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文人的身份与创作

论中国古代文人的身份与创作
论中国古代文人的身份与创作

论中国古代文人的身份与创作

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作家,“学而优则仕”是他们的基本生存状态,所以他们的身份是为官的“士大夫”。正因为这个身份,他们的创作就难免受其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出现的一些特殊的文学现象跟他们“士大夫”的身份是分不开的。从此主旨出发,选取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几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来讨论,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阐释以往被人忽略的一些东西。

标签:中国古代;士大夫;官员;文人;身份;儒家

中国古代有许多极富特色的文学作品,也有许多特殊的文学现象,这不仅让后人难似模仿,在理解上也是众说纷纭,却总无一个让人特别信服的说法。实际上,文人持何种身份对他的创作有着重要影响,正如赛义德在《东方学》中谈到的“东方”不是真实的东方,而是西方作家的“东方想象”一样,身份决定了作家从什么角度来看问题,或受到什么样的环境影响等,这些外围因素都会渗透到他的思想乃至创作中,形成与之相关的身份话语和身份书写。

一、中国古代文人的身份特征

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作家,虽然就他们的文学创作及成果来看,他们绝对当之无愧。因为,按照现代意义上的“作家”概念,作家是“对从事某种文学活动的某一个体的称谓”,这里面至少包含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涵:(1)它有赖于社会机构、权威组织、群众团体等的“授予”和“命名”,具有社会性、体制性、权威性、组织性等鲜明特征。(2)尽管此种身份不是某一个体的自我命名、自我授予,但它需要自我的认可与认同。但观之中国古代的文人,他们并没有一个可以为之命名的权威组织和社会机构,并且,他们也不依靠他们的作品吃饭,文学创作只是他们的一个爱好,一个可以表达自己情感的工具。他们拥有的是另外一个身份,即“士大夫”。

“士”与“大夫”原是分开的两个等级,同属商代至春秋时期的贵族阶层,士是当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大夫”地位在“士”之上。战国时期政治上发生了重大变动,“士”的地位有所下降,从贵族阶层中剥离出来,降至“四民之首”,这在《谷梁传·成公元年》中有清楚显示,谓“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士已下降为“民”首。由于有贵族不断下降为士,特别是庶民阶级大量地上升为士,土阶层扩大了,性质也起了变化,已不复如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的“大抵皆有职之人”,而是多呈“士无定主”的状态。这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大批有学问有知识的士人,他们以“仕”为专业,然而社会上却并没有固定的职位在等待着他们,这就产生了一个所谓“仕”的问题。子夏说“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这些新兴的“士”阶层正是本文要讨论的,“士大夫”之称与知识分子联系在一起的滥觞多是起于此。

“士大夫”之称真正兴起是在两汉,是伴随着“士”的落叶生根开始的。西汉王朝对知识分子一直是比较信任的,尤其是汉武帝时期。为了不使有才能的人被埋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发展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发展 摘要:文人画,也称文人士大夫画,这样明确指出作者定位是士大夫阶层,文人士大夫古代指官僚阶层。这一阶层的绘画表现手法以水墨为之。文人画是政界中高级知识分子中的精英者的智慧结晶和思想产物,以书、画、文、思想构架起来的一种形式美。后来由文人士大夫阶层推向了社会,由业余走向了专业,在原先的框架上增加了诗词、印章等诸多因素,形成了一直延续壮大至今的形式美本体。 关键字:文人画、变化、发展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当中一个特殊的类别。此一分类并不是根据绘画的内容,而是以画家的身分而定名,画家的身分多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另还有较特别的──禅僧。 中国文人画始自唐朝的自然派诗人画家王维。其多才多艺,既能书擅画,又妙解音律,以画的造诣而论,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被称为“南宗画之祖”,文人画的开宗人物,受禅宗影响很大。诗作擅以描写山野田园自然风景,如身入诗中景色,他的画更具有这种气质。这种文字与绘画的结合始自王维,所以董其昌称王维的画为“文人画”。自此之后,中国的绘画与诗、词、书法等结了不解之缘,至于在一幅画上落款、题诗、题跋甚至于加盖图章,以及画家以书法笔意作画等的演变,似乎都可说是因“文人画”而产生。 表意境以书入画 “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人思想、意趣,结合书法、文学、绘画、人品诸种因素。大多数文人画家均以深远闲淡、穆和严静作为绘画创作最终追求的意境,因此他们以最简单的笔、墨、纸、砚为工具,以最概括的黑、白、灰为色彩语言,传达出画家内心最深切的感受。北宋苏轼,米芾、米友仁父子被视作文人画山水最早的典型。米芾不只是画家,亦是著名书法家,其作画力求“平淡天真”,以书法笔意,或露锋缓行或挑笔出锋,佐以下笔的轻重缓急、顿挑、使转纵横,使书法的意韵表露无遗。 中国文人画,从唐朝的自然派诗人画家王维建立以来﹐到了十三世纪元朝﹐开始受到艺术家和文人普遍的重视与喜爱﹐直至清初。此一文人画形式的画风发

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

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国情 怀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顺心。 纵观历史长河的中国古代文人,他们大部分都怀有一腔热切的爱国情节,并由此创作出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激励了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对当时乃至后世的文化、思想、政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十一国庆节到来之际,谨以此篇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作为中华大家庭的一分子,我们深深热爱这片多情的土地,热爱着我们的具有辉煌历史、璀璨文化的——祖国! 因历史上杰出的爱国文人墨客很多,我在这里就暂列举出一部分文人代表,供大家参考。 爱国诗人——屈原 出身贵族的屈原,有优厚的文化教养,也有高远的政治理想和为之奋斗的献身精神。它的主要作品《离骚》,《离骚》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体现了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由他的诗句:“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袛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精神。 后来,屈原因谗言被迁放江南,长期流亡,最终自沉汩罗江而死。我们传统的端午节据说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每到这一天,全国各地会举行“赛龙舟”、“吃鸡蛋”、“吃粽子”等风俗。 乡国情怀诗人——陶渊明

两晋时期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诗歌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他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他的爱国境界,主要体现在一种平和淡泊,无世之争,心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作品表现了对于乡土的眷恋,大自然的热爱,对于国家的执着深情。如他的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还有体现诗人慷慨激昂、豪情万丈的《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秦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山水诗人——王维 早年的王维与当时许多向建功立业以杨名不朽的才士一样,对世间的功名亦充满了热情和向往,他的诗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如其《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精通音乐,由擅长绘画,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相看不忍发,惨淡暮

古代文人雅称(印)

古代文人雅称 中国诗史上有给诗人起“浑名称谓”的习惯,往往以一个“浑名”,或“别称”,或“雅号”,去概括人们对这位诗人特征的认识与把握。在此列举如下: 古代文人雅称: 衡山居士:明代文征明青莲居士:唐代李白东坡居士:北宋苏轼 香山居士:唐代白居易六一居士:北宋欧阳修幽栖居士:北宋朱淑真 石湖居士:南宋范成大后山居士:宋代陈师道千湖居士:南宋张孝祥 芦山居士:宋代张元平易安居士:宋代李清照六如居士:明代唐伯虎 店村居士:南宋刘克庄柳泉居士:清代蒲松龄清真居士:宋代周邦彦 淮海居士:北宋秦观姑溪居士:北宋李之仪更生居士:清代洪亮吉 芹溪居士:清代曹雪芹随园老人:清代袁牧白石道人:南宋姜夔 遗山山人:金代元好问齐东野人:元代张养浩倚松老人:南宋陆游 东皋子:唐代王绩幽忧子:唐代卢照邻已斋臾:元代关汉卿江东生:唐代罗隐 中国古代历史圣人 至圣:孔子(春秋)亚圣:孟子(战国)诗圣:杜甫(唐朝) 词圣:苏轼(北宋)文圣:欧阳修(北宋)书圣:王羲之(东晋) 画圣:吴道子(唐朝)医圣:张仲景(东汉)药圣:李时珍(明朝) 茶圣:陆羽(唐朝)草圣:张芝(汉)史圣:司马迁(西汉) 十七位作家原名 鲁迅:周树人茅盾:沈德鸿周扬:周起应冰心:谢婉莹 萧军:周田军田汉:田寿昌沙丁:杨朝熙艾青:蒋海澄 殷夫:徐柏庭巴金:李芾甘叶圣陶:叶绍钧老舍:舒庆春 丁冷:蒋冰之夏衍:沈端先曹禺:石家宝韬奋:邹思润 阿英:钱杏树 诗癖——萧纲 萧纲(503~551),字世缵,梁简文帝,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初封晋安王,昭明太子卒,立为皇太子,后嗣位。谥曰简文帝,庙号太宗。萧纲六岁能属文,七岁有“诗癖”,是一早慧文学少年。三国魏曹植封东阿王,梁武帝惊叹六岁的萧纲的文才,以曹植比之。 诗杰――王勃 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运城市万荣县)人,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称为“王杨卢骆”,号称“初唐四杰”。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唐代文人旅游文化

暨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唐代文人旅游文化 学院: 学系: 专业: 课程名称:大唐帝国与外来文明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刘永连 2012年 6 月10 日

唐代文人旅游文化 [摘要]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在这个富有活力的朝代里,文人的旅游文化也为唐王朝的恢弘气度增添了绚烂多姿的一笔。唐代的旅游活动类型丰富多彩,上至官僚贵族,下至黎明百姓,参与广泛,旅游文化呈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体现了唐人旺盛的生活意志和自由解放的思想,以及亲近自然的真性情,文人旅游之余写诗作词著书,更是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唐代兴盛的旅游文化在我国的旅游建设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后世旅游资源开发、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 唐代;唐代文人;旅游文化

1.绪论 唐代的恢弘气度不仅表现在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和强大的军事上,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朝代里,旅游和旅游文化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旅游”一词在唐代已开始广泛使用,王勃《涧底寒松赋》云:“岁八月壬子,旅游于蜀,寻茅溪之涧”。从唐人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词作品中,便可窥见大唐帝国里旅游的活跃和深沉的内涵。 唐以前,史上少有有关旅游活动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当时社会分裂动荡,“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宗白华语)。很多人都逃避现实,遁迹林泉,寄灵魂于山水,才成规模地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这种游风传至唐朝,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而且,这些文人不仅带动了当时旅游的发展,其放任于自然山水中有感而发的诗词歌赋,官游时致力于当地的各项建设,以及后人为凭吊纪念这些卓有声名功绩的文人所修建的各种建筑,又都成为今日旅游文化的一道风景线。 唐文人对旅游文化的建设,在唐朝的不同阶段其具体内容亦有所不同:在唐朝前期,主要表现为文人为追求人生价值而自身投入旅游;在后期,则以仕途失意而被贬至远方的文人对边远地区的开发建设为主。而这些开发建设的遗迹多数都成为今日的著名旅游景观。

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_1

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 中华民族悠久,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光辉灿烂,博大精深。古代的活动,虽远不及旅游发达普及,但却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为当时的西方国家无与伦比。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地对其予以分类,对深入了解作为文化现象的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提高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无不具有重要意义。 丰富多采的中国古代旅游活动,至少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帝王巡游 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为了维护统治,弘扬功绩,炫耀威力,震慑臣民,往往巡游各地。有的论者把西周时期的穆王视为帝王巡游的第一人,说他曾宣称天下诸侯各国要遍布王辇之车辙和御骑之蹄印。《穆天子传》也记述了他的西征路线和有关故事。甚至有人认为他的足迹远涉波斯(今伊朗),中国通往西方的道路最早是由他开辟的。然而,由于有关周穆王的记述多属传说性的,因此把他作为帝王巡游的实例似乎有些牵强附会。然而,秦始皇、汉武帝作为帝王巡游的代表却是极其出色的。 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是中国封建帝王巡游的第一人。公元前221年他统一中国后,10年之间(公元前220~公元前210

年)出游5次: 公元前220年,他从咸阳出发,沿渭河河谷抵达陇西(今甘肃临洮)。后北行经泾水上的北地(今甘肃庆阳)返回。毕业论文 公元前219年,他东行到山东邹县的峄山刻石记功,登泰山祭记封禅,到烟台芝罘岛,沿渤海向东到成山头,向南到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胶南县西南夏河城),又南到彭城(今江苏徐州),在泗水寻觅周朝九鼎,后南行过淮河到衡山,由汉水经南阳返回。 公元前218年,他又向东游历,经河南、山东到芝罘、琅邪(今琅邪山),沿漳水从上党返回。 公元前215年,他巡游河北,直抵碣石(今河北昌黎北)。 公元前2l0年,他出武关,沿汉水南下到湖北云梦,乘船顺长江东渡到丹阳(今安徽当涂东);又到钱塘(今浙江杭州),再渡浙江到会稽(今浙江绍兴)祭大禹陵;后又北上琅邪、荣城、芝罘游历。 在这5次巡游中,他4次在7个地方立巨石刻字建碑以记其功绩。

人民版选修4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word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 [课前预习] 1. 年,秦军灭掉,实现了国家统一。 2.秦王统一全国后,自称,建立了以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3.公元前209年,、起兵反秦,三年后秦朝。 [知识归纳] 1.秦王嬴政亲政的历史背景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商鞅变法秦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迅速增强;(2)秦国不断扩张,成为当时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3)嬴政采取果断措施,铲除了权臣,掌握了国家大权。 2.嬴政能够完成统一大业的主要原因:(1)客观上,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春秋战国时期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非常渴望统一。(2)秦国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3)赢政平定权臣叛乱,掌握了国家大权。(4)赢政注重用人,采纳并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成功拆散了六国联盟,削弱了他们的实力。(5)赢政先后发动战争,灭掉了其他六国,实现了国家统一。 3.用图示法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法家思想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保证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建立郡县制度等,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及特征:赢政完成统一后,即着手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中央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等方面。基本特征:皇帝独揽大权,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等;沿着地方向中央集权、中央向皇帝集权的轨迹运作。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全国各地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消极作用:容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摧残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4.秦始皇扩大和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 扩大军事: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修长城;凿灵渠 和政治: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残酷刑罚 巩固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建驰道;沉重赋役

古代文人雅称

古代文人雅称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古代文人雅称: 东皋子(唐·王绩)青莲居士(唐·李白)六一居士(宋·欧阳修) 姑溪居士(宋·李之仪)幽忧子(唐·卢照邻)东坡居士(宋·苏东坡)香山居士(唐·白居易)柳泉居士(清·蒲松龄)已斋臾(元·关汉卿) 淮海居士(宋·秦观)幽栖居士(宋·朱淑贞)衡山居士(明·文征明)江东生(唐·罗隐)石湖居士(宋·范成大)易安居士(宋·李清照)芹溪居士(清·曹雪芹)随子(唐·陆龟蒙)更生居士(清·洪亮吉)随园老人(清·袁牧)白石道人(清·姜夔)遗山山人(金·元好问)齐东野人(元·张养浩)倚松老人(宋·陆游) 古代着名圣人: 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武圣(关羽)词圣(苏轼) 医圣(张景中)史圣(司马迁)棋圣(黄龙士)诗圣(杜甫) 至圣(孔丘)亚圣(孟轲)画圣(吴道子)曲圣(关汉卿) 文圣(欧阳修)茶圣(陆羽)酒圣(杜康)兵圣(孙武) 药圣(李时珍)乐圣(李龟年) 男女年龄雅称: 襁褓(不满周岁)孩提(2至3岁)龆年(8岁)幼学、垂髫(10岁)及笄(女子15岁)破瓜(女子16岁)羽冠(男子20岁)而立(30岁)不惑(40)半百、知命、天命(50岁)艾老(50岁以上) 花甲、耳顺(60岁)古稀(70岁)杖朝、耋(80岁)米寿(88岁)九秩、耄(90岁)期颐(100岁)茶寿(108岁)百十(110岁)土寿(120岁) 民间四大爱情传说:《白蛇与许仙》《孟姜女寻夫》《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我国“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我国四大史书:《春秋》(吕不韦)、《左传》(左丘明)、《国语》(左丘明)、《战国策》(刘向)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辙、苏轼、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北宋文坛四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明江南四才子:唐伯虎文征明周文宾祝枝山 当代散文四家:杨朔秦牧魏巍刘白羽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骞(前四人又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世界十大文豪:荷马(古希腊)但丁(意大利)歌德(德国)拜伦(英国) 莎士比亚(英国)雨果(法国)泰戈尔(印度)列夫·托尔斯泰(俄 国)高尔基(前苏联)鲁迅(中国)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孽海花》《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老残游记》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中国)哥白尼(波兰)拉伯雷(法国)何塞·马蒂(古巴)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法国)欧·亨利(美国)契诃夫(俄国) 中国古典十大悲剧:《窦娥冤》(元·关汉卿)《赵氏孤儿》(元·纪君祥)《精忠 旗》(明·冯梦龙)《清忠谱》(清·李玉) 《桃花扇》(清·孔尚任)《汉宫秋》(元·马致 远)《琵琶记》(明·高则诚)《娇红记》 (明·孟称舜) 《长生殿》(清·洪升)《雷锋塔》(清·方成培)中国古典十大喜剧:《救风尘》(元·关汉卿)《西厢记》(元·王实甫) 《看钱奴》(元·郑廷玉)《中山狼》(明·康海) 《墙头马上》(元·白朴)《李逵负荆》(元·康进云) 《幽闺记》(元·施君美)《绿牡丹》(明·吴炳) 《玉簪记》(明·高濂)《风筝误》(清·李渔) 1诗骨--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古代文人雅称

古代文人雅称: 东皋子(唐·王绩)青莲居士(唐·李白)六一居士(宋·欧阳修) 姑溪居士(宋·李之仪)幽忧子(唐·卢照邻)东坡居士(宋·苏东坡)香山居士(唐·白居易)柳泉居士(清·蒲松龄)已斋臾(元·关汉卿) 淮海居士(宋·秦观)幽栖居士(宋·朱淑贞)衡山居士(明·文征明)江东生(唐·罗隐)石湖居士(宋·范成大)易安居士(宋·李清照)芹溪居士(清·曹雪芹)随子(唐·陆龟蒙)更生居士(清·洪亮吉)随园老人(清·袁牧)白石道人(清·姜夔)遗山山人(金·元好问)齐东野人(元·张养浩)倚松老人(宋·陆游) 古代著名圣人: 书圣(王羲之) 草圣(张旭)武圣(关羽)词圣(苏轼) 医圣(张景中)史圣(司马迁)棋圣(黄龙士)诗圣(杜甫) 至圣(孔丘)亚圣(孟轲)画圣(吴道子)曲圣(关汉卿) 文圣(欧阳修)茶圣(陆羽)酒圣(杜康)兵圣(孙武) 药圣(李时珍)乐圣(李龟年) 男女年龄雅称: 襁褓(不满周岁)孩提(2至3岁)龆年(8岁)幼学、垂髫(10岁)及笄(女子15岁)破瓜(女子16岁)羽冠(男子20岁)而立(30岁)不惑(40)半百、知命、天命(50岁)艾老(50岁以上) 花甲、耳顺(60岁)古稀(70岁)杖朝、耋(80岁)米寿(88岁)九秩、耄(90岁)期颐(100岁)茶寿(108岁)百十(110岁)土寿(120岁) 民间四大爱情传说:《白蛇与许仙》《孟姜女寻夫》《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我国“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我国四大史书:《春秋》(吕不韦)、《左传》(左丘明)、《国语》(左丘明)、《战国策》(刘向)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辙、苏轼、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北宋文坛四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明江南四才子:唐伯虎文征明周文宾祝枝山 当代散文四家:杨朔秦牧魏巍刘白羽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骞(前四人又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世界十大文豪:荷馬(古希腊)但丁(意大利)歌德(德国)拜伦(英国)莎士比亚(英国)雨果(法国)泰戈尔(印度)列夫·托尔 斯泰(俄国)高尔基(前苏联)鲁迅(中国)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孽海花》《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老残游记》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中国)哥白尼(波兰)拉伯雷(法国)何塞·马蒂(古巴)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法国)欧·亨利(美国)契诃夫(俄国) 中国古典十大悲剧:《窦娥冤》(元·关汉卿)《赵氏孤儿》(元·纪君祥)《精 忠旗》(明·冯梦龙)《清忠谱》(清·李玉) 《桃花扇》(清·孔尚任)《汉宫秋》(元·马致 远)《琵琶记》(明·高则诚)《娇红记》(明·孟 称舜) 《长生殿》(清·洪升)《雷锋塔》(清·方成培)中国古典十大喜剧:《救风尘》(元·关汉卿)《西厢记》(元·王实甫) 《看钱奴》(元·郑廷玉)《中山狼》(明·康海) 《墙头马上》(元·白朴)《李逵负荆》(元·康进云) 《幽闺记》(元·施君美)《绿牡丹》(明·吴炳) 《玉簪记》(明·高濂)《风筝误》(清·李渔) 1诗骨--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浅谈文人画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名称浅谈文人画的审美品格 学生姓名邱鹏学号 20094152059 学院美术学院 专业年级美术教育 2009级 指导教师田爱华职称副教授 完成时间 2013年3月28日 吉首大学教务处制

目录 提要 (3) 关键词 (3) 一、文人画的概述及发展 (4) (一)文人画的形成背景 (4) (二)文人画的历史发展背景 (5) (三)文人画的代表人物及艺术主张 (6) 二、文人画的基本特征 (7) (一)修养深厚 (7) (二)言之有物 (8) (三)格调高雅 (9) 三、文人画的基本审美品格 (10) (一)书卷与艺术的融合——文 (10) (二)艺成而下道成而上——真 (11) (三) 画风之品格——清 (12) (四)诗书画印的结合——化 (13) 四、总结 (14)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浅谈文人画的审美品格 【内容提要】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大的一个画派。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由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王维为其创始者,并且为南宗之祖。“文人画”的作者,一般回避社会现实,多取材于山水、花鸟、竹木,以发抒“性灵”或者个人精神,其间有对民族压迫或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文人画家标举“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文学修养,这些都是文人画的独特审美品格的体现。所以本文从文人画的形成、发展和文人画的基本特征出发来加以说明文人画的基本审美品格。 【关键词】文人画;审美品格;人品

一、文人画的概述及发展 (一)、文人画的形成背景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中独具特色的风格体系。从表义层面来看,它的作者多属具备较全面、有较深厚文化修养的文人,它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的自然产物,它的出现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其概念是由北宋·苏轼提到的“士夫画”,到明末画家·董其昌更进一步提出“文人之画”的概念。在近代学者陈师曾对“文人画”有这样一番解释: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流入文人思想的绘画。”同时也讲到“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多种因素促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有一个相当长的演进过程,“文人”即“士人”,指的是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他们是社会中的精英阶层,他们集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于一身,在社会历史的进程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起,就有关于文人参与绘画的记载,文人自觉参与绘画的人数也大量增加,其作品也被后人复制并保存下来,有关文人画的理论也被记载下来了。 如唐代的张彦远说:“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说的是:“自古以来善画画的人不是那些高官贵族,而是一些逸士高人,能够表达得精妙并且流传广远,不是那些职业画工可以比拟的”。张彦远对画家和画工作了界定,而界定的标准是画人的身份地位。这为后来文人画的确立产生了影响。虽然唐代文人画家从自身的审美角度发展了水墨山水画,但没有从理论上提出有关于“文人画”的概念,直到北宋·苏轼的“士人画”的提出,就明确了它的范畴。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正说明了文人画的一个重要特色,即诗画结合。并明确提出了文人画与画工的区别,并在他的倡导下,一批文人士大夫直接参与绘画,形成了一股可与宋朝画院抗衡的艺术流派。由此“文人画”也开始明确的出现在绘画史上,所以文人画在北宋正式形成,后成熟于元代,极盛于明清。

不可不知的10个中国经典历史名人

(1)不可不知的10个中国经典历史名人 (2)不可不知的10个世界经典历史名人 (3)不可不知的10个中国文人 (4)不可不知的10个经典作品及文学形象 (5)不可不知的10个文学意象 (6)不可不知的10个中国经典故事 (7)不可不知的10个感动中国人物 (8)不可不知的20组名言警句 (1)不可不知的10个中国经典历史名人: 1.爱国诗人——屈原 ◆素材解读 他是以死报国的先行者,他也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山鼻祖。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他在官场,屡遭排挤,然而他矢志不渝地爱着这个国家,矢志不渝地追求着自己理想的心灵纯净世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他展示给世人的坚贞形象。甚至,当他得知国家灭亡时,愤然跳入汨罗江,用自己的身躯为国家殉葬,这就是屈原。从肉体到灵魂,他都是坚贞的爱国者。 ◆适用主题:“爱国”、“坚贞”、“理想” 2.千古一帝——秦始皇 ◆素材解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大秦王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的庞大帝国。 一个邯郸街头的叛逆少年,一个大秦王宫的孤独君主,一个扫荡六国的一代霸主,最后成为开天辟地、震古烁今的绝代帝王。他的一生是一个传奇,他的故事是首史诗。他韬光养晦又恃才傲物;礼贤下士又暴虐无道,是一个集自卑与骄傲、天才与疯狂、智慧与野蛮于一身的人。他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统一郡县、度量衡、货币、文字;可他也泰山封禅,与神表功;他醉生梦死,筑骊山,修巨墓,穷奢极欲,却又寻仙求道,妄想长生不老。最后身死沙丘,是非成败转成空。他留在中华史册上的丰功伟绩,令人惊叹,而他刻下的超级暴君的累累罪行,也令人乍舌。 ◆适用主题:“坚持”、“自律”、“追求”、“励志” 3.西楚霸王——项羽 ◆素材解读 一代王者,威如四海;一世英雄,气盖寰宇。 他是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武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项羽的武勇古今无双,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话。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无知人之明,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却失尽人心。更为突出的表现是在用人方面。刘邦手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兵上天才,政治蠢材。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f8477266.html,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特征 作者:赵田田 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7期 摘要:文人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自然产物,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特殊绘画形 式。文人画是一种综合性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中国绘画;文人画 一、文人画的起源与发展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自然产物,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特殊绘画形式。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在春秋战国和秦国时代,尚处于原始风格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养士的现象,其范围逐渐扩大,并开始参与绘画活动,其中有著名的蔡邑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精神史上“及自由,及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与热情的一个时代”。在强大的“士”的发展队伍中出现了顾恺之、曹不兴等杰出画家,其绘画风格向细密、精确、华丽、逼真的方向发展。并驱向“文学化”,唐代此种风格形成一个相对的高峰期。 在北宋中期院体画极尽细密,精确、华丽、逼真的风格发展到顶点时,以苏轼、文同为代表的画家积极实践并倡导洗炼、写意。在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文人画家,其代表人物还有黄庭坚、米芾等,他们在文人画的基础之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水墨技巧,劝椿的“画者,文人极也”成为传统的文人画理论,将文人画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同时苏轼也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为文人画走向成熟奠定基础。朴素的绘画风格,成为文人画的发端。这也说明艺术发展规律,当某种表现形式、风格手法或特点,发展到一定巅峰时便无法进一步发展,于是与此相反的风格便应运而生。强调创作者的文化品味,把绘画看作是一场游戏,一种自我消遣,多为乘兴抒发文人士大夫的内心世界。 元代是文人画发展的高峰期,但是,元朝建立后,汉人地位低下,文人更是下层中的下层,主要原因是那个时期重武轻文,文人其社会地位是中国历史上至今为止最为低下,排在妓女与乞丐之后,人格尊严的受损与羞辱不敢想象,同时废除科举更让文人对社会失去光明,于是文人归隐山林、吟诗作画,成为文人消磨时光,忘记痛苦的最佳方式。以赵孟叛、元镇等为代表的画家主张以诗入画,提倡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艺术理念,以书法入画,在画面题诗、诗文与书法的内容与形式要求与画面本身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尤其将诗意入画面意境,将诗文和书法引入构图,使文人画技法更丰富,意境更开阔,文人画的艺术风格和特点由此确定。元代的文人画发展史为中国画发展史上谱写了辉煌灿烂的一页。 明代是文人画继承与发展时期,出现了“吴门画派”,即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明四家”既继承元代文人画的画法,同时又追求院体画风格,完善了文人画的艺术形式,在选材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宦游的文化情结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宦游的文化情结 摘要 文章对“宦游”这一中国旅游文化中的特殊现象的定义、特点、类型以及其出现的思想根源分析了“宦游”对中国旅游文学的影响,肯定了古代宦游文人性格中坚韧和积极乐观的方面。 关键词:宦游旅游文化诗歌 从《诗经》中的远游思念到《离骚》中屈原的故国之思,从李白的“不知何处是故乡”到刘禹锡、柳宗元的“二十三年弃置身”。那份离乡的哀怨就一直萦绕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从马致远的“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刘长卿的“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再到李商隐的“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这份哀怨愈加直白明显。 中国历来讲究安土重迁,然而当古代文人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后,他们注定有朝一日将毫不犹豫地远走高飞,去历练,去宦游。他们游学、做官、升迁或者被贬流放……历经沧桑,从此,故乡成为他们永远的牵挂,庙堂之高是他们魂牵梦萦的地方。他们伤感、哀怨、游移……然而,他们的一生,最终将由他们的诗词记录,让世人来见证那段有他们参与的历史。 何谓宦游?由先秦的游说之旅复兴流变而来的宦游是指士人为谋取一官半职,离乡去国;或奔赴京都;或直谒宫门,毛遂自荐;或拜谒权贵,借力晋身;或广交朋友,沽名钓誉所形成的旅游。我国古代的宦游历史悠久,有官吏依赖就又关于宦游的记载。《诗经》所云:“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实命不同。”古代宦游目的明确,虽为游历,但是中心目标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许多文人士大夫的游记文学中,往往以优美的文字描述自然风光,游赏之乐,但在其结尾处往往明确的表明心中抱负或借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渴求被重用的心情。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 为什么宦游?什么样的信念使着这些多愁善感的文人倔强的抑制自己还乡的冲动,是什么样的力量阻挡着他们回乡的车船?正如高适在《送蹇秀才赴临光朓》中所云:“帐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犹思阳谷去,若厌陇山高,倚马见雄笔,随身唯宝刀。料君终自致,勋生在临朓。”又如李白曾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或许还如辛弃疾说的那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为天下需要每一个读书人的才华和力量去治理,为在史书上留下一个可以供人瞻仰的名字。在他们心中,自然分得清个人愁苦与天下兴亡孰轻孰重,可是,他们又是如此多情。家乡的温情,父母的叮咛,还有妻儿的期盼,尤其当他们遇到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他们被打击,被贬谪,被流放……所有他们的经历,他们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得他们的“宦游文学”成为中国文学力度放异彩的一支艺术之花,而那些他们用生命谱成的无韵离骚则为中国记录了点滴。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学案( 有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2. 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3. 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4. 感受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雄心抱负。 5.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6.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7. 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 8. 列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9.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0.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考试说明】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二、教学过程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1)条件:①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③人民渴望统一。④秦王嬴政广泛吸引各国贤士,采取正确的统一方略。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穷十年之功,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统一。 2.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1)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建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③地方推行郡县制。 (2)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军事上: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设郡县管辖,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②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行全国。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 ——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1)是杰出的政治家 ①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 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完成大一统) ②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 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开创新制度) ③通过统一战争,北击匈奴,筑长城,南征百越,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形成多民族) (2)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为了稳固统治,他实行暴政: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②制定了严刑酷法; ③大兴土木,徭役繁重。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本课内容与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有较多的重迭,教学时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和贯通,以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1)政治:①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②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③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促进了唐初 政治清明,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政治基础。 (2)经济: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3)文化: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4)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①战而后和:唐太宗派李勣和李靖分别讨伐。 ②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置羁縻(mi)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职 世袭。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③册封首领:西北各族首领 请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朝册封。④和亲通婚:唐太宗派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融合;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外交: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①设立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②鼓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核心考点突破 第0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解析版)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核心考点突破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统一六国 (1)条件: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创立皇帝制,自称“始皇帝”。 (2)在中央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制。 (3)在全国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3.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1)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促进文化发展。 (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 (3)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促进交通发展,巩固统一。 (4)军事上: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4.(加试)秦始皇的功过 (1)功: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过:秦始皇暴政致亡。 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②无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征收大量赋税。③制定严酷的刑法,实施暴政导致秦速亡。 【拓展】如何理解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要求? 1.战国时期,出现了封建制度逐步代替奴隶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政治经济统一取代诸侯战乱纷争的历史特征。正是这种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为秦始皇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历史舞台和历史依据。 2.秦始皇顺应时代潮流,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进步成果,进一步除旧布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确立了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为此后2 000多年的中国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3.秦王嬴政审时度势,锐意进取,善于用人,统一方略得当,策略灵活多变,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抓住有利时机,完成中国统一大业,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历史:统一全国,吸取隋亡教训。 (2)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强化君权。 (3)用人: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4)经济: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

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顺心。 纵观历史长河的中国古代文人,他们大部分都怀有一腔热切的爱国情节,并由此创作出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激励了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对当时乃至后世的文化、思想、政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十一国庆节到来之际,谨以此篇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作为中华大家庭的一分子,我们深深热爱这片多情的土地,热爱着我们的具有辉煌历史、璀璨文化的——祖国! 因历史上杰出的爱国文人墨客很多,我在这里就暂列举出一部分文人代表,供大家参考。 爱国诗人——屈原 出身贵族的屈原,有优厚的文化教养,也有高远的政治理想和为之奋斗的献身精神。它的主要作品《离骚》,《离骚》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体现了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由他的诗句:“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袛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精神。 后来,屈原因谗言被迁放江南,长期流亡,最终自沉汩罗江而死。我们传统的端午节据说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每到这一天,全国各地会举行“赛龙舟”、“吃鸡蛋”、“吃粽子”等风俗。 乡国情怀诗人——陶渊明 两晋时期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诗歌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他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他的爱国境界,主要体现在一种平和淡泊,无世之争,心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作品表现了对于乡土的眷恋,大自然的热爱,对于国家的执著深情。如他的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还有体现诗人慷慨激昂、豪情万丈的《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秦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山水诗人——王维 早年的王维与当时许多向建功立业以杨名不朽的才士一样,对世间的功名亦充满了热情和向往,他的诗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如其《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精通音乐,由擅长绘画,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相看不忍发,惨淡暮潮平。语罢更携手,

浅谈宋代文人画的艺术特色

浅谈宋代文人画的艺术特色 引言 日本美术史家大村西崖和中国画家陈师曾对文人画的艺术特色、画家身份及历史渊源做了较深入的研究。陈师曾的关于文人画特质的论述,即“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空善”的理论,在理论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另外陈中浙先生在其所著的《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中深入阐释了文人画与禅宗的关系,对我们了解宋代文人画的画论观念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宋代是一个极其重要和关键的时代,尤其是北宋的文人画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代绘画艺术及其绘画美学都很繁荣,画派之间的斗争也极其频繁,文人士大夫画家作为一个新兴的绘画群体,他们的绘画美学思想不仅冲击了宋代院体画画家们的审美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流,而且对后世的文人画与文人画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宋代文人画艺术对文人画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具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人画的概念及其发展情况 文人画是一个范围较广的概念,若从作者是文人士大夫论,则不但许多山水画,人物画应当列入文人画,如顾恺之也被某些论著列入文人画范畴。从艺术手法来说,也包含了工笔重彩,密体,疏体之类,可以说,它好似和民间画工的所谓匠画及院体画家的院画相区分的一个概念。若从艺术手法论,如董其昌则主要从笔墨技术着眼,把他们认为有笔有墨的画家如王维、张璪、董源、巨然等画家列入文人画,所以文人画本身也是一个并不确定的概念。 但从中国绘画美学的角度看,和禅宗的注重主观内省的观念想联系,注重审美主体的人品和文化修养的一些文人名士,寄情翰墨,以描绘梅兰竹石以比喻文人德行的一类画,才是典型的文人画。他们重意不重象,重神不重形,重视书法和绘画的联系,重视绘画的文学性内涵,所谓诗画一律,以及在艺术手段上主要以水墨渲染的简约的笔墨技法为主要艺术手段,在审美趣味上追求出世、雅逸、脱俗的审美境界等,是其基本的艺术特色, 具此理解,则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五代两宋时期,由于当时源于唐代的禅宗哲学依然很兴盛,他们便适应了由于各种原因失意的知识分子的心理需要,并且在北宋中后期以后形成巨大的艺术潮流。当时对绘画的收藏、品评和延纳画家作画已在上层文人士大夫中蔚然成风。更有不少文人亲身参加绘画实践,像诗词一样用以寄兴抒怀,在题材选择、形象处理及审美情趣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要求。他们在画幅上题字咏诗渐次增多,开辟了书画题跋的新天地,并能自觉地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引入绘画中,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段。两宋时期文人士大夫中涌现了仲仁、扬无咎的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