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词柳永李清照导学案

合集下载

7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7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二)赏析下阙
1.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一句描绘出词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点拨:黄花即菊花,词人在《醉花阴》中曾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描写思念丈夫的闲愁,注意对比两首词的不同。)
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菊花零落凋残暗示词人身心俱疲,憔悴衰老,昔日风姿一去不返,,再无当年的天真烂漫和青春活力了,面对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词人深感绝望,有道不尽的凄楚。
4.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旧时相识”的雁触动了词人怎样的情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思?
过雁,象征离愁。“旧时相识”的雁让作者回想起当年和丈夫鸿雁传书的日子,更增添了无限的悲凉。过去的雁带给她的不是接到信时的快乐,就是寄出信时的欣慰,而如今呢?家乡沦陷了,亲友离散了,丈夫病逝了,谁再给她捎信,她又捎信给谁呢?睹物思人,雁依旧,人已非,,此时作者更感绝望和悲哀。
四、合作探究
鉴赏评价上片
1.紧扣住“愁”字,以情景交融为方向,自由选择词作中的意象来进行简要的鉴赏分析。
(1)赏析“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薄雾” “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瑞脑销金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和雨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雨何时而下?听到雨打梧桐心情有什么变化?在古诗词意象中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梧桐是一种凄凉悲伤的象征,是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黄昏时的细雨,点点滴滴不是落在梧桐上,而是打在词人愁苦的心上。
3.“这次第怎么一个愁字了得”思考作者为何而愁?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谈一谈。

李清照诗词整合学习导学案

李清照诗词整合学习导学案

为你写诗——李清照诗词整合学习导学案【单元学习目标】1搜集有关资料,关注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为她绘制一份人生地图,并写一个300字左右的小传;2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思维导图手抄报,展示李清照诗词的艺术成就;3发挥想象,选取李清照一首诗词,改写成1-3个镜头画面。

3为李清照写一段颁奖词或一幅对联,总结李清照的精神气质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4为李清照写一首现代诗歌,展示交流。

【单元学法指导】(一)学程导航单元任务初期阶段——诵读感知,知人论世第一课时:利用早自习时间阅读背诵李清照的诗词代表作。

完成任务一:播放名家诵读视频或音频,以典型的示例作为引领,自由诵读,参加班级“金话筒”大赛。

第二课时:完成任务二:收集关于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的资料。

关注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

引导学生根据其文学成就、人生章节、心路历程绘制人生地图,更好的理解、品味人物。

为探究学习做铺垫。

单元任务中期阶段——探究学习,思维深化第三至五课时:依托《醉花阴》《声声慢》两首词的学习,进行拓展研究。

完成任务一,走进愁的化身——李清照。

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品评李清照的满腹愁情,探究李清照的丰富内心世界。

任务二,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李清照的丰富的内心情感及抒情艺术,绘制思维导图手抄报。

参加班级比赛,勇于展示。

单元任务后期阶段——我思我在,个性展示第六课时:完成任务四,知人论事,结合阅读体验,概括李清照人物形象、准确评价其文学成就,为其撰写对联或颁奖词等。

第七课时:完成任务五,写一首现代诗歌,发挥想象,放飞心灵,创作一首现代诗歌表达你对李清照经历、成果、精神的认识。

第八课时:“寻觅易安,一曲心歌”原创诗歌朗诵会。

活动准备:1.小组内展示,推荐优秀作品。

2完成开场白、结束语以及自己朗诵诗歌的串联词。

3结合对诗歌的理解选择配乐并解释原因。

4优秀节目整合编排,班内朗诵展示。

(二)学法指导1.感知导学案,明确课堂即将完成的任务。

阅读导学案中的学法指导版块,明确学习的路径是什么。

【教学设计】婉约词赏析:《雨霖铃》《声声慢》(曾莹)

【教学设计】婉约词赏析:《雨霖铃》《声声慢》(曾莹)

宋代“婉约词”赏析:《雨霖铃》与《声声慢》
【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2.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韩珊珊. “转益多师”与“婉约之宗”[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4.王硕. 新课标视域下高中婉约词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5.曹存有.以李清照词为例谈婉约词的艺术美[J].语文建设,2017(08):55-5
6.
6.齐海棠.李清照作品中的清新婉约与离别之愁[J].语文建设,2015(23):70-71.
7.赵娜. 高中语文婉约词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8.张福洲.柳永婉约词风的谐婉音律解读[J].语文建设,2014(30):69-70.
9.白旭辉.豪放刚劲与婉约柔美相结合一—李清照词艺术风格之我见[J].语文建
设,2014(23):4-5.
10.赵笑晨. 论婉约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1.刘丽红.宋词“豪放派”、“婉约派”之否定论[J].中国文学研究,2009(02):36-38.
12.戴建华.宋词有豪放、婉约二派吗?[J].中学语文教学,1996(10):36-37.。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教学参考1208 1430《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然后完成本学案。

2、认真思考,规范书写,独立完成。

【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2.反复诵读,分析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3.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知识链接】一.写作背景及简介: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她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

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一、整体感知成长心灵1、《醉花阴》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的是什么,他的主旨是什么?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这首词是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答案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答案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2.过程与方法:(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1)理解《醉花阴》词中“愁”字的由来,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情操。

(2)【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二.学法指导1.阅读策略:诵读法2.思考策略:背景解读法三、知识链接1.作者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女词人,着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幼有才藻,十八岁嫁给金石家赵明诚,夫妻感情甚笃。

南渡后,赵明诚病故,她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在孤寂中度过晚年。

她工诗,能文,更擅长词。

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大家。

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柔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作品有《漱玉词》。

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清新明丽,意境优美。

有《如梦令》二首、《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

词后期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以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

如《菩萨蛮》《永遇乐》《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

2.李清照和“闺怨词”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

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

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

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

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3.写作背景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

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孤的灾难与不幸。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 词四首(导学案)(教师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 词四首(导学案)(教师版)

第12课《词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诵读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通的基础上,体会不同时期词人的家国情怀。

3.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理解豪放词的风格。

【重难点】1.熟读成诵,读出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通过抓住词眼、知人论世,进一步体会词人的家国情怀。

3.从词的音韵、题材、情感等方面把握豪放词的特点。

【课时安排】3课时。

【学习过程】预习案1.了解文体知识——词词,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

从长度分小令(59字以下)、中调(59-90)和长调(91以上)。

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声调上都有规定。

按其风格,大体将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

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集》。

宋康定元年(1040年)宋与西夏交兵。

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渔家傲·秋思》就是他身处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在写诗方面,他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在写词方面,他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在散文方面,他和欧阳修并称欧苏,同时,他们还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在书画方面,他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高中语文必修四柳永词两首导学案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柳永词两首导学案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柳永。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3、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第一课时《望海潮》【知识链接】词是诗歌的一种。

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故名“长短句”,又都合乐歌唱,又叫“曲子词”,还有诗余、乐府等别称。

词按风格大致可分为两派,一为婉约,二为豪放。

明张蜒说:“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本课两首词均属婉约派作品。

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中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终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柳永目睹都市繁华,熟悉偎红倚翠生活,颇多描绘太平、歌功颂德之作,但因长期接触下层,身世穷愁,饱尝羁旅况味,身世之叹与对现实的不满亦每融入词中,故作品也有一定现实意义。

精通音律,善以口语、俗语入词,且工于铺叙,通过大量制作慢词而推动了词的发展,影响广泛,甚至在西夏亦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他是宋词的第一位变革者。

他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社会人生。

除了男女恋情,还有都市生活的某些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

在艺术形式上,柳永采用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二、解题1.《望海潮》:《望海潮》词调,首见于柳永集中。

词咏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调名当是以钱塘作为观潮胜地取意。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载:“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

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说金主亮受一词的影响而发动南侵,原不足信;但于此可以说明这首词描绘之工,流传之广,艺术感染力甚强。

2.《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王灼《碧难漫志》卷五《雨霖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柳永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柳永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教学目的:1.了解柳永、李清照及婉约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反复吟咏,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培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为本课重点。

2.通过比较,了解婉约派与豪放派的特点为本课难点。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这个单元开始的时候,我们说过宋词从风格上来说,大体可分为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像苏轼那样的“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这一类具有阳刚之美的词我们说它属于豪放派,前面已经学过了,请一个同学来归纳一下豪放词在写情与写景上有哪些特点?(景:自然山水,景象宏大,气魄非凡;情:襟怀抱负,爱国壮志,时代感慨)还有一类“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具有阴柔之美的词我们把它归为婉约派。

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晏殊、秦观、李清照等。

今天我们一起通过赏析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来领略一下词的另一种美。

二、听录音朗读《雨霖铃》、《声声慢》,体会词的音乐美,整体感知两首词的情感基调。

提示:1.两首词的情感基调都是低沉悲戚。

2.朗读时要注意领字,稍重、稍停、拖音。

3.注意双声、叠韵造成的美听。

(学生边朗读边品味。

)三、从写景抒情方面赏析这两首词的婉约风格。

1.老师示范:“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句描写的是黄昏时雨打在梧桐树上的景象。

这一句中主要的意象是“雨”。

雨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描写的景物,但不同的雨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看苏轼的“莫听穿林打叶声”,“穿”和“打”都是力量很强烈的字眼,可见下的是急雨、大雨,没带雨具的人必然很狼狈。

但是“莫听”两个字把它给否定了。

写出了苏轼不被环境左右的自得。

这里的“雨”既是自然界的雨,也是人生的雨。

而“穿林打叶”般的大雨恰恰衬托出了苏轼的洒脱、豪迈。

《声声慢》中的雨是秋天的、黄昏的“梧桐雨”。

秋天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再加上雨,更烘托出一种凄惨悲凉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 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 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 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醉花阴》是李 清照婚后独居青州所作,独自一人孤单,思念一个人更孤单,故作此 词,抒发重阳佳节思夫念夫的愁情。愁情较为单纯,属南渡前“闲愁” 之作。创作《声声慢》时的李清照经历靖康之变和亡夫之痛,各味杂 陈。靖康之变是那个时代每个个体灵魂里抹不去的腐朽的刺青。《声 声慢》就溢满了情感孤寂之愁、南渡漂泊之愁、国运不堪之愁——是 为“家国之愁”。
李清照(1084 年 3 月 13 日—约 1155 年),号易安居士,汉族, 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望海潮》是柳永为了与早年的好友孙何相见而作。柳永在杭州生 活期间,对杭州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 当时旧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 两人无由相见。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首词,先在歌伎中传唱,结 果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前去 赴宴。
备课组
高 2021 级 主备人
审核人
教案编号:___ 授课教师
_______
课题
读一读宋人雅韵——宋词学习(2)
授课时间
2019 年 月 日至年 月 日(第 周 第
节)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学科核心
素养)
本任务群所选均为宋词中的婉约词(必修四第二单元)。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通 过学习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作品《望海潮》和《雨霖铃》来体会柳永词的语言特色及其创 作风格。通过学习李清照词,了解李清照词作层层推进的铺叙手法的特点。了解词人的人生 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通过本单元婉约词的学习,了解以 柳永为代表的婉约词风,把握婉约词的柔婉,清空,温婉,典丽等方面特征。进一步学会鉴 赏古典诗词,培养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望海潮,词牌名,始见于《乐章集》,入“仙吕调”。一百七字, 前片五平韵,后片六平韵。亦有于过片二字增一韵者。
3
雨霖铃,乐曲名,相传源自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 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 皇鸾的金铃上,玄宗思念贵妃而作《雨霖铃曲》。唐.白居易《长恨 歌》中“夜雨闻铃肠断声”即写此事。后因以“雨霖铃”为咏唐明皇 与杨贵妃恋情之典。后又为唐教坊曲名,又演为词调名。 2. 明了背景
言。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研读,品味婉约词的特色,分析词中所用的各种表现手法,注意
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宋词的 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3.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进入情境,领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领略古 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 4. 文化传承与理解:给学生一个系统化的学习,了解柳永、李清照等著名婉约词人的生平 事迹,知人论世,走进他们的内心,感受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 趣,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
《醉花阴》醉花阴,词牌名,又名“醉春风”“醉花去”。以毛滂 《醉花阴·孙守席上次会宗韵》为正体, 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五 句、三仄韵。无变体。代表作品有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辛弃疾《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等。
《声声慢》词牌名,也叫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全 篇九十七字,属长调慢词。声声慢最初名为胜胜慢,是北宋苏门四学 士之一的晁补之所创。 2. 明了背景
第一、二、三学时 任务一:利用早自习读、背、默写本单元宋词。回顾已学过的李清照 词进行复习背诵,唤起学生对熟悉诗歌词人的记忆。了解柳永和李清 照两位词人的生平事迹、生活经历、创作风格和志趣情感(这些都可 在课前用导学案,让学生先准备),并整理到作业本上,然后进入课 本诗文的学习。 教师活动: 1. 指导学生朗读,并检查背诵。 2. 检查学生预习《新课程导学》情况。 3. 布置学生翻阅初中课本,整理已学过词人的词作,对词的知识作基 本的了解。学生可上网查阅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及代表作和风格,对婉 约派词有初步的了解,并要求学生把所查资料整理到积累本上。 【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 的“流行歌曲“。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 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 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 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词在形式上的 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倚声填词”。词有很 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 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 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 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 慨和受压抑的愤懑。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 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 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3.关于作者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 字以内)、中调(59-90 字)、长调 (91 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 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 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柳永词两首》 1.解说文题
重点 难点
重点:熟读并背诵,把握词的结构特点,理解词意,感受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难点:鉴赏两首婉约词的表现手法、创作风格,领略审美情趣。
课型
教学方法/教具准备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导学案、《宋 词三百首》、PPT
教学过程设计
备后备(教师
备前备(主备人认真解读课标、一稿,初案要能明确体现教师教的设计、学生 学习活动的设计和作业布置等。)
个人不幸遭遇,诗词风格讲究韵律,辞藻华丽,风格清婉。柳永与李
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他们都共同致力于婉约词的创作,并把婉
1
约词推上了宋词的高峰。 北宋中期,宋仁宗好词,他在位 40 年,使词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词在风格上以个性化的色彩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创新。词发展到柳永, 他因为仕途坎坷而自我放纵,沉溺于歌楼妓馆之中,在词的创作中以 市民生活入词,并把传统的小令发展为慢词。由于柳永对社会生活有 相当广泛的接触,特别是对都市生活、妓女和市民阶层相当熟悉。都 市生活的繁华,妓女们的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自己的愤恨与颓放、 离情别绪和羁旅行股的感受,都是其词的重要内容。柳永的词喜欢用 闲适的情调表现都市生活,在描绘中,其气势的充沛和想象的高远, 弘扬了社会的繁华景象。虽说柳永对自我人生很不满意,但是他对所 处时代却常充满了欣喜之情,不仅写到了帝王宫殿的壮丽雄盛,还写 到了汴京等城市的繁盛。其中最有名的是咏杭州的《望海潮》。
学习这个单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了解宋词的发展概况及婉约词的特点。宋词“茂盛于北宋,收束于 南宋”,通过具体了解宋词在宋朝各个阶段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各时期 的代表词人及风格。通过对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了解领悟婉约词的特 点。 2、了解词的创作背景。对于宋词,我们更是需要了解词人。因为作者 的经历、感情、修养等都无不影响到词的创作。所以在赏析一首宋词 前,我们需要了解作者,并结合创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一首 词。 3、学习词的意境。意境,是我国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古典诗词 无不以美的意境令人陶醉。我们在阅读和欣赏古典诗歌作品时,要通 过语言的媒介,进入作品的意境中去感受和领悟作品的意境之美。弄 清“意”(情)与“境”(景)的主要特点和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 词的内涵。 4、体悟词的审美情趣。在各类文学体裁中,诗词的语言表现力最强, 词人创作时给读者预留的审美空间较大。诵读古代诗词,要有意识地 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5、注意朗读和背诵。对于宋词教学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反复 吟咏和背诵,一方面可以加深我们对词的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 检验理解水平,巩固理解成果。本单元的柳永词和李清照词都是婉约 派的词人,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 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如柳永《雨霖铃》和李清照 的《醉花阴》、《声声慢》,朗诵时深沉幽怨;柳永词《望海潮》反
备中备(集体备课 结合任教班级 交流,达成共识, 实际,对教学 形成教学设计第 设计进行优 二稿,做好记载。) 化,形成教学
设计第三稿。)
【创设情景——引入任务】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在两宋词坛上,有豪放和婉约之分,两派因
诗词风格的不同,受到不同人的推崇。婉约词由于内容的多样性以及
风格的清新而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婉约词大多写愁情别绪、悲欢离合、
高一下的学生对词的的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有接触,必修一时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 对宋词也有一定的认识和积累,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还没有系统化地了解 宋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学完这个单元的婉约词,理解婉约词的艺术 特色,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熟读并背诵,并能把精美的宋词语言转化成现代汉语式的散文语
2
映了都市的繁华与山川的壮丽,朗诵时可清理明快。 请大家在以下学习任务的引领下,学习这一组文章。
1)利用早自习读、背、默写本单元宋词。回顾已初中已学过的李清照 的词进行复习背诵,唤起学生对熟悉词人的记忆,了解词人的生平事 迹、生活经历、创作风格和志趣情感,然后进入课本诗文的学习。 2)训练学生用现代散文式的语言,重组词的语言。 3)课堂上学习解读宋词的方法,理思路,抓意象,析手法,品其美, 解情感。 4)归纳学习法、拓展学习法、比较学习法相结合阅读本单元婉约派宋 词。柳永词以纤细婉约为主要风格,“景中见情,缘情设景”,词律 谐婉,拓宽了宋词的艺术空间;李清照词是我国文学史上才学卓越的 女作家清新委婉,感情真挚,寓情于景,层层渲染。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