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祝福》中祥林嫂形象解读鲁迅的女权主义思想
论鲁迅笔下封建社会的女性悲剧——以《祝福》中的祥林嫂为例

A b s t r a c t : Mi s t r e s s X i a n g l i n i n Z h u f  ̄c a n b e r e g a r d e d a s t h e mo s t s u c c e s s f u l i f g u r e i n L u x u n w o r k s .
r f e e d o m a n d a l wa y s r e g a r d e d a s t h i n g s t o s e l 1 .Al t h o u g h s h e i s d i l i g e n t ,k i n d h e a r t e d a n d t o u g h, h e r e x — p e r i e n c e i s a c t u a l l y t h e p o w e r f u l c o mp l a i n t o f f e u d a l v i o l e n c e, s h e c o u l d n o t g a i n d i g n i t y ,p e r s o n’ S f u n -
Mi s t r e s s Xi a n g l i n r e p r e s e n t s t h e mo s t w o me n o f o l d C h i n a ,t h e y a r e ̄d u a l b o n d a g e, o p p r e s s i o n ,b u t d o n o t l o s e t h e s p i i r t o f r e s i s t a n c e;a n d t h e i ma g e o f Mi s t r e s s Xi a n g l i n a l s o r e l f e c t s t h e C h i n e s e s o c i a l d i s ・
《祝福》中祥林嫂形象浅析

《祝福》中祥林嫂形象浅析《祝福》中的祥林嫂可以说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蛊惑之下的牺牲品。
在鲁镇,她是以劳动工具的身份出现的。
她希望以自己全部诚实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
此外,她对生活没有什么所谓的非分要求。
她出身卑微,她没有姓名,也没有人去关心她的姓氏。
她从来没有怀疑过她自己为什么满足这种奴隶式的生活,她只想维持这种奴隶式的生活。
在等级观念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妇女的社会地位是最低的,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之一的封建礼教历经二千余年的发展,在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无孔不入。
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
她尽力维持这个奴隶地位,也正是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使她不敢越雷池半步。
所以她很满足于付出很多得到很少的生活。
但是在封建主义统治下的中国,她的那种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机会的希望已很难维持了。
当她初失丈夫,成为寡妇时,她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但封建礼教如同一把无形的枷锁死死的缠着她,慢慢的侵蚀着她的灵魂。
对她这个寡妇的到来,鲁四老爷第一个感觉就是“皱眉”,因为她是一个寡妇。
按当地的习俗,福礼由她做,会给他带来不祥的征兆,封建礼教之网己经悄悄的散开了。
她在鲁四老爷那里感到满意的生活很快因她婆婆的到来被打破了。
她被她的婆婆“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强迫嫁到山坳里去了,抬到男方家后,她拼命反抗,以致使她的头“撞香案角上”,留下一个永远消灭不了的伤疤。
但只要能够不受侵扰的依靠自己的劳动平静生活下去,祥林嫂也还是能够感到满足的生活下去的。
她对生活的要求,始终不过是要过一种平凡的起码的生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种平凡的起码的生活随着她的男人的死亡而终止。
封建的族权制度又一次抢起大棒,施加在她的身上,丈夫死了,儿子又被狼叼吃了,遭受灭顶之灾的她,再次回到鲁四老爷家里,已经让他感到她是“败坏风俗”、“不干不净”。
这一次她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祭祀时干这干那,担当一切了。
她已经失去了主人对她的信任,祭祀时不让她沾手。
因为封建礼教的歧视,她想通过自己诚实劳动得到主人信任的希望破灭了,对她是沉重一击。
鲁迅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鲁迅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坚强而又愚昧懦弱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受害者、牺牲品。
以下是鲁迅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欢迎阅读。
祥林嫂首先是勤劳、善良、质朴的劳动妇女。
她新寡之后,便逃到鲁镇来,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食物不论,力气不错,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似乎闲着就无聊。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有添短工。
然而她很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祥林嫂性格上还有倔强的一面。
她曾经多次反抗过自己的命运。
她为了逃避在婆家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来到了鲁镇到地主家帮工。
后来被婆家的人绑走时,她在河边猛烈地抵抗,被出卖到山村时,她一路嚎一路骂,拜天地时,她把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撞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
后来还是骂。
面对众人的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争,直至怀疑灵魂的有无。
但是她的这些反抗,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支持下的反抗,她并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是摧残她的主要敌人。
他对自己的抗争,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不明白应当反抗什么,怎样反抗,因而反抗显得无力,相反还常常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
她既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同时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毒害。
例如:她对于自己的改嫁进行“出格”的挣扎,就是受到封建礼教所宣扬的“女子不失身,不改嫁”“好女不嫁二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毒害。
临终时对“灵魂的有无”的疑惑,也是受到了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造成了她思想上的极度矛盾,又希望灵魂有,在阴间能见到自己的儿子——小阿毛;又希望灵魂无,在阴间没有地狱,不被锯成两半。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
这样,祥林嫂最终悲惨地死去,也是必然的了。
由于祥林嫂受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也因此造成了她性格上的愚昧懦弱。
《祝福》中祥林嫂形象的女权主义解读

视角, 试 析 鲁迅 小说 《 祝 福》 中祥 林嫂 这一 典型形 象 ,以期 读者批
评指 正。
中 国 的传 统 社 会 是 一 个 典 型 的 男 权 体 制 社 会 ,男 人 主 宰 着 一 切 ,女 性 处 于 被 动 低 下 的 配 角 地 位 , 自我 心 声 匿 迹 , 自我 意 识 泯
岁月似乎慢 慢抚平 了她 内心 的伤 痕, 但 好景不长 , 卫 家 和 卫 老 婆 子
合 伙 抢 人 又把 祥 林 嫂 押 J 二 了 新 一 轮 苫 痛 的 人 生 历 程 。祥 林 嫂 被 抢 凹卖 给 贺 老 六 , 一 年 后 有 了孩 子 ,
一
灭, 主体地位缺 失 , 成 为男性 的附
现代 文学 画廊里塑造 了一系列栩栩如 生的典型女性形象。遗憾的是 , 绝大 多数文学评论 者站在 男性 的角度对经 典文学作 品中进行评析 , 因而误读甚至 曲解 了作 品中的女性形 象, 要 么拔高 , 要么眨损。女权主义思想的涌现 ,
为我 们 客 观 公 正评 价 文 学 艺术 作 品 中 的女 性 形 象 提 供 了一 定 的理 论 基 础 。本 文笔 者 试 从 女权 主 义理 论 视 角 , 试 析 鲁 迅 小 说《 祝福》 中祥林 嫂 这 一典 型形 象 , 以期读 者 批 评指 正 。 关键词 : 《 祝 福》 祥 林 嫂 女 权 主 义
宣 !
一
圈臼圈翻
《 祝福》 中祥林嫂形象的女权主义解读
圄 柏 章 疚
内容 摘 要 : 在我 国, “ 五四” 洪 流 席 卷 了千 年 封 建 文 化 的 河 床 , 许 多 觉解 的 思 想 家 从 解 放 妇 女 的 角度 激 烈 批 判 了女 子 单 方 面 为 男子 守 节 的封 建 节 烈观 , 为妇 女解 放运 动 摇 旗 呐 喊 , 尤 其 是 以鲁迅 为代 表 的 伟 大 作 家在 中国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鲁迅的《祝福》是一部揭示旧中国社会黑暗面的短篇小说,而其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则成为了对旧社会中妇女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进行控诉的象征。
她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却因为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而最终丧命。
祥林嫂的悲剧始于她不幸的婚姻。
她的丈夫年纪比她小十岁,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病逝了。
随后,她被迫再嫁,然而再度丧夫,她的儿子还被野兽所食。
在那个时代,妇女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苦难。
然而,祥林嫂的悲剧并未就此结束。
当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时,她只希望能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起码的生存食粮。
然而,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里,她连这个低微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
鲁四老爷不准她拿祭祀的东西,鲁镇的人对她的经历是嘲笑、歧视,毫无同情怜悯可言。
这些“吃人”的人把祥林嫂逼到了绝境,让她完全丢了魂。
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的人。
她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完全是因为这个社会用封建思想杀人。
在这个社会里,封建礼教无处不在,残忍和血腥也比比皆是。
祥林嫂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们世俗的眼光会害死她,怕誓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会杀死她。
然而,她的反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加速了她的死亡。
鲁迅通过《祝福》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他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黑暗面,以及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所受到的不公和压迫。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也是对那些冷漠、自私的人们的批判。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推翻封建礼教,才能真正解放妇女,才能避免更多的人受到类似的悲剧。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各种问题。
其中,他以《祝福》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女性角色祥林嫂,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本文将以此为例,探讨鲁迅笔下封建社会的女性悲剧。
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主角,她是一个贫穷的劳动妇女,生活在一个封建迷信的环境中。
她遭受了婆婆的虐待,丈夫的早逝,儿子的离世以及社会的冷漠,这使得她的生活陷入了绝境。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祝福》中的女性形象——以祥林嫂为核心人物

2020年第3"期(总第878期)丈敖冬‘科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祝福》中的女性形象----以祥林嫂为核心人物罗建容(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摘要:《祝福》中的女性处于“绝对的他者”地位,主体意识丧失;祥林嫂和她的丈夫,祥林嫂、四婶、柳妈与鲁四老爷,祥林嫂与四婶、婆婆之间存在性别政治,即存在支配与从属的关系。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祝福》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从男性视角解读的缺陷,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女性主体意识缺乏解读得更为深刻。
关键词:《祝福》“绝对的他者”性别政治《祝福》自发表以来,许多研究者围绕此文章6写了较多高质量的论文,包括对文本思想、人物形象、与其他相关文本的对比分析等方面。
但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祝福》文本进行解读的文章较少,柏章发在《〈祝福〉中祥林嫂形象的女权主义解读》一文中,从中国传统典型的男权体制社会、中国传统男性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女性的第二性地位、祥林嫂在赎身后仍得不到鲁四老爷的认可和鲁镇人们的怜悯三个方面揭示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和不幸遭遇,但缺少对女性主义的设想发-高在《女权主义解读〈祝福〉中祥林嫂人物形象》一文中,从女权主义的义及女权主义背景下再解读《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两个方面揭示了祥林嫂的,但比较欠缺理论的深度。
本文文论,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祥林嫂等女性形象的悲惨命运进行解读-一、女性是他者在《第二性》中提到“男人是主体,是绝对,而女人是他者”。
“主体在对立中来,并将自作质,他者作质,体”。
波从物学、分析学、物主义等关女人的,女人他者,他者地位在度上是被女性自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男女两性关系中,女性是作为非本质对象的他者存在的,主地位的男性,男女的主体关系不存在相互性。
《祝福》中的男女性关系同样是主体和他者的关,以祥林嫂的女性体以的男性体在主体的相关,男性主,女性作他者在。
,《祝福》中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女性群体缺乏主体意识,他者地位。
她们始终以男权社会的标准要求自己-在《祝福》中,四叔作为男权中心的代表,从祥林嫂初到鲁镇,就讨厌她的寡妇身份;当她失去“贞洁”,第二次来到鲁四老爷家,鲁四老爷便“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但是败坏风俗,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鲁迅《祝福》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一、祥林嫂的形象特点(一)模样周正,勤劳善良小说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祥林嫂初到鲁四老爷家时,作品这样写道:“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是红的。
”这个描写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年轻、健康、温顺的女性形象,虽经历丧夫之痛但对生活还是充满希望的。
在鲁四老爷家做工后,祥林嫂更是表现出了她勤劳善良、任劳任怨的劳动妇女的本性,“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第二次是两年后:“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这一次,祥林嫂装束未变,但是精神已经大不如前,以前嘴角的笑意变化为现在眼角的泪痕,内心的痛苦已经积聚很深了。
而第三次写道:“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如今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仿佛木刻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个活物……”寥寥数笔,一个濒临死亡的行尸走肉形象就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对一切的伤痛麻木了,所以悲哀的神色也消尽了,祥林嫂彻底的坠入了绝望的深渊。
小说三次对祥林嫂形象的描写,从表现希望到充满绝望,带给我们极大的震撼。
(二)执着顽强,具有反抗精神祥林嫂经卫老婆子介绍初来鲁四老爷家做工原来是逃出来的,这在卫老婆子找四婶解释的话里有所反映。
“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
”祥林嫂不愿改嫁,她固执的坚守着她所谓的贞操观念,不愿屈从于被卖掉的悲惨命运,虽然这样的命运,如卫老婆子说的在那个时代是最正常不过的,但是,祥林嫂也要拼力反抗,争取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讲解]《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分析
![[讲解]《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f81f5276c66137ee06196d.png)
[讲解]《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分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分析祥林嫂是生活在封建主义残酷统治的社会里,她的一生经历过亡夫改嫁、再亡夫又失子的大不幸,正面地描写它,是可以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不少反映被压迫妇女苦难的作品,都通过这种描写来换取读者的同情。
但试翻《祝福》,我们却发现:对于这类大不幸事件,作者竟出人意料地把它放到幕后去,并未写祥林嫂失去了丈夫和儿子的场面,也未写她当时的深悲大恸。
为什么这样处理呢,因为在鲁迅看来,改嫁、亡夫、失子,是许多文艺作品一再表现过的,而中国劳动妇女的深刻痛苦,却并非这些众所共识的生活变故所能包括,因此必须剖析旧社会的本质,去寻找更内在的东西来表现。
当祥林嫂在鲁镇再次出现时,是在夫亡子丧之后,鲁迅写她只是平静地叙说儿子阿毛被狼叼走的情节。
鲁迅是最讲究语言的精炼的,但为什么这里却两次一字不易地写祥林嫂的叙说呢,因为鲁迅深切地了解,象祥林嫂这样连遭不幸、孑然一身的妇女,是多么需要别人在精神上的支持啊~她逢人就述说,甚至对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已经反复过无数遍了,才达到那么背诵如流的程度。
要知道,这不是一般的诉说,而是在咀嚼自己的痛苦,在一次又一次的咀嚼。
而且,这种背诵如流,一字不差的诉说,还表现一种毫无感情变化、麻木迟钝的神态。
——这正是深重的苦难所留下的巨大精神创伤。
就表现悲剧的深刻性,表现人物内心痛苦的程度来说,这比描写夫亡子丧时人物的嚎啕大哭,难道不是更强烈,更深刻,因为亲人的变故,虽属不幸;但还不是最难忍受的,失去任何精神支柱而又求取不得,还要接受种种鄙视和冷笑,才是最难忍受的;而悲哀恸哭,有时也不是最痛苦的内心表现,象祥林嫂这样欲哭而泪干,又无感情变化的诉说,难道不是包藏着更深沉的痛苦,更引起我们的同情和思索吗,由于封建伦理和迷信观念的统治,中国劳动人民的痛苦,并不限于生前,更可怕的还是被威胁于死后。
鲁迅在《祝福》里,着重地描写了这一点,这就使祥林嫂的悲剧,比一般地描写人物的亡夫失子,描写人物生前的各种大不幸,要来得更深刻,更令人战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祝福》中祥林嫂形象解读鲁迅的女权主义思想
作者:奇禹含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9年第01期
摘要:女权主义的意义在于鼓励女性与男性一起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女性能够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可以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女性能够在思想上自我解放,不被旧传统对女性的种种观念所束缚。
并且在社会中勇于反对男性的歧视,注重个体差异。
我国自从五四运动以来,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女性形象。
但是,大多数文学评论家都是站在男性的角度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女性形象进行评判,这样的误读和曲解对女性形象的理解不是拔高就是贬低。
而女权主义思想的出现,为我们客观的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篇文章就是从女权主义视角来解读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这一经典形象。
关键词:女权主义;鲁迅;祥林嫂
西方女权主义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出现使人们发现了在文学中以前没有发现的文学因子,也让人们都以男性视角欣赏、评价艺术品这一现象得到改变。
过去男性评价家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要么不提,要么满是曲解和恶意的或善意的偏见,这就造成了我们对无论艺术作品中女性形象,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形象有了思维定式,女性被牢牢的束缚在男性所创造的形象之中,在当时毫无人格地位。
我国女权主义的出现是在“五四”运动之后,女权主义的出现冲击了我国千百年的封建文化,许多觉醒的思想家为妇女解放运动呐喊,尤其以鲁迅为代表的伟大作家在文学长河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女性形象,而《祝福》中祥林嫂就是其中之一。
一、格守妇道,却被迫失“节”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是一个男权统治的社会,男人拥有绝对的权威,女性则是低下的配角,没有自我意识,没有人格地位,只是男性的附属品。
在男权社会中,女人没了丈夫,也就意味着自己的生活结束了。
祥林嫂丈夫死后,婆家说她是“克夫”的晦气女人,在家沦落成多余的人。
后来她偷偷逃到鲁镇,自己的勤劳能干得到了鲁四老爷的认可,在鲁家做起了短工,这段时间平淡如水,但是在祥林嫂一生中却算得上幸福的日子,祥林嫂心中的伤疤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愈合。
她想本本分分的恪守妇道,安静的过完一生,但好景不长,她又被卫老婆子强行抓回去,要卖给贺老六。
祥林嫂深知时下的道德评判:丈夫死了,她决不再嫁,丈夫死的越早,家里越穷,她越有节气。
所以她拼命抵抗,异于常人的闹腾,甚至不惜将自己的额头撞出一个大窟窿,这实质上是祥林嫂对封建礼节的遵从。
她反抗的越强烈,说明她对封建贞操观念的信守越真诚。
女性就是为了服务男性而存在,恪守贤妻良母,生儿育女,做好本分工作,遵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在祥林嫂看来,只要能按照封建道德观念做一个本分的女人,不管
吃再多苦,受再多委屈都是值得的,但是就这样的生活,老天都舍不得给她,她成了“不本分”的女人,失去了“节”。
祥林嫂完全达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成了一个为男性服务的奴隶。
二、失“节”后的悲惨生活
在嫁给贺老六之后,生活虽然艰苦但是还算安稳,一儿一夫一家,也算是其乐融融。
但是命运丝毫没有怜悯祥林嫂,不久自己的丈夫因伤寒病复发而死,自己唯一眷恋的儿子又被狼吃掉,她走投无路第二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但是人们对待她的态度已经变了,人们说她改嫁了,没了女人该有的节气,是一个有罪之人。
生活中祥林嫂处处被冷眼相看。
她知道在社会中,不节的女人,即是下品,她在这社会里,是容不住的。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给别人讲述自己悲惨的经历,希望别人能看在自己可怜的份上不要再歧视自己,但是悲惨经历听久了人们也就麻木了,她仍得不到大家的原谅。
人们说她改过嫁,必须要捐门槛,给千人踏,万人跨,要不然到阴间了还要继续遭罪。
祥林嫂像抓住了最后的救命稻草,她整日闭着嘴,拼命干活,将近一年的时间她才换到了十二块大洋,攒够了捐门槛的钱,当天便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她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新生,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但是她错了,在一年一度的重大祭祀活动中,她任然被鲁四老爷禁止触碰祭祀品,因为她“不干净”。
那一句句“你放着罢,祥林嫂”,就像一块块巨石,将她压入地狱,黑暗中那唯一的一丝光熄灭了,祥林嫂彻底领悟了,在当时社会,贞洁观念是判断女性的至高标准,没了节,和死了没什么两样。
当时的女性只能生活在男性创造好的精神世界之中,只有一条道路可以离开这个世界,而这条的终点却是地狱。
总结
祥林嫂的一生可以说是悲惨的一生,受尽冷眼嘲讽,经历悲伤离合,一生辛勤劳动却没过上一天好日子,最后一个人在街上孤独的死去。
而造成她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就是当时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种种道德约束,女性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只能在男性的批判下卑微的生活着,这是她的悲哀,也是男性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哀。
参考文献:
[1]鲁迅.《彷徨》[M].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07.
[2]伏波娃.《第二性》[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