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教案
司马迁《鸿门宴》教案

司马迁《鸿门宴》教案教案:《鸿门宴》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鸿门宴》的基本情节和背景知识。
2.培养学生对古代历史事件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图片和故事引入《鸿门宴》的背景。
2.阅读:学生阅读《鸿门宴》的原文,并进行自主阅读。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和意义。
4.答疑: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总结:学生归纳整理《鸿门宴》的关键事件和人物。
6.写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读后感或评论。
三、教学方法:1.导入:利用图片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原文,并进行理解和分析。
3.讨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答疑: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文本。
5.总结:通过小组合作和整理,让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
6.写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想。
四、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作品。
3.组织小组或全班展示讨论结果和写作成果。
五、教学资源:1.教材:《鸿门宴》原文。
2.图片:鸿门宴的相关图片。
3.参考资料:史书资料或相关故事文集。
六、教学步骤:1.导入:利用图片和故事向学生介绍《鸿门宴》的背景。
2.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鸿门宴》的原文,并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他们对《鸿门宴》的理解和看法,并记录下重要的观点和问题。
4.答疑:解答学生对文本内容和历史背景的疑问。
5.总结:学生汇总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归纳整理出《鸿门宴》的关键事件和人物,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和总结。
6.写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读后感或评论,并进行互相交流和评价。
七、思考题:1.为什么《鸿门宴》对中国历史有重要意义?2.你如何理解《鸿门宴》中的各个人物以及他们的行为和动机?3.《鸿门宴》的故事情节中暗含着哪些智慧和策略?4.你如何评价《鸿门宴》这个故事的结局和意义?八、拓展活动:1.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了解更多关于《鸿门宴》的细节。
司马迁史记教案教学设计

司马迁史记教案教学设计《司马迁史记教案教学设计》古代史是中学历史课程中的重要部分,而《司马迁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篇教案旨在通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司马迁史记》的内涵与特点,培养他们对古代史和史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司马迁史记》的编纂背景和意义;2. 分析《司马迁史记》的体裁和特点;3. 掌握《司马迁史记》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4. 学习运用历史文献分析的方法;5.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 编纂背景和意义a. 介绍司马迁和《司马迁史记》的基本情况;b. 分析《司马迁史记》编纂的历史背景,阐述其在中国古代史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2. 体裁和特点a. 解释史记的意义和作用,强调其保存了大量历史材料;b. 分析《司马迁史记》的体裁特点,如史记的编年体、纪传体等;c. 阐述史记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特别是辨析《史记》与其他史书的区别。
3. 重要人物和事件a. 重点介绍《司马迁史记》中的著名人物,如尧、舜、禹等;b. 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夏朝的败绩和商朝的兴起等,进行深入分析。
4. 历史文献分析方法a. 解释历史文献分析的定义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b. 以《司马迁史记》为例,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历史文献分析,如寻找史料背后的意义和目的。
5. 历史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培养a.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多元解读能力;b. 提醒学生对史记中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透彻思考,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
三、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教师扮演教育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问和思考。
学生则是主体,通过研读《司马迁史记》和相关资料,参与思考和分析。
四、教学资源1. 课本资料和课堂教学PPT;2. 电子书籍和在线资源,如《司马迁史记》的原文和研究资料;3. 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工具,用于展示图片、视频和其他资料。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语文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决心和毅力。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讨课文主题。
2.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3.2教育学生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司马迁的品质。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2.1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内在动力。
2.2分析司马迁的品质和精神。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史记》吗?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是谁写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史记》作者司马迁的故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初读课文2.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学习生字词3.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4.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概括故事大意。
4.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分析人物性格5.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司马迁的性格特点。
6.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司马迁的品质和精神。
2.精读课文2.1学生精读课文,深入体会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决心和毅力。
2.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司马迁的品质。
3.课堂讨论3.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司马迁是如何克服困难,完成《史记》的。
4.读写结合4.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感悟。
4.2教师选取优秀作文进行展示和点评。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6.1学生课后阅读《史记》,了解这部伟大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发愤”、“史记”等。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和经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知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深入了解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和经过。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和对历史的认知。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课文及相关资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文、司马迁简介、史记简介等。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准备:1. 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搜集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司马迁画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1)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2)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是怎样的?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1)你觉得司马迁具备哪些品质?(2)从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4. 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总结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和对历史的认知。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编写一篇关于司马迁的小短文。
2. 推荐一本关于历史人物的书籍,并简要介绍该书的内容及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的参与情况,以及他们在成果展示中的表现。
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司马迁精神的把握以及写作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反馈,以便进行教学调整。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如何?2.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3. 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八、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关于《史记》的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史记》的理解和感悟。
小学语文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小学语文优质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的生字词。
(3)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背景和经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历史人物及其作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仰先贤的品质。
(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3. 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司马迁写作的环境和心情。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司马迁像、史记等。
(2)教师简要介绍司马迁及《史记》。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各组汇报:分享讨论成果,提出疑问。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翻译课文。
(2)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心路历程。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记忆。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7.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对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心路历程的感悟。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人物故事比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史记》的了解。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司马迁及其所著的《史记》;(2)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3)学会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司马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拼搏的精神;(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司马迁及其所著的《史记》;2. 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3. 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文中较为深刻的句子和表达方式的把握;2. 对司马迁精神品质的深入理解;3. 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司马迁及其所著的《史记》;(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互相讨论,解决难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表达方式;(2)深入剖析司马迁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2)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创作有趣的作品。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
2. 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心得体会评价: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内化程度,以及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
小学语文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小学语文优质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司马迁编写《史记》的背景和过程,掌握史记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司马迁坚持不懈、敢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司马迁编写《史记》的背景和过程。
2. 史记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1. 司马迁坚持不懈、敢于创新的精神。
2. 学生对史记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
2. 案例教学法:以司马迁编写《史记》为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史记的编写过程。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司马迁编写《史记》的背景和过程。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史记的特点和价值。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史记的基本知识。
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学习司马迁坚持不懈、敢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写作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协作解决问题等。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用于创设学习情境。
2. 准备案例材料,以便进行案例教学。
3. 准备分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史记博物馆,深入了解史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邀请史记研究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开展史记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反思:2. 关注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满意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意义,掌握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史记》吗?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1.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 自主学习2.1 请同学们翻到课文第1-3自然段,自主学习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
2.2 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3. 合作探讨a. 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b. 《史记》在我国历史学史上地位如何?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4.1 教师讲解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2 学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5. 课后作业5.1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总结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意义。
5.2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内容拓展1. 请同学们了解司马迁生平的其他事迹,如他在汉武帝时期的经历,以及他受到的宫刑等。
2.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七、课堂互动环节1. 请同学们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司马迁生平事迹,以及对他发愤写《史记》的看法。
2. 学生互动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揣摩人物心理读写中感悟精神——《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案例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
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最终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12课第66—68页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理解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并能感受他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教学难点:司马迁的刚强坚毅、才华横溢,《史记》的优秀杰出、万古流芳,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如何让十一二岁的小学生读懂司马迁这个人,由衷地激发起对他的敬仰,并自觉地走近、尝试阅读《史记》这本书,则是本课的难点。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在听说读写中感悟人物精神。
理解课文内容,在揣摩司马迁的心理活动中,更好地感受他为完成《史记》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设计中多次涉及到说、写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话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司马迁矢志不渝精神的影响,进而使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在水到渠成中得到升华。
教学过程:一、猜成语导入1.师讲故事,学生猜成语,说出出处。
生齐读课题。
畅谈积累有关《史记》的知识。
2.师:围绕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指名说。
生: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作的?……出示:(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3)结果怎样?生自读课文思考。
(点评:如何导入把握好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
复习导入、自读课文,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了解,不仅巩固了上节课的所学,学生还易有满足感与成就感,提高学习积极性。
围绕课题提问题,旨在拓宽学生思维,先质疑再探索,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感受《史记》的价值1.师:每件事情都是有结果的。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事件的结果是什么?生: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2.师:鲁迅曾这样评价《史记》。
出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生齐读。
师:你怎么评价《史记》,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出示谈话交流:史记是生:《史记》是一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生:《史记》是一部鸿篇巨制。
生:《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出的辉煌巨著。
3.师:《史记》有这么高的价值,那可是司马迁发愤写出来的。
(点评:这一部分教学采用的是“倒装”,即先讲授事件的结果,再探求原因。
这样的教法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1.师:同学们,回过头来想想,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请你自读1-2节,找出原因。
生自由读书。
2.师:谁来说说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交流。
(1)英雄的影响生:司马迁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听着……心里十分激动。
从中可以看出父老乡亲讲的故事对他影响很大。
师:恩,他是受到了古代英雄的影响。
那么,父老乡亲可能会讲哪些英雄故事?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大禹治水、刘邦鸿门宴……师:这些故事都记载在《史记》中了,有兴趣的可以课后看一看。
师:面对着滔滔的黄河水,听着英雄们的故事,司马迁十分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生:我也要像那些英雄一样,学习他们的品质……生:他们的事迹太伟大了,我要编写一部史书,把他们的事迹记录下来……(2)父亲的影响师:年少的司马迁还会因为什么写《史记》?生:他还受了父亲的影响,努力读书……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师:是的,他受父亲的影响比较深。
特别是父亲临终之时的生:遗言、嘱托。
(3)父亲的嘱托①师出示父亲的嘱托:“我死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指名读。
生以平缓的语气读。
师:父亲临终时的遗言该读出什么语气?谁再来读?师指名一人读。
全班齐读感受父亲的愿望。
②师:看着奄奄一息的老父,司马迁会想什么,会说些什么?师出示:此时,司马迁也早已,他地说:“。
”生仿照形式说话。
③师:听了父亲的话,司马迁是怎么做的?指名说。
生:司马迁牢记……走遍全国……资料。
师适时板书:记嘱托④师:司马迁的求知过程让人不自觉地联想起陆游的一句千古名句:、。
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点评: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教学重点之一。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把侧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概括原因,并从中揣测人物的心理,从而感受人物写史书的原因中。
首先是司马迁面对黄河水,听着英雄的故事,内心是怎么想的;其次是看着奄奄一息的老父,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又是怎么想的。
从这两个方面揣测司马迁的内心世界,更好地理解他写史书的原因所在。
另外,古诗的积累也无形的渗透在教学中。
司马迁求知的过程引导学生领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层含义。
)四、学习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1.师引读: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正当他……,一场……头上。
是什么原因让他不能继续写下去了?自由读第3节,找出原因。
生: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师板书:受酷刑2.师:想想看,司马迁可能会受哪些酷刑?生:被鞭子抽、折磨身体、被夹手指……师:其实,司马迁受的酷刑远比肉体的折磨还要残忍。
出示酷刑的资料:腐刑,又称宫刑,是使人失去生殖能力的刑罚,是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
受了这种刑罚,就成了像太监一样的人。
它带给受刑者的,不仅是肉体上的巨大伤害,更使其心灵蒙受了永远的耻辱。
它使正常人的身体残缺,心灵残缺,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地活着!3.师:遭受酷刑的司马迁,真是痛不欲生,他生:他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师:他“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生:“悲”的是《史记》还没有完成,自己又受了酷刑;“愤”的是汉武帝是非不分……4.师:是什么让他打消了念头?生:要完成《史记》的信念。
5.师:司马迁振作精神、下定决心写《史记》,还想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生读,找句子,写感受。
6.交流(1)想的句子师:他想到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生:他想:“人总是要死的……这部史书!”我感受到他选择死的重于泰山。
师出示《报任安书》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生齐读。
生:我还读出了他要完成史书的坚定信念,从“一定”和“!”可以感受到。
师:请你读出坚定的语气。
生读,全班齐读。
(2)做的句子师:他又是怎么做的?说说你的感受。
生:他尽力克制自己……工整的隶字。
从中感受到他的忍辱负重。
师适时板书:忍辱负重师:看图片,想象一下:他具体是怎么做的。
出示:冬天的早晨,凉气袭人,当人们,他已经。
夏天的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他仍然。
无数个夜晚,月黑风高,当人们,他依然。
生仿照形式写话说话。
(点评:引导学生感悟司马迁在怎么的环境下写《史记》,进而体会他的品质,这是教学的重点。
在案例中,我采用了“读写结合”的方法去实现。
读,读出司马迁写书的坚定;写,试着写司马迁在不同情景下的做法。
在教学中,教师一直在追问,引导学生更深度的理解人物。
总之,在读写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五、总结拓展1.师引读:就这样,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生命写成的。
2.师:读到这里,你想对司马迁说什么?出示:司马迁,我你,。
生仿照句式说话。
师适时板书:矢志不渝3.师:再读课题。
师:发愤到底是什么?出示:发愤到底是什么?它是司马迁受酷刑后忍辱写成的《史记》!它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骚》。
它是谈迁。
发愤是海伦。
发愤是。
生:发愤是谈迁遭受厄运后写成的《国榷》。
生:发愤是左丘明失明后写成的《左传》。
生:发愤是海伦因病盲聋后写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点评:司马迁的刚强坚毅、忍辱负重、矢志不渝,是不争的事实。
但如何让十一二岁的小学生读懂司马迁这个人,由衷地激发起对他的敬仰,并自觉地走近、尝试阅读《史记》这本书,则是本课的难点。
在这里,我设计了“司马迁,我想对你说”的写话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司马迁的敬仰。
拓展的“发愤是什么”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很好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搜集脑中积累的资源,加深对课文对人物更深层次的了解。
)六、知识迁移:1.复习本课知识结构,总结到课本上。
2.你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七、教师寄语:让我们永远记住“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让我们永远记住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司马迁,让我们好好读读辉煌巨著《史记》,让我们心中的司马迁永远陪伴我们的人生之路!板书设计:1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英雄的影响(立志)忍辱负重前无古人父亲的影响矢志不渝辉煌巨著父亲的嘱托为什么写《史记》怎样写《史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