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沉积
现代海洋沉积作用与古海洋环境演化

现代海洋沉积作用与古海洋环境演化现代海洋沉积作用对古海洋环境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现代海洋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可以深入了解古海洋环境的变化和演化。
本文将从沉积物的来源、沉积作用的类型以及其影响因素三个方面,来探讨现代海洋沉积作用与古海洋环境演化的关系。
一、沉积物的来源现代海洋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陆源物质和海洋生物体的遗骸。
陆源物质包括各类悬浮物、溶解物和气溶胶物质等,其中包括来自河流、冰川以及大气降水中的物质。
海洋生物体的遗骸主要包括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硬骨骼或外壳。
二、沉积作用的类型现代海洋沉积作用主要包括物理沉积作用、生物沉积作用和化学沉积作用。
物理沉积作用是指由水流、波浪和潮汐等力量引起的物质沉积过程。
生物沉积作用是指海洋生物体的活动所导致的沉积作用,如海洋生物的骨骼和壳体的沉积作用。
化学沉积作用是指由于物质溶解和化学反应引起的沉积作用,如海盐的结晶沉积。
三、影响因素现代海洋沉积作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环境、水动力学条件、生物活动、气候变化等。
地理环境因素包括海底地貌、水深、海洋环流等。
水动力学条件主要包括水流速度、波浪和潮汐等。
生物活动对沉积作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物骨骼和壳体的沉积、生物作用下的溶解和分解以及生物胞体的沉积等。
气候变化对现代海洋沉积作用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了海洋生物分布的变化,从而影响了生物骨骼和壳体的沉积过程。
通过对现代海洋沉积作用的研究,可以揭示古海洋环境的变化和演化。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可以了解古代海洋的潮汐和波浪条件,以及古代地形地貌的特征。
通过研究沉积物的粒度、组成、结构和化学成分等特征,可以解读古代海洋环境的酸碱度、氧化还原条件、生物活动水平等信息。
通过对古代生物骨骼和壳体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生物的分布和演化,推测古代气候和环境变化。
另外,通过研究化学沉积物的结构和成分,可以了解古代盐度和温度的变化,进而推测古代气候和环境的变化。
现代沉积环境与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现代沉积环境与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随着地球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壳演化和环境变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其中,对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成为了热点话题。
通过对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地球长期演化的过程,还能预测未来环境变化的趋势,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现代沉积环境的研究对于认识地球的物理和化学环境至关重要。
通过对沉积物的采集和分析,可以了解到水体的成分以及水质的健康状况。
例如,对湖泊沉积物的研究可以揭示湖泊的水质和富营养化程度,为湖泊的治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现代沉积环境的研究还可以推断古代环境的变化。
通过对沉积物中的化学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古代环境中的气候变化、地质活动等信息。
例如,被认为是气候信息的极具指示性的沉积物地球化学组成,被广泛应用于古气候变化研究。
通过对沉积物中的稳定同位素记录进行研究,可以揭示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气候变化,为人类了解和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此外,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还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沉积物中的金属元素含量以及其他有毒物质的分布,可以评估地下水的质量以及水体的健康状况。
这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保护水环境、预防水污染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手段包括X射线荧光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
这些分析方法可以对沉积物中的元素进行准确快速的分析,可以大大提高研究效率。
尽管现代沉积环境与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在学术界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技术和方法上的难题。
例如,对一些复杂的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分析仍然存在困难。
同时,对于一些特殊环境的研究,例如深海沉积、极地沉积等,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因此,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以提高对沉积环境和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的认识。
综上所述,现代沉积环境与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对于认识地球演化和环境变化十分重要。
现代沉积作用与考察

《现代沉积作用与考察》文献综述试论水动力条件对三角洲河口坝、远砂坝的控制作用专业地质学 ________班级-资信研10-4班一姓名蔡晓唱学号—$10010111试论水动力条件对三角洲河口坝、远砂坝的控制作用三角洲是指河流流入海(湖)盆地的河口区因坡度减缓水流扩散流速降低将携带的泥砂沉积于此形成近于顶尖向陆的三角形沉积体[1]。
按进积的水下地形坡度三角洲可分为:浅水三角洲、(正常)三角洲和深水三角洲。
按河流、波浪和潮汐作用的相对强度三角洲可分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
河控浅水三角洲是三角洲沉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典型三角洲相模式的区别是河控浅水三角洲的环境是湖水浅,湖水动力较弱,波浪作用弱,在其形成发育过程中,以河流作用占绝对优势,而湖泊的影响较小[2]。
河控浅水三角洲依据沉积过程和沉积环境特点可分为三角洲分流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个亚相。
其中仅有分流河道、河口坝、远沙坝以及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可能发育优质储层。
本文重点研究水动力条件对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中的河口坝与远砂坝的控制作用。
1 河口坝和远砂坝1.1 河口坝河口坝即分流河口砂坝,是由于河流带来的泥砂物质在河口处因流速降低堆积而成。
其岩性主要由砂和粉砂组成,一般分选较好,质较纯净[3]。
河口砂坝(图1)砂一般呈中层至厚层状,发育有楔形交错层理或“ S”形前积纹理和水平纹理。
其前积纹层的倾向多变,反映水流方向的变化。
偶见水流波痕和波浪波痕等层面构造。
砂层中化石稀少, 但有时可见到由其他环境搬运来的介壳。
介壳集中在砂坝上部和顶上,这主要发生在砂坝废弃时期, 这时坝顶上也可能被生物所掘穴。
歪曲纹理较少,但却是判定标志。
当河口砂坝向海推进时,它就压在具有高度可压缩性的前三角洲泥上。
以栾河三角洲为例[4],从乐亭县至渤海,在滦河三角洲平原上河道开始分汊,形成几条分支河流,并分流入海,形成三角洲水上分支河道砂坝及水下分支河道砂坝和河口砂坝沉积。
地质大沉积学课件01现代沉积学进展概述

古海洋学和大洋沉积学
• DSDP(1968-1983)和ODP(19852002)、IODP(2003-至今)对大洋沉积 学的贡献。
• 大洋深部温、盐环流的发现。 • 等深流和等深积岩。 • 上升流。泥质浊积岩。 • OCD和CCD界面 • 陆地上的古海洋学
盐度-密度环流
大 西 洋 温 度
密 度 环 流
-
事件沉积学和事件地层学
• 陆地上的重力流沉积-泥石流。 • 水下重力流-碎屑流、浊流、颗粒流、液化流。 • 地震沉积与海啸沉积-震积岩、海啸岩。 • 风暴沉积-风暴岩。 • 火山事件。 • 外星撞击事件-星际物质沉积层。 • 缺氧事件-缺氧沉积。 • 冰川事件-冰川沉积。
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
• 米兰科维奇旋回—偏心率(地球公转的 赤道半径与极半径之差与赤道半径之比) 周期:0.1Ma;斜度(黄、赤道交角) 周期:0.04Ma; 岁差(回归年短于恒星 年的现象)周期:0.02Ma
造山带沉积地质学和动力沉积学
• 非史密斯地层学 • 造山带沉积学 • 造山带古地理和古海洋学 • 造山带层序地层学 • 非威尔逊旋回的思想
沉积盆地分析
• 《盆地与古流分析》(Potter & Pittijohn, 1963,1967),《沉积盆地分析原理》(Miall , 1984,1990)、李思田等(1983, 1988, 1989).
• 沉积盆地分析的指导思想:整体分析、综合分析、 背景分析、演化分析
• 沉积盆地分析的主要内容:构造格局、地层格架、 沉积构型、充填序列、热演化史、盆地动力学等
沉积学阶段
• 沉积学的若干革命
• 1966年的等深积岩革命.Hezen等(1966)
• 1975年的风暴岩革命.G. Kelling和 P R. Mullin (1975)和 T. Aigner(1979)
海南岛崖州湾宁远河河口区现代沉积特征

第56卷 第6期2020年11月地质与勘探GEOLOGY AND EXPLORATIONVol.56 No.6November 袁2020doi:10.12134/j.dzykt.2020.06.017[收稿日期]2019-11-20;[改回日期]2020-06-28;[责任编辑]陈伟军。
[基金项目]海南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编号:GZH201500208)、烃渗漏对植被影响的光谱学机理研究(编号:41402293)和陆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综合调查(编号:DD20190102)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潘卫红(1988年-),女,工程师,201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海洋地质调查和含油气盆地分析研究。
E⁃mail:pwwhhh@。
海南岛崖州湾宁远河河口区现代沉积特征潘卫红1,张 帅1,石显耀2,王平康2(1.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北京 100083;2.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 100037)[摘 要]崖州湾宁远河河口区位于海南岛南侧,是以陆源为主、沉积环境相对简单的小型河流入海沉积区。
分别在宁远河中游、下游、河流两侧海岸带以及近岸300余米的滩坝处,采集了5根重力柱状样、55个底质沉积物样品,通过粒度分析和同位素测试,对研究区近代沉积物沉积环境、空间展布规律和水动力演化规律进行了详细探讨。
结果发现,研究区主要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为主,在空间上,根据沉积物粒度和分选将研究区划分为五类沉积环境分区;在时间上,近百年来不同地区的水动力变化有所区别,入海口附近区域水体动荡随时间变化频繁;而河道上游附近区域水体条件变化小,形成明显的沉积旋回。
[关键词] 沉积环境 现代沉积 水动力演化 河口区 宁远河 崖州湾 海南岛[中图分类号]P5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9(2020)06-09Pan Weihong ,Zhang Shuai ,Shi Xianyao ,Wang Pingkang.Features of modern sediments in the es⁃tuarine area of the Ningyuan River Bay ,Hainan Island [J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2020,56(6):1278-1286.0 引言河口区作为海陆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海域环境皆对其沉积产生了巨大影响,河口区形成的现代沉积模式,其演化机制复杂,水动力变化频繁,多年来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
现代沉积

现代沉积通过现代沉积的研究可以建立地质模型,实现储层表征技术由定性向定量发展。
冀东冲积扇—河流沉积体系1 滦河水系及滦河三角洲滦河由西北向东南流,全长877km,流域面积4.46万km2,滦河的形成发育,与本区域的古构造、古地形、古气候等密切相关。
北升南降的构造活动形成了本区地形的基本轮廓,并控制着滦河的发展与演变。
滦河是一条多砂性中小型河流,季节性洪水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洪水期多在7—8月,年平均降雨量600一650mm,年平均径流量151*l08m3,年平均输砂量为2450x104t,少于黄河,但大于其它河流。
在其人海口,海洋水动力对其沉积物再搬运、改造而形成多种类型海岸。
滦河发育于山区,经支流汇注大量砂砾质沉积物,在滦县一带出燕山山脉进入平原,形成以滦县为顶点的冲积扇一三角洲沉积体系,在出山口一带形成辫状河一冲积扇沉积,在入海一带形成曲流河一三角洲沉积,二者交错过渡,构成统一的冲积扇一河流一三角洲沉积体系.1. 辫状河段(迁西、迁安、滦县一带)滦河流经迁安盆地,发育了典型的辫状河床,其长度约25km,中部迁安县城与张官营之间最宽,可达4,5km,其上、下游较窄,不足1km。
西峡口和迁安滦河大桥为辩状河的两个节点。
站在滦河大桥上对滦河的地貌类型和特点可一览无余,可见心摊、分支河道、凹岸、凸岸、边摊、天然堤等。
心滩从迁安县城西行,穿过滦河河床。
宽约80-100m。
河床中砾石成堆,心滩多呈菱形,一般长约20-30m,宽约10m左右,部分长300-400,宽30-350,最大长15千米,宽1.2千米。
砾石最大扁平面倾向上游,砾石长轴方向大部分与水流方向垂直或近于垂直。
心滩每年向前加积5米,下部以中粗砾为主,砾径7-8cm,最大20-30cm。
分支河道迁安到张官营一带,心滩将河床分为3个主要支流,河床中以砾质为主。
天然堤、边滩、凹岸、凸岸洪水期,这一带河流表现为辫状河的特点,具心滩及分支河道;而在枯水期,则主要表现为曲流河的地形地貌特点,或曲流河与辫状河过渡的类型形态。
现代沉积学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现代沉积学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上对沉积学的认识与研究。
现今沉积学有许多研究新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
沉积学作为地球科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其重点和前沿将围绕资源、环境、灾害和全球变化四个主题展开。
关键字:沉积学研究进展发展方向一、概述一般认为,沉积学奠基于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初出现现代沉积学或沉积学的复兴与革命,随后的半个多世纪沉积学蓬勃发展成为地质科学的一个极富生命力的分支学科。
研究沉积物和沉积岩的科学经历了沉积岩石学、沉积学和沉积地质学3个发展阶段[1]。
沉积学在中国的兴起也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中国沉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强劲的势头一直持续至今[2]。
二、过去沉积学的主要研究任务(1)全面地研究沉积物的物质组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岩体产状和岩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为阐明其成因与分布规律提供依据。
(2)探讨沉积岩的形成机理,包括分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期后变化的机理。
特别是要研究沉积物及其中有用矿产的形成机理及富集规律。
(3)进行沉积环境的分析,根据沉积物的原生特点以及时空分布和变化特点,用以恢复沉积物形成时的古气候条件、古地理环境以及大地构造环境。
三、现代沉积学的研究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上对沉积学的认识与研究。
现今沉积学有许多研究新方向。
(1)碎屑岩、碳酸盐岩及混合沉积的环境变化及其演变(2)沉积盆地分析与大地构造沉积学(3)层序地层学(4)冰川事件沉积学(5)全球变化沉积学(6)环境沉积学(7)资源沉积学(8)生物礁及白云岩成因(9)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等。
四、现代沉积学发展方向长期以来,地球科学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研究地球指导寻找矿产、能源和地下水等自然资源,以保证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
沉积岩石学书籍

沉积岩石学书籍如下:
1.《沉积岩石学》(第五版):这本书是中国沉积岩石学领域的经
典教材,系统介绍了沉积岩石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包括沉积岩的形成、组成、结构和构造等方面的知识。
2.《现代沉积学》:这本书介绍了现代沉积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
应用,涵盖了沉积环境、沉积物、沉积体系、古地理和古气候等方面的内容,是了解现代沉积学的必备参考书。
3.《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指南》:这本书是岩相古地理学领域的
经典著作,详细介绍了岩相古地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沉积相分析、古地理重建和沉积盆地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4.《沉积学原理》:这本书系统介绍了沉积学的原理和应用,包括
沉积物的形成、搬运和沉积过程,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的分析方法,以及沉积岩的组成和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5.《古海洋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古海洋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
古海洋环境的重建和分析方法,包括古海洋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了解地球历史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沉积通过现代沉积的研究可以建立地质模型,实现储层表征技术由定性向定量发展。
冀东冲积扇—河流沉积体系1 滦河水系及滦河三角洲滦河由西北向东南流,全长877km,流域面积4.46万km2,滦河的形成发育,与本区域的古构造、古地形、古气候等密切相关。
北升南降的构造活动形成了本区地形的基本轮廓,并控制着滦河的发展与演变。
滦河是一条多砂性中小型河流,季节性洪水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洪水期多在7—8月,年平均降雨量600一650mm,年平均径流量151*l08m3,年平均输砂量为2450x104t,少于黄河,但大于其它河流。
在其人海口,海洋水动力对其沉积物再搬运、改造而形成多种类型海岸。
滦河发育于山区,经支流汇注大量砂砾质沉积物,在滦县一带出燕山山脉进入平原,形成以滦县为顶点的冲积扇一三角洲沉积体系,在出山口一带形成辫状河一冲积扇沉积,在入海一带形成曲流河一三角洲沉积,二者交错过渡,构成统一的冲积扇一河流一三角洲沉积体系.1. 辫状河段(迁西、迁安、滦县一带)滦河流经迁安盆地,发育了典型的辫状河床,其长度约25km,中部迁安县城与张官营之间最宽,可达4,5km,其上、下游较窄,不足1km。
西峡口和迁安滦河大桥为辩状河的两个节点。
站在滦河大桥上对滦河的地貌类型和特点可一览无余,可见心摊、分支河道、凹岸、凸岸、边摊、天然堤等。
心滩从迁安县城西行,穿过滦河河床。
宽约80-100m。
河床中砾石成堆,心滩多呈菱形,一般长约20-30m,宽约10m左右,部分长300-400,宽30-350,最大长15千米,宽1.2千米。
砾石最大扁平面倾向上游,砾石长轴方向大部分与水流方向垂直或近于垂直。
心滩每年向前加积5米,下部以中粗砾为主,砾径7-8cm,最大20-30cm。
分支河道迁安到张官营一带,心滩将河床分为3个主要支流,河床中以砾质为主。
天然堤、边滩、凹岸、凸岸洪水期,这一带河流表现为辫状河的特点,具心滩及分支河道;而在枯水期,则主要表现为曲流河的地形地貌特点,或曲流河与辫状河过渡的类型形态。
当河流处于枯水期时,在滦河大桥桥南,滦河的东岸为保存较好的现代滦河的天然堤,以粉砂和泥质沉积物为主,其下部为早期河床、心滩沉积物,其表面长有高大树木。
同时具天然堤的一侧,表现为凹岸(侵蚀岸)地貌特征,主流线靠近天然堤。
2,曲流河段(滦县至乐亭)滦河自滦县至乐亭一带,主要表现出曲流河的特点。
现代滦河河床中主要为砾石沉积,20m以下为基岩,河床中见到槽状交错层理和板状交错层理。
枯水期河流边滩的长时间暴露,在风的改造下,在河漫沉积之上形成风成沙丘沉积。
沙丘由粉砂组成,分选极好,沙丘高度约2-3米,宽约30-50米,长约数千米,沙丘脊线多变,沙波发育。
天然堤主要发育在河流凹岸一侧,以粉砂质或泥质沉积物为主。
在迁安爪村可见有古河流沙坝沉积层序。
在观察中还注意到在国外,曲流河中板状交错层理少见,而在我国,曲流河有时有板状交错层理。
在兰若院的槽状交错层理,槽形宽度1-1.2m,高20-30cm,槽状向上逐渐消失,呈正韵律。
3,滦河三角洲(乐亭至渤海)从乐亭县至渤海。
在滦河三角洲平原上河道开始分汉,形成几条分支河流,并分流人海。
形成三角洲水上分支河道沙坝及水下分支河道沙坝和河口沙坝沉积。
分支河流河口沙坝在河口附近成纵向长条形砂体,在洪水季节或涨潮时沉人水下。
平水期则出露水面。
由于受潮汐影响。
其沉积剖面中常见海生生物化石。
主要的分支河流一直向大海方向延伸,不断推进,其结果形成向海突出的扇形或朵状三角洲。
河口坝依次前积s层理,单个河口厚30-50cm。
2大石河水系及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大石河为一条近源高能的砾质河流,从回马寨冲出山口,进入开阔平原地带,由于能量释放,在山前形成冲积扇。
在燕塞湖可考察大石河出山口的沉积特征,扇面辫状河道及砾质沉积物。
砾石大小不均,分选差;磨圆中一差;成分复杂。
大石河入海处有3个分支河口中,低潮时显现退潮三角洲,展布指状沙坝及妥支河道,戴河主潮汐通道宽约25米,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距离50-60米。
中国现代典型湖泊地貌特征和沉积体系1洱海断陷湖泊现代三角洲沉积体系我国中—新生代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是对油气聚集最有利的沉积体系,因此,借鉴现代湖泊三角洲沉积模式、砂体展布、生储盖环境配置,有助于提高油气预测和勘探工作。
洱海三角洲沉积体系以小型为主,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复杂,与拗陷型湖泊三角洲有较明显的差异。
洱海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可归纳为三种:1叶状一鸟足状三角洲沉积体系2尖头状三角洲沉积体系3扇三角洲沉积体系2滇池断陷湖泊现代三角洲沉积体系1盘龙江、宝象河等伸长型三角洲全长104km,总面积1089平方公里,河口呈指状伸向湖区。
2柴河扇型三角洲全长37.83千米,呈扇形,面积45.48平方公里。
3大河舌型三角洲全长23.4千米,面积15.67平方公里。
4梁王河、捞鱼河尖头状三角洲河流携带的入湖沉积物不断受到破坏和改造,在沿岸流的纵向运移下。
沿岸堆积水下沙坝。
汛期时,在河口可形成背向迎浪方向的月牙形小型河口沙坝,但至次年汛期前,坝多被破坏,难以使三角洲河口充分向湖延伸。
3内蒙古岱海湖盆的地貌特征和沉积体系岱海为一内陆湖泊,流域面积为2289平方公里,湖泊面积为133.5米、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6.05米,东西长19.1千米,平均宽度7.0千米,湖周长61.6千米。
1湖泊长轴方向缓坡三角洲沉积体系A:古土壤层夹灰黄色细砂和灰绿色粉砂条带、砂层中发育小型交错层理及砂纹层理,0.3m。
B:上部为灰黄色粉砂与灰褐色粘土互层,粉砂中发育上攀层理;下部为灰黄色粗砂层,发育大型板状及格状交错层理,本层底部常有砾石分布,并见明显的冲刷现象,32m。
c:灰棕色粉砂之质粘土,为古土壤层,0.2m。
D:灰黄色细砂,砂质干净,发育板状交错层理、双向交错层理(可能是受到湖流的作用)、波状层理等,1.7m。
E:灰色粗砂、发育一些不规则平行层理及板状交错层理,0.4m。
F:粉砂和泥质粉砂层,0.9m。
G:黑灰色土壤层,0.6m。
2湖泊短轴方向陡坡三角洲沉积体系1)步量河三角洲面积6—8km2,长宽比为2:1。
主要由3个朵体组成,据1974年1/1万地形图与我们的实际测量的结果表明,近15a来岸线向湖方向推进了200米左右,三角洲的东部推进距离大于西部。
该三角洲源于低弯度的间歇性辫状砾质河流,距物源较近,一般在8—10km。
2)元子沟三角洲元子沟辫状三角洲位于西北岸的东营子一带,面积约3km2,长宽比约为1:1,在三角洲上无明显的朵体和分支河道存在。
4江苏太湖地貌特征和沉积体系湖泊面积2427.8平方公里,南北长68.5千米,东西宽34千米,平均水深1.89米,最大水深2.6米。
考察结果表明:太湖的主要水动力条件是风生流和风暴流。
太湖地处东南沿海季风区,每年7月至9月中旬,常受强台风袭击,据1959年至1978年资料统计,直接影响太湖地区的强台风就有32次,平均每年2,3次,其中中等以上影响的(即风速大于15—17m/s,雨量大于100咖)就有11次,如1977年9月川日至12日第8号台风,湖而风力达10一11级,风速达30m/s以上。
历史上风灾记载亦很多,由于湖面宽广,风的吹程长,因此受风起浪迅猛,波向稳定,当风力5—6级时,波高1m,波长4—7m,最大可达8m。
形成的风生流,侵蚀湖底,强台风过境时,则形成强烈的风暴流。
它们产生三种作用,第一是形成波浪,侵蚀湖底,形成高含砂量的蚀流,这种浊流将沿着湖底自然倾斜,向低处驱动。
第二是沿着风向对湖面水体产生摩擦,其流速大小与湖面10m高程内的风速大小成正相关;通常是风速的2%一5%。
第三是在强劲风的作用下,引起湖面增高,涌水大小与风速、吹程和水深有关,风力7—8级时,可引起湖面水位增高达15m左右。
增高水位又迫使混浊流体沿湖底或湖西岸逆向流动,在湖西岸形成沿岸风生流堆积带。
太湖风生流和风暴流堆积主要分布在西太湖中部湖泊最深的中心地区,形成一条大致垂直于东南方向的水下沙埂,长3—4km,宽2—3km,总面积大约10km2。
沉积物剖面表面为粗粒的中、粗砂和细砾,向下为砂、粘土混合堆积,粒度特征上呈悬浮态混合搬运。
堆积最大厚度约1m左右。
风生沿岸流堆积主要是粉砂,其含量占80%一85%,向下有砂、泥及零星细砾混堆现象,递变现象不明显。
吞吐流堆积主要是粉砂和粘土质粉砂,粉砂含量占70%一80%,质地均匀,分选中等,似有接近常态水流的沉积特征。
以上三者沉积相不论在水动力条件上,或沉积特征上均有明显的不同。
5青海湖地貌特征和沉积体系青海湖湖水面积4400平方公里,一般水深为21米,最大水深25.5米,青海湖基本构造格局为两捌一隆,即南部拗陷、北部拗陷和中央隆起。
青海湖及其湖畔是沉积学家难得的天然研究室,这里发育着丰富多彩的陆源碎屑沉积类型。
沿盆地长轴方向,西端发育有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深湖相沉积体系;东端有风成堆积和“泻湖”沉积。
注入青海湖的大小河流约50余条,主要的河流有布哈河、乌哈阿兰河、沙柳河、哈尔盖河、倒淌河及黑马河。
水系呈明显不对称状态分布,西北多,流量大,东南少,流量小。
布哈河从宽约20余米的河道流入广阔的湖面时,洪水高载荷期犹如一个巨大的喷嘴将河水注入湖中,形成的高能量水下分流河道,向湖中一直延伸到13km处的28m深湖区。
布哈河是注入青海溯的最大河流,年平均流量25m3/3,雨季多有洪水,巨大的木星携带大量的泥砂在河口沉积,从而形成一个伸向湖中达13km,面积120km2的鸟足状三角洲。
三角洲前缘是三角洲在湖平面以下的平缓部分,向湖中延伸1—3km,形成水下分流河道。
这里水深不超过7m。
哈尔盖河位于青海湖短轴的北缘是本区第三大河,河长约100km,哈尔盖河分为3支河流,每一支人湖处形成面积约2km2的小型三角洲,由于滨岸地形陡和风力强,使滨岸带形成较大的波浪。
波浪以一定角度与湖岸相交,形成冲刷流、回流以及向东南方向的沿岸流。
因受波浪和沿岸流的强烈作用,河流不能直接向湖区神展,形成在平面上入湖时河道弯曲,使人湖河流避开冲浪顺沿岸流方向注入溯中。
河流带来的沉积物受冲刷流、回流、沿岸流的破坏、改造和再分配,限制了河口向湖区伸展形成水下河道、河口沙坝等,不利于三角洲前缘亚相正常发展。
同时在波浪、沿岸流强烈作用下,在三角洲前形成沿岸砂砾坝或称障壁坝,限制着三角洲沉积向溯伸展,形成浪控性乎直滨岸形三角洲。
由此可见,浪控性三角洲主要由三角洲平原部分构成,三角洲前缘亚相不发育。
环湖滨岸带沿岸沙坝分布较广。
这里由于沏岸开阔,物源供应充分。
激浪带、回流带、缓冲带、破浪带对沉积物冲刷、淘洗,结果造成下细上粗的反粒序结构发育,沉积层的产状向湖内倾斜,层内发育交错层理、斜层理和平行层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