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人家人爱苏东坡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9:黄州惠州儋州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9: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一生既有高居朝堂、志得意满的风光,也有九死一生、失魂落魄的遭遇,黄州、惠州、儋州,就是他先后三次被贬谪的地方,也是他人生不堪回首的三次低谷。
然而,也正是这一次比一次更加遥远偏僻的贬谪之地,苏轼完成了从养尊处优的士大夫,到胸怀天下的文化巨人的嬗变。
在这三次贬谪中,第一次贬谪最让苏轼措手不及。
当时,苏轼担任湖州知州。
可是朝廷中的一些人忌恨苏轼的盛名,一心想把苏轼扳倒,不过他们从苏轼的政绩中又挑不出什么毛病,便从苏轼的文字中寻找把柄,并罗列出“攻击新法”、“诽谤朝廷”等若干莫须有的罪名,要求宋神宗对苏轼处以死刑。
随后,苏轼被押解到开封御史台,经过两个多月的刑讯逼供,苏轼在精神和肉体上,都遭受了难以言喻的凌辱和折磨,最终,所谓的罪名成立,只等待皇帝判决。
由于御史台又称乌台,所以这个事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下狱后,爱戴他的地方百姓为之伤心落泪,朝野中那些正直的官员们,包括虽已退休在家、但仍有政治影响力的王安石,也纷纷上书劝谏,为苏轼鸣不平。
最终,苏轼得以免除死罪,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上是作为罪人被监管在黄州。
本期节目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为您讲述唐宋八大家之苏轼--黄州惠州儋州。
09 黄州惠州儋州《唐宋八大家之韩愈》01 考试进行时02 理想照亮现实03 敢问路在何方04 沙场初点兵05 敢向皇帝说不06 一介书生单刀赴会《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01 :一步登天还是一步登空02:朋友一生一起走03 :世家子弟的难言之隐04 :破解一道无解之题05:动物开口会说话06:小人物大道理07:与大自然对话《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01这个宰相不寻常02 不做京官为哪般03 给力的基层一把手04 中看不中用的京官05 百年帝国烂摊子06 挑兵挑将费精神07 北宋百年第一札08 讲课也能惹出祸10 不能承受青苗之轻11 从变法到变脸12 十大罪状三不足13 熙宁新法一二三14 一张画击倒王相公15 东山再起也枉然16 冷面宰相的独特个性17 说不尽的王昭君18 翻案诗文第一家19 拗相公与司马牛20 不是冤家不聚头21 可怜人间四月天22 千秋功罪任评说《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01:醉翁之意在哪里02:偏向虎山行03:他动了谁的奶酪04:提前开始的决战05:清醒的醉翁06:费力反而不讨好07:忠臣反被忠臣害08:科举文章怎么写09:后浪如何推前浪10:力断皇帝家务事11:花甲之年惹绯闻12:卖油翁的境界13:六一居士的六个“一”14:退而未休名千古《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1:人见人爱苏东坡02 :自古英才出少年03:忧国不谋身04:浪漫的实干家05:十年生死两茫茫06:苏门六君子07:海内存知己08:布衣之交。
【作文】百家讲坛文字讲稿-康震说苏轼(一) - 语文新课标论文(3)

百家讲坛文字讲稿-康震说苏轼(一) - 语文新课标论文(3)
分类: 文 > 教师天地 > 教育教学论文 > 百家讲坛文字讲稿-康震说苏轼(一) - 语文新课标论文(3)
版权所有:碧意之时 创作时间:2009-03-12 19:39:38
这是苏轼的父亲,他的 教育 。父亲苏洵的言传身教,使得苏轼既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化艺术的熏陶,同时也赋予了他不拘礼教、开拓进去的卓然之气,与此同时,来自母亲程氏的 教育 也对苏轼的成长至关重要。那么,苏轼母亲的 教育 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这种 教育 对苏轼的少年成名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人家,她性格中有果敢的一面,也有仁慈的一面。这程夫人对苏轼人格的 教育 很值得我们在座的母亲学习。有一天,程夫人带着这十来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代的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了很多权贵,他办案子不讲人情,结果被人家诬告了,判了死刑,将要走上刑场。
(完整word版)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人见人爱苏东坡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一、人见人爱苏东坡节目预告:他是北宋的文坛领袖,诗词书画无不独领风骚,他曾经平步青云、官居高位,也曾经颠沛流离、九死一生,他是读书人的全民偶像,也是平民世界的知心朋友,一个不一样的唐宋八大家,一段不能被忘记的文化传奇,《人见人爱苏东坡》,敬请关注。
画外音:这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化巨人,这是一个活得精彩的真心英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近一千年的时空当中,感染、感动着他身边周围、生前身后无数的人。
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此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在未来将会以荡气回肠、精彩绝伦的人生,影响着世间的人们。
而他的一生,真的就像一部美妙的大片一样,自始至终震撼和撞击着每一个走近他的看客。
苏轼,曾经创造了北宋科举考试历史上的“最高分”,拥有了“全民偶像”的殊荣;他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坛领袖,也是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山,也曾经几起几落、生死未卜,四十五岁被贬黄州,五十九岁被贬惠州,六十二岁被贬儋州,他的经历中似乎多了几分坎坷与折磨,但是也许恰恰是这样的苦难经历,造就了他独特而鲜明的魅力。
于是,当我们回望他六十六年的人生就会发现,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愈挫愈勇、老年的达观淡泊,竟然如此完美地结合在苏轼的身上,连绵千年依然余音绕梁。
苏轼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他既写诗填词做文章,也挥汗弯腰种过田;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是一个真诚得让人心碎的人,苏轼得到了最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喜爱。
那么,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苏轼、欣赏苏轼,苏轼的身上,到底蕴藏着怎样巨大的人格魅力?这样一个人见人爱的苏轼苏东坡,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一起,走近这位唐宋八大家中可敬可爱的文化巨人。
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一集《人见人爱苏东坡》,敬请关注。
康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兄弟、父子并称的著名人物,比如说在三国时代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在西晋时代还有所谓的“三张”:文学家张载、张协、张亢;到了明代,还有著名的“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仨人。
唐宋八大家康震《苏轼》的主要内容

《苏轼》是康震所著的一部传记类作品,主要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文学家苏轼的生平和成就。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苏轼》的主要内容:一、苏轼的生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美食家。
他诞辰于北宋官宦世家,自小就显示出非凡的才华和文学天赋。
苏轼曾任官书法,后因谏言被贬谪至各地,但他在流放期间仍然积极从事文学创作和冠方事务,以其豪放洒脱的文风和对社会政治的不满而闻名于世。
二、苏轼的文学成就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其文学艺术成就非常丰富。
他的词、诗、散文被后人誉为“苏、黄、文、宋之风雅”。
他的词以其风格独特、意境深远、创新性强而著称,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代表作品有《江城子》、《和子由渑池怀旧》等。
苏轼的诗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内涵丰富而著称,被誉为“宋诗三大家”之一。
苏轼的散文也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散文以大气豁达、意境深远、含蓄丰富而著称。
三、苏轼与政治苏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积极的政治家。
他曾历任官至太常博士、翰林学士等职,曾多次参与国家大政,提出建设性意见。
他不畏强权,敢于直言,因此多次被贬谪。
在他的一生中,他始终保持着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四、苏轼的思想与艺术追求苏轼在文学创作中秉承“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理念,他追求文学艺术的自由创新,并以此为使命,不断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
他注重内心的情感表达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超越时代的境界。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感受到他对生活、人生、人性的独特见解,这也是他作品至今仍具有时代价值和深远意义的原因之一。
总结而言,《苏轼》这部著作生动地展现了苏轼这一历史人物的绚烂多彩的一生,以及他在文学、政治、思想等方面的杰出成就。
通过对这一伟大文学家的传记性作品的阅读,读者不仅可以了解苏轼这位文学巨匠的一生与创作,也可以感受到他深刻的思想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苏轼的作品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光辉篇章。
读《康震讲苏东坡》有感1

读《康震讲苏东坡》有感在这纷纷扰扰的人世间,最难以保持的就是不忘初心,一直乐观的心态。
但是有一个人做到了,他满身铅华洗尽,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仍然有着豁达乐观的心态和积极面对生活的勇气,还创造了不朽的神话,这个人就是苏东坡。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和一段段传奇佳话。
当我们登高远望,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当我们中秋佳节合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不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当我们徜徉在庐山风光中,会禁不住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沉醉流连西湖美景,会禁不住抒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
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他的人格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康震讲苏东坡》这本书中,对苏轼这样一位文化巨人的传奇人生进行了精彩品读。
本书共有十二章,200千字。
下面我从基本简介、坎坷人生、东坡印象、东坡价值、东坡诗词五个方面分享我的读书感悟。
一、基本简介1.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北宋中期(公元1036年)出生于四川眉山,祖籍河北栾城,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终年65岁。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2.苏轼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共生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老五与老六,而排在他前面的哥哥姐姐均夭折。
3.苏轼妻子、子女:第一任妻子王弗,十六岁时嫁与年十九岁的苏轼。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
【原创版】
目录
1.康震对苏东坡的评价
2.苏东坡的文学成就
3.苏东坡的人生态度
4.苏东坡的影响力
正文
康震是一位著名的文化名人,他曾在一次讲座中,详细地讲解了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人生态度。
他表示,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诗词歌赋,散文小说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他的诗词歌赋,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词清新自然,富有哲理,他的歌赋深情款款,婉转动听,他的散文小说则充满了生活气息,富有人性。
他的作品,无论是在文学史上,还是在人们的心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苏东坡的人生态度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他一生坎坷,曾多次被贬谪,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
他善于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寻找乐趣,善于从人生的挫折中寻找启示。
他的人生态度,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作品,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人们。
苏东坡的影响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作品不仅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人生态度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他的故事,他的诗词,他的人生,都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经典,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总的来说,康震对苏东坡的评价是中肯的,他充分肯定了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人生态度,同时也指出了苏东坡的影响力。
康震讲苏东坡第一章主要内容

康震讲苏东坡第一章主要内容
康震评说苏东坡第一章讲的苏东坡少年成名。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是,因为母亲程夫人的不幸去世,苏轼只得返回家乡服丧。
三年之后,当苏轼兄弟陪父亲再次来到京城的时候,一次北宋朝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制科考试即将举行,曾经在三年前的考试中小试牛刀,一举成名的苏轼兄弟自然不会放过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准备向这次制科考试再次发起冲击。
那么,制科考试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考试制度,而苏轼兄弟在这场制科考试中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少年成名的苏轼还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吗?。
康震讲评苏轼观后感

康震讲评苏轼观后感看了康震讲评苏轼啊,那可真是一场超级过瘾的文化之旅。
以前就知道苏轼是个大名人,写了好多超厉害的诗词,什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类的,感觉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文化大神。
但是看了康震老师的讲评,哇塞,苏轼一下子就变得鲜活起来了,就像从书里蹦到我眼前,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老友。
康震老师一开口啊,就把我给抓住了。
他讲苏轼的生平,就像在讲一个超级精彩的故事。
苏轼小时候就聪明得不像话,就像那种“别人家的孩子”,二十来岁就考中进士,那简直是年少得志啊。
可是呢,他的仕途那叫一个坎坷。
一会儿被流放这儿,一会儿被贬到那儿,感觉命运就像在故意捉弄他。
但是苏轼牛就牛在这儿,不管到哪儿,他都能活得有滋有味。
而且苏轼这个人啊,性格特别豁达。
他和朋友之间的那些趣事,也被康震老师讲得特别逗。
他一会儿调侃这个朋友,一会儿又和另一个朋友斗嘴,但是朋友之间的感情又特别深厚。
感觉他就是那种不管在什么处境下,都能找到生活乐趣的人。
康震老师讲评的时候,还特别擅长把苏轼的诗词和他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
每一首诗词背后的故事,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苏轼内心世界的门。
以前读苏轼的诗词,只是觉得词句很美,但是现在明白了那些诗词背后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就像“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可不仅仅是几个漂亮的字凑在一起,那是苏轼在经历了无数风雨后的一种洒脱和旷达啊。
总的来说,看了康震讲评苏轼,就像跟着苏轼重新活了一遍。
他的才情、他的遭遇、他的乐观豁达,都让我特别佩服。
而且这也让我更加明白,原来那些伟大的古人,并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他们也是有血有肉、充满烟火气的普通人,只是在困境中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罢了。
我觉得我现在对苏轼那是“路转粉”,而且是超级死忠粉那种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演讲人:康震讲师简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李白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4部,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5项,主持、参与的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4项。
内容简介:这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化巨人,这是一个活得精彩的真心英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近一千年的时空当中,感染、感动着他身边周围、生前身后无数的人。
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此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在未来将会以荡气回肠、精彩绝伦的人生,影响着世间的人们。
而他的一生,真的就像一部美妙的大片一样,自始至终震撼和撞击着每一个走近他的看客。
苏轼,曾经创造了北宋科举考试历史上的“最高分”,拥有了“全民偶像”的殊荣;他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坛领袖,也是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山,也曾经几起几落、生死未卜,四十五岁被贬黄州,五十九岁被贬惠州,六十二岁被贬儋州,他的经历中似乎多了几分坎坷与折磨,但是也许恰恰是这样的苦难经历,造就了他独特而鲜明的魅力。
于是,当我们回望他六十六年的人生就会发现,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愈挫愈勇、老年的达观淡泊,竟然如此完美地结合在苏轼的身上,连绵千年依然余音绕梁。
苏轼,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他既写诗填词做文章,也挥汗弯腰种过田;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是一个真诚得让人心碎的人,苏轼得到了最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喜爱。
那么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苏轼、欣赏苏轼,苏轼的身上,到底蕴藏着怎样巨大的人格魅力这样一个人见人爱的苏轼苏东坡,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一起,走近这位唐宋八大家中可敬可爱的文化巨人。
全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兄弟、父子并称的著名人物,比如说在三国时代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在西晋时代还有所谓的“三张”:文学家张载、张协、张亢;到了明代,还有著名的“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宗道兄弟仨人。
你看人家这一家子生得特别辉煌,一出来就是兄弟父子兵。
还有咱们今天要讲的“唐宋八大家”的最后一个系列——“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一般的情况下,人们把父亲苏洵叫“老苏”,把大儿子苏轼叫“大苏”最后那苏辙是“小苏”。
但是,咱们说句实话,就是刚才讲了“三曹”、“三张”、“三袁”,有很多其实大家都不太熟悉,“三曹”可能还好点,有的可能根本就没听说过。
你要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特别是在文学艺术史上,兄弟父子并称的人里头,应该说“三苏”名气是最大的、最为著名的,那么在这个“三苏”当中我们先讲谁呢大家可能会说你先讲苏洵吧,他是老爸。
我们不弄论资排辈这种事,我们从“三苏”里边最有名的苏轼开始。
苏轼大家都很熟悉了,你说苏轼有名气,你说苏轼很可爱,你说苏轼很可敬,那你得说出理由来,你不能很笼统地这种理解。
我们说苏轼很著名、名气大、很可敬、也很可爱,主要的我们分四点来看他:第一点,苏轼是一个在文学艺术上的天才加全才,这是他的可爱的一个基础,何以见得呢我们掰着指头可以算,在诗歌领域里边,苏轼和他的弟子黄庭坚并称“苏黄”,被认为是宋代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
在词的方面,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公认为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和主要的代表人物。
在散文方面,他和他的老师欧阳修,并称“欧苏”,被认为是宋代散文最高成就的代表,有句话说得好,是“欧文如潮、苏文如海”,欧阳修的文章像潮水一样,苏轼的文章像大海一样,“欧苏”。
苏轼的书法,“苏、黄、米、蔡”北宋四大家他排第一,这书法是大家。
他的绘画,跟他的表哥文同学的画,被认为是北宋“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擅长画什么呢,枯木、怪石、墨竹。
苏轼在哲学方面,是当时北宋关学、洛学、蜀学这三大派当中蜀学的代表人物。
在史学方面,苏轼也颇有见地。
这么说吧,如果有一个人,只要在这其中的一项取得这样的成就,这辈子也可以告慰平生了,但是苏轼在这所有项目上都有斩获,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所以我们说他确实值得我们尊重,确实是个人见人爱的人。
苏轼是天才加全才,这个特点在“八大家”当中是具有惟一性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可以再接着掰着指头算,你像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等人,他们要么是散文家;要么是诗人;要么是政治家;要么是史学家;要么是文物收藏家;要么是有的兼而有之,但是他们中间没有任何一个人像苏轼这样在文学和艺术的领域里边有着全面的成就,在“八大家”当中,只有苏轼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
他一生当中写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总计将近一万首篇,他活了六十六岁,就算从二十岁开始创作,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这么大数量的创作,并且在这大的数量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精品,这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确的一个奇迹。
大家说你这说了半天,说他这个好、那个好的,何以见得呢这创作到底在哪儿体现出来好呢我们举个非常简单的小例子,写庐山。
我们知道写庐山的诗,你首先得说人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绝了。
你再怎么写吧,你再去庐山,还能写得比这更好吗不可能。
什么叫不可能一切皆有可能。
苏轼就不会按照他这个套路再去写了,他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不写瀑布,不写“生紫烟”,写什么呢写对庐山的人生的感悟。
读李白的诗,你激情澎湃,激动得不行,浑身发热。
读苏轼的诗,你会陷入到沉思当中,会把你变得更加成熟,会思绪万千、浮想联翩。
正好写庐山这两首诗都是唐代和宋代最大的两位诗人,最著名的两位诗人,写出了两个时代风格和时代性格的不同,唐代是一个青春勃发的时代,而宋代是一个成熟而富于思考的时代。
你得这么写,这么写就叫原创诗人,以前从来没人这么写过,从这角度没写过,而李白这么写了,你不能再按着他的路数来,那这就是苏东坡心中的庐山。
你说苏轼为什么老是说人家第一,什么全才、天才,这就是天才,你不服不行。
所以我们说,这是他的第一个最大的特点。
我刚才说了,天才加全才,在“八大家”当中独一份,这是他可爱的基础,才子谁不爱啊,人见人爱。
解说:天才加全才,苏轼确实有这样的资格赢得人们的青睐,然而仅仅拥有才情和魅力恐怕是不够的,平和与道德的力量,才能够成为感召天下读书人的利器,苏轼在这方面恰恰是当仁不让。
围绕在苏轼身边,活跃着一批著作等身、闻名天下的文化精英,苏轼以“士林领袖”的身份带动了北宋文坛的风起云涌,在北宋文坛上留下了一段不可磨灭的传奇佳话,那么苏轼究竟是如何成为士林领袖的苏轼与他的弟子、学生们之间有着怎样感人的师生情谊呢可光有才还不行,你还得有范儿。
苏轼第二个可爱的地方是,他是士林的领袖,文人的领袖,这个可不是所有的天才和人才都能够有的地位。
在“八大家”当中好几个人都当过领袖,比如说王安石,这不用我说,改革变法的领袖,他当过宰相,他当然是领袖,但是王安石缺人气,反对他的人太多了,他成不了精神领袖。
欧阳修最接近于苏轼这种状况,他不但当过副宰相,算是政治上的领袖,同时他领袖群伦,是文坛的盟主,这也算,但欧阳修有个弱项,他在民间的影响力那跟苏轼根本没法比。
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领袖,但是在政治上他们影响力要弱得多。
至于像苏洵、苏辙、曾巩,那还从来没有获得过士林领袖这样的地位。
所以我们说苏轼这个士林的领袖,不是说着玩的,确实有他独特的地方:首先他有基础,什么基础苏轼在政治上那也是一方诸侯,他做过多任的地方官,在杭州做过通判、副市长,还做过知州、市长,杭州知州、湖州知州、密州知州、扬州知州、颍州知州、登州的知州,八任。
长期在地方担任第一行政首长,获得了丰富的地方行政经验。
他在中央也做过很重要的官,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那你还让他做什么啊,都做遍了,就剩下做宰相了,翰林学士这就离宰相的位置特别近了,他做翰林学士的时候,他弟弟做的是副宰相,总不能让你们俩都做宰相吧在政治上是很有基础的,很少有像苏轼这样的超级的大文人在政治上也有过如此广泛的经验,所以你说他是士林的领袖,首先在政治上他有这基础,但是我们说,你这个士林的领袖,你不是说你官当得多,官当得大,能够自立山头,就能够成为领袖的,大哥不是那么好做的,得真有个领袖的样子。
苏轼最为人们所称道的就是他门下有所谓的“四学士”、“六君子”,我们经常说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我想接受过苏轼教诲和教导的人肯定非常多,但是这个“六君子”、这“四学士”肯定是在里边最优秀的人物,这些人能够聚集在苏轼的身边,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苏轼具有强大的道德的魅力,这些人,“苏门四学士、六君子”,你像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李廌,这在当时文坛上那都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他们为什么能够服服帖帖地跟随着苏东坡,道德的力量、人格的感召,还有文学和文化上卓越的创造力,让他们凝聚在一起。
这不是因为苏轼官当得大,因为,苏轼倒霉了好几回,他们是与苏轼的倒霉和兴起是共进退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一荣俱荣很好做到,一损还要跟着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所以苏门的“四学士”和“六君子”成为了后代文人心目当中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文人的群体。
苏轼对他这个领袖的地位是很自觉的,当仁不让,他给朋友的信里边说,说凡是一个盛世,是要有文章事业的,凡是文章事业要走向兴盛,必然要有领袖。
想当年我的老师欧阳修就把领袖的重托给了我,我要自觉地承担起领袖的职责,我不是为了满足领袖的欲望,而是为了造成文章的盛世,等我老了,我over(死)了,我这副重担还要传给你们这些年轻人,文章的盛世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江山代有才人出”,他是很自觉的。
当然,苏轼不是个夸夸其谈的人,不是说我做这个文坛盟主,你们就供着我,我洋洋自得,我特有派、我特风光,不是的。
我刚才说了,在江湖上做大哥首先是要承担义务的,这些“六君子”、这些“四学士”是要受教于他,是要受恩惠于他的,我们举个简单例子吧,“六君子”之一的晁补之,写诗词和文章都写得非常好,他写了一篇文章挺好的,苏轼看了觉得写得也不错,可是有点小问题,这文章太华丽了。
你想苏轼比这晁补之要大出十几岁、将近二十岁,既是长辈又是老师,而且苏轼当时在政治上地位很高,他看了这文章,他觉得这文章写得这么华丽是挺好,有才情,可是,对于一个年轻的文学青年来讲,刚刚开始从事创作,他正常的顺序应该是先要写得平和一点,由平和慢慢地走向华丽,这符合创作的一般规律,如果现在就先华丽了,缺了点平和之气,对未来的创作发展不利。
可是你想这晁补之那也不是一般的人,能让苏轼引入门内为入室弟子的人,肯定在当时已经是卓尔不群了。
苏轼就想到这个问题,说你看,我和年龄比他大,地位比他高,跟他又是师生关系,我要直接就这么跟他说,这年轻人虽然说狂点吧,他还是需要点锐气的,我一说弄(得)他不高兴,垂头丧气的,失去了锐气也不好,怎么办呢想来想去,他就给黄庭坚、他的大弟子写了一封信,黄庭坚只比他小八岁,而且黄庭坚说实在的,在诗歌方面跟苏轼并驾齐驱,所以,他们两个人虽然是名义上有师生关系,但是亦师亦友,有些话跟黄庭坚就好说,他就跟黄庭坚说,说你看,这样我这个意见你拿去,当做你自己的意见,你来告诉晁补之,效果会好很多,因为你们俩是平辈,你跟他怎么说,他还能跟你争论,我跟他一说,他哑了,这就不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