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方135个经典处方

合集下载

中医药处方大全

中医药处方大全

中医药处方大全一上散【来源】兰室秘藏,李杲,1251前【处方】雄黄(通明,手呵破者)黑狗肾蛇床子(炒)熟硫黄各15克寒水石18克斑蝥13个(去翅、足、毛,研碎)【主治】疥癣一丸春【来源】丹台玉案,孙文胤,1636【处方】天麻僵蚕天花粉各10克全蝎甘草各6克象皮光乌各9克礞石朱砂狗宝各3克牛黄1.5克麝香1克【用法】上为末,元米饭为丸,如龙眼大,朱砂为衣。

每服1丸,临卧时用酒浆化下【主治】痘疹顶陷不贯者。

一甲煎【来源】温病条辨,吴鞠通,1798【处方】生牡蛎60克(研细)【用法】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主治】温病下后伤阴,大便溏甚,一日三四次,脉仍数者。

一甲煎【方论】温病用下法后,当数日不大便,今反溏甚,是下之不得其道,有亡阴之虑。

方中牡蛎,既能存阴,又涩大便,且清在里之余热,一物而有三用,对本证极为适宜。

一扫光【来源】万病回春,龚廷贤,1587【处方】细茶9克(口嚼烂)水银(入茶内研)3克牙皂花椒各6克【用法】上为细末。

香油调搽。

【主治】小儿头上肥疮。

一字散【来源】杨氏家藏方,杨炎,1178【处方】乳香(别研)延胡索盆消(别研)各3克川芎6克雄黄9克(别研)【用法】上药为末。

每用少许,左侧头痛搐左鼻,右侧头痛搐右鼻。

【主治】偏头风,疼不可忍者。

一字散【来源】杨氏家藏方,杨炎,1178【处方】雄黄0.3克(别研)蝎梢7枚猪牙皂角7锭白矾(生研)3克芦荟3克【用法】上药为细末。

每用0.3 ̄0.6克,吹入鼻中,即时吐出顽涎,立愈。

【主治】喉痹气塞不通。

一阴煎【来源】景岳全书,张介宾,1624【处方】生地黄芍药麦门冬丹参各6克熟地9克牛膝5克甘草3克【用法】水煎,空腹时服。

【功用】养阴清热。

【主治】阴虚发热,吐血、衄血;或疟疾、伤寒屡汗之后,取汗既多,阴亏津伤,烦渴不止,潮热不退,脉虚者。

【加减】火盛躁烦者,加龟版胶9克;烦躁多汗不寐者,加酸枣仁、五味子;吐血衄血者,加茜草炭、山萸肉。

中医秘方集

中医秘方集

中医秘方集75、腰间盘突出良方1:黄芪40克,杏仁15克,附子40克,菟丝子30克,鹿衔草30克,熟地30克,锁阳30克,淮山药25克,黑豆50克,莱菔子20克,杜仲20克,淮牛膝15克,三棱30克,莪术30克,鸡血藤30克,油爆马钱子10克。

五付见效,十付就好。

良方2:生芪120克,当归30克,熟地30克,制川乌30克,制附子30克,黑小豆30克,麻黄15克,细辛18克,桂枝45克,白芍45克,防风30克,蜂蜜150克,鲜生姜45克,枣21枚,枸杞子30克,菟丝子30克,补骨脂30克,仙灵脾30克。

加冷水2500MI (七到八碗)文火煎三个半小时,煮取600ML(一碗半),日分3次,饭后服。

七日为一个疗程。

可连服一至两个疗程。

良方3:川牛膝30克,川断30克,威灵仙30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克,川芎20克,川乌20克,川椒20克,木瓜20克,玄胡2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

良方4:青风藤50g黄芪50g黑豆50g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七剂为一疗程,大多服过几剂即开始见效!良方5:核桃仁210克、黑芝麻210克、杜仲60克、川续断30克、木瓜30克、菟丝子60克、当归60克。

除核桃仁、黑芝麻外,余药均晒干,研磨过筛备用。

将黑芝麻于碾槽内碾碎,再放入核桃仁一起碾,当用手摸无颗粒时,与经过筛的药面一起倒入盆中,以炼蜜250克分数次加入盆内搅拌,反复揉搓成团块,再取团块7克制成丸子。

丸子可放入冰箱内贮存。

每曰服2次,每次服一丸,黄酒20毫克送下。

连服100丸为一疗程。

临床疗效:治疗腰突症15例。

年龄14-51岁,病程1-14年。

结果痊愈14例,显效1例。

随访5-10年,均未见复发。

良方6:川断狗脊木瓜羊藿叶熟地骨碎补各12克,杜仲当归菟丝子云苓泽泻元胡鸡血藤各15克,香附白芥子半夏各10克,田七粉5克,核桃肉黑芝麻各30克.加减法:单纯腰痛加桑寄生15克;伴下肢痛加怀牛膝15克;痛甚加蜈蚣2条;舌苔黄腻加萆薢15克黄柏8克.加水煎服,一天一包,分两次服用(在煎好的汤药中加少量的白酒效果更好)。

民间万能中药验方159个

民间万能中药验方159个

民间万能中药验方159个1.治吃不进食物,行动困难方:①台乌吴萸小茴香广木香黄连青皮桔核荜澄茄佛手片甘草②苍术厚朴花建神曲陈皮山楂槟榔草果草蔻砂仁麦芽甘草治胃痛,兼见胸部有硬块方:台乌小茴香广木香荜澄茄郁金陈皮青皮佛手玄胡丹参2.治吃饭发噎,足抽筋方:苏梗槟榔木香厚朴甘草佛手木瓜苡仁治胆囊炎、胰腺炎、十二指肠溃疡、支气管炎等病方:黄芩郁金枳壳柴胡木香茵陈山楂赤芍陈皮甘草生大黄3.治食少发吐,软弱无力,周身不适,心跳时快时慢方:羌活生地秦艽防风茯苓山药黄芩苍术白术治长期吃不下食物,热重方:茯苓党参白术山药扁豆陈皮连翘4.治食后,食物上逆方:头方:苡仁大枣桔梗甘草尾方:京夏黄连苡仁杏仁白蔻黄芩甘草5.治头眩晕,脘痛,无食欲,口淡无味,四肢乏力,四五天不解大便方:枳壳香附川芎陈皮木通黄连大黄黄芩芒硝连翘藿香净菊花太子参柏子仁甘草治冷气痛方:白附子干姜泡参肉桂丁香甘草野吴萸根花椒根香通根茴香根台乌根山当归青木香6.治长期腹泻,腹内常鸣,头痛方:茯苓柴胡薄菏白术当归白芍青皮佛手治夏季腹痛泄泻方:香薷厚朴(姜汁炒)扁豆黄连(研末服)7.治红白痢:山楂肉(炒黑研成细末)红痢,则调蜂蜜,米汤服。

白痢,则调白糖,米汤服。

8.治肚胀痛方:苍术厚朴陈皮草蔻山楂肉建神曲草果槟榔薤白麦芽谷芽甘草9.治胃下垂方:良姜、均姜、陈皮(即橙皮)、饴糖上药,先将前三味加水煎取浓汁,去渣,再加饴糖溶化。

每服一小碗,每日服三次。

10.治疗胃病方:甘草,红枣(剪两半),白术,党参,北芪,黄芪,淮山(先泡水半小时或用生的半斤),丹参,田七,鸡内金(吃素者不加)糯米。

(糯米多少无访,可以随意多加)煎服法:洗净加水煎滚,再改小火煎半小时。

一天一剂,早晚煎服。

普通患者3剂药可以恢复到70%,但要巩固疗效,连服7剂以上。

11.治疗高血压方:生黄大豆,生花生米。

放在一起研成细面。

共放入二斤装的玻璃罐头瓶内。

用山西陈醋把罐头瓶添满盖严。

泡十天,日三次,每次喝三汤匙(干浠一起喝吃),第一瓶用完即愈,同样再用一瓶全愈,不复发(饭后喝)12.治疗肩周炎:独活寄生丸每次1丸,日服3次,10天为1疗程。

中医名方 135个经典处方.doc

中医名方 135个经典处方.doc

中医名方135个经典处方1、益气通瘀组成:太子参15 克、枣仁15 克、苏木15 克、降香15 克、丹参15 克、桃仁15 克、川芎 5 克、干草5克、石菖蒲15克。

功用:益气宁心,活血祛瘀。

组治;冠心病之心慌气短,胸闷胸疼,心律不齐等症。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五天,休息二天,每个疗程20 剂。

加减运用;口苦咽干、舌红苔黄、心火旺盛者,可加麦冬15 克、莲子心 2 克、心悸怔忡、夜卧不安者,可加珍珠母20 克、胸闷甚、舌苔厚腻者,可加法半夏12 克、郁金12 克、积壳10 克、高血压、头晕头痛者,可加钩藤20 克、白芍15 克、僵蚕、夏枯草12 克。

2、逐瘀调经汤组成;当归10 克,赤芍10 克,五灵脂10 克,三棱10 克,莪术10 克,益母草15 —30 克,肉桂 3 克,[后下]功能;逐瘀通脉,化脱子宫内膜。

主治;较重的血瘀性痛经,血瘀性出血痛证,如膜样性痛经,子宫内膜脱落不全性月经过多。

使用本方必须掌握时间,行经的初期[1 —2] 天或行经的中期[2 —3] 天为适合。

加减运用;腰酸明显者,加用川断10 克,杜仲10 克,狗脊10 克;加强温阳补肾的作用,以促子宫内膜之化解和脱落。

神疲乏力,小腹中作坠,大便偏溏者,加用白术10 克,黄芪10 克,煨木香 5 克,党参15 克,以健脾益气、温运中阳,既有助于子宫内膜脱落。

腹疼剧烈,胀疼拒按者,加入延胡10 克、灸乳没各 6 克、景天三七10 克,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经量过多、头昏心慌者,加入炒蒲黄6 克,〈包煎〉、雪竭粉6克分吞,花蕊石15 克,以增强化瘀止血的作用。

胸闷烦躁、舌苔黄腻,加入制苍术10 克、炒柴胡 5 克、炒丹皮10 克、勾藤15 克,以清除肝经湿热。

若烦热口渴,大便干躁者,可加积壳10 克、大黄 6 克〈后下〉。

3、化瘀止漏汤组成;当归20 克、山楂20 克、川芎10 克、五灵脂10 克、蒲黄10 克。

功能;活血化瘀、通利血脉、消积止漏。

中医名家名方验方

中医名家名方验方

中医名家名方验方中医名家名方验方一、张仲景《伤寒论》:1、九章疏芦汤:芦根9克,黄连3克,生姜3克,熟地9克,甘草6克,大枣2枚,玄参9克。

用上述药材煎服,治疗热淋状肾炎症。

2、四逆八正汤:炙甘草4克,当归4克,淡豆豉10克,枳壳3克,附子3克,生薑5片,大枣2枚,山药6克,炙生姜6克,芫花4克,红枣4枚。

用上述药材煎服,治疗跌打损伤所致的风湿关节痛。

3、五加饮:人参9克,熟地12克,川芎6克,芍药9克,龙胆草9克,板蓝根9克,决明6克,火麻仁15克,黄芩9克,黄芪9克,桔梗9克,桂枝9克,白术12克,炙甘草9克,大枣3枚。

用上述药材煎服,治疗脾虚便溏气滑。

二、李时珍《本草纲目》:1、无舌汤:甘草6克,生薑2片,香附3克,熟地6克,大枣2枚,炒茯苓6克,炒苦豆蔻6克,炒藕蒂6克,炒枳壳4克,炒香附4克,炒白术3克,生石膏6克,用上述药材煎服,治疗风湿性关节病。

2、熊胆散:用熊胆汁加入糯米粉煎服,治疗气阴两虚所致的口舌肿痛。

3、九真散:炙甘草3克,茯苓3克,白术3克,熟地3克,炙黄芪3克,炙芩辰3克,淡豆豉3克,生石膏3克,炒枳壳3克,用上述药材煎服,治疗痰湿咳动惊噫。

三、华佗《伤寒杂病论》:1、清心散:芩辰3克,桔梗3克,枳壳4克,芍药4克,炙甘草4克,炒麻黄4克,小蓟4克,炙茯苓3克,澄沙4克,蒺藜4克,大枣2枚,用上述药材煎服,治疗心神不安心悸。

2、六味地黄汤:地黄6克,黄耆6克,熟地6克,熟地梜6克,熟茯苓6克,生薑3片,大枣2枚,用上述药材煎服,治疗肝阳郁滞所致的黄疸。

3、十全大补汤:人参9克,熟地24克,黄芪9克,熟芍药9克,生薑5片,生白术9克,枳壳6克,决明6克,川芎6克,大枣2枚,用上述药材煎服,治疗气血不足所致的全身虚弱。

中医药方剂大全

中医药方剂大全

中医药方剂大全(一)名称:熟乾地黄散拼音: Shú QiánD ì Huánɡ Sàn 处方:丹参(去芦头) 、防风(去芦、叉)、当归 (去卢、微炒) 、细辛(去苗)、川芎,各半两;人参、熟乾地黄 (酒洒、蒸、焙)、白茯苓(去皮)、肉桂(去粗皮)、白术,各一两;续断、附子(炮、去皮、脐)、黄蓍 (去芦),各三分。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妇人劳伤血气,腑脏虚损,风冷邪气乘虚客搏,肢体烦痛,头目昏重,心多惊悸,寒热盗汗,羸瘦少力,饮食不进。

用途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枣三个,擘破,煎至一盏,滤去渣,食前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快汤拼音: Kuài Tānɡ处方:甘草(炙)十八两,乾姜(炮)二斤半,粟米(炒)三十两,桔梗(炒)三斤。

制法:上炒盐一百二十钱重,同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冷,酒食所伤,胸膈不快,呕逆恶心,吞酸吐水,口淡舌涩,不思饮食,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沸汤点,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铁刷汤拼音: Tiě Shuā Tānɡ处方:香附子六两,桔梗一斤半,甘草一斤,乾姜半斤,肉桂(去粗皮)四两,茴香半斤,良姜、陈皮,各十二两。

制法:上除肉桂外,同炒,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胃气不和,心腹疼痛,饮酒过度,呕哕恶心,脾痛翻胃,内感风泠,肠鸣泄泻;妇人血气刺痛,并皆治之。

常服快气,不拘时候。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三倍汤拼音: SānB èi Tānɡ处方:草豆蔻仁二两,甘草一两,生姜、盐(炒) ,各五两。

制法:上件拌和匀,入瓷器内淹一宿,焙乾,为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胸膈闷满,饮食不化,呕逆恶心,或霍乱呕吐,心腹刺痛,肠鸣泄痢,水谷不分。

用途用量:沸汤点服。

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小理中汤拼音:XiǎoL ǐ Zhōnɡ Tānɡ处方:苍术(米泔浸、焙)五两,生姜五斤,甘草(生用)十两,盐(炒)十五两。

中医著名汤方

中医著名汤方

中医著名汤方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中医方剂大全

中医方剂大全
【组成】杏仁12g 生苡仁15g 白蔻仁6g 滑石12g 厚朴6g 半夏9g 竹叶6g 通草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热留恋气分。头胀而重,面色淡黄,胸
闷不饥,或泛泛欲呕,或渴不欲饮,舌苔 白腻或厚腻,脉濡。
八正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9g 瞿麦9g 扁蓄9g 滑石12g 木通6g 甘草梢6g 栀子9g 大黄9g
清营汤的临床运用:
兼痉厥+羚羊角、钩藤、菊花以清热熄风镇 痉
见神昏谵语、舌謇肢厥,是邪入心包,可 先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心开窍, 再服本方。
犀角地黄汤
犀角3克 生地30克 芍药12克 丹皮9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1.热入血分证。吐血、衄血、便血、
尿血等 2.热扰心营证。神昏谵语,斑色紫黑,舌
3.热厥,痉病和狂证而见有里热实证者
方解:
君药:大黄—苦寒泻热,通便去实,荡涤肠 胃实热
臣药:芒硝—咸寒,软坚润燥,助大黄泻热 通便;两药相须为用,大黄推荡下行,芒 硝软化燥屎,可将胃肠实热积滞一鼓荡涤 而下
佐药:枳实、厚朴行气散结,宽肠下气;一 可调畅气机而除痞满,二可助大黄、芒硝 泻下。四药可除痞满燥实,急下存阴
臣药:辛温宣通,散寒止痛。三药合用, 温里以祛寒,通下以泻实,辛香以行气, 可治阴寒凝结,寒积里实所致的脘腹冷 痛,大便不通等证。
润下剂
由润下药与泻下药组成
适用于年老体弱、病后、产后,阴血不 足,或津液不足所致的肠燥便秘
麻子仁丸
麻子仁500克 大黄500克 杏仁250克 枳实250克 厚朴250克 芍药250克 功效:润肠通便
清脏腑热剂
适用于热邪偏盛于某一脏腑而产生的火 热证。火在不同的脏腑,会有不同的临 床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名方135 个经典处方1 、益气通瘀组成:太子参15 克、枣仁15 克、苏木15 克、降香15 克、丹参15 克、桃仁15 克、川芎5 克、干草5 克、石菖蒲15 克。

功用:益气宁心,活血祛瘀。

组治;冠心病之心慌气短,胸闷胸疼,心律不齐等症。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五天,休息二天,每个疗程20 剂。

加减运用;口苦咽干、舌红苔黄、心火旺盛者,可加麦冬15 克、莲子心2 克、心悸怔忡、夜卧不安者,可加珍珠母20 克、胸闷甚、舌苔厚腻者,可加法半夏12 克、郁金12 克、积壳10 克、高血压、头晕头痛者,可加钩藤20 克、白芍15 克、僵蚕、夏枯草12 克。

2、逐瘀调经汤组成;当归10 克,赤芍10 克,五灵脂10 克,三棱10 克,莪术10 克,益母草15 —30 克,肉桂3 克,[ 后下] 功能;逐瘀通脉,化脱子宫内膜。

主治;较重的血瘀性痛经,血瘀性出血痛证,如膜样性痛经,子宫内膜脱落不全性月经过多。

使用本方必须掌握时间,行经的初期[1 —2] 天或行经的中期[2 —3] 天为适合。

加减运用;腰酸明显者,加用川断10 克,杜仲10 克,狗脊10 克;加强温阳补肾的作用,以促子宫内膜之化解和脱落。

神疲乏力,小腹中作坠,大便偏溏者,加用白术10 克,黄芪10 克,煨木香5 克,党参15 克,以健脾益气、温运中阳,既有助于子宫内膜脱落。

腹疼剧烈,胀疼拒按者,加入延胡10 克、灸乳没各6 克、景天三七10 克,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经量过多、头昏心慌者,加入炒蒲黄6 克,〈包煎〉、雪竭粉6 克分吞,花蕊石15 克,以增强化瘀止血的作用。

胸闷烦躁、舌苔黄腻,加入制苍术10 克、炒柴胡5 克、炒丹皮10 克、勾藤15 克,以清除肝经湿热。

若烦热口渴,大便干躁者,可加积壳10 克、大黄6 克〈后下〉。

3、化瘀止漏汤组成;当归20 克、山楂20 克、川芎10 克、五灵脂10 克、蒲黄10 克。

功能;活血化瘀、通利血脉、消积止漏。

主治;产后恶露不止、腹痛阵作,或在流产、早产之后漏下淋沥,腹痛日久不止。

加减运用;热者加黄芩、黄柏,寒者加桂枝、泡姜,脾虚气弱者加黄芩、白术,肺肾两虚者减去五灵脂与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相合。

虚寒相兼者,减去五灵脂、蒲黄,加入党参、桃仁、炮姜、炙干草。

腰腹痛重者加延胡索、续断。

如属胎盘残留或死胎不下者,用原方与桂枝茯苓汤(桂枝、茯苓、丹皮、桃仁、白芍)相合。

日久不愈,并发感染者,更加银花、连翅、土茯苓、炒贯众等。

日久滑脱者,将蒲黄炒用,或生、炒各半,更加乌贼骨,或龙骨、牡蛎。

凡有身热、头痛者,酌加葛根、紫苏叶、荆芥穗等。

如上加减法,亦可用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及继发性痛经,兼有瘀滞症者,服用后有缩短经行期,减少血流量之功效。

4、清热化瘀汤组成;柴胡12 克、黄芩15 克、当归9 克、赤勺12 克,蒲公英15 克、虎杖12 克、北沙参15 克、薏苡仁18 克、苏梗12 克、白薇15 克功能;和解表里,清热化瘀。

组治;手术后发热不退。

加减运用;病在上中焦者加大青叶、蚤休、生石膏。

病在中下焦者加滑石、、黄柏。

发热惊厥者加羚羊角粉。

通经除批痹汤组成;丹参15 克、当归15 克、乳香10 克、没药10 克、姜黄10 克、鸡血藤15 克、威灵仙10 克、地龙10 克、制川乌10 克、南星10 克、连翘30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效;活血通络、搜风祛寒、除湿化痰。

主治;颈椎综合征、臂丛神经痛、肩周炎、肌纤维织炎等。

加减运用;病在肩颈、上肢者,加葛根、羌活、桂枝、桑枝:病在腰背者,加杜仲、川断、狗脊;病在下肢,加牛膝、独活、木瓜。

5、通脉化瘀汤组成;当归10 克、川芎10 克、乳香10 克、没药10 克、桃仁10 克、红花10 克、苏木10 克、紫草10 克、丹皮10 克、石斜10 克、秦艽3 克、公英30 克、泽兰15 克、忍冬藤30 克、生姜6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效;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清热利湿。

主治;血栓性静脉炎。

加减运用;患肢肿胀明显者加苡仁、连翘;红肿明显者加天花粉、银花;病在下肢者加牛膝、防已;病在上肢者,加桑枝、姜黄。

6、除痹逐瘀汤组成;当归15 克、川芎12 克、红花9 克、刘寄奴15 克、姜黄12 克、路通30 克、羌活9 克、白芷12 克、桑枝30 克、胆星9 克、白芥子9 克。

用法;水煎服,没日有一剂,服六剂休药一天,十二天为一疗程。

功能;活雪化瘀、行气通络、除湿涤痰主治;颈椎病加减运用;气虚体弱手麻明显加黄芩30 克;项背强急加葛根24 克;热郁经络加双花藤30 克;湿热内蕴,心烦口苦加黄芩9 克或栀子9 克、胆草5 克。

7、化瘀解瘫散组成;黄芩50 克、葛根20 克、川芎20 克、益母草20 克、毛冬青40 克、丹参20 克、红花15 克、地龙10 克、陈皮15 克、天麻15 克、秦艽10 克、连翘20 克、石菖蒲15 克。

功能;补气活血,化瘀消栓宁络。

组治;中风之中经络,以半身不遂,语蹇口涩为主证者。

适用于脑血栓形成[ 脑梗塞] 脑出血后遗症或脑栓塞出现中风之中经络者,及暂短性脑缺血发作。

用法:诸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10 克重,日服2 —3 次,每次一丸,温开水送服。

散剂每服4 克,温开水冲调,每日2 —3 次。

更可作煎剂服用。

禁忌:脑血管病有出血倾向,女月经期、孕妇均忌服。

8、通冠宣痹汤组成;瓜萎实15 克、薤白15 克、半夏10 克、丹参30 克、檀香15 克、砂仁10 克、红花15 克、川芎15 克、赤勺15 克、细辛3 克、荜菝10 克、田七10 克(为末冲)功用;本方具有通阳宣痹,活血化瘀,泄浊化痰,降逆和胃之功。

主治:胸痹胸闷,心悸心痛,痛彻胸背,气短喘促,不足以息,咳痰浊唾,呕逆烦满,脉缓或沉细,舌质淡紫,苔薄白。

加减运用:1 心动悸不得眠加枣仁10 克、柏子仁10 克。

2 惊悸心慌多梦加龙齿、磁石各30 克。

3 胃脘痞胀加化桔15 克、积实15 克。

4 心律失常,脉结代加太子参10 克、苦参10 克。

9、活瘀消积汤组成:荆三棱(炒)10 克,连莪术(炒)10 克,青皮(炒)10 克、积壳(炒)10 克、柴胡8 克、郁金10 克、当归10 克、赤勺12 克、鳖甲(醋制)15 克、牡蛎(生用先煎)20 克。

功能;养血活瘀,疏肝止疼,软化肝脾。

主治:痞积块,肝脾肿大或肝缩脾大,多种病因引起的肝硬变。

证见:脘腹胀满,两肋胀痛,腹大青筋,或有少量腹水,面色黧黑,或见蜘蛛痣、肝掌,唇青舌瘀或舌质暗红,脉细涩。

用法:将生牡蜊先煎20 分钟后,投入全方药物,加水至淹覆药面,置火上煎煮,沸后20 分钟,滤扎滓取汁,早晚各服一次,每日一次。

加减运用:腹水甚者加四芩汤(白术、泽泻、猪芩、茯芩)。

腹胀甚者加广木香、槟榔。

衄血者加蒲黄炭、阿胶、西草、毛根。

肋痛者加金铃子散(金铃子、延胡索)。

10、热痹饮组成:当归12 克、黄芩9 克、连翘12 克、忍冬藤12 克、海桐皮12---15 克、生甘草12---15 克、生苡仁24 克、防风12 克、防已12 克。

右药9 味水煎,一剂煎二次,上午煎头煎,下午煎二煎,煮开煎半小时,每次煎成一小碗,饭后一小时服,一日一剂。

功能:清热利湿,宣痹通络。

主治:湿热为主,风寒为兼,寒热虚实错杂,气血流行不畅的热痹证。

加减运用;热胜者,加知母12 克、栀子9 克、羌独活各12 克;湿胜者加苦参15 克、滑石15 克、半夏9 克、秦艽12 克阴虚者,加生地黄18 克、知母12 克、苦参12 克、半夏9 克、滑石15 克。

11 清热宣痹汤组成:生石膏30 克、知母10 克、生干草5 克、桂枝10 克、防已15 克、忍冬藤30 克、天花粉30 克、威灵仙30 克、稀莶草15 克、黄柏12 克。

功能:清热通络,宣痹胜湿。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热痹),证见高热,关节肿口渴,苔白腻或黄腻,血沉增速和抗链‘ ‘ 0 ‘'升高。

用法:上药先煎石膏,约半小时后,将其余药物一起兑入,再煎半小时取服,每剂煎2 次,日服1 剂,分二次温服,如病情严重,可日服2 剂,分4次服用。

加减运用:咽痛明显加射干、野芥麦利咽解毒;热毒炽盛,高热不退加水牛角30 至50 克以凉血清热;兼夹温邪加苍术、伸筋草燥湿通络;风邪盛加羌活、防风祛风通络;上肢关节疼痛明显加桑枝,下肢关节疼痛明显加牛膝舒筋活络;痰多加白芥子、广地龙豁疾通络;疼痛明显而剧烈加乳香、没药活血止痛;若日久不愈,久病入络或疾瘀凝结者酌加虫类搜剔之品,如全蝎、僵蚕、地龙等;若热势已挫,出现气、血、阴虚者则去生石膏、知母、桂枝、天花、黄柏,气虚加黄芩、党参,血虚加熟地、当归、鸡血藤,阴虚加生地、白芍、玄参。

12 逐痹汤组成:当归15 克、白芍15 克、川芎10 克、威灵仙10 克、白芷10 克、独活10 克、秦艽10 克、玄胡10 克、细辛4 克、鸡血藤15 克、五加皮10 克、豨莶草10 克、甘草10 克。

服法:将药加水600 毫升,侵透,煎取约300 毫升,分两次温服。

功能:养血行血,温经散寒,祛风湿,止痹痛。

主治:风寒湿痹,腰膝疼痛,腿足屈伸不利,或痹着不仁,四肢关节疼痛,以及颈椎病、肩周炎所致的颈肩疼痛。

加减运用;行寒肢冷者加附子15 克,桂枝10 克。

疼痛以上肢为主者,加羌活10 克,片姜黄10 克。

疼痛以下肢为主者加牛膝15 克,防已10 克。

温盛者加薏苡仁20 克,苍术10 克。

若痹证日久,体倦乏力,舌淡脉弱者加黄芩20 克,党参15克。

13三柴调心汤组成:紫石英15 克、紫丹参15 克、紫参15 克、琥珀末5 克、淮小麦30 克、合欢花10 克、柏子仁12 克、广郁金12 克、生卷柏12 克。

功能:润燥宁心、活血调经。

主治:继发性闭经,月经停闭逾三个月,且为明显的精神因素所致。

证见性情忧郁,心烦有易躁,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夜寐不宁, 苔薄舌质暗红,脉细涩..煎服方法:先将紫石英加水入煎,沸后30 分钟,除琥珀末外,将其它药加入共煎,合欢花后下。

两次煎液合并,分早晚温服,琥珀末亦分两次吞服,每日一剂。

加减运用:心火旺者,加焦山栀12 克、辰麦冬10 克;心肾失济者加交泰丸30 克(包煎)。

14益心健脑汤组成:黄芪30—60克、葛根15—30 克、桑寄生15—30 克、丹参20—40 克、生山楂9—15 克、川芎6—9克。

煎服法:将药用适量水浸泡30 分钟左右,煎两次,取汁约300—400 毫升。

每日一剂,分2—3次温服。

功能:补气活血,益心健脑。

主治:气虚血瘀之冠心病、高血压病、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硬化以及心律失常、高学脂等心血管疾病。

加减运用:主要根据病证的变化和兼证的多少而进行相应的加减。

如出现畏寒肢冷;加桂枝6 克、炮附子9 克;出现口干、舌红少苔,大便干结等阴虚证,加麦冬12 克、生首乌15 克;体倦、神疲、气短等气虚证明显者,加党参30 克、五味子6 克;血瘀气滞疼痛明显者,加香附12 克、元胡9 克;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15 克、夜交藤30 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