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生物 第一节知识点汇总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生物的起源和进化1. 生物的起源多细胞生物的起源:原始生物——原始生物聚集——多细胞生物细胞起源说: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产生的。
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是从无生物到有生物的过程。
2. 进化的证据化石证据:通过化石可以推断出古代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比较解剖学证据: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的解剖结构,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生物地理学证据:不同地区相似的生物群落和物种分布。
分子生物学证据:通过对生物的DNA、RNA和蛋白质分子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3. 生物的分类分类学的基本原则:近缘生物有较多的共同特点生物的分类依据:形态特征、生殖方式、分子特征等第二章生物的结构和功能1.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动植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2. 细胞的生理活动细胞的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细胞的运动:细胞的运动包括原生质流动和细胞骨架运动细胞的分裂: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3. 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组织的概念:由相同或相似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组成器官的概念:由不同组织构成,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功能组织器官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三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 遗传物质DNA的结构:由磷酸、糖和碱基组成DNA的功能:遗传信息的携带者RNA的功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2. 生物的遗传遗传的概念:父母的性状通过生物的繁殖传递给后代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遗传的分子基础:DNA分子的复制与转录3. 变异与进化变异的概念:生物个体之间的性状有部分相同和不同之处进化的概念:生物在长期的时间内,根据适应环境的需要,逐渐发展出新的形态和功能生物的进化方式:自然选择、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第四章生物的环境和生态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的适应性:适应环境的生物更容易生存和繁衍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生态系统2. 生物的相互作用共生:两种不同种类的生物相互依赖而生存捕食与被捕食: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竞争:生物之间争夺生存资源的行为3. 人类与环境人类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建立生态园地、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第五章生物的多样性1. 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活习性上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态平衡、资源利用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2. 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界的分类:高等植物、低等植物植物的生活方式:光合作用、寄生、肉食性植物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3. 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界的分类:脊索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动物的生活方式:食性、栖息地、繁殖方式动物的行为特点:迁徙、求偶、护卫生物多样性以上就是初一生物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一上册生物第一节知识点

初一上册生物第一节知识点多种多样的生物不仅维持了自然界的持续发展,而且生物还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初一上册生物第一节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第一节生物圈知识点生物圈:是生物共有的家园范围:在海平面以下约11000M和海平面以上约10000M这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知识点一、生物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一)物种多样性生物的家族中包含有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等,约200多万种,其中70%动物,22%植物和真菌,5%单细胞生物(二)遗传多样性在不同种的生物体内,控制其性状遗传的遗传物质也是不尽相同的。
例:金鱼品种,菊花品种2-2.5万个(三)生态系统多样性1、生态系统:种类繁多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
2、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我们可以得出生物圈中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我们的地球生机盎然的根本,很难想像地球上只有人类会是什么样子。
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保护身边的每一棵小草、每一个小动物,为生物多样性尽我们的一份力。
第一节课后练习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圈范围的是( )A.大气圈的上层B.大气圈的下层C.整个水圈D.岩石圈的上层2.生物的多样性不包括( )A.物种多样性B.遗传多样性C.生态系统多样性D.土壤多样性3.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请问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城市生态系统B.农田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D.生物圈4.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美称的国家是A.中国B.日本C.美国5.我国特有的又被称为“ 中国鸽子树”的植物是( )A.银杉B.珙桐C.人参D.满山红答案:1.A2.D3.D 4 .A 5.B。
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1.自然界中的生物通常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
(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是是生物,因为可以繁殖后代)2.生物的基本特征:(1)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现象;新陈代谢包括三方面:摄取营养物质、呼吸、排汗。
(2)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现象;(3)生物体都有应激性;(4)生物体都能繁殖后代;(5)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并能影响环境;(7)除病毒外,几乎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构成。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1.生物圈生物生存的圈层。
包括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2.石圈上层。
生物圈的范围:海平面以下10千米、海平面以下10 千米。
而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的范围内。
3.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分、空气、适宜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
4.栖息地: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
不同栖息地的影响因素:土壤类型、温度和湿度。
5.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
生物栖息地遭破坏的重要因素: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1.生物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其中,探究成功的前提: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
探究成功的关键制定计划。
2.探究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
实际工作中,往往多种探究方法并用。
3.设计对照实验的原则控制单一变量。
4.巴斯德的实验中,提出了怎样的问题?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么。
做出了怎样的假设?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实验的妙处在于用了曲颈瓶,曲颈瓶的妙处在于:空气可以进入,微生物不能进入。
实验的变量是微生物。
第四节:生物学的研究工具3. 显微镜的使用(1)显微镜的取拿和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
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偏左的地方。
距离实验台边缘7cm 。
(2)对光(三转)一转: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二转: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三转:转动遮光器使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第一章第1节走进生物实验室一、显微镜1.显微镜是一种具有放大功能的仪器,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研制出了早期最出色的光学显微镜。
普通的光学显微镜能发达1500倍,目前中学常用的主要是单筒式光学显微镜。
2.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由物镜的放大倍数和目镜的放大倍数共同决定的,即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x目镜放大倍数。
4.目镜没有螺纹口,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短物镜有螺纹口,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长5.粗准焦螺旋调节幅度大,细转焦螺旋调节幅度小。
6.视野中看到的是一个倒立放大的像,细胞在视野右上方,移到视野中央往右上方移动,最快移出视野是往左下方移动。
7.当光线暗时,选择大光圈和凹面镜;光线亮时,选择小光圈和平面镜。
8.(1)光线依次通过显微镜的结构:反光镜→遮光器(光圈)→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
(2)换用高倍镜的操作方法:第一步,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第二步,转动转换器换高倍镜;第三步,若光线较暗可换用大光圈或凹面镜;第四步,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3)视野中污物位置的判断:①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目镜、物镜和玻片。
②判断方法:移动法。
9.显微镜的成像特点(1)成像: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倒像,即上下左右全相反,如d→P。
(2)物像移动:物像移动方向和玻片移动方向相反。
如视野中物像在左下角,想要让该物像出现在视野中央,应该向左下方移动玻片。
10.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观察的物像、视野的关系放大倍数物像大小物像数量视野范围视野明暗越大越大越少越小越暗越小越小越多越大越亮步骤操作细节取镜安放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从显微镜箱中取出显微镜,放在实验桌的左边,并距桌边7厘米左右/一手掌宽距离,放置倍数低的目镜(如10x)和物镜(如10x)二、认识常用的其他实验器具观察器具:放大镜等。
解剖器具:解剖盘,剪刀,镊子,刀片等。
计量器具:量筒,托盘天平(含砝码)等。
加热器具:酒精灯,三脚架,陶土网等。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在日常过程学习中,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
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1细胞的生活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一、细胞中含有两类物质。
1、无机物:水和无机盐。
2、有机物:糖、脂类、蛋白质、核酸。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膜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叶绿体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2、细胞都含有线粒体,线粒体将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3、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理转换器。
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遗传信息的定义:上一代能把控制生长发育的信息传给下一代,这样的信息就叫做遗传信息。
二、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由克隆羊的故事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三、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DNA。
1、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
DNA存在于细胞核中。
2、DNA的每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
这些片段叫基因。
四、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
1、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
如人体细胞内含有23对染色体。
水稻有12对。
2、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3、DNA上的遗传信息是指导和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一系列指令,也是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
第三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一、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
二、细胞的生长:新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通过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
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
三、细胞的分裂:一个分成两个,两个分成四个。
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第1节、生物生存的环境1、在自然界中,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2、自然环境是指水、光、空气、温度、湿度、土壤、岩石等。
3、自然界的生物形形色色。
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不管是幽深的海洋、浩瀚的沙漠、辽阔的天空,还是冰冻的极地、烈日炎炎的赤道,甚至在土壤中,都存在着千姿百态的生命。
第2节、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1、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有:①、种间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寄生关系,互利共生。
②、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种内斗争(蜜蜂)。
2、非生物因素:生物生存环境中的非生物部分。
主要有: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它们都影响生物的生长、生存和分布。
如:极地狐和大耳狐第3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2、空气湿度是表示空气的潮湿程度。
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都会有利于细菌和病毒的繁殖。
空气湿度在45%--55%范围内,病毒死亡较快。
第4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生存环境的多种能力。
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如果不适应环境,就会被环境淘汰。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如:保护色:动物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纹。
例如,变色龙,沙漠蜥蜴等。
拟态:某些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纹,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例如,竹节虫,警戒色:如毒蛇,瓢虫的鲜艳斑纹。
第5节、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
2、显微镜的使用:(见课本18页),①实验室内光线不强时,对光时,应选择较大的 __光圈__和 __凹_ 面反光镜。
②显微镜目镜上刻有“15x”字样,表示__ 放大倍数为15 ___。
若使用这一目镜,同时使用10倍物镜。
则被观察物体被放大__150____倍。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章讲解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章讲解一、生物的特征1. 新陈代谢•这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
生物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例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则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取营养。
•同时,生物还会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比如,人体通过呼吸排出二氧化碳,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等。
•举例来说,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叶片通过气孔吸收二氧化碳,然后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这就是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
2. 生长发育•生物能够由小长大。
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逐渐长成大树;动物从幼体发育为成体。
•例如,蝌蚪在发育过程中会逐渐长出四肢,尾巴逐渐消失,最后变成青蛙,这一过程体现了生物的生长发育特征。
3. 繁殖•生物能够繁殖后代,使物种得以延续。
•植物可以通过种子繁殖,像豌豆通过自身的种子繁殖后代;也可以通过无性繁殖,如扦插、嫁接等方式。
动物则有有性繁殖和少数的无性繁殖(如某些低等动物的分裂生殖)。
例如,鸟类通过产卵繁殖后代,哺乳动物通过胎生繁殖后代。
4. 遗传和变异•遗传是指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
例如,狗的后代仍然是狗,而且毛色等性状可能与亲代相似。
•变异是指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比如同一窝小狗,它们的毛色、体型等可能会有一些不同。
5. 应激性•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例如,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叶片会合拢;植物的向光性,向日葵会随着太阳转动,这都是植物对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
动物的应激性更为明显,如鹿在遇到危险时会迅速奔跑。
二、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1. 调查的一般方法•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如果要了解校园内的植物种类,那么调查目的就是统计校园内有多少种植物,调查对象就是校园内的所有植物。
•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包括选择调查的范围、确定调查的路线等。
比如在调查校园植物时,可以按照校园的道路规划调查路线,确保不会遗漏某个区域。
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1

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科学探究1.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系统地感知客观事物,并进行详细、准确的记录。
•实验法: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调查法:通过访问、问卷、测验等方式,有计划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结论。
•收集和分析资料法:收集文字、图片、数据(图表)和音像等形式的资料。
1.2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表述出来。
•作出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实施计划: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
•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表达和交流:将结论表达出来,并与他人交流。
第二章生物和生物圈2.1 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能够进行呼吸。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
2.2 生物圈•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有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第三章生物和细胞3.1 生物的分类•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
3.2 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3.3 细胞的生活•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
•能量的来源:呼吸作用。
•生长:细胞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
•分裂: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
•细胞分化: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观察法
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生物包括 2.生物和非生物 本质区别:生物有生命而非生物没有生命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植物:自己制造有机物
动物:吃植物或其他动物
2.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排尿、出汗和呼出气体等 植物:落叶能够带走一部分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动物:猎豹追捕羚羊 植物:含羞草、向日葵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长:由小变大
繁殖:产生下一代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遗传:与老爸老妈有相同点 变异:与老爸老妈有不同点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注:珊瑚是非生物,珊瑚虫是生物。
病毒是生物
错题整理:
1.
2. 动物 植物
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