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 经方大师胡希恕 治癌高手许振寰

合集下载

经方大家胡希恕:一张大柴胡汤解决...

经方大家胡希恕:一张大柴胡汤解决...

经方大家胡希恕:一张大柴胡汤解决...胡希恕先生是目前备受推崇的经方大家,老先生在临证中特别喜用的一张经方就是大柴胡汤,用它可以变化治疗多种急慢性疾病。

今天,小编将带大家通过四则医案学习下胡希恕先生用大柴胡汤治疗慢性疾病方面的经验。

一、脑动脉硬化症(眩晕)许某,男,46岁。

初诊:1965年4月7日。

在某医大曾做腰穿,诊断为“蛛网膜炎”“脑动脉硬化”“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喘息性支气管炎”。

服中西药毫无疗效,观其所用中药多属活血平肝潜阳诸法。

近来看报、看书等用脑时则视物昏花,头晕头痛,耳鸣发热,两太阳穴发胀,胸胁苦满,心口常有气上冲之感,咳喘吐黄痰,量多,手足心热,口干不思饮,左腿外侧疼痛,苔薄白,脉沉弦。

辨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夹痰夹瘀。

注:阳明少阳合病,阳明病,外发潮热,而大便稀溏,小便自可,胸胁满硬不消者,是胃气上逆,胆经不降,少阳甲木之贼戊土也,宜小柴胡汤(方在“少阳”),泻少阳之经邪,补阳明之腑气。

又或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吐,舌上白胎者,此亦少阳之贼戊土也。

以胃主受盛,乘以甲木之邪,腑气郁遏,受盛失职,水谷莫容,非泄则吐。

甲木冲塞,上焦不通,津液瘀浊,则舌起白胎。

心窍于舌,津郁于心,故胎见于舌,肺主津,其色白也。

宜小柴胡汤,泻少阳之经邪,补阳明之腑气。

经腑松畅,则上焦通而津液降,胃气调和,汗出表解矣。

大柴胡汤,为表里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效。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柴胡(15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洗(9克)生姜切(15克)枳实(9克)大枣擘(4枚)大黄(6克)处方: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2g、枳实10g、生姜10g、大枣4枚、炙甘草6g、桂枝10g、赤芍10g、红花10g、茯苓10g、大黄6g、生石膏45g。

胡希恕经方故事(三)

胡希恕经方故事(三)

胡希恕经方故事(三)15、鳖甲煎丸治脾大有验鳖甲煎丸这个药现配很麻烦,以前在药店有成药。

现在大概在武昌、汉口有这种药生产,在北京也有这种药生产,但是药厂把这个方子的药味减少了,所以它就不好使了。

在杭州生产的这个药,挺好使的。

我用这个药治过肝炎的脾大,的确有效果,因为这个脾大,它是有瘀血,不能求急治,用猛攻的方法是不行的,用这种丸药就比较好。

现在一般用大黄蟄虫丸,也挺好使。

编者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中记录有用鳖甲煎丸治肝硬化脾大的费某医案,可参看。

16、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疟疾神效《伤寒论》第147条曰:“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外台秘要》方,曰:“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服一剂如神。

”这个“多寒少热”,或者“但寒不热”,都现的是柴胡证,就是这篇头一条说的那个“疟脉自弦”,不是牡疟那种情况,也不是里头有水造成的。

这个方子后头有个小注“服一剂如神”,这个确实不假。

也不光是“寒多微有热”,或者“但寒不热”,只要合乎柴胡桂枝干姜汤应用的条件的话,的确是其用如神。

北京这个地方,患疟疾的病人较少,在这儿我没有用它治过疟疾。

我有一个朋友叫张秋水,他在江西行医,他回来跟我说:“我就用这个方子治疟疾,真好使,就用这么一个方子加加减减就可以了。

”我们俩是同学,他后来在江西的一个大学当教授,当教授挣的钱也不够他花,他就给人治病,他的医术也挺好。

他说他光治疟疾就行,一天就很忙,江西那个地方得疟疾的人多得很,他没用其他的方子,就用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

所以“服一剂如神”,古人也有体验,可见治疟疾时选用这个方剂最多这个方剂主要是针对什么呢?身无力,胸胁满,心下这个地方觉得堵、有结滞,但是不厉害,还有一点拒按,但不像阳明病实结的那个样子,身上没有汗,光脑袋出汗,这就是有气上冲、表不解的情况。

凡此用它就可以。

高血压、支气管炎、冠心病,经方大师胡希恕有妙方!

高血压、支气管炎、冠心病,经方大师胡希恕有妙方!

高血压、支气管炎、冠心病,经方大师胡希恕有妙方!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不仅临床经验丰厚,对仲景方也很是青睐,且醉心于仲景方的研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对于高血压、支气管炎、冠心病等杂症,胡老匠心独运话新裁,妙用经方出奇效。

今且介绍几个胡老治疗杂症的妙方,精彩且看正文!1冠心病实证:柴胡四钱,半夏三钱,白芍三钱,黄芩三钱,枳壳三钱,桂枝三钱,桃仁三钱,牡丹皮三钱,茯苓四钱,大黄二钱,生姜三钱,大枣4枚,炙甘草二钱。

虚证:柴胡四钱,白芍四钱,枳壳三钱,半夏三钱,瓜蒌一两,薤白三钱,桂枝三钱,桃仁三钱,牡丹皮三钱,茯苓三钱,炙甘草二钱。

2梅尼埃综合征茯苓三钱,桂枝三钱,白术三钱,炙甘草二钱,吴茱萸二钱,川连二钱,龙胆草三钱,钩藤四钱,磁石一两。

每3日1个疗程,隔5日再服1次。

3高血压病汉防己一两,夏枯草六钱,草决明一两,钩藤八钱,炒荷叶四钱,珍珠母一两半,野菊花一两,红花三钱,生桃仁三钱,黄芩五钱。

4支气管炎熟附片四钱,桂枝三钱,五味子三钱,当归五钱,白术五钱,麻黄一钱,细辛一钱,乌梅三钱,防风三钱,僵蚕三钱。

5骨折脚肿柴胡一钱半,枳壳三钱,赤芍、白芍各三钱,厚朴三钱,猪苓四钱,生甘草三钱,坤草五钱,陈皮一钱半,牛膝三钱,香附三钱,高良姜三钱。

6麦粒肿黄芩二钱,防风二钱,浙贝母二钱,连翘三钱,赤芍三钱,生地黄三钱,旱莲草四钱,甘草一钱,仙鹤草五钱。

7血小板减少症鸡血藤、生地榆、地骨皮、牡丹皮、乌贼骨、侧柏叶、生地黄、升麻、黄芪。

8咳吐血验方黄芩二钱半,黄连一钱,大黄二钱(另包),茅根二两,生地黄一两,牡丹皮四钱,仙鹤草四钱,牛膝三钱,杏仁泥三钱,棕榈炭三钱,藕节5枚,荷叶炭三钱。

9小儿脑出血或先天性失明方人参二钱,白术二钱,云苓二钱,当归二钱,熟地黄三钱,甘草二钱,枸杞子二钱,菟丝子二钱,炒杜仲二钱,山茱萸二钱,肉苁蓉二钱,巴戟天二钱,砂仁二钱,川牛膝二钱,鹿茸二钱。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的72条经方笔记山海精舍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的72条经方笔记山海精舍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的72条经方笔记山海精舍1、温病不能发汗,又不能吃泻药,更不能用火攻,只能用白虎汤。

真正的温病实证(表现为说胡话,大便干,下同时用强壮滋阴解热药活不用生地用人参也可),可用大量的麦冬30克、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黄。

2、疾病伊始有两类表症:有发热恶寒的,是发于太阳病,无热无寒的是发于少阴病。

3、表症发汗后就是桂枝汤发汗后表不解还用桂枝汤,那么麻黄汤发汗后表不解可不能用麻黄汤了,也用桂枝汤。

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用药有个定法:发汗后,下之后这个表不解,太阳病不解,不能再用麻黄汤,都要用桂枝汤,可见这个桂枝汤最平稳不过了,就是用了桂枝汤,表还没有解,也还要用桂枝汤不用麻黄汤,这是定法。

4、里热大烦渴,这是白虎加人参汤证,脉洪大,身热有汗,口舌干燥,就可以是白虎汤证,但津液太伤就渴了,渴的时候就必须加人参兼养胃。

5、越婢汤(麻黄生姜甘草大枣石膏)主治风水,就是全身肿,脉浮,出汗,身上没大热,重用麻黄治表有水气,要发水气,麻黄非重用不可。

6、感冒者,随便吃点发汗药但要是明显小便不利,身上发热等,你要不利小便,这个表是不会解的,所以该用解表的还要用,非加利尿药不可,如桂枝去芍药加白术、茯苓方。

7、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各四两)不仅治脚挛急,也治肚子疼,下肢软也可以用,古人又称“去杖汤”;甘草小便数可以用,但如果病人有浮肿,甘草影响小便不利,更使水没有出路了,所以用甘草要多加小心。

8、凡是小便数,决不能发汗。

病人感冒,但又憋不住尿、频数,说明有感冒也有泌尿系感染,先不要治感冒,先治小便频数,用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9、“甘温除大热”不是说遇到大热就用甘温,这是错的,可是有一种需要甘温来解大热的,非用甘温不可。

比如桂枝汤,是桂枝汤没有不发热的,可有一个条件,脉必须弱,人必须有津液丧失的情况,百试百验。

比如甘草干姜汤,能治疗津液虚衰的厥逆,可不能遇到厥逆就用甘草干姜汤。

10、葛根是一个专务解肌的药,治肌肉痉挛,临床上无论是感冒或流感,这个人无汗、恶寒厉害,项背强明显或不显,就考虑用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没有麻黄是治疗有汗的。

王三虎:我用经方治癌症(附肝癌的调养与中药方)

王三虎:我用经方治癌症(附肝癌的调养与中药方)

王三虎:我用经方治癌症(附肝癌的调养与中药方)我用经方治癌症作者/王三虎•我的学医经历中医的春天来了,经方的夏天来了,我有幸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乘上了中医这艘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快船,我觉得我是幸运的。

我14岁开始学医,在16岁左右有幸得到一位基层中医的指导,他说:“古人说过,通伤寒者,医门之过半也”。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就觉得那就好办了吧,就背吧,但是那个时候我还知道的很少。

用了三四年时间,把我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背《伤寒论》,可以说达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

几年以后,我考上了渭南中医学校,在学校里,《伤寒论》对我来说,可以说是他乡遇故知,继续进一步的学习。

中专毕业留校以后,我经过四年的努力,考上了南京中医药学院伤寒专业研究生,在三年攻读伤寒专业学位期间,我觉得《伤寒论》的重点和精华在经方,所以我当时写了近三千张卡片,主体就是“经方各科临床新用”。

1988年毕业以后分配到,1992年我就出版了第一本书《经方各科临床新用与探索》。

当时陈亦人教授非常激动,要求我把书寄给他,然后在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课上推荐,然后把书钱寄给我,这件事使我久久难忘。

再经过了多年的临床实践,尤其是我在临床上发现张仲景寒热并用的方法,是一种非常好的思路。

在《经方各科临床新用与探索》这本书中,我的创新就在于:老是讲寒热错杂、心下痞满、辛开苦降,我总觉得不得其解。

那么我们怎么就能知道心下痞一定就是寒热错杂的呢?我在书中就提出必然有寒热两种表现于一身的证据,比如说舌红而苔白,比如说心中灼热但是不能吃凉的,比如说心里想吃凉的但是一吃凉的就拉肚子等等。

有了这种理论的准备,我在中医临床上就如鱼得水。

当初最出色的病例,都是寒热并用的结果。

所以在早年就写了论文《寒热并用治疗内科杂病经验》。

1998年我升为正教授以后,对我来说命运出现了转机。

肿瘤研究所的负责人邀请我到肿瘤研究所工作,我说为什么想到我呢?他说你能背过伤寒论啊!现在看来这句话太高明了,他虽然当时说这个话,但是他当时也未必认识的到,我也未必认识的到现在的这种状况。

我的经方之路3页百草居(原华夏中医论坛)

我的经方之路3页百草居(原华夏中医论坛)

我的经方之路3页百草居(原华夏中医论坛)中医发展主要靠中医院,学院派也是要到中医院去临床的,也属于中医院一派。

但是中医院发展它有战略,它发展西医,搞中西医结合,搞得也蛮好,大楼造的也很高。

象无锡中医院去年业务收入超过三亿了,历史最高。

你不能说它不搞中医,现在最有名的中医都是这个体系出来的。

写的论文讲的课也很有水平,但问题来了,百姓很怀疑中医,甚至有人要取缔,这肯定是某方面出问题了,只是大家都没去想它。

我老爷子有个观点,说搞中医不能在中医院,要在西医院,中医院要搞西医,你不懂西医搞纯中医别人看不起你,让你边缘化。

他认为中医院的模式是培养不出好中医的。

在西医院能搞好中医,有个成功的典范,江阴的薛蓓云。

我刚开始没把她重视,仔细看了她的学术观和介绍后,开始琢磨她的成功之道。

我猜她的网名是江苏中医薛蓓云的简称,不知对不对?我跟一些西医素有往来,西医也知道一些疾病他们没招,他们有想法,但是没药,所以他们也希望中医能帮他们一把,比如治溃疡性结肠炎激素效果是好的,但是副作用太大;比如糖尿病有个肠麻痹,胃胀,便秘;比如血液病血小板低,他不能老挂个血小板,价格也太贵;比如失眠不能每天去吃安眠药;比如高血压吃了西医血压正常了,但头晕。

这些他希望中医能有办法,那他们会找谁呢?找熟悉的医生,找方便一点的医生,最好是本院的。

薛医生就这样横空出世,一发不可收拾,都限号了。

她能成功首先她虽学中医,但她是个西医,她知道西医的弱点,她知道中医的劲往哪使,黄师那套东西也很实用,光这样还是不会成功的。

她有天时地利人和才是她成功的关键,何谓天时?西医有弱点,需要帮忙。

何谓地利?她是本院的,非常方便。

何谓人和?她本人努力,人又聪明,与周围西医关系融洽,刚开始西医也愿意找她来试试。

所以她不成功都难!因为她搞得是全科,学术水平会比专科医生高一截,这是未来的方向。

我就想她的成功模式能否复制,给中医界带来福音,前提是中医学院毕业后进入西医院,这个很难,大范围复制性不强。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内容简介······《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经方用药初探》探讨经方用药,即在经方理论指导下,探讨怎样临证用药,以实现有是证,用是药,以体现方药对应。

通过分析161味药分别在方证中的作用,探明该药的性能、功效及适应证,探讨每一药味与方证的关系及与六经的关系,以达到正确熟练运用该药。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经方用药初探》第一讲论述经方用药特点;第十讲概说六经用药;第二讲至第九讲论述经方常用药味,具体论述分以下四项为纲目:【药物基本知识】、【解析所在方证】、【解读药味特点】、【药物功用述要】。

适合中医临床工作者参阅。

举报目录······第一讲经方用药特点一、经方用药与时方用药有明显不同二、经方用药起源于神农三、经方用药理论是八纲六经第二讲解表药一、桂枝二、麻黄三、葛根四、生姜五、葱白六、苏叶第三讲吐下药一、瓜蒂二、芒硝三、巴豆四、甘遂五、大戟第四讲清热药第五讲温阳强壮药第六讲补虚益气药第七讲祛饮化痰药第八讲理血药第九讲其他用药第十讲六经用药概说豆瓣成员常用的标签(共6个) ······经方(4) huxishu(2) 中医(2) 阅读(2) 伤寒论(1) 本草(1) 我来说两句短评······ ( 全部 1 条 ) 热门 / 最新 / 我关注的 0 有用严小天 xx-11-19 3.9 经方源自本经! 我来评论这本书读书笔记······我来写笔记按有用程度按页码先后最新笔记展开第284页 D (xx不朽) 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即太阳病即表阳证,少阴病即表阴证,阳明病即里阳证,太阴病即里阴证,少阳病即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表阳证用汗法,表阴证用强壮发汗法,里阳证用清热法,里阴证用温补法,半表半里阳证用和解清热法,半表半里阴证用和解清热温下法。

毛进军:经方越用越灵的 “六个要诀”

毛进军:经方越用越灵的 “六个要诀”

毛进军:经方越用越灵的“六个要诀”2014 年 6 月 1 日中医爱好者729人阅读1条评论尊敬的各位同道老师,大家好。

我是一名临床医生,在辨方证和活用经方方面有一些体会,想跟大家在一起讨论一下。

我今天要讨论的题目是“辨方证、活用经方的思考和体会”。

关于辨方证,我最为推崇经方大师胡希恕胡老的学说。

当代的经方医家,像冯世纶教授、黄煌教授等,他们学术思想的精髓也是方证相应,并各有其独到的见解。

冯教授秉承胡老的学术思想,将辨方证、方证相应的理念应用的炉火纯青。

黄煌教授是用体质来辩,就是比如说柴胡体质、黄芪体质、白术体质呀,他这个体质学说到最终还是一种方证相应。

冯教授、黄教授在经方方证相应这方面造诣都是很深的,屡起沉疴大症。

辨方证而论治,它是在八纲辨证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伤寒论》有辨六经的方法,而具体辨别出不同的方证,才是最根本的辨证方法。

这种辩证方法我认为是由博返约、大道至简的辨治方法,越是大道越是至简,越是能为人类做出贡献,越是最好的辨证方法。

为什么现在一说起胡希恕教授,国内、国外都称他是经方大师呢?他没疗效能称经方大师吗?所以说辨方证是一个十分严谨的,有科学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很强的中医学术,关键是这个方法的可重复性强。

我在临床上使用经方的比例比较大,效果也比较好,这几年总结了几句话,也就是活用经方的要诀:“明辨六经,顾及兼证,重视两本,方证对应,据机合方,药参神农”。

明辨六经。

也就是辨方证的方法,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辨方证首先要明辨六经的病位和病性,临床辨证时,遇见一个病,不论它多么错综复杂,首先要明辨六经阴阳属性,即辨证首明阴阳,中医治病就是临证首明阴阳,你辨明了六经阴阳,就是明医。

我们首先要通过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原则,辨清属于六经中哪一经的病证,或哪几经合病、并病。

确定病位,然后区分病性,也就是阴阳盛衰所表现出的寒、热、虚、实,这就是明辨六经。

顾及兼证。

辨六经,辨方证,还要注意顾及病证所挟杂的兼症,因为这个病证是非常复杂多变的,不是按照咱们书上给的条文来得病的,张仲景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大法,一个原则,具体如何辨治,还要我们依据这些方法和原则来操作和实施,一个病除主证外,兼证也多见,我在临床上认为在病变过程中,水、湿、痰、饮、瘀血、气郁、积滞、痞证也非常多见,这些兼证既是发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老师(2、3):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二在跟随刘老攻读中医经典着作期间,1982年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结识了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另一位名老——胡希恕老先生。

记得父亲当时患肺心病住院,病情发展出现肾积水,导尿失败,其中一位名老提出用麝香外敷肚脐,借其芳香开窍之力或许有效,于是院方派人去山西讨回一点上好的麝香给父亲用上,果然尿液点滴而出,可是也就这样了,终未能解决问题。

父亲病情在恶化,高烧、神智昏迷、大小便闭塞不通,已出现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院方邀请中医药大学的六位名老中医(包括董建华、王绵之、我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杨甲三)会诊,有位名老提出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当以扶正为主,先保心肾控制住病情。

84岁的胡老诊完舌象脉象后,提出一个与众人截然不同的“峻剂攻下”法并处方案,还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先解决大小便问题——这就是救人。

态度非常果断。

众名老念其年事最高,便都依了。

但大家都捏着一把汗。

服药到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

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常,肾积水消失,父亲开始下地活动......后来刘渡舟老在胡老着作的序言中写道:“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辩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就这样,一周后父亲出院了。

为表达谢意,父亲准备了两瓶茅台酒让我送给胡老。

老人家那会儿住在东直门医院宿舍——一个小两居室,采光也不太好。

记得那是一个午后,大约3点半的时间,估计老人家午睡已醒,我携礼登门致谢。

胡老连连摆手说:你父亲就是太客气,没这个必要嘛!我说这是家父的一点心意,还请胡老笑纳。

落座后,我见桌子上摆着围棋盘还有布局的棋子,便问胡老:您在跟谁下棋?胡师母在一旁回答:他是自己跟自己下。

有这等下法?我感到奇怪。

胡老问我会下围棋吗?我说只学了一点点,谈不上会。

胡老说:祖宗发明的围棋不仅是娱乐,也是医生看病不同阶段的一种演示,我自己跟自己下,考虑的是用药如用兵,怎么开局、怎么落子、布阵,这里头辗转腾挪,显尽机巧,是为轻灵一路;另一面,走坚实一路,步步为营,渐展威风。

棋局经常会纷繁缭乱,但心绝不能乱。

看病如下围棋,要有识有胆,胆识具备。

我痴痴地听着,这不就是陆游所说的“工夫在诗外”吗!当胡老了解到我在学中医时,便说:我现在每周末给内科医生们还有留学生讲《伤寒论》,你如果愿意,就来听听吧。

我跟他们说一声就是了。

于是我每周末去听胡老讲课,带一个日本产的松下“板砖式”录音机,连听带录,回到家就整理笔记——整整记录两大本,这真是我意料之外的又一大收获!胡老的传授让我实实在在地学会了“读经典”的思维方法,知道什么叫“读书”了。

如此坚持了一年,直到83年夏秋之交,胡老病重住院为止。

胡老先生密切结合临床讲解伤寒论,每发真知灼见,我时有振聋发聩之感!老人家已近85岁高龄,但思维敏捷,颇有口才。

讲伤寒论的篇章结构,气势高屋建瓴;而具体到每一条,甚至每一个字,又毫发毕现,细致入微。

真的,太精彩了!试举一例(一般读者可绕开此段比较专业的文字):伤寒论第31条经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译成白话就是:感冒出现的表证,如果出现脖颈后背发僵不舒展,加上没有汗怕风的症状,用葛根汤治疗。

就这17个字,胡老讲:葛根汤的组成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为何以葛根名汤?是张仲景为了突出“项背强几几”这一主要症状,再从葛根汤的用量上,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依次主治项背强、无汗、恶风,与经文先后顺序一致。

这是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冠以“太阳病”是提醒医家此病还处在感冒的表证阶段,类型可以是“伤寒”,也可以是“中风”。

但太阳病见“恶风”,又颇像桂枝证,然桂枝证是“汗出”,此是“无汗”,何意?本条经文以“恶风”代替太阳病的恶寒,反映出表证有化热苗头(风为阳邪),但尚未形成热像;第三层意思:无汗与恶风相连,含义深邃,这是表证渐趋化热的动态描述。

同时,首揭“太阳病”,煞尾用“葛根汤主之”,恰是太阳病将入阳明病(或者阳明里证外合太阳表证)的一个过渡阶段。

总之,张仲景这17个字告诉医者:此三个症状,“项背强几几”是为突出主证而设,故列为一;“无汗”反映出病起于“伤寒”或者说属麻黄证,但病势在变化,已渐渐失去表“寒”之典型征象,而出现化热之“恶风”,想必张仲景在此动了一番脑筋,故起首曰“太阳病”,而不曰“伤寒”。

这是经文的含义。

运用到临床上,大凡项背僵直不柔和的病人,如颈椎病、颈性头痛、眩晕、背痛等等,都可以考虑用葛根汤为主加减治疗......一部《伤寒论》398条,基本上条条如此,老人家就是这样讲。

胡老才华横溢,一专多能。

早年毕业于北京通才商业专门学校(即北京交通大学前身),后担任哈尔滨市电力公司会计股股长,市政局公署营业股股长。

还在辽宁省立中学担任过英文教师。

日本侵略中国,拒绝为日本人服务,于1936年逃到北京,凭借早年拜师学的中医,于解放初期,与陈慎吾等名医共同办学,传授中医学术,填补了这一阶段我国中医教育史的空白。

胡老一生淡泊名利,治学非常审慎,他的大量医学手稿总是根据临床所得一遍又一遍地反复修改,生前没有出版过一本论着。

然而唯一在六十年代发表的一篇题为《伤寒的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论文,给了医学界一个不小的震动,人民日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历代医家缺乏论述的难题”。

胡老于1984年初春病逝。

在他病逝十五年后,他的大量手稿由老人家的弟子们陆续整理出版问世,他的独特又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大大震撼着中医界。

门里人都知道,在中医四部古典医着中,《伤寒论》是最硬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它是衡量一个中医水平能力的一把尺子。

自宋金.成无己首开其端为《伤寒论》作注解以降,历代医家趋之若鹜,大致分类有三:维护旧论派,错简重订派,辨证论治派。

据粗略统计,为《伤寒论》作注解者,不下500家。

从学术繁荣的角度看,可以说蔚为大观。

但从临床学以致用的角度看,则大失仲景本意。

使一部活泼泼的《伤寒论》变得扑簌迷离,雾障重重。

一批居学术高位拿着丰厚俸禄的研究者,为功名着书立说,抄来抄去,陈陈相因,使《伤寒论》脱离临床束之高阁,被一些有条件捞取学术头衔的人当成抢眼的“冷饭”,而翻来覆去地炒。

乃至大多数临床医生竟不知也不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言之何物?!我们都说中医的精神实质在于辨证论治,如果不能将《伤寒杂病论》有效地应用于临床,那么中医就彻底失去了它的阵地,辨证论治四个字就是形同虚设的空架子。

胡老在病逝二十几年后,又被中医界同道缅怀并造势宣传,除了证明老人家学术上的货真价实外,也凸显出胡老的理论勇气和中医教育家的过人的才华。

他对《伤寒杂病论》的深透领悟,并建立起自成体系的学术思想,不能不说是对仲景学说的历史性贡献。

比如中医的脉学,自晋朝太医令王叔和的《脉经》问世以来,历代奉为圭臬,迨至明朝李时珍父子《频湖脉学》问世,虽以四言诀、七言诀的形式易学易诵,朗朗上口,但与临床脱节,壅赘繁琐,较之仲景脉学已属南辕北辙。

胡老在研究伤寒论的同时,结合数十年的丰富临床经验,认真系统地研究了张仲景脉法,撰写出《脉学概论》一稿,老人家秉长沙遗风(注:张仲景曾做过长沙太守),返博为约,执简驭繁,质朴实用,惟求实效,同时又有很强的理论性、思辨性。

他身在学院,却没有学院派的某些陈腐气,而是推陈出新,别开生面而鹤立鸡群。

有学者甚至评价为:胡希恕先生是继清朝伤寒大家柯韵伯之后200年来,又一位有着独特理论体系的伤寒界经方大家。

如果说刘老在学术上使他的学生脱俗变质、由石变玉的话,那么胡老则是把这玉雕琢成器。

两位中国现代的伤寒大家是我终生缅怀的恩师!三1990年的一个冬夜,在去往东北长春的列车上,硬卧上的我辗转难眠。

我此行的目的是去拜一位高人——老中医许振寰先生。

许老的背景颇有些“奇特”:早在五十年代,父亲在北京东四十条某处开办了一所针灸学校,先后办了八期针灸传习班,约800名学员接受过中医和针灸的学习训练。

许振寰就是其中的一位学员。

他古书底子较好,解放前给一家资本家当管家,理财经营是一把好手。

尽管当时他已经40岁,按学医的年龄说是太晚了,可他很用功也很有心,很快博得父亲的赏识,用他的话讲:经常和恩师同桌共饮,把酒吟诗。

他中医的背功不行,但悟性好,加上有一定的古汉语基础,故而学的很快。

1956年北京中医学院(即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成立后,父亲被卫生部调任组建针灸教研组。

数年后,经父亲介绍,许先生以正式参加工作的名义来到中医学院。

可没过两个月,他提出辞退,理由是工资低而且受约束。

他要干个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换个人这真是个可遇不可求的位置,可他居然“目光短浅”地坚辞不就了。

你说怪不怪?!父亲讲:我看你是个人才才举荐你,唉!想回就回去吧。

回东北时也是这冬天,父亲见他穿得单薄,把自己的棉裤脱下来让他穿上,并给他买了火车票。

许老提起这一段,无不感慨地说:老师对我有知遇之恩。

从此他甘愿流落民间,但他学医、行医、钻研中医一直没有断。

他研究肝病、肾病、肿瘤,数十年如一日。

使用的方法既传统又独特。

他深通佛道,强调“内功”,长期修炼打坐,对道家典籍《周易参同契》、《伍柳仙踪》等顶礼膜拜,那真是焚香盥手,恭敬地展阅。

并能动地把对道家的悟性运用于中医临床,不论诊脉、开方、用药,都离不开道家性命双修的影响——这就从出发点上与教材出身的所谓“正规中医”明显区别开来。

关键还是临床疗效:我几次去长春观摩协助他临证,客观讲,在我所见到的治疗乙肝、肝硬化、肝腹水、肝癌、肾病、白血病、肺癌等老中医有效验案中,许老的疗效是最好的。

他的治疗肝癌研制的成药曾获得过卫生部级鉴定,他的研究成果曾在国家级《中医杂志》上发表。

我90年去长春学习许老宝贵的临床经验时,他已经70多岁了,不论年龄还是医术都堪为我师。

可他总以师兄弟与我相称,我说父亲病逝前在他神识清楚的时候对我说过:你可以拜振寰为师,他行。

许老听后很感动,说:我与恩师是知遇的师徒。

恩师把你托付给我,我当尽义尽责。

记住:要立志,真才空空,傲气盈盈是不行的。

就这样,我拜了第三位老师——许振寰老中医。

我先后三次去长春许老师处,每次一般三个月。

白天帮他抄方看病,晚上听他“讲课”,他很保守,用药很少讲他的思路,而且具体什么药我并不清楚,因为他的儿子专管药,我看到的药已是药物混合后制出的粉剂了。

许师有时喝点酒高兴了,泄露两句,你一追问,他又不说了。

于是让我产生很大的神秘感与好奇心。

老师志向高远,算是“久有凌云之志”吧。

1991年12月,吉林省抗癌协会为其举办了一次“许振寰老中医治癌疗效研讨会”,邀请省医大一、二、三院的专家教授参加,并由一部分癌症患者现身说法。

按照会议程序,必不可少的要有一篇许老的学术报告。

这下可难住了老先生,他不想具体谈他的学术,拿出真实的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