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九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

合集下载

沉淀溶解平衡及配位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及配位平衡

Q<Ks 沉淀析出,或沉淀溶解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10
2. 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沉淀的生成
沉淀生成的条件: Q > Ks
例:废水中Cr3+的浓度为 0.010 mol·dm-3, 加入
固体NaOH使之生成Cr(OH)3 沉淀, 设加入固体 NaOH后溶液体积不变,计算:
1) 开始生成沉淀时,溶液OH-离子的最低浓度;
AB型难溶物质,如AgCl, CaCO3, BaSO4等,
CaCO3(s) = Ca2+(aq) + CO32-(aq)
平衡浓度/mol·dm-3
s
s
首页
Ks (CaCO3) = s2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4
溶度积 CaCO3
Ks
8.7×10-9
s
9.4×10-5
AgCl 1.56×10-10 1.25×10-5
? 工业上生产 Al2O3 的过程
Al3+ + OHˉ→ Al(OH)3 → Al2O3 加入适当过量的沉淀剂Ca(OH)2,可以使溶液中Al3+沉淀完全。
? 铅用作阳极材料
又如,在硫酸或硫酸盐介质中进行电镀或其他电化学 处理时,常可以用廉价的铅电极取代昂贵的铂电极用 作阳极材料。就是由于存在大量的硫酸根离子,因同 离子效应使得铅电极表面的硫酸铅极难溶解。
Cu2+ + 4NH3 +
Na2S→ Na+ + S2- → CuS↓
? 降低配体的浓度
[Cu(NH3)4]2+
Cu2++4NH3 +
HCl→ Cl- + H+ = NH4+

第九章 沉淀平衡和沉淀分析法

第九章 沉淀平衡和沉淀分析法

� AgX沉淀会吸附X-或SCN-离子而影响滴定 结果,特别AgI、AgSCN吸附严重,所以 不能用摩尔法测定I-、SCN-;
其它限定条件:
� 要防止NH3的生成,使Ag+与NH3或其它配体形 成配合物而影响滴定结果;
� 因为此法在中性偏弱碱性的条件下进行, 所以在上述条件下水解的离子均干扰,要 预先分离。另外,与Ag+产生沉淀的阴离 子和与CrO42-产生沉淀的阳离子均干扰滴 定也要预先分离除去。

•开始生成AgCl沉淀时所需Ag+的浓度为:
[Ag + ] AgCl = Kθ sp , AgCl [Cl − ] = 1.8 × 10 0.01
−10
= 1.8 × 10 −8 (mol ⋅ dm −3 )
[I − ] =
θ K sp , AgI
[ Ag ]
+
=
8.5 × 10 −17 = 4.7 × 10 −9 mol / L 1.8 × 10−8
反应:Zn2+ + S2- == ZnS(s ) ZnS(s)
� 在[H+]存在的情况下,体系中各形态浓度 的总和为C , C/[沉淀剂]= α酸效应 >1, α 0 酸效应 s2=[M]C=[M] [ 沉淀剂] α酸效应 =K sp *酸效应使溶解度加。对有弱酸根离子参 与的沉淀反应,控制酸度非常重要。
−7
−15
Kθ sp [Fe ]
3+
=3
4.0 × 10 -38 =1.59 × 10 -12mol/L 0.01
= 0.21 mol ⋅ dm−3
对应于开始沉淀的pH
pH=14-pOH=2.20
当 pH ≥ 2.20时, Fe(OH)3开始沉淀。

实验九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

实验九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

实验九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试验九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实验⽬的:1.加深理解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性。

了解配合物形成时特征2.加深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的概念。

掌握溶度积规则及其应⽤3.初步学习利⽤沉淀反应和配位溶解的⽅法,分离常见混合阳离⼦4.学习电动离⼼机的使⽤和固—液分离操作⼆.实验原理:配合物⽯油形成体(⼜称为中⼼离⼦或原⼦)与⼀定数⽬的配位体(负离⼦或中性分⼦)。

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类复杂化合物,是路易斯(Lewis)酸和路易斯(Lewis)碱的加合物。

配合物的内层与外层之间以离⼦键结合,在⽔溶液中完全解离。

配位个体在⽔溶液中分步解离,其类似于弱电解质。

在⼀定条件下,中⼼离⼦。

配位个体和配位个体之间达到配位平衡。

例:Cu2++ 4NH3——[Cu(NH3)4]2+相应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Kf Q。

成为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对于相同类型的配合物Kf Q数值愈⼤就愈稳定。

在⽔溶液中,配合物的⽣成反应。

主要有配位体的取代反应和加合反应例:[Fe(SCN)n]3++ ===[FeF6]3-+ nScn-HgI2(s) + 2I-==[HgI4]2-配合物形成时,往往伴随溶液颜⾊、酸碱性(即PH)。

难溶电解质溶解度,中⼼离⼦氧化还原的改变等特征。

2.沉淀—溶解平衡在含有难溶电解质晶体的饱和溶液中,难溶强电解质与溶液中相应离⼦间的多相离⼦平衡。

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通式表⽰如下;AnBn(s) == mA n+(ag)+ nB m-(ag)其溶度积常数为:Ksp Q(A m B n)==[c(A n+)/c Q]m[c(B m-)/c Q]n沉淀的⽣成和溶解。

可以根据溶度积规则判断:J Q> Ksp Q有沉淀析出、平衡向右移动J Q= Ksp Q 处于平衡状态、溶液为饱和溶液J Q< Ksp Q⽆沉淀析出、或平衡向右移动,原来的沉淀溶解溶液PH的改变,配合物的形成发⽣氧化还原反应。

沉淀平衡化学实验报告(3篇)

沉淀平衡化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溶度积原理。

4. 学习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沉淀溶解平衡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溶解和沉淀的速率相等,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其基本原理如下:\[ \text{固体} \rightleftharpoons \text{离子} \]对于难溶电解质AB,其溶解平衡可表示为:\[ AB(s) \rightleftharpoons A^+(aq) + B^-(aq) \]其溶度积常数(Ksp)为:\[ K_{sp} = [A^+][B^-] \]当溶液中离子浓度乘积大于Ksp时,沉淀生成;反之,沉淀溶解。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仪器:1. 100mL容量瓶2. 25mL移液管3. 烧杯4. 玻璃棒5. pH试纸6. 滴定管试剂:1. 氯化银(AgCl)饱和溶液2. 硝酸银(AgNO3)溶液3. 氯化钠(NaCl)溶液4. 氢氧化钠(NaOH)溶液5. 氯化钡(BaCl2)溶液6. 硫酸钠(Na2SO4)溶液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氯化银饱和溶液倒入100mL容量瓶中。

2. 使用移液管准确量取25.00mL氯化银溶液于烧杯中。

3. 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搅拌,观察沉淀的生成。

4. 记录沉淀生成时的pH值。

5. 重复步骤3,加入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观察沉淀的变化。

6. 使用滴定管向沉淀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沉淀的溶解。

7. 记录沉淀溶解时的pH值。

8. 重复步骤6,加入不同浓度的氯化钡溶液,观察沉淀的变化。

9. 使用滴定管向沉淀中加入硫酸钠溶液,观察沉淀的溶解。

10. 记录沉淀溶解时的pH值。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沉淀生成在加入硝酸银溶液后,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

随着氯化钠溶液浓度的增加,沉淀量逐渐增多,说明沉淀生成与离子浓度成正比。

2. 沉淀溶解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观察到沉淀逐渐溶解,说明沉淀溶解与氢氧根离子浓度有关。

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实验报告

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实验报告

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实验报告
合金水化溶解平衡实验是利用溶解反应的平衡性,测定含有多种溶质的合金的溶解度的常用实验。

本实验目的是探究在某温度下,某合金的溶解度及沉淀配合物形成的情况,研究其热力学参数。

实验取得的基本原始数据是,在室温25℃的情况下,合金溶液中分别含有0、250、500、1000、1250mg/L的各种溶质,并于24小时内采集溶液和沉淀物的样品,进行示踪分析测定,确定溶液和沉淀物中溶质含量,以计算其实验数据,并分析溶液和沉淀物的組成及出现的化学反应。

根据实验结果,当不同溶质的溶液量级相同时,沉淀物的组成物质基本相同,但其形成量与溶质质量不断增加成正比,且溶液以一定数量的溶质饱和。

另外,再结合配置曲线及热力学计算,实验验证了同反应条件下,当不同溶质组分溶质量相同时,K值以及溶质沉淀均是相同的,即沉淀量跟溶质量成正比,越大的溶质量,沉淀量越大,而热力学参数也确定了所测定的反应热常数。

综上所述,合金水化溶解平衡实验可以用来定量测量一个特定合金在给定条件下的溶质沉淀情况,从而为热力学参数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提供来源和依据。

沉淀溶解平衡实验报告

沉淀溶解平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加深对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理解。

2. 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实验操作方法。

3. 熟悉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及其应用。

4. 分析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沉淀溶解平衡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和沉淀两个相反过程同时进行,并达到动态平衡。

在此过程中,溶解的离子浓度与沉淀的离子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称为溶度积常数(Ksp)。

Ksp = [离子1]^m × [离子2]^n其中,[离子1]、[离子2]分别代表溶液中两种离子的浓度,m、n为它们在化学式中的计量数。

通过测定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可以计算出Ksp,从而判断沉淀溶解平衡的情况。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仪器:1. 烧杯2. 玻璃棒3. 电子天平4. 滴定管5. 移液管6. 恒温水浴锅试剂:1. 氢氧化钠(NaOH)2. 硫酸铜(CuSO4)3. 氯化银(AgNO3)4. 氯化钠(NaCl)5. 氯化钡(BaCl2)6. 硝酸(HNO3)四、实验步骤1. 准备溶液:按照实验要求,准确称取一定量的试剂,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后转移至容量瓶中,定容。

2. 配制溶液:按照实验要求,准确移取一定体积的溶液,加入适量蒸馏水,转移至烧杯中。

3. 加入沉淀剂: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沉淀剂,充分搅拌,观察沉淀的形成。

4. 静置:待沉淀完全沉降后,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去除上层清液。

5. 滴定:向沉淀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滴定至终点。

6. 计算Ksp:根据滴定结果,计算沉淀剂的浓度,进而计算Ksp。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以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为例,实验测得Ksp = 1.2 × 10^-5。

2. 结果讨论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沉淀溶解平衡的存在,并测定了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的Ksp。

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在溶液中达到饱和状态,符合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

六、结论1. 本实验成功实现了沉淀溶解平衡的实验操作,加深了对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理解。

沉淀溶解平衡的实验报告

沉淀溶解平衡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方法。

3. 探究不同因素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沉淀溶解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溶解和沉淀的速率相等,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该平衡可用溶度积(Ksp)表示,即难溶电解质的离子浓度乘积等于其溶度积常数。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电子天平、移液管、滴定管、锥形瓶、磁力搅拌器等。

2. 试剂:氯化银(AgCl)、硝酸钾(KNO3)、硝酸钠(NaNO3)、硫酸钠(Na2SO4)、硝酸(HNO3)、氢氧化钠(NaOH)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饱和溶液:取一定量的AgCl固体,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用磁力搅拌器搅拌至溶解,待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2. 测定离子浓度:取一定量的饱和溶液,用移液管移取适量溶液,加入滴定管,滴定至一定颜色变化,计算离子浓度。

3. 计算溶度积:根据实验数据,计算AgCl的溶度积Ksp。

4. 探究不同因素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a. 温度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改变溶液温度,观察沉淀溶解平衡的变化。

b. 溶剂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用不同溶剂配制饱和溶液,观察沉淀溶解平衡的变化。

c. 添加化学物质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向饱和溶液中加入不同化学物质,观察沉淀溶解平衡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溶度积计算结果:AgCl的溶度积Ksp为1.77×10^-10。

2. 温度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沉淀物逐渐溶解。

3. 溶剂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在不同溶剂中,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方向和程度不同,可能与溶剂的极性有关。

4. 添加化学物质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向饱和溶液中加入化学物质,会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方向和程度,如加入NaOH,沉淀溶解平衡向沉淀方向移动;加入KNO3,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六、实验结论1. 沉淀溶解平衡是指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溶解和沉淀的速率相等,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沉淀溶解平衡实验报告

沉淀溶解平衡实验报告

沉淀溶解平衡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溶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和沉淀过程,探究溶解与沉淀平衡的原理,并以此为基础了解溶液中的物质变化和溶解度的相关特性。

实验器材和试剂:- 100ml容量瓶- 烧杯- 火柴- 玻璃棒- 硝酸银溶液- 氯化钠溶液- 硝酸铅溶液- 稀硫酸溶液- 氨水溶液实验原理:溶解与沉淀平衡是物质在溶液中互相转化的现象,溶解是指将固体物质溶解于液体中,而沉淀则是指从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过程。

在溶液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到溶剂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清洗及烘干所有玻璃器材,并用准确的容量刻度装满所需溶液。

2. 实验组成:分别将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钠溶液加入两个烧杯中,然后用火柴点燃,同时搅拌,观察溶解和沉淀现象。

3. 实验记录:记录在不同温度下,硝酸银和氯化钠溶液的溶解度以及沉淀的形成情况。

4. 实验观察:观察和描述每个实验步骤中的现象和变化。

5. 实验结论:根据观察结果,分析溶解度和沉淀平衡的相关规律,并总结实验的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和变化:1. 当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钠溶液混合后,开始出现白色沉淀,逐渐增多,表明氯化银沉淀开始析出。

2. 随着搅拌的进行,白色沉淀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同时溶液逐渐变清。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溶解度和沉淀平衡取决于溶剂的性质和温度。

2. 在实验中,火柴的点燃提供了足够的能量,使硝酸银和氯化钠快速反应,从而形成了可见的沉淀。

在搅拌的过程中,溶解的速度超过沉淀的速度,导致白色沉淀逐渐减少并最终消失。

结论与讨论:我们通过本实验深入了解了溶解与沉淀平衡的实验过程和相关原理。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溶剂的性质和温度对溶解度和沉淀平衡的影响非常显著。

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我们得到了丰富的实验数据,进一步验证了溶质在溶液中的不同行为。

然而,本实验仅仅用了几种常见的溶质和溶剂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和分析,未来的进一步研究可以拓展到更多的化学反应和溶质溶解度的相关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验九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性。

了解配合物形成时特征
2.加深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的概念。

掌握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3.初步学习利用沉淀反应和配位溶解的方法,分离常见混合阳离子
4.学习电动离心机的使用和固—液分离操作
二.实验原理:
配合物石油形成体(又称为中心离子或原子)与一定数目的配位体(负离子或中性分子)。

以配位键结合而形成的一类复杂化合物,是路易斯(Lewis)酸和路易斯(Lewis)碱的加合物。

配合物的内层与外层之间以离子键结合,在水溶液中完全解离。

配位个体在水溶液中分步解离,其类似于弱电解质。

在一定条件下,中心离子。

配位个体和配位个体之间达到配位平衡。

例:
Cu2++ 4NH3——[Cu(NH3)4]2+
相应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Kf Q。

成为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对于相同类型的配合物Kf Q 数值愈大就愈稳定。

在水溶液中,配合物的生成反应。

主要有配位体的取代反应和加合反应
例:[Fe(SCN)n]3++ ===[FeF6]3-+ nScn-
HgI2(s) + 2I-==[HgI4]2-
配合物形成时,往往伴随溶液颜色、酸碱性(即PH)。

难溶电解质溶解度,中心离子氧化还原的改变等特征。

2.沉淀—溶解平衡
在含有难溶电解质晶体的饱和溶液中,难溶强电解质与溶液中相应离子间的多相离子平衡。

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用通式表示如下;
AnBn(s) == mA n+(ag)+ nB m-(ag)
其溶度积常数为:
Ksp Q(A m B n)==[c(A n+)/c Q]m[c(B m-)/c Q]n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可以根据溶度积规则判断:
J Q> Ksp Q有沉淀析出、平衡向右移动
J Q= Ksp Q 处于平衡状态、溶液为饱和溶液
J Q< Ksp Q无沉淀析出、或平衡向右移动,原来的沉淀溶解
溶液PH的改变,配合物的形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往往会引起难溶电解质溶解度的改变。

对于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

可以根据其Ksp Q的相对大小判断沉淀的先后顺序,对于不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则要根据计算所需测定试剂浓度的大小来判断测定的先后顺序。

两种测定间相互转换的难易程度,要根据沉淀转化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确定。

利用测定反应和配位溶解。

可以分离溶液中心某些离子。

实验内容与数据处理
四.思考题
1.比较[FeCl4]-,[Fe(NCS)3-和[FeF6]3-稳定性。

.
2.比较[Ag(NH3)2]+,[Ag(S2O3)2]3-和[AgI]-的稳定性3.试计算0.1mol·L-1Na2H2Y溶液的pH
4.如何正确地使用电动离心机?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