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赏析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赏析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赏析月夜忆舍弟唐朝: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月夜忆舍弟历史评价梁启超在“诗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

《月夜忆舍弟》的全诗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的全诗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的全诗及赏析【诗句】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释义】弟弟都各在一方,已经没有了家无从知道各自的下落。

【点评】兄弟间的思念无时无刻不在心中。

【鉴赏】兄弟几人都分散在全国各地,彼此之间也没有消息,家早已经不存在了,兄弟的生死也难以预知。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当时由于安史之乱,诗人避难秦州,其弟三人杜颖、杜观、杜丰皆分散各地,相互之间不通消息。

在这兵马倥偬的年月,诗人因闻戍鼓,见孤雁独飞,而引起忆弟之情。

此句写出了兵荒马乱的年代,诗人对分散各地的兄弟的担忧以及深深的思念之情。

【全诗】《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赏析】一个清冷的夜晚,耳畔传来了单调的更鼓声,不由让人的心绪也变得单调、沉闷了。

一位孤单的满怀愁绪的诗人,此时正月夜独坐,头脑一片空白。

蓦然响起的更鼓声刹那间惊醒了他,突然,他感到了一丝清冷,猛然意识到,又是秋令时节了!在这样一个夜晚,伴随沉闷的更鼓之声,诗人感到了分外的寂寞。

这不,路上连一个行人也没有,偌大的天地似乎只有诗人自己孤单地呼吸着寂寞的空气。

不! 不只他一人! 还有秋雁呢! 听,那不是它们欢快的鸣声么! 可再凝神细听,诗人倍感孤寂了! 那是一只失群的孤雁在凄楚地鸣叫,一声声,都敲打在了诗人本已孤寂的心上! “我”又何尝不想对你略加挽留了,可只怕我们的相互抚慰只会平添几分凄恻啊!这样的寂寥,这样的冷落,都是由什么造成的呢?仅仅是因为“我”的寂寞心绪么?不! 是频仍的战乱,它阻隔了行人来往的脚步,阻断了本可频传的音信,更扼杀了太多的生灵,让空气的每一个分子都饱含了凄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样冷漠与凄凉的氛围就更容易勾起旅人的思乡之情。

白露的夜晚,清露茫茫,一轮明月,朗照天空。

清露更添寒意,朗照的明月却显出几分“朦胧”。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古诗词】月夜忆舍弟的意思及赏析

【古诗词】月夜忆舍弟的意思及赏析

【古诗词】月夜忆舍弟的意思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接下来分享月夜忆舍弟的意思及赏析。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

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

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1《月夜忆舍弟》杜甫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评析】: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2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这首诗是公元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秋夜本是美好的,但在战乱年代,这样的良辰美景却笼罩在悲凉的气氛中。

更鼓响过,行人断绝,孤雁的叫声愈显凄切。

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

诗人的思绪乘着月色飞翔,他在设想故乡的月亮应该更明更亮。

可是弟兄分散,人各东西;家人如断线的风筝失去联系,是生是死,是苦是悲,恐怕只有千里之外的明月才知道。

诗人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写边地秋夜,诗句流利婉转,特别是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原文: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我虽然有兄弟却都在战乱中分散了,我无家可归,无法探问兄弟的死活。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我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更何况安史之乱的战争还没有停止。

注释:舍(shè)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

〔戍(shù)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露从今夜白〕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况乃〕何况,况且。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和赏析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和赏析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和赏析 篇1 【诗句】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鉴赏】寄信难达,已引起我多少痛苦,况且战乱频仍、难以休兵。

【全诗】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注释】 1.戍鼓:戍楼上的禁鼓。

鼓声一响,宵禁开始,人行即断。

边秋:边地的秋夜。

一雁声:只有孤雁鸣叫。

古人常以雁行喻兄弟,这里说一雁声,是在感物思弟。

2.“露从”句:露是夜夜白,今乱离中人,逢白露节,觉得它是从今夜始白。

“月是”句:月是处处明,因心怀故乡,所以认为月是故乡明。

【赏析】 [1]这首五律约写于乾元二年,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所作。

这年九月,叛军史思明陷山东、河南,杜甫的两个弟弟都在这一带。

杜甫携家避战乱于秦州,与弟弟音讯隔绝,写出这首抒写怀念之情的诗。

[2]“戍鼓”二句: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秋边,秋天的边地。

何义门曰:“‘戍鼓’兴‘未休兵’,‘一雁’兴‘寄书’。

”(《瀛奎律髓汇评》)《谜诗谈》曰:“……‘秋边一雁声’,若作‘雁一声’,便浅俗;‘一雁声’便沉雄。

”二句写战争使道路阻断,诗人在深秋的边地听到一声雁鸣,深秋雁声使人想起鸿雁传书,也勾起怀亲之情。

[3]“露从”二句:《杜臆》:“只‘一雁声’便是忆弟,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故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也。

”又曰:“感物伤心,今夜白,又逢白露季候也,‘故乡明’,犹是故乡月色也。

” 〔4〕“有弟皆分散”四句:杜甫远在秦地,弟兄飘零西东,流浪无定,所以说“无家”,既无家,又到哪里去问死生?因而“寄书长不达”,况且兵革未休,在战争中存亡未卜,隐含着弟兄们能否团聚的疑虑。

这首五律以容易引起人们思乡的雁声、白露节、月明三者构成边秋对月怀亲的意境;抒写了身经离乱,弟兄分散,征战不已,道路阻隔,音书杳无,存亡难保的思念之情和内心的忧虑。

《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古诗全文如下: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前言】《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

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杏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语句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注释】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鉴赏】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韵译】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
【赏析】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
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

”(《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

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
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

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张明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