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语段中观点与材料的运用
议论文语段结构

•
当齐白石先生五次改变自己的画风,为世 人留下了珍贵的作品时;当鲁迅先生改变自己 的看法,弃医从文,为中国的革命作出了自己 的一份力量时;当饱受战争摧残的中国人没有 被仇恨所蒙蔽,改变了自己对日军的态度,为 他们安全返回提供物质资源时。难倒我们没有 那一份触动吗?没有改变的人生是难以突破的, 没有改变的生命是毫无价值的,没有改变的民 族是不能进步的。改变或许会让我们失去了一 些什么或者甚至什么也没有得到,但是,当我 们改变了以后,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我们的 世界观会为之而改变,会变得更加乐观,看事 情会看到更加美好、阳光的一面。
2、纵向对比型
也许有的人生来就是与人争的,争的是名,是利, 是片刻的虚荣,是永远的欺骗。(观点句)苏东坡先 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凭着满腹才学,争来了官职, 争来了荣誉,争来了名声,争来了一帮子朋友。但当 造化将它推向人生的低谷时,一切都化为乌有,“平 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 矣。”(争,反面)至此,他方悟得“苟非吾之所有,虽 一毫而莫取”,于是他放弃了恃才傲世之气,放下了 功名利禄之心,这才有了“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放,正面)一个“放”字,将 一道神秘的天光引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 前后《赤壁赋》从此横空出世(结论)
示例:点燃心中的火把,是对人生理想的诠释 和对目标的不懈追求。 每个人都有理想,都会做过一个面朝大海,春 暖花开的梦。当我们立下志向的时候,就注定要为 之奋斗,洒下汗水、泪水甚至是血水。我们要用一 生来呵护它,时刻守护着这个自己曾经对天空立下 的誓言。点燃心中的火把,是诸葛武侯走出草庐时 的“慨然一叹”,是米开朗琪罗一斧一凿的“开天 辟地”,是西楚霸王仰望苍天手中宝剑的奋力一挥 的勇武,他们心中的火把在点燃的那一刻,就要照 亮生命的尽头。我们时代的青年也应该一样,从点 燃心中火把的那一刻,我们就已经担负起时代的使 命,如后羿射日一般追赶着希望的身影,尽管前方 的路虽然太凄迷。
高考作文:议论文语段中观点与材料的运用

高考作文:议论文语段中观点与材料的运用议论文语段中观点与材料的运用一、阐释观点,分析道理下面三个语段各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说理的?文段1:自由不是随心所欲的风,它应在该驻足的地方驻足,在该飞翔的地方飞翔;自由不是放浪不羁的海涛,它应在龟裂之地飞扬,在汪洋之地遁形;自由不是肆无忌惮的野花,它应在阳光明媚中露脸,在电闪雷鸣中俯首。
文段2:知羞耻成人,前提是要明于羞耻的界限,保持清醒的认识。
当前,我们处于一个急剧型的社会环境,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和各种各样的外在诱惑,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以致使一些人思想混乱、价值迷惘,对什么是羞耻、什么不是羞耻分辨不清。
当一个人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缺乏辨别力,头脑中分不清耻与荣时,什么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己利人、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甚至危害祖国、背离人民的事情都有可能做出来。
现代社会是多元的、开放包容的,但在基本准则上依然有自己的底线,人们无论怎么选择,都离不开做人的本色和遵守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
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善于辨别羞耻的界限,才能知羞耻而成人。
(《知羞耻成人》) 文段3:知羞耻成人,关键是在于严格的道德自律,强化思想内省。
知耻近乎勇。
道德自律产生的羞耻感是人类趋于完善的动力,使人自爱、自重、自尊、自律,使人止于礼、合乎情、趋于善、臻于美,使人深刻反省、改正缺失。
道德自律、知羞耻有助于阻人为恶。
劝人从善。
难怪英国作家卡莱尔说:羞耻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
增强人们的羞耻感受,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可以造就具有良好品德的人。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首要的就是要教育人们把荣荣、耻耻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起码准则。
(《知羞耻成人》)二、分析例子,就例析理(一)为什么要分析事例?重要原则:扣住材料分析它是如何体现观点的。
分析是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的关键。
用事例论证不是做数学的证明题,不能摆个事例就了事。
围绕论点摆出论据后之后,一定要围绕论点对论据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分析一下它与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讲清它们为什么能证明论点,千万不能摆事实而不讲道理,只是单纯地罗列事例。
议论文如何使用好论据

第四是归纳分析法。
列举多个属性相关的典型论据之后,紧扣要证明的论点,对事 例的意义作深入挖掘,归纳总结出共同点,然后加以归纳升华,回 扣凸现其论点。
例:“千古谁堪伯仲间”的诸葛孔明英明一世,却在街亭这一 关键战役中重用本无实才的好友马谡,致使其六出祁山而寸功未建, 成为千百年来任人唯亲者之鉴。(论据一)
样,首先,她本无资格参加笔试,她却坚持要参加并考取了第一,
在经理面试之时,他诚实说出自己并无工作经验,并给了经理两
例: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 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 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 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 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 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 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 价值吗?(2005年高考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价 值与位置》)
提示
这位考生的聪明之处是从原材料中挖 掘出自己需要的三层论据含义:一是卡 特的陨落是因为给自己垒起的一道坎; 二是惋惜之余,我们还应唤起心灵的坚 强与无畏,不要让心坎将永远成为负担; 三是要成就勇敢,必须握紧拳头跨过这 道坎!
第三是概括排比法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已是被无数古今事 实证明了的真理。邹忌直言讽谏,齐王悬赏纳 谏,齐国得以强盛;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 己见,街亭终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开言 路、纳直谏,得有贞观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 广积粮、缓称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铭的意 见得到采纳,精兵简政,人民拥护;马寅初的 理论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国家受害……这些 事例,不都有力地说明了“从善如流”的重要 吗?
英国记者卡特,因一幅反映苏丹大饥荒的 新闻照片而荣获普里策奖。照片反映的是一只 专吃死尸的兀鹫,那兀鹫用贪婪的目光盯着一 个因饥饿而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等待 她死后将她吃掉。照片引起人们很大的争议, 人们质问卡特:危难时刻为何不向小女孩伸出 援助之手?你作为记者的良心何在?迪克里•卡 特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连家人也不能够理解 他,最后他在绝望中自杀了,时年只有33岁。
议论文核心语段写作技巧讲解

议论文核心语段写作技巧讲解议论文核心语段写作技巧讲解:一、核心语段的基本结构模式:主题句+支撑句1、2、3、4……核心语段的组合不必太繁复,应追求中心清楚,层次明晰,所以一般采取总分结构,形成“主题句+支撑句”的形式。
中心句通常位于段首。
支撑句从不同角度、深度、广度来证明主题句。
支撑句可以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承接等关系组合。
例如:①虚怀若谷,是人高尚情操的表现,也只有具备了这一点,才是健全的品格。
②三国周瑜,年少有为,才智过人,堪称一代儒将。
③可是面对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诸葛孔明,周瑜不是虚心向他人学习,而是忌妒诸葛亮的才华,不肯承认诸葛亮比自己棋高一着的事实,反而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最终忧愤而死。
④这一史实说明了嫉妒的危害,它就像绊脚石,阻碍我们的发展,使我们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缺点,更不利于健康品格的形成。
【分析】此段采用了例证法。
由四个句子组成。
“主题句”是①,②③④是支撑句。
第2句和第3句是转折关系第3句和第4句之间是承接关系。
整段话清晰明白,有理有据。
主题句即观点句。
其主要内容要用概括的关键词明确表达,后面的主题句才有充分展开分述的空间,也才能给结论留下回扣的对应点。
例如:自信比相信天命更有意义。
(观点句)一般人通常喜欢相信天命,在他们的意识里,任何事物都归于上天的安排(过渡句):生命从上天获得,健康有上天保佑,饮食靠上天赏赐,利益有上天赠与。
(概括叙述现象)过分地相信上天,结果把自己的主权毫无条件地送给了神明,而不知道自己的命运要靠自己主宰的道理。
(分析现象的危害)只有自信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黑暗的可以变成光明,悲伤的可以化为幸福,崎岖不平的道路可以铺成平坦光明的坦途。
(阐释道理)要相信自己的生活幸福、精神愉快、前途光明都得靠自己争取,凡事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比依赖神明的支配不是更加实惠吗?(揭示普遍道理)【分析】观点要靠事实说话,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用观点加材料的简单公式便可以自然地得出结论。
议论文写作观点与材料统一的技巧

议论文写作观点与材料统一的技巧议论文写作,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至关重要。
提出观点后,用材料证明它,这是写作议论文的“格”。
问题是,怎样用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在论证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观点+材料”式的说理,提出观点后,一股脑地堆出若干个材料后,只在结尾处简单总结一下了事。
这样,就显得油水分离了,不能形成严密的逻辑层次,缺少理性色彩,单薄而肤浅。
那么,怎样让观点与材料彼此统一,形成有机整体呢?不妨用下面的几种方法。
一、卷轴式所谓卷轴式,就是在观点之下,铺陈展开,引申出几个小点来,分别说之,用材料证明观点。
像2010陕西高考作文,有这样一篇佳作《岁月经历,编制成功》:小草相信大地,冷静向上攀爬才获得广阔的胸怀。
“发明大王”爱迪生经历家庭变故,身体受损,但他依然沉着冷静,抱着对科学发明的执著向往,不畏眼前乌云的遮挡而勇于朝向阳光,使其所面临的一切危机都迎刃而解,最终才成就“人类光明之父”的称号。
顽石相信高山,自信开朗方获得傲视一切的成功。
漫游过天姥山,欣赏过“势拔五岳掩赤城”的豪迈豁达,探险过蜀道,体验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勇敢无畏,豪放不羁的诗人李白,面对自然的艰险,不但能自信开朗还能享受征服后的快感,最终获得“诗仙”的美名。
种子相信土壤,低调掩埋方能获得丰硕果实。
如果在你面前有功名与自由,你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大概天下没人能真正体会陶渊明隐居的幸福吧。
“桃花源”是他理想的家,他抛弃过功名,放弃过富贵,“悠然自得”是他崇尚的信念,他不要富丽高楼,美女成群,只需“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自由。
他面对浮躁的尘世选择隐退,最终留下一身清香的美名佳话。
小鸟相信雄鹰,搏击长空才可赢得自由的高飞。
他的一生充满着挑战,高空走钢丝获得数万人的惊叹,细绳骑自行车,击破人们的高空障碍,倒走高空钢丝,被记录在世界吉尼斯大典之中,他也曾是失败者,也曾被笼罩在浓浓的乌云之下,但是失败后毅然决然的奋起,将闪耀出最绚丽夺目的光彩。
议论文的语段结构

议论文的语段结构我们在写作时,经常容易将语段结构写成“观点+论据”这样的格局,这样的格局存在的弊端就是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
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如何才能化解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五句法破解这一难题。
1.观点句(分论点)。
2.阐释句:对观点进行分析。
3.材料句:举例,可以是单一例子也可以是多例组合。
4.分析句:事例后具体分析。
5.结论句:紧扣分论点。
【例】知识就是力量。
(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
(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
(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
(材料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
(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
(结论句)总结模式:论点+论据+分析+结论。
在论证过程中,关键是如何分析论据。
论证的本质就是分析,把事实论据蕴含的意义挖掘出来,使材料与论点发生内在的联系。
换个角度说:分析论证,就是变单纯举例为就例说理。
考试实际操作中叙述事例时要高度概括,事例应为议论服务,避免以叙代议;事例叙述后要对所叙事例进行分析,要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所含的意思,使得事例与论点之间建立起联系。
当然,我们练习写作熟练之后,可以在这个语段结构基础上做出变动,让我们整篇文章的语段结构更加丰富,论证逻辑更加多样,更能体现我们思维的多元性以及写作水平。
议论文论据(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围绕观点取舍 用材 概述 扣观点评议
选材用材训练:
阅读下面一篇学生作文,看看其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有什么 优点和不足,尝试修改。
不要轻易说“不” 什么是“不”?那是对事物可能性的一种否定。当你说出“不”的 时候,那也就认为某件事不可能发生,没有希望。然而,世事无绝对。世 上几乎没有事情是绝对可能或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朋友,请不要不加思 索,就轻易说“不”。 不轻易说“不”,表现出一种智慧。 十几年前,一个外国记者采访某外资企业老板时问:“你认为互联网 在中国有市场吗?”那位老板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中国技术太落后,经 济也不行,发展互联网,简直是天方夜谭吧!”但这句话却启发了当时正 从事翻译工作的马云,他却认为互联网在我国有很大的市场吗,于是他大 胆探索,刻苦研究,不怕困难,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成为了著名网站 “阿里巴巴”的总裁,他的智慧也为人称道。马云不轻易说“不”可以看 出他是一个多么有智慧的人啊。
“智慧”段修改: 十几年前,互联网在中国还没有造成重大影响,一 个记者采访某外资企业老板,问他认为互联网在中国有没 有市场。那位老板不假思索地说,没有。当时正从事翻译 工作的马云(要用来论证观点的人)却从这句话得到了启 发,他经过分析认为互联网在我国有很大的市场,于是他 大胆探索,刻苦研究,不怕困难,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毅力 成为了著名网站“阿里巴巴”的总裁,他的智慧也为人称 道。(概述)如果当时马云只看到困难,就轻易说“不”, 那么现在还哪有功成名就可言?路是人走出来的,许多看 似不可能的事,只要用心思考,仔细分析,没准就走出了 一条大道。 请不要轻易说“不”,这不仅仅是勇气,更是 一种智慧。(扣观点评议)
(1)“智慧”段
不轻易说“不”,表现出一种智慧。 十几年前,一个外国记者采访某外资企业老板 时问:“你认为互联网在中国有市场吗?”那位老板 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中国技术太落后,经济也不行, 发展互联网,简直是天方夜谭吧!”但这句话却启发 了当时正从事翻译工作的马云,他却认为互联网在我 国有很大的市场吗,于是他大胆探索,刻苦研究,不 怕困难,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成为了著名网站“阿 里巴巴”的总裁,他的智慧也为人称道。马云不轻易 说“不”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有智慧的人啊。
作文:观点+材料(议论文说理)

例3. 贝多芬28岁那年得了耳病,到57岁逝世,中间20 多年的岁月,都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但是贝 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意志与病魔 做斗争,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 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
2、假设分析法:
试问,是什么使贝多芬走向了成功?是顽强的意 志,不屈的奋斗精神。试想,如果贝多芬在厄境中缺 少了顽强的意志,还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吗?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敢肯定的说,只有有了 顽强的意志,才可能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
后来却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不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结果落得个?马嵬坡前草青青?的凄凉结北宋神宗原本竭力支持当朝宰相王安石的变法之举却经不住其祖母光献太皇太后的眼泪软化终于动摇了灰心了放弃了一部青苗法被付之一炬十一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家的社会理想化为泡影
高考议论文:观点+材料=?
• •
高考作文评审组评价:
修改:
1、“因果分析 法” : 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 种分析方法因。
例1、论点: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 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 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 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 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 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 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1、“因果分析法”:
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 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 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 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 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语段中观点与材料的运用一、阐释观点,分析道理下面三个语段各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说理的?文段1:自由不是随心所欲的风,它应在该驻足的地方驻足,在该飞翔的地方飞翔;自由不是放浪不羁的海涛,它应在龟裂之地飞扬,在汪洋之地遁形;自由不是肆无忌惮的野花,它应在阳光明媚中露脸,在电闪雷鸣中俯首。
文段2:“知羞耻成人”,前提是要明于羞耻的界限,保持清醒的认识。
当前,我们处于一个急剧转型的社会环境,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和各种各样的外在诱惑,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以致使一些人思想混乱、价值迷惘,对什么是羞耻、什么不是羞耻分辨不清。
当一个人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缺乏辨别力,头脑中分不清耻与荣时,什么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己利人、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甚至危害祖国、背离人民的事情都有可能做出来。
现代社会是多元的、开放包容的,但在基本准则上依然有自己的底线,人们无论怎么选择,都离不开做人的本色和遵守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
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善于辨别羞耻的界限,才能知羞耻而成人。
(《知羞耻成人》)文段3:“知羞耻成人”,关键是在于严格的道德自律,强化思想内省。
“知耻近乎勇”。
道德自律产生的羞耻感是人类趋于完善的动力,使人自爱、自重、自尊、自律,使人止于礼、合乎情、趋于善、臻于美,使人深刻反省、改正缺失。
道德自律、知羞耻有助于阻人为恶。
劝人从善。
难怪英国作家卡莱尔说:“羞耻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
”增强人们的羞耻感受,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可以造就具有良好品德的人。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首要的就是要教育人们把荣荣、耻耻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起码准则。
(《知羞耻成人》)二、分析例子,就例析理(一)为什么要分析事例?重要原则:扣住材料分析它是如何体现观点的。
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的关键。
用事例论证不是做数学的证明题,不能摆个事例就了事。
围绕论点摆出论据后之后,一定要围绕论点对论据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分析一下它与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讲清它们为什么能证明论点,千万不能摆事实而不讲道理,只是单纯地罗列事例。
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
有了分析,就能使事例和论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二)怎样分析事例?1、归纳分析法文章在列举了几个属性相同的事例后,对其进行归纳分析,由诸多个“前提”概括出特殊的结论,回扣深化其结论。
例①勤出成果。
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
司马迁著《史记》,从二十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
我国现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
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2、假设分析法这种分析法是假设材料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还可以同时与原条件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
例如,为了证明“立志”的重要性引用了王羲之练字的事例。
王羲之9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洗黑了,他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
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想过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么他绝不可能有什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
正因为他从小立下了苦练书法,才会成为一代书法家。
材料:泰戈尔说:“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再高飞了。
”(材料句)……因此,人啊,千万不要沦为金钱的奴隶。
⑴泰戈尔说:“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在高飞了。
”(材料句)翅膀本是用来追求飞翔的快乐与自由的,倘若用来追求金钱,则失去了翅膀本来的作用。
生命本是用以追求自然的奥秘、精神的浩瀚、灵魂的自由的,倘若仅仅用来追求金钱、追求物质享乐,则失去了生命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失去了作为人本该享受的精神的快乐与自由。
因此,人啊,千万不要沦为金钱的奴隶。
(结论句)⑵泰戈尔说:“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在高飞了。
”(材料句)显然,“鸟翼”象征理想、追求,而“黄金”则代表物质享受。
那么,只要在“鸟翼”与“黄金”之间划上等号或是将二者紧紧的捆绑在一起,那么,一个人的精神自由、人生价值便宣告结束了。
鸟翼坠上黄金,飞鸟失去的只是蔚蓝的天空和飞翔的快乐;灵魂坠上黄金,人类则失去了应有的善良、自由、快乐和尊严。
因此,人啊,千万不要沦为金钱的奴隶。
(结论句)当堂训练:在省略号处写上分析的内容。
一千个“0”,也比不上一个“1”。
(材料句)……(分析句)空谈永远比不上实干,空想永远不如务实。
(结论句)3、探究原因法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引出探究和剖析事理的文字,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
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例,如为了证明“人要立志”这一论点,举了这样一个事例:据说,牛顿小时候并不聪明,有一次,父亲叫他在门上打个洞,让猫和狗出入方便些,他却打了两个洞,说是因为有两只小动物。
尽管如此,牛顿在立志探索科学奥秘的过程中,因刻苦钻研取得了累累硕果。
一个人立了志,就像机器上安了发动机,就有了使不完的劲。
牛顿就是因为在这“使不完的劲”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著名的科学家。
例如,五十年代初,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拦,终于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
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在得知他要回国时,立即给美国移民当局写信,声称:“我宁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
因为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他知道得太多了。
任何时候,他一个人都足以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
”(材料句)为什么他(钱学森)一个人任何时候都足以抵得上五个师呢?还不是因为为他的头脑里掌握了太多高深、前沿的现代科学理论和高精尖的现代科学技术?还不是因为这些关于“原子能量”的“知识”足以增强一个国家的实力甚至改变整个世界、决定人类命运?(分析句)可见,知识就是力量。
(结论句)当堂训练:在省略号处写上分析的内容。
一千个“0”,也比不上一个“1”。
(材料句)……(分析句)空谈永远比不上实干,空想永远不如务实。
(结论句)4、评析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揭示论据所蕴涵的作用、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危害,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
例,《崇高的理想》:正因为伟大的理想合乎社会的进步,合乎人民的利益,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对于一些具有伟大理想并为伟大理想而斗争的人,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尊重他们,怀念他们,纪念他们。
相反地,对于一些破坏这些理想,阻挠这些理想实现的人,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怀恨他们,憎恶他们,咒骂他们。
前一种人,在传说中和历史上是很多的。
如众所周知的,夏禹在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李冰父子为了解决当时成都平原的水利问题,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终于修成了泽被后世的都江堰;扁鹊深入民间,“周游列国”,“随俗为变”,解除人民疾病的痛苦;还有我们所熟知的出身贫苦的黄道婆,她从海南黎族地区回到故乡(上海市郊),把当时海南岛先进的纺织工具和她熟练掌握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家乡的人们。
这些人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重、怀念。
汉代的霍去病,为了国家的生存和强盛,在戎马中度过了一生。
宋代的岳飞,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离妻别母,转战疆场,最后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屈死在风波亭上。
文天祥,抗击当时的元兵进攻,坚贞不屈;被敌人抓住后,仍旧临危不苟,和敌人作了坚决的斗争,誓死不投降。
清代的林则徐,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腐朽的当权派作斗争,及至充军伊犁,他一点也不灰心,一直没有忘记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而且在那里和群众一道修水利、栽葡萄,为当地人民造福。
洪秀全,看到当时清室的腐败,民不聊生,看到当时的帝国主义吞并中国的阴谋,就聚集群众,要把清室推翻,为中国找出一条出路。
孙中山,为了推翻清朝,为了建立一个强盛的中国,他奋斗了四十年……所有这些人,都是有伟大理想并坚决为他们的伟大理想而斗争的人。
他们的理想不是为了哪个人,而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符合广大的人民的利益。
他们为了自己的伟大的理想,有些人家可以不要,有些人官可以不做,有些人生命可以抛弃,有些人真正是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地步。
这样的一些人,是永远不会从人民的心中消逝的。
相反地,在我们的历史上,也有不少为着个人的利益和少数人集团的利益,不惜专门破坏人民的、民族的伟大理想的败类,如宋朝的秦桧,明朝的洪承畴,清朝的曾国藩,以及后来的袁世凯、蒋介石、汪精卫等等。
他们一直遭到了和将要永远遭到人们的憎恶、咒骂;咒骂之不足,人们还通过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对他们不遗余力地进行了鞭挞。
当堂训练:在省略号处写上分析的内容。
一千个“0”,也比不上一个“1”。
(材料句)……(分析句)空谈永远比不上实干,空想永远不如务实。
(结论句)5、正反对比法根据所举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材料作对照分析,通过比较,突出阐发的事理。
请大家看一例示范:材料:《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句)…… ……可见,一切贵在“始”。
《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
然而,这“大”“高”“远”,都是从“毫末”“累土”“足下”开始的。
(正面分析)不自“毫末”,何来“合抱”?不起“累土”,哪来“九层”?不始“足下”,何以“千里”?(反面阐释)(分析句)可见,一切贵在“始”。
(结论句)同样是这则材料,我们还可以推导出“成功贵在…积累‟”、“大小、高矮、多少、远近等等都是辩证统一的”等结论:《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句)…… ……可见,成功贵在“积累”。
《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
然而,这“大”“高”“远”,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点点累积而成的。
(正面分析)没有“毫末”之积,何来“合抱”之大?没有“累土”之积,哪来“九层”之高?没有“足下”之积,怎至“千里”之远?(反面阐释)(分析句)可见,成功贵在“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