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医案:一、大阳病 (十一)当归四逆汤方
医案连载:胡希恕医案:一、太阳病 (十一)当归四逆汤方

医案连载:胡希恕医案:一、太阳病(十一)当归四逆汤方
(十一)当归四逆汤方
郝某,女性,30岁,1965年12月6日初诊。
四肢关节疼10余年,遇冷即发,近三四年来发作较频,常有头晕、四肢逆冷,天气刚冷手足即出现冻疮,口中和不思饮,舌苔白润,舌质暗红,脉沉细。
脉沉细,四肢关节疼冷,口中和不思饮,舌苔白润,太阳太阴合病。
舌质暗红,里寒血虚。
综合分析:此属外寒内饮、血虚寒凝,爲当归四逆汤方证。
处方:
当归10g,桂枝10g,白芍10g,细辛10g,炙甘草6g,通草6g,大枣5枚
结果:上药服3剂,四肢觉温,继服20余剂四肢冷及关节痛消除。
当归四逆汤——精选推荐

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四逆汤⽅】⼈参⼆两⽢草⼆两炙⼲姜⼀两半附⼦⼀枚炮去⽪破⼋⽚前四味,以⽔三升,煮取⼀升⼆合,去滓,分温再服,强⼈可⽤⼤附⼦⼀枚,⼲姜三两.以⽔3升,煮取1升2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可⼤附⼦1枚,⼲姜3两。
⽅名:四逆汤(袪寒之剂)总结:阴证厥逆组成:炙⽢草、⼲姜、附⼦主治:(1)治三阴伤寒,⾝痛腹痛,下利清⾕,恶寒不渴,四肢厥冷。
(2)或反不恶寒,⾯⾚烦躁,⾥寒外热。
(3)或⼲呕,或咽痛,脉沉微细欲绝。
加减:1.咽痛:阴⽓上结也,加桔梗⼀两以利咽。
2.腹痛者:真阴不⾜也,加芍药⼆两以敛阴。
3.利⽌脉不出:加⼈参⼆两,以助阳补⽓⾎。
4.⾯⾚者:格阳于上也,加 九茎以通阳。
5.呕吐:加⽣姜⼆两以散逆⽓。
归经:此⾜少阴之药也(肾)⽅义:(1)寒淫于内,治以⽢热,故以姜、附⼤热之剂,伸发阳⽓,表散寒邪。
(2)⽢草亦补中散寒之品,⼜以缓姜、附上僭也。
(3)必冷服者,寒盛于中,热饮则格拒不纳,经所谓「热因寒⽤」。
⼜⽈:「治寒以热,凉⽽⾏之」是也。
变化⽅:(1)本⽅加⽩朮、⼤枣,名朮附汤,治风湿相搏,⾝体烦疼,及中寒发厥⼼痛。
(2)本⽅除⽢草,名⼲姜附⼦汤,治下后复汗,昼躁夜静,不呕不渴,⽆表证,脉沉微,⽆⼤热者。
⼜治中寒厥逆,眩仆⽆汗,或⾃汗淋漓,及外热烦躁,阴盛格阳。
(3)姜附汤加当归、⾁桂,⼊蜜和服,名姜附归桂汤。
再加⼈参、⽢草,名姜附归桂参⽢汤。
加姜煎。
(4)本⽅除⽢草,加 四茎,名⽩通汤。
再加⼈尿、猪胆汁,名⽩通加⼈尿猪胆汁汤。
(5)本⽅加⼈参⼀两,名四逆加⼈参汤,治恶寒,脉微复利,利⽌亡⾎。
再加茯苓六两,名茯苓四逆汤,治汗下后病不解⽽烦躁。
(6)本⽅除⼲姜,加芍药三两,名芍药⽢草附⼦汤,治伤寒发汗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
(7)本⽅除附⼦,⽤⽢草四两、⼲姜⼆两,名⽢草⼲姜汤,治伤寒脉浮,⾃汗,⼩便数,⼼烦,微恶寒,脚孪急,⽤桂枝汤误攻其表,得之便厥,咽中⼲,烦躁吐逆,与此汤以复其阳。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桂枝芍,细辛甘草木通着,再加大枣治阴厥,脉细阳虚由血弱,内有久寒加姜茱,发表温中通经脉,不用附子与干姜,助阳过剂阴反灼。
本方主治血虚寒厥证,以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为辩。
方用归、芍养血和营,桂枝、细辛温经散寒,炙草、大枣补中益气,通草通行血脉。
现代用于肢端紫绀证、肢端感觉异常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肩周炎、颈椎病、坐骨神经痛、消化性溃疡、冻疮、痛经、寒疝等症见手足厥冷,脉沉细,舌淡苔白,属血虚寒凝者。
【案例】血虚寒厥(雷诺氏病):患者,熊某,女,24岁,1997年2月诊。
患者素体羸弱,不耐寒冷,一月前用冷水洗衣后感手冷不能恢复,后发展至每遇冷风、凉水则手冷且色变苍白青紫,须经温水浸泡或烤火取暖后方能复常,经卢氏县医院诊为“雷诺氏病”,用中西药治疗不见好转,渐发展至足部遇冷亦见雷诺氏现象,经人介绍,到本所诊治。
查见患者面色咣白,精神不振,问其月经常2-3月一行,量少色淡,舌质淡少苔,脉细弱无力。
辩为气血两虚,寒凝经脉。
用当归四逆汤。
黄芪60g,当归30g,桂枝15g,赤芍药15g,细辛15g,炙草10g,通草10g,地龙10g,水蛭(冲)6g,鸡血藤30g,大枣10枚。
水煎服,5剂。
同时服羊肉半斤当归30g,生姜50g,炖熟后去渣,吃肉喝汤。
每天一剂。
上两方连用5剂,患者身体畏寒减轻,体力稍有恢复,但雷诺氏现象缓解不明显。
后用原方加鹿茸2g,仙灵脾15g以温补真阳。
10剂。
三诊:上方服5剂,手足逆冷感明显好转,遇冷手稍变色而不显苍白,足已恢复。
10剂服完诸证若失,后用原方继服10剂巩固疗效。
因患者外出,至今失去联系,不知愈后情况如何。
【医者按】本例患者手足遇冷苍白青紫,伴月经量少,数月一行,畏寒怕冷,舌淡脉细弱,一派血虚寒凝之象。
用当归四逆汤温经养血通脉,加黄芪补气以行血;鹿茸、仙灵脾温补真阳;地龙、水蛭、鸡血藤活血化瘀通络,当归生姜羊肉汤养血散寒,诸药合用补肾温阳、益气养血治其本,活血化瘀、温经通络治其标。
当归四逆汤解说及比较

当归四逆汤解说及比较【来源】《伤寒论》【命名】以本方主药当归及主治证血虚寒客之四肢厥逆而命名。
【组成与方解】桂枝-----温通经脉,宣通阳气鼓君当归-----温补肝血君白芍-----养血和营臣细辛-----温经散寒,以助桂枝之力臣通草-----通血脉佐甘草、大枣-----益气健脾,调和诸药使本方证是素体阳气与阴血亏虚,复感外寒所致。
手足厥寒----今素体阳气不足,阴血亏虚,外感寒邪入里,凝滞经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卫阳不能达四末温煦四肢;这种手足厥寒只是手指及腕踝部不温,与四肢厥逆之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有别。
另外,外寒太盛,直中经络,导致经脉收引,气血运行不畅,则可见腰、股、腿、足疼痛。
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是阴血不足,寒邪内侵之象。
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根据《内经》“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的原则,本方中的当归甘温,入肝经,补血和血,为温补肝经要药;桂枝辛温,温经通脉,祛散经脉寒邪且能畅通血行,两味共用为君。
以白芍、细辛为臣,白芍养血和营,与当归相合,补益营血,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与气血;细辛辛温,外温经脉,内温脏腑,通达表里,以散寒邪,可助桂枝温经散寒。
通草为佐,以通经脉。
甘草、大枣味甘,益气健脾,调和诸药,共为使药。
诸药合用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共奏温经通脉,养血散寒之功。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1)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
(2)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是治疗素体血虚,寒凝经脉病证之方,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或细微欲绝为辨证要点。
对寒凝经脉所导致的肢体及关节痹痛亦有效。
2.使用注意本方只适用于血虚寒凝之四肢厥冷,其他原因引起的四厥病证不宜使用本方。
3.随证加减治疗血虚寒凝之腰、股、腿、足疼痛,可酌加川续、牛膝、鸡血藤等以活血止痛,强筋健骨;若牵引小腹冷痛,肢冷脉沉,或妇女经期少腹冷痛者,加乌药、小茴香、高良姜、木香等,以暖肝理气止痛;若巅顶痛,呕吐白沫等属于内有久寒,可加吴茱萸、生姜降逆止呕,散寒止痛。
《伤寒论》113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伤寒论》113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1头痛——胡希恕医案李某,女,36岁,病案号1915。
初诊日期1966年5月6日:产后患左偏头痛,已三年未愈,时心下痛,左上下肢酸胀,口干不思饮,有时恶心吐清水,舌苔白润,脉弦细。
证属表虚饮盛,治以建中和荣固卫,更以温中化饮。
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三钱,桂枝三钱,白芍三钱,大枣六枚,炙甘草二钱,生姜五钱,细辛三钱,通草二钱,吴茱萸三钱。
结果:上药服四剂,头痛明显减轻,心下痛未作,左上下肢酸胀亦减,上方增吴茱萸为四钱,继服七剂后,自感无不适。
按:当归四逆汤,原主荣卫不利的外寒,本也有血虚饮盛在表,今里寒饮也明显,故时心下痛、恶心吐清水,实为太阳太阴合病,故要同时祛里寒饮,因此加吴茱萸生姜治之,使荣血和,寒饮去则头痛自解。
以上所述,多为虚寒头痛,而实热头痛也是多见的,因在脑病中重点论述,可互参,这里不再重复。
近代中医教科书,在诊治头痛时多以外感、内伤为纲,在临床须熟悉脏腑辨证理论,同时必须掌握一定用药经验,方能治疗常见头痛症。
而六经辨证治疗头痛,则以六经为纲,再据合病、并病情况,据证用方,只要熟悉《伤寒论》的方证,治疗各种头痛方能应用自如。
《经方专家》《解读张仲景医学》《名医经方验案》论:头痛,恶心吐清水,这是吴茱萸汤证的吐涎沫,时心下痛者,为厥阴提纲一的心下疼热证。
此属阴厥证,而脉弦细者,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汤主之。
2昏晕——张琪医案冯某,女,40岁,科技人员,1985年1月16日初诊。
体素消瘦,眩晕2年余,终日昏眩时轻时重,不能上班,经某医院诊断有谓神经衰弱者,有谓梅尼埃病者,久治无效。
来门诊求治,面色青暗不泽,全身乏力难支,精神萎靡不振,脉象沉细,手足厥冷,舌滑润,此足厥阴肝经营血虚寒之证,肝血虚阳气衰微无以温煦,木失荣而内风动,故终日眩晕不已,宜当归四逆汤合吴茱萸汤化裁。
当归2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细辛5克、甘草10克、木通10克、红枣8枚、生姜10克、吴萸15克、党参15克、黄芪30克,水煎服。
《伤寒论》113方——四逆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四逆汤,典型医案4疑难病昏冒——胡希恕医案刘某,女性,50岁,1976年4月23日初诊。
近1个月来食则昏冒,甚至休克,下肢瘦弱不能站立,静卧少许时可复常。
自觉胃中冷,脉沉细,若薄白。
此属里虚寒甚,治以温中祛寒,予以四逆汤:炙甘草10克,干姜10克,制附片15克。
结果:服3剂,诸症已,迄今未复发。
《解读张仲景医学》论:此为厥逆证,厥阳独行于上也。
脉沉细者,少阴寒盛,则太阴中虚,阴盛而发厥逆,阴阳不交,所以昏厥。
四逆汤,温下焦之肾寒,以建太阴之中气,则阴阳互交也。
5寒厥——聂惠民医案刘某,女,59岁。
1974年12月诊。
患者因咳喘、心慌,住院治疗。
诊断为:慢性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
治疗过程中出现心源性休克,经西药抢救,抗休克治疗数日,血压不能平稳回升。
乃至升压药之量、输液滴速稍慢,血压则呈下降之势。
血压不见回升,病情危重,欲求服用中药,故请余会诊。
病人精神萎靡,呈但欲寐之象,表现为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唯汗出如洗,绵绵不止,浸湿枕巾、衣衫,此正所谓“寒厥证”。
汗出阳散,虚阳欲脱,阴液将竭,已现阴阳离决之势,非回阳固脱不可挽回危候,故急投以大剂人参、附子,浓煎顿服,药后汗止,阳回液固,手足渐温,血压随之回升,休克得到纠正,诸证得以缓解。
《聂氏伤寒学》论:本案也是四逆汤证,而用参附汤。
人参建中,附子温下。
阴阳和则病愈。
手足厥逆,此是中寒,四肢失秉,阴阳不交也。
脉微欲绝者,经络与脏腑之阳俱虚也。
下寒阴盛,则上侵清阳。
上焦不通,浊阴不降,所以心慌咳喘,成心肺病。
附子人参,也是温下寒建中气,以降浊阴也。
6少阴证寒厥——范中林医案王某某,男,28岁。
成都市某厂工人。
病史:患者性情比较孤僻,善愁多郁,日久成疾,未予医治。
1947年初,发现胃脘长一包块,如拳头大,以手按之,活动、有声,但不痛。
急赴某地,请中医治疗。
所服之药,多系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之品。
治疗约半年,疗效不显,食欲日减,形萎神衰。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展开全文【方药】当归三两(12克)桂枝三两(去皮)(9克)芍药三两(9克)细辛三两(1.5克)甘草二两(炙)(5克)通草二两(3克)大枣二十五枚(擘)(8枚)【煎服】上七味,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方药】上方加生姜半斤(切)(15克),吴茱萸二升(5克)【煎服】上九味,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清酒引。
【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351)【解说】本证为血虚寒厥证。
素体血虚,复因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四肢失于温养致之。
以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为辨证要点。
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趾跖至踝不温,与四肢厥逆相比,程度较轻。
本证病机关键是阳气外虚,阴血内弱,复加寒邪凝滞,故其治在温经散寒同时,又宜养血通脉。
当归四逆汤用桂枝汤去生姜,倍用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服之能使阴血充而客寒除,待阳气振则手足温,经脉通而脉气复。
若其人胃内有陈寒积冷,可于本方中加入吴茱萸、生姜以温中散寒,降逆和胃,并加清酒同煎,以助活血散寒之力。
本证根据寒凝部位不同,可有不同见证。
如寒凝于经络者,可见四肢关节疼痛,或身疼腰痛;寒凝于胞宫,可见月经后期、量少、痛经等,凡属血虚寒凝者,皆可使用本方。
此外,临床报导用本方治疗冻疮、雷诺氏病有良效。
【运用】一、血厥(雷诺氏病)岳美中医案:钱某某,男,38岁,1961年12月20日就诊。
自诉1960年冬发病,就诊时面部青紫斑斑,鼻尖、耳轮几乎呈青黑色,两手青紫及腕际,指尖更甚,有麻冷感,拇指亦紫,体温35~C,脉象细微。
遇火烤则转红。
束臂试验阴性。
血小板计数正常。
诊断为早期雷诺氏病。
处方:桂枝9克,当归9克,赤芍6克,北细辛2.4克,木通6克,吴茱萸6克,艾叶4.5克,桃仁9克,红花3克,炙草2.4克,红枣5枚,生姜3片。
服30余剂而愈。
至1963年未复发。
按语:本案据其脉证,为寒伤厥阴,血脉凝滞,营卫失运,真阳、气血不能温养四末所致。
当归四逆汤原方组成、医案条文、用法剂量与方解方论

当归四逆汤原方组成、医案条文、用法剂量与方解方论[原方组成]当归三两(9克),桂枝去皮,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细辛三两(9克),甘草炙,二两(6克),通草二两(6克),大枣擘,二十五枚。
[服用方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治则方解]病机:寒凝血脉,血行不畅。
治则:养血散寒,温通血脉。
方义:本方由桂枝汤去生姜,倍用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方中当归养血补血,桂枝、细辛温经散寒,甘草、大枣补益中气,通草通利血脉,滑利关节。
[辨证要点]本方常用于治疗不同部位的血虚寒凝之证。
如寒滞经络,留着关节,则四肢关节疼痛,或身痛腰痛,或指(趾)尖、鼻尖、耳朵边青紫;若寒凝胞宫,则月经衍期,血少色暗,痛经等;如寒凝腹中,则脘腹冷痛等。
症状虽异,但病机则一,辨证只要符合肝血不足,或营血不足,寒邪凝滞,脉道不利,血行不畅的基本病机,便可用本方随证加减施治。
本方养肝血,散寒邪,通阳气,主治手足厥寒之证,虽不用姜、附,仍以四逆命名,所主之厥,为血虚寒凝,所以方名冠以当归,以区别于姜附四逆。
[仲景方论条文]《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注家方论]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内经》日:脉者,血之府也。
诸血者,皆属心。
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
苦先入心,当归之苦,以助心血;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之酸,以收心气;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大枣、甘草、通草之甘,以缓阴血。
2.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当归、芍药,养血而收阴;通草、细辛,行脉而通闭;桂枝辛甘,助阳而固表;甘草、大枣,健脾以补胃。
夫心主血,当归补其心,而芍药以收之;肝纳血,甘草缓其肝,而细辛以润之;脾统血,大枣益其脾,而甘草以和之。
然血随气行,桂枝卫阳,气固则血和也。
3.许宏《金镜内台方议》:阴血内虚,则不能荣于脉,阳气外虚,则不能温于四末,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也。
故用当归为君以补血,以芍药为臣辅之而养营气,以桂枝、细辛之苦以散寒温气为佐,以大枣、甘草之甘为使而益其中,补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通行其脉道与厥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希恕医案:一、大阳病(十一)当归四逆汤方
(十一)当归四逆汤方
郝某,女性,30岁,1965年12月6日初诊。
四肢关节疼10余年,遇冷即发,近三四年来发作较频,常有头晕、四肢逆冷,天气刚冷手足即出现冻疮,口中和不思饮,舌苔白润,
舌质暗红,脉沉细。
脉沉细,四肢关节疼冷,口中和不思饮,舌苔白润,大阳大阴合病。
舌质暗红,里寒血虚。
综合分析:此属外寒内饮、血虚寒凝,爲当归四逆汤方证。
处方:当归10g桂枝l0g白芍l0g细辛l0g炙甘草6g通草6g 大枣5枚
结果:上药服3剂,四肢觉温,继服20余剂四肢冷及关节痛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