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20.古诗两首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案导读:分析这篇课文选取了王冕的《墨梅》、郑燮的《竹石》和于谦《石灰吟》作为教学内容。
诗人运用借物言志的方法,表现了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诗歌中充分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来描写竹子、梅花和石灰的外形、颜色,并赋予这些事物以人的精神,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养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难点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投影图,练习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检查预习。
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习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故事。
(2)、其他的诗。
讲读《墨梅》听配乐课文朗读。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重点讨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3)、“清气”是什么?(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指导朗读(1)、学生自练。
(2)、教师指导练习。
(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习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课前复习。
背诵《墨梅》。
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回忆方法。
讲读课文《竹石》、《石灰吟》。
(一)、讲读《竹石》。
听配音朗诵。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讨论仍然没弄懂的质疑。
(1)、什么“咬定”了青山不放松?(2)、竹子为什么不生长在泥土里,而要“立根”于岩石中呢?(3)、东西南北风是什么风呢?重点讨论,你觉得诗人写竹石是不是只为了写竹石呢?他其实是在写谁?为什么他不直接写呢?指导朗读,背诵。
苏教版六下语文20课古诗两首资料PPT课件

13
14
梅花
墨梅
(宋 王安石) (元)王冕
墙角数枝梅,吾家洗砚池头树,
凌寒独自开。个个花开淡墨痕。
遥知不是雪,不要人夸好颜色, 为有暗香来。只流清气满乾坤。
15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4
石灰吟 千锤万击 出深山,
千锤万击:无数次的敲打撞击。是虚数、夸张手法。
烈火焚烧 若 等闲。
若:好像 等闲,平常事
粉骨碎身 全 不怕,
全:都
要留 清白 在人间。
清白:双关语, 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
喻高尚的情操。
5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头是经过多次撞击敲打才从大山上开采 出来的,把烈火焚烧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即使身体粉碎也不畏惧,只为把一片清 白留在人世间。
苏教版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1
于谦: 明代名臣,民族英雄,
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
杰”。为官清正,不畏强暴,
深受人民爱戴。曾在皇帝被瓦
剌(là)族俘获的情况下率军
民奋力抗击,转危为安,成为
民族英雄。但仅在被俘的英宗
皇帝平安南归后重登皇位的第
六天,就被诬陷而死。
2
石 灰 吟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明)于 谦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16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苏教版六下 20、《古诗两首》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20.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领悟本课咏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2.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感悟墨梅的冰清玉洁和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难点: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指名读、轮读、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古诗内容理解情况,以学定教。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自读批注、创设情境、交流汇报、感情朗读、整合资料等形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读懂诗句。
3.通过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读懂诗的意思和意境,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感悟墨梅的冰清玉洁和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初步了解咏物言志诗的特点。
4.在积累拓展,读写训练环节,学生欣赏和积累几首咏物言志的古诗作为,并尝试创作咏物言志诗词,旨在提升学生把握咏物言志的表达方法的能力。
5.整个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作出评价。
通过反复吟诵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感受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单。
(见附件)教师:1. 多媒体课件。
2. 查看学生前置性学习单,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五、教学课时:2 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 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我国精神文化的遗产,从开学至今,我们背诵了不少诗词,谁来为大家诵读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者是一首词。
苏教版六下—20.古诗两首【优质课件】.doc

20.《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正确感知诗的大意。
教学过程:一、回忆引入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
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
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
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
"(《归来》)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
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
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
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①指名读,指导节奏。
石灰吟墨梅于谦王冕千锤/万击//出深山,吾家/洗砚//池头树,烈火/焚烧//若等闲。
朵朵/花开//淡墨痕。
粉骨/碎身//全不怕,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要/清气//满乾坤。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0课古诗两首《石灰吟》PPT课件

“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诗人借石灰抒发了自己不同流合 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 想感情。
[谈体会]
学了这首古诗,谈谈你 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 哪些品质。
[古诗赏析]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 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 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 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 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我能行
fén
焚
焚烧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同学们齐读古诗,说说带点字词的意思。
[词语注释]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清白:指高尚节操。
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古诗,说说 古诗的意思。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读古诗,画节奏。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读古诗,画节奏。
石灰吟 千锤 万凿 出深山, 烈火 焚烧 若等闲。 粉骨 碎身 全不怕, 要留 清白 在人间。
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课外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同学们课外收集于谦的其它 古诗,下堂课集体交流。
[古诗]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简介]
于谦(1398、5、13—— 1457、2、16), 汉族。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 英雄。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 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 于谦考锤万凿才从深山 中开采出来,用烈火焚烧也是件平 常事。粉骨碎身都不怕,要把自己 的清白留在人间。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0古诗两首(1)

5
墨梅
(元代)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6
王冕(1287-1359),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会稽(今 浙江绍兴)人。生于农家,性格孤傲, 鄙视权贵,能诗善画,尤工于墨梅, 继承了南宋扬无咎之法并推崇华光和 尚所画梅花,自成一家,以胭脂作没 骨梅花是其首创。他的画梅法对后世 影响很大,并著有《梅谱》传世,总 结了前人及自己的画梅经验。传世主 要梅花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墨梅图》 卷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枝早春图》 轴等。
12
思考、填空:
(1)《石灰吟》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 诗人 。作者通过对石头 的 描写,赞颂了石灰 的品质,抒发 了诗人 的感情。 (2)《墨梅》的作者是 , 朝 人。诗人借 为喻,在素洁的梅花 身上寄寓了他 的高尚情操。
13
思考、填空:
(1)《石灰吟》这首诗的作者是 明 代诗人 于谦 。作者通过对石头 不畏粉身碎骨 的描写, 赞颂了石灰 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的品质,抒发 了诗人 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 的感情。 (2)《墨梅》的作者是 王冕 , 元 朝人。诗 人借 墨梅 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寓了他 鄙视流俗,贞洁自守 的高尚情操。
3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锤:敲打。
击:撞击。
若:好像。
等闲:平常事。
4
• 看图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 (1)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 的情景是怎样的? • (2)作者看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 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 (3)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怎样的志向?
10
梅花
王安石
雪梅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0古诗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诗两首》课文原文《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学札记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
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
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2、古诗教学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
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
“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
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
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3、教师教学的站位要下移。
这是第九册的第3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刚刚开学,这篇课文学生已经读了许多遍;这两首古诗的诗意较浅显,且每首诗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助读;学生们的手边有不少学习资料,关于这两首诗诗人简介、诗意注解很多。
上述种种因素,构成了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
教师若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位置。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课文20《古诗两首:墨梅》苏教版(共27张ppt)

卜算子 ·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 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 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 咏梅 毛泽东
崖百丈风冰雨,送犹春有归花,枝飞俏雪。迎春到。已是悬 烂漫俏时也,不她争在春丛,中只笑把。春来报。待到山花
学生字
à
砚 研墨用的文具, 多用大石头制成
砚台 笔墨纸砚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梅花 树,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 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 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 清香。
想一想: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 特点进行描写?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的?
王冕(元1287~135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元朝的达官贵人们向他 求画,王冕拒绝了。
老友泰不华举荐他做官,王 冕谢绝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要重 用他,王冕选择了退隐山林。
洁身自好
白梅
墨梅
王冕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不同桃李混芳尘。 个个花开淡墨痕。
忽然一夜清香发, 不要人夸好颜色,
散作乾坤万里春。 只流清气满乾坤。
诗中的香气,仅仅是指梅花的香 气吗?那么,王冕借墨梅表达了他追 求的是怎样的一种香气呢?
(诗人的正气、傲气、骨气)
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 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 流俗、淡泊名利、贞节自守 的高尚情操。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树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红梅 陈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
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
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 可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时,才发现于 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 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于谦死的 那天,阴云密布,天下百姓痛心疾首, 齐声为他呼冤。
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做《石灰吟》练习。 3.预习《墨梅》。 4.改写《石灰吟》。
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
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 1465年,明朝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 号忠肃。
吟:古代诗歌体 裁的一种名称。
提示 1. 唱,声调抑扬顿挫地念 2.叹息,痛苦的声音(a.悲哀愤慨 地长叹;b.吟咏)。 3.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 4. 鸣,叫
改写《石灰吟》
扬州石灰山下脚下,于谦沉重的脚步声 在驿站中回响,地方官们提心吊胆的看着 这个京城来的三品大员,手里的茶杯也随 着于谦的脚步声微微颤抖,等着平时温文 尔雅的于谦大发脾气……脚步声停了下来, 半个多时辰一言不发的于谦终于发话了: “你们都走吧。”官员们长舒一口气,连 忙告辞,于谦苦笑了一下,摇摇头,招了 招手,算是对官员们的告辞……
锤 焚
焚(féng
fén)
锤( chuí zhuí )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
小组交流
吟 锤 若 古典诗歌的一种 名称。吟诵。 敲打。击:撞击。 好像。等闲:平常事。
“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 各地官僚为他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
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
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 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 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 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 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 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 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 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 特点呢?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 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 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 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 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 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 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 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 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 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 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 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 艰险、不怕牺牲,在 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 做人的高尚情操。
诗人以石灰自喻, 表示宁为玉碎,不 为瓦全的志气。
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 艰险、不怕牺牲,在 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 做人的高尚情操。
《石灰吟》中诗人托物言志, 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 “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 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 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 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 诗《石灰吟》。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 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体会作 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们这样学古诗:
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诗人 解——诗题 抓——字眼 明——诗意 想——意境 悟——诗情
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 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小太监终于看清了上面的字。
《石灰吟》的作者是___ 朝的______。题目中的的 “吟”是______________。 全文抒发了诗人____的思 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