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体育发展研究
齐齐哈尔市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的研究

L T n - a ( colo P fQqhe nvri ,Qqhe ,Heo gag 1 10 ) I o g y n Sh o f E o ii rU i sy iiar a e t inj n 6 0 6 l i A src A n ftemotip r n cy i el gi gpoi e Qqhe ua sot dvl m n a l n i - b t t soe o h s m o at i n H in in rv c , i arrrl pr ee p ethspa a m a t t o a n i s o y pr n o n te w o rv c rr p t .A f l sre n te so sdvl m n n sm onrs e fQqhe ot trl i h h l poi e a so s e uvy o h pa eeo e ti o e cut i so ii r a e e n Su l id p yd a
关 键 词 : 农 村 建 设 ;农 村 体 育 ;现 状 新 中图分类号 : 8 7 G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2 2 4 2 1 )1 0 1— 2 1 0 — 0X(0 2 0— 13 0
Th re t Si ain o e Cu r n t t fRurlSp rs u o a o t De eo me ti qh e w r lCo s rcin v lp n n Qiia rNe Ru n t t a u o
1 齐齐哈 尔市 农村 体 育发展 基本 现状
近些 年来 , 齐齐 哈尔 市农 村体 育虽 然有 了一定 的 发展 ,
但还 是处 于 比较 低 的水 平 , 没有 得 到全 面普 及和 提高 。 并 在
新农村体育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策研究

搏击武术科学【民族传统体育】新农村体育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策研究李志诚张云龙耿树刚(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200241)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在新农村体育建设中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策略,以期为新农村体育建设提供保障。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8)09—0079_.031引言发展新农村体育是新农村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农村建设的一项艰H任务。
作为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备r“天人合一、修身养性、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特点,而且注蓖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内涵.体现出新农村体育建设中“新”的思想,,弘扬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精神,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在新农村体育建设中的作片j,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置于国家新农村体育建设中,是本文研究的基点。
2新农村体育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的重要性2.1促进全民健身“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是我国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举措。
因为中困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没有农民体育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而少了民族传统体育“农民体育健身一r程”就无法达到要求,民族传统体育在这个宏伟工程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有效地促进了农民的身心健康。
从古至今,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农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
早在《史记》中曾就大量记载有先民习武、各类游戏、健身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体育内容。
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组织方便,参与不需要特殊的条件,这就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如流行在我国丽南各民族山寨里的“射弩”、苗族的“爬坡杆”等内容,已成为农民们深爱的健身项目,这些经过长期提炼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为我困新农村体育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可选择的良好素材。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现状与发展趋向研究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现状与发展趋向研究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民族民间体育的传承和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民族民间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起到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增进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延安市宝塔区群众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从中找出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民族民间体育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民间体育活动群众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0 前言民间体育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起重要作用,它既能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又能增进群众的身心健康,是开展群众体育和实施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延安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一直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地,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由于延安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民族民间体育更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有:陕北秧歌及陕北“三鼓”,即安塞腰鼓、宜川胸鼓和洛川蹩鼓,其中以安塞腰鼓最具民族特色。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开始出现新的发展和变化,男耕女织的原始劳作向现代农业转型;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向现代旅游等方向转化。
这些生活方式是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影响着民间体育文化活动的形成与发展,也决定了民间体育的发展前途与方向。
本课题通过调查分析延安市宝塔区群众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的现状,了解该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体育的开展状况,为进一步推动民族民间体育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以延安市宝塔区群众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现状为研究对象,在宝塔区的兰家坪卷烟厂广场、罗家坪、凤凰山旧址、王家坪革命纪念馆、体育场、解放剧院、南桥7个群众聚集地每个聚集地随机抽取30人,共210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91人、女119人。
1.2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延安市宝塔区群众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共发放210份调查问卷,回收207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
河北省“新农村”体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作 者简 介 :吴瑞红 (9 7) 女, 17一 , 河北 景县 人, 衡水 学 院体育 学院 讲师 , 育学硕 士 : 教 刘 广路 (9 8) 男, 16一 , 河北 衡水 人, 水学 院体育 学 院副教 授, 衡 教育 学硕 士.
7 6
衡水 学 院学 报
第1 2卷
时 ,男性 与女性工作时 间大致相 同;但家务劳动 主要还是妇女做 .另外农 民平时为 了维持和增进 自身的健康和 体力 ,比较注意 以下事情 :经 常保证充足 的睡 眠 占被 调查人数 的 7 %;注意改善 自己的饮 食 占被调查人数 的 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 象 . 1 主要以河北省各地市下辖 的各县 l 8周岁 以上的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 的农 民为调查对象.
1 研 究 方 法 . 2
1 . 文献 资料法 .1 2
查 阅了近年农村社会学和体育类核心期刊 ,阅读 了农 民消费观 、农村社会学、体育 经济 学等方面论著及新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河北省农村体育领导干部和农 民群众的体育意识不断增强,参加体育锻炼和 体育活动 的群众 日益增 多, 由于加大 了宣传 力度 ,对 于广 大农村居 民形成 良好 的生活方式和 道德品质 ,远离
提 出一些发展农村体育 的对策 ,为河北省农村体育发展 提供 参考.
关键词:河北省 ;新农村建设;农 民体育
中图分类号:G8 .5 00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17 -0 52 1 )10 7 -4 6 32 6 的十六届五 中全会提 出的在新 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 ,构
农村建设 的相关资料 ,全面了解 了关于农 民体育 的研 究成果 ,为本文研究做 了充分的准备 .
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策略研究

社 会公 民转 变 。农 村体 育文 化 不再 是
关键词 :新农村 ;体 育文化 ;建设发展 ;策略研 究
党 的 十 七 届 六 中全 会 提 出 ,要 “ 促 进城 乡 、区域文化一体 化发展 ,推
际关 系 ,提 高 农 民 的社 会 适 应 能力 ;
一
种 农 村 文 化 形 式 ,并 与 其 他 文 化 相
有 利 于消除 心理 疾病等 。从 而 使农 民 产生正 能量 ,对 体育运 动产 生 一种 新 的 、科学 的社会观念 。 ( 二)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如 ,冬 天农 闲时 ,可组 织 一些 集体 项 目,通 过 比赛提 高 团队意 识 ,增强 凝
对 河南 省 的部 分农 村进 行调 研 发
现 , 随 着 农 村 经 济 的 持 续 发 展 和 全 民
、
新农 村体 育 文化 的 内涵
聚力 。各社 区、各 团体 的组织 者要 科 学 规划 ,定 期给农 民搭 建这 些 改善 人 际关 系 、传 播 先进 文化 知 识 的平 台 , 促进农村精神文 明建设 的开展 。
各 种形 式 的体 育活 动能 使农 民放
互 渗透 、相 互融合 ,这 将加 速精 神 文
化体 系的建设 。
三 、农 村 体 育 文 化 建 设 的 现 状
分 析
动文化 资源 向农村 、基层倾斜 ” ,明确 了我 国文 化建 设 的工作 重点 ,充 分 体 现 了国家对农村文 化建设 的高度 重视 ,
农 民真 正享 受 体 育 文化 带 来 的 乐趣 , 形 成乐 观豁 达 的生活态 度 和激 发积 极 向上 的生活 热情 ,从 而创造 绚 丽多 彩
新农村体育现状及发展研究

2 改善 了社 会风 气 )
新农 村体 育人 口除在校 学生 外 ,主要 是 4 5岁 以上 的 中老年 人 ,锻炼 时 间多是
方 面 的作 用 是非 常 巨大 的 ,新 农村体 育 的特 点 、影响 因素 以及 如何 发展值 得 深人研 究 。
1 新农村体 育现状
1 )新 农村 体 育活动 的场 所逐 渐增 多 ,场地 器材 条件 得 到 了一 定 改善 新 农 村 建 设 过程 中 人们 的居
住 环境 得到 了改 善 ,特别 是受 农村 城镇 化建 设 的影 响 ,现 在 兴建 了很 多集 中居住 点 ,成 片 的统 一样 式 的
住 房 ,几乎 每 户都有 一 片水 泥地 面 的晾晒 场 ,有 路 灯 ,有 排水 渠 。如 湖北省 监利 县荒 湖农 场 的某 个移 民
村 ,除 了房 舍 统一政 府 补贴外 ,还 由政府 出资 在这 个 只有 百 十来 户 的村子 建 了 1 篮球 场 ,还 安放 了健 个 骑 机 等健 身器 材 。以前 完全 不参 与体 育锻 炼 的村 民 ,特别 是 老人 和妇 女 ,现在 晚饭后 总会在 健 身器材 上
长 江 大 学 学 报 ( 然 科 学 版 )理 工 2 1 年 6 第 9 第 6 自 02 月 卷 期 J un l f a gz nvri ( a Si dt c&E g J n 2 1 ,V 19No 6 or a o nte ie t N t c E i Y U sy )S i n u . 0 2 o. .
新农村建设与群众体育事业发展问题研究

积极 筹集资金 , 改善农村体育设施 ; 健全组 织管理体 系; 大力开展 形式 多样的群 众体育活动, 带动整 个农村体育的发展。 【 关键词】 农村建设 ; 农村经济 ; 体育事业; 发展 农村体育事业是 指在 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 的前提 下 , 厂大 农民 为
2 积 极 筹 集 资金 , 、 改善 农 村 体 育 设 施
提高生存和生活质量 、 在农闲或劳作休 息时所开展 的娱乐性体育活动 , 由于农村体育投入的严重不足 , 占我国 国土 总面积 8 % 以上 农村 0 是以提高农民自身健康 、 丰富文化生 活促进社会 主义物 质文明 和精神 地 区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而要改善全国农村体 育的硬件设 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 的群众 性体 育活 动 。其 发展 受政 治经济 的影 施 , 为农 民参与体育提供必要的器材和场所 , 所需的资金投 入也是相当 响、 但也可为政治经济服务 并与 社会主义 新农村 建设相 协调。本 文以 惊人的 , 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投入也不现 实。要 在国家政策指导 下 , 利用 农村经济发展与体育事业的关 系为切入点 , 探讨农 村体育 事业发 展应 体育彩票公益金 , 并依靠社会 力量 , 构建科 学融资 机制 , 激发 社会资 本 采取的举措与对策 , 以为新农村建设与体育事业互动发展提供借鉴。 的投资热情 , 多渠道筹 措资金 , 以改善农村体育基 础设施和体育环境 状
新农村建设与群 众体育 事业发展问 题研究
和谐 社 会 建设
新 农 村 建 设 与 群 众 体 育 事 业 发 展 问题 研 究
徐 小 峰
( 宝鸡 职 业技 术 学 院 陕 西 宝鸡
7 10 ) 20 6
【 摘
要 】 本文分析 了农村体育事业与农村经济的 内 在联 系, 探讨 了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应采取的对策。要加 大对全 民健 身的宣传 力度
新农村建设下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体育世界 . 学术
新农村建设下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王 师
摘 要 : 村 体 育 作 为群 众体 育 的重 要 部 分 , 对 于提 高农 民群 众 身 体 素 质 、 进 农 村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起 到 重 要 农 其 促
的作 用。本 文 归纳 总 结 了农 村 体 育 的现 状 , 分析 了影 响 农 村 体 育 发 展 的 主 要 因素 , 出 了一 些发 展 农 村 体 育 的 并 提
新观念 、 发展新思路 、 塑造新面貌。为此 , 在新 的历史机遇面前 , 对建设和发展新农村体育等相关 问题进行探讨就显得十分迫切
和必 要 。
走 访 相 关 专 家 、 师 、 体 局 里 的 有 关 人 士 , 该 研 究 工 作 教 文 为 提 出细 致 、 益 的见 解 和 建 议 。 有 2 3逻 辑 归纳 法 、 对 社会 主义新农 村建设 时期 下的农村 体育进 行 了逻辑 归 纳, 按照 系统论 的观 点 , 照社会 学 , 依 经济 学 , 人类学等 基本原 理 , 面分析 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体育 的发展概况。 全 3 我 国农村体育现状 、 3 1 育 意 识 落 后 。 长 期 以来 , 村 的 生产 力水 平低 下 , 、体 农 使 得农民形成 了自我封 闭、 轻视体育 的传统价值观。 民在这种传 农 统 观念 的 影 响 下 , 与 体 育 活 动 的积 极 性 不 高 , 动 性 不 强 , 参 主 体 育价 值 观 念 落 后 。 3 2体育人 口偏少 。体 育人 口既是衡量一个国家体 育事业 、 发 展 状 况 的重 要 指 标 , 是 衡 量 一 个 国 家 发 达水 平 的重 要 标 志 。 也 增加体育人 口, 可以提高一个 国家人 口的素质 , 对社会发展及物 质文 明和精神文 明的建设都 有重要意义。 因此 , 增加体育人 口的 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广大农村地 区。提高农村体育人 口还 有很长 段距离要走 , 更需要做更艰苦细致的工作 , 同时也 表明农村体 育也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3 3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体育消费是指人们体育活动 中的 、 支出 , 是保证体育活动能继续 发展 的基础条件。 因此 , 体育消费 对体 育活动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虽然我国体育消费总量总 体 呈上升趋势 , 但农村体育消 费水 平却不高 , 据统计 , 国的农 我 民, 体育消费额 占体 育消 费总额 的不足。所 以, 要采取综合措施 发展农村经济 , 为农村体育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 同时要加大对体 育的宣传 力度 , 以吸引更 多的农 民对健康投资 , 这将仍然是今后 工作 的重 要 任 务 。 3 4体 育场地设施 匮乏 。农村体 育场地是指分 布在农村 的 、 用于人们开展健身活动或体 育锻炼 的场所。它是提 高我 国竞技 水平和群众进行身体锻炼 、 增强体魄、 丰富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农村体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24卷第4期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O08 Vo1.24No.4J0unla1 of Jil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non新形势农村体育发展研究炊遂堂(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洛阳471022)摘要:运用文献资料研究、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中国当代农村体育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建设农村体育的构想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体育;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65(2oo8)o4—0011—02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Rural Sports According to New SituationCuan Suitang(sch of physical Education,h0y蛐g Normal College,Luoyang,471022,Herum,Claim)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literature,lo西c analysis,expert interview,the author explores the rural sports,ar puts for*'~d the idea ar 剐g 目esti0n ofdeuelopingtonal sports∞the basis ofthe 8l ofbuilding a n socialism countryside.Key words:rural s]:~orts;problem;suggestions 1 前言农村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是构建具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领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农村体育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重新审视新农村体育发展问题,认真思考如何才能增强农民的身体素质,如何使农村体育资源最大化,如何发挥体育的更大作用,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因此,将农村体育发展置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与新农村建设进程联系在一起,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农村体育现状2.1 农村体育人口比例失调在农村,我们常常看到,平时参加体育活动的多为青少年和老年人,且男性多于女性,而中年人由于受经济状况和生活负担等因素的制约,参与人数所占比例较小。
此外,受“男主外、女主内”的封建残余思想影响,女性除劳作时间外,其他时间都用来操持家务,辅导子女,很少有时间进行身体锻炼,导致男女比例失调,还有农村参加体育的人口比例也远不如城市。
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显示,城镇人口中有51.23%的人参加过体育活动,而农村人口中只有8.97%的人参加过,说明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存在着严重的失调。
2.2 农村体育地域差异大一是沿海农村体育比内地农村体育发展程度较高。
据统计,东部地区(包括农村)平均每人拥有健身器材比中部要多1.59件,比西部多2.67件;中部又比西部多1.08件⋯1。
二是在体育消费上的差距,内地农民的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体育服装鞋帽和体育报刊杂志上,很少参加观看需消费的体育比赛和进行体育培训,并有近3成的居民没有体育消费,而沿海农村由于具备一定的条件,体育消费比较均衡。
三是在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上,两地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沿海地区农民在重视体育的健身功能外,还重视体育的娱乐功能、情绪调节功能和交际功能,而内地居民对体育健身功能较重视,忽视体育的娱乐、情绪调节和交际功能,这也反映出两地农民的体育意识的强弱不同[2]。
2.3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不足。
运动项目单一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差,当地政府又不够重视,造成体育场馆设施严重缺乏,健身项目普遍单一。
即使有的地区拥有场地和设施,活动场地也小,设备也较陈旧,且大多数实行封闭式管理,有偿开放。
据统计我国现有7O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79.18%,而占国土面积的83.15%并拥有6l%左右的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12%的体育场馆资源。
3 农村体育的发展机遇3.1 北京2OO8年奥运会的举行我国申奥成功以后,国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加大了对体育的宣传力度,人们对体育的观念已经大大改变。
2OO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将会掀起一股体育热,激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潮,加快落后地区体育的发展,促进城市与农村体育的整体协调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许多乡镇政府加大了对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广大农民的体育锻炼热情大大提高,对体育活动的锻炼价值逐渐认同,这一切都为农村体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2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将推动广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快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步伐,提升广大农民的需要层次,使他们逐渐由温饱需要向健康需要和享受需要的转变。
3.3 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加快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例普遍下降。
为了缩小贫富差距,我国加快了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农村人口“市民化”后所具有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联结效应及融合效应将为进一步普及农村体育、扩大农村体育人口发挥重大作用。
4 农村体育发展的几点建议4.1 发展农村体育应立足于村落农村体育,顾名思义,是指在农村开展的、以农民为参与对象的身体锻炼活动。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体育是以乡镇为重点来加以推进的,小城镇体育因此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而村落作为绝大多数农民的聚居地,其体育基础还依然薄弱。
在实践中,农村体育局限于县城、乡镇,村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以扶助落后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的“雪炭工程”为例,在已经实施的三批“雪炭工程”中,大部分都是在县城建设体育场、体育馆和健身中心。
所以,我们要打破唯“重点论”的思想。
农村体育工作的重心应该下移,农村体育发展的根基应该在广大村落。
只有解决好农民身边的体育场地、建设好农民身边的体育组织和开展好农民身边的体育活动,农村体育也才真正落实到实处。
由于大多数农村地区交通不是很便利,农民体育活动的开展还是以居住地为主,如果让村民经常去集镇进行体育活动,这不仅不符合农民的生活习惯,也不太现实。
因此,发展农村体育,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具体的工作,都应该充分考虑农村、农民实际,立足于村落,切切实实让农民享受到体育。
4.2 发展农村体育。
主要是发展乡土体育结合农村生活实际和农民生活特点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是发展农村体育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如果说文化有“雅”、“俗”之分,那么体育运动项目也有“时尚”与“乡土”之别。
如今很多地方实施的体育下乡、体育入村活动,如果没有找准与当地文化的契合点,或是只“播种”不“培育”,其效果是极其有限的。
农村体育建设形式要多元化,内容要体现农村和农民特点。
农村体育活动内容可以根据农民的兴趣,结合农村生活的特点,选择乡土特色的项目,给每个农民提供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
因此,农村体育要深入发展,必须做好“农”字文章,树立特色观念,不断研究乡情、分析乡情,推广更多富有浓郁本土文化气息,集区域性、民族性、传统性于一体,植根于百姓、易于开展、易于推广的新型特色健身项目。
4。
3 发展农村体育,应注重乡镇文体站的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在机构改革进程中,体育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作为大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将越来越紧密地与文化结合在一起,未来农村体育的管理模式走体育与文化结合的路子是切实可行的。
加强基层乡镇文体站建设,是发展农村体育的着力点,也是农村体育健康长远发展的可靠组织保证。
当前,农村体育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基层乡镇政府理应广泛宣传发动,让“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文化和体育相结合,让农村体育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
体育是公益事业,农村体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农村体育也确实需要有人员去组织和指导。
在我国大多数乡镇没有独立的体育组织和专职体育干部的情况下,文化站应担当起体育组织和管理的职责,所以说,乡镇文体站建设至关重要。
4、4 扎实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快新时期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决定“十一五”期间在全国组织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投资小、见效快,农民直接受益的一项为民工程。
它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村级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为重点,把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把体育服务体系覆盖到整个农村,这是政府为广大农民办的一件实事。
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基本标准是在每个行政村建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
扎实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把体育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既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健身条件,也为农村体育组织的建立健全和活动的开展提供平台。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真正造福于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它必将有效地推进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基本的体育服务,引导农民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效改善广大农民的体质健康状况,为提高农村生产力和生活质量服务;而农村体育的整体水平也切实能得到提高,体育的功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会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1]王俊奇.东部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OO5,28(3).[2]周传志,等.我国东南沿海和内地农村体育的比较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8(1).[3]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J].体育科学,1999,(1).[4]郑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群众体育的关系及发展思路[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OO5,(2).[5]胡庆山,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2OO6,(1O).[6]王行水.呼唤乡风文明[J].求是,2OO6,(12).[7]周军,左新荣.论体育的社会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收稿日期:2OO8—04—01作者简介:炊遂堂(1951一),男,河南洛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