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大家胡希恕《经方传真》用药配伍规律

合集下载

浓缩干货:胡老的《经方传真》精简版

浓缩干货:胡老的《经方传真》精简版

浓缩干货:胡老的《经方传真》精简版为了看起来方便,我把胡希恕先生的《经方传真》进行了浓缩精简,这样看起来一目了然,感觉很不错。

所以发上来让大家参考!经方传真胡希恕冯世纶著第一章·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

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

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

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

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6。

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二、桂枝加桂汤方【辨证要点】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甚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见腹拘急而满痛者。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辨证要点】桂枝加大黄汤证,即桂枝加芍药汤证又见里实拒按,或大便不通者。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项背肌肉强急。

六、栝蒌桂枝汤方【辨证要点】病见桂枝汤证,又见痉挛拘急症状,口渴、脉沉者,可辨为本方证。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汗出恶风、不渴者,即表虚不固甚者宜用本方治之。

八、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汗出恶风、汗色黄粘、口渴者本方主之。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脉沉细、四肢微急者。

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身疼明显,纳差、脉沉迟者可选用本方。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咳喘病人不论新久,见汗出恶风脉缓者宜用本方。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失精梦交、脉见虚象者多可与本方。

十三、小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见心悸而不呕者。

十四、当归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血虚明显者。

十五、黄芪建中汤方小建中汤证而有黄芪证者。

【辨证要点】里急腹痛,汗出恶风甚者宜本方主之。

十六、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辨证要点】肢体麻木不仁,脉虚弱,无实象者可选用本方。

十七、桂枝去芍药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杨证又见寸脉浮关尺脉沉,症见胸满,或心悸头晕,或气上冲者可用本方治之。

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附子汤类方

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附子汤类方

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附子汤类方1、附子汤方:(方剂组成)附子(炮)6克,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苓术利小便,伍以附子并解痹痛。

人参补胃气之虚,芍药缓挛急之痛,故此治胃虚有寒饮、小便不利、身疼、骨节痛、或腹挛痛者。

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注解:里有寒则口中和,胃中有饮则背恶寒。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即见此候,急宜温中逐饮,缓则必并于太阴而吐利,故当灸之,并以附子汤主之。

按:“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少阴病虽得之一二日,但口中和而背恶寒,可知为里虚饮聚的为候已显,宜舍表而救里。

本方温中逐饮,可止吐利于未萌,此即良工治未病的手段。

又白虎汤证的背恶寒与本方证很相似,但白虎汤证以热、口舌燥;而本方证以寒、口中和,是亦不难分辨。

第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注解:手足寒而脉沉,则里虚寒甚明,故知身体疼、骨节疼,当为湿痹而非风邪,故以附子汤主之。

按:由本条的说明,则虚寒痹痛,多有用本方的机会。

依据经验,下肢拘急痛,屈伸不利而脉沉者,更有良效。

(辨证要点)胃虚寒饮、骨节疼痛、下肢拘急痛而脉沉者。

(验案)郭某,男性,38岁,病历号178894,1965年11月1日初诊。

四十余日来腹痛腹泻,大便日2-3行,胃脘自觉有冷气,腰痛,下肢酸痛怕冷。

苔薄白润,脉沉细,证属中虚寒饮□阻,治以温中化饮、驱寒行□,与附子汤加味;制附片10克,茯苓10克,党参10克,苍术10克,白芍12克,炮姜6克。

结果:上方服12剂,诸证痊愈。

2、真武汤方:(方剂组成)茯苓、芍药、生姜各9克,白术9克,炮附子3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附子汤去人参而加生姜,故治附子汤证心下不痞硬而呕者。

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_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注解:振振欲擗地,谓身体振振而欲仆于地,即身振振摇的更剧者,太阳病,本宜发汗,但心下有水气,若不兼驱其水,单纯发汗,则虽汗出而病不解,故其人仍发热;水停心下则心悸,水气冲逆则头眩,动及经脉则身_动、振振欲擗地,此宜真武汤主之。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的72条经方笔记山海精舍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的72条经方笔记山海精舍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的72条经方笔记山海精舍1、温病不能发汗,又不能吃泻药,更不能用火攻,只能用白虎汤。

真正的温病实证(表现为说胡话,大便干,下同时用强壮滋阴解热药活不用生地用人参也可),可用大量的麦冬30克、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黄。

2、疾病伊始有两类表症:有发热恶寒的,是发于太阳病,无热无寒的是发于少阴病。

3、表症发汗后就是桂枝汤发汗后表不解还用桂枝汤,那么麻黄汤发汗后表不解可不能用麻黄汤了,也用桂枝汤。

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用药有个定法:发汗后,下之后这个表不解,太阳病不解,不能再用麻黄汤,都要用桂枝汤,可见这个桂枝汤最平稳不过了,就是用了桂枝汤,表还没有解,也还要用桂枝汤不用麻黄汤,这是定法。

4、里热大烦渴,这是白虎加人参汤证,脉洪大,身热有汗,口舌干燥,就可以是白虎汤证,但津液太伤就渴了,渴的时候就必须加人参兼养胃。

5、越婢汤(麻黄生姜甘草大枣石膏)主治风水,就是全身肿,脉浮,出汗,身上没大热,重用麻黄治表有水气,要发水气,麻黄非重用不可。

6、感冒者,随便吃点发汗药但要是明显小便不利,身上发热等,你要不利小便,这个表是不会解的,所以该用解表的还要用,非加利尿药不可,如桂枝去芍药加白术、茯苓方。

7、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各四两)不仅治脚挛急,也治肚子疼,下肢软也可以用,古人又称“去杖汤”;甘草小便数可以用,但如果病人有浮肿,甘草影响小便不利,更使水没有出路了,所以用甘草要多加小心。

8、凡是小便数,决不能发汗。

病人感冒,但又憋不住尿、频数,说明有感冒也有泌尿系感染,先不要治感冒,先治小便频数,用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9、“甘温除大热”不是说遇到大热就用甘温,这是错的,可是有一种需要甘温来解大热的,非用甘温不可。

比如桂枝汤,是桂枝汤没有不发热的,可有一个条件,脉必须弱,人必须有津液丧失的情况,百试百验。

比如甘草干姜汤,能治疗津液虚衰的厥逆,可不能遇到厥逆就用甘草干姜汤。

10、葛根是一个专务解肌的药,治肌肉痉挛,临床上无论是感冒或流感,这个人无汗、恶寒厉害,项背强明显或不显,就考虑用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没有麻黄是治疗有汗的。

经方传真(四)----胡希恕、冯世纶

经方传真(四)----胡希恕、冯世纶

经方传真(四)----胡希恕、冯世纶第四章·白虎汤类方一、白虎汤方【方剂组成】知母18克,生石膏45-100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用法】以上四味,水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方解】石膏、知母除热止烦。

甘草、粳米安中养正。

此治热用寒,而不为寒伤的良法。

按:世人皆知石膏性寒,但石膏质量重,溶解于水的成分有限,若不大量用则无效。

《神农本草经》谓为微寒即由于此。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注解:《金匮玉函经》此条云:“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

王叔和注语亦谓、“旧云白通汤,一云白虎汤,恐非”。

可见本条为文是有问题的。

若就表热里寒的为证言,则宜白通汤。

不过表热里寒,脉不应浮滑。

若就脉浮滑言,则宜白虎汤,但又不应有表热里寒之证,此其中必有错简,待考。

《伤寒论》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注解:口不仁,即口中不和。

面垢,即面不光泽。

腹满、谵语、遗尿为热盛于里;身重难以转侧则外复多湿、口不仁、面垢热在少阳,故谓为三阳合病。

热盛于里则不可发汗,若发汗则必益甚其谵语。

里虽热但不实,故亦不可下,若下之虚其里则额上汗出、手足逆冷。

若上证自汗出者,则宜白虎汤主之。

按:此虽谓为三阳合病,实即热盛于里的阳明病,不过里还不实,外复郁湿,汗固不可,下之亦逆,里热盛猛则汗自出,故以白虎汤主之。

《伤寒论》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注解:脉滑主里热,故脉滑而厥,知为里有热的热厥,宜以白虎汤主之。

【辨证要点】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

【验案】冯某,女性,25岁,门诊病例,1967年7月20日初诊。

高烧已二十余日,曾在好几家医院用各种抗菌素治疗均无效。

因颈部两侧淋巴结肿大,故多数医院诊断为淋巴结核。

因高烧不退,经人介绍来求诊治。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毛进军:经方越用越灵的_“六个要诀”毛进军:经方越用越灵的“六个要诀”2014 年 6 月1 日尊敬的各位同道老师,大家好。

我是一名临床医生,在辨方证和活用经方方面有一些体会,想跟大家在一起讨论一下。

我今天要讨论的题目是“辨方证、活用经方的思考和体会”。

关于辨方证,我最为推崇经方大师胡希恕胡老的学说。

当代的经方医家,像冯世纶教授、黄煌教授等,他们学术思想的精髓也是方证相应,并各有其独到的见解。

冯教授秉承胡老的学术思想,将辨方证、方证相应的理念应用的炉火纯青。

黄煌教授是用体质来辩,就是比如说柴胡体质、黄芪体质、白术体质呀,他这个体质学说到最终还是一种方证相应。

冯教授、黄教授在经方方证相应这方面造诣都是很深的,屡起沉疴大症。

辨方证而论治,它是在八纲辨证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伤寒论》有辨六经的方法,而具体辨别出不同的方证,才是最根本的辨证方法。

这种辩证方法我认为是由博返约、大道至简的辨治方法,越是大道越是至简,越是能为人类做出贡献,越是最好的辨证方法。

为什么现在一说起胡希恕教授,国内、国外都称他是经方大师呢?他没疗效能称经方大师吗?所以说辨方证是一个十分严谨的,有科学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很强的中医学术,关键是这个方法的可重复性强。

我在临床上使用经方的比例比较大,效果也比较好,这几年总结了几句话,也就是活用经方的要诀:“明辨六经,顾及兼证,重视两本,方证对应,据机合方,药参神农”。

明辨六经。

也就是辨方证的方法,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辨方证首先要明辨六经的病位和病性,临床辨证时,遇见一个病,不论它多么错综复杂,首先要明辨六经阴阳属性,即辨证首明阴阳,中医治病就是临证首明阴阳,你辨明了六经阴阳,就是明医。

我们首先要通过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原则,辨清属于六经中哪一经的病证,或哪几经合病、并病。

确定病位,然后区分病性,也就是阴阳盛衰所表现出的寒、热、虚、实,这就是明辨六经。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 柴胡剂的应用概述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 柴胡剂的应用概述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柴胡剂的应用概述仲景书中以柴胡为主要的配方共八首,其中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柴胡桂枝汤,柴胡龙骨牡蛎汤四者,皆属小柴胡汤的加减方,兹所讨论者,为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散等四主方依次述之于下。

一、小柴胡汤方柴胡24克黄芩9克人参9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4枚方解:柴胡苦平,本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可见是一舒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用人参大枣甘草补胃气以滋津液,病之所以内传少阳,主要是胃气不振于里,气血不足于外也,补中滋液,实此时驱邪的要着,徐灵胎曰:“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即指是也。

有关仲景书中的论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热寒,胸肋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由以上的说明,则小柴胡汤为病自太阳传少阳的主治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即其主要的适应证,此外有以下之情况者,均可用之。

1、太阳病,脉浮细,嗜卧,而胸满胁痛者。

2、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3、妇人热入血室证,经水适断,续得寒热,发作有时者。

4、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5、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6、呕而发热者。

7、诸黄腹痛而呕者。

8、新产妇人昏迷而痉,大便硬,呕不能食者。

(一)小柴胡加石膏场:原方加生石膏30一100克,煎服法同原方。

此为日常服用的良方,无论感冒流感以及其他急性传染病,表虽解而高热不退,其人呕逆不欲食,胸肋满,口舌干,或口鼻如冒火,或头痛如裂,或眩晕者,用之则立验,并以本方屡愈小儿肺炎,即未满月的婴孩,以奶瓶频频饮之,亦得奇效,他如腮腺炎,淋巴腺炎,乳腺炎等多属本方证。

总之,凡有小柴胡汤证,而口舌干燥,或渴,舌白苔者均可用之,具体细节难为一一列举也。

经方配伍与临床(柴胡、葛根)

经方配伍与临床(柴胡、葛根)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六点 三十七分。
柴胡桂枝汤 1.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须疼,微呕,心 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2.治心腹卒中痛者。(《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附方二》)。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六点 三十七分。
[现代应用]
1.外感发热性疾病,如普通感冒、流感、肺炎、胸膜炎、疟疾、肝 炎、产后(包括人流)感染发热等见于虚弱体质而又病久不愈或缠绵复 发者。
• 王淑华治何某,男,32岁。持续性低热4月余,屡服解热抗炎之中西
药均未效。确诊为功能性低热。证见形瘦神疲,少气懒言,心烦 喜呕,四肢不温,溺赤便秘,自汗时作,舌微红,脉沉迟。
检查:体温37.9℃,其他常规检查及胸透均无异常。诊为“内伤 发热”,拟东垣甘温除热之法予治,3剂,药后诸证有增无减,体 温波动在37.9~38.1℃之间。
(《本草正义》)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六点 三十七分。
配伍:
1、柴胡配黄芩:解肌除热的基本配对。 (1)解表清里,解肌泻热:
风寒:荆芥、防风
风热:葛根、板蓝根
(2)疏肝清胆,燥湿泄热(P82)。
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 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等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六点 三十七分。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六点 三十七分。
• 胡希恕治康某,男性,36岁,三年前因食青辣椒而发哮喘, 久治不效。冬夏皆作,始终离不开氨茶碱。半年来多服补 肺益肾之剂,证反有增无减。近日哮喘发作,昼轻夜重, 倚息不得卧,伴胸闷腹满,口干便秘,心悸眠差,苔薄白, 脉沉缓。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六点 三十七分。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六点 三十七分。

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

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

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编著:李惠治、冯世纶、李惠治、张长恩目录内容提要 (5)著名的经方家胡希恕 (5)刘序 (5)谢序 (6)前言 (6)绪论 (7)第一章桂枝汤类方 (15)第二章麻黄汤类方 (46)第三章承气汤类方 (66)第四章白虎汤类方 (77)第五章下瘀血汤类方 (81)第六章陷胸汤类方 (87)第七章泻心汤类方 (93)第八章瓜蒂散类方 (95)第九章甘草干姜汤类方 (96)第十一章附子汤类方 (106)第十二章赤石脂禹余粮汤类方 (110)第十三章大黄附子汤类方 (111)第十四章柴胡汤类方 (112)第十五章半夏汤类方 (124)第十六章橘皮汤类方 (129)第十七章黄芩黄连汤类方 (130)第十八章栀子豉汤类方 (136)第十九章甘草汤类方 (140)第二十章枳术汤类方 (143)第二十一章栝蒌薤白汤类方 (144)第二十二章芎归胶艾汤类方 (145)第二十三章麦门冬汤类方 (154)第二十四章木防己汤类方 (155)第二十五章薏苡附子散类方 (157)第二十七章其他类方 (162)内容提要本书是已故著名中医专家胡希恕先生的临证经验集。

胡老一生潜心研究仲景著作,临床擅用经方,近于出神入化,并对中医辨证有高度的概括.刘渡舟教授尊称其为“经方学派的火师”。

该书由其门人收集原始资料整理而成,取名为《经方传真》,意在传授经方之真谛,使其从难化简,读者从中能领悟到中医独特的辨证思路,从而在临证时收到神奇疗效。

著名的经方家胡希恕胡希恕生于1898年,卒于1983年,沈阳市人。

早年学医于当地名医王祥徵先生,尽得其传。

解放前,在北京行医,疗效卓著,活人无数。

他热爱党和人民,热爱中医事业。

解放后,曾自己举办中医讲习班,主讲仲景学说,填补了我国中医教学的空白。

1958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任教,系中医内科副教授、附属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

胡老对仲景学说,研讨较深,著有《伤寒论解说》、《金匮要略解说》、《经方理论与实践》、《经方实践录》等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中 医 急 症 , 2 0 1 0 , 1 9 ( 1 ) : 4 7— 4 8 .
[ 1 2 ] 高 昌琨 , 高建 , 马如龙 , 等. 牛膝 总皂苷 抗炎 、 镇 痛 和 活
血 作 用 的研 究 [ J ] . 安徽医药 , 2 0 0 3 , 7 ( 4 ) : 2 4 8— 2 4 9 . 通信作者 : 冯福海 , 主任医师 , f h 2 0 0 6 8 @1 2 6 . e o m
中药 1 2 4味 , 用 药 总次 数 1 0 5 3次 。频 率 最 高 者 为
甘草 , 占1 1 . 6 9 %, 较 低 者为 土 瓜 根 、 云母 石 、 梓 白皮 等, 占0 . 0 9 % 。其 中 , 甘草、 桂枝 、 生 姜 等 9种 药 物 ( 占7 . 2 6 %) 频率 > 3 . 0 %; 麻黄、 大黄 、 附子 等 5种 药物 ( 占4 . 0 3 %) 使 用 频 率 >2 . O % ~ <3 . 0 %; 杏
次。种类上主要有补益 药、 解表 药 、 清热 药、 温里 药、 止 咳 平
喘药 、 利水渗 湿药, 使 用 频 率 较 高 的 中药 有 甘 草 、 桂枝 、 生姜、
大枣 、 炒 白芍 、 法半夏 、 人参 、 炮干姜等 ; 药 味 多 以甘 、 辛、 苦为
通过 统计 分 析 , 《 经方传 真》 载方 2 2 3首 , 涉 及
( 编 辑 颜 冬 )
[ 9 ] 南 云生 , 毕晨 蕾. 炮制 对黄柏 部分 药理作 用的影 响 [ J ] .
中药 材 , 1 9 9 5 , 1 8 ( 2 ) : 8 1 —8 4 .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6 9 1 0 ( 2 0 1 5 ) 0 8— 0 0 7 0— 0 3

7 0・
中 医研 究
2 0 1 5年 8月 第2 8卷
第 8期
T C M R e s . A u g u s t 2 0 1 5 V o 1 . 2 8 N o . 8
[ 4 ] 牛淼. 四妙散 加味 治疗急 性痛风 性关 节炎 9 9例 [ J ] . 黑
龙江中医药 , 2 0 0 8 , 3 7 ( 6 ) : 1 9— 2 O .

文 献 研 究

经方 大 家胡 希 恕 《 经方传 真》 用 药 配伍 规 律
李 生财 , 李 廷 保
( 1 . 甘 肃省 中医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5 0; 2 . 甘 肃 中医药 大 学, 甘 肃 兰州 7 3 0 0 0 0 )
摘 要 目 的 : 探 讨经 方大家胡 希恕 所撰《 经 方 传 真 》中 医 药
大家胡希恕撰《 经方传真》 治 疗 疾 病 的 中 医 内服 方 药 录 入 计
算机 , 建 立数 据 库 , 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 :
药配伍 规律 , 为 临 床用 药 提 供 具 有 参 考 价 值 的理 论
依据。
1 单 昧 药 使 用 频 率 数 据 分 析
整 理 中药 复 方 2 2 3首 , 涉及 1 2 4味 中 药 , 总用 药次数为 1 0 5 3
脾、 肺、 胃、 心、 肝、 肾为 主。
主; 药性 多温、 寒, 善用 平 药; 归 经 以脾 、 肺、 胃、 心、 肝、 肾为
主, 累计 频 率 达 8 0 . 2 8 %。结 论 : 胡 氏 用 药 治 疗 内科 杂 病 善 于补虚温里 , 治疗 外感 善用 解表 清 热 、 化痰止咳药; 核 心 药 物 有甘草、 桂枝 、 生姜、 大 枣、 炒 白芍、 法半 夏 、 人参 、 炮 干姜 等; 药 味 药 性 分 别 以甘 、 辛、 苦、 温、 寒、 平为 主; 药物 归经依 次 以
治 疗 伤 寒 疾 病 用 药 配 伍 规 律 的文 献 研 究 。 方 法 : 将 现 代 经 方
总计 1 0 5 3 次 。根 据 《中 药 学 》 和 《中 药 大 字
典》 分 类标 准 对 《 经方传真》 涉 及 中药 的种 类 、 药
味、 性 味归 经进 行统 计 , 利用数 据 挖掘 分析 其 f 临床用
[ 1 O ] 张明发 , 沈雅 琴 , 朱 自平 , 等. 薏 苡 仁 镇 痛 抗 炎 抗 血 栓 形 成 作 用 的研 究 [ J ] . 基 层 中药 杂 志 , 1 9 9 8 , 1 2 ( 2 ) : 3 4— 3 6 . [ 1 1 ] 王文莉. 9 0年 代 痛 风 的 中 医 药 治 疗 概 况 [ J ] . 中 医 药 研
[ 7 ] 黄松. 四妙 散 加 减 为 主 治 疗 痛 风 性 关 节 炎 4 O例 [ J ] . 中 医临床研究 , 2 0 1 l , 3 ( 2 1 ) : 1 2—1 3 . [ 8 ] 龚黎 明. 四妙散加 减治疗 痛风 2 7例 临 床 观 察 [ J ] . 中 国
民族 民间 医 药 , 2 0 1 4 , 1 2 ( 1 2 0 1 5年 度 高 校 重 点 科 研 项 目— — 基 于 生 物 信
息 学 和 代谢 组 学 探 讨 加 味 四 妙 散 干 预 痛 风 湿 热 蕴 结 证 的 机 制 研究 ( 1 5 B 3 6 0 0 0 4 ) 收稿 E t 期: 2 0 1 5— 0 1— 3 0 ; 修 回 日期 : 2 0 1 5一 O 5—1 5
究, l 9 9 5 , 2 ( 5 ) : 5 8—6 0 .
[ 5 ] 石 向欣 . 加 味 四妙 汤 治 疗 急 性 痛 风 性 关 节 炎 的 疗 效 分
析[ J ] . 中 国热 带 医学 , 2 0 0 9, 9 ( 6 ) : 1 1 5 4—1 1 5 5 .
[ 6 ] 贾金进. 四 妙 散 加 味 与 秋 水 仙 碱 治 疗 痛 风 疗 效 比较 [ J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