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南山隆起的沉积证据及其对青海湖_共和盆地构造分异演化的指示

合集下载

青海共和盆地地热资源热源机制与聚热模式

青海共和盆地地热资源热源机制与聚热模式
扎仓热田位于 共 和 盆 地 东 侧,紧 邻 近 NNW 走 向的瓦里贡断 裂 的 中 段 (图 2)。 该 断 裂 呈 NWNS 向发 育,露 头 断 面 产 状 206°∠88°,具 有 走 滑 性 质。 热 田 露 头 可 见 底 部 发 育 侏 罗 纪 花 岗 岩 、花 岗 闪 长 岩 , 上覆有早—中三 叠 世 变 质 砂 岩 (产 状 82°∠17°),同 时与新近纪黄色—红色黏土岩呈不整合接触。热田 西侧发育次级走滑性质 的 热 光 断 裂,呈 NW 走 向 发 育 ,倾 角 77°~82°(图 3)。
关 键 词 :共 和 盆 地 ;干 热 岩 ;热 源 机 制 ;低 速 高 导 层 ;贵 德 扎 仓 热 田
横亘欧亚 大 陆 的 地 中 海喜 马 拉 雅 构 造 带 是 全 球主要的地热异常带之一,其中青藏喜马拉 雅地 区 也是中国地热活动 最 为 集 中 的 地 区,大 地 热 流 值 普 遍达 到 高 热 异 常 (90~150 mW/m2,最 高 可 达 300 mW/m2,Jiang Guangzheng et al.,2016;Hu Shengbiaoetal.,2000),区内发育羊八 井羊易、康 定巴 塘 、共 和 盆 地 恰 卜 恰贵 德 等 著 名 地 热 田 。
图 1 青 海 共 和 盆 地 区 域 地 质 与 地 热 地 质 简 图 Fig.1 Sketch mapofregionalgeologyandgeothermalgeologyinGonghebasin,northeasternTibetanPlateau
2054
地 质 学 报 http://www.geojournals.cn/dzxb/ch/index.aspx
体 ,进 一 步 证 实 共 和 盆 地 地 热 资 源 异 常 丰 富 ,也 重 新

青海省共和盆地恰卜恰地区地热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

青海省共和盆地恰卜恰地区地热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

0. 602 1. 266 24e
CL# HCO3 # SO4 ) N a
82
青海省共和盆地恰卜恰地区地热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 赵 振 陈惠娟 马建青 梁志祥
地段 镇南
井号 位置
二毛厂 水 1 西河谷
三毛厂 水 2 西河谷
孔深 (m )
热储层位 置 (m)
热储层 水位 厚度 埋深 (m) (m)
水位 降深 ( m)
勘查资料, 论述了共和盆地恰卜恰地区地热资源的分布赋存特点和热 储特征, 对不同的热储分别进行地热资源
量的分布概算和评价, 指出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向, 并对恰卜恰地热区进一步勘查提出了建议。对类似盆地
的地热资源的勘 查和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共和盆地; 地 热资源; 热储; 开发利用
青海省共和盆地恰卜恰地区地热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 赵 振 陈惠娟 马建青 梁志祥
青海省共和盆地恰卜恰地区 地热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
赵 振, 陈惠娟, 马建青, 梁志祥
( 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 青海 西宁 810007)
摘 要: 文章以共和盆地恰卜恰地区地热地质条件为背景, 结合恰卜恰地区多年地质勘探及近期地热资源
半干旱气候类型, 以冬长夏短、气温低、日温差大、
降水量小、蒸发 量 大 等 为 特点, 多 年平 均 气 温 3. 71e , 多年平均地温 6. 34e , 多年平均 降水量 299. 1mm, 多年平均蒸发量 1 939. 39mm, 多年平 均相对温度 48. 9% 。降水量集中于 6、7、8, 3 个 月, 占年降 水量的 64% 。恰 卜恰 镇海 拔高程 为 2800m 左右122。恰卜恰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 发 源于青海南山南坡, 由基岩裂隙水、降水和冰雪融 化 水 汇 集 而 成, 河 流 长 约 70km, 流 域 面 积 817km2。在山口处测得流量 0. 483m3 / s, 出山后 2 ~ 3km 即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 至上他买以泉水 和沼泽溢出转为地表水, 沿途接受两岸地下水的 补给, 河水顺流增量, 在曲沟测得流量为 0. 74m 3 / s, 最终注入黄河。 2 地热地质条件

青海茶卡盐湖的导游词范文(六篇)

青海茶卡盐湖的导游词范文(六篇)

青海茶卡盐湖的导游词范文茶卡盐池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部边缘,乌兰县茶卡镇南侧。

北依巍峨的完颜通布山,南靠旺秀山,东濒茶塘盆地,是一个富饶而美丽的天然盐湖。

茶卡是蒙语,意为盐海。

茶卡盐湖的湖水面积,水深明显受香节影响,雨季湖水面积可达____平方公里,相当于杭州西湖的十几倍,干季湖水面积明显减少。

湖水属卤水型。

底部有石盐层,一般厚____米,最厚处达____米,湖东南岸有长十几公里的玛亚纳河注入。

其它注入盐湖的水流很小,且多为季节性河流。

该盐湖为天然结晶盐,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盐。

因其盐晶中含有矿物质,使盐晶呈青黑色,故称青盐。

初步探明的储量达____亿____千万吨以上。

茶卡盐极易开采,人们只消揭开十几厘米的盐盖,就可以从下面捞取天然的结晶盐。

开采过的卤水,几年之后又重新结晶成盐层。

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开发最早的一个,盐湖中景观万千,有采盐风光,盐湖日出,盐花奇观等,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

茶卡盐开采历史悠久,最早可推到秦汉时期。

《西宁府新志》上有过这样的记载:在县治西,五百余里,青海西南周围有二百数十里,盐系天成,取之无尽。

蒙古用铁勺捞取,贩玉市口贸易,郡民赖之。

清乾隆二十八年已定有盐律。

解放前,马步芳政权在这里设有盐场,每年生产近千吨原盐。

解放后,古老的茶卡盐池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实现了采盐机械化,建有茶卡盐厂,已开发出加碘盐,洗涤盐,再生盐、粉干盐等十多个品种,每年生产几十万吨优质原盐,除供应青海各地外,还畅销全国____余个省区及出口日本、尼泊尔、中东等地区,受到人们普遍欢迎。

盐湖的形成是由于灾难或地壳运动,青藏高原从前是海洋的一部分,经过长期的地壳运动,这块地面抬起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原,结果海水留在了一些低洼地带形成了许多盐湖和池塘,茶卡盐湖就是其中一个,茶卡湖内的盐几乎无穷无尽,因为雨水会将更多的盐从周围的山上带下。

茶卡盐湖,已有____多年的开采史。

青海共和盆地达连海湖积物137Cs示踪的初步结果

青海共和盆地达连海湖积物137Cs示踪的初步结果

青海共和盆地达连海湖积物137Cs示踪的初步结果严平;董光荣;董治宝;张信宝;张一云【期刊名称】《地球化学》【年(卷),期】2000(029)005【摘要】通过对青梅省共和盆地达连海干湖盆中的137Cs和粒度样品的测定,结合区域调查结果及其他相关资料的分析,确定了两个137Cs蓄积峰和一个蓄积谷,由此建立了达连诲湖相沉积物的137Cs时标,即1963年的137Cs最大蓄积峰和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大规模土地开垦引起的、与异常剧烈风沙沉积有关的137Cs最小蓄积谷,以及1994年的湖泊干涸事件形成的次一级137Cs蓄积峰,并估算出达连诲1963年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依据不同时间区间的沉积速率的差异,可以将沉积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63~1990年间、1994~1998年间的两段慢速沉积期和1990~1994年间的快速沉积期.初步研究结果显示137Cs对区域环境变化及人为活动的干扰作用具有较为理想的示踪意义.【总页数】6页(P469-474)【作者】严平;董光荣;董治宝;张信宝;张一云【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北京,100875;中国科学院,寒区早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寒区早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物理系,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4.2;P512.2【相关文献】1.青海共和盆地达连海湖泊流域表土花粉-气候响应面分析 [J], 陈英玉;QING Hai-ruo;VELEZ MI;LIU Meng;魏豆豆;蔡遥2.青海南山隆起的沉积证据及其对青海湖-共和盆地构造分异演化的指示 [J], 常宏;金章东;安芷生3.黄旗海湖积物中有机质及有机碳同位素古气候意义的研究 [J], 宋粤华4.青海共和盆地土壤风蚀的137Cs法研究 [J], 严平;董光荣5.青海共和盆地英得海、更尕海、达连海干涸趋势的探讨 [J], 石蒙沂;郭利学;杨红文;张晓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海湖水位下降原因分析与趋势

青海湖水位下降原因分析与趋势

青海湖水位下降原因分析及趋势摘要: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东经99°36′~100°16′之间,北纬36°32′~37°15′之间。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成四面环山的封闭式内陆盆地,南傍青海南山,东靠日月山,西临阿木尼尼库山,北依大通山,湖水面海拔3194m,附近山地最高海拔5174m。

10年前青海湖水面面积4 349km2,湖水平均深1615m,最大水深27m,总蓄水量约778亿立方米。

而现在的湖水面积为4 293196km2,10年间湖面积萎缩55104km2,平均年萎缩5km2。

青海湖水位自全新世以来持续下降,近些年来下降趋势有所减缓。

关键词:咸水湖入湖流量湖面降水湖面蒸发干涸模型正文: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青海湖是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

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原是一个大的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当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

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

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变成了闭塞湖。

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

青海湖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

青海湖每年获得径流补给主要是布哈河、沙柳河、乌哈阿兰河和哈尔盖河,这4条大河的年径流量达16.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量的86%。

是鱼类回游产卵和鸟类较集中地区。

青海湖每年入湖河补给13.35亿立方米,降水补给15.57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4.01亿立方米,总补给为34.93亿立方米,湖区风大蒸发快,每年湖水蒸发量39.3亿立方米,年均损4.37亿立方米。

青海湖的水面面积和水位一直处于一种缩减的趋势。

导致这种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简单来讲,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

共和盆地沙化土地现状及治理途径初探

共和盆地沙化土地现状及治理途径初探

共和盆地沙化土地现状及治理途径初探韩晓玲【摘要】共和盆地是青海省沙化土地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多年来,沙化土地吞噬和威胁着盆地内畜牧业、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同时还严重威胁着黄河明珠龙羊峡库区的安全运行.治理沙化土地已刻不容缓.文章在较全面掌握共和盆地沙化土地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沙化土地形成原因和造成的危害,并提出了初步的治理对策.【期刊名称】《防护林科技》【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3页(P106-108)【关键词】共和盆地;沙漠化;治理【作者】韩晓玲【作者单位】青海省治沙实验站,青海,共和,8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751 自然概况1.1 地形地貌共和盆地位于青海湖南,北以青海南山为界,南至鄂拉山,东至西倾山地,西部与柴达木盆地相连,是一个呈北西走向的长条状构造盆地,东西长约280 km,南北宽30~60km,总面积 165.2万hm2。

行政上包括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贵南县和贵德县的部分地区。

共和盆地为一大地槽,接受了巨厚的海相沉积,而在海西运动中褶皱成山。

后来在山间盆地中沉积了陆相地层,形成了以高山山地为主,山地间形成盆地的地貌特征。

1.2 气侯条件年均温度 2.9(贵南)~5.1℃(共和),年均降水量294.5mm,年蒸发量为1783.9mm,蒸发量为降水量的 6倍。

平均风速2.0m·s-1,最大风速为34m·s-1,年均大风日数在38~56 d。

据以往气象资料分析,降水地域差异悬殊,中部和西部明显偏少,靠近青海湖地区由于受青海湖和青海南山影响,降水较多,年总降水量为330~420 mm,青海南山以南地区均在320 mm以下,特别是中、西部的沙珠玉、切吉、新哲、哇玉等地,年总降雨量250 mm以下,北部是沙化土地集中分布的地区,一、二、三塔拉为300~320 mm,是本区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集中分布区。

由于晴朗天气较多,全年日照时数达2670.4~3036.0 h,在干燥少雨、日照强烈、冷热剧变和大风等的综合作用下,发生强烈的风蚀,沙土被风吹扬搬运,形成了沙丘和沙地。

青海共和盆地存在干热岩可能性探讨

青海共和盆地存在干热岩可能性探讨

青海共和盆地存在干热岩可能性探讨孙知新;李百祥;王志林【摘要】The Qinghai Gonghe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Qin Kun Fork" Cenozoic fault basin.Oil -drilling data show that the Cenozoic overburden thickness is greater than 5000 m.The basin margin structure - magma belt is well developed; active faults and hot springs are intensive.There are 6 hot springs with temperature ranging from 60℃ to 93.5℃.The hot springs occur in groups in the inner basin.Geothermal drilling data reveal that the temperature in depth is quite high.In the 1203 m borehole ( R1 ), the measured bottom hole temperature is as high as 83℃, and in the 969 m borehole ( QRI ), the temperature can reach 70℃.The geothermal gradient is as high as 6 ~7℃/100 m and is twice the normal value.Geothermal temperature increases with the decreasing depth.The temperature at a depth of 3000 m is expected to reach 200℃.At the borehole ( QRI ) granite of 36 m thick can be found.Seismis reflection indicates that the slope of the basement corresponds to gravity low anomaly.Gravity low anomaly is thought to be caused by granite and the basin heat source may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hot dry rock.%青海共和盆地地处"秦昆岔口"的新生代断陷盆地,盆缘构造岩浆岩带发育,活动断裂、温泉密集,超过60℃的温泉6处,最高可达93.5℃;盆地内温泉成群分布,地热钻井揭露温度高,1203m钻孔(R1)实测孔底温度可达83℃,969m钻孔(QR1)实测孔底温度为70℃,地温梯度高达6~7℃/100m,是正常地温梯度的2倍.地热增温随深度增大而升高,推测3000m温度可达2009C,并在(QR1)孔底见36m花岗岩;地震反射波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推断基底斜坡界面对应重力低异常,可认为重力低异常为花岗岩引起,作为盆地热源可能存在干热岩.【期刊名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年(卷),期】2011(038)002【总页数】7页(P119-124,129)【关键词】共和盆地;干热岩;地温梯度异常;重力低异常;花岗岩【作者】孙知新;李百祥;王志林【作者单位】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兰州,730020;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兰州,730020;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4.2干热岩——未来清洁的新能源,是一种普遍埋藏于距地表2~6km、温度为150~400℃的、没有水或蒸气的热岩体。

青海湖现代沉积考察

青海湖现代沉积考察

陆相湖盆六大沉积体系及相带划分方案
沉积体系

冲积扇 体系

河流 体系

三角洲 体系

水下扇 体系

湖泊 体系

沼泽 体系
沉积相
亚相
干旱扇 湿地扇
扇根 扇中 扇端
曲流河 辫状河 网状河
河道 河道间
曲流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
扇三角洲
平原 前缘(内带、外
带) 前三角洲
近岸水下扇 远岸水下扇 滑塌浊积体(扇)
滑塌透镜体
碎屑岩滩坝 碳酸盐岩滩坝
生物礁
主要沉积作用 泥石流 牵引流
牵引流
牵引流为主 次之重力流
重力流为主 次之牵引流
湖流、波浪 化学、生物
生物
一、冲积扇沉积相特征及相模式
冲积扇是陆源碎屑最近 源的沉积。山区(碎屑 物供给源区)河流出山 口进入山麓平原, 由 于坡降突然变小,水流 分散,流速和搬运能力 骤减,将大量碎屑物在 山口堆积下来,形成向 平原发散的扇形沉积体,
即为冲积扇。
疏勒河冲积扇,扇体面积2000平方千米 位于阿尔金走滑断裂与北祁连逆冲断裂带的交汇处
一般分布在构造盆地边缘,构造因素起决定作用,其次 是气候、地形和物源;沉积作用牵引流和泥石流交叉发育为 特征。粒度范围很宽,巨砾-泥,岩石组成以砂砾岩为主。
泥石流沉

积副砾岩


片流沉积 砾岩
水道沉积 交错层理
青海湖现代沉积考察
一、考察的意义与目的
考察意义:青海湖是“陆相生油”理论的重要发源
地之一. 作为石油工作者,有必要对青海湖的地质 与地理状况进行考察。
考察目的: “将今论古”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青海南山隆升的证据
1. 1 角度不整合面 共和盆地茶卡东北部小水桥剖面新近纪地层顶
部 (Nc ) 发育角度不整合面 (图 2) ,上覆地层与角度 不整合面平行 , 基本呈水平状 , 厚度在 0 ~ 4 m 之 间 。角度不整合面切过下伏不同时代 、不同岩性的 地层 。下伏地层倾向南西 ,地层由现在盆地向山脉 方向由新变老 ,倾角逐渐变大 ,为 35°~40°。本期角 度不整合面在共和盆地内普遍存在 ,盆地西北部茶 卡北到大水桥一带及东北部瓦里贡山南侧均有出 露 。盆地西北邻区共和县石乃亥乡新生代剖面显 示 ,下伏地层发生了褶皱变形 Π ,该褶皱与茶卡北剖 面角度不整合面为同期构造运动的产物 。角度不整 合面 的 存 在 就 显 示 有 一 期 构 造 运 动 的 存 在 ( Tarbunk et al . , 1993) ,前期地层掀斜,靠近构造 带部位甚至有褶皱存在 ,而构造运动后形成的地层 ,
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 ,夹持于祁连山 、 昆仑山 与 秦 岭 三 大 山 系 之 间 ( 图 1 ) , 大 体 上 以 N W —SE 向展布 ,西窄东宽 ,形态上显示为菱形块 体 ,盆地平均海拔 3000 m ,西与柴达木盆地相邻 ,东 与贵德盆地相连 。共和盆地是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 (徐叔鹰 ,1984 ; Wang et al . , 2004) ,充填了新近纪 和第四纪陆相沉积地层 ,黄河由西南向东北纵穿盆 地 ,切过了晚新生代地层 ,在盆地的两端形成了巨大
第 1期
常宏等 :青海南山隆起的沉积证据及其对青海湖 —共和盆地构造分异演化的指示
51
图 1 (a) 共和盆地构造地貌图 (D EM) ; (b) 青海湖 —茶卡盐湖之间区域地质图 (据 1 ∶200000 天峻幅地质矿产图修改 Ο )
Fig. 1 (a) Morp hotectonic map of Qinghai Nanshan and it s surro unding basins and ot her mo untains (D EM) ;
表 1 共和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特征表
Table 1 Features of Late Cenozoic stratum of the Gonghe Basin
时代 第 四 纪 新 近 纪
地层 共 和 组 曲 沟 组
岩性
古生物化石 (王吉玉等 ,1979 ;徐叔鹰等 ,1984 ;青海省地质矿产局 ,1991)
录 ,并确定该地层的年代 ,给出合理的解释 。 盆地沉积物记录了盆地沉积区及物源区的地
貌 、构造和气候环境演化过程 ( Carpentier et al. , 2007 ; Fang et al. , 2007) ,为盆地及区域构造地质 、 古环境演化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材料 。共和盆地的东 北部和西北部均有较好的晚新生代地层出露 ,特别 是西北部地区 ,晚中新世 —上新世地层连续 ,沉积相 变化与变形特征清晰 。本文依据共和盆地内主要沉 积地层的变形特征 、接触关系及地球化学组成变化 探讨青海南山的隆起过程 ,进一步探讨了青藏高原 东北部构造背景下盆山耦合的运动学关系 。本研究 将为解译青海湖环境钻探岩心的环境演化信息及青 海湖 —共和盆地地区的构造分异演化特征提供基础 资料 。
第5 20
5卷 09
第 1 年1
期 月




GEOL O GICAL
R
EV
IEW
Vol. 55 No . J an . 2 0 0
1 9
青海南山隆起的沉积证据及其对青海湖 —共和 盆地构造分异演化的指示
常宏 ,金章东 ,安芷生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黄土与第四纪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75
关键词 : 青海南山 ;角度不整合面 ;常量元素 ;风化作用 ;俯冲断裂 ;活动构造
青海南山的隆起与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 ——— 青海湖的形成与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受到地质学 家的关注 (陈克造 ,1964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 所 ,1979 ; 袁宝印等 , 1990 ; 潘保田 , 1994 ; 边千韬 , 2000 ; Wang et al . , 2004) 。青海南山是一弓形 山 脉 ,主要由强烈变形的三叠纪复理石层和花岗岩组 成 ( Wang et al. , 2004) ,北临青海湖盆地 ,南接共和 盆地 ,是现今这两个盆地的界山 。关于它的形成时 代 ,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 ,均是在大范围地质与地貌 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的 :
(b) Geological map between Qinghai Lake and Gonghe basin (Modified f rom 1 ∶200000 map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 urces , Tianjun and Adjacent Area ①—柴北缘 —青海南山断裂 ; ②—温泉断裂 ; ③—中祁连断裂 ; ④—宗务隆山 —青海南山断裂 ; ⑤—铜仁断裂 ; ⑥—拉脊山断裂 ①—Nort hern margin of t he Qaidam Basin —Qinghai Nanshan t hrust ; ②—Wenquan fault ; ③—Middle Qilian fault ;
心 ,粒度逐 渐变细 , 厚 度增大 。盆
植 物
Ep he d ra、A rteisi r、Chenopodi aceae、Com posit ae。中部以木本为主 , 针叶花粉含量最高 , 最高 可占木本花粉总量的 221 5 % ,有 Pi nus , Poccae , A bies ,阔叶花粉主要为 B et ul a、Ul m us 。草本 含量较少 ,有 A rteisi r、Chenopodi aceae、Ep he d ra、Grami neae、Cy peraceae。下部木本植物花
注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批准号 40599420 ,40402016) 及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项目 (批准号 2006ZD02) 的成果 。 收稿日期 :2008201211 ;改回日期 :2008203220 ;责任编辑 :章雨旭 。 作者简介 :常宏 ,男 ,1970 年生 。博士 ,构造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专业 。通讯地址 :710075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 Email :changh @ loess. llqg. ac. cn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50
地 质 论 评
2009 年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提要 : 青海南山的隆起对解析青海湖 —共和盆地地区构造和区域环境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共 和盆地西北部晚新生代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 ,发现上新世地层中存在一期角度不整合面 。角度不整合面上 、下地层 中沉积碎屑矿物发生了突变 :上部地层碎屑组成与现代南山基本一致 ,而不同于其下沉积地层 。常量元素含量 、风 化特征等地球化学特性的变化 ,进一步证实了青海南山可能并不是下伏地层的物源区 。结合地层变形特征及区域 地质资料可以推断 ,温泉右行走滑断裂的运动致使柴北缘 —南山俯冲断裂的再次活动是造成共和盆地向青海湖盆 地下俯冲 、青海南山隆起的主因 。该俯冲运动使其南侧的地层发生掀斜 (倾向西南) ,原来地貌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 化 ,并形成了上新世地层顶部的角度不整合面 。之后 ,青海湖与共和盆地最终成为两个独立的盆地 ,青海南山成为 两侧沉积地层的物源区 ,两者均开始了截然不同的演化过程 。
曲沟组虽然在整个盆地内岩性基本一致 ,但是 不同位置的沉积厚度差异很大 ,如盆地的西北部厚 度大于 2000 m ,而在东北部出露厚度仅 650 m 左 右 ;共和组沉积厚度在盆地中心大 ,而在盆地边部变 薄 。这么大的差异除了反应盆地基底起伏外 ,可能
与盆地构造演化与沉降中心变化有关 。角度不整合 面就存在于曲沟组地层的顶部 。
④—Zongwulongshan —Qinghai Nanshan fault ; ⑤—Tongren fault ; ⑥—Lajishan t hrust
的峡谷 。 共和盆地断陷发生在古近纪末期 ,盆地的基底
为强烈变形的三叠纪复理石 ( Wang et al. , 2004) , 沉积了新近纪以来一套湖相 —河湖相地层 (图 1b , 表 1) 。湖相地层主要为泥岩 、砂质泥岩 ,含粉砂岩 和细砂岩 ,岩性在盆地内变化不大 。根据微体古生 物化石 组 合 ( 徐 叔 鹰 等 , 1984 ; 青 海 地 质 矿 产 局 , 1991) ,将其时代确定为新近纪 ,为曲沟组 ;河湖相地 层在盆地中心厚度大于 200 m ,盆地边部仅有数米 , 岩性在盆地内变化明显 ,盆地边部为砾岩 、砂砾岩与 粗砂岩互层 ,砾石分选磨圆均很差 ,向盆地中心逐渐 变细 ,厚度逐渐增大 ,根据古生物化石 (王吉玉等 , 1979 ;徐叔鹰等 ,1984 ;青海省地质矿产局 ,1991) ,将 其时代确定为第四纪 ,称共和组 。
盆地北缘为
脊 椎 动 物 : 上 部 , S i nomogaceios sp . , Castor sp . , Caelodont a antiquit atis Blumenbach ,
砾 岩 、砂 砾 动 M y os p al ax f ont arieri ,下部 , Equns S anmeniensis Teilhard et Piveteau , H y anena of . S i uensis
地中心以细
粉以针叶为主 ,最高可占木本花粉总数的 971 7 % ,有 Pi nus , Pccea , A bies , 阔叶树花粉很少 ,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