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预习单 新
2021学年度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预习课时作业 第2课 回延安

2021学年度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预习课时作业第2课回延安一、下列各句中加粗字注音、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A.白羊肚手巾肚:dù、白毛巾B.二十里铺铺:pū、地名C.东山的糜子糜:mí、黍类谷物D.米酒油馍馍:mó、黍米面饼二、下列各句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登时:立刻B.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脑畔上:头上C.我梦见鸡毛信来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D.天南海北想着你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地方又各不相同三、对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借代)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拟人)四、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①一条条街道________②一座座楼房________③一盏盏电灯________④一排排绿树________A.①披彩虹②亮又明③宽又平④迎春风B.①亮又明②披彩虹③宽又平④迎春风C.①宽又平②迎春风③亮又明④披彩虹D.①宽又平②披彩虹③亮又明④迎春风五、下列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B.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C.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D.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六、《回延安》选自《__________》,作者贺敬之是当代__________、__________家。
诗集有《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文学剧本《__________》(与丁毅等人合作)。
七、下面是《做人》这首小诗的前两节,请顺着文意续写一节。
做花一样的人/不一定艳丽娇媚/但必须芬芳四溢做树一样的人/不一定枝繁叶茂/但务必秀颀挺拔八、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第2课《回延安》预习与测试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预习与测试一、基础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油馍.( ) 炕.( )上 满窑.( ) 脑畔.( )眼眶.( ) 气喘.(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羊g āo( ) 树sh āo( ) yán( )安méi( )子 tàn( )火 米ji ǔ( )3.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1)呼唤: 造句:(2)天南海北: 造句:4. 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1)搂 镂 偻(2)炕 坑 吭(3)窑 窖 窟(4)畔 拌 绊5.对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借代)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拟人)6.下列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一条条街道 ,一座座楼房 ,一盏盏电灯 ,一排排绿树……A.披彩虹亮又明宽又平迎春风B.亮又明披彩虹宽又平迎春风C.宽又平迎春风亮又明披彩虹D.宽又平披彩虹亮又明迎春风7.朗读全诗,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说说诗人在其中所表达的情感。
8.这首诗歌的抒情具有怎样的特点?9.这首诗成功地借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多是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
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说他物,引来要说之物。
请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诗句并作分析。
10.诗人在课文中多次用到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些诗句点染了情感,深化了主题。
试找出几处,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作用。
二、提高测试(一)①晓得大悟是小时候所读的书籍中,有太多关于河口与宣化店的描写。
河口战役是红四方面军不得不撤离鄂豫皖的最后一战,那一战红四方面军倾尽全力,没有战败,也没有打赢。
宣化店的情况也是如此,新四军五师全部主力集结于此,面对十几倍于己的敌对兵力,新四军五师的广大官兵,以自我牺牲的姿态,坚守到最后一分钟,才突围去向四方,成就了近代史上不以胜利为目标的胜利。
部编版八下《《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预习知识点

部编版八下《《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预习知识点1.《社戏》课文预习知识点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旧时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做“社”。
按照我国的民间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在绍兴地区,人们以演戏的形式进行祭祀,那时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课题概括了记叙的主要内容。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华盖集》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消夏:避暑。
陶冶:怡情养性;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偏僻:偏远而僻静。
诚然:确实这样。
朦胧:动词,弥漫。
蕴yùn藻:水草。
依稀:隐约。
屹yì立:矗立。
潺chán潺: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家眷:妻子儿女等家庭成员,有时专指妻子。
船篷péng:覆盖在小木船上的拱形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棹zhào:划(船)。
楫jí:桨。
撮cuō: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惮dàn:怕,畏惧。
归省xǐng: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háng辈:辈分。
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撺cuān掇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fú水:游泳。
絮xù叨dao: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怠dài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
弄潮:在潮水中搏击、嬉戏。
漂piāo渺miǎo: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现在写作“缥缈”。
渴睡:瞌睡。
纠葛:名词,纠缠不清的事情。
桕jiù树:也叫“乌桕”,一种落叶乔木。
二、主题概述文章以“社戏”为线索,生动地叙述了“我”童年时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一群善良、淳朴的农村小伙伴形象,表达了对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的怀念和对农村小伙伴美好情谊的眷恋之情,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 2《回延安》预习作业(含答案)

2 《回延安》预习作业1.文学文化常识《回延安》的作者是,人,笔名、,现代著名和,代表作有《》,抒情短诗《》《毛泽东诗词鉴赏》。
2.文体常识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于一带。
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本诗是创造性运用了“”的形式,并不能说它就是。
3.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盏()糜.子()油馍.()脑畔.()眼眶.()羊肚.()dēng()时(2)根据意思写词语。
立刻: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4.课文结构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为思维导图。
(1)(2)(3)(4)(5)(6)(7)(8)5.同步解读(1)这首诗具有怎样的民俗内涵?其一,具有陕北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文中的“”“”等,是陕北乡村才有的景观。
其二,打上的新民俗,如“红旗飘飘把手招”“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等,都具有红色意象。
其三,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和人物行为,如“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等。
(2)诗中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如“——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运用了“”的手法,将比作,表示和敬意。
运用“”的诗句则有:“”——先说树的梢、枝、根是连成一体的,以引起下句,说“我”与延安亲人是一家人。
“杨家岭的红旗高高地飘”——先说杨家岭红旗的事,以引起下文说革命事业在延安发展的。
(3)诗中还运用了其他修辞手法。
如“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等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6.诗歌归纳这首诗以《回延安》为题,突出一个“”字,描述“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过去延安难忘的岁月,展现延安的、、等。
诗作内容丰富,许多事物精选后点染式呈现,同时以大量笔墨抒写激情()、喜情(见到亲人时喜不自胜)、豪情(),一个“”字贯穿全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预习资料参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预习资料参考1.《回延安》的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用简短的话进行概括,并说一说这几个部分是按什么线索组织起来的。
从以下两个方面回答:(1)诗歌分五个部分,各有侧重;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一头扑在亲人怀”)②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亲山亲水有亲人”,“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③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一口口的水酒干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④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
(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⑤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2)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第一部分,集中写出了内心的激动。
为什么如此激动?第二部分交代了原因,使诗歌的思想朝深处发展;第三部分,又回到眼前,写出了延安亲人的精神面貌;接着,由人及物,写出了延安城的发展变化,而这发展变化,正是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英勇奋斗的结果;最后集中歌颂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功勋,歌颂了党,并与开头呼应,说明延安永远留在他心中,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
2.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一些“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诗歌能打动读者,唤起读者共鸣,以上三点,正是《回延安》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重要原因。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2课 回延安 课前预习单

第一单元民风民俗2 回延安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炕.( ) 窑.( ) 眼眶.( ) 白羊肚.( ) 柳林铺.( )登.时( ) 糜.子( )1.kàng yáo kuàng dǔ pù dēng méi2.梢馍翅羔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树shāo( ) 油mó ( ) chì膀( ) 羊gāo ( )3.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心窝:(2)登时:(3)糜子:(4):形容很白。
(5):公认为值得尊敬和称赞的;荣誉。
4.填空。
《回延安》的作者是__________。
诗集有《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文学剧本__________ (与丁毅等人合作)。
5.预习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诗的第一部分是如何表现诗人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2)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的,还有表颜色的。
请你从诗中找出来并加以分类。
(3)诗歌第三部分是如何描写诗人和亲人欢聚的热闹场面的?参考答案1.mǎng Yán jié xīng2.旌烽3.(1)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指内心,心里。
(2)立刻。
(3)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4)白生生(5)糜子4.贺敬之白毛女5(1)诗人离开延安已10年,日日夜夜都想念它。
现在回来看望它,正所谓“近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
但诗人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其激动的心情,展示出诗人心潮翻腾、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表现了诗人对延安深沉的爱和眷恋。
(2)①表事物的:树根根、羊羔羔。
②表数量的: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辈辈。
③表情态的:紧紧儿、飘飘、团团、高高地、滚滚。
④表颜色的:白生生。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3)首先,诗歌第三部分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与延安乡亲之间真挚的感情。
2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下语文 预习作业第1单元第2课20春《回延安》

)
)
(2)糜烅烄烆肉糜獉
子( 糜(
) )
獉
獉
3.请 在 括 号 内 给 下 面 形 近 字 注 音 ,并 选 择 正 确 的 字 填 在 句 子 中 。
(1)窑 ( ) 窖 ( )
① 她 曾 在 延 安 的 洞 里 住 过 ,并 真 正 领 悟 了 延 安 的 精 神 所 在 。
2 回延安
1.给 加 点 字 注 音 ,根 据 拼 音 写 汉 字 。
盏( ) 油馍( ) 脑畔( ) 眼眶( ) 白羊肚( )
獉
獉
獉
獉
獉
狔ó狌 犿ó
狔ǎ狀 犽狌à狀ɡ
2.给 下 面 的 多 音 字 注 音 。
(1)铺烅烄烆铺 獉店
设( 铺(
8.文 学 常 识 填 空 。
(1)贺敬之,当代著名 、剧作家。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
》,获 1951 年 斯 大 林 文 学 奖 。
(2)《回延安》是用陕北民歌“ ”形 式 写 成 的 新 诗,这 种 民 歌 形 式 自 由 灵 活,每 句 为
一 小 节 ,歌 词 以 浪 漫 主 义 的 手 法 见 长 。
2 八年级语文下·犚
② 当 我 们 往 下 走 去 地 时 ,四 周 愈 见 阴 冷 潮 湿 。
(2)喘 ( )
揣 ( )
① 我 仔 细 地 摩 着 这 句 话 ,突 然 眼 前 一 亮 ,豁 然 开 朗 。
② 这 山 太 高 了 ,才 爬 到 半 山 腰 就 累 得 我 直 气 。
(1)几 回 回 梦 里 回 延 安 ,双 手 (抱 搂 )定 宝 塔 山 。
(2)满 心 话 登 时 说 不 出 来 ,一 头 (扑 扎 )在 亲 人 怀 。
2 《回延安》预习学案

预习学案
1. 你对延安有哪些了解和认识?与同学交流。
2. 这首使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反复诵读,体会这样的特点,并感受诗人对“延安母亲”的深情。
3.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白羊肚.()糜.子( ) 黍.类( ) 油馍.( ) 脑畔()
打发.()漫溯.()眼眶.( )
4. 试着概括每一部分内容,说说作者分别表现自己怎样情感,并批注在书上。
5. 诗人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革命圣地延安浓郁的地方色彩。
按提示写出有关诗句。
(1)延安人喜爱的衣着:
(2)延安人居室的装饰:
(3)延安人待客的食物:
6. 我的预习收获和疑惑:
收获:
疑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回延安》预习单
班级:姓名:
自学目标
1.了解贺敬之的经历背景以及他与延安的不解之情,体会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之情。
2.能根据朗诵提示,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直到能够熟练背诵。
自学程式
一、知识链接
1.关于贺敬之
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枣庄市峄(yì)县人(今山东台儿庄)。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来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于延安生活学习6年。
1956年,回到延安,创作了情感充沛,感人至深的《回延安》。
2.关于贺敬之与延安
(1)奔赴心中的理想国——延安
“我是山东人,农村家庭,家境贫寒,小时候挨过饿,上学也不容易。
初中时,日本人打了过来,学校也被迫南迁,因为我年龄太小,只好回家了。
我家距离台儿庄只有8公里,台儿庄战役爆发前,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的种种惨状我亲眼目睹。
战争爆发后,白天从我们家可以看到硝烟,夜间可以看到火光,还能听到机关枪的声音。
”在没有学上的日子里,贺敬之决定去寻找已撤退到四川的母校,一路上到处都看到地下党员领导的救亡活动,而学校里也有进步青年组织。
耳濡目染之下,贺敬之萌发了“到延安去”的念头。
“我不知道当时的想法怎么那么强烈,走,到延安去,一定要到延安去!”
(2)圣地岁月
“延安决定了我一生,延安是我的真正的生命的开始,这在我以后的诗里面我都写过的,《回延安》那首诗里面我不是有这么几句话: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母亲’是党,是革命,是延安,延安永远在我心中,革命永远是我的母亲是我的妈妈,我不会变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
”在延安期间,创作了《白毛女》、《南泥湾》
(3)重回延安
抗战胜利后,贺敬之离开延安,奔赴解放战争的战场。
1951年春,他被诊断出肺结核,故而一直在养病。
但是其退出文坛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曾全身心投入的《节振国》的创作剧本,被领导认为有严重的政治问题。
19955年,甚至遭到严厉的审查批判。
贺敬之回忆道:“我自己感到迷惑,感到搞不下去了。
”在这样的逆境与重压之下,贺敬之表现出倔强的一面,他决心再次创作诗歌来证明自己。
1956年三月,他回到延安,这个曾经他梦想起航的地方,这个曾经他年轻壮志的地方。
那天晚上,他在窑洞中边走边唱,边流泪边写,写了整整一夜,终于一首传遍大江南北的《回延安》横空出世。
二、感知课文
1. 朗读这首诗,并概括这首诗5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2.仿照示例,在书本中给《回延安》做出朗读标记,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示例:
心口
..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
..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
../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
../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
..你,
——母亲
..!
..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
../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
../延河来。
..们/迎过
满心话
.../登时/说不过来,
一头/扑在
../亲人怀……
三、重点探究
这首诗中字里行间均透露着诗人对延安深厚的情感,请选择2-3句你喜欢的诗句,先反复诵读,再细心揣摩诗人的情感,将揣摩所得记录下来。
四、质疑问难
请提出一至两条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上课时与同学们一起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