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之材料的运用
议论文素材运用八法

议论文素材运用八法为了迎战高考,每个考生都会搜集一些作文素材,但是从平时的写作训练来看,能应用在文章中的同学却很少。
针对这种现状,就如何运用平时积累的素材问题,谈几点看法,希望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1.转换角度应用先看一则材料:一次,侯宝林想看看明代笑话集《谑浪》,探究笑的艺术,但跑遍北京大大小小的旧书摊,也没找到。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知道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就不顾天寒地冻,一连18天跑到图书馆去抄,一部10万字的书,就这样用笔抄录了下来。
这则材料,可写勤奋、刻苦、成功等方面内容的作文,是无须思考就能够应用的。
但换个角度,就能大大地扩展其应用范围。
如话题作文“站起来”,你可以从要在社会中站起来,成为一个巨人,就必须努力使自己拥有丰富学识的角度来应用这则材料。
命题作文“学会说不”,你能否想到既要学会向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说不,也要向自己的惰性、懦弱和意志薄弱说不?“生命的价值”这样的题目,可以从艰难曲折和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个角度来联系应用。
再如,有一道材料作文试题,你准备以“精神无价”为写作角度,那么侯宝林的拼搏精神不也可以应用吗?2.对照比较应用《元史》记载:一次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正好路边有棵梨树,行人就都去摘梨,只有许衡站着不动。
有人问:“你为何不去摘梨?”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世道如此纷乱,管他谁的梨,它已没主人了。
”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但我心有主。
”写命题作文“一步与一生”,这则材料正好可从反面应用,以不跨越道德底线的一步,成就高尚的人格来入笔。
写“激励的价值”这一话题,既可以从他人激励的角度来写,也可以从自我激励的比照角度来写,这则材料不正反映了许衡能以道德信念自我激励吗?3.联想转化应用苏联“宇宙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少年时患猩红热病而耳聋,被赶出了学校,但他靠在图书馆自学而成才。
德国诗人海涅生前最后8年是在“被褥的坟墓”中度过的,他手足不能动弹,眼睛半瞎,但生命之火不灭,吟出了大量誉满人间的优秀诗篇。
高考作文指导:议论文素材优化运用三法

高考作文指导——议论文素材优化运用三法一、陌生化我们先以下列五个领域来历数“那些年,我们曾经追过的素材”;[科学]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伽利略、霍金[经济]马云、乔布斯[艺术]贝多芬、达·芬奇、梵高[体育]姚明、刘翔[文学]史铁生、陶渊明、司马迁、屈原、李白根据我们几年来的不完全统计,出现在这类“套话”作文中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屈原、陶渊明、苏轼为最多,可称为“套话”作文中的“三巨头”。
其他常见的还有庄子、项羽、司马迁、李白、杜甫、李商隐等。
不管你出的题涉及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考生都可以用上述这些材料敷衍。
因而,这些年我们对素材有了这样的共识:“去‘烂’‘滥’,求陌生化素材。
”即追求新鲜陌生的,关乎现实生活、有文化品位、引人深入思考的,有哲理的,有独特感受的素材。
第一组第二组爱迪生爱默生比尔·盖茨盖茨比司马迁、司马光司马相如、司马穰苴不妨设想,读者,更确切地说是阅卷教师,看到第一组的感受是高度的审美疲劳,而第二组让人心生敬畏,以一“名”而知你的阅读积淀和文学底蕴。
当然,对于“陌生化”的理解,不是单向度的一个陌生化的“名字”。
来看下面的文段:进了真理之门,未必永持真理。
晚年的牛顿笃信神学、狂热地苦心研究“炼金术”,崇拜金钱与权势,霸占皇家学会会长之职压制青年才俊崭露头角。
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批评他心灵中浸透着“极端的幻想、盲从和迷信”。
上了“路”进了“门”,却依然在“门外”……对于大家唯恐避之不及的素材“牛顿”,上述文段却写出了不一样的情节,因为光照青史的科学巨人牛顿在晚年跌入了有神论的深渊而不能自拔,科研道德日渐走下坡路,以不光彩的手段把莱布尼茨排除在微积分“创始人”之外等。
可见,素材运用之所以“陈旧”,是因为没有深入人物内心全面掌握其生平事迹,而是仅仅简单地概念化。
二、实证化论证最为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事实说话,实证、精细的材料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和理性说服力。
议论文如何使用素材 素材运用的方法

议论文如何使用素材素材运用的方法
一、正反对照,相互映衬
议论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正反对照论证法。
正面论述当然得使用正面材料,反面论证则要使用反面材料。
这样有正有反,正反结合,才能使自己的论证逻辑更加严密,论述更加有说服力。
二、同类叠加,连续用例
连续、密集地使用多个同类型的材料,让素材发挥“集团作战”的作用,使有着共同指向性的素材一起论证观点,从而彰显论证的力度和深度,也使文章显得丰满厚实。
三、一线串珠,镜头组接
以文章的中心论点为线,安排多组表现同一中心的素材,相应地推出若干段文字,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加以组合,捕捉几个特写镜头,剪辑组合素材。
在写作议论文的时候,如果考生手中的事例较多,且性质相似的时候,可采用此法,使文章在结构上呈现出并列形式,一目了然。
四、点面结合,详略有致
剪辑素材时,考生还可以用点面结合、详略有致的方法。
所谓“点”就是在文章中突出某个新颖、别致的事例;所谓“面”就是在文章中展现某些一般性、普遍性的事例。
不过,“点”需要详写,“面”则可略写。
点面结合,详略得当,值得借鉴。
当然,以上的方法可综合运用,进一步增加文章的魅力,斩获更高的分数。
议论文的选材及使用

3、文学影视人物、故事—— 、文学影视人物、故事 黛玉、聊斋、孔乙己、简爱、卡西莫多、 黛玉、聊斋、孔乙己、简爱、卡西莫多、梁山 好汉、老人与海、许三多 好汉、老人与海、 4、寓言哲理神话故事 、寓言哲理神话故事—— 丑小鸭、庖丁解牛、 丑小鸭、庖丁解牛、嫦娥奔月 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 电影《让子弹飞》 耐人寻思的结尾, 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 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 马鞍,驰入山林。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 马鞍,驰入山林。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 电 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 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 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 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 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 李嘉诚和一枚硬币 一次在取汽车钥匙时,李嘉诚不慎丢落一枚2元硬币 元硬币。 一次在取汽车钥匙时,李嘉诚不慎丢落一枚 元硬币。 硬币滚到车底。当时他估计若汽车开动, 硬币滚到车底。当时他估计若汽车开动,硬币会掉到 坑渠里。李嘉诚及时蹲下身欲拾取。 坑渠里。李嘉诚及时蹲下身欲拾取。此时旁边一名印 度籍值班见到,立即代他拾起。李嘉诚收回该硬币后, 度籍值班见到,立即代他拾起。李嘉诚收回该硬币后, 竟给他100元酬谢。 元酬谢。 竟给他 元酬谢 • 李嘉诚对此的解释是:“若我不拾该 元,让它滚到 李嘉诚对此的解释是: 若我不拾该2元 坑渠,该2元便会在世上消失。而100元给了值班, 坑渠, 元便会在世上消失。 元给了值班, 元便会在世上消失 元给了值班 值班便可将之用去。我觉得钱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费。 值班便可将之用去。我觉得钱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费。” 这件小事说明了李嘉诚的一种理财哲学, 这件小事说明了李嘉诚的一种理财哲学,也说明了他 的思维风格,这就是用社会总净值的增损来判断个人 的思维风格,这就是用社会总净值的增损来判断个人 行为合理与否。只要社会总斗争值增加了, 行为合理与否。只要社会总斗争值增加了,自己损失 一点也不算什么;相反,如果社会总净值减少了, 一点也不算什么;相反,如果社会总净值减少了,自 己即使收获了一定的财利也是损失。 己即使收获了一定的财利也是损失。 • 适用话题:个人得失、社会与个人、对待金钱 适用话题:个人得失、社会与个人、
高考作文:议论文素材的有效运用“四法”——联想、概括、逻辑、过渡

高考作文:议论文素材的有效运用“四法”——联想、概括、逻辑、过渡【编者按】写议论文时,对于素材,倘若仅靠死记硬背而不懂得运用,最后只能是事倍功半。
古今中外的素材浩如烟海,我们要注重对素材的整理与转换,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以无招胜有招。
我们考试时,常常有这样一个感受:考前自己看过的几则素材、几篇范文,考试时我们大多会用到;考试结束后,我们就会为自己“猜中”作文题而兴奋不已。
其实,这就是联想的结果。
不同的考生在考前阅读不同的素材,考试时却能将其运用到同一个题目的写作中;而有的考生可以将同一则素材运用到不同题目的写作中。
可见,对素材进行有效联想、多角度分析,是运用素材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然,要想写好议论文,还需要我们平时多阅读,多概括,讲逻辑,重过渡,以提升文章的思想内涵。
01善于联想杨绛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
”想象或联想对于作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联想时,选取的事例要经典,尽量不要写我的邻居、我的同学、我的朋友等常见的生活事例,也不需要进行细节描写。
分析素材时,更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不要自说自话。
对熟悉的素材,不仅可以从正面论证,还可以进行反面论证,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说“但是”,多方面、多层次地对素材分析论证。
比如《乡土中国》中有一句话:“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
”这句话好像无关紧要,但如果我们善于联想,就能写出一个有关大自然的启示的议论文片段——老农看见蚂蚁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因为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这也是大自然给人的启示。
“一叶落知天下秋”,大雁南飞,预示秋天已过,冬天即将来临;蜻蜓低飞,预示着雨即将来临。
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才能明晓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不同的联想可以写出不同的内容,我们还可以写成以下片段——“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议论文写作运用素材的技巧

议论文写作运用素材的技巧一、用富有文采的语言运用素材巧妙地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对素材进行阐释。
语言一旦亮起来,文章一定会异常耀眼,与人不同。
我总结了以下四种方法。
第一,排比列举用排比句的形式列举一组素材,让这些事实“胜于雄辩”。
一篇文章里若能安排一两处排比句,不但会加强语势,突出内容,加重感情,而且会更有力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适合自身才是王道”这一主题时,列举了史蒂芬•霍金、巴尔扎克、司马迁三个人。
他写道:“一部《时间简史》诠释了史蒂芬•霍金这位呕心沥血的科学家的整个生命历程,一部《人间喜剧》演绎了巴尔扎克这位孤独而热烈老人的全部心声,一部《史记》升华了司马迁这位受宫刑老人的尊严,他们都因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而成功。
”(2009考生优秀作文《适合自身才是道》)第二,名句串联名句串联,就是将一些名言名句、诗词歌赋按照需要镶嵌在文句中,串联成文,造成一种前呼后应、排山倒海的气势。
有一点要注意,只能作为一种必要的辅助形式,要把“引”与“证”结合起来,光“引”不“证”,会使文章成为经典言论的堆砌。
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拥有豪迓慷慨的双翼去飞翔”时这样写:“豪迈慷慨的人生态度让人生充实、快乐。
但凡有名留世者,无不是拥有豪迈慷慨人生态度。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李白自信的豪迈慷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王昌龄杀敌报国的豪迈慷慨:‘胡未灭,鬓先秋,尘暗旧貂裘’是陆游壮志未酬的豪迈慷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毛泽东英雄人生的豪迈慷慨……这些彪炳史册的人,哪一个不是拥有豪迈慷慨的人生态度?”第三,参差句式我们根据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有变化地使用不同句式,以变换节奏,可以使语言抑扬有致,变化而不呆板,丰富而不单一。
这样,文章既摇曳多姿,又朗朗上口。
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扬长避短”这一主题时这样写道:“短跑冠军,兔子莫属,为避狼追,强学游泳,重短轻长,此路不行。
议论文怎么巧用材料 正确运用材料的方式

议论文怎么巧用材料正确运用材料的方式
一、推陈出新,由日常到非常
走进中学生的作文,我们常常见到或改编素材集锦的美文,或重复大家司空见惯、味同嚼蜡的陈词滥调,甚至还有拿古人故事来拼凑文字,恰恰缺少与时俱进的时代新声。
许多同学喜欢使用名人名言、课本素材、历史轶事等老旧素材。
旧材料不是不能使用,而是要看怎么使用。
对于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常规素材,我们可以在内容上对它翻新,比如对素材呈现的旧观点提出新的解说,甚至提出颠覆性的新观点,或者用当代人的眼光来重新观照,或者从另外的角度切入等等。
二、类比对比,让平庸变深刻
许多事情其本身并没有什么联系,但由于某种相关、相近、相反的事因或结果的巧合,导致人们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具有相反或相对性质的素材组合在一起,在素材对比或类比中,呈现两种价值取向,揭开了社会的真相,突出强调其中一种,使文章观点更具有震撼力。
为此,我们不仅要有一双敏锐的眼,更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要善于发现那些可以写进作文的材料的价值。
三、多维思考,从单一趋丰富
多角度进行思维,有助于打开我们的写作思路。
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的运用,逆向思维如果运用得当,往往具有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的效果。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逆向思维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合乎人们的认知,从而保证多向思维并非牵强附会,并非胡思乱想。
除了反弹琵琶,平时训练写作时,面对同一则材
料,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力争一材多用。
议论文中材料的使用

议论文中材料的使用议论文中材料的使用1、定向准确。
一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分析会得出不同的观点。
所以,陈述材料时一定要尽力剔除与论点无关的枝叶,围绕论点进行概括,突出侧重面。
例如,要以《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事论证“要努力培养善听的耳朵”这一观点,这样陈述材料就比较恰当:齐王如果是一个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家伙,邹忌的话纵然说得再动听也是对牛弹琴!要论证“感情影响着对事物的认知”就可以这样陈述材料:如果不是因为邹忌的妻子特别爱邹忌,她怎么会认为连自己都觉得“弗如(徐公)远甚”的邹忌会美过徐公呢?如果要论证“政府应设真话奖”这一观点,就可以这样陈述材料:如果齐王不设定奖励制度,群臣岂能放胆进谏?齐王有没有诚意?会不会是沽名钓誉?群臣没有理由不怀疑!2、材料熟悉,直接议论,避免啰嗦示例:话题“困境中的高贵心灵”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
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
但三闾大夫却必须沉江。
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失败的唯一选择。
他把政治放在“诗人”之上,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这是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选自《隆起的中国脊梁》3、多种表达方式使用材料(1个详例)大多数考生在论证观点的时候适当地加入一个或几个事例,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
事实上,综合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可以使议论形象化,更有力度。
比如,描述和抒情相结合可变平淡的叙述为生动的画面:屈辱、痛苦都浓缩在亡国的日子里,为马奴,吃马粪,谁愿意如此苟活一辈子?越王勾践渴望终有一日,率领越国的精兵利卒,驰骋沙场,一举消灭吴国;他渴望终有一日,为奴为隶的越国人,昂首挺胸,堂堂正正做人。
于是他选择了隐忍,选择了坚持,以卧柴薪尝苦胆的方式来砥砺自我。
十年磨一剑,他做到了,真可谓“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4、先叙事例,再综合评价(两个详例)示例:话题“付出是成功的保证”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写作 -- 材料的运用
一、因果分析法
例1
做事情要打好基础。
(观点句)达芬奇的老师开始不是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画鸡蛋,在经过了漫长的画蛋阶段后,他才开始创作人物作品,终于创作出《蒙娜丽莎》这样的巨作,成为一代宗师。
(材料句)为什么老师开始要求他反复画蛋呢?实际上就是要他打好基础,用眼细致的观察形象,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能得心应手了。
(分析句)可见,打好基础对做好事情是多么重要。
(结论句)
例2
坚持就是胜利。
(观点句)德国医生欧立希为了发明一种能杀死病毒的新药,他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试,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造福了人类。
(材料句)为什么实验失败了那么多次最终还能走向成功呢?那是因为面对一次次的失败,他始终坚持不懈,从未放弃,直到606次新药研制成功。
(分析句)可见,成功源自坚持,坚持才会胜利。
(结论句)
例3
山外有山,提醒我们要谦虚。
(观点句)年少时的苏轼曾狂妄自负,他在自家门外挂了一幅对联,上面写道“识尽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被一位老者问得哑口无言之后,将这幅对联改为“立志识尽天下字,发愤读尽人间书”。
(材料句)为什么苏东坡会改换对联?那是因为老者的那席话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浅薄和自负,让他懂得了学无止境,山外有山,唯有谦虚求学才可成就一番大业。
(为什么苏轼日后会成为一代文化巨匠?那是因为他从这件事中认识到虚心的重要……)(分析句)事实证明,只有虚心才会使人进步,不断走向成功。
(结论
句)
二、假设分析法
例1
面对困难,我们应该选择顽强。
(观点句)贝多芬双耳失聪,仍旧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命运交响曲》。
(材料句)假如他在困难面前,屈服于命运的打击,不能够与人生的厄运抗争,怎么能谱写出震撼人类心灵的乐章,创造音乐的奇迹呢?
(分析句)因此,人生的风雨来袭时,我们应该选择顽强面对,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结论句)
例2
坚持就是胜利。
(观点句)德国医生欧立希为了发明一种能杀死病毒的新药,他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试,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造福了人类。
(材料句)假如欧立西仅仅实验几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那么医学界就失去了一种新药的诞生。
假如他实验了605次,失败后就放弃了,那么也会和成功失之交臂。
(分析句)可见,成功源自坚持,坚持才会胜利。
(结论句)
例3
山外有山,提醒我们要谦虚。
(观点句)年少时的苏轼曾狂妄自负,他在自
家门外挂了一幅对联,上面写道“识尽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被一位老者问得哑口无言之后,将这幅对联改为“立志识尽天下字,发愤读尽人间书”。
(材料句)当初苏轼明白山外有山的道理,那么他就不会那么狂妄;如果苏轼没有遇到那个教导他人应谦虚的老者,也许他已经变成第二个方仲永,而不是一代文豪。
(分析句)事实证明,只有虚心才会使人进步,不断走向成功。
(结论句)
三、对比分析法
例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观点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忍辱,终于打败吴王夫差,成为一代霸主。
(正面材料)隋炀帝花天酒地,沉迷温柔乡,使得李渊趁机起兵造反,一举推翻隋朝。
(反面材料)不难看出,勾践生于忧患,炀帝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享乐却消磨人的意志。
(分析句)由此可见,想要生存、强大,必须有一种忧患意识。
(结论句)
例2
坚持就是胜利。
(观点句)德国医生欧立希为了发明一种能杀死病毒的新药,他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试,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造福了人类。
(正面材料)瑞典的一位化学家惠更斯在海水中提取碘时,似乎发现了新元素,但面对繁琐的提炼与实验,他退却了,以致发现镍元素的重大研究成果旁落,空留余恨。
(反面材料)同为化学家,一位坚持获得了胜利,一位没有坚持就未能取得成功。
(分析句)
可见,成功源自坚持,坚持才会胜利。
(结论句)
例3
山外有山,提醒我们要谦虚。
(观点句)年少时的苏轼曾狂妄自负,他在自
家门外挂了一幅对联,上面写道“识尽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被一位老者问得哑口无言之后,将这幅对联改为“立志识尽天下字,发愤读尽人间书”。
(正面材料)西楚霸王项羽出身贵族,英雄盖世,力拔山河,拥有雄兵百万,不把亭长出身的刘邦放在眼里。
但刘邦善用张良、韩信等人,由弱转强。
楚汉之争,项羽惨败,自刎乌江。
(反面材料)
苏轼因为谦虚终成一代文豪,流芳百世;而项羽因为骄傲自负,全军覆没,
功败垂成。
可见做人也好,做学问也好,都要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能妄自尊大,
目中无人,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分析句)
事实证明,只有虚心才会使人进步,不断走向成功。
(结论句)
四、多材料升级版
例1 :多个材料+假设分析
坚持就是胜利。
(观点句)
汉代史家司马迁坚持15年,发奋著书,终于完成千古绝唱的《史记》。
(材料1)明朝名医李时珍坚持27年,遍尝百草,成就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材料2)德国医学家欧立希坚持试验数百次,永不言弃,最终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造福人类。
(材料3)
如果没有司马迁坚定信念,笔耕不辍,哪里会有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著?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十年如一日的整理搜集,哪里会有医药专著传世?如果没有欧立希坚持不懈,能经受住这数百次失败的考验,哪里会有新药606的问世?(三个材料再次假设分析)
可见,成功源自坚持,坚持才会胜利。
(结论句)
例2 :多个材料+对比分析
坚持就是胜利。
(观点句)
汉代史家司马迁坚持15年,发奋著书,终于完成千古绝唱的《史记》。
(正面材料1)明朝名医李时珍坚持27 年,遍尝百草,成就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正面材料2)德国医学家欧立希坚持试验数百次,永不言弃,最终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造福人类。
(正面材料3)
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乌江,一代美名空留世上。
(反面材料1)唐玄宗李隆基后期无心理政,一世英明毁于安史之乱。
(反面材料2)瑞典化学家在海水中提
取碘时发现新元素,但面对繁琐的提炼与实验终究退却,以致重大成果旁落,空
留余恨。
(反面材料3)
纵观以上事例,无不传递这样一个道理:无论条件多么恶劣,只要坚持了,成功
必将非你莫属,否则功亏一篑。
(分析句)
可见,成功源自坚持,坚持才会胜利。
(结论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