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doc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成书背景。
2.掌握《史记》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3.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内涵。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成书背景。
2.《史记》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2.历史事件的梳理与分析。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史记》原文及注释、司马迁生平介绍、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史记》相关篇章,了解司马迁生平。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成书背景。
2.学生分享对司马迁和《史记》的了解。
(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司马迁的生平,重点介绍其受宫刑的经历。
2.教师讲解《史记》的成书背景,包括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写作过程中的困难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司马迁在受宫刑后,为什么还要坚持写《史记》?(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史记》有哪些特点?(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史记》的基本内容,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
2.教师讲解《史记》的特点,如:文笔优美、史料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史记》中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是谁?为什么?(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内涵是什么?(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内涵,包括:坚韧不拔、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等。
2.教师举例说明司马迁在写作过程中如何体现这些精神。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扬司马迁的精神?(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史记》中的哪个篇章?(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史记》中的某个具体篇章,如《项羽本纪》。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语文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决心和毅力。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讨课文主题。
2.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3.2教育学生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司马迁的品质。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2.1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内在动力。
2.2分析司马迁的品质和精神。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史记》吗?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是谁写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史记》作者司马迁的故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初读课文2.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学习生字词3.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4.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概括故事大意。
4.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分析人物性格5.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司马迁的性格特点。
6.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司马迁的品质和精神。
2.精读课文2.1学生精读课文,深入体会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决心和毅力。
2.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司马迁的品质。
3.课堂讨论3.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司马迁是如何克服困难,完成《史记》的。
4.读写结合4.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感悟。
4.2教师选取优秀作文进行展示和点评。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6.1学生课后阅读《史记》,了解这部伟大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发愤”、“史记”等。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和经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知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深入了解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和经过。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和对历史的认知。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课文及相关资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文、司马迁简介、史记简介等。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准备:1. 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搜集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司马迁画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1)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2)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是怎样的?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1)你觉得司马迁具备哪些品质?(2)从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4. 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总结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和对历史的认知。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编写一篇关于司马迁的小短文。
2. 推荐一本关于历史人物的书籍,并简要介绍该书的内容及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的参与情况,以及他们在成果展示中的表现。
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司马迁精神的把握以及写作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反馈,以便进行教学调整。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如何?2.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3. 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八、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关于《史记》的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史记》的理解和感悟。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司马迁及其所著的《史记》;(2)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3)学会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司马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拼搏的精神;(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司马迁及其所著的《史记》;2. 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3. 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文中较为深刻的句子和表达方式的把握;2. 对司马迁精神品质的深入理解;3. 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司马迁及其所著的《史记》;(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互相讨论,解决难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表达方式;(2)深入剖析司马迁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2)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创作有趣的作品。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
2. 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心得体会评价: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内化程度,以及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
小学语文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小学语文优质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司马迁编写《史记》的背景和过程,掌握史记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司马迁坚持不懈、敢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司马迁编写《史记》的背景和过程。
2. 史记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1. 司马迁坚持不懈、敢于创新的精神。
2. 学生对史记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
2. 案例教学法:以司马迁编写《史记》为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史记的编写过程。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司马迁编写《史记》的背景和过程。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史记的特点和价值。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史记的基本知识。
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学习司马迁坚持不懈、敢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写作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协作解决问题等。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用于创设学习情境。
2. 准备案例材料,以便进行案例教学。
3. 准备分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史记博物馆,深入了解史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邀请史记研究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开展史记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反思:2. 关注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满意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章。
(2)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写作《史记》的过程。
(3)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佩之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司马迁的生平和写作《史记》的过程。
2. 文中的一些重要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 对司马迁精神品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司马迁的生平、写作《史记》的过程、重要词汇和句式等。
2. 学生准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
(2)提问:你们对《史记》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学生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重点讲解:(1)教师讲解文中的一些重要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学生做好笔记。
5. 情感共鸣:(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司马迁的精神品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学生翻译文中的一些重要句子。
(2)学生写一篇关于司马迁精神品质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或者测验,评估学生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意义,掌握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史记》吗?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1.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 自主学习2.1 请同学们翻到课文第1-3自然段,自主学习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
2.2 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3. 合作探讨a. 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b. 《史记》在我国历史学史上地位如何?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4.1 教师讲解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2 学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5. 课后作业5.1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总结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意义。
5.2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内容拓展1. 请同学们了解司马迁生平的其他事迹,如他在汉武帝时期的经历,以及他受到的宫刑等。
2.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七、课堂互动环节1. 请同学们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司马迁生平事迹,以及对他发愤写《史记》的看法。
2. 学生互动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1.教学重点
-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在历史学领域的贡献,掌握《史记》的基本情况,如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价值等。
-剖析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重点词语、句子,领悟司马迁的精神品质和坚定信念。
-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发扬司马迁的发愤精神。
举例:
-通过讲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使学生明白他在困境中如何坚持完成《史记》的伟大事业。
4.文本解读:分析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理解司马迁的崇高品质和坚定信念。
5.课后思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发扬司马迁的发愤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核心素养目标:
1.增强历史责任感:通过学习司马迁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尊重和责任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及其在《史记》中的体现。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司马迁发愤精神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体验在困境中坚持完成任务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章节。首先,我发现大家在导入环节对司马迁的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也注意到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环节,部分学生对《史记》的历史价值和司马迁的发愤精神理解不够深入。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例来阐述司马迁在困境中坚持完成《史记》的伟大事业。但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种精神品质可能还比较抽象,难以真正体会到。因此,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司马迁发愤精神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
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法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一、扣"愤"体会愤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关注"一字一词"。
"愤"字下加点,齐读。
联想到了哪些词语?(愤怒、愤慨、悲愤、气愤)——生板书。
师:这里的"愤"就包含了这些意思,齐读。
2.知道司马迁"愤"(指"愤")的原因是什么吗?指读。
3.了解"李陵事件",出示:李陵事件——汉武帝时,汉朝和北方的匈奴连年战争。
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将军率领着五千步兵担任汉朝军队的一翼。
战斗中,他深入敌方几千里,同其他部队失掉了联系,被匈奴八万骑兵包围了。
他大战十多天,杀了许多匈奴人,终因粮尽矢绝,伤亡惨重,被迫投降了匈奴。
汉武帝得知这个消息,大怒。
一天,武帝召见司马迁,问他对李陵这件事的看法。
司马迁坦率地说,根据李陵的为人和敌我双方实力对比的分析,李陵是有功劳的,他的投降一定是万不得已的,将来有机会,他仍会报效汉朝的。
武帝听了大怒,因为在他看来,司马迁赞扬李陵,就是贬低另一位,同时出征的将军李广利,而李广利是他很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
因此,就因为司马迁说了这么一句公道话,武帝盛怒之下,把司马迁关进了监狱,并且判处了死刑。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要说?(板书:飞来横祸)4.按照汉朝法律,犯死罪的人若想活命,办法有两个:第一个呢?是交50万钱,司马迁本来就不富裕,被判死罪之后,过去一些亲朋好友都纷纷疏远了他,他根本拿不出50万钱赎死。
还有一种活命的办法,那就是以宫刑免死。
什么叫宫刑呢?它是中国古代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刑罚,受了这种刑罚,就成了像太监一样的人,不男不女的,让你无脸见人,让你生不如死。
因此,在汉代,许多犯死罪的人宁愿只求一死,也不愿接受宫刑。
但是,同学们,司马迁自己做出了选择,他选择了最残酷的宫刑。
许多年之后,司马迁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说:出示:遭到这样的祸事,深深地被邻里同乡所耻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还有什么颜面再为父母扫墓呢?即使再过一百代,也只是耻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恍恍惚惚,好象丢失了什么,出外时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
每想到这桩奇耻大辱,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将衣服湿透。
你们能体会到司马迁心中的"愤"吗?二、扣"发愤"感悟发愤1."发愤"划线,齐读。
2.司马迁受了宫刑,当时有人这样评论:"宫刑这种刑罚不但是对肉体的无情摧残,更是人格上的奇耻大辱。
作为一身正气的司马迁应该以死抗争,一死了之。
而他居然选择没有尊严的活着。
这不是苟且偷生吗?"对于这样的评论,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呢?在文中找出句子,划下来。
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2019--19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
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法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一、扣"愤"体会愤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关注"一字一词"。
"愤"字下加点,齐读。
联想到了哪些词语?(愤怒、愤慨、悲愤、气愤)——生板书。
师:这里的"愤"就包含了这些意思,齐读。
2.知道司马迁"愤"(指"愤")的原因是什么吗?指读。
3.了解"李陵事件",出示:李陵事件——汉武帝时,汉朝和北方的匈奴连年战争。
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将军率领着五千步兵担任汉朝军队的一翼。
战斗中,他深入敌方几千里,同其他部队失掉了联系,被匈奴八万骑兵包围了。
他大战十多天,杀了许多匈奴人,终因粮尽矢绝,伤亡惨重,被迫投降了匈奴。
汉武帝得知这个消息,大怒。
一天,武帝召见司马迁,问他对李陵这件事的看法。
司马迁坦率地说,根据李陵的为人和敌我双方实力对比的分析,李陵是有功劳的,他的投降一定是万不得已的,将来有机会,他仍会报效汉朝的。
武帝听了大怒,因为在他看来,司马迁赞扬李陵,就是贬低另一位,同时出征的将军李广利,而李广利是他很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
因此,就因为司马迁说了这么一句公道话,武帝盛怒之下,把司马迁关进了监狱,并且判处了死刑。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要说?(板书:飞来横祸)4.按照汉朝法律,犯死罪的人若想活命,办法有两个:第一个呢?是交50万钱,司马迁本来就不富裕,被判死罪之后,过去一些亲朋好友都纷纷疏远了他,他根本拿不出50万钱赎死。
还有一种活命的办法,那就是以宫刑免死。
什么叫宫刑呢?它是中国古代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刑罚,受了这种刑罚,就成了像太监一样的人,不男不女的,让你无脸见人,让你生不如死。
因此,在汉代,许多犯死罪的人宁愿只求一死,也不愿接受宫刑。
但是,同学们,司马迁自己做出了选择,他选择了最残酷的宫刑。
许多年之后,司马迁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说:出示:遭到这样的祸事,深深地被邻里同乡所耻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还有什么颜面再为父母扫墓呢?即使再过一百代,也只是耻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恍恍惚惚,好象丢失了什么,出外时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
每想到这桩奇耻大辱,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将衣服湿透。
你们能体会到司马迁心中的"愤"吗?二、扣"发愤"感悟发愤1."发愤"划线,齐读。
2.司马迁受了宫刑,当时有人这样评论:"宫刑这种刑罚不但是对肉体的无情摧残,更是人格上的奇耻大辱。
作为一身正气的司马迁应该以死抗争,一死了之。
而他居然选择没有尊严的活着。
这不是苟且偷生吗?"对于这样的评论,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呢?在文中找出句子,划下来。
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2019--19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
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法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一、扣"愤"体会愤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关注"一字一词"。
"愤"字下加点,齐读。
联想到了哪些词语?(愤怒、愤慨、悲愤、气愤)——生板书。
师:这里的"愤"就包含了这些意思,齐读。
2.知道司马迁"愤"(指"愤")的原因是什么吗?指读。
3.了解"李陵事件",出示:李陵事件——汉武帝时,汉朝和北方的匈奴连年战争。
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将军率领着五千步兵担任汉朝军队的一翼。
战斗中,他深入敌方几千里,同其他部队失掉了联系,被匈奴八万骑兵包围了。
他大战十多天,杀了许多匈奴人,终因粮尽矢绝,伤亡惨重,被迫投降了匈奴。
汉武帝得知这个消息,大怒。
一天,武帝召见司马迁,问他对李陵这件事的看法。
司马迁坦率地说,根据李陵的为人和敌我双方实力对比的分析,李陵是有功劳的,他的投降一定是万不得已的,将来有机会,他仍会报效汉朝的。
武帝听了大怒,因为在他看来,司马迁赞扬李陵,就是贬低另一位,同时出征的将军李广利,而李广利是他很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
因此,就因为司马迁说了这么一句公道话,武帝盛怒之下,把司马迁关进了监狱,并且判处了死刑。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要说?(板书:飞来横祸)4.按照汉朝法律,犯死罪的人若想活命,办法有两个:第一个呢?是交50万钱,司马迁本来就不富裕,被判死罪之后,过去一些亲朋好友都纷纷疏远了他,他根本拿不出50万钱赎死。
还有一种活命的办法,那就是以宫刑免死。
什么叫宫刑呢?它是中国古代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刑罚,受了这种刑罚,就成了像太监一样的人,不男不女的,让你无脸见人,让你生不如死。
因此,在汉代,许多犯死罪的人宁愿只求一死,也不愿接受宫刑。
但是,同学们,司马迁自己做出了选择,他选择了最残酷的宫刑。
许多年之后,司马迁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说:出示:遭到这样的祸事,深深地被邻里同乡所耻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还有什么颜面再为父母扫墓呢?即使再过一百代,也只是耻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恍恍惚惚,好象丢失了什么,出外时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
每想到这桩奇耻大辱,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将衣服湿透。
你们能体会到司马迁心中的"愤"吗?二、扣"发愤"感悟发愤1."发愤"划线,齐读。
2.司马迁受了宫刑,当时有人这样评论:"宫刑这种刑罚不但是对肉体的无情摧残,更是人格上的奇耻大辱。
作为一身正气的司马迁应该以死抗争,一死了之。
而他居然选择没有尊严的活着。
这不是苟且偷生吗?"对于这样的评论,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呢?在文中找出句子,划下来。
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2019--19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
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法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一、扣"愤"体会愤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关注"一字一词"。
"愤"字下加点,齐读。
联想到了哪些词语?(愤怒、愤慨、悲愤、气愤)——生板书。
师:这里的"愤"就包含了这些意思,齐读。
2.知道司马迁"愤"(指"愤")的原因是什么吗?指读。
3.了解"李陵事件",出示:李陵事件——汉武帝时,汉朝和北方的匈奴连年战争。
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将军率领着五千步兵担任汉朝军队的一翼。
战斗中,他深入敌方几千里,同其他部队失掉了联系,被匈奴八万骑兵包围了。
他大战十多天,杀了许多匈奴人,终因粮尽矢绝,伤亡惨重,被迫投降了匈奴。
汉武帝得知这个消息,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