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会引起肝损害 一定要慎服

合集下载

这6种中成药成分需谨慎使用

这6种中成药成分需谨慎使用

这6种中成药成分需谨慎使用中成药有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看清以下6种中成药成分,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中成药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马钱子,不宜大剂量服用痹祺胶囊、平消胶囊等中成药,含有马钱子或马钱子粉。

不宜大量服用,尤其是老年人。

马钱子中的番木鳖碱具有兴奋脊髓、延髓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成人一次服5~10mg番木鳖碱可致中毒,30mg致死。

中毒的主要表现:患者首先出现嚼肌及颈部肌有抽筋感觉,咽下困难,随后出现强直性惊厥,可因窒息而死亡。

朱砂,不宜长期服用安宫牛黄丸、柏子养心丸、安脑丸、牛黄清心丸、华佗再造丸、大活络胶囊、牛黄醒消丸等,含有朱砂。

朱砂主含硫化汞,汞化合物对人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并能抑制多种酶的活性,引起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特别提醒:牛黄解毒片、六神丸等中成药含有雄黄,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安脑丸等,同时含有雄黄和朱砂。

雄黄含砷(三氧化二砷),可阻碍细胞氧化和呼吸,能损害神经细胞,使神经系统发生各种病变。

不可多服久服,外用也应注意以免经皮肤黏膜吸收积蓄中毒。

何首乌,定期检查肝功能七宝美髯颗粒、养血生发胶囊、安神胶囊、润燥止痒胶囊、活络丸、再造丸等中成药中含有何首乌。

何首乌是临床常用的一味中药,因具有诸多传奇功效,被民间传为具有“返老还童”、“延年益寿” 的功效而被广泛应用。

现代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何首乌中的大黄酸、大黄素等成分可引起肝损伤,有肝毒性。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要求:含有何首乌的中成药和保健品不宜长期超量服用,避免与肝毒性药物同时使用,注意监测肝功能。

乌头碱,心脏病患者慎用三七伤药胶囊,金汇肾气丸(胶囊),大活络丸,正天丸,追风透骨丸等中成药含有乌头碱。

主要对神经系统,尤其是迷走神经等,使其先兴奋,后抑制,并可直接作用心脏,产生异常兴奋,可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引起室颤而死亡,过量服用为其中毒的主要原因,需加强注意。

青黛,胃肠道疾病者慎用桂林西瓜霜、双料喉风散、锡类散、复方芦荟胶囊、清咽滴丸、清咽丸等,含有青黛。

药物性肝损伤怎么治疗最好的方法

药物性肝损伤怎么治疗最好的方法

药物性肝损伤怎么治疗最好的方法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于药物或药物代谢产物对肝脏组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所引起的肝功能异常。

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如何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法呢?首先,对于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最重要的是停止使用引起肝损伤的药物。

如果患者是因为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导致肝损伤,那么首要的治疗方法就是停止使用这种药物。

在停药后,肝功能会逐渐恢复,但是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康复。

其次,对于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需要避免饮酒和吸烟,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等。

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肝脏更快地康复,减少肝损伤的程度。

另外,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还可以通过一些药物治疗来帮助肝脏恢复。

例如,可以使用一些具有保护肝脏功能的药物,如谷胱甘肽、甘草酸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肝脏的负担,促进肝细胞的再生,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复。

此外,一些中药治疗方法也可以帮助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恢复肝功能。

中药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调理全身气血,改善肝脏的微循环,促进肝细胞的再生,从而达到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目的。

总的来说,对于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首先要停止使用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其次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再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中药治疗来帮助肝脏恢复。

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遵医嘱进行治疗和康复,以便尽快恢复健康。

希望本文所提供的治疗方法能够帮助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尽快康复。

同时也提醒大家在使用药物时要慎重,避免因药物引起肝损伤。

祝愿大家身体健康!。

中药材的禁忌症有哪些

中药材的禁忌症有哪些

中药材的禁忌症有哪些中药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人们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就像任何药物一样,中药材并非绝对安全,使用时也存在一些禁忌症。

了解这些禁忌症对于正确、安全地使用中药材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要明白中药材的禁忌症通常与个体的体质、病情、年龄、生理状态以及药材的特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对于孕妇来说,许多中药材都有严格的使用限制。

比如,活血化瘀类的中药材如红花、桃仁等,因其可能导致子宫收缩,增加流产的风险,所以孕妇应避免使用。

还有一些具有泻下作用的药材,如大黄、芒硝等,也可能引起孕妇的不适甚至危害胎儿。

儿童由于其生理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中药材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有所不同。

像一些大补的中药材,如人参、鹿茸等,儿童过多使用可能会导致性早熟等问题。

另外,具有较强毒性的中药材,如雄黄、朱砂等,儿童应慎用,以免对其身体造成损害。

体质虚弱的人群在使用中药材时也需要特别注意。

例如,阴虚体质的人如果过多使用温热性质的药材,如附子、肉桂等,可能会加重阴虚症状,导致口干、咽干、心烦等不适。

而阳虚体质的人若使用寒凉性质的药材,如黄连、黄芩等,则可能损伤阳气,使身体更加虚弱。

患有某些特定疾病的患者在使用中药材时也存在禁忌症。

比如,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一些能升高血压的中药材,如麻黄、细辛等。

糖尿病患者在使用含糖量较高的中药材时要谨慎,以免影响血糖控制。

药物相互作用也是中药材使用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如果正在服用西药,同时使用中药材时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例如,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使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材时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过敏体质的人在使用中药材时更要小心。

有些人可能对某些中药材中的成分过敏,如对花粉过敏的人可能对菊花、金银花等过敏,使用后会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

此外,中药材的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也会影响其禁忌症。

过量使用中药材往往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常见肝肾毒性的中药

常见肝肾毒性的中药

常见肝肾毒性的中药1、肝毒性中药川楝子:对肝脏的毒性作用较强,可发生中毒性肝炎ALT、AST显着升高;配伍:白芍;一收一散,疏肝之中兼敛肝阴,补肝体而和肝用,刚柔相济;栀子:有毒成分:栀子苷血清中ALT↑、AST↑、TBIL↑;肝组织微粒体细胞色素CYP3A2的含量和活性均降低;机制:可能是栀子苷能抑制CYP3A2使毒性成分代谢减慢、蓄积而使中毒反应明显;补骨脂:血清中AST、ALT、ALP值与对照组比较有升高趋势肝脏形态结构基本正常何首乌:有毒成分:由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等组成的蒽醌类化合物.水提组分或醇提组分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一时一毒”关系款冬花:有毒成分:吡咯烷类生物碱血清中ALT 、AST、TBIL的含量均升高,肝组织水肿,点状坏死甚至碎片状坏死,也可见少量的炎细胞浸润;山豆根:醇提物和水提物均可造成肝损伤,但是水提组分的毒性大于醇提的.并呈现“量一时一毒”关系;血清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下降.MDA丙二醛含量增加,其含量的变化可能与氧化损伤有关;山豆根致肝损伤涉及许多基因的改变.PPAR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信号通路与其相关;苍术:有毒成分:苍术甙致命性的广泛肝坏死,伴有低血糖和肾衰;苍耳子:水提物的肝毒性要明显大于醇提物,长时间和大剂量的用药会加重肝损伤;血清中氨基转移酶升高,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 ;肝组织的 DNA受到损伤, DNA的合成受到影响;✓肾毒性和致癌性的潜在危险,人们对大黄安全性的忧虑还波及到何首乌、芦荟、决明子、番泻叶、虎杖等众多的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传统中药理论与肝毒性之间的关系比较明显的是在五味理论中,资料表明具苦、甘、辛、成四种气昧属性的中药之间肝毒性的发生率虽无明显差异,但均有发生,,是否能提示与酸性生津养阴和酸能人肝的中医理论有关,尚有待进一步研究;2、肾毒性中药柴胡:有毒成分:挥发油及柴胡皂苷;常用量中毒量:35g以上;可致敏;天花粉:有毒成分:天花粉蛋白;常用量不宜长期服用,尤其是特异体质者;山豆根:有毒成分:苦参碱及金雀花碱;常用量中毒量:12g以上,有服60g死亡的报道,不宜久煎,慎与大黄合用;山豆根10 g以上入煎剂绝大多数有中毒反应;山豆根用量在15~ 20 g,其中毒反应率在50%,用量在10~12 g,其中毒反应率在17.6%;威灵仙:有毒成分:白头翁素及皂苷类;常用量中毒量:50g以上,主要是过敏反应;蜈蚣:有毒成分:组织胺样物质溶血性蛋白质;常用量中毒量:15g以上,多为过敏反应;有2天连服蜈蚣4条致死的报道;虎杖:有毒成分:蒽醌类化合物;中毒量:60g以上,常量即可发生过敏反应;泽泻:有毒成分:苷类生物碱;中毒量:30g以上;过量可直接损害肾小管;白果:有毒成分:白果中性素;或中毒量:20粒以上,与炮制方法有关,可直接损伤肾小管入煎剂可生用,入丸剂宜煨熟用;中毒量:30g以上,不可过量久服;川楝子:有毒成分:川楝素;中毒量:生用6~8g,炒用30g以上;可直接损伤肾小管;水蛭:有毒成分:水蛭蛋白、水蛭索;常用量:中毒量:15g以上;槟榔:有毒成分:槟榔碱;中毒量:60g以上;可引起肾实质的损害,出现肾炎样改变;不宜空腹服用;山慈姑:有毒成分:秋水仙碱;中毒量:15g以上,可引起肾小管损伤,出现肾炎样改变; 补骨脂:有毒成分:补骨脂酚对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有明显的毒性;亦可导致光毒性接触性皮炎HLM人肝微粒体中CYP酶将补骨脂酚代谢转化为无毒或毒性较小的代谢产物;。

毒性最大的中药

毒性最大的中药

毒性最大的中药提要:我在临床经常遇到,很多人都以为,中药药性温和,没有副作用,因此可以大胆放心服用,剂量稍大也没有问题。

但是,常言道:“是药总有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如果乱用滥用,也会有不良反应甚至引起药物中毒。

有的中药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如含有马钱子(士的宁)、乌头、雷公藤、朱砂、雄黄等中药,更应引起注意,谨慎使用,有部分有毒中药我在之前的日志里已经介绍。

一、毒性成分为生物碱的中药:1、含乌头碱类:含乌头碱中药有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支蒿等,其毒性主要表现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症状,中毒机理是过量的乌头碱先兴奋后麻痹各种神经末梢,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甚至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以致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而致死。

2、含阿托品类:百花曼陀罗、茛菪、小天仙子等含茛菪碱、东茛菪碱和阿托品生物碱,此类生物碱皆为M-胆碱受体阻滞剂,其中毒机理主要为抗M-胆碱能反应,对周围神经则为抑制交感神经机能,对中枢神经系统则为兴奋作用,严重者转入中枢抑制致嗜睡、昏迷。

致死原因主要是因脑中枢缺氧,脑水肿而压迫脑干,使呼吸中枢抑制或麻痹,呼吸和循环衰竭。

3、含番木鳖碱类:马钱子、吕宋果等的种子均含番木鳖碱(士的宁) 和马钱子碱,其中以含番木鳖碱毒性最大,治疗量的士的宁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

中毒量则破坏反射活动的正常过程,使兴奋在整个脊髓中扩散而呈特有的强直性痉挛。

严重者可因呼吸肌强直性收缩而引起窒息。

士的宁还能加强阻止胆碱脂酶破坏乙酰胆碱的作用,使肠蠕动加强,致腹痛、腹泻。

马钱子碱和士的宁极大剂量时,均可阻断神经肌内传,呈现箭毒样作用。

马钱子也可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4含秋水仙碱类:光慈菇和山慈菇的鳞茎均含秋水仙碱,秋水仙碱在体内有积蓄作用,排泄甚慢,当其在体内被氧化成二秋水仙碱时则有剧毒,能对呼吸中枢、胃肠道及肾有刺激性毒性反应,中毒后可产生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肾缺血导致肾小管坏死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中药的副作用

中药的副作用

中药的副作用近几年,因滥服中草药导致肾炎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日趋增多。

专家为此呼吁:必须提高人们对中草药肾毒性的认识。

据专家介绍,多年来“中药副作用少”的说法使人们对某些中草药的肾毒性缺少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90年代中期,比利时医生首先发现,相当数量的“肥妞”、“胖嫂”在无所禁忌地服用减肥中药后发生急性肾衰,由此提出了“中药肾病”的概念。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中药木通、厚朴、粉陀已、细辛中含有的马兜铃酸能导致肾小管及间质、近端肾小管酸中毒及低渗尿。

此类患者临床初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衰,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成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炎。

而这些患者的治疗极为困难,往往逐步走向终末期衰竭。

专家强调,目前许多江湖医生打着“偏方”、“验方”的旗号,滥用中草药治疗各种肾脏疾病,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导致尿毒症,对此必须提高警惕。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云海教授研究发现,有近50种中药对肾脏有毒性,可引起急、慢性肾脏功能损害和肾脏衰竭。

这些可导致肾脏损害的中药有三类。

第一类为植物类中药:雷公藤、草乌、木通、使君子、益母草、苍耳子、苦楝皮、天花粉、牵牛子、金樱根、土贝母、马儿铃、土荆芥、巴豆、芦荟、铁脚威灵仙、大枫子、山慈菇、曼陀罗花、钻地风、夹竹桃、大青叶、泽泻、防已、甘遂、千里光、丁香、铭藤、补骨脂、白头翁、矮地茶、苦参、土牛膝、望江南子、棉花子、腊梅根等。

第二类为动物类中药:鱼胆、海马、蜈蚣、蛇毒等。

第三类为矿物类中药:含砷类(砒石、砒霜、雄黄、红矾)、含汞类(朱砂、升汞、轻粉)、含铅类(铅丹)和其他矿物类(明矾)等。

中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比较复杂,如生物碱、皂素、鞣酸质,挥发油等。

既然是药,其多数则会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一般地讲,中药的副作用比人工合成的西药要小些,但也有些药物毒性较大,如红砒石、白砒石、水银、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藤黄等。

毒性稍轻些的有:白附子、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马钱子、巴豆、生天南星、生甘遂、闹羊花、天仙子、蟾酥、土木鳖、吕宋果、云轴子、枫茄子、枫茄花,生硫磺、巴豆霜、白降丹、罂粟壳等。

大黄的副作用

大黄的副作用

大黄的副作用大黄,又称为芦荟大黄,是一种民间常用的中药材,具有通便止泻的效果。

然而,大黄作为一种药物,并不是完全没有副作用的,适用于特定情况下的使用,也需要谨慎使用。

首先,大黄具有强烈的泻药作用。

大黄中含有大量的大黄素和蒽醌类物质,可以刺激肠道蠕动,加强排便,达到通便止泻的效果。

然而,长时间和大剂量使用大黄,会引起肠道过度刺激,导致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甚至引起肠胃黏膜损伤,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肠道穿孔的并发症。

其次,大黄可能对肝脏产生一定的损害。

大黄中的蒽醌类物质具有一定的毒性,特别是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比较明显。

长期使用大黄,尤其是大剂量使用,容易造成肝细胞损伤,出现肝功能损害的表现,如黄疸、肝酶升高等,严重的还可能引起肝衰竭的危险。

另外,由于大黄具有强烈的泻药作用,可能会导致机体电解质紊乱。

长期腹泻会使人体失去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如钾、钠等,使电解质平衡被打破。

这种情况下,可能引起血压下降、心率增加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危及生命。

此外,大黄也会对女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黄中的化学成分对人体雌激素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拮抗作用,中长期使用大黄,可能会导致女性月经紊乱,甚至出现闭经的情况。

最后,大黄对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使用禁忌。

大黄具有刺激子宫、引起子宫收缩的作用,不适合孕妇使用。

同时,大黄中的成分也可能通过乳汁传给婴儿,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大黄的副作用主要包括肠道过度刺激、肝脏损伤、电解质紊乱、女性月经紊乱等。

因此,在使用大黄之前,应该谨慎考虑自身的体质,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应该避免使用,如孕妇、哺乳期妇女等。

如果必须使用大黄,也应该注意控制剂量和使用时间,以免产生不良的副作用。

同时,在使用大黄期间,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应该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中药也伤肝

中药也伤肝

中药也伤肝作者:孙彬录来源:《肝博士》 2015年第2期文·孙彬录(中国人民解放军75752部位卫生队)中医药作为我国“国粹”,有着与西医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模式,是我国医学的宝贵财富。

近年来,对中医药的规范化研发加快了中医药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中草药治疗、调理已成为许多慢性病及现代西医无法彻底治愈患者的首选,民间的“偏方”和“秘方”更成为部分患者追崇的目标,甚至有人认为中药源自天然植物,对机体百益而无一害。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现代药物研发技术和评价体系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中药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已成为影响现代中医药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临床调查发现,中草药引发的肝损害占药源性肝病的32.6%,已成为药源性肝损害的重要诱因之一。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中草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其所含的化学成分,而这些化学成分也正是产生毒性损害的物质基础。

如生物碱类、毒蛋白类、萜类及内酯类、蒽醌衍生物类及重金属类中药毒副作用较为集中。

生物碱作为一类含氨有机化合物,具有很强的生理活性,普遍存在于各类植物中,如菊科的千里光属、蜂斗菜属、天芥菜属等,过量服用都具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毒副作用。

化学成分为毒蛋白的巴豆、蓖麻子、相思子、天花粉、蜈蚣等,可引起消化系统中毒和肝、肾实质细胞的肿胀、坏死。

相思子毒蛋白可通过失活核糖体亚单位抑制机体蛋白质的合成,导致肝细胞坏死、淋巴充血。

含有萜类及内酯类的川楝子、大戟等可使肝细胞变形、染色质融合、肝细胞索离散,引起中毒性肝炎。

动物实验发现,灌服或注射大黄蒽醌可使大鼠甲状腺出现腺瘤样变,肝细胞出现退行性变。

含有重金属砷的明雄黄大量服用后会发生砷中毒,引起肝、肾等多脏器损害。

可见,源于植物的中药也并非百益而无一害,“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

秘方、偏方要谨慎中医药的发展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和漫长的演变,凝聚着国人的智慧和心血。

在许多慢性病和西医无法彻底治愈的疾病中也表现出了自己的优势和功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临床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中药类占24%,为各种导致肝损伤药物种类之首,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点击进入下一页
这些中药会引起肝损害一定要慎服(图片来源:东方IC)
常引起肝损害的中药可以分为几下几类:
1)植物类
黄药子、川楝子、望江南子、油桐子、苍耳子、蓖麻子、雅胆子、雷公藤、龙葵、番泻叶、大黄、泽泻、山道年蒿、红茴香、桑寄生、姜半夏、棉籽、薄黄、千里光、紫金牛、农吉利(野百合)、白芨、元胡、防已、金不换、艾叶、虎杖、石榴皮、酸枣根皮、五倍子、巴豆、相思子、贯众、欧亚薄荷、地榆、水田七、土三七、苏铁、芸香、冬青叶、四季青、桑树、丁香、合欢皮、土荆芥、大枫子、天花粉、猫尾草、肉豆蔻、麦角、商陆、罂粟、乌头、常山、石蒜、麻黄、黄芩、广豆根、芫花、蛇莓、白果、及已等。

2)动物类
红娘子、鱼胆、青娘子、斑蝥、蜈蚣、穿山甲等。

3)矿物类
胆矾、黄丹(密陀僧)、硫磺、雄黄、砒霜等。

4) 中成药
壮骨关节丸、大活络丸、六神丸(蟾素)、首乌片、复方青黛丸、小柴胡汤、蟾皮胶囊、牛黄解毒片、疳积散、百消丹、消核丸等。

5)注射液
参麦、复方丹参针、双黄连等注射液均有报道致肝损。

6)外用药
虎杖、老虎节、石榴皮、黄沧叶、按叶、地榆、酸枣根皮、五倍子等实验对肝脏有严重损害,有报道老虎节引起重肝5例,故外用药也不容忽视。

一、中草药因素
(1)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非常复杂,许多植物拥有一套防御系统,通过合成化学物如生物碱和周期性多肽,对吃这些植物的动物产生毒性作用而获得自身保护。

这些化学物可能直接作用于生物化学靶物,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可供治疗使用,或者可能导致细胞死亡。

肝脏作为处理化学物的工厂,发挥其清除和代谢亲脂性的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学物的作用,有可能接触到反应性的中间代谢产物,导致损伤。

(2)传统上认为“无毒”的中药品种,现代临床却发现其具有肝毒性,如黄药子、天花粉、番泻叶、何首乌等。

(3)中草药中同名异物或异名同物的情况不少,可因误认误用而致中毒。

如防己有广防己、粉防己等之别,广防己临床报道有肝、肾毒性。

(4)药物因产地、种植、采收季节、加工炮制、运输贮存等条件不同, 也可影响其药效和不良反应,如服用大剂量未经炮制的生首乌会导致肝脏的损害。

(5)中草药引起的肝毒性损害也与剂型、剂量、配伍和使用方法等有关,如中药栀子常规剂量为3~9g,倘若服用30g甚至更高的剂量,可能会导致
肝脏的损伤。

(1)因患者自服、误服或迷信某些有毒的中草药、中成药或秘方、偏方;或由于医生或患者缺乏对某些中草药制剂具有潜在的肝毒性的认识,因而服用中草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肝损害。

(2)因年龄或健康状况不同, 如老人、小儿、体弱、孕产妇及肝肾功能障碍者,都较易引起中毒反应。

(3)少数人因个体差异的原因,在常规剂量也可发生毒性反应;某些人存在遗传性肝脏代谢缺陷的疾病,容易导致药物性的肝损伤;机体对中草药或其代谢产物的特异质反应和过敏反应,即通过免疫介导机制损害肝脏。

二、机体因素
(1)因患者自服、误服或迷信某些有毒的中草药、中成药或秘方、偏方;或由于医生或患者缺乏对某些中草药制剂具有潜在的肝毒性的认识, 因而服用中草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肝损害。

(2)因年龄或健康状况不同,如老人、小儿、体弱、孕产妇及肝肾功能障碍者,都较易引起中毒反应。

(3)少数人因个体差异的原因,在常规剂量也可发生毒性反应;某些人存在遗传性肝脏代谢缺陷的疾病,容易导致药物性的肝损伤;机体对中草药或其代谢产物的特异质反应和过敏反应,即通过免疫介导机制损害肝脏。

另外,由于目前因技术原因对中草药尤其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甚少,我们不了解服用一种中草药后可对有关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带来何种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导致同服的其他药物在体内蓄积或发生代谢转化,从而对肝脏产生毒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