨大的撞击,从而为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提供了依据。

3.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

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4.“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似乎”与“肯定”连用,是否矛盾?
“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际上非常妥帖。

用“似乎”一词是因为无法切实验证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而依据客观条件,又可以肯定地推测地壳深处斯石英的存在,所以“似乎”和“肯定”连用不仅不矛盾,反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5.课文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照应前文,对前面的内容作了一个小结。

在大量论据的铺垫下,作者作出了如下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结尾通过大量分析得出结论,有较强的说服力。

6.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被压扁的沙子”这一题目不仅没有离题,反而还能提示读者,对恐龙灭绝的原因的分析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文题形象性强,
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对文章内容则起不到这样的作用,所以不好。

7.《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两篇文章有什么异同?
两文的主旨相同,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主旨;文体相同,两者都是科学小品文;语言风格相同,严密准确,又简明精练,幽默风趣。

文章侧重点不同,两者虽然都写到了恐龙的灭绝,但第一篇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而第二篇则是以恐龙灭绝的原因为探讨的主要内容,用“被压扁的沙子”作证据。

四、课文主题
这篇短文以“被压扁的沙子”作为说明对象,证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课后思考探究
一、这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在第二篇短文中,恐龙灭绝的原因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二、示例:《被压扁的沙子》在文章一开头,作者便提出了问题,读完这段文字,感到仿佛是在讨论前一篇末了的话题。

接下来,作者引述了1980年的一则报道,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解释,进而指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揭示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引出“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话题。

作者在解释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原因之后,便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

这些说明排除了“火山说”,并为“撞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

进一步分析后,最后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运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就在一起。

2.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

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

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这一研究的现实意义。

3.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4.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

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

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四、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与课文中的“板块构造”理论是相联系的。

“海沟的形成,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即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

”……这些句子都表明了这一现象与“板块构造”理论相关联。

五、示例:在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大量的爬行动物在陆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然而,这些爬行动物却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
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

长期以来,有权威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

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入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

小行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

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在久远年代形成的陨星撞击坑,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