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谈经方的加减运用之道
经方大家胡希恕:一张大柴胡汤解决...

经方大家胡希恕:一张大柴胡汤解决...胡希恕先生是目前备受推崇的经方大家,老先生在临证中特别喜用的一张经方就是大柴胡汤,用它可以变化治疗多种急慢性疾病。
今天,小编将带大家通过四则医案学习下胡希恕先生用大柴胡汤治疗慢性疾病方面的经验。
一、脑动脉硬化症(眩晕)许某,男,46岁。
初诊:1965年4月7日。
在某医大曾做腰穿,诊断为“蛛网膜炎”“脑动脉硬化”“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喘息性支气管炎”。
服中西药毫无疗效,观其所用中药多属活血平肝潜阳诸法。
近来看报、看书等用脑时则视物昏花,头晕头痛,耳鸣发热,两太阳穴发胀,胸胁苦满,心口常有气上冲之感,咳喘吐黄痰,量多,手足心热,口干不思饮,左腿外侧疼痛,苔薄白,脉沉弦。
辨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夹痰夹瘀。
注:阳明少阳合病,阳明病,外发潮热,而大便稀溏,小便自可,胸胁满硬不消者,是胃气上逆,胆经不降,少阳甲木之贼戊土也,宜小柴胡汤(方在“少阳”),泻少阳之经邪,补阳明之腑气。
又或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吐,舌上白胎者,此亦少阳之贼戊土也。
以胃主受盛,乘以甲木之邪,腑气郁遏,受盛失职,水谷莫容,非泄则吐。
甲木冲塞,上焦不通,津液瘀浊,则舌起白胎。
心窍于舌,津郁于心,故胎见于舌,肺主津,其色白也。
宜小柴胡汤,泻少阳之经邪,补阳明之腑气。
经腑松畅,则上焦通而津液降,胃气调和,汗出表解矣。
大柴胡汤,为表里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效。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柴胡(15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洗(9克)生姜切(15克)枳实(9克)大枣擘(4枚)大黄(6克)处方: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2g、枳实10g、生姜10g、大枣4枚、炙甘草6g、桂枝10g、赤芍10g、红花10g、茯苓10g、大黄6g、生石膏45g。
【胡希恕:麻黄加术汤及加减】

【胡希恕:麻黄加术汤及加减】胡希恕:麻黄加术汤参考用量:麻黄10g去节、桂枝6g去皮、甘草3g炙、杏仁12g 去皮尖)、白术12g。
上5味,以水900m1,先煮麻黄,减200ml,去上沫,再下诸药,煮取250ml,去滓,温服80ml,覆取微似汗。
张仲景方中有关药物先煎的原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很多方出现某药先煎的记载,此多为减少该药或他药的毒性,增加药液中有效含量。
麻黄先煎去沫,能破坏少量麻黄碱,适当减少毒性.功效:发汗散寒,解表逐湿。
主治:湿家身烦疼。
症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身烦疼,肌肉酸痛,苔白,舌质淡润,脉沉缓或浮紧。
临证加减:1、痹证风邪偏胜,其痛游走不定者,加羌活、防风、老鹳草;寒邪偏胜,疼痛剧烈者,加川乌、草乌、刘寄奴;湿邪偏胜,其痛而肿者,加防己、茯苓、车前子等。
2、表实湿证,其人湿重,苔厚腻,腹满者,白术易苍术,酌加大腹皮、香附、藿香、佩兰、生薏苡仁等。
3、本方证如湿重苔腻厚,腹满者,应白术易苍术,加茯苓、黄柏以增强燥湿之力。
.4、麻黄加术汤中术之辨略:古代用“术”无赤(苍)白之分,后世则分赤白。
麻黄加术汤中的“术”,用白术还是用苍术?本草书上有苍术发汗,白术止汗之说。
根据本证治疗原则,不欲其多汗,似宜用白术(原方亦用白术),但在临床上却多用苍术,用之亦无大汗之弊。
我认为,苍术发汗之说,未可尽信,只能认为苍术走表之力胜于白术,而走表之药并不等于发汗,如黄芪也走表,岂可认为能发汗,故本证以用苍术为佳。
[金匮诠释.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6]5、麻黄、桂枝、白术(或苍术)、甘草。
水煎服。
治寒湿腹胀,身重身冷无汗者,名麻桂术甘汤。
[脉因证治]6、麻黄、桂枝、红花、白芷、细辛、桃仁、赤芍、甘草。
加姜、葱,水煎服。
治伤后着寒,名麻桂温经汤。
[外科补要]7、麻黄八钱,苍术五钱,黄芪一钱五分,草豆蔻六分,柴胡五分,羌活五分,生甘草四分,当归梢四分,防风四分,炙甘草三分,黄芩三分,五味子九个。
胡希恕治慢性病必备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胡希恕治慢性病必备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导读:胡老治疗慢性肝炎的常用方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为什么,又是怎么加减的呢?我们看看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个方剂在这个临床的应用也挺广。
那么这个方剂我们看起来呀,它没有半夏,所以它不治呕,在这个书上呢,也是不呕而渴。
它这个瓜蒌、牡蛎也是个方剂呀,你看那个《金匮要略》里有,瓜蒌牡蛎散呀,它治渴。
那么不呕而渴的柴胡证,这个方剂的很多。
这个方剂同时呢,它有桂枝、甘草,心悸、气上冲,这个气上冲呀,常常的这个水伴气往上,往下就小便不利。
这个瓜蒌配合牡蛎,不但止渴,它也治里面那个微结,所以这个方剂需要大便秘结,偏干,不是大便稀,里头有微结,它没显出大柴胡汤心下急那个样子,但是大便偏干。
咱们说这个瓜蒌根同这个瓜蒌呀,它有共同之点,但是它是一个滋阴解渴的药,那瓜蒌也有一点;瓜蒌有点缓下作用,这瓜蒌根也有一点。
瓜蒌根是苦寒的,它以解渴表现得特殊。
所以这个方子,如果柴胡证不呕,它特殊,而渴,那么如果心下这病人感觉有所结滞,但是也不像那个大柴胡汤的厉害,他是微结,我们可以用这个方子。
再有气上冲了,或者心悸呀,都可以用。
这个方子我们根据药物分析,在临床上应用挺特别,有很多的顽固低烧,现这个方子的很多,可以是根据这个情况:有柴胡证,渴,特别无力。
这个瓜蒌根这药呀,它是强壮性的滋阴药,它起强壮作用。
我们小柴胡汤就感觉是疲倦无力,这个柴胡桂姜汤呀,更疲倦无力。
我们常遇着肝炎患者就知道了,特别的疲倦无力,甚至于肩背痛,它都是桂枝的关系了。
有些西医诊断的无名低烧呀,用柴胡桂姜的机会很多。
而这个方剂呢,由于它是多少有点补虚的作用,所以对于慢性的疾病最多见。
但是他胃并不坏,所以大便还偏干嘛,他要偏稀这个方子还不行。
所以它不用人参。
这个书里头呀,就这么一节我们可以介绍一点,“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小柴胡汤: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活用的7个加味法

▲小柴胡汤: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活用的7个加味法
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7个小柴胡汤加味法,堪称经方活用之典范,一起来学习吧!
小柴胡汤临床使用十分广泛,是少阳病的代表方,
辨证要点:为半表半里热证或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纳差者。
经方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炙甘草。
胡老的常用加味方:
1)小柴胡加生石膏汤。
适应症:小柴胡汤证兼有口干舌燥者。
外感表解而热不退多现本方证。
发热、不欲食而口苦、头痛者,本方有捷效。
特点:肺炎汗出而喘,若有柴胡证,不可与麻杏石甘汤,宜本方,尤其小儿肺炎更多本方证。
其他如腮腺炎,淋巴结炎,乳腺炎,睾丸炎等均有奇效。
2)小柴胡加桔梗汤。
适应症:小柴胡汤证兼有咽痛、排痰困难者。
3)小柴胡加橘皮汤。
适应症:小柴胡汤证而哕逆、干嗽频作者。
4)小柴胡加芍药汤。
适应症:小柴胡汤证而腹挛痛者。
5)小柴胡加吴茱萸汤(小柴胡汤与吴茱萸汤合方)。
适应症:治二方合并证,即小柴胡汤证兼有胃虚寒,干呕,吐涎沫,胸闷或头痛者。
6)小柴胡加苓术汤(加茯苓、苍术)。
适应症:小柴胡汤证大便溏、身浮肿而小便不利者。
7)小柴胡加丹参茵陈汤。
适应症:小柴胡汤证胸胁满而烦,小便黄赤者。
肝炎患者常见本方证,小儿尤多。
评述:以上7种加味法,可谓是经验之谈,若能细心研究体会,定能获益良多。
#健康2021#。
胡希恕桂枝汤加术附使用经验:五十肩

胡希恕桂枝汤加术附使用经验:五十肩
更年期女性出现的肩周疼痛,抬举障碍,夜间疼痛明显,怕风怕冷,情志抑郁,舌淡脉沉。
此类病人针灸,针刀,银质针效果均一般,《不包括全国同仁效果都一般,可能本人水平一般。
》封闭有效但不长久且病人多不接受。
使用胡老桂枝汤加术附效果明显,一般两剂即有好转。
可临证加减,也可原方使用。
基本方我附子一般用30克,苍术15,桂枝疼痛剧烈可多用,一般15到45,汗多白芍可多用些同时加赤芍。
大枣5枚甘草10.中焦虚弱可多用,甘草可为附子用量的两倍。
同煎两到三小时可放心服用。
情志不舒可合四逆散加减。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毛进军:经方越用越灵的_“六个要诀”毛进军:经方越用越灵的“六个要诀”2014 年 6 月1 日尊敬的各位同道老师,大家好。
我是一名临床医生,在辨方证和活用经方方面有一些体会,想跟大家在一起讨论一下。
我今天要讨论的题目是“辨方证、活用经方的思考和体会”。
关于辨方证,我最为推崇经方大师胡希恕胡老的学说。
当代的经方医家,像冯世纶教授、黄煌教授等,他们学术思想的精髓也是方证相应,并各有其独到的见解。
冯教授秉承胡老的学术思想,将辨方证、方证相应的理念应用的炉火纯青。
黄煌教授是用体质来辩,就是比如说柴胡体质、黄芪体质、白术体质呀,他这个体质学说到最终还是一种方证相应。
冯教授、黄教授在经方方证相应这方面造诣都是很深的,屡起沉疴大症。
辨方证而论治,它是在八纲辨证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伤寒论》有辨六经的方法,而具体辨别出不同的方证,才是最根本的辨证方法。
这种辩证方法我认为是由博返约、大道至简的辨治方法,越是大道越是至简,越是能为人类做出贡献,越是最好的辨证方法。
为什么现在一说起胡希恕教授,国内、国外都称他是经方大师呢?他没疗效能称经方大师吗?所以说辨方证是一个十分严谨的,有科学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很强的中医学术,关键是这个方法的可重复性强。
我在临床上使用经方的比例比较大,效果也比较好,这几年总结了几句话,也就是活用经方的要诀:“明辨六经,顾及兼证,重视两本,方证对应,据机合方,药参神农”。
明辨六经。
也就是辨方证的方法,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辨方证首先要明辨六经的病位和病性,临床辨证时,遇见一个病,不论它多么错综复杂,首先要明辨六经阴阳属性,即辨证首明阴阳,中医治病就是临证首明阴阳,你辨明了六经阴阳,就是明医。
我们首先要通过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原则,辨清属于六经中哪一经的病证,或哪几经合病、并病。
确定病位,然后区分病性,也就是阴阳盛衰所表现出的寒、热、虚、实,这就是明辨六经。
胡希恕讲痹症经方治疗

胡希恕讲痹症经方治疗胡希恕讲痹症这个范围相当的广啊,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痛自然属于这种,那么,像这个类风湿啊,骨质增生啊,都归纳在内的。
以致于这个神经发炎,骨节痛苦,先人啊分不开的,都叫做痹痛,此刻呢,我们有几节书,要复习复习。
一、仲景对于痹症的条则在金匮要略里头,在痉湿暍篇里头,特意提出了一个湿痹。
①他说太阳病,关节痛苦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桂枝去桂(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这节说是啊,他就指这风湿。
因此他也当太阳病了,也相关节痛苦,发热而烦。
那么这种病,假如太阳病呢,这个关节痛苦而烦,这是一个表实这样一个证候。
太阳伤寒,他是一个身痛,腰痛,骨节痛苦。
那么假如真实的太阳伤寒证呢,他脉他要浮紧的。
那么此刻这个脉呢,沉而细,这个沉脉呀,先人以为,这个沉脉也主里,也主寒,也主水,因此在这个《金匮要略》里头,这个水,就是这个水肿这种的病,他说脉得诸沉,当责有水。
那么这个,这一段,这个病主要的是这个里虚,因此脉沉细嘛,而饮不行,水不可以,因此这个叫湿痹,这个不是太阳伤寒。
太阳伤寒应当脉浮紧呐,这里脉沉而细,说明是里虚有停水。
那么先人呢,管这种的身体痛苦叫作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从这节上说,这个温痹的证候也不同样。
那么要假定这种状况,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那我们碰到关节炎这种状况,身体痛苦而烦,类似表证,他这个主要因为小便不利,我们这个讲伤寒论也有啊,那么里头有停饮,小便不利,你不利小便表不解。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利小便,里气一畅达,内外也和,也自然汗出尔后解。
这一段就说明这个问题。
那么这个湿痹啊,因此有这种表热的证候。
就因为水不可以于里,可表气也闭塞,因此发生这种表证。
那么这个呢,不要误于表的证候,一味发汗不可以的,我们在伤寒论,有多少节了。
有一节我还记得,说这个太阳病,发汗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恶寒,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他要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胡希恕伤寒论用方经验

胡希恕伤寒论用方经验伤寒论用方经验:摘自《病位类方解》桂枝汤……特别应当值得注意的是,以“伤寒是伤于寒邪,中风是中于风邪”解释太阳病、桂枝汤,将很难认识太阳病、桂枝汤、甚至,伤寒》全书。
P62桂枝加桂汤……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经验,则知此所谓惊恐,不是指来自外界的可惊可恐的什么刺激,而是指一种发惊发恐的神经症,若瘀血痰饮诸病,皆可致惊恐为证明的发作,尤其不正当的错误治疗,更促使证的发生。
桂枝加龙骨牺牲牡蛎汤……此实治失精的主方。
水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10克、附子3克(是我经验用量,与原方稍异)名曰二加龙牡汤,于此二方适应证加减之,治此证确有奇效。
P73 小建中汤……本方治腹痛如神,胃溃疡的剧痛,或痢症而腹痛甚者,用之亦多验。
P77桂枝去芍药汤……临床如肝病证见腹满,大量使用芍药,可以起到很好的治下腹满的作用,相对于腹满的就是不满,故去芍药,此说更为合理。
P81茯苓甘草汤……失眠而心下悸者,以本方加龙牡有良验。
P100五苓散……基于多年的经验和苦心研究,小便频数,大多由于有液体废物的蓄积机体欲尽快自泌尿排出的反映,但限于自然的良能,虽则小便频数,终不能达到预期的要求,此时与以利尿的适方,使废物快速排出,则小便反不数矣。
P107越婢加术汤……依据实践证明,本方所主水肿证,为由于肾功能的障碍,小便不利而致的水肿,对于肾炎患者的水肿和腹水,屡试皆验,尤其令人惊异者,不但水肿者,肾炎的本病亦得到彻底的治愈。
P116 越婢加半夏汤……咳逆喘甚,目突如脱者,曾以本方试之确有验。
P118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加石膏汤:于葛根汤加生石膏45~100克。
治葛根汤证口舌干燥而烦躁者。
葛根加桔梗汤:于葛根汤加桔梗9克。
治葛根汤证咽痛或排痰困难者。
葛根加薏苡仁汤:于葛根汤加生薏苡仁15~30克。
治葛根汤证关节痛、或有痈脓者。
葛根加苓术附汤:于葛根汤加茯苓、苍术、附子各10克。
治葛根汤证而有关节痛烦,尤其有作用腰背部拘急痛,故于脊髓炎亦有良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希恕谈经方的加减运用之道
胡希恕谈经方的加减运用之道关于经方的加减,在伤寒医家中,大致有三种:
一种是运用经方不加减,能熟练的运用经方,保持经方的纯洁度;
二是运用经方适当加减;
三是研究伤寒的理论,却用五脏辨证的方法处方。
通过我们前面对胡希恕经方纯真度的分析,可以知道胡希恕运用经方基本是原方应用。
有些医家以为经方太少,不能应付复杂的临床局面,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天下的疾病难以计数,仲景把他归结为“六病”,可以说是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后世医家多用症状确立病名,去道远矣。
这种做法一直到我们的《中医内科学》,并且中医学子都是用《中医内科学》来武装自己的。
所以很难体会仲景的诊疗思维,要想学好经方,提高疗效,必须先放弃《中医内科学》的论述。
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中医内科学》学得越多,接受经方就越受拘束。
徐灵胎和陈修园主张烧掉仲景后的医书,最初笔者以为是言辞过激,崇古过甚。
后来理解为应该把仲景的《伤寒论》放到应有的位置上,《中医内科学》可以作为一个小小的补充,中医必须以《伤寒论》作为学习的重点。
如果用量化的话,经方当占百分之九十,
《中医内科学》占百分之十。
就中医而言,学科分的越细,实际上是离中医越远。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经方数量少,又没有分型,如何能应付临床呢?所以有人提出经方贵在加减,如用小柴胡汤加丹参、鸡骨草治疗肝炎,用麻杏石甘加鱼腥草、双花治疗肺炎,其实这都是误解经方所致,用的看似经方,实际上是用后世的五脏理论运用经方的,只是把伤寒方当成了一本方剂学,看似用经方,实际非也。
岳美中先生对于运用经方不可随便加减深有体会,在其文集中记叙到:“运用古代成方于临证时,如证与方合,最好不要随意加减。
1941年在唐山,诊治一李姓妇女,年50余,半年来经常尿血,频而且急,尿道痛,经多方医治未效,其脉数,小腹痛拒按,此虽下焦蕴有湿热,但久尿脓血必致阴伤,处以猪苓汤: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阿胶6克,滑石9克。
药尽3剂,诸症均逝,数日后又复发,但稍轻,因思其久病必虚,则于方中加山药9克,服药3剂,诸症反而加重,虑其加山药恐有失当之处,去之,复进3剂,诸症又减,只余排尿时尿道稍感疼痛,又虑及尿道久痛恐有砂石瘀滞,加入海金沙9克以导其浊,药后两剂诸症大作,鉴于2次反复失败的教训,再不敢任意加减,乃守猪苓汤原方,服10剂而获痊愈。
我再指导学生临证时,常以此例相告,谓古方不可任意加减,若欲加减,宜谙习古人之加减法而消息之。
”这看
似个案,实际上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因此运用经方要谨慎加减。
当今临床上我们经常看到一张处方中,行气、活血、补正融为一体,甚至加点药理研究的东西,所谓乌梅能抗过敏,黄连能治早搏诸如此类,方子越开越大,而仲景的方子多是3-8味药,这是值得我们反思。
仲景的方子和后世的方剂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后世方就是按药物的功效,堆积起来的。
经方则是功效、气味的综合体,这是很不一样,我们在开方时,有几个大夫考虑到气味的化合之妙呢?所以说只要我们的水平还没有超过仲景,最好是老老实实,不要胡乱加减。
更不要自以为得仲景之妙,自出机杼,自己组方子。
李阳波曾经说:“从仲景的112方,发展到明清的多少千方,多少万方,方剂越来越多了,这究竟是中医发展的标志呢?还是中医没落的标志?我在这里作一个大胆的结论,这是中医没落的标志。
”李阳波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医生已经不知道“察机”治病了。
其实细看仲景的方剂可知,很少有对症治疗的方子。
原因在于:察机治病。
不是失眠就用合欢皮、远志、菖蒲,不是食欲不好就用山楂、麦芽、谷芽。
以下是笔者治疗的几个医案,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此类问题。
例1:某男,腰痛,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不能俯仰,有时放射到腿,腰部怕凉,脉浮弦,处麻黄汤原方,数剂即愈。
运用的依据,脉浮、腰痛、怕凉,脉证均支持为太阳病,结合35条原文“太阳病,
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故用麻黄汤。
还有一点须指出,论中所说的发热,不要和后人用体温计所量的体温等同起来,仲景时代没有体温计,发热也可以是病人的一种感觉,但是体温不一定高。
因此,不管是主观的还是客观都可以叫发热。
例2:某女,49岁,汗出如洗,医诊为更年期综合症,脉浮缓滑,舌淡红苔薄黄。
根据脉和证处桂枝汤原方,药后啜粥。
将息一如桂枝汤方后注。
数剂即愈。
运用桂枝汤的依据: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 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这和更年期的症状描述相似,又有脉的支持,当然可以断为太阳病。
后世说盗汗多阴虚,自汗多阳虚,其实在仲景的书中没有这样的言论,万万不可用后世的理论束缚头脑。
例3:某男,72岁,脑溢血后遗症,十年前突发脑溢血。
现反应迟钝,嗜睡,口角流涎,肢体左侧不遂,走路困难,语言表达能力甚差,问答时可以点头示意。
诊脉之际发现肢体发凉,触摸下肢也发凉,问其是否四肢发凉,点头称是。
脉细弱。
子女告知平时血压高,服药维持尚可。
断为少阴病,处四逆汤。
我们分析一下这个病例,证是四肢凉、嗜睡,脉象细弱。
脉证合参,
支持少阴病的诊断,所以用四逆汤笔者举例子绝不是为了彰显水平的高低,是探讨如何用经方,例2更年期盗汗一般多用二仙汤加一些补肾药,实际是一种惯性思维,没有用仲景的思维武装自己,依然是用后世的一些思路,把疾病的一些症状当成病名,再分几个型。
不是说这种模式不对,至少仲景不是这样用药的。
一言以蔽之,要想用好经方,必须放下后世的理论,回归仲景的六经辨证,运用仲景的思维武装自己。
能如此,经方需不需要加减已经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