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衣着细节解读

合集下载

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

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

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祝福》中的三段关于祥林嫂的肖像描写的特殊意义。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个健康、朴素、勤劳、安分守己、对生活的要求极低的人。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体现了主人所受的创伤之深。

“慈悲模样”,写出了祥林嫂既是一个慈祥的中年妇女,是有着悲惨命运的妇女。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第三段描写与前两段描写有着很大的不同。

祥林嫂陷入了空前的困境。

竹篮,空的破碗,下端开裂的竹竿:这三样东西,是祥林嫂生命最后阶段唯一的陪伴物。

作者有意把“空的”“下端开了列”作了强调,表明祥林嫂行乞时间之长久,行乞境况之艰难。

祥林嫂的悲剧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

总括祥林嫂的形象: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

肖像描写是小说中的一大亮点,在分析肖像的过程中同时兼顾品味小说语言,通过品味小说语言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因为语言是小说形象的载体,小说形象是通过语言得以展现的。

翔林嫂的肖像描写和心态分析作文

翔林嫂的肖像描写和心态分析作文

翔林嫂的肖像描写和心态分析作文你可能说的是“祥林嫂”。

一、肖像描写。

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镇的时候,是一个模样周正的年轻妇女。

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那白头绳在黑色的头发间显得格外扎眼,仿佛是命运在她身上打下的一个哀伤的标记。

这时候的她,虽然经历了丈夫的去世,但身上还带着一种质朴和青春的气息,眼睛里也还有着一丝对生活的懵懂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再次见到祥林嫂时,她就像换了一个人。

她的头发变得花白而且蓬乱,像是一丛被狂风肆虐过的杂草。

那原本合身的衣服也变得破破烂烂,补丁摞着补丁,仿佛是她破碎生活的写照。

她的脸变得更加消瘦和枯黄,就像一片被寒霜打过的树叶,没有了一点血色,那曾经的红晕早已消失不见。

眼睛也失去了神采,变得浑浊而呆滞,像是两口干涸的枯井,只剩下无尽的空洞和绝望。

她的手就像干枯的树枝,粗糙且布满了裂口,那是她辛苦劳作却依然被生活折磨的证据。

二、心态分析。

祥林嫂的心态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而悲惨的变化。

最初,她是一个传统的、逆来顺受的妇女。

丈夫死后,她被婆婆卖到山里,她虽有反抗,但这种反抗是无力的。

她的心里更多的是一种迷茫,不知道命运为何如此捉弄自己,可还是抱着一种活下去的本能想法。

当她在山里的生活渐渐稳定,有了孩子,她的心里有了一丝慰藉,那是一种对家庭的归属感和对孩子的爱所带来的满足感。

可是,命运再次给了她沉重的打击,孩子被狼吃了,丈夫也死了。

她回到鲁镇,此时她的心态开始走向崩溃的边缘。

她逢人便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她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理解,她觉得把这些痛苦说出来自己心里会好受些。

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阿毛的故事,其实是在自己的伤口上一次又一次地撒盐,她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痛苦回忆中。

她的内心充满了自责,觉得是自己没有照顾好阿毛,这种自责就像一条毒蛇,不断地啃噬着她的灵魂。

而周围人的态度也让她的心态进一步恶化。

人们从最初的同情,到后来的厌烦,甚至拿她的痛苦取乐。

祥林嫂分析

祥林嫂分析
《呐喊》 《彷徨》 短篇小说集 、 ; 《故事新编》 历史小说集 ;
《朝花夕拾》 散文集 ;
《野草》 散文诗集 ;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坟》、《南腔北调集》、 《而已集》等
初中我们学过的小说 作品《故乡》 《社戏》 ,
《孔乙己》 等,都是出 和 自《呐喊》,《祝福 》选 自《彷徨》 。
祝 福
倒 叙
倒叙的作用:
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 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 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祥林嫂年谱
26岁前——与祥林结婚 26/27岁——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经卫婆子介绍, 到鲁镇做工。 27/28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28/29岁——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29/30岁——阿毛四岁,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婆子介绍, 重回鲁镇做工。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31/32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仍不让她拿 酒杯和筷子。 32/33岁——头发花白,记性尤坏。 33/34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33/34—36/37岁——沦为乞丐 37/38岁——腊月二十四夜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祝 福
鲁迅
第一课时
小说常识
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叙事 性的文学体裁之一。以人物形象的 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 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多方面 地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 环境描写 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序幕 开端 发展
讨论:
1、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 什么?
2、祥林嫂是否有反抗精神。
鲁镇人对祥林嫂的态度
鲁四老爷 四婶

高中语文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的句子

高中语文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的句子

高中语文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的句子祥林嫂,一个具有浓浓传统晋风的女性形象。

她身着一双显赫的大黑靴,时时刻刻提醒大家要警惕一切;一顶蓬松的宽筒帽,象征着中国女性传统晋风的浪漫情怀;一件藏蓝布袍,古朴中却历久弥新,里面穿着一条老祖母手工编织的黄色外袍,还佩带着一把银色锋利的刀,蜷曲的小腿在蓝布中显得尤为突出;眼睛墨黑又明亮,瞳色闪耀着她的慧眼,一簇簇的短黑秀发在蓬松的宽筒帽下飘泊;她的整个身高一米五九,而她的肩搭直了脊,双肩竖起挺拔的翘起,穿衣衫的袖子也翘得刚刚好,久而久之,祥林嫂就成为了人们心目中一位晋风女性形象的缩影:1. 祥林嫂穿着一双显赫的大黑靴,时时刻刻提醒大家要警惕一切;2. 一顶蓬松的宽筒帽,象征着中国女性传统晋风的浪漫情怀;3. 穿着一件藏蓝布袍里面穿着一条老祖母手工编织的黄色外袍,还佩带着一把银色锋利的刀;4. 蜷曲的小腿在蓝布中显得尤为突出;5. 眼睛墨黑又明亮,瞳色闪耀着她的慧眼;6. 一簇簇的短黑秀发在蓬松的宽筒帽下飘泊;7. 身高一米五九,而她的肩搭直了脊,双肩竖起挺拔的翘起,穿衣衫的袖子也翘得刚刚好。

自古以来,祥林嫂一直都是人们心目中一位象征晋风女性的英雄形象。

历史上的传说,早已流芳于千古:她曾勇敢的站出来,去拯救被蛮横统治者抓捕的剪羊毛的民众;她曾执著的追求着正义,去反抗那些压迫人民的暴君。

而手持刀的激昂,被手袋中的鹿角当皮鞭的巾帼,以及她身着藏蓝布袍的形象,都将永远留在了人们记忆中。

祥林嫂本身也是一个传奇,她带着中国传统晋风,带着民众的普遍心愿,她曾在无数次战役中,勇敢地抗击着山贼,维护着晋民的安宁。

她用耻辱来反抗威权,用勇敢抗衡邪恶,让正义地占上了舵,将中国民族的自由和独立,护卫在心中自由的天空之内。

历史上的传说,早已弥漫了千古,让祥林嫂的外貌、形象、思想,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作为我们高中语文老师,蔚为壮观的祥林嫂,让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祥林嫂的传说,更加深刻的明白其背后的传承意义,以及当义士的使命。

谈作者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谈作者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谈作者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读过鲁迅先生写的反映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短篇小说《祝福》后,我颇有感触。

有对主人公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深刻同情,又有对旧中国封建迷信礼教而摧残劳动妇女的行为而深恶痛绝,而愤慨。

文章多次对祥林嫂进行肖像描写。

总计约有7处。

第一次是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卫老婆子带祥林嫂来时,也就是“我”第一次见祥林嫂时。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这便是当时的祥林嫂。

“脸色青黄”说明了她丧夫之痛,也体现了她经常干农活而变得苍老,年仅二十六七脸色就发黄了。

而“两颊却还是红的”则表现出她仍并未有全部被这场悲痛带走全部的希望,她仍然要坚强的活着,要与命运作斗争。

之后祥林嫂在四叔家干活的卖力也证实了这点。

祥林嫂被逼改嫁后,她的音讯少了许多。

祥林嫂再次出现在“我”面前是她改嫁又丧夫丧子以后了。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虽然服饰和先前一样,可是神态却大有不同。

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却有如此悲惨的命运,给她带来的是巨大的悲痛和精神上的创伤,使她精神枯槁,眼光呆滞,此时的她已再无活力。

眼角上的泪痕说出了她的无限痛苦与绝望。

祥林嫂再次到四叔家做活之后“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 我想,祥林嫂受到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她已经无法从悲痛中走出来,而她现在也只不过是行尸走肉般的活着。

他被痛苦包围着,淹没着,而周围却没有能真正能帮助她的人,只有一些看似在同情她的一些“庸众”。

在众人们那祥林嫂的那块伤疤嘲笑她的时候“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莱,淘米。

” 祥林嫂受尽了人世间的折磨与伤痛。

对于他人的讽刺与嘲笑,起初祥林嫂还鄙弃地瞪眼,还无言地斗争反抗,之后却变得麻木起来。

人物装束的文化寓意——祥林嫂“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的寡妇身份象征

人物装束的文化寓意——祥林嫂“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的寡妇身份象征

人物装束的文化寓意——祥林嫂“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的寡妇身份象征
李永琴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年(卷),期】2014(000)010
【摘要】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关于祥林嫂肖像的作用,给出的理解是祥林嫂
的三幅画像分别代表了她三种不同的人生状态。

第一幅画像,是一个以精神力量抗拒人生灾难的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青年妇女形象,她的生活是困苦的,虽然“脸色青黄”,但精力是充沛的,两颊是红的,她的穿着反映了她旺盛的生命力量,
【总页数】1页(P59)
【作者】李永琴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田家炳中学 40226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冲突到混杂再到互换的文化身份——论《白色城堡》的象征性文化寓意 [J],
王红坤;杨中举
2.宠儿的多重人物身份和象征身份 [J], 李维兴;罗桂保
3.“仙”与“樵”的身份认同:项圣谟山水画中的人物象征和名号之变 [J], 陈艳;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透视祥林嫂的悲剧

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透视祥林嫂的悲剧

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透视祥林嫂的悲剧《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她是一位妇女,生活在封建社会中,承受着种种压迫与折磨。

在小说中,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被用来透视她所处的悲剧境况,揭示出她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本文将通过对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的分析,深入探讨她的悲剧遭遇。

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祥林嫂》中的外貌描写是在她丈夫去世后。

小说中写道:“她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妇人。

在平日里穿着一条绸裤,上身穿件长褂,头上包着白头巾。

”这段形象描写展现了祥林嫂的朴素与憔悴。

绸裤、长褂、白头巾这简单的服饰给人以凄凉之感。

她的脸上被辛劳所耗尽,老去的皮肤和眼中的苦涩,彰显着她多年的艰辛生活。

此时的祥林嫂已经没有了女人应有的娇媚和美丽,而是被封建社会的压迫所扭曲和摧残。

这种描写透视了祥林嫂所处的悲剧处境,她的生活中充满了无法逃避的苦难和辛酸。

小说中对祥林嫂的第二次外貌描写出现在她被迫嫁给了母亲年迈的舅舅。

在新的环境中,祥林嫂的外貌发生了一些改变。

小说中写道:“祥林嫂出门习惯了嫁妆构,每天早晨到河边去洗,坡上走,河边居住的人都见过她,普通都叫她姑娘。

有一次看见了字号十七岁的壮年眼里出了兴趣,便翘起头看她走。

这姑娘的神色是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的啦。

”这段描述表现祥林嫂在新居环境中被人称为“姑娘”,这是因为她的相貌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变得更为年轻。

这种改变并非源于美丽的焕发,而是与她所遭受的不幸有着密切的关系。

她习惯了每天早晨到河边去洗,这种艰苦的生活使得她的外貌透露出一种坚强与顽强。

她的眼神中也充满了坚毅和无奈,面对周围异样的目光,她表现出了强忍、痴傻的一面。

这种描写深刻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剥削和压迫,以及祥林嫂漫长的苦难历程。

祥林嫂第三次外貌描写出现在她再嫁给了富贵的地主。

小说中写道:“她已经不是原先那人了,穿着美丽的衣裳头上戴着金丝戴珠镯的头套。

”这次外貌描写体现了祥林嫂的再次改变。

她摇身一变成了地主富贵的摆设,穿着美丽的衣裳,头戴金丝戴珠镯的头套,这是被富贵地主的金钱和地位所改变的。

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透视祥林嫂的悲剧

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透视祥林嫂的悲剧

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透视祥林嫂的悲剧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祥林嫂是一个备受苦难的女性形象。

她的悲剧可以从她的外貌描写中透视出来。

在小说中,祥林嫂的外貌描写出现了三次,每一次描写都反映出她内心的煎熬和无奈。

第一次外貌描写是在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小说中时。

小说中写道:“她四十岁左右的样子,肥胖,黑瘦的脸,时时带笑容……领口很低,显出似没人家似的脖子,只见骨节突出地厉害。

”从这个描写可以看出祥林嫂的身体状况不够健康,她看起来既老又丑。

然而,在她的脸上却时时带着笑容,这说明她虽然身处困境,但并没有失去乐观积极的态度。

同时,她的领口很低,暴露出她的脖子和骨节,这说明她的衣着并不充足,生活很困难。

第二次外貌描写是在祥林嫂失去养病的儿子后。

小说中写道:“祥林嫂扔下缝纫,抹去眼泪,站起来就要往家里走。

那一刻倒显出她的年龄——看来不止四十了,一甩头就露出光秃秃头皮上的乌青色大花,脸上的肉好像也松懈了下去,脸上的笑容也显出疲惫,乍看起来像个老妇。

”这次描写展现出祥林嫂失去儿子后的绝望和悲痛。

她不顾一切地要回家,但面对现实的打击已经让她的容颜扭曲变形。

她的脸上的肉松弛下去,笑容也显得疲惫,像个老妇。

她的养儿方面也暴露出了她的窘境,她无力承担儿子的治疗费用,只能眼睁睁看着儿子死去。

第三次外貌描写是在黄金闪闪俱乐部的老板求她献身的时候。

小说中写道:“又一回,祥林嫂淡绿色的衣裙,下摆很多地染上了泥土,脸色和衣服一样,就在那脏里搅和了。

”这一次,祥林嫂穿着的衣服和她的脸色都是淡绿色的,下摆还沾满了泥土。

这说明她的生活状态非常困难,无法维持得起适当的卫生和穿着。

她在黄金闪闪俱乐部的老板的求取下,也显示出她的无助,只能选择靠自己的身体来换取生计。

通过这三次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祥林嫂在这个社会底层的地位让她非常困难。

她的身体状况不健康,面貌也不漂亮,这使得她很难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同时,她的生活也充满了悲痛和无奈。

她失去了自己的儿子,生活无法自给自足,只能选择出卖自己的身体来换取生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祥林嫂衣着细节解读
在《祝福》中,鲁迅先生为了塑造祥林嫂这一封建社会里受压迫被剥削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曾三次对祥林嫂的肖像进行了集中描写,其中第二次和第三次描写都对其衣着有所交代,看似简单,却耐人寻味。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是有一年的冬初,鲁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就带她进来了,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头上扎着白头绳”,这是因为丈夫新死,所以鲁四叔颇讨厌她是个寡妇,但鲁四婶“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

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这是这个悲剧人物在鲁镇的第一次出场,穿的是“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祥林嫂到鲁镇并没有得到婆婆的允许,她是逃出来的,所以过了不久即被婆婆带人抢了回去,逼她改嫁给了山里的贺老六。

她的第二次婚姻到底怎样,“我”也不清楚,只有通过卫老婆子的口约略知道点,但那是真实的么?抢走的第
二年新正将尽,卫老婆子来拜年,醉醺醺的她,自说因为回了一趟卫家山的娘家,住下几天,所以来得迟了。

她说祥林嫂“交了好运”了。

“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

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坳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

――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又过了两个新年,祥林嫂竟又站在鲁四叔家的堂前。

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头上的白头绳已然不是先前的白头绳,但那身衣服却仍然是那身衣服,――“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

这三四年的“幸福生活”对祥林嫂来说似乎像一场梦一样,当初是如何离开鲁镇的,现在又怎样回来了。

仅仅变化的是她脸上那仅有的一点血色没有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什么三四年后穿的还是三四年前的那身衣服呢?鲁迅先
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他在卫老婆子畅谈祥林嫂的“幸福生活”时,不动声色地当了看客,现在他又不动声色地作了回答――就是这样的“幸福生活”!
这个细节描写在小说中似乎微不足道,但我们在教学中
却不能忽视、放过。

教师可以从这个细节入手,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讨论,从而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难道祥林嫂一年四季都穿这身衣服?难道就没有其他衣服了?我试图把这些感受和疑问交给学生。

以下是教学片段。

生:我认为这和白头绳一样,是属于“守孝”的衣着,是她恪守妇道的一个表现,从侧面看出了她的善良、质朴。

因为她前夫去世时她来鲁镇也是穿这身衣服的。

师:祥林嫂是有其他衣服了?
生:当然。

她不可能只有这一套衣服,卫老婆子说的不是完全没有可信的地方,所以贺老六不会一件衣服不给她买的。

生:可我注意到,鲁迅先生在描写祥林嫂再次来到鲁四叔家时,说:“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

”也就是说她并没有带其他包裹了,怎么还谈得上有其他衣服呢?
生:有一点也许也有可能。

她有其他的衣服,但和房子一起被大伯占有了,因为她在失夫丧子后是被大伯赶出来的。

那个无情的大伯是什么事都做的出来的;而她穿的那身衣服是当初她自己带去的,东西是她自己的,仅此而已。

师:那你认为这可能反映了什么问题?
生:这是封建族权使她无法获得最后的一丝安慰,剥夺了她的生存权。

总之,这一切加重了祥林嫂的悲剧性,深化
了主题。

师:你思考得很好。

还有没有其他?
生:我还是认为衣着未变,是没有经济条件改变,是贫困的生活不允许她去改善。

她结婚后不久就有了阿毛,生活的负担很重。

鲁迅先生是想突出她生活的贫困才故意这样处理的。

师:我记得1956年拍的电影《祝福》里(是夏衍先生编剧的),加入了一些细节,值得我们参考。

贺老六当初为了娶祥林嫂,向七老爷借了四十吊高利钱,分三年还清,实际上这是无法还清的;而在贺老六重病不能劳动时,他吃的米饭还是祥林嫂又借的一吊钱买的,就是说,旧债未还,新债又至。

可想而知,在这个所谓“交好运”的新家里,生存都时刻面临危机,他们似乎很难谈得上考虑穿着的吧。

生:但什么其他衣物都没有似乎难以置信啊!
生:衣服少,能不能说她生活节俭呢?我想三四年中她不会没给自己做一件粗布衣服吧!她会把仅有的一点钱留给自己的儿子和丈夫,或者拿去还债。

这还是透露出她本性的善良。

有的学生回答说是以不变衬她的变,衬托眼睛的变化,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变化,看出人物内心的变化……大家似乎意犹未尽,还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让他们课下再继续去思考。

其实这个问题到此并没有得出一个可以统一的答案,我们也不必强求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

正是因为这个问题鲁迅当初没有加以说明,教参也没有谈及,正好留给我们思考想象的空间;学生们不无道理的回答,无疑填补了作品的意义空白。

这些反而加深了他们对小说内涵的认识,从而对认识小说主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所以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细节进行启发教育。

另外,从鲁迅对祥林嫂的两次衣着描写可以看出,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对于交代人物身份、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作品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小说写作中,恰当地运用细节、肖像描写可将人物性格表现得更充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使作品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作者单位:无为县开城中心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