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政治参与理论述评_曹晓静
国外关于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综述_理论流派_政治实践与存疑及回应_王洪树

一 、 国外协商民主的复兴与界定 协商民主作为民主的一种实现方式, 在人类早 期的政治生活中就已经存在。 它 “的概念及实践与 民主本身一样古老, 两者都起源于公元前 15世纪的 雅典 。” [ 4] (P1)由于当代政治生活中多元分化政 治现象的存在和政治学界对于自由主义取向的民主 理论弊端的反思, 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才获得了复 兴。 而协商民主理论的复兴和实践的探索, 为当代 政治生活中民主向大众的回归和 “真实世界中我们
协商民主理论, 是国外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在 反思选举民主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逐 渐获得复兴 与多元探索和政治实践的一种民主理论 [ 1] 。 它的 出现在世纪交替之际引起了中国政治 学界和政治 实践者的高度关注。 有学者就认为: “协商民主 , 作为当代西方一种新的 民主理论与实 践状态, 极 有可 能 形 成 西 方 民 主 的 一 个 新 的 发 展 阶 段。” [ 2] (P1)所以 , 各种有关协商民主的文献开始获 得多维引进和解读 , 各种带有协商性 质的民主实 践在不同政治层面上开始探索。 但是, 对协商民主 历史缘起、 核心概念界定、 理论流派、 政治实践等 的认知差异, 导致国内认知上歧见纷呈, 实践中莫 衷一是。 对此, 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郑万
理性自 己的工 作。 … … 既没 有一 个更 高的 东西 , 也没有一个更深 的东西 , 是我们 ——— 发现自己 已 经处于语言地构成的 生活形式之中 的我们 ——— 所 能够诉诸的。” [ 12] (P5)而正是在公共领域里的 理性批判和辩护 过程中, 各 种偏好和 价值, 或 得 以发现、 或 得到更广泛的 认同、 或发 生转移 。 所
现代西方政治传播研究述评

现代西方政治传播研究述评标签:政治传播;视界融合;公共舆论随着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与深入,政治传播研究作为一个跨越了传播学、历史学、新闻学、大众传播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新的研究领域,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旨趣。
本文拟对现代西方政治传播研究的历史脉络、理论流派、研究方法以及学科构建等作一梳理和述评,以期为方兴未艾的中国政治传播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借鉴。
全球化背景下和全球化进程中,政治传播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异常重视的政治战略问题。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形象、证明中国特色政治体制优越性的雄辩事实,说明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政治传播的研究。
政治传播研究毕竟植根于西方社会,要建构适应中国国情的政治传播研究新形态,应该首先了解西方政治传播研究的基本状况。
一、关于政治传播范畴的界定迄今为止,西方任何一本研究政治传播的著作在界定“政治传播”这一范畴的时候都十分谨慎,均申明这是作者的一家之言。
这是因为政治传播这一范畴自身包含着双重的学科要素,即;政治与传播,而这两个学科要素又各自具有理解不同的“广义与狭义”的学科界定,使得“政治传播范畴”本身的界定十分困难:是从政治学的角度定义政治传播?还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定义政治传播?此外,随着政治学与传播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新的研究元素也不断被引进到政治传播研究中来,原本就没有形成共识的政治传播的范畴界定不断受到冲击,这就使进一步界定政治传播范畴面临更大的困难。
目前,西方学者在政治传播范畴的界定上有两种趋向:即政治学本位和传播学本位。
从政治学角度来界定的学者往往将政治传播视为一种政治现象与政治行为。
如被普遍认为的关于政治传播范畴的最早表述是:“政治传播是一种过程,一种有多种因素在其中相互影响的过程:政府及其辖设的社会事业机构与公民的选举行为两者不断地向对方传达政治性影响因素。
”再如,丹顿与伍德将政治传播定义为:“(公民或社会)关于公共资源(如税收)、政府权力(具体由谁来掌握司法权、立法权与行政权)与公共裁决权(奖惩制度)的分配所进行的决议。
政策过程理论框架下国际知名智库参与全球治理的机制研究——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为例

116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摘要:[目的/意义]在复杂的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知名智库成长为参与全球治理的有效主体。
布鲁金斯学会作为全球最负盛名的智库之一,其政策参与过程体现了国际知名智库参与全球治理的机制,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参与全球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方法/过程]本文通过构建政策过程的“场域论”与“阶段论”框架,展示智库在不同场域中如何把握“话语”要素,分析了以布鲁金斯学会为代表的国际知名智库在“设置议程-引领讨论-设计政策-评估政策”的过程中如何影响政府决策,产出怎样的政策产品和知识产品。
[结果/结论]研究结果发现,在政策过程的场域转换中,布鲁金斯学会通过设置特定议题、引导大众讨论、参与听证会、提交研究报告、提供决策产品以及特殊的“旋转门”机制等方式影响决策,体现了智库在参与全球治理的政策过程中的多元路径和多维影响。
这启发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既要博采众长,又要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治理参与路径。
关键词:政策过程 智库 全球治理 布鲁金斯学会分类号:C932DOI: 10.19318/ki.issn.2096-1634.2022.03.14117智库、环境智库、外交与国际事务智库、国内卫生政策智库、全球卫生智库、国际发展智库、国际经济政策智库、科学与技术智库、社会政策智库、水安全智库以及食品安全智库[2]。
由此可见,在全球治理的需求推动与智库参与治理的便利条件双重作用下,国际知名智库在全球治理的各领域、各环节都有着深入的参与。
对智库的政策参与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有利于加深对国际智库政策参与机制和政策影响力评价体系的认识,同时可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提供借鉴。
1.2 代表性智库的选择依据综合代表性、全面性和对华相关性,本文的案例选取主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一是能代表国际顶尖智库水平;二是有深入参与全球治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客观事实;三是有鲜明的对华研究项目,并对我国有针对性的借鉴意义。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的关系探析

作者: 曹晓进 徐风
作者机构: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300270
出版物刊名: 学理论
页码: 3-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6期
主题词: 政治学 国际关系学 国际政治学 学科史
摘要:政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国际关系学则相对较新,国际关系学最初以国际政治学的面目出现,传统上是归属于政治学的学科范畴内的;二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学得到很大的发展。
国际关系学可以说是国际政治学在一定空间范围上的延展和时间上的延续;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在学科的生成历程、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特点方面都存在着不同;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的相互支撑与相互分离是二者间关系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概论第七章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概论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7e26f7fb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b3.png)
第七章政治参与第一节政治参与的含义与功能一、政治参与的含义内涵【过程角度】:孔奇——政治参与就是“全国或地方、个人或集体支持或反对国家结构、权威和有关公益分配决策的行动〞。
【功能角度】:亨廷顿、琼·纳尔逊——政治参与就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
【总论】:实际上,政治参与作为现代公民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是政治关系中公民实现自身政治权利的重要方式,而且反映着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种种关于公民政治参与的界说都将影响政府活动视为公民参与的核心内容。
外延【狭义】:〔只包括合法的参与方式〕诺曼·尼和西德尼·伏巴——政治参与指的是“平民或多或少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及他们采取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活动〞。
〔目标〕:影响政府人事或政策抉择,不包括诸如消极抵抗、集体不服从、政治暴力或恐怖、暗杀甚至革命等政治行为。
【广义】:(也包括非法的政治活动)亨廷顿、琼·纳尔逊、阿尔蒙德、托马斯·戴伊等——政治参与应包括影响政府的所有活动,而不考虑这些活动根据政治系统的既定规那么是否合法,因此,诸如抗议、游行示威、暴动、甚至叛乱都属于政治参与形式。
教材观点政治参与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
它毋宁是特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角色的物化形式,它所表现出的具体行为外观及其性质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开展程度和社会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界定】:政治参与是特定制度框架内普通公民或公民团体影响政府人事构成和政府政策制定的各种行为。
根本特征⑴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或由公民组成的团体。
⑵政治参与的目标指向是政府活动。
⑶政治参与是一种政治行为。
⑷政治参与的途径常常多种多样。
——一般有政治投票、政治选举、政治结社、游行集会等。
在中国还有公民投书信访、与政府官员直接对话等。
⑸政治参与根本上是一种体制内的非暴力行为。
二、政治参与的功能和意义⒈政治学习功能。
第三篇第三章政治参与

第三章政治参与第一节政治参与的含义一、政治参与的定义和特征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参与的把握有两个方面:其一,政治参与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实现政治权利和人民民主的必要途径;其二,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政治事务的参与。
政治参与产生于政治权利关系。
(政治权利的内在矛盾,在于政治权利形式与内容的矛盾性。
一方面,政治权利形式上示意相对单个的政治权利主体的法定政治资格而存在,另一方面,政治权利在内容上市政治权利主体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
因此,政治权利的形式上单个主体性与内容上共同利益性,形成了政治权利主体的个体性与共同利益的公共性之间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促发了政治参与行为,使得政治权利只有通过作为政治权利主体的个人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才能得到实现。
政治权利的内在矛盾只有通过政治参与的行为才能得到解决。
)政治权利的内在矛盾,在于政治权利形式与内容的矛盾性。
一方面,政治权利在形式上是以相对单个的政治权利主体的法定资格而存在的,另一方面,政治权利在内容上是政治权利主体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
因此,政治权利的形式上的单个主体性与内容上共同利益性,形成了政治权利主体的个体性与共同利益的公共性之间的矛盾,而政治权利的内在矛盾只有通过政治参与的行为才能得到解决。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法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容。
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如下: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内容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
(实际是公民的政治权利行为,是政治权利以公民政治行为为载体的提现,)涉及社会政治生活所有内容和过程3.从政治参与的法定关系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公共权力的政治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4.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5.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政治生活。
国外政府规制理论研究述评

国外政府规制理论研究述评崔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7)摘要:行政审批在国外称为政府管制或政府规制。
(为叙述方便,本文统一称作政府规制)西方学者对政府管理理论的研究从经济学角度展开,以政府规制经济学内容为理论支持。
本文通过梳理文献,以政府规制概念为切入点,探讨西方政府规制理论演进,有助于系统了解国外政府规制的进展,了解西方国家政府规制的基本概况,对下一步研究发达国家对某一具体行业进行管制的实践有重要而基础的理论铺垫作用。
关键词:政府规制;政府管制;行政审批D035 文献标志码:A :1002-2589(2015)01-0051-02收稿日期:2014-11-20作者简介:崔妍(1990-),女,天津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政府管理研究。
西方政府规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G.J.施蒂格勒在1971年发表的《政府管制论》为代表,对政府规制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8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开始了放松规制运动。
例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进行了经济规制的放松;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推动规制改革计划,90年代开始不断增加放松规制类别以及数量,形成跨行业的放松规制。
直到目前,政府规制依然作为各国政府管理微观经济、保护市场秩序、促进管理质量和经济水平提高的重要职能。
理论上有三种关于政府规制研究的分析模式,即布雷耶尔模式、史普博模式和施蒂格勒模式。
一、政府规制的概念政府规制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其进行界定。
首先,认为政府规制是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行为,通过政府强制控制干预来对个人、企业组织进行管理。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规制是政府为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政府公开宣布这些行动是要努力制止不充分重视“社会利益”的私人决策。
规制的法律基础由允许政府授予或规定公司服务权力的各种法规组成。
维斯卡西认为,政府规制是政府以制裁手段,对个人或组织的自由决策的一种强制性限制。
国际政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国际政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国际政治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研究的是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以及其对全球格局、国家利益和国际秩序的影响。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政治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和复杂。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的角度,综述国际政治领域的研究文献。
一、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国际关系理论是国际政治研究的基石,通过对不同的学派和理论的研究,能够深入了解国际政治的本质。
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在国际政治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例如,肯尼斯·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的理性理论》提出了现实主义理论,强调国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及权力对国际关系的重要作用。
二、国际安全与军事合作国际安全一直是国际政治研究的热点之一。
关于如何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研究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托马斯·戴尼特的《安全性福利理论》提出了安全与福利相互关联的观点,既强调国家间的军事力量平衡,又关注国家内部的人民福祉。
同时,军事合作也是国际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合作形式主要包括联盟关系和军事联合演习等。
三、国际制度与全球治理国际制度是为解决国际合作与治理问题而建立的机制与规则体系,对维护国际秩序和解决全球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联合国宪章》是最重要的国际制度文件,确立了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合作、人权保护等原则。
此外,跨国组织、国际法等也是国际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约瑟夫·恩格尔斯的《全球治理与国际制度》一书,对国际制度的建立和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四、跨国公司与国际政治经济跨国公司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对国际政治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全球价值链的建立以及与国家间、地区间的合作关系,跨国公司在国际政治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战略决策和利益动机受到广泛关注。
约瑟夫·尼尔的《跨国公司行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提供了对跨国公司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深入研究。
五、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政治参与是一个国家的公民通 过一定的方式和程序,直接或间接地对 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表达集体和个人 的政治意愿的活动。它是现代民主社会 存在的一个普遍政治现象,是衡量一个 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政 治参与这一概念最早虽然可以追溯到古 希腊,但直到近代及至近代,法国启蒙思 想家卢梭从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出发, 率先对公民参与社会政治过程进行了理 性思考。随后,法国政治家托克维尔进一 步对政治参与作了历史和经验的深入研 究。二战以后,特别是 20 世纪 60 年代, 伴随着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西 方学者对其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而我国对于政治参与的研究起步比较 晚,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因此西方学者的重要成果对于我们具有 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政治参与主体理论研究 西方学者对公众政治参与持有不同 的态度,即限制和倡导,在学术界便形成 了限制参与论、全面参与论和多元民主 论三种不同的观点。 1 限制参与论 限制参与论主张政治参与的主体应 以政治家(精英)为主,公民则为有限参 与或者限制参与。其代表人物是新保守 主义者和精英主义主者,主要包括熊彼 特、韦伯、亨廷顿、阿尔蒙德、纳尔逊等。 新保守主义恪守传统主义基本信条,即 人是平等的,但统治只能由精英人物来 进行。他们对民主始终心存疑虑,主张有 限制的民主,这是民主制度正常运行的
216
的影响论和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和经济 发展的联系来进行研究。
1 公众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 米尔布拉思和戈尔认为个人的政治 参与行为主要受一下四个因素的影响: 政治刺激、社会地位、个性特征、政治环 境。除此之外,个人拥有的技能、资源和 信仰也是影响政治参与的重要变量。 2 政治参与影响论 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在政治领域的 重要体现,公众积极的政治参与不仅维 护了公众自身的利益,而且它是防止专 制和暴政,巩固发展民主制度,强化公众 对政府的控制的有效手段。但亨廷顿等 人指出,政治参与对于民主制度建设性 功能的发挥需要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 制度化即一种合法、有序、按规则进行的 理性参与;二是广泛、自由、公开、独立的 信息流通。 3 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的联系 政治参与、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三 者之间的关系在西方学界有着不同的看 法,形成了共存论、对立论和调和论三种 思想。共存论认为政治参与是社会的经 济发展、经济平等、政治稳定的函数,其代 表人物是 K.多伊奇、D.勒纳、C.布莱克;亨 廷顿是对立论中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政治 参与同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在国家民主发 展到一定程度时并不总是呈正比例关系。 蒲岛耶夫主张体制性的政治参与,使政治 稳定、经济发展都成为可能。 五、政治参与的价值研究 政治参与理论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和实践意义,西方学者对政治参与与公 民权利、宪政、民主等内容联系起来,充 分阐释了政治参与理论的价值。 1 政治参与是民主的本质内容 英国学者海尔德将不同的民主范式 概括为直接的或参与的民主和自由的或 代以的民主两大类。卡尔.科恩认为,民 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 会成员大体上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 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达尔也 认为民主的实际意义在于群众的广泛参 与政治。 2 政治参与是宪政和公民权利的重 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达尔《: 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P28 [2] [美]S.亨廷顿和 J.纳尔逊《: 难以 抉择》[M].北京:华夏出版社 [3] [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编《: 政 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商务印书馆, 1996 年 [4]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民主的 再思考》[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0 年
INT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曹晓静
摘 要:政治参与是近代的政治概念,是政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变量,它成为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 容。当代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参与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概括总结了国外政治参 与理论,这些成果为我国政治参与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3 政治参与是实现民主的工具 维尔巴在美国政治科学学会 1995 年年会上指出,公民参与是一种手段,一 种代表机制,可以表现为投票、抗议、为 竞选捐助等方式。法国学者图雷纳认为, 把民主界定为当政者的自由选择,意味 着对公民的政治参与作为合法的、制度 化的秩序的高度重视。 六、总结 西方学者对政治参与理论进行了广 泛而深入的研究,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挖 掘政治参的精髓和内核,同时揭露了西 方代议制民主的某些弊端,而使政治参 与成为了民主政治的内核,丰富了民主 的内涵。然而出于国情特征、意识形态、 文化传统乃至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政治参与在各国的具体内容必然存在差 别,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政治 参与理论与模式。但若单从工具理性来 讲,它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又有相通之处, 因此,一定程度上的借鉴和吸收还是必 须的。因此,我们对于西方的理论应该有 取有舍,在立足本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 基础上,借鉴和吸收西方政治参与的精 华部分。
215
INTELLIGENCE 人文论坛
体样式和水平。 3 公众政治参与情况类型分析 在参与形式和程度研究的基础上,
一些西方学者运用统计学原理,通过大 量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公众参与 情况类型。美国学者米尔拉思在其《政治 参与》 中提出了三类美国公众的政治参 与情况,即热心者、旁观者和冷漠者。而 维巴和奈尔在其《美国的参与:政治民主 与社会平等》提出了六种,即对政治完全 不敢兴趣;政治活动仅限于投票;地方主 义者;狭隘人士;运动人士;活跃分子。而 拉什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政治参与等 次表。亨廷顿则把政治参与划分为选举 活动、院外活动、组织活动、接触和暴力。
在现代国家中,公民参与公共政策 制定是公共政策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之 一,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是一项重要的权 利。《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 定,每个公民应有直接或通过自由选择 的代表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和机会。《世 界人权宣言》中列举了 28 项人权,其中 参政权是其中之一。美国学者科恩近年 来对 6 个国家进行的关于民主的调查 中,把政治参与作为公民权利的重要内 容。
前提和基础。亨廷顿认为“:美国有关统 治的一些问题是因为民主过剩引起的, 把政治秩序而不是政治民主当作衡量国 家政治发展与否的标尺,当政治秩序与 民主发生冲突时宁可对民主作出限制”
2 全面参与论 全面参与论主张政治参与应以公民 的全面参与为主,只有公民不断地参与 社会和国家管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才 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卢梭的人民主权说 认为国家主权永远属于公民,它是不可 代表的;罗尔斯指出平等的“参与原则” 是平等的自由原则在政治程序中的具体 运用,而参与原则要求所有公民拥有平 等权利参与政治过程;托夫勒主张必须 通过广泛协商,兴平气和的共同参与,重 新确立新的政治结构,遵循少数派权力、 半直接民主与决策分工的三项根本原 则,将参与的范围扩大到政治生活的各 个侧面;此外还有哈贝马斯、帕特曼等对 此也有所论述。 3 多元民主论 多元民主论认为国家政治是多元利 益集团和寡头精英共同施加影响的结 果,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达尔、拉斯基。达 尔认为, 民主不意味着大多数人在某项 政策制定上能够形成一致决定,而是各 种利益集团、社会组织能够参与决策的 稳步的妥协过程,各种相对独立的团体 的存在,并能有效地参与决策过程,是维 持民主政治的重要条件“。但是多元民主 论虽强调多元主义,但在参与方式上却 认为政治活动的主体是社会机构和社会 组织的领导人。其实质是限制参与论。
二、政治参与的行为研究 西方学者对政治参与行为具体微观 变量如影响行为的变量、行为类型和合 范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1 政治参与行为的合范性 对于政治参与行为与政治系统规定 的参与规则范围的关系上,西方学者有 两种不同的观点。亨廷顿认为政治参与 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政治 参与包括影响政府的所有活动,而不考 虑这些活动根据政治系统的既定规则是 否合法,是否超出政治系统规定的参与 规则范围。而诺曼.尼和西德尼.伏巴认为 平民或多或少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 (或)他们采取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 的合法活动。政治参与的目标在于影响 政府人事和(或)政策抉择,它是全体公 民在“政治制度内”对政治过程的介入。 不包括诸如消极抵制、集体不服从、政治 暴力或恐怖等政治行为。 2 影响政治参与的关键变量及测定 标准 政治参与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政治现 象,但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政治参 与的水平、性质及范围不同。政治参与状 况反映一个社会政治发展的水平,帕里 看来,政治参与状况和水平由参与方式、 程度和质量三个变量共同决定。所谓方 式是指大众参与政治所采取的形式;程 度是指测定有多少人能够卷入具体的政 治活动,以及参与的频率;参与质量是指 通过参与所取得的实际社会效果。这三 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从不同的方 面规定和反映着一个社会政治参与的具
三、政治参与的可控性研究 政治参与的限度是指公民在多大程 度上参与政策活动,这直接影响到政治 的民主程度和政治的稳定性。西方学者 对此也极为关注,提出了“政治参与过 度”和“政治参与不足”的两种参与失控 现象。 1 参与过度 新保守主义和精英主义提出了政治 参与过度的思想,其代表人物亨廷顿认 为“制度化是组织与程序获得价值的稳 定性过程”和“理想的政治参与发展必须 是适应政治制度化程度的,与国家的政 治制度化同步、协调发展。”主张当参与 的价值观增大到最大值时,就需要对之 进行合理的限制。其实质是使政治参与 的发展处于可控的状态之中。 2 参与不足 在 20 实际 90 年代以来一些学者提 出 了 另 一 种 政 治 参 与 极 端 —— —参 与 不 足。美国学者卡尔. 博格斯认为美国近 年来由于自由市场一是形态和公司权利 的影响削弱了公民责任、民主参与,导致 了美国社会普遍存在政治参与不足甚至 政治冷漠的状态。法国学者居伊.埃尔梅 在其《老牌民主国家:对民主的冷漠》中 指出,西方主要民主国家的公民正在与 政治生活脱离,积极参与的公民精神或 民主修养正足部丧失。 四、政治参与的稳定性研究 政治参与的良性运行需要稳定的内 部结构和外部发展空间,西方学者主要 从公众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政治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