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诺斯的制度变迂理论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诺斯的制度变迂理论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诺斯的制度变迂理论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石敏
【期刊名称】《商场现代化》
【年(卷),期】2009(000)011
【摘要】诺斯一直致力于发展一种分析长期制度变迁的框架,而<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是诺斯对制度研究的系统总结.诺斯的结论和研究,不仅涉及到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对当今中国更有实践意义.
【总页数】2页(P372-373)
【作者】石敏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对政治学研究的挑战和启示 [J], 田湘波;杨晓芳
2.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工具理性主义思径取向 [J], 冀红梅;王覃刚
3.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J], 韩晶
4.制度变迂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检验——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 [J], 金元;汪浩瀚
5.从认知、文化层面深化中国制度改革——基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及发展的视角[J], 于晓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贡献与问题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贡献与问题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贡献与问题杨光斌[内容提要]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不仅用国家、产权和意识形态解释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很多不能解释的方面,还在思维方式上改变了人们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因果关系的看法,诺斯的成就来自在方法论上对统一化社会科学的努力。

但是,诺斯基于“本土化”观察而产生的制度变迁理论在解释异域制度变迁时遇到困难;即使在解释“本土化”制度变迁中,由于只侧重于连续性变迁方式而忽视了制度变迁中的历史关键时刻,理论的解释力也遇到挑战。

由于这种缺失,诺斯必然忽视了非制度性观念与非正式规则的不同。

而在关键时刻的制度变迁中,非制度性观念甚至引导着正式制度的创新并改变着非正式规则。

因此,要更好地解释制度变迁,诺斯的理论需要嵌入建构主义的基本假设。

关键词:制度变迁;非连续性变迁;历史关键时刻;观念;建构主义国内政治学、经济学关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介绍和研究已经很多了,在此没有一一列举的必要,但是大多数文章集中于国家理论、产权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以及诺斯关于宪法结构与制度安排的命题。

我认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贡献不仅在于理论本身,即用国家、产权和意识形态这三位一体的理论解释了新古典经济学很多不能解释的方面,更是因为该理论而带来的政治学与经济学思维方式上的变化,尤其是其在统一社会科学上的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发掘诺斯理论的价值。

同时,随着制度变迁理论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发展,诺斯制度变迁理论中的问题也进一步显现出来。

诺斯主要研究的是既定制度结构下的制度变迁,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在资本主义革命后,作为经济环境的政治制度已经发生并固定化了,正如托马斯和诺斯在研究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时说,“我们并不想解释经济环境的变迁,这类变迁是肯定发生了,对它们能发生的原因的任何解释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不过,它们对这一制度创新模型来说是外生的。

”那么诺斯的理论对于政治上正在成长或建设中的国家的制度变迁是否适用呢?毕竟,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国家依然处于社会和政治转型之中,政治并不是“外生的”,而与制度变迁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与经济变革的同步性,甚至可以说制度变迁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政治变迁。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直接经济利益 ,这就给经济活动主体合理使用生产资源、优化配 当资源 出现稀缺 的时候 ,必须界定产权 。特别是 自然资源的
( ) 家理 论 。 产 权 是 制 度 的核 心 ,对产 权 的 尊 重一 方 面 来 置 资源 提 供 了动 力 ,促 进 我 国 经济 可 持 续 增 长 。 2国 家 的 制 度 功 能 出现 , 国家 理 论 也 就 围 绕 制 度 而展 开 。 国 家 制 定 产权 不 存 在 或 没 有被 履 行 时 .即 当经 济 资 源是 开 放 的 时候 .它 将 ” 制 度 、决 定 产权 结 构 ,且 最 终 对 造成 经 济 增 长 、衰 退 或停 滞 的 产 遭到各种可怕的攫取 。这种攫取 的界限是直到它们 的边际价值等 于 零 无论 从 经 济 、社 会 还 是 可持 续 发 展 的 角度 看 这 种 攫取 都 权 结 构 的效 率 负责 。 制 度 变迁 分 为 诱致 性 变迁 和 强 制性 变 迁 。前 者 指 个人 或 团体 极 具破 坏 力 。于 是 过 度 捕捞 、过 度放 牧 、过 度 抽取 地 下 水 以及 过 受 到 制 度潜 在 利 益 驱使 , 自发组 织 和 倡导 的制 度 变迁 , 自下 而 度 使 用 “ 球 共 用 品 ” 这 些行 为造 成 可 怕 的 后 果 .使 鱼类 的 生 是 全 。 上 的 变迁 后者 是 指 以法 律 和 命 令 等 形 式 推 行 和保 障 的 制 度 变 殖 循环 体 系受 到破 坏 、恢 复 困难 ;使 草 原 退 化 、沙 化 ;使 水循 环 迁 ,是 白上 而 下 的 变迁 。诺 斯 认 为 多 数情 况 下 制 度 变 迁应 采 取 系统收到破坏 . 可用水减少.使臭氧层破坏 . 造成温室效应等等。 渐 进 的 组 织 演进 方式 , 表 现 在社 会 文 化 中 的知 识 技 能 和 行 为规 没 有人 承 担 经 济 资源 损 耗 的 代价 ,没 有人 承 担 环境 退化 所 造成 的 范 使 制 度 变迁 绝 对 使 渐 进 性 的 且 是 经 济依 赖 的 但 制 度 变 迁也 全部损失 .结果经济资源利用率低 ,浪费严重 。这就形成了所谓 。 有 爆 发 性方 式 的 .如 战 争 、革 命 、入 侵 和 自然 灾害 就 是这 一 变 迁 的 “ 同使 用 的悲 剧 因 此 界 定 和 保 护 产 权 .是 合理 使 用 和 共 。 方式的原因。 保 护 经 济 资源 的有 力 工 具 。 明确 界 定 产权 可 以降 低或 完 全 消 除市 场 的不 确 定 性和 信 息不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对政治学研究的挑战和启示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对政治学研究的挑战和启示

2011年2期(总第68期)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JOURNALOFHUNANADMINISTRATIONINSTITUTE No.2.2011GeneralNo.68收稿日期:2010-12-14作者简介:1.田湘波,男,湖南沅陵人,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政治制度及廉政制度;2.杨晓芳,女,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政治学研究生。

·公共行政·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对政治学研究的挑战和启示田湘波1,杨晓芳2(湖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2)摘要:诺斯创立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

在新制度经济学各流派中,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政治学的影响最大。

受诺斯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借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数学模型对制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提出有效的制度分析框架。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对政治学的启发表现在:唤起了政治学界对制度的重新关注;诺斯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为政治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有力的分析工具。

关键词:诺斯;制度变迁;政治学;新制度主义中图分类号: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605(2011)02-0017-06制度,是政治学关注的一个永恒主题,从亚里士多德到洛克,从孟德斯鸠再到托克维尔,无不显示了政治学家对制度的重视。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和各国政治制度框架的相继稳定,政治学的中心开始转移到公共政策上来,政治学中兴起了行为主义革命,但是,对制度的研究始终没有取得明显突破。

在长时期的制度研究出现沉闷之后,以诺斯(美)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却给制度研究带来了一阵清新的空气。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为政治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对制度的重新关注促使政治学中新制度主义学派的诞生,打破了制度研究的沉寂僵局,经济学在制度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无疑使政治学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对传统政治学提出了挑战。

为什么会存在无效率的制度——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述评

为什么会存在无效率的制度——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述评

为什么会存在无效率的制度——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述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经济社会中的制度是在不断演化和变迁的,但有时会出现无效率的制度存在的情况。

这种无效率的制度存在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政治因素是导致无效率制度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政治力量在制度变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政策和规章来影响经济和社会的运行方式。

然而,政治家或政府官员往往受到自身利益和权力的驱动,选择维持或通过制度来满足其私利需求,忽视了整体效益和公共利益。

这就导致了一些无效率的制度得以存在和延续,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造成无效率制度存在的重要原因。

经济利益是个体和团体参与制度形成和变迁的重要动力,他们会追求符合自身利益的制度安排。

在一些情况下,因为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品等经济问题的存在,个体或团体可能选择利用制度漏洞、寻租或通过操纵等方式获得高额利益,而这些行为往往是以社会整体效益为牺牲的。

这就使得一些无效率的制度得以滞留,无法得到更好的改善。

此外,文化因素也是导致无效率制度存在的因素之一、文化是一种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信仰、习俗和行为规范,它对个体和组织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文化价值观念或信仰可能使人们对更有效的制度变迁持怀疑态度,阻碍着有效制度的形成。

例如,一些传统较为僵化的社会文化可能导致人们对新兴的制度持保守观念,对个人自由、市场经济等价值观念持怀疑态度,从而限制了制度变迁和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需要强调的是,无效率制度存在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可能与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制度的形成和变迁。

理解和解决无效率制度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和分析,同时需要深入了解具体的历史、地域和制度背景,并寻求有效的路径和机制。

总结来说,无效率的制度存在是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一、理论概述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Douglass C. North)在研究中重新发现了制度因素的重要作用,他的新经济史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使其在经济学界声誉雀起,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并因此获得了199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是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的: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团体的产权理论;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映的意识形态理论。

诺思所讲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都是指这一意义上的制度。

制度的构成要素主要是:正式制约(例如法律)、非正式制约(例如习俗、宗教等)以及它们的实施,这三者共同界定了社会的尤其是经济的激励结构。

所谓的制度变迁是指一种制度框架的创新和被打破。

制度变迁的原则是:制度可以视为一种公共产品,它是由个人或组织生产出来的,这就是制度的供给。

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制度的供给是有限的、稀缺的。

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人们会不断提出对新的制度的需求,以实现预期增加的收益。

当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均衡时,制度是稳定的;当现存制度不能使人们的需求满足时,就会发生制度的变迁。

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之比对于促进或推迟制度变迁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行为主体才会去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的变迁,反之亦反。

推动制度变迁的力量主要有两种,即“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两者都是决策主体。

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第一,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即对制度变迁起主要作用的集团;第二,提出有关制度变迁的主要方案;第三,根据制度变迁的原则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第四,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二行动集团,即起次要作用的集团;第五,两个集团共同努力去实现制度变迁。

根据充当第一行动集团的经济主体的不同,可以把制度变迁分为“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和“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

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现实价值

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现实价值
21 0 0年 5月
河 北 学 刊
He e a e c J u n l bi Ac d mi o r a
Ma ., 01 y 2 0
V0 . 0 No 3 13 .
第3 0卷第 3期
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 的现实价值
户国栋 姜 涛 刘乃铭。 , ,
(.北京人, 政府管理学院 , 1 、 : : 北京 10 7 ;.中共北京市委 , 0 8 12 北京 106 ;.北京大学 经济学 院, 00 9 3 北京 10 7 ) 0 8 1 [ 摘 要] 诺斯一反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 认为对经济增 长起 决定 作用的是制度 因素, 而非技 术 因素 , 中的 关键在 于产 其
第 四, 从理论基础看 , 诺斯 的产权理论的理论基础
其结果是 , 市场规模扩大导致了更高的专业化分工 , 从
而增加了交易费用 。继之而来 的是组织 的变迁 旨在 降 低这些交 易费用 , 结果是市场规模扩大 以及发 明的产 权得到更好界定 , 而在创新 收益率提 高的同时 , 从 刨新 成本得 到根本 性降低。诺斯认 为, 正是这 一系 列棚互
[ 中图分类号] 0 3 1 [ F6 .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0 3— 0 l 2 1 ) 3— 20一 3 [ 10 7 7 (0 0 0 0 5 O 收稿 日期 ]00一 1 2 21变迁理论评析
相关 , 另一方 面则 在于有效率 的产权 使经济系统具有
柱 。尽管诺斯经 济思想 主要 源 自新 古典分 析精 神 , 以 及 以交易 费用为核 心 的产权 经济分 析 的理论 成果 , 但
他 又反过来 对这二 者进 行 了反 思性 的批评 。他 指 出,

第六 , 从产权 的主体 与客体分 析看 , 在产权论 诺斯 述中把土地 、 劳动力 、 机器等生 产要素都抽 象地看作是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社会变革评说.doc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社会变革评说.doc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社会变革评说7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社会变革评说一、中国:悄然兴起的“诺斯热”说明了什么?在中国,“史学危机”已是谈论了多年的话题,在一次更甚于一次的商业化大潮中,专家的呼吁不过如几只“泣血杜鹃”的哀鸣,根本无济于事。

然而,在大洋彼岸只有200 多年历史、也是世界上最为商业化的国家美国,道格拉斯·诺斯却名噪一时。

他通过对经济史的研究,提出“制度变迁”理论,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95 年3月,诺斯教授应邀来华,参加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并作题为“制度变迁理论纲要”的演讲。

光明日报以“中国过渡经济学诞生”为题作了报道。

诺斯是美国“新经济史”学派的代表人物。

1989 年,他的著作《西方世界的兴起》在中国翻译出版,诺斯开始为中国经济学界所知晓;1991 年,他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由中国两家权威出版社出版;1994 年,他的新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也在中国出版。

至此,诺斯在中国经济学界成名知名人物。

在中国,一段时期以来,历史及经济史如此之冷,而诺斯却如此之“火”,的确是一个强烈的反差。

那么,中国的“诺斯热”说明了什么?很明显,诺斯在中国走红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处在改革过程中,处在由传统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中,用诺斯的专门术语讲,就是处在“制度变迁”中,而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为我国的改革提供了某些颇有价值的参考。

同时,“诺斯热”也说明,中国的经济改革遇到了传统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经济史:是远离现实的“学问”吗?中国改革需要制度变迁理论,呼唤过渡经济学产生。

这就是“诺斯热”的原因。

然而,改革模式的选择,发展道路的选择,不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它都与我们自己的不可割断的历史有关。

正如诺斯反复强调的“你过去是怎么走过来的,你的过渡是怎么进行的”〔1〕。

然而,可悲的是,诺斯的学说,被中国经济学界所重视的,仍只是他的“经济”而不是“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经济 2000年第4期(总第99期) 【理论学习与探讨】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韩 晶 诺斯(North)是美国新经济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制度变迁理论主要体现在《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一书中。

他在该书中强调:技术的革新或改进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如果人类没有持续地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构建把技术改进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

诺斯曾明确指出:“政治和经济组织的结构决定着一个经济的实际和知识技术存量的增长速度。

人类发展中的合作与竞争形成以及组织人类活动的规则的执行体制是经济史的核心。

”①一、制度变迁的定义和动因什么是制度及其变迁?诺斯说:“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他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②或者说:“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

他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的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③可见,诺斯将制度区分为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

前者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④,后者指“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

”⑤诺斯认为经济增长和现代所有权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经济增长的起源可以远远追溯到前几个世纪所有权结构的确立过程。

所有权与制度结构的变迁是说明经济增长的关键因子。

“变迁”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

⑥据诺斯分析,有许多外在性变化促成了利润的形成。

但由于一些制度因素的作用,使这些潜在的外部利润无法在现有的制度安排结构内实现,从而导致了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或变更旧有制度安排)的形成,从而出现了制度的变迁。

诺斯具体分析这些因素:(1)规模经济。

由于生产中的规模经济的要求,有效的经济组织的产出需要企业一定的规模,但由于企业自身的组织形式是它资本供给量的决定性因素,所有企业不能够等额地增加资本和技术,组织有必要变迁,如有限责任公司能够取代合伙制,是因为它能为创新者获取内涵于规模经济中的利润提供了制度条件。

(2)外部性内在化的困难。

外在性即有些成本或收益对决策单位是外在的。

如企业做出的决策没有承担内涵于决策中的所有成本。

消费单位的效用不仅取决于该单位的消费,而且取决于其他单位的消费。

诺斯认为当排他很困难时,要组织私人方面的市场将外部性内在化是有成本的,而通过政府的强制安排既可能增加社会的总收益,又可能降低成本。

(3)对风险的厌恶。

诺斯断言大多数人都是风险的厌恶者。

如果有能克服风险倾向的制度被创新,总利润将会增加。

如保险业专业化增加了成本,但组织创新仍有利可图。

(4)市场的不完善。

传统古典经济学假定所有市场是完全的,诺斯则认为获取信息是有成本的。

由于不完全市场,预期不确定水平在个人之间有显著差异,就有可能建立一些制度降低获得信息的成本,使市场更容易运作。

总之,诺斯认为由外部性、规模经济、风险和交易费用所引起的收入的潜在增加不能内在化时,一种新制度的创新就有可能使潜在收入增加。

即如果预期的净收益超过预期的成本,一项制度安排就会被创新。

二、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诺斯从全面考察经济增长的因素出发进一步分析决定制度变迁的产权因素、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制度变迁中的产权作用。

诺斯借助于由科斯(C oase)、阿尔钦(Alchian)和德姆塞茨(Demsetz)所建立的产权理论来解释人类历史上交易费用降低以及各种经济组织形式的交替。

根据产权理论,假定国家是“中立”的,在给定现行技术、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的约束条件下,在稀缺与竞争的世界中以最小成本解决问题的产权形式将是有效率的。

但纵观历史,“有效率”的产权并不常见。

这是因为任何经济发展都必须克服两大壁垒:私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

私人收益或费用就是参与任何经济交易的个人的盈亏;而社会收益或成本则是社会从私人的活动中获得的公共利益或损失。

缺乏效率的产权制度使得私人的收益或成本与社会收益或成本极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意味着某个“第三者”不经他人同意可以不支付任何代价免费获得某些利益或好处,即人们所说的“搭便车”行为。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私人为了某项发明而投入的私人成本超过了他可能得到的私人收益,也就是说,他为了发明付出极高的代价和费用,但其大部分收益或成果被其他的第三者免费地享受了,那么个人通常不愿意从事这项活动,虽然对社会来说这项活动可能非常有利。

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没有专利法,世界发明的历史将会大大改变。

为此,诺斯认为,必须设计某种产权制度,以刺激和驱使人们去从事社会需要的活动,并使得个人的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接近相等;有效率的产权制度的重要前提就是必须对产权进行明确的界定,以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和种种“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

制度变迁中的国家作用。

诺斯认为,国家并非“中立”的。

因为国家决定了产权结构,所以国家要对最终体现产权结构效率的经济增长、衰退或者停滞负责。

诺斯认为国家带有契约和剥削两重性,因而他认为,具有一个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统治者的国家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国家为获取收入,以一种服务(提供安全保护和公正环境)作交换来收取公民为购买这种安全和公正所支付的税金;第二,国家试图像一个带有歧视性的垄断者那样活动,为使收入最大化而为各个集团设定产权;第三,国家受制于其选民的机会成本,面临其他国家或潜在统治者的竞争。

诺斯认为,国家有两个目的:一是企图建立一套基本规则(即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界定产权结构),以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是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从而使国家税收增加。

这两个目的是相悖的,在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的所有权结构与降低交易费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率体制之间,存在着持久冲突。

正是基于这一冲突,才使得社会难以实现持续经济增长,国家的兴衰也源于此。

因此,统治者将界定一套产权规则,通过监督测量每个环节的投入与产出,来确保它对每一个不同的经济实体的垄断租金最大化。

但由于有效率的产权较无效率的产权交易费用少,统治者发现国家利益的增加会导致激烈的竞争状况的产权。

同时,国家界定产权或进行制度变迁必须考虑成本问题,统治者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其他资源或技术的相对价格的变化。

但诺斯强调国家之所以负起制度变迁与产权规则的组织者工作在于大众行为普遍存在的“搭便车”行为。

制度变迁中的意识形态作用。

诺斯认为,意识形态是人们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

在制度变迁中意识形态有下列作用:(1)它是个人与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

(2)它确认现行制度结构符合义理或有凝聚某个团体的功能。

(3)起协调人们的经验的作用。

制度变迁会碰到“外部性”和“搭便车”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运用意识形态理论来解释长期变迁是有意义的。

因为:(1)现实的经济变化的原因之一是不断演变的意识形态观念使个人和集体对自身地位的公平性产生不同的观点并按之行动。

(2)资本存量因知识的变化而增长。

诺斯指出,在社会成员相信这个制度是公平的时候,由于个人不违反规则和不侵犯产权,规则的产权的执行费用就会大大减少,成功的意识形态的目标不仅要使人们认识到现行体制中可能存在的不公平与低效率,而且要使人们确认只有通过他们参与改革活动,才能创造一个公正而有效率的体制。

三、制度变迁决定经济增长长期以来,大多数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基本上都一致宣称技术变革是近代西方经济增长和成长的主要原因。

一些学者更为详尽地从创新、技术进步、教育和资本积累等诸多方面来阐释经济增长的成因。

可在诺斯看来并非如此。

他认为,这些解释显然存在漏洞。

因为这些解释中有一个问题使我们困惑不解:如果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因素可以归结为投资和创新,改变的利益动机等。

那么为什么有些社会具备了这些因素却没有如意的增长结局呢?诺斯认为,这些因素其实没有一个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他们仍是经济增长本身。

诺斯通过解读历史,充分论证了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

在解释为什么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首先发生在荷兰和英国时,诺斯认为:“在这两个国家,持久的经济增长都起因于一种适宜所有权演进的环境,这种环境促使了从继承权完全无限制的土地所有制、自由劳动力、保护私有财产、专利法和其他对知识财产所有制的激励措施,直到一套旨在减少产品和资本市场缺陷的制度安排。

”⑦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诺斯宣称:“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⑧而要保持经济组织的效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定产权,以便形成一种激励,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

因此,诺斯的基本命题就是: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的产权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产权不是万能的,但是任何国家的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和进行技术创新时都离不开有效的产权制度。

正如诺斯所指出的,改进技术的持续努力只有通过建立一个能持续激励人们创新的产权制度以提高私人收益才会出现。

⑨到1700年,英国的制度框架已经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宜人的环境:产业管制衰减和行会权利下降促进了资本流动;议会的最高权威和纳入共同法中的财产权利,为保护和鼓励生产性活动的立法体系提供了基本框架;更为重要的是,1624年诞生的第一部专利法———《独占法》,直接保护和激励了人们的技术发明和创新活动。

不言而喻,“制度”才是国家兴衰的始作俑者。

四、制度变迁理论的现实意义凯恩斯主义经济增长因素包括技术水平、劳动力、资本,其权重组成了经济增长水平。

我们通过对这些增长因素进行分解,发现了他们与制度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1.技术水平。

决定技术水平的因素有人的天赋、人的后天教育、导致个人或组织效率发生改变的利益动机等。

人的天赋后天无法改变,但后天教育和利益动机间接地受到了制度因素改变的作用,例如,一个国家对教育的态度直接导致这个国家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否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影响到个人的利益动机等。

2.劳动力。

制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程度,这是由人力资本特殊的产权特性所决定的,即,人力资本天然属于个人的私产,如果对人力资本的激励不够,他可以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封闭起来,从而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不同的产权制度和企业的组织制度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本的激励程度,所以,制度是最终决定人力资本发挥作用大小的因素。

总之,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终也取决于自然内在逻辑的因素和制度因素两个方面。

3.资本。

资本的利用效率取决于资本在不同部门、不同类型企业的分配状况,确切地说,取决于不同的产权制度与组织制度。

产权制度不同,资本使用的效率是不同的,同量的资本,在排他性产权中可能产生很大的作用,而在非排他性产权中可能会被白白耗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