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考点

古典文献学考点
古典文献学考点

一、写出书名或作者

1、刘向《别录》

2、刘歆《七略》

3、班固《汉书·艺文志》、

4、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5、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6、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7、张廷玉等编《骈字类编》

8、张玉书等编《佩文韵府》9、陈梦雷、蒋廷锡等编《古今图书集成》

10、晁公武《郡斋读书志》11、虞经、虞鼎孙《儒学警悟》

12、左圭《百川学海》13、陶宗仪《说郛》

14、阮元《宛委别藏》15、张海鹏《墨海金壶》

16、高似孙《子略》17、王昶《金石萃编》

18、黄丕烈《士礼居丛书》19、孙星衍《岱南阁丛书》

20、卢文弨《抱经堂丛书》21、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22、孙诒让《契文举例》23、虞世南《北堂书钞》

24、欧阳询《艺文类聚》25、杜佑《通典》

26、郑樵《通志》27、马端临《文献通考》

28、徐松《宋会要辑稿》2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

30、阮元《经籍籑诂》31、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

3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33、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

34、王绍曾《山东文献书目》35、王尧臣《崇文总目》

36、杨士奇《文渊阁书目》37、朱彝尊《经义考》

38、钱曾《读书敏求记》39、张心澂《伪书通考》

40、章学诚《校雠通义》41、王引之《经传释词》

42、荀勖《中经新薄》43、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

44、姚际恒《古今伪书考》45、崔述《考信录》

46、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47、阮孝绪《七录》

48、王俭《七志》49、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5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51、李善《文选注》

52、陆德明《经典释文》53、孙殿起《贩书偶记》

二、名词解释

1、熹平石经(一字石经):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汉灵帝熹

平四年,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因其为汉代所刻,故一称“汉石经”。因其字体为一字隶书,故又称“一字石经”。

2、正始石经(三体石经):三国时魏文帝正始年间,用古文、小篆和隶书三

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也称“魏石经”或“三体石经”。

3、居延汉简: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甘肃居延汉代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代

竹简。这些简牍年代约在西汉武帝末年至东汉中叶之间,绝大部分是汉代边塞上的屯戍档案,一小部分是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是研究汉代历史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4、银雀山汉简: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两座汉墓中出土的。简文书体为早

期隶书,写于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发现失传已1700余年的《孙膑兵法》,证实了孙武、孙膑各有兵法传世的记载。《孙子兵法》等兵书的出土,极大地推动了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兵学研究的普及和深化,并确立了中国古代兵法在中国古代史、哲学史和思想史研究中的地位。

5、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密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

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晚清藏书家丁丙在其《善本书室藏书志》的编例中,

规定收书范围是:旧刻、精本、旧抄、旧校。(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6、郭店楚简:1993年10月出土于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内,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其内容为儒家和道家两派著作,分上下两栏的抄写格式和校正补插文字的插入方式是在以往楚简中未见的。郭店楚简幸免于秦始皇的焚书之难,提供了很珍贵的历史资料。

7、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罗振玉(字雪堂)、王国维(字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人称:甲骨四堂,罗董郭王。

8、马王堆帛书: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字体有篆、隶之分。篆帛书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重要学术价值,又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

9、敦煌文书:多为卷轴式,发现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始凿于前秦朝建元二年,后历经隋唐至元代,均有修建。其对研究隋代尤其是唐代的土地、赋税、工商以及人口等制度和状况有着极为可贵的价值。

10、辑佚:就是将散见于有关典籍中的某部失传书的篇章段落或零星短句搜集到一起,重新编排,以求尽量恢复原书面貌的工作。也是古籍整理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11、辨伪:古籍辨伪就是考证古籍书名、作者和内容真伪及著作年代的研究工作。其内容包括①关于古籍文献名称、作者著作年代的真伪等的考辨;②关于书籍内容(如事实、论说真伪等)的考辨。其意义在于使人们能准确地了解其价值和正确利用。

12、《古今图书集成》:清康熙时陈梦雷及雍正时蒋廷锡等先后主持编纂,为中国现存最大之类书。,全书共10000卷,目录40卷,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本书编辑历时28年,共分6编32典。全书资料搜罗宏富,编排体例也比较严谨、科学,是中国古代最为完善、实用的类书。

13、史志目录:是指正史、国史中的艺文志及各种补史艺文志。其分为正史目录和方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14、旋风装:大约盛行于唐代,是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一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其特点是外表仍为长卷,里面却是错落有致的书页,实为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例:唐写本《刊谬补缺切韵》五卷。

15、蝴蝶装:是宋元版书的主要形式,是将每页书在版心出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为蝴蝶装。但这种版心内向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无字页面,同时版心易于脱落,造成掉页,所以逐渐又为包背装取代。例:明清两朝的内府本。

16、卷轴装: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例: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

17、《艺文类聚》:是唐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类书,欧阳询主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开创了类书“事”“文”合编的体例征引古籍1431种,保存

了唐代以前大量的诗文歌赋等珍贵文学作品,其中许多篇章早已失传。此书100卷,分46部。设727个子目,全书约百余万言。分类按目编次,故事在前,均注出处。所引诗文,均注时代。(《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白氏六帖》合称“唐代四大类书”。)

18、百衲本:百纳即补缀很多的衣服,利用零散不全的版本全成一部完整的书,称为百衲本。例:商务印书馆与1930-1937年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

19、监本:历朝国子监刻印的图书。主要是各种儒家经典、文史名著。始于五代,明朝时在南京和北京均设国子监,都刻印了二十一史,因而有“南监本”和“北监本”;后来还刻印了宋、元、明三朝本。

20、《四部正讹》:明朝著名文献学家胡应麟著,是一部辨伪学的专书,将辨伪的范围由子部扩大到四部,辨识伪书七十余种,是一部综合性的辨伪学著作,其标志着辨伪学的确立。并首先说明辨伪的重要性,伪书的种类及由来,也谈及辨伪的工具与方法,建立了我国古代考辨伪书的章法。

21、二重证据法:由王国维提出,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即“二重证据法”。

22、《永乐大典》:明成祖敕解缙等撰,后复敕姚广孝等与解缙同监修。原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这一国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但《永乐大典》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永乐大典》作为世界著名的百科全书,显示了古代汉族文化的光辉成就是一部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大英百科全书》称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23、《四部丛刊》:是文史工作者经常使用的又一部重要典籍。张元济主编。编

辑出版从1922年起,到抗战爆发为止。该书分为初编、续编、三编,每编内都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计收书504种、3134册。其最大特色是讲究版本,专选宋、元刻本、明清精刻本、抄本、校本、手稿本。其版本价值之高,超过《四库全书》。每编内皆分经、史、子、集四部。所收书主要来源于上海涵芬楼、江南图书馆及其它藏书家的珍本藏书。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我国新出的规模最的的丛书。

24、《四部备要》:由中华书局编辑排印,这部丛书收书336种,依据经、史、

子、集四部分类,其特色是所收各书以常见常用注为主,全部用仿宋体铅字按旧线装书格式活字铅印,非常精美。其性质偏重于实用一一选印较有代表性的校本、注本,可以说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的常备书籍。

三、简答题

1、写出先秦两汉文献的10部著作,并指出在四部中的分类。

①经部:《诗经》、《周易》、《论语》、《孟子》

②史部:《战国策》、《国语》、《史记》、《汉书》

③子部:《孙子兵法》、《庄子》、《老子》

④集部:《楚辞》、《司马相如集》

2、十三经包括哪十三部书?请用繁体字写出来。

⑴、《詩經》⑵、《尚書》⑶、《周禮》⑷、《儀禮》⑸、《禮記》

⑹、《周易》⑺、《左傳》⑻、《公羊傳》⑼、《穀梁傳》⑽、《論語》

⑾、《爾雅》⑿、《孝經》⒀、《孟子》

3、论述校勘四法的优劣得失。

⑴对校法: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

材料错误的方法。

优点:“最简便,最稳当”,“不参己见”,免去妄改之弊。

缺点:“不负责任”,“不校是非”。通常情况下,不能独立完

成校勘任务。

⑵本校法:本校就是用一本书的前后互相校正。可用目录校正文、正文互校等。

优点:在没有对校本和他校本可依据的情况下仍能校正书中的文

字错误。

缺点:对非出一人之手和资料来源不同的古书,不能用本校;对

于校出的误脱衍倒等异文,除可确认为抄刻至误者外,一

般不宜迳改原文,只能写入校勘记中。

⑶他校法:他校就是“以他书校本书”。本书中有引用前人书中的话,或者

是本书的话有被后人引用的,可以拿来校勘。

优点:①非此法不能证明文字的讹误。②不宜轻改原文。

缺点:因要大量搜索与本书有关系的他校本,所以导致范围最广,

用力最劳。

⑷理校法:理校就是根据道理推测正误。可根据文字音韵训诂、历史知识、

文化常识等推测。

优点:当无本可据,或数本互异时,此法最为高妙。

缺点:带有一定的冒险性,理校必须严肃谨慎,以事实为据,不

能凭空臆测。

4、辨伪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⑴查明传授的源流:目录学与辨伪的关系非常密切。从史书的《艺文志》

古典文献学题库

古典文献学概要 中国古代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孔子修“六经”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始于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当时叫“校雠” ?近代受西方学术影响,一些传统学术被冠以“××学”之名,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即传统上的字书、韵书、训诂“校雠学”,“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之名的提出 ?梁启超1920年《清代学术概论》:“全祖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 ?1923年《中国近三百学术史》:“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1928年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例言》:“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成为高等教育的独立学科 ?建国后标点整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 ?50年代末翦伯赞等教授建议建立文献学专业 ?在魏建功先生领导下,1959年在北大中文系创建国内第一个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上世纪80年代初张舜徽先生提出招收文献学研究生,于是在历史系设置历史文献学专业 ?从此就形成了古典文献、历史文献两个专业并存的局面 古典文献学是怎样的一门学问 ?传统的文献学包括文献形态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编纂学、典藏学;文献标点、注释翻译、考证、文献检索、出土文献等?古典文献学的功用 ?传统上即明道,教化,娱情,考辨,经世 ?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 程千帆:文献学学不好,将来会被人欺负的 平时说话要负责任进行学术研究不能不顾学术常识 ?他曾就读于复旦、柏林、苏黎世、哈佛,通晓八国语言,先为清华大师,后教于牛津,学贯中西。家学深厚,全唐诗10万首都可倒背如流,晚年目盲后,全靠口述,出口成章,学生整理其听课笔记便成国学巨著。号称500年才出的一个教授,蒋介 石称之为国宝,他就是陈寅恪,死于文革。(有种人叫天才,惊采绝艳啊。) ①全面认识文献,进入古代文化、学术宝库的钥匙。“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秦观?“楼观”“寺观”;“观看”“观瞻”。 ?元韦居安《梅涧诗话》:陆放翁名游,字务观。“观”字系去声。或云其母梦秦少游至而寤,遂生放翁,因以其字命名,而名为字。《后村诗话》载史相力荐放翁,赐第,其 去国自是台评。王景文乃云“直翁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放翁见诗,笑云:“我 字务观乃去声,如何作平声了?”近时方蒙仲有《奉题刘后村文稿》数首,内一绝云:“昔闻秦七与黄九,后有幼安与务观。”“观”字亦作平声。想后村见之,亦发一笑。 ?陆游《题秦少游像》“我名公字正相同” ②指引读书治学、寻检资料。通过目录、类书、索引等工具书,用较少的时间,尽可能全面地找到所需资料,并鉴别、确定可靠的版本 ?陈垣:“不懂研究的方法,会读一辈子的书终不能入门。” ?程千帆:“今天中文系学生知识面狭窄,不能融会贯通,不会收集和整理材料,当然也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学: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古文献学是关于古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 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 (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目录学:则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校勘:是指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文献的原来面目。 校勘学:则是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学问。 典藏学: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历史文献编纂学:研究历史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方法的学问。 藏书史研究:各个历史时代藏书的特点、规模,有代表性的藏书家的研究,藏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关系等。 研究目的 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整理加工,自己使用的同时,还可供他人使用。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终极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三、文献检索 1、定义:文献信息需求者向文献信息存贮系统查检整件文献或零星信息资料的过程。 2、文献检索的方法 常用法:即利用检索工具查找文献的方法,又称一般查找法或工具法。包括顺查法、倒查法、抽查法三种。 追溯法:传统的获取文献的方法。即利用已知的有关文献后所附的“引用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 循环法:又称交替法或分段法。即将常用法和追溯法循环、交替使用的方法,先用常用法查出一定时期内的文献,再用追溯法查出前一时期的文献,如此交替往前推移。优点:既全又准。 文献检索的具体方法 1、纸质文献检索方法 1)形序法 A、部首法 部首是排列单字时起分类作用的汉字偏旁。按部首排字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据义立部,设540部。 B、笔画法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4年9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 课程编号:010131009 总学时:36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 教学目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涵盖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编辑、出版、利用、研究的各方面基本功,通过开设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有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并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古代文献、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领域教学及整理研究人才奠定基础。 2. 教学任务:通过该课程的讲述,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文献的性质、范畴、基本构成及其对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古典文献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与有关的基础知识。再次,要使学生掌握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当今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历史使命,为从事古代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和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文化研究、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着培养兴趣,夯实基础,学以致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对古典文献学的内容进行梳理,选择最为基础、最为实用的内容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入门内容。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重点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代文献的载体、编纂体例、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古籍的整理、编撰、研究常识,掌握中国古代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第二,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奠定从事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教育、传播与研究工作必备的文化素养与业务素质。第三,通过文献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加强综合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 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鹤春、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 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容:目录、版本、校勘 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 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 (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鹗、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 “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 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 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 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 1.金文(钟鼎文) 金,指青铜器。金文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因商周青铜礼器以钟为代表,乐器以鼎为代表。 金文文献容主要是记录当时祀典、赐命、征战、盟约等活动。西周是金文最为盛行的时代。 2.石刻及石刻文献 石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刻石鼓又称石鼓文。先时期的石刻文字,因其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唐初时被发现,共十块,各刻四言诗一首,歌咏国国君游猎情况,故得“猎碣”之名。石刻文主要盛行于汉时期。 3.历代重要的石经文献 (1)熹平石经 中国最早的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 (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书”。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 汲古阁: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毛氏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古典文献学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 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 2.《玉海》 3.《十三经注疏》 4.《艺文类聚》 5.十通 6.监本 7.简牍 8.包背装 9.类书 10.辑佚 11.经厂本 12.蜀本 13.《通志》 14.别集 15.《古今图书集成》 二、问答题: 1.宋刻本书有何特点? 2.如何进行古书辨伪? 3.我国历史上采用过的文献载体有哪些? 4.蝴蝶装和包背装图书各有什么优缺点? 5.荀勖《中经新簿》与刘歆《七略》相比有何优劣之处? 6.如何鉴定活字印刷本书籍的版本? 7.版本有何作用? 8.辨伪通常采用哪些方法? 9.四部分类法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宋王应麟编。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类目之间,时有“参见”。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全书100卷。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每部下又分各事物的细目,共计727个子目,约百万字。此书资料古稀,引用的古籍达1431种,现存者不到百分之十,且所援用者都为唐以前的古本。体例比较完善,事文兼备、先事后文,改变了以往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断的缺点,对后代类书影响较大。该书用途较广,宋以后多用来校勘古籍、辑录佚文以及查找唐以前的文献资料和诗文典故,颇有学术价值。有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汪绍楹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 5.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著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 6.监本:指历代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五代后唐时,宰相冯道请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印出售,是为国子监刻书之始。五代监本经文、注文并重,保持了六期以来经注写本的旧式,宋代仍之。宋代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校刻了一些重要医学典籍。明代南北两京都设国子监,因而又有南监本、北监本之分,其先后刻印的《廿一史》以其内容充实和装帧优美而著称于世。 7.简牍:古时,有以竹为简记事者,有以木为牍记事者,合称为简牍。早在汉代就发现过古代的简牍。近世以来,自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新疆塔里木河附近出土晋代木简以后,到1949年50年间,发现竹木简并见于报导的共有7次,共计出土竹木简牍一万多枚。建国后,先后在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江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 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 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即文献典籍。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相传多为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孔子删改,实际并非如此。对于《易经》,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出于孔门后学之手,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官方所藏《诗》《书》,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1.西汉宣帝时,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经” 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 语言文字学代表作:《尔雅》《说文解字》《方言》 经学今古文之分: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主要区别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 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 1 .文献”定义 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文章、典策)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 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 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 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 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 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 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 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 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 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 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 (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整理: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等) ②西晋太康元年(280)左右汲郡发掘之战国魏襄王冢中文献,共16种75篇,至今流传有《穆天子传》、《竹书纪年》③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等《五经正义》等 ④唐咸通九年(868)雕版刻印之《金刚经》⑤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佛经翻译与整理 (3)宋辽金元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②宋目录学著述“官修《崇文总目》;私著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③宋元杰出文献学家有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胡三省、马端临等 (4)明清及近代古典文献学的辉煌成就 ①明成祖永乐初年由解缙等奉诏编纂《永乐大典》共计22877卷,3.7亿文字,收录大量古书之片断或全文 ②自宋至清佛教典籍《大藏经》编纂 ③清代文献整理工程最大者为《四库全书》之编纂(79337卷,约7亿字) ④明清刻书发达、藏书大家辈出、文献整理学者极多 7、目录、版本、校勘为文献学的三位一体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玉海》:宋王应麟编。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类目之间,时有“参见”。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十三经注疏》: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全书100卷。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每部下又分各事物的细目,共计727个子目,约百万字。此书资料古稀,引用的古籍达1431种,现存者不到百分之十,且所援用者都为唐以前的古本。体例比较完善,事文兼备、先事后文,改变了以往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断的缺点,对后代类书影响较大。该书用途较广,宋以后多用来校勘古籍、辑录佚文以及查找唐以前的文献资料和诗文典故,颇有学术价值。有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汪绍楹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 5.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著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 6.监本:指历代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五代后唐时,宰相冯道请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印出售,是为国子监刻书之始。五代监本经文、注文并重,保持了六期以来经注写本的旧式,宋代仍之。宋代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校刻了一些重要医学典籍。明代南北两京都设国子监,因而又有南监本、北监本之分,其先后刻印的《廿一史》以其内容充实和装帧优美而著称于世。 7.简牍:古时,有以竹为简记事者,有以木为牍记事者,合称为简牍。早在汉代就发现过古代的简牍。近

中国古典文献学排名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南开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山西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

献学 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中国古典文献学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武汉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上海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安徽大学--中文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厦门大学--中文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广州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暨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河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1、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 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 物质载体。” 2、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 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3、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培养方案

05 学科门类文学 0501 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 2.具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能够运用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方法,进行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 3.熟悉古籍普查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使用现代技术方法对古籍进行收集、整理和开发。 4.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 5.能够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出版机构、图书馆、档案馆等部门独立承担相关工作。 二、研究方向 1.先秦诸子文献研究。本方向在系统学习文献学理论、方法以及文献学史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和研究先秦诸子文献与诸子学史。 2.民族古籍文献研究。本方向在系统学习文献学理论、方法以及相关民族语言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和研究贵州民族古籍文献与文化。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总学分≥34,其中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24学分。

四、课程设置 见“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1.采取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业务实习、社会调查和论文写作。 2.教学内容要及时反映国内外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和相关成果。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实效,重点放在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 3.参加本学科科研课题的调查研究和科研论文写作。鼓励学生积极撰写专题论文,并向有关的专业刊物投稿,发表研究成果。 4.关于实践教学和学术活动。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和内容。其中教学实践不得少于20学时,科研实践活动不得少于1次,社会实践活动不得少于3次。学术活动包括作学术报告、参加学术报告会、前沿讲座以及各种专题讨论等。研究生必须参加5次以上的本专业学术活动(其中包括本人做一次学术报告)。实践教学和学术活动后,学生需进行总结并填写《贵州民族学院研究生实践教学情况登记表》、《贵州民族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由导师和有关教师对其考核,给出评语和成绩,通过者才给予学分。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环节。课程学习达到规定的学分,方准许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写作时间应不少于1年(从开题报告到全面完成)。 1.选题要求 论文选题应当结合本专业进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开题报告 根据论文选题的要求,经过学科组的论证,在第三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 3.论文撰写 全文不少于3万字。论文格式要符合学术规范。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书”。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 汲古阁: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毛氏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文献:先秦及汉代多把文献理解为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例如孔子和司马迁。后来专指书面材料,到现代,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文献学: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延伸,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古典文献学:传统文献学(即古典文献学)正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别集: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它是指商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例如《李太白全集》《王维集校注》等 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最早的类书是曹丕的《皇览》,著名类书还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 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又称“丛刊”“丛刻”等,例如《儒学警 悟》。注意综合性丛书(包括各类著作,《四库全书》)和专科性丛书(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等,明代何文涣《历代诗话》) 政书: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又称典志体史书,例如唐代刘轶《政典》。杜佑在《政典》基础上扩充为《通典》。宋人郑樵编《通志》,元代马端临编《文献通考》,杜、郑、马三书被称为“三通”。 叙录:或称书录解题,题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别录,西汉刘向把所校各书的叙录汇集成编,称为《别录》,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著作。也是后世叙录体目录的创始和典范。

专业解析-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一、专业介绍 1、学科简介 中国古典文献学以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典籍、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很“年轻”,仅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这个专业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与整理,如文学作品总集、历代作家别集的校点、笺注、辑佚、编著,作家、作品基本史料的整理研究,撰写作家传记、文学活动编年、作品系年以及写作本事、流派演变的记述与考证等。 2、专业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事业心、创新能力和献身精神,愿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2)具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基础和较高的理论素养,系统掌握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知识和专业特长,熟练掌握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研究文章的写作技巧。能够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新闻单位、出版机构、图书馆、企业等部门独立地承担相关工作。 (3)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 3、专业方向 01.出土文献研究 02.目录版本校勘学

03.文史文献研究 04.文献学理论研究 05.中国学术史 4、考试科目 (1)101 思想政治理论 (2)(多选一科目)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617 中国文学史(含现当代) (4)813 综合考试(文) (注:各个学校专业方向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上以山东大学为例) 二、就业方向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性强,研究内容较为冷僻,就业受到一定的限制。可以进入大学、科研机构、出版社、图书馆、文化产业等相关部门从事古典文献研究及教学工作。 三、就业前景 总体的就业很不好,只有学的精的那些人可以顺利的找到工作。但近几年人们对古典文献的关注程度有所上升,就业方面会有所升温。 四、推荐院校 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河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五、相近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培养方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思想端正,品德良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具有较坚实的国学、域外汉学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古典文献、古典语文学专业知识,能利用现代技术研究典籍材料。毕业后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胜任高等院校和其它部门的相关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该门外国语之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文献资料,并有一定的听说写作能力。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传统语言学典籍整理与研究 以典籍释读为基础,侧重于传统语言学典籍的整理与研究(传统语言学典籍包括文字、音韵、训诂学典籍及古代经史传注)。 2.古籍整理研究理论与方法 基于古文献之理解与阐释,侧重对四部群书整理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和总结。 3.古文献学史 在审视古文献发展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古代关于文献整理、说解、研究的历史。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42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公共必修课5学分,学科通开课6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6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 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须补修本方案指定的本科生必修课至少2门并取得B以上成绩,该成绩不计入学分。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论文题目。论文选题应是本学科领域值得研究、较有学术价值的问题,应有一定新意。 2.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向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选题的理由,该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基本构架,材料准备情况,研究方法,时间计划。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老师应不少于3名(包括导师)。经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正式进行搜集资料、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3.论文撰写:开题报告通过,选题即最终确定,此后集中力量进行论文撰写工作。导师与指导小组成员应经常进行督促检查,掌握进展情况,指导修改。论文必须在第六学期中段完成。论文应观点明确,材料翔实,论证充分,具有一定的新见解或新内容。学位论文完成并经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在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提交给2位论文评阅人评阅。评阅人须是具备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评阅意见在合格以上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4.答辩资格: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完成实习实践环节并参与至少一项课题研究;参加8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等)并填写《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5.论文答辩:在每年5月底或11月底前完成。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论文方为通过。 六、其他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在导师指导下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挂职锻炼、教学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总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参加实习实践的情况需详细填写在《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考核表》上,并提交实习实践总结报告。经学院审核合格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后,方可进入答辩环节并计2学分。 2.中期考核:第三学期进行,实行淘汰制,根据研究生学习及科研情况,结合专业成绩,确认其具体流向,包括硕博连读、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退学等。 七、培养方式 1.采用导师具体负责、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学中除讲授外,适当采用研讨等方式,重视培养研究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2.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重视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学术报告等学术训练环节,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加强研究生古籍研读与信息检索能力、研究资料处理能力的培养。研究生要有着重研读的经典,在研读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并进行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