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祥林嫂形象的深层意义

合集下载

解读祥林嫂

解读祥林嫂

解读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勤劳的、质朴的农村妇女。

与中国广大农民尤其妇女一样,她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基本停留在生存的层次上。

但这样可怜的要求,也被封建文化和冷酷的社会所拒绝。

如同鲁迅先生所说‘是想做奴隶而做不得’。

祥林嫂年轻丧夫,不幸的命运就此开始。

她在家可能忍受不了婆婆的欺凌,才逃了出来。

她被介绍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工作繁重,工钱不多,她反而很“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基本的生存得以满足,他已经感到非常幸福了。

在封建社会里,妇女是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权力的,一旦嫁了人,就成为夫家的奴隶。

夫家要卖掉祥林嫂,给小叔子准备结婚的钱,这要是在现在社会是违法的不可思议的事,在封建社会却是天经地义的事。

于是夫家公然把她绑架走了。

祥林嫂就这样被卖给了贺小六。

她进行了激烈的反抗,最后被男方家用强力成婚。

对于被封建思想禁锢的妇女来说,再嫁是耻辱的事,“饿死是小,失节是大”。

祥林嫂为了自己所谓的贞节进了最大的反抗。

祥林嫂屈辱的再嫁了,相反又过上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到了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

”“她真是交了好运”两年后,又死了丈夫,但还有儿子,可是不幸的'是儿子又被狼给吃了。

祥林嫂没有了精神依靠,只好又流落到鲁镇上来祥林嫂又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但她现在是一个“不洁”的人,嫁了两个男人,不仅封建卫道士鲁四老爷认为她是“谬种”,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对他倍加歧视。

祥林嫂背负着这样的精神压力,疑神疑鬼,恐惧无比。

在捐了赎罪的门槛后,还是不能洗脱自己的罪恶,祥林嫂就这样的精神崩溃了,最后走上生命的尽头。

刚开始的时候,我总以为残害祥林嫂的凶手是鲁四老爷他们,但想想又认为错不在他们身上。

在封建社会里,迫害祥林嫂的人,他们都是自觉地受封建思想的驱使。

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者,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鲁迅的《祝福》是一部揭示旧中国社会黑暗面的短篇小说,而其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则成为了对旧社会中妇女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进行控诉的象征。

她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却因为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而最终丧命。

祥林嫂的悲剧始于她不幸的婚姻。

她的丈夫年纪比她小十岁,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病逝了。

随后,她被迫再嫁,然而再度丧夫,她的儿子还被野兽所食。

在那个时代,妇女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苦难。

然而,祥林嫂的悲剧并未就此结束。

当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时,她只希望能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起码的生存食粮。

然而,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里,她连这个低微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

鲁四老爷不准她拿祭祀的东西,鲁镇的人对她的经历是嘲笑、歧视,毫无同情怜悯可言。

这些“吃人”的人把祥林嫂逼到了绝境,让她完全丢了魂。

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的人。

她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完全是因为这个社会用封建思想杀人。

在这个社会里,封建礼教无处不在,残忍和血腥也比比皆是。

祥林嫂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们世俗的眼光会害死她,怕誓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会杀死她。

然而,她的反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加速了她的死亡。

鲁迅通过《祝福》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他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黑暗面,以及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所受到的不公和压迫。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也是对那些冷漠、自私的人们的批判。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推翻封建礼教,才能真正解放妇女,才能避免更多的人受到类似的悲剧。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各种问题。

其中,他以《祝福》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女性角色祥林嫂,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本文将以此为例,探讨鲁迅笔下封建社会的女性悲剧。

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主角,她是一个贫穷的劳动妇女,生活在一个封建迷信的环境中。

她遭受了婆婆的虐待,丈夫的早逝,儿子的离世以及社会的冷漠,这使得她的生活陷入了绝境。

祥林嫂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祥林嫂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祥林嫂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祥林嫂,一个脍炙人口的文学形象,出自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祝福》。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其现实意义和价值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一、祥林嫂人物形象的概述祥林嫂原名林祥福,生活在一个贫苦的家庭。

她一生坎坷,遭受了种种不幸。

丈夫早逝,儿子离世,自己备受欺凌,最后孤独终老。

她的形象代表了旧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二、祥林嫂的现实意义1.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祥林嫂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严重问题。

封建礼教、宗族势力、性别歧视等压迫着她,让她无法摆脱悲惨命运。

这些问题在当今社会虽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贫富差距等问题。

2.体现人性弱点祥林嫂的悲剧人生,不仅揭示了社会问题,还反映了人性的弱点。

她性格懦弱,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容易被他人左右。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贪婪、自私、势利等弱点。

这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普遍存在。

3.反映时代变迁祥林嫂的命运随着时代变迁而展现出不同的现实意义。

在鲁迅先生笔下,她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受害者。

而在现代社会,她则成为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个体,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面临的种种困境。

三、祥林嫂的价值1.文学价值祥林嫂这一形象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她生动、立体,充满悲剧色彩,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丰富的社会画卷。

同时,她也是鲁迅先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2.社会价值祥林嫂的形象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面,唤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在今天,她的形象依然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

通过反思祥林嫂的命运,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激发我们去努力改变现实。

3.教育价值祥林嫂的形象对于教育领域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她的悲剧人生,使我们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弱点。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如何看待祥林嫂的现实意义和价值1.批判看待在看待祥林嫂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时,我们应该批判地看待她的命运。

《祝福》主人公祥林嫂人物形象浅析

《祝福》主人公祥林嫂人物形象浅析

《祝福》主人公祥林嫂人物形象浅析在古代,女孩子讲究“三从四德”,既要“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更要“德、容、言、工”,也就是说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如果夫君不幸先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份,扶养小孩,并尊重子女的生活理念。

而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然后是相貌、端庄稳重地持礼、言语、自知之明和治家之道而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呢,还要具备琴棋书画等才艺,可以说是不亚于现在的艺考呀!在当时,劳动妇女是很拘谨的,不光不可能出现“野蛮女友”,更不可随便行事。

了解了这些,再读《祝福》也就容易了。

祥林嫂,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是鲁迅先生《祝福》里面的悲情的主人公,若不是经了亡夫改嫁、再亡夫又失子的人生大不幸,也是个终生碌碌无为的小女人。

即使丈夫死了,她又得再嫁、背上罪名的同时,也不受人理解,受尽别人的嘲笑和冷言冷语,她一遍遍地通过倾诉来自我安慰,然而得到的却是更痛的消逝——冷漠和规矩不断地折磨她,如鬼魂般与之形影不离,把她逼到精神崩溃,然后把她一点一点地吃掉。

我们从头来看: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文章开头就渲染了一种喜庆而忙碌的气氛,但是真正享受这一大典的人是谁呢? 是所有的居民吗?下文又说:“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

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

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篇1祥林嫂是生活在封建主义残酷统治的社会里,她的一生经历过亡夫改嫁、再亡夫又失子的大不幸,正面地描写它,是可以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不少反映被压迫妇女苦难的作品,都通过这种描写来换取读者的同情。

但试翻《祝福》,我们却发现:对于这类大不幸事件,作者竟出人意料地把它放到幕后去,并未写祥林嫂失去了丈夫和儿子的场面,也未写她当时的深悲大恸。

为什么这样处理呢?因为在鲁迅看来,改嫁、亡夫、失子,是许多文艺作品一再表现过的,而中国劳动妇女的深刻痛苦,却并非这些众所共识的生活变故所能包括,因此必须剖析旧社会的本质,去寻找更内在的东西来表现。

当祥林嫂在鲁镇再次出现时,是在夫亡子丧之后,鲁迅写她只是平静地叙说儿子阿毛被狼叼走的情节。

鲁迅是最讲究语言的精炼的,但为什么这里却两次一字不易地写祥林嫂的叙说呢?因为鲁迅深切地了解,象祥林嫂这样连遭不幸、孑然一身的妇女,是多么需要别人在精神上的支持啊!她逢人就述说,甚至对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已经反复过无数遍了,才达到那么背诵如流的程度。

要知道,这不是一般的诉说,而是在咀嚼自己的痛苦,在一次又一次的咀嚼。

而且,这种背诵如流,一字不差的诉说,还表现一种毫无感情变化、麻木迟钝的神态。

——这正是深重的苦难所留下的巨大精神创伤。

就表现悲剧的深刻性,表现人物内心痛苦的程度来说,这比描写夫亡子丧时人物的嚎啕大哭,难道不是更强烈,更深刻?因为亲人的变故,虽属不幸;但还不是最难忍受的,失去任何精神支柱而又求取不得,还要接受种种鄙视和冷笑,才是最难忍受的;而悲哀恸哭,有时也不是最痛苦的内心表现,象祥林嫂这样欲哭而泪干,又无感情变化的诉说,难道不是包藏着更深沉的痛苦,更引起我们的同情和思索吗?由于封建伦理和迷信观念的统治,中国劳动人民的痛苦,并不限于生前,更可怕的还是被威胁于死后。

浅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形象

浅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形象

浅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形象浅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形象——0905019014 龚韦名摘要: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祥林嫂被扼杀这一悲剧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揭示达到了异常深刻的程度。

主题词:封建礼教迷信束缚悲剧形象《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写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封建主义这座大山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下,祥林嫂作为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出现并贯穿全文。

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

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

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

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

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祥林嫂被扼杀这一悲剧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揭示达到了异常深刻的程度。

这首先表现在对于在封建礼教和迷信观念影响下的这个病态的社会,可以杀死千百个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揭露了旧中国“病态社会”中压迫和摧残妇女的“畸形道德”的虚伪性和残酷性,揭露统治着那个社会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吃人本质。

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她性格上也有倔强的一面,多次反抗过自己的命运。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

但她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因此她的抗争显得软弱无力,最终没有逃出被封建社会吞噬的命运。

总的来说,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仅来自于个人的不幸和命运的坎坷,更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礼教的残酷。

《祝福》中祥林嫂形象的悲剧意蕴

《祝福》中祥林嫂形象的悲剧意蕴

《祝福》中祥林嫂形象的悲剧意蕴鲁迅的《祝福》是现代文学史上表现女性问题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作品以其对女性问题的深刻洞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奠定了其不朽的地位,给予我们认识解读其文本意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维视角。

长期以来,人们对造成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原因和小说的悲剧意蕴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诠释,这里将从女性的文化存在角度,剖析其悲剧生成的历史、文化、道德伦理及其自身因袭濡染的原因。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大胆严肃地提出了诸多女性面临的社会问题和人生课题,对女性的附属、非“本质”、“第二性”的地位作了深刻分析,并提出: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

中国数千年的“父子型”文化模式,充满了浓厚的男权色彩,女性作为一种文化存在,都处在被人支配、被人奴役的地位,“男尊女卑”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法则,自从儒教宗师孔子提出“惟女子与小人难养”的男尊女卑思想后,一代又一代儒家文人都在注释、扩充和强化这一思想,使得女子在这一强大的父权文化覆盖下渐渐迷失了自我,女性被制度化、道德化的全面剥夺了人权,他们的卑屈地位成了封建专制制度的一部分,是维系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

五四时期,对旧道德旧传统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讨伐,女性问题在这次思想大震荡中占据突出位置,对妇女问题的讨论出现了空前的高涨,《祝福》便是这一时期对妇女问题的形象表现。

《祝福》讲述的是辛亥革命前夕江南农村一位劳动妇女祥林嫂命运多舛的故事。

作为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祥林嫂所受封建父权文化的重压及濡染是至重至深的。

祥林嫂的第一重悲剧是角色丧失后的走投无路,这是其悲剧命运形成的客观现实基础。

父权文化首先以软硬兼施的手段固定了女性角色的社会内容,使女性成了“女儿――妻子――母亲”的三重复合,从而在社会基础上轻而易举地限制了女性的社会参与。

所以在男权宗法之下,女子除了近期规定好的角色职能外,别无他出路。

社会评价女性及女性看待自己幸福与否,不是看社会地位与社会贡献,而是看其是否有个好丈夫和“美满”的家庭,所以一旦失去家庭,失去其“妻子”、“母亲”的角色地位,也就意味着女性存在价值的丧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祥林嫂形象的深层意义
河南省信阳市实验高中齐泽民
作为文化战线的一面光辉旗帜,鲁迅先生对现实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并以坚韧的战斗精神,与反动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他的杂文之所以被誉为刺向反动派心脏的“投枪匕首”,在于他对反动派的反动实质进行毫不留情的暴露;对反动派制造舆论,玩弄阴谋,欺骗和愚弄人民的罪恶行径,总是满怀愤怒地加以揭露和抨击;对于那些帮凶文人,给予无情的嘲讽和批判。

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现了一名无产阶级战士崇高的精神。

鲁迅先生对蒙受欺骗和麻痹的人民深感痛心和满怀同情,所以对掩盖事实、愚弄民众的阴谋伎俩,深恶痛绝。

唤醒民众,改变他们的精神,正是鲁迅先生从事文艺活动的初衷。

鲁迅先生的小说,也正是实践着他这一主张,无不在刺激民众麻木的神经,让他们认清现实,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我们所熟悉的孔乙己、华老栓、闰土、阿Q等一系列形象,无不是被封建思想所麻痹以致麻木而为封建势力摧残的人物。

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终因“窃书”而被打折双腿并悄然死去;阿Q高喊“革命”却始终未明白“革命”,最后落在摇身一变成为“革命者”的“老把总”等人手中,成为砍头示众的材料,以喜剧的手法揭示了悲剧的意义。

《祝福》中的祥林嫂,作为鲁迅小说的典型形象之一,同样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所摧残、为封建势力所扼杀的悲剧
人物。

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小说《祝福》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这已是人们的共识。

但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形象,是封建礼教的反抗者还是遵从者,在她的身上如何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礼教势力的强大呢?这些方面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分歧。

祥林嫂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不可能受到封建思想的正统教育,因此她应该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一面。

她敢于从婆家逃走,在被逼改嫁时的拼死反抗,似乎都证明了这一点。

但从她反抗的动机和结果来分析,我认为祥林嫂并没有反抗封建礼教,恰恰相反,她的这些行为都充分表现出她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极力遵从。

初到鲁镇的祥林嫂,“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简洁的描写,传达出她的忠厚朴实,同时也表现了她逆来顺受、恪守“妇道”的性格。

她可能没有读过书,但她生活在浓厚的封建礼教的氛围中,封建礼教所宣扬的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已深深根植于她的意识之中。

她逃离婆家,不是为了摆脱“严厉的婆婆”,更不是为了获取独立与自由,而是因为她惧怕改嫁。

“她婆婆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贺家坳的贺老六的”。

“早已”说明她在逃走之前已许了人,因为她婆婆无法把已逃走的媳妇许人,贺老六也不会把财礼送给媳妇逃得无影无踪的婆婆。

祥林嫂敢于逃走,因为她更怕改嫁,因为她知道“一女不嫁二夫”的“道理”,她逃到鲁镇,就是为了要保住自己的“贞洁”。

所以,她在“鲁四老爷”家里干活,“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这既突出了她的勤劳,更因为她愿意过这种“清白道德”的、“不受人
歧视”的生活。

所以她“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虽然她身受沉重的压迫和奴役,只是“做稳了奴隶”,但生活在封建社会的祥林嫂,因为逃脱了“罪恶”而满足,是十分符合人物性格的,是真实可信的。

正是因为如此,她被婆家抢回去被逼改嫁的时候,便“一路只是嚎、骂”,甚至“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

”她的这种拼死抗争,也正是为了要保住她的“贞洁和清白”,她并非为了被牲口一样卖掉而愤怒,她所反抗的也不是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

如果是这样,她不可能又安心与贺老六生活,为其生子,并且“母亲也胖,儿子也胖”。

那么,祥林嫂为何拼死反抗之后而又顺从,没有再次寻死和逃走呢?人们难以做出一种合理而圆满的解释。

电影《祝福》便有了这样一段情节:祥林嫂在拼死撞向香案,血流满面,昏死之后,贺老六对她百般呵护,端水送饭,精心照料,最终感动了祥林嫂,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

这种创意,既表现了贺老六的纯朴,也突出了祥林嫂的善良,感人致深。

在尊崇阶级论的时代,在大力宣扬和歌颂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的品质方面,这种构思似乎合情合理,真实可信。

但深入到小说所反映的现实来分析,我认为它是不真实的,既不符合人物的真实,也不符合社会的真实。

在小说中,祥林嫂处在一个极端冷漠而残忍的环境里,没有人会对她的遭遇寄予同情,连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身受的压迫与不幸。

贺老六是个山里的贫民,诚然具有纯朴善良的一面,但在他看来,祥林嫂只是他用“八十千”财礼买来的女人,而这些钱对于贫困的山民应该是非常来之不易的,也许还要向人借债。

祥林嫂既然是他“买来的
女人”,就要顺从他,为他传宗接代。

而祥林嫂试图撞死,几乎让他人财两空。

在这种情况下,他还会同情她善待她吗?贺老六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不可能没有那个时代留下的烙印,他也是生活在祥林嫂周围愚昧麻木的人物之一。

在他的眼中,女人只是可以买卖的牲口、生育的动物,尽管祥林嫂拼死反抗,既已拜堂,祥林嫂就是他的人了,他理所当然地就可以占有她,包括是强行占有她,正如祥林嫂后来对柳妈所说:“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事实上,祥林嫂的拼死反抗和她后来的顺从,是完全不矛盾的,都是她极力遵循封建礼教的真实表现。

她拼死反抗,是为了顺应伦理道德维护自己的“贞洁”,也就“守节”;而在贺老六占有她之后,她就成了贺老六的人了。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必须顺从了,只能服服帖帖地与他生活,为他生子。

如果她再继续反抗,不管是死去还是逃走,都有违“三从四德”的“妇道”,她就成了违背伦理纲常的“罪人”了,而这正是祥林嫂所惧怕的。

祥林嫂先想保住“贞洁”,后要遵守“妇道”;她既被封建礼教的势力所摧残,又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毒害;她无所适从,而又必须顺从,她终究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充分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广大劳动妇女地位的低下,命运的悲惨,也由此得到了具体真实的展现。

鲁迅先生不是简单地描写现实,而是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去揭示人物的命运。

如果说祥林嫂出逃和抗婚,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那么,她的失败,只能从表面上反映封建势力的
强大,而无法从本质上揭露封建礼教毒害心灵和扭曲灵魂的罪恶,是不符合小说的真实意图的。

正如祥林嫂所惧怕的那样,再次丧夫之后,她便陷入了无法挣脱的噩运之中。

她不仅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和悲哀,还要承受周围人的歧视。

一连死了两个丈夫又痛失儿子的祥林嫂,在别人的眼里,成了“败坏风俗”的不洁和不祥之物,大伯子把赶出了贺家坳,“鲁四老爷”不允许她沾手祭品,鲁镇的人们鄙视她、嘲笑她、躲避她。

她一再诉说“阿毛的故事”,也不能获得人们丝毫真正的同情,只能成为人们满足好奇心后的谈资和嘲讽她的话题,她只能在沉默中承受内心的巨大痛苦。

在听了柳妈的劝说之后,祥林嫂满怀恐惧,极力要去赎清自己的“罪名”。

当她用自己的血汗所得捐了门槛之后,祥林嫂相信自己已经摆脱了“罪恶”,便“坦然”地去拿祭品。

四婶“慌忙”的阻拦,给了她致命的一击,使她彻底绝望,精神完全崩溃了。

她满怀负罪的恐惧沦为乞丐,在“祝福”的热闹声中悄然死去。

祥林嫂死去了,她悲惨的遭遇展示了封建礼教的冷酷与强大。

一方面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强大势力左右和摧残着广大妇女的命运。

祥林嫂所遭遇到的似乎只是封建的族权、夫权与神权,小说中没有出现政权的化身,但是,封建政权正是礼教势力的强大后盾。

如果没有封建政权的保障,祥林嫂岂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抢走?谁又敢逼迫拼死反抗的祥林嫂改嫁呢?封建的政权、族权、夫权和神权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无形而巨大的网,笼罩和窒息了广大妇女的生命。

另一方面是封建礼教宣扬的伦理道德束缚着广大的劳动妇女。

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渗透进人们的心灵,麻痹着人们的精神,扭曲了人们的灵魂,使他们完全丧失了
自我意识,甘当奴隶,甘心忍受压迫与奴役。

正如祥林嫂,她所渴望的就是做一个“安稳的奴隶”,她不可能知道她的不幸是不平等的社会和制度造成的,临死之际,仍然充满了“罪孽深重”的恐惧。

封建礼教正是以这种吞噬灵魂的力量,戕害了千千万万的劳动妇女。

鲁迅先生说过:救治国民的第一要务,是改变他们的精神。

《祝福》通过祥林嫂的形象,控诉了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同时也给予人们一个警示:不摧毁封建的社会和制度,祥林嫂的悲剧就不会结束;不清除积淀在人们灵魂中的封建礼教的毒素,祥林嫂的悲剧仍然会发生。

即使在今天,这个警示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发表于《荷泽师专学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