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xx 对比研究》读书报告一、课堂篇1. 做读书人第一节课刚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大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读书人。

要真正喜欢书、真正喜欢读书,对书有感情,看到书就想读,情不自禁;要自觉阅读专业以外的书籍,大学生一定要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有比较多的课外阅读,特别是人文方面的阅读;秉承“继承,批判,创新”的精神,将所学的知识学“透。

”2. 思维方式我们要形成“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归纳出属性的共性,分析属性的异性。

3. 文化与语言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中国人和英美人在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模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都有不少差异,因而两种语言也大相径庭。

开展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促进翻译学应用理论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语言研究的一种新途径。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得学习这门课程。

连淑能先生认为,语言历来与文化密切相关,尤其与哲学、社会、逻辑、思维、心理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于是,连先生的《英汉对比研究》中的绪论便是“语言与文化”。

然而,什么是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印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就说道,定义某一事物,要注重它的外在和内在,而文化的内在是什么?文化就是人类从野蛮到文雅的转化过程,文化的核心就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那什么又是语言?语言和言语有何区别?很多人会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

没错,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由形、义两级构成的象征系统,形,就是形式,语言的形式便是语音,分节的发音成为思想媒介的精神劳动,是按照持续的、不变的功能进行的,这一功能尽可能完整地承担起来和系统地表现出来,就构成了语言的形式;义,当然是语义,也就是所表达的观念。

语言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同要素构成的系统,语言的符号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盘散沙,而是有组织、有条理的系统。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读了英汉对比研究这本书啊,就像在语言的奇妙世界里来了一场刺激的冒险。

首先呢,这书就像是一把超级放大镜,把英语和汉语这两种看似熟悉,实则暗藏无数奥秘的语言,放在一块儿仔仔细细地端详。

以前我看英语和汉语,就只是单纯地觉得它们是不同国家的人用来交流的工具呗。

但读完这书才发现,这里面的差别可不仅仅是单词和汉字的不同这么简单。

就说语法这一块吧。

英语那语法就像是一套严丝合缝的精密仪器,各种时态、语态、从句,就像仪器里一个个复杂的小零件,每个都有它特定的位置和功能。

比如说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后面还得加个“s”或者“es”,这就像是给这个精密仪器里的某个小齿轮设定了一个特殊的运转规则一样。

而汉语呢,语法就相对灵活得多啦,就像太极拳,讲究一种自然流畅的感觉。

没有那些个复杂的动词变形,一句话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要意思表达清楚就行。

这就好比我们在生活里,英语语法像是在走迷宫,每一步都得按照既定的路线来,而汉语语法更像是在大草原上漫步,方向对了就行。

再看看词汇方面。

英语单词那可真是个大家族,词源五花八门,有从拉丁语来的,有从希腊语来的,还有些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演变过来的。

而且啊,一个单词往往有好几个意思,就像一个人有好几张不同的面孔一样。

比如说“set”这个词,它能表示“放置”“一套”“确定”等等好多意思,在不同的语境里就得像个变脸大师一样迅速切换。

汉语的词汇呢,那也是相当丰富,但很多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象形意义,感觉就像是一幅幅古老的小画。

而且汉语有很多近义词,虽然意思相近,但每个词的侧重点和使用场景又有点小区别。

这就像是给厨师准备了一堆调料,要根据菜品的不同精确地选用合适的调料才能做出美味佳肴。

从文化角度来说,这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简直像两座不同的宝藏山。

英语背后的西方文化,充满了那种冒险、探索、直接表达的精神。

他们的语言里很多表达都很直白,就像西方的建筑一样,一眼看过去就能大概知道结构。

翻译论文英汉对比研究

翻译论文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感悟梁冰英语一班学号:1203613007 在平时英语学习过程中,同时也随着翻译的东西越来越多以及老师课堂上不断地指引讲解,对翻译的了解越来越深,我也越发感受到要想学好一门语言,翻译好一门语言,如果对其国家的文化和其本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不了解,是没有办法真正学好、翻译好这门语言的。

语的表现方法、思维方式等等都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框架。

读了《英汉对比研究》,除了对连淑能大师的佩服之外,真的是受益匪浅,不只是对翻译而言,对我的整个英语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顾名思义,该书的着眼点是英语和汉语的对比,通过对两这种语言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思维方式等等方面的具体讲解,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加以对比分析讲解,清晰、不显枯燥的同时又具有说服力。

众所周知,要想学好外语,对其特点的了解是必须的,而要了解其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母语加以比较。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不仅指出了英语、汉语、西方文化、汉语文化的不同,更解释了为何不同,这也是我获益最大的地方。

例如,英语的句子语法注重逻辑性,这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西方人的思想受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影响,而汉语的哲学背景是儒、道、佛的悟性,所以汉语语法不拘泥于形式,偏重于意会。

除此之外,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本书中引用许多中外名家的观点和例证,并对其加以对比,使英汉的对比研究不再是单单的罗列,而是对语言的思考。

比如,作者在讲英语是静态语言、汉语是动态语言这一章节时提到,西方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英语并不是越“静”越好,也有文体学家认为兜着圈子以“静”代“动”的弱化表达法的滥用反而会使表达显得累赘、缺乏生气;同时,许多学者主张多用活泼的词减少英语的静态倾向。

虽然很多地方在平时会略有体会,但在读了作者的具体清晰的对比罗列讲解以及权威例证之后,对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了更深的感悟。

以下将主要依照英汉语言文化的具体章节谈一下我读后的所学所获所想,对中西方思维的理解也会穿插其中,相信这也是自己对相关内容的一个重复记忆和思考。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对比研究读后感读了英汉对比研究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后,我就像在语言的奇幻世界里经历了一场刺激又有趣的冒险。

以前学英语的时候,就觉得这两种语言像是两个来自不同星球的生物,偶尔有些相似之处,但更多时候是各有各的古怪脾气。

比如说吧,英语的语法就像个严丝合缝的精密机械,时态、语态、词性变化这些规则,一个都不能乱。

就像在搭建一座积木城堡,每一块积木(单词和语法结构)都得放在正确的位置,不然整个城堡(句子)就摇摇欲坠。

而汉语呢,就相对灵活多了,感觉像是流淌的水,虽然也有一些基本的语法框架,但更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有时候语序变一变,句子的重点和感觉就会有些微妙的变化,就像水流到不同的地方,形成不同的风景。

从词汇上来说,英语里那些长得像一串密码的单词,有些是从拉丁语、希腊语演变过来的,就像带着古老家族的徽章,每一部分可能都有特定的含义。

而汉语的词汇就像是一幅幅象形画,很多字一看就大概能猜到它和什么有关。

这也导致了英语里有些单词看起来特别复杂难记,汉语里则可能会有一些同音字或者近义词让人头大。

在句子结构方面,英语喜欢把重要的东西先说出来,就像一个急性子的人先把关键的事情告诉你,然后再补充细节。

比如说“She bought a beautiful dress in the shopping mall yesterday.”(她昨天在商场买了一条漂亮的裙子),先把“她买了裙子”这个主要事件讲了,再把时间和地点等细节慢慢道来。

汉语则有时候会先铺垫一些东西,把重要的内容留在后面压轴。

像“昨天,她在商场买了条裙子,可漂亮了。

”这里先把时间等背景说出来,最后才强调裙子的漂亮这个重点。

通过这次对英汉对比的研究,我就像是掌握了两种语言之间的秘密通道。

在英语学习上,我感觉自己好像开窍了一点。

以前做翻译的时候,总是很机械地按照单词逐个翻译,现在知道了要考虑两种语言的习惯差异。

而且,我还发现这两种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的地方也很有趣。

比如说现在汉语里有很多英语的外来词,像“咖啡”“沙发”之类的,英语里也有一些词是受到汉语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笔记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笔记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读书笔记文章:英汉对比研究一百年作者:潘文国发表时间:世界汉语教学20XX 年第1期(总第59期)定义对比研究:所谓对比研究,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比较研究,描述它们的异同,尤其是不同之处,以促进人们对所对比语言的研究,并为语际翻译、语言教学和双语词典的编纂等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语言学中的这种比较研究,称作“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cA),也称作“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 —guistic)。

一、起源与发展1、国外19世纪 20世纪初 二战后洪堡特2、在中国的发展第一时期: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1898年 马建忠《马氏文通》,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之作。

1904年 严复《英文汉诂》1932年 赵元任《英汉语调初探》1933年林语堂《开明英文文法》、黎锦煕《比较文法》20世纪40年代王力、吕叔湘、高名凯,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汉语语法体系。

第二时期:有自觉学科意识的时期1977年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比较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形成。

1994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在长沙成立,会刊《英汉语比较研究》。

学科史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在总结以往的成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更好地看清学科的意义、价值和发展方向。

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我们把这两个时期分别称之为“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和“有自觉学科意识的时期”。

二、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普世语法观观照下的对比研究普通语言学观照下的对比研究1、普世语法观观照下的对比研究马建忠:《马氏文通》“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

《马氏文通》因为过多的“模仿”而为时人所诟病,其实当时汉语没有现成的语法体系没有参考可循,起步之难而不得已而为之。

因而马建忠的贡献在于建立了一个汉语语法体系,并进行了最全面、最细致的对比。

不过它虽有首创之功,但是一味地模仿西方的语法,忽略了汉语自身的特点,也是其一大弊端。

黎锦煕:给“比较文法”下了汉语的定义《新著国语文法》,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奠基之作,第一部将现代汉语与英语作对比的著作。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绪论与第一章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绪论与第一章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绪论与第一章大三这一学期,我们学完了那些基础课程,迎来了许多重要的课程。

其中英汉对比研究就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

尽管很多学长学姐包括一些老师都认为这是一门复杂难懂的课程,而事实也确是如此,但是我认为这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程。

读完课本的绪论和第一章之后,我想写写自己的一些感悟。

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我们谈到了如何做人。

我想这是每个老师都应该谈到的话题。

我们来到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为人处世,也就是做人。

我个人认为学习如何做人比学习课本知识更加重要。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也是个失败的人。

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

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而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弄明白该怎么样去做人。

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光凭一身技艺是不行的,就算你工作经验丰富,如果你和同事相处不和谐,你还是无法在这个职位工作很久,那就更不可能谈升职等等。

可以这么说,做人是一门涉及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学问,单从任何一个方面入手研究,都不可能窥其全貌。

所以上课前老师给我们讲的有关做人方面的内容还是很有必要的。

书本上能够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些理论知识,而我们从这些理论知识中学到的有用的部分更是微乎其微。

再来,老师谈到了思维方式。

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这不是一个很好理解的词。

通常来说,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

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不同,便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术上的说法是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方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

所以,思维方式与我们学习英汉对比研究这门课程有密切关系。

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反过来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

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英汉对比研究所要解读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后感《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后感》读《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这本书的时候,就像开启了一场穿梭于两种语言词汇世界的奇妙之旅。

读到关于英汉词汇的语义对比部分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迷雾中摸索多年后突然被点亮了一盏灯。

我一直知道英汉词汇有语义的不同,但从没想到里面有这么多的门道。

比如,“龙”这个词在汉语里象征着吉祥、权威等很多正面意义,说到龙,我们会想到中华民族的图腾、故宫龙椅等。

然而,在英语中“dragon”这个词汇往往带有邪恶、凶狠的含义。

这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西方电影,里面的龙常常是被骑士们讨伐的对象。

这说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同意象的词汇却有全然不同的内涵。

如果不了解这些区别,在跨文化交流或者翻译中就很容易产生误会。

特别触动我的还有英汉词汇在构词法方面的对比内容。

我从书里了解到英语的构词更倾向于词缀法、合成法等,一些很长很复杂的单词往往是通过词缀与词根组合出来的。

而汉语的构词中有很多是通过单音节语素组合,比如“火车”就是由“火”和“车”相结合。

对于我这个学习英语多年却总是被单词记忆折磨的人来说,这部分仿佛给了我新的思路。

我想以后我可以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更多地从构词法入手来理解和记忆。

不过呢,在理解一些词汇窄化和宽化的对比时,我还是有些疑惑。

比如说书中提到某个英语单词在特定语境下语义窄化,而汉语对应词汇却保持比较宽泛的语义。

这些概念性的东西理解起来有些抽象,我想我还需要更多的例句和实际应用场景来消化它。

后来我明白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分析两种语言词汇的差异,更是在强调背后的文化因素。

词汇就像是文化的镜子,映射出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历史发展和社会现象。

这让我对语言学习有了新的看法,学习词汇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忆和表面的语法搭配上,更要深入到文化层面。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只有全方位地对比分析英汉词汇的异同跟它们背后的文化根源,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两种语言,无论是在英语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还是其他涉及跨文化交流的情形中。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后感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后感《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读后感》读了《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这本书后,我有许多深刻的感悟。

读到书中开始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词汇结构时,我感觉就像是开启了一场探秘之旅。

英语的词汇有它独特的构词法,像词根、词缀组合,例如“un - ”这个前缀表示否定,加上“happy”就变成了“unhappy”。

而汉语主要依靠字与字的组合构成新的词汇,比如说“火车”,“火”和“车”组合起来表达一种特定的交通工具。

这让我想起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试图用词根词缀去记忆一大串单词,感觉像是掌握了某种密码一样。

特别触动我的是书中对于词汇语义对比的部分。

在英汉两种语言里,有许多看似对应的词,但实际意义却有很大的差别。

比如“dragon”在英语中被视为一种邪恶、有攻击性的怪兽,但在汉语里,“龙”却是吉祥、强大、尊贵的象征。

这让我明白了在进行英汉翻译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不能简单地根据字面对应。

还让我联想到了文化因素对词汇语义的巨大影响。

英汉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这些差异渗透进了词汇的内涵之中。

书中也提到了一些词汇空缺现象。

有的事物、概念在一种语言里存在很好的描述词汇,但在另一种语言里可能很难找到精确的对应。

我就觉得作者想表达,这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特点,更是反映出了不同民族的认知方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理解词汇空缺也是一个难点。

从实用性上讲,这对我的英语学习启发很大。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不能仅仅满足于追求词汇表面上的一一对应,而是要深入去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

后来我还在思考文中提及的一些英语词汇被借入汉语的现象,像“巴士(bus)”“咖啡(coffee)”等,这表明了文化交流对语言的重大影响。

当然,汉语也有很多词被借入英语,像“tofu(豆腐)”。

这些现象让我更加认识到两种语言的动态变化和相互影响。

总之,这本书让我对英汉词汇有了全新的、深入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和交流中必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对比研究》读书报告一、课堂篇1.做读书人第一节课刚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大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读书人。

要真正喜欢书、真正喜欢读书,对书有感情,看到书就想读,情不自禁;要自觉阅读专业以外的书籍,大学生一定要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有比较多的课外阅读,特别是人文方面的阅读;秉承“继承,批判,创新”的精神,将所学的知识学“透。

”2.思维方式我们要形成“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归纳出属性的共性,分析属性的异性。

3.文化与语言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中国人和英美人在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模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都有不少差异,因而两种语言也大相径庭。

开展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促进翻译学应用理论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语言研究的一种新途径。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得学习这门课程。

连淑能先生认为,语言历来与文化密切相关,尤其与哲学、社会、逻辑、思维、心理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于是,连先生的《英汉对比研究》中的绪论便是“语言与文化”。

然而,什么是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印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就说道,定义某一事物,要注重它的外在和内在,而文化的内在是什么?文化就是人类从野蛮到文雅的转化过程,文化的核心就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那什么又是语言?语言和言语有何区别?很多人会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

”没错,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由形、义两级构成的象征系统,形,就是形式,语言的形式便是语音,分节的发音成为思想媒介的精神劳动,是按照持续的、不变的功能进行的,这一功能尽可能完整地承担起来和系统地表现出来,就构成了语言的形式;义,当然是语义,也就是所表达的观念。

语言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同要素构成的系统,语言的符号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盘散沙,而是有组织、有条理的系统。

语言中的各种单位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彼此依存,组成一个系统。

语言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单位,如音素、音节、节奏、语调群,语言系统就是由音素、音节、节奏、语调群等结构单位组成的一种层级体系。

低一级的层级单位组成高一级的层级单位,最后组成语言这个复杂的系统。

音素也可以说是音位,也就是实际上发出的每一个音,辅音、元音和声调又构成了音节,一个重音以及它所附带的轻度音节又成了一个节奏,节奏凑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语调群。

然而,语言单位的重要性并不在于这些单位本身所呈现出的具体的特性,而在于它们之间所表现出的关系。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

人们为了交流心理,为了进行交际,可以使用各种语言(汉、英、俄、日等)。

这多种语言就成了交际工具。

使用者多种语言的人们,或说,或听,或些,或读,这些说、听、读、写的活动,就是作为交际过程的言语。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客观现象,对于使用某个语种的人来说是统一的,每种语言都是有发言、语法、句法方面的一整套确定的规则,这些规则一经产生,就有着较大的稳定性。

而言语则是一种心理现象,它表明的是一种心理交流的过程,它就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

常有一定个体主观的反映和表述客观现实的印记。

因为个别人的言语(由于缺乏统一性)不仅以偏离语言的标准和语法结构而互有区别(多人习惯等不同)。

而且,同一个人的言语在不同场合,不同需要之下会表现出的言语方式和风格的不同,因此,言语不同于语言就在于是主观的心理过程。

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语言源于言语,语言是从千变万化的言语现象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结构,即同质结构。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创造物,语言也是人类的创造物,所以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

许多文化现象只反映该文化现象本身,语言则不同,它不仅反映语言本身,而且其重要的职责是记录其他文化现象。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它们之间的这种双向关系可以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传播工具这两个方面来加以认识。

语言的使用和文化背景相关,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因此,人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模式的制约,言语交际行为也不例外。

比如打招呼,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常问“吃过了吗?”在中国过去由于贫穷,许多人没有饭吃。

因而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话题。

结果,“吃过了吗?”这句表示关心的话便成了人们见面时的问候语,但是如果你跟英美人打招呼说:“Have you eaten 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

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而可能会误认为你要邀请他/她去吃饭。

更有甚者,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外国留学生很认真地结结巴巴地用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饭没有?我有钱。

”他以为人们总问他“吃饭了吗”是因为怕他没钱吃饭。

他显然对这种问法感到生气。

又如:中国人之间见面问候时,常问“上哪去?”如果你跟英美人打招呼说:“Where are you 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但是没有“Good noon”这种说法。

也常说“How do you do?(您好!)”“Nic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高兴)”“Hello”或“Hi”等。

再例如xx,xx人见面xx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

因为中国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人们希望了解别人,同时也愿意被别人所了解,所以与人交流时常会问婚姻、年龄、收入、生活状况等方面的问题。

然而英美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

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

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

中国学生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如问上述类似的问题,则被认为是干涉了他们的私事,甚至遭到拒答。

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时,教师有责任介绍东西方不同的日常交流话题,以免产生误解。

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

如“It's fine isn't it?”或“It's raing hard,isn't it?”或“It’s a beautiful day today.”等等。

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

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

”“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

”人们不会为此生气,甚至感到很亲切。

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为这是非常不礼貌的。

在交际中,过多地给予劝告或建议会令许多外国人感到不快。

例如,看到外国朋友感冒了,我们中国学生会说:“You sound as if you've got a cold. You should drink plenty of water.”对方不但不会领情,反而会生气。

因为在英美文化中,人们一般不轻易给别人提建议,除非对方明确表示希望得到忠告。

否则会让人感到你在用长辈式的口吻与他/她说话,这对自我独立意识很强的英美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英语中表示关心的方式通常是一般性的询问,如:“You seemed rather tired.A re you OK?”或者用表达自己良好祝愿的方式:“I do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n.”所以千万不能把中国式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中而忽略文化的差异。

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

如:打电话时,xx学生习惯说:“Hello who are you please?”而英美人的习惯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

如:A:Hello .B:Hello, this is Tom. Could I speak to Jim, please?打电话的套话,经常这样用。

所以不同语言的对比分析十分有必要。

通过对比分析,人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在进行交流时,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式,以顺应这些差异,防止表达错误,避免语用失当,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综合语和分析语。

综合语(Synthetic language)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

拉丁语、德语及古英语等都属于这类语言。

现代英语语言作为对古英语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去除了其中的繁复词缀,仍然保留了部分曲折词缀变化,加之英语语言相对固定的词语顺序,使英语成为介于综合语与分析语之间,即分析-综合语。

分析语特点在于其一般不是通过词形变化来表达语法的作用,而是通过独立的虚词和固定的词序来表达语法意义,而且一般而言,分析语缺乏多数的格变化。

汉语不具备曲折形态变化,使用词序的变化和众多的虚词表达语法意义,所以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

二、教材篇1.英语有形态变化,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英语形态变化,即词的形式变化,主要有两方面:1.1.构词形态。

即:起构词作用的词缀变化,包括大量的前缀和后缀。

英语通过词形变化,改变词性,用这些词灵活组句,可以表达一个几乎相同的意思;汉语则不能。

1.2.构形形态。

即:表达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英语的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常常结合起来,运用其形态变化,标示动词的时态、语态和语气。

现代英语的形态变化主要是动词的变化和名词、代词、形容词及副词的变化,以及上述的词缀变化。

这些变化有:性、数、格、时、体、语态、语气、比较级、人称和词性等。

有了这些变化,一个词可以表达几种语法意义。

汉语则需借助词语,词序,隐含意义或其他办法分别表达相应的语法意义。

2英语词序比较灵活,汉语词序相对固定。

形态变化与词序有密切的关系。

形态变化越多的语言,词序越灵活,反之亦然。

形态、词序和虚词这三大语法手段互相配合和交替运用,使英语词语和从句的位置比汉语灵活。

2.1.词序:xx皆为:主—动—宾(表)。

与汉语相比,英语词序导致比较多,大致有九类:a.疑问倒装:(Interrogative inversion)What in the world do you mean?b.命令倒装:(Imperative inversion)Come you, everybody!c.惊叹倒装:(Exclamatory inversion)What a beautiful voice you have!d.假设倒装:(Hypothetical inversion)A pair of black eyes might have done some execution had they been placed in a smoother face.e.平衡倒装:(Balance inversion)Inexpressible was the astonishment of the little party when they returned to find that Mr.Pickwick had disappeared.f.衔接倒装:(Link inversion)Such are the rewards that always crown virtue.g.点题倒装:(Signpost inversion)By negation is meant the denial or absence of facts.h.否定倒装:(Negative inversion)Not a finger did I lay on him.i.韵律倒装:(Metrical inversion)Good friend for Jesus’ sake, forbearTo dig the dust enclosed here,Blessed be he that spares these stonesAnd curst be he that moves my bones.结构性倒装(structural inversion),功能性倒装(functional inversion).2.2.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的前面,而英语的定语在很多时候,可以通过形态变化或借助词语,置于名词的前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