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祝福》中的“祥林嫂”形象
《祝福》中祥林嫂形象浅析

《祝福》中祥林嫂形象浅析《祝福》中的祥林嫂可以说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蛊惑之下的牺牲品。
在鲁镇,她是以劳动工具的身份出现的。
她希望以自己全部诚实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
此外,她对生活没有什么所谓的非分要求。
她出身卑微,她没有姓名,也没有人去关心她的姓氏。
她从来没有怀疑过她自己为什么满足这种奴隶式的生活,她只想维持这种奴隶式的生活。
在等级观念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妇女的社会地位是最低的,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之一的封建礼教历经二千余年的发展,在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无孔不入。
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
她尽力维持这个奴隶地位,也正是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使她不敢越雷池半步。
所以她很满足于付出很多得到很少的生活。
但是在封建主义统治下的中国,她的那种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机会的希望已很难维持了。
当她初失丈夫,成为寡妇时,她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但封建礼教如同一把无形的枷锁死死的缠着她,慢慢的侵蚀着她的灵魂。
对她这个寡妇的到来,鲁四老爷第一个感觉就是“皱眉”,因为她是一个寡妇。
按当地的习俗,福礼由她做,会给他带来不祥的征兆,封建礼教之网己经悄悄的散开了。
她在鲁四老爷那里感到满意的生活很快因她婆婆的到来被打破了。
她被她的婆婆“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强迫嫁到山坳里去了,抬到男方家后,她拼命反抗,以致使她的头“撞香案角上”,留下一个永远消灭不了的伤疤。
但只要能够不受侵扰的依靠自己的劳动平静生活下去,祥林嫂也还是能够感到满足的生活下去的。
她对生活的要求,始终不过是要过一种平凡的起码的生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种平凡的起码的生活随着她的男人的死亡而终止。
封建的族权制度又一次抢起大棒,施加在她的身上,丈夫死了,儿子又被狼叼吃了,遭受灭顶之灾的她,再次回到鲁四老爷家里,已经让他感到她是“败坏风俗”、“不干不净”。
这一次她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祭祀时干这干那,担当一切了。
她已经失去了主人对她的信任,祭祀时不让她沾手。
因为封建礼教的歧视,她想通过自己诚实劳动得到主人信任的希望破灭了,对她是沉重一击。
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弃妇”形象

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弃妇”形象赵立田内容摘要:隐忍、勤劳、坚韧,都是鲁迅小说《祝福》里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善良、质朴、抗争也画不全她人生中无尽的色彩,对家的渴盼、对爱的坚守是她活下去的念想或者信仰,念想的崩塌,使得她那一点红色的生机瞬间化为黧黑,到处的黑暗掩埋了祥林嫂,弃生向死就发生在这样的节点。
关键词:祥林嫂人性弃妇扼杀拒斥一.身份:乡土中国的弃妇巴尔扎克有言,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它阐述了一个民族在文化构成上的本质特征,在形塑个体、家庭、信仰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鲁迅小说《祝福》,通过塑造旧中国底层社会女性形象祥林嫂,为我们绘制了一幕发人深省的人间惨剧。
鲁迅在其小说创作中所焦虑的,就是在人的存在过程中深刻地探讨国民性的本质属性和意义的问题。
作为中国旧社会受欺压、受摧残的代表性人物,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以及折射出的社会形态极具典型意义。
在落后与闭塞的农村生活场景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刚崭露头角,但旧传统、旧文化依旧左右着人们的思维,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以一种极为缓慢的方式向现代化社会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人、人性与社会的冲突却是十分剧烈的,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将伴随着这样的阵痛,在历史的滚滚洪流里不断冲刷。
梳理祥林嫂的身份变化就会发现,从早期的普通家庭女性一步步沦落为雇佣劳动力、无业流浪者,家庭的变故和个人精神的麻木,一步步将她的人生逼入狭仄的境地。
起初,因为第一任丈夫去世,祥林嫂在封建族权、封建家长一步步的逼迫下,于反抗无望的悲哀中,选择了顺从和隐忍,当她再婚后,祥林嫂和二婚丈夫、山里人贺老六守着儿子阿毛过着困苦但是却十分平淡的日子。
然而,一场病摧毁了山里人贺老六,一个完成的家庭瞬间变成了孤儿寡母的悲剧,坚强的母亲带着儿子过活;然而生活没有就此放过祥林嫂:儿子阿毛又因照看不到位而命丧狼窝。
无夫无子,祥林嫂被族叔“收了屋子”,扫地出门,失去唯一的栖身之所,成了彻底的“无产者”,除了托人做雇佣,别无他选。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鲁迅的《祝福》是一部揭示旧中国社会黑暗面的短篇小说,而其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则成为了对旧社会中妇女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进行控诉的象征。
她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却因为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而最终丧命。
祥林嫂的悲剧始于她不幸的婚姻。
她的丈夫年纪比她小十岁,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病逝了。
随后,她被迫再嫁,然而再度丧夫,她的儿子还被野兽所食。
在那个时代,妇女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苦难。
然而,祥林嫂的悲剧并未就此结束。
当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时,她只希望能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起码的生存食粮。
然而,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里,她连这个低微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
鲁四老爷不准她拿祭祀的东西,鲁镇的人对她的经历是嘲笑、歧视,毫无同情怜悯可言。
这些“吃人”的人把祥林嫂逼到了绝境,让她完全丢了魂。
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的人。
她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完全是因为这个社会用封建思想杀人。
在这个社会里,封建礼教无处不在,残忍和血腥也比比皆是。
祥林嫂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们世俗的眼光会害死她,怕誓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会杀死她。
然而,她的反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加速了她的死亡。
鲁迅通过《祝福》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他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黑暗面,以及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所受到的不公和压迫。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也是对那些冷漠、自私的人们的批判。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推翻封建礼教,才能真正解放妇女,才能避免更多的人受到类似的悲剧。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各种问题。
其中,他以《祝福》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女性角色祥林嫂,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本文将以此为例,探讨鲁迅笔下封建社会的女性悲剧。
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主角,她是一个贫穷的劳动妇女,生活在一个封建迷信的环境中。
她遭受了婆婆的虐待,丈夫的早逝,儿子的离世以及社会的冷漠,这使得她的生活陷入了绝境。
简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简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坚强而又愚昧懦弱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受害者、牺牲品。
祥林嫂首先是勤劳、善良、质朴的劳动妇女。
她新寡之后,便逃到鲁镇来,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食物不论,力气不错,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似乎闲着就无聊。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有添短工。
然而她很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祥林嫂性格上还有倔强的一面。
她曾经多次反抗过自己的命运。
她为了逃避在婆家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来到了鲁镇到地主家帮工。
后来被婆家的人绑走时,她在河边猛烈地抵抗,被出卖到山村时,她一路嚎一路骂,拜天地时,她把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撞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
后来还是骂。
面对众人的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争,直至怀疑灵魂的有无。
但是她的这些反抗,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支持下的反抗,她并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是摧残她的主要敌人。
他对自己的抗争,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不明白应当反抗什么,怎样反抗,因而反抗显得无力,相反还常常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
她既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同时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毒害。
例如:她对于自己的改嫁进行“出格”的挣扎,就是受到封建礼教所宣扬的“女子不失身,不改嫁”“好女不嫁二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毒害。
临终时对“灵魂的有无”的疑惑,也是受到了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造成了她思想上的极度矛盾,又希望灵魂有,在阴间能见到自己的儿子——小阿毛;又希望灵魂无,在阴间没有地狱,不被锯成两半。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
这样,祥林嫂最终悲惨地死去,也是必然的了。
由于祥林嫂受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也因此造成了她性格上的愚昧懦弱。
例如:受到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毒害很深的劳动妇女柳妈,很同情晓林嫂的遭遇,并且出于善意,给祥林嫂讲了阴间的故事,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鲁迅《祝福》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一、祥林嫂的形象特点(一)模样周正,勤劳善良小说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祥林嫂初到鲁四老爷家时,作品这样写道:“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是红的。
”这个描写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年轻、健康、温顺的女性形象,虽经历丧夫之痛但对生活还是充满希望的。
在鲁四老爷家做工后,祥林嫂更是表现出了她勤劳善良、任劳任怨的劳动妇女的本性,“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第二次是两年后:“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这一次,祥林嫂装束未变,但是精神已经大不如前,以前嘴角的笑意变化为现在眼角的泪痕,内心的痛苦已经积聚很深了。
而第三次写道:“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如今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仿佛木刻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个活物……”寥寥数笔,一个濒临死亡的行尸走肉形象就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对一切的伤痛麻木了,所以悲哀的神色也消尽了,祥林嫂彻底的坠入了绝望的深渊。
小说三次对祥林嫂形象的描写,从表现希望到充满绝望,带给我们极大的震撼。
(二)执着顽强,具有反抗精神祥林嫂经卫老婆子介绍初来鲁四老爷家做工原来是逃出来的,这在卫老婆子找四婶解释的话里有所反映。
“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
”祥林嫂不愿改嫁,她固执的坚守着她所谓的贞操观念,不愿屈从于被卖掉的悲惨命运,虽然这样的命运,如卫老婆子说的在那个时代是最正常不过的,但是,祥林嫂也要拼力反抗,争取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形象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
人 担 当,竟没有 添短 工。 ” 烦 ,甚 而连那 些吃 斋念佛 的老 太太们 也再 不肯落 下一 滴泪 第二次 是两年后 :“ 她 仍然头 上扎着 白头绳 ,乌 裙,蓝 了 。没 有人去 真正 同情祥 林嫂 的苦难 , 没 有人肯 真心 去抚 夹袄 ,月 白背 心,脸色 青黄 ,只是 两颊 消失 了血 色 ,顺 着 慰 一下 祥林 嫂受伤 的心 灵 ,甚 至 ,他 们还 把她 的痛苦 经历 眼 ,眼角 上带着 泪痕 ,眼光 也没有 先前那样 精神 了。 ”这 一 当做一个 有趣 味的笑 料来逗她 说话 ,借 以打发无 聊。 次 ,祥林嫂装束 未变,但 是精神 已经大不如前 ,以前嘴角 的 封 建 礼 教 的荼 毒 让 祥林 嫂 形 成 了 根深 蒂 固 的 贞操 观 笑意变化为现在眼角的泪痕 ,内心 的痛苦 已经积聚很深 了。 念 ,封 建迷信 的戕 害让祥 林嫂 很容 易就轻 信 了别人说 的改 而第 三 次 写道 :“ 五 年前 花 白的头 发 ,如今 全 白,脸 嫁 过 的女人死 后会 被锯 成两半 的言 论 ,她 终 日生 活在 自责 上瘦 削不 堪 ,黄 中带 黑 ,而 且消 尽 了先前 的悲哀 ,仿佛 木 和 惶恐 之 中。等到 她经 历 了种 种努 力终于 为庙 里捐 了 门槛 刻 的 ;只有 那 眼珠 间 或一 轮 ,还可 表 示她 是个 活 物 …… ” 才 得到 了思 想上 的解脱 ,然而 ,无情 的人 们很快 又给 了她 寥寥 数笔 ,一个 濒临 死亡 的行尸 走 肉形象就 生动 的展现 在 致 命 的一 击 。当 祥林 嫂 自认 为她 和 别 人一 样 去 整 理祭 品 我们 面前 ,因为 对一 切的伤 痛麻 木 了,所 以悲哀 的神色 也 时 ,四婶的 一句 ,祥林 嫂 ,你 放着 吧 !转 眼之 间就将 她脆 消尽 了 ,祥 林嫂彻底 的坠入 了绝 望 的深 渊 。 弱 的精 神 世 界击 的粉 粹 。祥 林嫂 努 力 的 去追 求 做人 的权 小说三 次对 祥林 嫂形 象的描 写 ,从 表现 希望 到充满 绝 利 ,她 要求获 得和 他人 同等 的地位 ,然而 ,无 论她怎 么努 望 ,带给我 们极大 的震撼 。 力 都不 能达 到 。封 建礼 教是横 在她面 前那 一条永 远无 法逾 ( 二) 执着顽 强 ,具有 反抗精神 越 的鸿沟 。[ 3 1 祥林嫂 经卫 老婆 子介绍 初来 鲁 四老 爷家 做工 原来是 逃 《 祝 福 》 中祥林 嫂 这个 充满 青 春活 力 的少 妇在 封 建礼 出来 的,这在 卫 老 婆子 找 四婶 解释 的话里 有所 反 映 。“ 她 教 下 ,被迫 害 ,被 践踏 ,被 愚弄 ,被 鄙视 , 以至 最后 被 旧 来求 我荐 地 方 ,我那 里 料得 到 是瞒 着 她 的婆婆 的呢 。 ”祥 社 会所 吞噬 。小说 中众 多 的人 物 ,都直接 或 间接 地把 祥林 林嫂 不愿 改嫁 ,她 固执 的坚 守着 她所 谓的 贞操观念 ,不 愿 嫂 推 向死 亡 的深 渊 。在 她 最 终不 堪 重 负在 祝 福 声 中死 去 屈从 于被卖 掉 的悲惨 命运 ,虽然 这样 的命运 ,如 卫老婆 子 时 ,不仅 没有 得到 应有 的怜悯 和 同情 ,还 被鲁 四老爷 责骂 说 的在那个 时代 是最 正常不 过 的,但是 ,祥 林嫂 也要拼 力 “ 不 早 不迟 ,偏 偏 要在 这 时候 一一 这就 可 见是 一个 谬 种 ! 反抗 ,争取 自己的幸福和 自由。 充 满 了浓 重 的悲剧情 调,发人 深省 。 在祥林 嫂第 二次 来鲁镇 做工 的时候 ,两 次丧 夫 ,一 次 参考 文 献 : . 失子 ,周 围的人 都认 为她浑 身上 下沾满 了晦 气 ,是一个 不 [ 1 ] 鲁迅 . 《 彷徨》 , 人 民文学出版社, 1 9 7 9 . 祥 的女人 。这给 祥林嫂 以沉 重 的精神打 击 。最后她 花 费 了 [ 2 ] 李希凡 . [ 呐喊 】 [ 彷徨 ] 的思想- 9艺术, 1 9 8 1 . 两年 的工钱 为 自 己在庙 里捐 了份 门槛来 寻求 解脱 。这表 现 [ 3 ] 缪军荣 . 永远的地狱——论祥林嫂之死 . 南京林业大 了她 还有 强烈 的抗争 意识 ,不甘 任 由命 运摆 布 ,希 望通 过 学学报, 2 0 0 1 ( 1 ) .
《祝福》主人公祥林嫂人物形象浅析

《祝福》主人公祥林嫂人物形象浅析在古代,女孩子讲究“三从四德”,既要“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更要“德、容、言、工”,也就是说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如果夫君不幸先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份,扶养小孩,并尊重子女的生活理念。
而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然后是相貌、端庄稳重地持礼、言语、自知之明和治家之道而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呢,还要具备琴棋书画等才艺,可以说是不亚于现在的艺考呀!在当时,劳动妇女是很拘谨的,不光不可能出现“野蛮女友”,更不可随便行事。
了解了这些,再读《祝福》也就容易了。
祥林嫂,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是鲁迅先生《祝福》里面的悲情的主人公,若不是经了亡夫改嫁、再亡夫又失子的人生大不幸,也是个终生碌碌无为的小女人。
即使丈夫死了,她又得再嫁、背上罪名的同时,也不受人理解,受尽别人的嘲笑和冷言冷语,她一遍遍地通过倾诉来自我安慰,然而得到的却是更痛的消逝——冷漠和规矩不断地折磨她,如鬼魂般与之形影不离,把她逼到精神崩溃,然后把她一点一点地吃掉。
我们从头来看: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文章开头就渲染了一种喜庆而忙碌的气氛,但是真正享受这一大典的人是谁呢? 是所有的居民吗?下文又说:“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祝福》中祥林嫂的语言描写

《祝福》中祥林嫂的语言描写
在《祝福》这部小说中,祥林嫂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乡村妇女形象,她的语言描写展现了她的朴实、直接和真诚的特点。
以下是对祥林嫂的语言描写的多个角度和全面的回答:
首先,祥林嫂的语言描写反映了她的朴实和直率。
她的话语通常简单直接,没有太多修饰和华丽的辞藻。
她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结构都是乡村口语的特点,没有矫揉造作的成分。
她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其次,祥林嫂的语言描写展现了她的真诚和坦率。
她不会掩饰自己的情感,她的话语直接表达她的内心真实感受。
她不会说一些虚伪的恭维之词,而是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她的语言中透露出真诚和坦率的情感,让人感受到她的真实性和直率性。
此外,祥林嫂的语言描写还体现了她的幽默和俏皮。
她常常使用一些俚语和俏皮话,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她的语言中常常带有一些幽默的元素,能够引起读者的笑声和共鸣。
她的幽默和俏皮使她成为小说中一个生动有趣的角色。
最后,祥林嫂的语言描写还展现了她的善良和关怀。
她的话语
中常常带有关心他人的成分,她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祝福
和关心。
她的语言中透露出一种善良和温暖的情感,使人感受到她
的人情味和善意。
综上所述,祥林嫂的语言描写在《祝福》中展现了她的朴实、
直率、真诚、幽默和善良等多个方面的特点。
她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没有虚伪和矫揉造作的成分。
她的语言描写使她成为小说中一个生动有趣、真实可爱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祝福》中的“祥林嫂”形象
发表时间:2019-05-22T15:20:17.6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1期作者:钟祥瑞[导读] “祥林嫂”是小说《祝福》中的核心人物,集中体现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基本特质,对文学作品中旧式女性的形象分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寄人篱下的雇工与旧时代的女性是“祥林嫂”不可回避的社会身份,在社会处于被压迫的位置,最终又被社会所抛弃,其身上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本文从社会身份的角度为切入点,看其与悲剧性命运的关系,探索 “祥林嫂”形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
钟祥瑞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汉文(师范)2016级2班 402160 【摘要】“祥林嫂”是小说《祝福》中的核心人物,集中体现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基本特质,对文学作品中旧式女性的形象分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寄人篱下的雇工与旧时代的女性是“祥林嫂”不可回避的社会身份,在社会处于被压迫的位置,最终又被社会所抛弃,其身上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本文从社会身份的角度为切入点,看其与悲剧性命运的关系,探索 “祥林嫂”形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
【关键词】旧社会;等级观念;女性;社会身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7-157-01
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作为旧社会的底层人物,她靠做工生存,命运掌握在雇主手中;作为在旧道德标准要求下成长起来的女性,她遭社会轻视、鄙夷,由主动反抗到无奈屈从,最终走向绝望。
一方面是只靠力气吃饭的普通雇工,一方面又是一名旧式女性,“祥林嫂”在旧社会中注定是一个弱者。
旧式的文化观念不断发展形成一套道德规范体系,人们用它来看“祥林嫂”,带给其日益沉重的精神压迫,雇佣关系、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伴随她的一生,在历经家庭的不幸后却遭社会抛弃。
一、勤恳能干的普通雇工
身体健壮、踏实肯干是“祥林嫂”能留在鲁四老爷家做工的原因,她在外形上给人留下安分耐劳的好印象,在试工期间表现突出,很快成为正式女工。
经常一人包揽所有事务而备受好评,鲁家因此很长时间再未添过短工。
但她始终处于社会底层,仅靠力气吃饭,她必须时刻向鲁四老爷证明自己的能力才能保住唯一的饭碗。
当“祥林嫂”因家庭变故手脚变得不灵活,精神状态也不如从前时,原本嫌其是寡妇的鲁四老爷又借此给祥林嫂安上败坏门风的罪名;原本欣赏其本分能干的鲁家太太也开始感到不满,不让她触碰家中的东西,最后便想着把她赶走。
作为雇工,“祥林嫂”只是为雇主做事的工具,无论是鲁四老爷还是其太太,他们都不会真正关心“祥林嫂”的处境而只在意是否对自己有利用价值,当“祥林嫂”不如从前勤恳能干时就想着将其抛弃。
雇主决定去留只是瞬间的主观行动,而对于雇工来说却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死了丈夫、无依无靠的“祥林嫂”因留在鲁家做工而满足,看到生存的希望;却因受到鄙夷与驱逐再度流落街头,走向生命的终点。
二、命运多舛的旧式女性
“祥林嫂”本可以凭借身体的优势与勤恳的态度在鲁家长期做工,却被自己的婆婆拐卖到山里以换取钱财,接着被迫嫁给贺老六,重新回归家庭生活。
女性的力量不如男性,于是被轻视、被践踏,在旧社会里没有婚姻与职业的自主选择权,而被作为交易品随意买卖,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
眼看生活有了转机,丈夫和儿子却相继离世,不得不来到鲁家继续做工,按照传统礼教和封建迷信,“祥林嫂”作为寡妇再嫁是失德,她被鲁四老爷嫌弃;需要赎罪免痛苦,接受柳妈建议捐门槛。
在这个过程中,“祥林嫂”身边的其他女性也看不起她,在她重复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中由同情到厌烦,再到当面嘲笑。
无论是柳妈的迷信还是其他女性的态度都能看出对“祥林嫂”的轻视,男尊女卑的观念早已成为社会共识,连作为女性的柳妈等人在生活中也顺其自然地接受、奉行,于是拿它去审视同样作为女性的“祥林嫂”。
男尊女卑观念的存在并不能完全抹杀女性的存在,但女性本身对其的认同与维护则主动为自己套上枷锁,而自身禁锢的力量要比他人限制的更为强大。
三、有抗争的悲剧人物
“祥林嫂”再有力气,也只是无法掌控个人命运的普通劳动者;她再能干,也只是旧时代里被轻视的女性,这样的社会身份决定了社会地位,她的悲剧因而具有必然性。
她在被迫嫁给贺老六时有过顽强的抵抗行为,但那只是自卫的本能反应,真正应该反抗的是旧道德对女性的束缚,旧制度对劳动者的压迫。
而她有所反抗却习惯渐渐接受当下的生活。
在丈夫和儿子相继离世后,她有机会重新回到鲁家做工,但她只是不断地向人们诉说悲惨的遭遇,萎靡不振,消极度日。
面对家庭的不幸,她只想获得他人的同情与安慰,没有重新面面对生活的勇气,没有想到像从前一样依靠自己的能力过活。
总体看来她依旧是麻木顺从的,反抗只是一时的本能反应还未形成清醒的意识。
“祥林嫂”是勤恳能干的雇工,在社会雇佣劳动关系中属于服从的一方,生存依靠雇主;她又是命运多舛的旧式女性、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共识中被轻视,不断遭受精神压迫。
社会身份的特殊与社会地位的低下是造成其悲剧性命运的直接因素,而雇佣关系、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所归属的旧式道德规范体系则是更深层次的原因,也是“祥林嫂”形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所在。
“祥林嫂”的形象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集中体现,既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又有深刻的文化背景,总结人物形象表面特征的同时试着探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不仅能从“祥林嫂”看到旧社会中劳动妇女的整体面貌,还能探索出其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思考的空间变得更大,也更有深度。
参考文献
[1]鲁迅.《彷徨》(《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吴成年.《论鲁迅小说中女性的三种生存困境》,《妇女研究论丛》,2007(4):56-61.
[3]李明军.《文化蒙蔽: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精神桎梏》,《鲁迅研究月刊》2004(7):75-80.
[4]王婷.《命运的悲苦与精神的蒙昧》,《陕西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