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引起肝损害的调查分析

合集下载

中药肝肾毒性及肝肾功能检测指标的研究概况

中药肝肾毒性及肝肾功能检测指标的研究概况

中药肝肾毒性及肝肾功能检测指标的研究概况张茜,金若敏【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年(卷),期】2011(018)008【总页数】3【关键词】中药;肝毒性;肾毒性;肝功能;肾功能;检测指标;综述近年来,关于服用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屡见不鲜,从马兜铃引起肾中毒事件[1],到小柴胡汤引发急性肝炎[2]的风波,不仅给临床上中药的应用敲响了警钟,还对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在查阅近10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就中药肝肾毒性成分进行归纳总结,并对肝肾功能指标的检测方法作一概述。

1 肝肾毒性研究1.1 肝脏毒性成分1.1.1 生物碱类关于此类结构药物的肝毒性报道较多,最典型的是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PA),包括山冈橐吾碱、野百合碱、千里光碱等,其主要分布于紫草科、菊科、豆科和兰科的植物中,在体内通过CYP450代谢活化后产生毒性,可引起肝细胞出血性坏死、肝巨红细胞症、静脉闭塞症等[3]。

1.1.2 皂苷类如三七、商陆、黄药子等,但毒性机制各有不同,其中黄药子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皂苷类肝毒性药物,它含有薯蓣皂苷、薯蓣毒皂苷、黄独素及黄独萜A、B、C等毒性成分,既能损害肝细胞,又能影响胆汁排泄,动物实验显示其可致小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嗜酸性变,重者小灶性坏死和片状坏死,且病变呈剂量、时间相关性[4]。

1.1.3 毒蛋白类如蓖麻子、望江南子、相思豆等,相思豆蛋白的毒性机制是抑制细胞DNA合成所致,蓖麻毒蛋白的作用机理和相思豆毒蛋白相似,均是阻断了蛋白质的合成[4]。

1.1.4 萜与内酯类此类药物的肝脏毒性在临床上也有较多报道,如主要成分为二萜类、倍半萜类的雷公藤及主要活性成分是呋喃三萜类物质的川楝子,能引起急性中毒性肝炎,出现转氨酶升高、黄疸、肝肿大等[5]。

1.2 肾脏毒性成分1.2.1 生物碱类此类药物的肾脏毒性较低,如益母草含有益母草碱、水苏碱等,对肾小球无损伤作用,但可引起肾间质轻度炎症及少量纤维组织增生、肾小管轻度脂肪变,且随剂量的增大病变也相对加重。

102例中药及中药制剂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的回顾分析

102例中药及中药制剂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的回顾分析
1 临 床 资 料
组 内治疗前后 比较 P<00 组间治疗 后 比较 △P<0 0 下 .5; .5( 同)
1 1 一般 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所选病 例均为我 院住 院患者 , 3 男 6例 , 女 采用 Mai r a关于 DL 量化 诊断标准 J 选 Il ,
6 6例 ; 年龄 2 ~8 1 0岁 , 平均年龄 4 . 岁 。 88
△通讯作 者

5 8・ 3
中国中医药科技 2 1 0 1年 1 1月第 1 8卷第 6期 N v 0 1V 11 o7 o.2 1 o 8 N . .
文献证实具有 肝损 害不 良反应 的中药处方 中大 多含有 白鲜
症 ) ( . % ) 干燥 综合征 1例 ( .% ) 高血压 、 5例 4 9 ; 09 ; 高血脂 3例( . %) 骨 伤 科 1 ( 0 7 ) 风湿 性 关 节 炎 6例 29 ; 1例 1. % ; ( . % ) 前 列 腺 炎 1例 ( . % ) 甲 亢 、 58 ; 09 ; 甲状 腺 炎 3例
验, 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 。
3 结 果
12例 中药及 中药制剂引起 的 0 药 物性肝损 害的 回顾分析
3 1 两组症状开始缓解的 时间比较 .
表1
见表 l 。
严 俊 茹 仁 萍
两组 发热 、 乏力 、 出m开始缓解的时问( sh ± , )
( 浙江省杭 州市第六人 民医院 ・ 杭州 3 0 1 104) 刹、 国明
周血细胞 造成 的伤害及对骨髓 造血功 能具 有明显 的保护 和 促进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 张之南 .血液病学 .北京 : 民卫生出版社 ,0 3 4 1 人 2 0 :9

关于中成药所致肝损害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中成药所致肝损害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中成药所致肝损害的分析与思考中成药具有对症治疗、服用方便、见效快等优势,现已经大范围占领药品市场。

但是,近几年由于服用中成药导致的肝损伤问题时有发生,引发肝损害的原因有多种,本文将以研究实例进行分析,探讨中成药导致肝损害的重要原因及肝损害的特点,并针对服用中成药的安全方法进行分析。

标签:中成药;中草药;肝损害;黄疸;壮骨关节丸前言中成药一直被人们认作是毒副作用小、安全方便的药物,针对慢性病的预防及治疗有突出的效果,无论广大患者还是医护人员,都将中成药广泛应用在临床中。

但是某些中成药的毒副作用十分大,特别是近几年中常出现由服用中成药引发的肝损害病例,人们开始加大对中成药特性特征的研究力度。

一、中成药导致肝损害的原因中成药导致肝损害也被称作“药物性肝损害(drug induce dliver injury,DILI)”,其本意是指在服用药物时,药物的本身毒性或自身代谢引起的肝脏损害,会出现不同症状的肝脏疾病。

中成药的形成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过不同方法的加工炮制,形成一种新的中药药品,目前人们接触到的中成药品有丸(壮骨关节丸、化瘤丸、朱砂安神丸等)、散(五苓散、黛蛤散等)、膏(鹿胎膏、骨刺膏等)、丹(妇还丹、三仙丹等),以及片、胶囊、滴丸等剂型。

中成药在我国一直很受欢迎,因其疗效准确,相比中药煎服较为方便,并且对于一些慢性病具有疗养功效,相比西药,人们更觉得中成药具有一定的安全保障。

但是近年来,人们对药物的认知逐渐加深,一些服用中成药出现的不良反應受到广大患者的重视,特别是临床中由于服用中成药所致肝损伤的病理逐渐增多,人们开始关注中成药的成分、毒性和服用禁忌。

能够引起中成药肝损伤的原因有很多,患者超剂量服用、超疗程治疗、不对症服药、不考虑患者自身情况等,均有可能引起肝损伤,同时,中药本身还有一定的毒性,如果不注意服用禁忌不仅会伤及肝脏,还有可能导致中毒、休克甚至死亡。

一般中成药的服用说明书中常会列出服用禁忌,比如,中成药中如含有麻黄,则青光眼、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禁服,复方乌鸡胶囊中列出湿热实症患者慎用。

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1 . 2可疑药 物种 类 : 复方青黛丸 4例 , _ 二九 胃泰颗粒 3 例, 雷公 藤多苷片 5例 , 小柴胡颗粒 2例 , 含千里光 中药汤剂 l 例。 1 . 3治疗方法 : 所 有患者在临床确诊后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 5例 患者只充分休息并 未采 取其他对症治疗 , 5例 患者 充分休息 同 时静脉滴注维生素 C、腺苷蛋氨酸 , 2例患者静脉 滴注葡醛 内 酯注射液 、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 , 3 例 患者静脉滴 注注射用 还原型谷胱甘肽并 同时 口服 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 。 1 . 4结 果 : 1 2例患 者经过 治疗在 1 个月 内肝功 能恢复 正常 , 3 例患 者 2 个 月后肝 功能恢复正常 。
不 良反 应 。
关键词 : 药物 性 肝 损 伤 中草 药及 其 制 剂
中图分 类号 : R 5 9 5 . 3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3 5 1 ( 2 0 1 3) 0 8 — 0 0 2 7 — 0 1 数周 内消失 。 ③再次应用类 似药物可 引起肝损害复发。 ④排除 临床其 他导致肝损 伤的病 因 , 如饮 酒 、 病毒性 肝炎 、 自身免疫 性肝病 、 酷似急性肝炎的细菌感染 等口 。 本 文报道 的 1 5例患者 根据药物性 肝损 伤的诊断标准 , 最终都 确诊 为 D I L I 。 直以来 , 人们普遍认为中药药性平和 , 安全性 高 , 不 良反 应少 , 而忽视了其潜在的危险性 。近年来有关 中草药及其制剂 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报道 日益增多 , 其肝毒性问题逐 渐被人们 认识 。有研究认为 中草药引起的肝损害 占全部药物性肝损害的 1 0 . 8 0 %~ 7 4 . 1 4 %。中草药所致肝损害以中毒性肝损害为主, 其机 制与生物碱和毒性植物蛋 白等引起的脂质过氧化 、 线粒体损伤 有关 , 也可能与组织 D N A ( R N A) 酶和蛋 白质结合 引起细胞 坏死 和凋亡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 , 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无法确定 , 对引起肝损害的确切成分和机制知之甚少 。本文报道的 1 5 例 患者服用的可疑药物 中只有雷公藤多苷片有效成分单一 , 而其 他如复方青黛丸 、 三九 胃泰颗粒 、 小 柴胡颗粒 及含 有千里光 的 中药汤剂均组方 复杂 , 如 三九胃泰颗粒主要成分为黄芩 、 白芍 、

药物性肝损害41例临床分析

药物性肝损害41例临床分析
1 宋美新 , 方美英. 闽北山区围产儿 出生 缺陷干预措施 [ ] 中国妇 J. 幼保健 , 0 ,5 2 : 2 2 81 () 1 . 0 8 2 庄 晖, 徐佳玲 , 莉. 晓 出生缺陷结果分析及对策 [ ] 中国妇幼 J. 丹. 5 近 年来出生缺陷的变化趋势 [ ] 中国 J.
的分型进行综合评价 , 总结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 。结果

本院 4 例药物性肝损 害患者的临床 资料进行 回顾性分析 , 服药时间及服用 药物种类 、 1 根据 临床表 现、 肝损 害
引起肝 损害的药物前 3名依次为 : 中草药及 中
成药 1 (26 )抗 生 素 1 4例 3.% , 0例 (33 ) 降压 药 5例 ( 16 ) 2.% , 1.% 。临床 分 型 : 细 胞 损伤 型 1 , 肝 3例 占 3.% ; 17 胆汁淤积型 1 , 3.% ; 5例 占 66 混合型 1 , 93 2例 占3.%。结论 [ 关键词 】 药物性肝损害 ; 临床分析 [ 中图分类号] R551 [ . 7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 17 — 86 2 1)4— 36 0 64 30 (00 0 07 — 3
8.3 , 9 7 % 说明在孕早 期及 妊娠 中期 进行筛 查 , 在孕 2 8周前 识别和诊断 , 以及及早 中止妊娠 和控制 出生缺 陷的发生 。出
生缺陷儿死亡 占围产 儿死亡 的 4 .3 , 8 1 % 因此做好 出生缺 陷 的监测 , 降低 围产儿死亡率 的有 效措施。 由于 出生缺陷起 是
通讯作者 :张法灿 , , 男 硕士 , 授, 教 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 : 胃溃疡与 胃肠动力学 。E m i hnfcn 6 .o — al ag a @13 1m :z a 3

综述-可导致肝损伤的常见中药、中草药、分类及临床特点

综述-可导致肝损伤的常见中药、中草药、分类及临床特点

中草药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应用历史,其中有不少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为我国人民防病治病提供了非常好的保障。

但由于各种原因,中草药导致的肝损伤在很多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如把中草药整体作为一项单一因素统计,常常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一项在韩国进行的全国性前瞻性研究表明,中草药引起的DILI占所有DILI的27.5%;我国的一些研究显示,中草药导致的DILI占36.01%~53.62%。

仅仅因为中草药是天然药物,就认为安全无害,忽视它潜在的肝毒性是非常片面的。

1. 可导致肝损伤的常见中药目前国内导致DILI报道较多的药物包括何首乌、雷公藤、土三七、一些治疗骨质疏松、关节炎等风湿免疫类疾病的某些药物,以及治疗白癜风、银屑病、湿疹、痤疮等皮肤系统疾病的某些药物。

造成DILI的中草药,根据剂型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中草药制剂及中草药复方制剂。

常见的中草药制剂:包括卫矛科的雷公藤、昆明山海棠;菊科的土三七、苍耳子、款冬花、千里光;天南星科的石菖蒲;豆科的番泻叶、苦参、山豆根、野百合;蓼科的虎杖、何首乌、黄药子、马钱子、鸦胆子、罂粟壳、土茯苓等;有毒矿物药:朱砂、雄黄、砒霜、铜绿等。

常见中草药复方制剂:包括牛黄解毒丸、六神丸、壮骨关节丸、天麻丸、鱼腥草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复方丹参素注射液、养血生发胶囊、补肾乌发胶囊、湿毒清、地奥心血康等。

上述中药及复方制剂,请不要在缺少专业医师指导的情况下自行服用。

2. 中草药致DILI的临床病理类型中草药引起DILI的临床病理表现几乎可以涵盖所有已知的肝脏病理变化。

虽然某些药物可引起一定的病理特征,但通常并不能依据组织学的变化来确定起因的药物。

肝活组织检查往往用于临床生化异常的肝病患者在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是除外DILI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DILI组织学一般特征为:(1)局灶性(小叶中央)边界较为明显的坏死和脂肪变性,坏死灶严重程度比临床不成比例;(2)肝脏炎症较轻,小胆管胆汁淤积较明显;(3)门管区炎症程度较轻(可能有胆管破坏性病变);(4)多数为嗜中性细胞或嗜酸性细胞浸润;(5)类上皮肉芽肿形成;(6)微泡性脂肪变(线粒体损伤)和脂肪性肝炎。

常用中药肝损害

常用中药肝损害

浅谈常用中药的肝损害【摘要】本文就常见致肝损伤的中药及其成分与致肝损害机制及临床特点及加强预防措施等作简要述。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施治、合理用药,才是防止中药引起肝损伤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药;肝损害近年来中药及其制成品所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有增多之势,而中药所引起的肝损害占药物性肝损害的比例20.04%一74.14%不等[1],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重视中药的肝损害。

1 中药引起肝损害的原因1.1 中药因素①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非常复杂,表现出药效和药害的双重性。

即既可治疗肝病,同时也能引起肝损害,如大黄、柴胡;②对一些中药的毒性认识不足,传统认为“无毒”的中药品种,现代临床却发现其具有肝毒性,如黄药子、天花粉、番泻叶、何首乌等。

③中药中同名异物或异名同物的情况不少,可因误认误用而致中毒。

如防己有广防己、粉防己,广防己临床己报道有肝、肾毒性。

④中药因产地、种植、采收季节、加工炮制、运输贮存等条件不同,也可影响其药效和不良反应,⑤中药引起的肝毒性损害也与剂型、剂量、用药时间过长、配伍和使用方法等有关,如服用大剂量未经炮制的生首乌会导致肝脏的损害。

⑥不按照中医药辨证论治的基本特征使用中药,违反禁忌原则。

1.2 患者因素①患者缺乏对某些中药制剂具有肝毒性的认识,因而服用中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肝损害。

②患者因年龄或健康状况和个体差异,在常规剂量也可发生毒性反应;③某些人存在遗传性肝脏代谢缺陷的疾病,容易导致药物性的肝损伤。

中药中能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分为三类,有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1.2.1 常见植物药物及其肝损害的临床症状见下表[2]—[8]1.2.2 单味动物药如蜈蚣、蟾蜍、斑蝥、青娘虫、穿山甲等[9]1.2.3 单味矿物药如朱砂、雄黄、铅粉、硝石、砒石、代赭石、胆矾、硫黄等[9]。

2 中药引起肝损害按照其所含的主要成分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类2.1 毒性成分为生物碱类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是一类植物性毒素。

中成药致肝损害401例分析

中成药致肝损害401例分析
及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的有效手段 。
参 考 文 献
[ 刘晓琰. 院 2 0 年抗 生素不合理处 方分析阴. 1 】 我 03 中国医院药学
杂 志 ,052 () 6 2 0 , 1: . 5 8
f 刘学理 门 诊处 方不合理用药 调查分析 [ . 2 】 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 】
采用 回顾性分析 方法 , 利用 中国期 刊全文数据库 (N I, C K ) 以① 肝损害 ; 转氨 酶 ; 肝功异 常 ; ② ③ ④氨基 转移酶为 主题 词和关键词 , 检索 19 9 4年 1 2 0 年 月一 0 7 3 月药 物致肝损 害的相 关文献 8 8篇 , 出中成药 致 1 挑
6 中 药 应 与 测 27 第 期 国 物 用 监 0年 4 0
维普资讯
合理 用药专题
西药成分的 中成药有 5种 ,9 , 9 3 3 例 占 . %。给药途径 : 7 口服制剂 34例 , 9 . %, 6 占 07 7 注射 液 3 7例 , 9 3 占 . %, 2
20 2 ( 1 :0 9 0 5,5 1 )15 .
[ 刘晓琰从 处方分析谈合理用药[. 3 】 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 0 ,5 J 2 52 0
( 1 :0 3 1 )17 .
[ 臧若虹 , 红梅 . 诊不合格处 方的统计 分析 [. 4 】 孙 『 1 J 中国医院用药 ]
评价 与分析 ,0 6,( ) 5 . 2 0 6 4 : 2 2 [】 刘茂柏 , 5 游枫慧. 院病历抗菌药 物合理应用 质量考评 标准的 住 建立与实践 [. 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06,6 6 :5 . 】 20 2 ( )76 ( 收稿 日期 :0 6 1 — 7 20 — 0 2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引起肝损害的调查分析以往认为,中药(包括草药及中成药)为天然药品,与化学合成药物相比,安全无毒。

但是随着中医药事业和中西医结合的进展,国外对中药疗法的广泛应用, 中药不良反应报道的日益增多,以及我国对中药毒理学的深入研究发现:中药也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及药物性肝炎。

为了更深刻地了解中药引起肝损害的特点,我们对近年来中药引起肝损害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本文病例来源于1983〜1998年国杂志上公开发表的病例报告共 55篇,去掉重复报告的病例共318例;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1992〜1998年收到的病例报告共108例,和地坛医院1983〜1998年收治的病例共107例。

三者去掉重复报告的病例后总共427例。

通过对中药引起肝损害病例的发生情况、原发病的分布情况、引起肝损害的常见药物及各类药物引起肝损害的临床特点的调查,分析中药引起肝损害的发病机制,并找到较好的防治方法。

2•结果2.1中药引起肝损害发生的年代分布427例患者中1983〜1988年6年间报告的病例为30例,1989〜1994年5年报告病例72例,1994〜1998年5年报告病例325例。

可以看出,近5年来中药引起的肝损害骤然上升。

地坛医院 1983〜1998年共收治药物性肝炎328例,其中中药引起的肝炎107例,占32.6 %。

2.2引起肝损害的中药与原发病之间的关系本组病例中,有原发疾病记载的共344例。

这些患者的原发病的分类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治疗骨关节病、肾脏疾病、皮肤科疾病的中药最易引起肝损害。

表12.3引起肝损害的常见中药的分布:本组患者因中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分布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引起肝损害的单味中药以雷公藤和黄药子最为常见,中成药中以壮骨关节丸最常见,其次是疳积散与复方青黛丸。

表2引起肝损害的中药分布2.4中药引起肝损害的潜伏期的分析:根据中药引起肝损害的潜伏期长短,我们将这些病例分为短潜伏期(1〜10d)和长潜伏期(10d以上)两种类型。

短潜伏期者较少见,共27例(6.3 %)。

引起肝损害的主要中药有:何首乌、首乌片、老虎节、蜈蚣粉等,多为单味中药(16/27 )。

其平均潜伏期为5.3d。

这 27例患者中,男16例,女11例,男性多于女性。

平均年龄41.7岁。

临床症状较重,患者多有发热,明显乏力及纳差、恶心、腹胀等消化道症状,有3例患者同时并发肾损害,其中2例为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并发休克;9例有皮肤损害,其中2例为剥脱性皮炎。

重症肝炎的发生率高,占14.8 % (4/27 ),其中1例死亡。

7例患者再次服用后,再次出现肝损害,1例患者皮肤斑贴试验(+ ),还有1例患者家中其它4人应用后均出现黄疸。

根据这些临床特点,与四氯化碳、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相似,考虑其发病机制可能为药物对肝脏的直接作用所致。

长潜伏期的肝损害的中药较多(93.7 %),多为中成药,其中壮骨关节丸占 1/3,其次是雷公藤和治疗银屑病的中药。

因其各有特点,将在下文中重点进行分析。

2.5几种常见中药引起肝损害的特点:2.5.1.壮骨关节丸:壮骨关节丸是专治退行性骨关节病的药物。

本组患者中壮骨关节丸引起的肝损害占同期所有中药肝损害的28%,发生率是较高的。

平均潜伏期为46.8d,女性多见,男:女为1: 1.6,年龄偏大,平均年龄57.1岁。

与其它中药引起的肝损害相比,患者发热的发生率低,消化道症状轻,患者很少出现呕吐的症状,皮肤瘙痒、大便灰白和黄疸的发生率高,碱性磷酸酶( ALP 和丫-谷氨酰转肽酶(GGT明显升高,住院时间较长,临床诊断胆汁瘀积型肝炎较多见。

说明壮骨关节丸引起肝损害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胆汁瘀积。

2.5.2•治疗银屑病的中药本组患者中,因服用治疗银屑病的中药引起的肝损害患者共41例。

其中男13例,女28 例,平均年龄42.5岁,平均潜伏期37.8d。

常见药物有:复方青黛丸11例,克银丸8例,消银片4例。

这些患者的特点为乏力及消化道症状较突出,(乏力33例,纳差35例,恶心28例,呕吐16例),有 37 例患者出现黄疸(T-Bil : 166± 133 卩 mol/L,D-Bil : 121± 114 卩 mol/L ),而皮肤瘙痒和大便灰白的表现不明显。

ALT( 951 ± 732u)与AST(773土 486u)升高明显,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18± 6.6min ),3例患者(7.4 %)诊断为重型肝炎,其中1例死亡。

根据以上临床特点,说明治疗银屑病的中药引起肝损害的病理改变以肝细胞坏死为主。

2.5.3•雷公藤雷公藤主要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本组患者中由雷公藤片或雷公藤多苷引起的肝损害共91例,男48例,女 43例,平均年龄32岁,潜伏期为2〜4周。

多数患者为单项肝功能轻度异常或无黄疸型肝炎,仅有7例发生黄疸,且消化道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据报道,雷公藤片较雷公藤多苷更易引起肝损害。

2.5.4•黄药子黄药子又名黄独,有解毒散结的功能,是治疗甲状腺疾患的常用中药。

本组患者中有46例为黄药子所致,男14例,女32例;平均年龄38 岁。

这可能是由于年轻女性患甲状腺疾病者较多的原因。

黄药子引起肝损害的潜伏期及病情的轻重与药物的剂量相关,剂量越大,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

多数患者在服黄药子总量达500~1500g后发病。

发病后肝炎症状较重,与治疗银屑病的中药引起的肝损害相似,46例患者中有2例死亡。

2.5.5•何首乌与首乌片本组患者中有9例患者服用何首乌与首乌片后引起肝损害。

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32.4岁。

有5例患者因治疗白发而患病。

该药引起肝损害的主要特点是潜伏期短,平均潜伏期为10.9d。

虽然这9例患者中有8例出现黄疸,但多为轻度和中度黄疸,病情如同一般急性肝炎,预后良好。

9例患者中有7例再次服用该药,再次出现肝损害,还有1例患者家中其它4人服用何首乌均发生黄疸。

因此认为其发病的原因可能与患者遗传性肝脏代酶缺陷有关。

2.6对中药合理应用的研究因本文资料属回顾性调查,所以对患者是否对症治疗及医生辩证是否正确,应用是否合理无从调查。

但在调查中发现,在 427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属误服,有15 例属长期服用(> 3个月),有62例记载未经医生处方,为民间介绍或自行购药而服用,有约1/4患者就诊的部门为西医科。

2.7对未知有肝毒性的药物的探索古人对中药的毒性及配伍禁忌早有研究,并提出十八反和十九畏。

近代中药毒理学的研究也发现了某些中药对肝脏的毒性。

但均不能全面解释本文中一些药物引起肝损害的机制。

为了探索其它对肝脏有毒性的中药及中药新的配伍禁忌,我们对本组病例中皮肤科疾病 70例患者所服用的18种中药处方进行分析。

发现其中白藓皮(9/18 )、生地(7/18)、当归(7/18)、甘草(7/18)、丹皮(6/18)、赤芍(5/18)、防风(5/18)、薄荷(5/18)等8种中药频繁出现并相互配伍。

3.讨论中药引起的肝损害并不少见。

本文资料表明,中药引起的肝损害约占全部药物性肝损害的32.6 %,这与钱又宏等]1]的报道(30%)相近。

近年来,中药引起的肝损害的报道明显增多,这一方面是与中药的广泛应用,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增多有关;另一方面也表明,人们对中药引起的肝损害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引起肝损害的常见单味中药有:雷公藤、黄药子;中成药中壮骨关节丸引起的肝损害最为常见;从治疗的原发病种来看,治疗骨关节病、肾脏疾病和皮肤科疾病的中药最易引起肝损害。

中药引起肝损害的发病机制与化学合成药物相似。

一些对肝脏具有直接毒性的单味中药,如老虎节、苍耳子、蜈蚣粉等,可引起潜伏期短,同时并发其它脏器损害的肝损害,病情较重。

壮骨关节丸可能干扰了肝细胞对胆汁的排泄,引起肝毛细胆管胆汁瘀积而出现黄疸及肝功能异常。

黄药子和治疗银屑病的中药可引起肝细胞的坏死,引起重型肝炎。

有些中药引起的肝损害与患者的特异体质有关,如一例家族性服用何首乌引起肝损害的报道[2]。

本文中引起肝损害的多数单味中药是目前已知的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

如雷公藤[3]其主要成分为二萜类、三萜类、倍半萜类和糖类,对心、肝、肾均有损伤作用,可引起中毒性肝炎或慢性肝损害。

黄药子[4]、[5]为薯芋科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块茎,含薯芋皂苷、薯芋皂毒苷、黄独素、黄独萜A、B、C等毒性成分。

黄药子可致小白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嗜酸性变,重者小灶性坏死和片状坏死,病变程度随剂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病变明显加重。

黄药子既能损害肝细胞,又能影响胆汁的排泌,还可引起肾损害。

金不换[5]肝损害的机制不明,可能因其活性成分左旋四氢巴马汀(L-terahydropalmat ine )的结构类似于羟基双稠吡咯定,该物质对肝细胞具有直接毒性,也可能与患者的特异质反应有关。

何首乌⑹ 作为滋补药,具有养血、补肝肾、乌须发之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其主要成分含蒽醌衍生物,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对肝脏具有毒性作用。

番泻叶[5]中的番泻苷经肠道细菌作用,其分解产物的化学结构类似二羟蒽醌,后者为众所周知的损肝性泻药。

望江南草[4] ( Cassia occidentalis L.)含大黄泻素和毒蛋白,可引起肝脏损害。

苍耳子[4] (Xanthium Sibiricum Patr.)为菊科(Compositae)植物苍耳的果实,成分复杂。

其含毒成分为苍耳子苷及其它生物碱或毒蛋白。

急性中毒者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及坏死,同时可引起肾功能损害。

石蒜[7] ( Lycoris radiata Herb. )属石蒜科,含有毒生物碱,即石蒜碱及二氢石蒜碱。

口服后经门静脉至肝引起肝重度淤胆及全身严重反应。

斑蝥[8]属芫青科昆虫,主要成分斑蝥素(C10H12O),其毒性剧烈,中毒量为30mg致死量为3g,可使小鼠的心、肝、肾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

猪胆[9]中含有组胺类物质,可引起变态反应;其中的胆盐及氰化物,也可能引起肝损害。

近年来对一些中成药的肝毒性也有所了解。

壮骨关节丸[10]、[11]方剂中至少已发现有两种成分可以造成试验动物(大鼠和豚鼠)的肝损害。

如独活的有效成分佛手柑酯、欧芹酚甲醚、欧芹属乙素、异补骨脂素和花椒毒素等,动物试验提示,无论是急性毒性试验还是长期毒性试验均可引起试验动物的肝损害,其病理变化为肝细胞浑浊肿胀,脂肪变性和急性出血性坏死,如花椒毒素以1〜2mg/kg 剂量给豚鼠连续用药5个月可使其肝脏坏死,欧芹属乙素给幼鼠2.5mg/kg,连续用药60d可引起肝损害。

另一味中药淫羊藿给药 3d,小鼠即出现呕吐、纳差、活动减少,给药15d处死,可见肝脏脂肪变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