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茶民俗的嬗变与广府文化的传承

早茶民俗的嬗变与广府文化的传承
早茶民俗的嬗变与广府文化的传承

2009年第4期(总第35期)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Vol 19No 142009年8月

JOURNAL OF G UANGZHOU RAD I O &T V UN I V ERSITY

Aug 12009

早茶民俗的嬗变与广府文化的传承

王思维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系,广东广州 510006)

收稿日期:2009-05-31

作者简介:王思维(1988-),女,汉族,广东广州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播。

摘 要:随着30年来改革开放,“早茶”的广府民俗古风在传承中的嬗变,不仅传承与彰显着广府的地域特色和广府人的地域心理,更增添现代商业色彩和都市人文意蕴,展示了城市人格和标榜出城市文化形象这样的核心文化价值。本文以广府人“早茶民俗”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广府人作为个体通过“叹早茶”而参与至公共领域这一方式进行探讨与思考,研究早茶民俗的嬗变与广府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广府;早茶;民俗嬗变;文化传承;城市人格

中图分类号:G127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09)04-0071-05

广府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食在广州”,不仅名传中外,而且是广府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其中,广府人的“饮早茶”,更是组成广府饮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广府本土文化涵养出来的特色产物;而它在传承中的嬗变,更体现出广府文化继承与革新的历史演绎。

“饮早茶”能从清代流传一百多年至今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与广府当地风土人情密不可分,亦充实和润色着源远流长的广府本土文化,我们甚至可以从“饮早茶”中窥探到这种广府民俗的文化心态、文化行为和文化方式。可以这样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早茶民俗的嬗变与广府文化的传承,“饮早茶”作为个体的广府人参与至公共领域中的一个互动模式,即它体现出当今广府人从容享受的生活态度,表现为广府人21世纪人际沟通的交流手段,成为了现代商业化城市里商讨斡旋的独特方式。

早茶嬗变:广府本土民俗核心文化价值的凸显

史载,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广州与周边的佛山、市桥及珠三角城镇的茶楼已普遍存在。

旧时广州“四大茶寮”最出名。它们分布于城区的南北东西:城东的“新旗亭茶寮”处于白云山脚下,素以白云山的“山水寮茶”加上“沙河粉”闻名;城南的“南林茶寮”是珠江南岸聚拢茶客的宝地;城西的“泮溪茶寮”以当地特产“泮塘五香”、“爽口马蹄糕”等揽客;城北的“宝汉茶寮”也人气鼎盛。

清末出现的茶居则是档次较高的“茶馆”,设计与西关大屋相仿;后来有了三层楼高的茶居,始称“茶楼”,于是有了闲句“有钱楼上

楼,无钱地下踎”(粤语,“踎”即蹲),虽则饮茶有等级之分,但饮茶之风仍日渐遍及广府各阶层。发展到后来,茶楼就渐渐变得专业起来,门面装修讲究,内里布置典雅,内容亦是日趋丰富,最终便促成了广府人“饮早茶”的习俗:“米珠薪桂了无惊,装饰奢华饮食精。绝似生平歌舞日,茶楼处处管弦声”。时至今日,“叹早茶”(叹,粤语,意即休闲地、有滋有味地享受、消遣)仍然是大多数广府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亦是广府城市特色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传统上广府人饮早茶,喝的茶主要是乌龙茶、普洱茶、花茶、红茶、寿眉茶、菊花茶等,

1

7

在饮茶前一般都按“问位点茶”,各取所爱。吃的是传统的广式点心,如烧卖、虾蛟、蒸排骨、春卷、凤爪,牛百叶,糯米鸡、马蹄糕、萝卜糕、芋头糕、叉烧包、豆沙包、奶黄包、水晶包、小笼包、肠粉、及第粥、鱼丸粥、生滚肉片粥等等,价钱分“大、中、小三点”,有的也增设特点、精点之类的价格等级。在茶客满堂的大厅上,来回穿梭着吆喝叫卖的侍者,茶客看见自己爱吃的,便可以随时叫停点取。桌上一壶茶水喝尽了,只要揭开壶盖挌着,便有心领神会的侍者马上上来续水。饮早茶实际上也是一个吃早餐的过程,就是常道的“一盅两件”的消遣过程;更准确点讲,是边吃边谈,谈多于吃的过程。

随着历史的推移,特别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饮早茶的广府民俗在延续中变化发展在传统的基础上嬗变,形成了21世纪的新格局和凸显出其核心文化价值。

第一,它领銜着大众潮流。“饮早茶”这广府传统民俗在今天巳成了时尚,风靡了珠江三角洲,不只城镇,就连郊区的小村镇,也无一处没有茶居(楼)。改革开放以后,广府地域的茶楼业更加发达,现在设茶市的茶楼、酒家巳遍布大街小巷,不论走到什么地方,都能尝到“三茶二饭”。从“饮早茶”发展到“饮下午茶”到晚上的“饮夜茶”,档次越来越高,服务越来越好,吆喝叫卖有的改作点心即点即做,有的改为推小车载满了各式各样的点心小吃作贴身服务。点心也越来越精致,随着中外饮食文化的交融,目前不少酒店茶楼还提供各种南北风味、欧美风味、日本、东南亚风味的点心。过去经营茶市的茶楼(居)和经营酒菜饭市的酒楼有着严格限制,现在随着观念的更新和经营的开拓,两者的功能已趋于相同,目今,上至五星级酒店,也一律设早茶市待客。现在广州的茶楼、酒楼、宾馆等往往是融饮茶、吃饭、娱乐等于一体的消费空间。有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敢吃能吃闻名全国的广府人,一年在茶楼酒楼里花掉的钱占全部食品支出的38.2%,高于上海的水平。就是说,羊城人一年的“伙食费”有近四成是“上交”给茶楼或酒楼的。

第二,它传播了广府文化。不但移居、暂居、过往的外省、外籍人士,大多会受感染,从入乡随俗,到会以“饮早茶”的广府生活习尚为乐;而且上茶楼“饮早茶”之风,乘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之势,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传播广府文化的一个窗口。时至今日,不要说港澳,“早茶文化”古巳有之、深入民心;海外即如南亚、澳新、北美,甚而欧陆,有华人聚居的地区、特别粤人集中的地区,都会有茶楼,都会有“饮早茶”的习惯。

第三,它彰显了城市文明。一个城市文明的质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早茶文化”以茶楼的“一盅两件”物质形态和“饮早茶”者价值观念的非物质形态,在历史嬗变中传承着广府文化。从而在整个广府文化中确立了自己的位置和功能。都市人类学的观点认为,城市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城市人格的表现,作为一个城市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这种文明之质,显示出不同的城市人格同时,也显示出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征,形成的不同城市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的不同,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继续发生革新与发展,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

由于历史不同、人文环境不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不同,便产生了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一定地域的人们,都在一定的“生活方式之总体”———文化环境中生存的,而“生活方式”是完全可能把人们的言行举止、思考和活动都框在其内的模式,是足以标识为一个地域的人群基本特点的那些生活模式。而地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被认为是凝聚在该地域的世代人的身上的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体。“饮早茶”这独特的广府风俗及其与时俱进的嬗变,正鲜明地反映出广府文化的鲜明特质及其传承。

早茶嬗变:广府人原生态生活观的文化形象

传统,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思想及行为习惯。传统习惯起源于“约定俗成”,而又从历史地沿袭下来,成为后来者的一种较为定型的、较为稳定的一种习惯。传统沿于习惯、沿于较为稳定的“约

27

定俗成”习惯,在心理方面,习惯由于反复学习而巩固下来,成为实现自动化行为的需要。它是根植于人们心理中的行为方式。在社会方面,习惯是心理关系的一种因素,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方式,是维持传统并将传统传给下一代的最简单的一种形式。传统之所以得以沿袭,是因为人作出某些行为是源于一定的社会需要,这种需要又作为其他许多人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铭记在他们的心中。饮早茶只不过是许多广府人的一种风俗习惯罢了,其实也不太计较富或庶,富人有富人的豪华饮法,穷人也有穷人自己的悭俭饮法,唯其如此,饮早茶才会成为一种经久不息、老少咸宜、众人皆好的民俗。

广州人到茶楼“叹早茶”,并不止满足于填饱生理上的饥饿感,更是为了满足心理上的愉悦情感,可以这样说,广州人清早上茶楼是去“叹”早茶的。一个“叹”字,可以见得广州人是怎样把饮早茶看作一种有滋有味的消遣、一种优哉悠哉的休闲,也足以窥探出如下广府人原生态的生活观。

首先,“叹早茶”是广府人闲适生活的方式之一。虽说是叹早茶,但大多数茶客到茶楼,为的并不仅仅是那壶茶,更是为享受那种“一盅两件”的闲逸情趣。广府人若是独自一人上茶楼,只需要“一盅两件”就可以闲坐一个大清早。所谓“一盅”便是一壶茶,茶客们一般拥有自己固定喜好的茶种,每上茶楼必喝;而“两件”的点心更是必不可少,因此,究竟是用点心作为茶的佐料,或是因为吃点心要喝茶润口,委实让人分不清。最经典的“两件”莫过于“虾饺”、“烧卖”,于是,一桌子上,“一盅两件”,一个茶客,一叹早茶。上茶楼、叹早茶的市俗民情,俨然酿成了广府独特的“茶楼文化”。虽则文革十年中一度被压抑而趋式微,但自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30年改革开放,历经迅猛复苏和市场经济浸润与现代商业文化的发酵,“叹早茶”再次成为市民休闲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其次,“叹早茶”是广府人中庸自得的生活观所在。对于大多数城市里的人,花上大半个清早在完成一顿早餐上是不可思议的,而广府人则乐此不疲。无论是老茶客来“叹早茶”,或是上班一族来喝“礼拜茶”,习惯于“饮啖茶”的广州人依然是那么不紧不慢。他们一大清早兴致勃勃到茶楼“霸位”(粤语,即占位子),并花上大半个上午在茶楼呷几壶茶、吃几个点心、翻翻报纸、聊聊天。这便是广州的茶客们悠然自得的生活情态,对于生活工作的忙碌者,他们会在早茶上找到出口,找到忙中偷闲,找到紧张之中的松弛,利用难得的叹早茶来有滋有味地闲适一回。茶客们享用得更多的是茶楼的热闹气息和那不可或缺的每日闲情。真应了人们说的广州人“识揾钱又识使钱”(粤语,即会赚钱又会用钱)!也正是这种不愠不火的生活态度,让广州人活得从容自得。当年广州的“妙奇香”茶楼有一幅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这正是人在茶楼饮茶的心理写照。

广府的早茶文化所表现出的原生态的生活观,是市民社会心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文化现象,由于城市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差异,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它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广府人利用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安排和从事自己富于民俗特色的早茶活动。在这个意义上说,饮早茶,可以称之为广府的城市文化,也就是都市人称之为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广府人在闲暇时间所表现出来的“叹早茶”这种文化行为,也反映出人们闲暇文明程度的高低,而且,归根到底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因而,“叹早茶”的兴旺和发展也是当代广府城市社会生活水平的标志。

早茶嬗变:广府地域人际交流独特的城市人格

在当今,“饮早茶”已经不只是一个广府人所独自享用的事情,它已经成为当代广府人参与至公共领域中的一个互动模式,很多时候,它更被认为是一种人际沟通常用的交际手段。如果平时说“去饮茶”,有人肯说“请饮茶”,其实是绝对不会把人请到家里去喝茶的。所以,

37

饮茶在广州又是人与人之间非常随意的一种社交方式。相亲、谈生意、老朋友聚会,最好解决的办法就是去饮茶。饮茶,显然成为广府地域人际交流主要方式之一的代名词。或者说,能坐下饮茶,就有倾诉和倾听的互动可能,就是人际沟通的开始。

首先,“叹早茶”创造出广府人信息传播互动最理想的自由空间。一直以来,广府地域大街小巷的各种茶楼都是人们款待亲朋戚友、合家欢聚的好去处,也是市民百姓自由开放地泛谈生活,畅所欲言地信息交流的最佳之处,亦是市民饯别、洗尘、叙旧、交友、相亲等人际交往的首选场所。饮茶时,由于方式比较随意,人们谈论的话题也是海阔天空:政治、经济、国际、社会、民生、文化、娱乐、体育等等,既可国家大事,也可街谈巷议,以至家头细务、妯娌琐事、坊间传闻……只要是感兴趣的都可以在“叹茶”中大谈特谈。茶楼俨然就成了一个公共领域的平台,创造出信息传播互动最理想的自由空间。

其次,“叹早茶”是广府人维系亲情关系的纽带。上班一族日常的工作并不允许他们每天清晨叹早茶,但每逢周末,他们总会集上全家上下到茶楼喝“礼拜茶”,家庭日的“礼拜茶”给上班一族一个喘息之机,更重要的是能增进与家人的感情,他们甚至会约上久未见面的亲戚,共同商讨家族大事,边吃边聊,很是惬意。在商业化趋向下的城市细胞———家庭中的亲情如何维系及和谐发展的社会大课题上,早茶文化给出了一个很令人满意的行为模式。

再次,“叹早茶”是广府人举重若轻的人际关系润滑剂。在广府一带,早上见面时相互打招呼,就是颇有的地域色彩的口头禅:“饮咗茶未(粤语,意即“喝了茶没有”)?”,以此作为早安的问候语,除了看出广府人对饮早茶的偏爱,还可见生活体贴的浓郁人情味。广府人喜欢在分别时说上一句类似的话:“得闲出黎饮茶吖!”(粤语,意即:“有空出来喝个早茶吧)!”事实上,此话往往有丰富的生活含义:或是表示对此间的惜别,或是表示余言后叙、有空再聊,这句话就如别人说的“再见”一样,那么轻松、随意,但又蕴含了一种交情,留给了人际沟通一个空间和机会。广州人爱聊天,在茶楼里沏上一壶茶点上几个点心便可以聊天“直落”(粤语,意即一直聊到茶市收市),比起北京人蹲在胡同老墙脚下粗嗓大气的“侃”,广州人在桌边的“聊”显得小声细语、内敛温和,聊得兴起也不过是轻拍桌子或仰头一笑。有时广州人说起“得闲出黎饮茶”这句话时,又只是一种说法,也许是对对方的帮忙表示感恩谢德,以自己请“饮茶”来作为一种实惠的酬谢,真有点像“君子之交在乎(饮)茶”。更玄妙的一种意思是,当有矛盾解决、误会消除时,广州人会豪爽地诚邀对方:“得闲我请你饮茶补翻数啦”(“补翻数”,粤语,意即“补偿”、“报答”意思),意即有空我请你饮早茶,作为对你的补偿,抱歉之情与修补之意,在请饮茶之间,不着一字,尽得彰显。

还有,“叹早茶”是广府人性格与广府城市特征的一道风景线。“饮茶”是货真价实的,它成为了务实的广府人经济、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久未见面的老友,或是相互帮忙的朋友,或是重归于好的双方,“饮餐茶”似乎比“吃餐饭”更普遍、实在,比起浮躁的饭局,“饮餐茶”显然更温和、平淡、不愠不火、不骄不躁。就是这个早茶,深刻地体现了广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亲情、友情、社交、生意倾谈、娱乐文化,都有意无意却深厚地渗透进早茶中,甚至与之融合为一体。久而久之,“叹早茶”成了广州人生活的一种态度、氛围。所以,开明、务实、勤恳、朴素、懂得赚钱又懂得享受的广府人的性格和包容、平和、开放的广州城市特征,不经意地就被定格在茶楼里、早茶上。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生活的变化,人们的收入日益提高,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物质需求也与日俱增,这些变化又带来思想的变化,生活观念也随之现代化。在这样的大文化的背景下,广府地域的人际间的信息的文流与关系的模式的演变,应该有如下几个特点颇值得注意的:一是由封闭型变化为开放型,二是由普通型变化为智力型,三是由单纯型变化为多样型,四是由朴素型变化为现代型。而以上所述当今的“叹早茶”,反映和凸现出的广府地域人际交流的独特性,正是广府地域的人际间的信息的文流与关系的模式的演变典型的写照,也

47

是其开放型、智力型、多样型、现代型特点最生动的彰显。

早茶嬗变:广府民俗文化中繁衍着的现代商业色彩

古已有之,于今为烈。目今广府的茶市,大多开设早茶、午茶和晚茶(现多称“夜茶”)三市。早茶通常早晨5时便开市,夜茶则有至次日凌晨1~2时於收市,甚至有的茶楼通宵都营业(就是做所谓的“霄夜”生意),而午茶是夹在中饭与晩饭之间的。广府人特别对早茶重视与偏好,有坊间嘻言:“饭尽可以唔吃。早茶唔可以唔饮(“唔”,粤语,意即“不”)”,所以一日三市中,尤以早茶为兴盛。从清晨至上午11时,家家茶楼座无虚席、人声鼎沸。特别是节假日,大小茶楼生意肯定异常火爆,甚至需要排队候位。因为不但有许多同事、同学、朋友、情侣会相约去饮“礼拜茶”,而且还有很多家庭也会选择在这个时候,一家大小、几代同堂齐饮早茶,共享天伦之乐。

站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府地域,早茶的长盛不衰,与广东自古以来贸易兴盛,经济发展迅速是分不开的,占得天时地利人和发展经济,商业气氛浓厚,早茶桌上的倾谈让生意人间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而不失温情。“文革”后,广州城大北路(即今解放北路)的南国酒家(今南越王墓边,象岗山山脚)就曾是地产中介商活跃的地盘。茶桌上源远流长的“叹早茶”习俗,亦能不失时机地为倾谈者营造合适的气氛:当别人为自己倒茶时,以指扣桌表示“但倒无妨”的谢意,相当于说“这厢有礼了”,而与此同时,宾主之谈可以畅言自若,不会因倒茶的客套而打断话题;而“揭盖续水”是当茶壶中的茶水空了,毋需客人招呼吆喝,只须把壶盖揭起,架在壶口与壶把之间,服务员便会心领神会地趋前来泡上滚烫的开水,这些朴素自然的茶俗,自是广州人近百年叹早茶历史沉淀下来的韵味留长的习俗,更是发挥了商务交往中非言语沟通的作用,调节了茶客间的谈话气氛。而且它比起庄重商业谈判来,显得融洽、平等;比之奢华的商业宴请来,又显得平实、随和。总之,商业洽谈与难题的斡旋,在广州人的叹茶中自然而然,不着痕迹,尽得商机。

时至今日,茶楼可以说是人们的商谈的重要场所。各种各样的人们在茶楼里谈论着股票、楼市,谈论着日本的电器、美国的汽车。在这里,人们交流着各种经济、商品信息。没有“泡”茶楼的本事,没有“叹”早茶的技巧,发财的机会也少很多。可以这样说,在生意场上,不进茶楼,是不可能融入广州的商业社会的。清闲、舒适的茶楼,不仅是人们闲谈,打发时光的悠静场所,更是倾谈生意、交换信息商业谈判的好地方。

“叹早茶”是历久愈新、潜移默化于广府人心中的一种地域民俗,构成了广府文化中不可失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广府人个体,正是以这种民俗文化方式获得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并演绎成为约定俗成、驾轻就熟充溢人性、人情的沟通交际手段,更自然而然催化成了商业社会生意场上不愠不火的博弈手段,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广府的城市人格中包容、开放、务实、思变、进取的特质。总之,广府人“叹早茶”嬗变至今,在“文革”以后凡30年,于今为烈;并随着领改革开放之先的南粤经济格局与人文结构的变化发展,在受本土民俗滋养而繁衍的同时,更深深地铭刻上现代的、商业的、城市的印记,完美打造城市的文化形象,并已和广府地域经济、文化水乳交融,定将兴盛不衰。

参考文献:

[1]钟敬文1民俗学概论[M]1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19981

[2]李彬1大众传播学[M]1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

学出版社,20051

[3]陈勤建1中国民俗学[M]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71

[4]姚学正1广州需要保留广式茶楼[N]1羊城晚报.

2008-7-191

[5]叹世界,从叹早茶开始1htt p://bl og1bcchinese1net/

vivalee/articles/88861as px1

[6]香港的生活———港式早茶及其他1htt p://i.

cn1yahoo1com/nkzfrjztn/bl og/p_8/1

57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er m s of phonetics,lexis and syntax.Based on field work,this paper compares the D ialect and Mandarin Chinese fr om as pects of lexical categorizati on and affixes.It als o finds that this D ialect tends t o be more orally inf or mal.

 Key words:Tieling D ialect;syntax;lexical categorizati on;affix

Co mm en ts on Pre2Q i n Tao ist Thoughts

E m bodi ed i n M aoπs P reface to the B ook of Songs

L I Sheng

(Guangxi Nor mal University,Guilin54100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Pre2Q in Taoist thoughts e mbodied in M aoπs Preface to the B ook of Songs by analyzing its style and content,based on its comparis ons and contrasts with O n the Poetry of Chu Kingdo m during the Autu mn2Sp ring and W arring Peri od,which is housed in ShanghaiMuseu m.Such Taoist phil os ophical ideas are manifested in the essay as the contra2 dicti on and transf or mati on bet w een the t w o fundamental components,movement of circulati on,obedience,inferi ority,quietness, freedom fr om desires,and s o on.Finally,the paper discusses the way Taois m is integrated with Confucianis m in this book.

 Key words:M aoπs Preface to the B ook of Songs;Pre2Q in Taoist thoughts;integrati on of Confucian and Taois m W o men L i bera ti on Thoughts of W om enπs J ou rna l

Han Zhi2fang

(School of Journalis m and Communicati on,Nanjing Nor m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7,China)

 Abstract:The i m portance of W o m enπs Journal,Chinese first women self2edited ne ws papers,should never be underesti m ated. It p layed a great r ole in the women liberati on move ment by p r omoting their partici pati on in the school study,fighting f or their rights,advocating their equality,marriage aut onomy and political involvement,and it unconsci ously exp l ored its part in the p r o2 gress of Chinese patri otis m and anti2feudalis m ca mpaign when partaking in the nati onal liberati on activities.However,it inevita2 bly inherited comp r om ise and refor m ist defects of Chinese bourgeois,under whose influence this news paper was f ounded.

 Key words:Womenπs Journal;the Ref or m Move ment;womenπs liberati on

Evoluti on of M orn i n g Tea and Her it age of Can tonese Culture

WANG Si-wei

(Depart m ent of Journalis m,Sun Yat2Sen 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China)

 Abstract:A s one of the Cant onese cultural heritages,the cust om of having morning tea has been evolving with the devel op2 ment of open2up and ref or m in the past30years.W hile manifesting the l ocal geographic and p sychol 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ransfor mati on p r ocess,morning tea is als o featuring the modern commercialis m and cos mopolitan culture,whose core value lies in the shap ing of a shar p city character.This paper analyzes this phenomenon in an atte mp t t o discuss the way Cant onese peop le partici pate in the public s phere by having morning tea.

 Key words:Cant on;morning tea;cust om evoluti on;culture heritage;city character

Cultura l Default and Coun ter mea sures i n Transl a ti n g Process

L I U A i2ling

(English Educati on Center,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Guangzhou,Guangdong510830)

 Abstract:A s one of the common phenomena in the translating p r ocess,cultural defaultwould construct a comp rehensi on diffi2 culty for target readers of different culture fr om the s ource one,and handicap the nor mal cr oss2culture communicati on.This pa2 per takes the English translati on of Luxunπs works as the exa mp le t o illustrate the translating p r oble m s caused by cultural default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 m.And counter measures are als o discussed.

 Key words:cultural ele ment;culture;cultural default;counter measures

011

广东的早茶文化的来源及习俗

广东的早茶文化的来源及习俗 其中广东的首府广州更是以喝早茶著称,而广州人早晨去茶楼喝茶是一种传统,无论是家人或朋友聚议,总爱去茶楼,泡上一壶茶,要上两件点心,美名"一盅两件",如此品茶尝点,润喉充饥,风味 横生。广州人品茶大都一日早、中、晚三次,但早茶最为讲究,饮 早茶的风气也最盛,由于饮早茶是喝茶佐点,因此当地称饮早茶为 吃早茶。 广州茶馆的“富贵气派”较重,他们称茶馆为茶楼,一般高3层,底层有六七米高,二三层各高5米左右,舒适清雅。有单间,有雅座,有辉煌的大厅,有雅致的中厅;有中式的、西式的、日式的及东 南亚式的。茶楼的点心讲究精、美、新、巧,种类繁多。 值得注意的是:“吃早茶”并非是饮茶,其实质是上酒楼“吃早餐”而已。 而茶点在广东早茶中的地位就更为重要了。茶点分为干湿两种,干点有饺子、粉果、包子、酥点等,湿点则有粥类、肉类、龟苓膏、豆腐花等。其中又以干点做得最为精致,卖相甚佳。如每家茶楼必 制的招牌虾饺,以半透明的水晶饺皮包裹两三只鲜嫩虾仁,举箸之 前已可略略窥见晶莹中透出一点微红,待入口以后轻轻一咬,水晶 饺皮特有的柔韧与虾仁天然的甜脆糅合出鲜美的口感,教人回味无穷。又如某些高级茶楼特制的燕窝酥皮蛋挞,几层金黄酥脆的蛋挞 壳内盛着嫩黄色、丝丝通透的燕窝,甫见之下已叫人食欲大动,更 不用说入口以后燕窝的甜蜜柔软与酥皮的粉香酥脆完美结合,美味 得让人欲罢不能。而各色粥点,如及第粥、皮蛋瘦肉粥、生滚鱼片 粥等,皆以绵软顺滑的粥底,配上不同肉鱼蛋类,再以香脆虾片、 青嫩葱花佐之,撒上一小勺胡椒粉,喝来绵糯爽甜,鲜味浓郁。 广东早茶是一种独特的习俗,是广东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上见面,往往以“饮咗茶未啊?一起吖,行咯。”(意思是:“你

岭南文化的特点及经济影响

1 人们对进步文化的基本要求和期望,是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合我国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优长,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部分,并使之适合时代的需要。在这个熔铸过程中,传统主义与反传统主义,固步自封与全盘西化,都是不足为训的。因之,科学的扬弃和时代精神的焕发是构筑进步文化须臾不可离的理论、方法论的基点。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对岭南文化的地位与特点、发展与演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繁荣与发展岭南文化的路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张磊张苹 岭南文化在华夏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它不愧为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具有独特色彩和香味的奇葩。 开放与商品经济是岭南文化两大特色 岭南文化之所以特色鲜明,是与岭南的环境分不开的。海洋的环围和五岭的隔绝,在古代的经济与社会条件下起着屏障的双重作用———利于防御;弊于阻抑。但是,由于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逐步形成,又使岭南文化较早地接受了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的影响。在最初促进文化交融的人物中应当突出赵佗的作用,他在两千余年前率军进驻岭南的过程中带来了中原文化。此外,周边文化———如湖湘文化的影响也日益扩展。到中世纪的后期,尤其是迄于近代,岭南还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津梁,海洋文化对岭南文化的作用趋于明显。要之,远古时期的岭南文化是颇为初始的,与中原文化相较,当时的岭南文化的差距是明显的。中原文化跨越五岭,加上南来部属与越人结合,才有力地促进了岭南文化的演变,使之在南北融会中进入新阶段。例如,“百越无姓”的状态就此结束。到了封建社会中叶后,岭南文化的发展较快,明清以降特别是近代,则在不少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当然,这个过程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步的。 在研究岭南文化的内涵和特色的时候,必须充分估计两个因素。一是开放: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五岭不再是难以逾越的;航船则使大海成为坦途,利于走向世界。因之,南疆成为开放的前沿。南越王墓的一些珍贵器物(如琉璃等),应当是由外地或异域输入。从汉代到唐宋之际,内外交流日趋繁密。明清以后,则是对外交流的主要渠道。二是商品经济:自唐宋尤其是明清以降,广东的商品经济颇为发达,珠江三角洲更是如此。佛山曾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名镇之一。从封建末期的一些地方志中的附图里可以看到,圩镇的市场已经颇具规模,行业的划分布置井井有条,有出售粮食、副食品乃至棺木的专业街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头生子———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就于19世纪70年代初诞生在南海县。创办者陈启沅曾是侨商,他提供了资本和技术。无论在内容或形式方面,开放与商品经济对岭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研究中,必须把握社会历史的“具体流程”,不能仅仅积囿于观念领域,局限在范畴之中。所以,在研究岭南文化时要密切结合社会历史的演变。广东的社会历史进程可以大致概述如下:较为绵长的原始公社时期,不发达的奴隶制,封建制的中后期发展较快,近代则成为剧变的焦点之一。至于岭南文化的发展,基本上与此相应、同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明、清时期出现了岭南文化的高峰,而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的代表又大都诞生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如以广州为圆心,半径都在百公里左右)。 融合与交流是岭南文化形成之基石 关于岭南文化基本内涵及其形成过程,论者意见颇为参差。取得的共识可以扼要表述如下:岭南文化有它自身的根本,源头上溯到马坝人、柳江人。氏族文化被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如西樵山文化和石峡文化。岭南地区在远古时期存在着一种初级的、层次较低的“原型

民俗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以广东“叹早茶”为例

民俗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以广东“叹早茶”为例 [摘要]“叹早茶”是广东传统风俗文化当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一传统深深地扎根在每个广东人的心里。本文将介绍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从传统的角度和现代的角度论述这种风俗习惯过去的产生和现在的发展情况,并展望这种广式风俗文化未来的前景。 [关键词]早茶文化;“叹”;“一盅两件”;“扣手礼” [作者简介]彭健敏,男,广东佛山人,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历史文献学专业历史文化资源与教育研究方向 引言: 先看一则报道:① 广州早茶没有式微 10万茶位日日满座—— 老茶客:“我活了大半辈子了,不管是非典还是金融危机,衣服可以少买几件,早茶不能不喝。”——七旬罗伯伯 业界:“广州主要酒楼现在基本上都经营早茶,茶位和前些年相比并未有明显减少。”——广州市餐饮商会会长区又生 民俗学家:“早茶是带旺酒楼的一个最好办法,酒楼想旺就要开早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叶春生 “广州主要酒楼现在大都经营早茶,保守估计目前早茶茶位至少在10万个以上,而且有增无减,日日爆满。”广州市餐饮商会会长区又生认为广州早茶文化很有生命力,“广州早茶是岭南民俗文化的一种承载方式,就是‘新广州人’也会慢慢爱上早茶。” 记者连日调查看到,无论是老酒楼还是新派酒店,广州越来越多的餐厅酒楼开设早茶,招揽茶客。 实地调查: 西关18家酒楼仅1家无茶市 …… 早茶档关的少新张的多

…… 市民说法: 衫可少买早茶不可不喝 …… 业界说法: 茶客逼到爆早茶变两班 …… 专家点评: 早茶已成民俗岂会轻易消亡 …… 这是《广州日报》记者针对“广式早茶式微”引起热议所作的一篇报道,从中可以看出广东人对“叹早茶”还是情有独钟的。本文将介绍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论述这种风俗习惯过去的产生和现在的发展情况,并展望这种广式风俗文化未来的前景。 一、传统早茶文化 (一)“叹早茶”的吃和喝 广东人嗜好早茶。早上见面打招就是问"饮左茶未",以此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可见对饮茶的喜爱。早茶是广东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也是"食在广东"的一大特色。 “叹早茶”是广东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早茶习惯,遍于各阶层,上至达官白领,下至市井百姓,饮茶去处遍布城市乡镇,广东茶楼之多可为全国之最。每逢周末或假日,广东人便扶老携幼,或约上三五知己,齐聚茶楼“叹早茶②”。由此可见,喝早茶在广东人的心目中是一种愉快的消遣,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与其他娱乐活动并无二致。当然,“叹早茶”并不是喝几杯好茶那么简单,下面来看看我们广东人早茶都吃喝些什么。 广东茶楼流行一个说法,那就是“一盅两件”。所谓“一盅”就是一壶茶,“两件”是指两件点心。 早茶的茶水以红茶为主,取其暖胃去腻,利于消化,常见的有乌龙茶、铁观音、普洱茶,有的人也喜欢喝菊普茶,即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取其清凉祛火。红茶色深红,汤浓稠,味苦涩,虽在视觉和味觉上都不如绿茶,却与广东早茶中味道浓郁的茶点恰是绝佳配搭。

广府文化的精神特质

四、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4题 广府文化的精神特质 海纳百川、地处侨乡的广府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广府文化,主要是指粤方言区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西江地区和广东西部沿海地区的区域文化。广府文化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与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一样繁花似锦,成为广东省重要的区系文化之一。 作为地域文化广府文化首先是一种移民文化。秦始皇统一岭南以后,中原移民陆续流入岭南地区,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文明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中华传统文明文化在广东特殊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下继续得以发扬传播,特别是秦汉以后,中原地区群雄逐鹿,战火纷飞,导致大批民众被迫离乡背井,南移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地区。历史上几次大的移民潮,广东地区都成为南下移民的最后归宿地。广府文化也是一种兼容文化。广东地区是中国历史上几次较大南下移民潮的最后归宿地。天南地北,多元文化,汇聚广东。经过岁月的洗礼,磨合兼容,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广府文化,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各地域文化的不少优秀特色,也体现了地区特点和文化风貌,各种文化内容相互交织辉映,形成了广府文化多元兼容的特点。 广府文化也是一种开放文化。广东地区作为历史上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域范围,一直承受着中国历史上几次移民高潮的人口压力与文化冲击。广府文化一直不断兼容各种化因素,形成了广府文化的开放特点,只有开放,才能兼容,因为兼容,更为开 发。广府文化不仅对内开放,而且还对外开放,在开放的过程中不断传承延续,不断发扬光大。自汉唐以来,以广州为首的广东地区一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对外贸易基地,千帆百舸,迎来送往,不少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篇章在此谱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传播海外,为世人所瞩目,不少西方文化也由此道入门,影响国人。历史上的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一直源源不断,潮涌而至,为广府文化提供了更多外来的营养,逐步形成了广府文化的开放特色。广府文化所具有的移民文化、兼容文化、开放文化特点,使广府文化尽管历尽沧桑,仍独树一帜,继续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继续突出地方独特的风格与特色,其文化特点对广东社会历史乃至海外华侨华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1传承发扬:广府文化善于吸收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善于把各地区各种地域文化中的进步文明元素贯通于自己的文化特点与文化精神中,广东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留地与延续地。原来一些中原传统文化的特点内容都很可能在广府文化中再度保存发扬,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并没有列入国家的法定节日加以庆贺,但是广府地区的民众都保留了对此类传统节日的热情。每年端午节,广府地区及港澳地区民众都十分重视,保持了吃粽子及赛龙舟的习俗。广府与港澳地区端午之际,年年都会举行龙舟大赛,庆贺端午。每年重阳节,广府地区盛行登高转运,十分隆重。对于西方文化的精华,广府文化也具有接受新生事物的文化意识与文化氛围。在中国近代史上,广府地区成为引进先进西方文化的先驱地,在这里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留学生、最早的西医、最早的新报刊、最早的科技人员、最早的铁路工程师、最早的资产阶级改革家和革命家,反映了广府文化所具有的兼容

广东早茶的饮食文化有哪些

广东早茶的饮食文化有哪些 广东点心又称为广式点心,是以岭南小吃为基础,广泛吸取北方各地,包括六大古都的宫廷面点和西式糕饼技艺发展而成。品种多 达4000多款,是全国点心种类之冠,具有用料精博,喜用海鲜,品 种繁多,款式新颖,口味清新多样,制作精细,咸甜兼备等特点, 各款都讲究色泽和谐,造型各异,相映成趣,能适应四季节令和各 方人士的需求。 广东点心最早是以民间食品为主。广东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物产丰富,盛产大米,故当时的民间食品一般都 是米制品,如伦教糕、萝卜糕、糯米年糕、油炸糖环等等。正是在 这些民间小吃的基础上,经过历代的常常演变发展,而逐步形成今 日局面。 广东具有悠久的文化,早在在秦汉时期,番禺(今为广州市的一 个区)就成了南海郡治,经济繁荣,市场贸易增加,饮食业相应地发展。民间食品顺应需要也就相应地发展。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广东 新语》记述民间饮食习俗的一节中就记载:“平常则作粉果,以白 米浸至半月,入白粳饭其中,乃春为粉,以猪油润之,鲜明而薄以 为外,荼竹胎(笋)、肉粒、鹅膏满其中以为肉,一名曰粉角。”这 就是广东著名的美点——娥姐粉果。又如其记载的“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 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主要是说广东的著名小吃——煎堆,如今 煎堆经过演变,目前品种已多样化,其皮有软、有硬、有脆;其馅有 炮谷、豆沙、椰丝等。 广东点心在发展方面,自从秦始皇南定百越,建立“驰道”,广东等与中原的联系开始加强。汉代南越王赵佗,五代时南汉主刘龚 归汉后,北方各地饮食文化与岭南交往频繁。北方的饮食文化对广 州点心产生了较大影响,如增加了面粉制品,出现了酥饼一类食品。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广州府志》就记载有沙壅、白饼、黄饼、 鸡春饼等。

广府文化的特点研究

广府文化的特点研究 摘要: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主要代表,据今已有2000多年的文化历史,它传承与彰显着广府的地域特色。广府文化不单是个地域概念,而且是个历史文化概念。基于广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体现出移民文化,平民文化,开放兼容、勇于创新、以和为贵和崇尚务实的文化特点。 关键词:广府文化;岭南文化;文化特点 广府文化指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的粤语文化。广府文化,即汉族广府民系的文化,中华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岭南文化,表现为粤语、粤剧、粤曲等,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等的最早发祥地。广府文化之“广”是指广信,正如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写:广信在“桂江、贺江入郁”(西江)处,也即是封开与梧州交界地方,而且明确了广信正是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岭南时的军政首府。当时整个岭南划为九郡,全由一个名为交趾部的军政机构管理。因此称古广信所在地为“岭南文化古都”。广府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中的先进代表,是广东省的旗帜性文化。广府文化推动了广东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迅猛发展。 一、广府文化是广东的主流文化 广东的民族构成主要以汉族为主,汉族又分为三大民系: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潮汕民系,以这三大民系各自特点为核心的文化我们就称之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而这三大文化体系中,又以广府文化的区域分布最广,各方面的影响最大,是广东当之无愧的主流文化。广府文化以广佛为核心,珠江三角洲是最具代表性的广府民系文化区域。而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一直是岭南的经济中心和我国对外经济的窗口,也是广府文化和海外文化交流最为密集的地区。具有移民文化,平民文化,开放兼容、勇于创新、以和为贵和崇尚务实的特点。 二、广府文化的特点

广东早茶名点大全

广东早茶名点大全 "到广州如果咩有饮茶,就如同没有去过一般。"谈及广东的传统文化,早茶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每逢周末或假日,广东人便扶老携幼,或约上三五知己,齐聚茶楼“叹”茶(叹在粤语中有享受之意)。与其说是吃早茶是为了填饱肚子,不如说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愉快的消遣。粤式早茶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咸丰同治年间,那时早茶铺类似于街边支摊,提供茶水及三两茶点供路人歇脚闲话,以茶为主点为辅。有“一厘馆”、“二厘馆”,厘即价格,近似于茶+点的套餐。虽然条件略显简陋,但客人络绎不绝,啖早茶文化逐渐流行,路边摊渐渐演变成茶馆、茶楼,而点心的种类也逐渐的丰富起来,渐渐演变成为以点心为主,茶已退位为配角。对于广东人来说,粤式早茶的可贵之处或许在于:饮茶代表着普通人也可以企及的精致生活。不管你是富甲一方的大佬,还是整日为生活奔波的劳苦大众,都可以在饮茶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享受。过去的“一厘馆”,其实本来主要是为穷人提供的休闲场所,直到光绪年间,广州才慢慢开始出现一些档次比较高的茶馆,主要来消费的人群都是文人墨客、富绅巨贾等上流人士。但即便如此,早茶并没有沦为富人的专利,贩夫走卒也依然欣欣然的去享受自己经济范围内能够承受的 早茶。正因如此,才有了闲句:“有钱楼上楼,无钱地下踎”

(粤语,意为蹲)。说是早茶,其实并不拘泥于早晨。广州最大的酒楼一般都有早、午、晚三次茶市,早晚两次顾客最多,大酒楼可同时容纳几百人就餐、喝茶,堪称广州一景。吃早茶的客人们往往分为不同的批次,最早的一拨是早起的老年人,然后是上班族,接着是早茶连着午茶一起解决的晚起族,早茶、下午茶一直延续到夜茶,广东人的早茶变成了全天候的餐饮选择。而且去饮茶,常常可以一坐三四个小时,除了是满足口腹之欲外,实在也是串亲戚、会朋友、谈生意、搞公关的好场所,这也是广州早茶异常发达的原因。“一盅两件”,是广东人吃早茶时的习惯搭配,指的是一位客人点上一种茶和两种点心最合适,人多的话按倍数累加后合桌分享即可。既名为“早茶”,茶水便自然是广东早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盘点全球顶级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厨影美食。早茶的茶水以红茶为主,取其暖胃去腻,利于消化。常见的有发酵茶(安化黑茶、普洱茶等)、乌龙茶(铁观音、大红袍等),有的人也喜欢喝菊普茶,即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取其清凉祛火。红茶色深红,汤浓稠,味苦涩,虽在视觉和味觉上都不如绿茶,却与广东早茶中味道浓郁的茶点恰是绝佳配搭。虽然名为饮茶,但茶并非主角,真正的重头戏在点心。粤式点心发展至今,至少已有上千个品种。曾写过《老饕漫笔》的美食家、作家赵珩对粤式点心系统的分为六大类:1、荤蒸,如豉汁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岭南文化的外部显著的特点,是岭南文化质的规定性的外在显现。本质是深层的,特征则是比较表层的。但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岭南文化的重商性 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领域历来具有重农抑商的倾向。但是,这种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萌生的价值观念,在岭南地区并无突出的反映。岭南文化上的商业精神不仅弥漫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往往制约者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 2.岭南文化的开放性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形成的岭南文化,必然是“窗权之下,易感风霜”,免不了要发生与其他外域文化的碰撞和交汇,形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呈现出与较为封闭的内陆文化有明显的不同性质。 3。岭南文化的兼容性 开放性跟兼容性是相互联系的。岭南文化具兼容并蓄的性质,它处于与不同文化相互对流和沟通的状态,不存在严重冲突和对抗的局面。 4.岭南文化的多元性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在表现上,必然出现岭南文化的多元性。岭南文化的多元性是指多种性质,多种类型,多种层次文化的并存,使岭南文化显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富有活力。 5.岭南文化的享乐性 岭南文化的享乐性不仅表现在舒适、快乐、美好、享受等美的生活追求,企求幸福生活,更重要的表现为通过劳动,获得成功,取得胜利,实现人生价值,达到目的以及对个人利益、事业成就的满足。其主导方面是积极的,它催人上进,奋发,开拓,攀登,建设美好的生活,追求幸福的人生。但也有一些消极因素,诸如过于追求刺激和物质享受,甚至奢侈。 6.岭南文化的直观性· 岭南文化的享乐功能与文化主体重感觉的直观性是密切联系的。岭南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带有善变的特征,这一特征使岭南文化难以形成文化深沉的积淀和思辨成果,但它能刺激文化的生命机体,使之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7.岭南文化的务实性 岭南文化则具有浓厚的世俗性和实用性,比较重实际、重实利、重实惠。岭南文化这种较强的现实取向和唯实精神是由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决定的。 8.岭南文化的远儒性 正因为岭南文化具有这种远儒性,反传统性,它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域文化来说,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和束缚较少,而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 岭南文化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科学地把握岭南文化的本质和特色,掌握其发展规律。 二、岭南民俗文化特征 (一)农业文化与商业文明并重 早在4500年前,古南越族人民就创造了以稻谷为主粮的农业锄耕文化。同时岭南民俗中的商业文化特质使之卓而不群。岭南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广州买发财大蚬的春节旧俗,重阳节的登高转运,梅县客家人的新年初三送穷鬼,阳江新春初一的行大运等等,都体现了在浓重的商业风习中,岭南民众突破“循规蹈矩”的农业意识,求财求运的功利愿望和投机心理。 可见,岭南商业文化的形成亦是自然自发,由广大民众尤其是中下层民众创造承载的。在浓厚的农业文明背景中凸显商业文化氛围是岭南民俗文化的第一个特征。 (二)传统民俗与现代时尚交织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岭南大地也在尽情地上演着一幕幕现代时尚。除了过洋节,珠三角城乡近十年来,无论男女老少,过生日都要吃蛋糕、吹蜡烛、唱生日歌、许愿,而且在夜间举行仪式,统统都是西方的风俗,

广府文化

一、广府民系 岭南地区是古代百越民族聚居之所,被当时统治者称为“蛮夷”之地。古书上所谓狼、僮、徭、獠、俚、蛋等,多为对百越诸族的蔑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百越古族有的与中原汉族移民融合,自成体系,有的演变、发展,生存到今,形成了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三大民系,展示了特异的人文风貌。直到解放后,广东仍有七个少数民族聚居,即:黎、瑶、壮、苗、满、回、畲族,并有百万风格特异的“水上居民”( 即古书上所谓的“蛋民”) 。在汉民族中,又明显构成了广府、客家、福佬三个民系,各有不同的方言和习俗,使岭南民俗更为丰富多彩,绰约多姿,具有一种神秘而又迷人的魅力。广西有11 个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即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族,汉族有桂柳话、粤语、客家话、平话、湖南话、福建话六大方言,以及“水上居民”。不同民族、民系的居民群体,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具有不同的优势。他们在共同生存的竞争中取长补短,拓展、交融、充实提高,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后来居上,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果,为全国所瞩目。 (一)三大民系的形成与特征 历代迁居岭南的中原人,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群落,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后,分别构成了岭南东部汉族的“三大民系”。即: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 1、广府民系 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广府民系,它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人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历史上中原人入越较大规模的有四次,第一次是秦朝时发卒50 万戍五岭;第二次是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率数十万大军南征,留守岭南九郡;第三次是北宋时高宗仓皇南逃,部分中原人随隆佑太后散落珠江三角洲;第四次是南宋末年皇室南逃,大批将士及庶民随帝南下,流散于珠江三角洲一带。这些中原移民,构成了广府民系的主流。他们所居住的地域,主要是珠江三角洲,还有粤中、粤西的一些县市,所操语言为汉语粤方言,属壮侗语族,这是以古越族语为主,融会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一种方言。由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土地肥美,气候温和,水系纷繁,作物丰茂,为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构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又有得天独厚的贸易大港广州作依托,所以在两宋时代,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南宋时已成为岭南著名的粮食产区和经济作物基地,明代后期已开始向商品化的方向发展。19 世纪中叶广州就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华南商品交换中心,这就决定了广府民系的群体心态与性格特征:他们不怀旧,不拘泥于历史,富于冒险,勇于开拓,容易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又善于融合、消化、吸收,商品意识浓,价值观念强。他们精明能干,善变兼容,淡泊政治,讲求经济实效。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一方面对于西方物质文叫大胆追求,尽情享受,另一方向又不忘本土文化。广府处处是中西文化撞击的火花,又体现出经过中原文化哺育,并有百越古族遗风的韵昧。 最能体现广府民系市井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那豪华的门面,趋时变奏的内部装修,园

广东早茶的饮食文化

1.1.1广东的早茶文化 广东早茶,就是广东人所说的上茶楼饮茶,而广东的茶楼不同于一般茶楼,纯粹喝茶。广东早茶则丰富得奢侈,茶,只是个借口,更广泛的是品种多样的广东点心、菜肴粥品。说起广东早茶的来源,要追溯到咸丰同治年间。当时广州有一种名为“一厘馆”的馆子,门口挂着写有“茶话”二字的木牌,供应茶水糕点,设施简陋,仅以几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脚谈话。后来出现了茶居,规模渐大,变成茶楼,此后广东人上茶楼喝早茶蔚然成风。 在广东人的眼里,“吃”早茶不是消耗时间,而是被视作一种交际和业余消遣时间的方式:喝茶、吃点心、看报、会友、聊天、想心思、谈生意,既填饱了肚子,又联络了感情,还交流了信息。在广东“吃”早茶就是吃时间的滋味,时间也会因此变得有滋有味,呈现出生命的趣味与丰富。也正因为这样,广东人把饮茶又称“叹茶”。“叹”是广州的俗语,意思是“享受”意思。 1.1.2广东点心的起源与发展 广东点心又称为广式点心,是以岭南小吃为基础,广泛吸取北方各地,包括六大古都的宫廷面点和西式糕饼技艺发展而成。品种多达4000多款,是全国点心种类之冠,具有用料精博,喜用海鲜,品种繁多,款式新颖,口味清新多样,制作精细,咸甜兼备等特点,各款都讲究色泽和谐,造型各异,相映成趣,能适应四季节令和各方人士的需求。 广东点心最早是以民间食品为主。广东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物产丰富,盛产大米,故当时的民间食品一般都是米制品,如伦教糕、萝卜糕、糯米年糕、油炸糖环等等。正是在这些民间小吃的基础上,经过历代的常常演变发展,而逐步形成今日局面。 广东具有悠久的文化,早在在秦汉时期,番禺(今为广州市的一个区)就成了南海郡治,经济繁荣,市场贸易增加,饮食业相应地发展。民间食品顺应需要也就相应地发展。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述民间饮食习俗的一节中就记载:“平常则作粉果,以白米浸至半月,入白粳饭其中,乃春为粉,以猪油润之,鲜明而薄以为外,荼竹胎(笋)、肉粒、鹅膏满其中以为肉,一名曰粉角。”这就是广东著名的美点——娥姐粉果。又如其记载的“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主要是说广东的著名小吃——煎堆,如今煎堆经过演变,目前品种已多样化,其皮有软、有硬、有脆;其馅有炮谷、豆沙、椰丝等。 广东点心在发展方面,自从秦始皇南定百越,建立“驰道”,广东等与中原的联系开始加强。汉代南越王赵佗,五代时南汉主刘龚归汉后,北方各地饮食文化与岭南交往频繁。北方的饮食文化对广州点心产生了较大影响,如增加了面粉制品,出现了酥饼一类食品。1758

粤式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然而由于地域的不同,每个地区的茶文化经过时间的推移也会有不一样的发展,北方的茶文化则显得比较粗犷,南方的则比较注重细节,然而南方的广州人饮茶的习俗由来已久,饮茶之风甚盛。在民国建立以前,广州提供饮茶的饮食场所有茶寮、茶馆、 茶居和茶楼四种。 其中,茶寮是普通劳苦大众饮茶和休息的场所,环境设施极其简陋,通常店面仅是一个搭建在路边的竹木棚子,有的茶寮另有主业,兼营茶水。因当时在茶寮喝一盅茶只需一厘钱(72厘=1银毫),因此茶寮被 称为“一厘馆”。 茶馆是由某些经营出色的“一厘馆”升级而来,这是广州最初的带有专业性质的茶馆。这些茶馆通常设立在码头、鱼栏、果栏、肉市场等劳苦大众集中地带附近,专门针对劳苦大众提供快餐式的饮食和向他们提供与同行交流沟通的场所。因到茶馆饮茶的客人,只需花费二厘钱(一盅劣茶,两件粗制点心,称为“一盅两件”),基本上就能填饱肚子,所 以这类广式茶馆又称为“二厘馆”。 茶居偏向中层人士,追求文雅舒适,茶水较好、糕点较精致,服务价格却并不高昂得难以支付,是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士绅、商人和自由职业者提供饮茶服务的场所。由于在民国建立前,广州经济整体呈现是向下滑落趋势,因此这时候的茶居并不流行。 茶楼是提供奢靡宴饮的场所,消费高昂,主要服务对象是无需计较服务价格的各级满清官僚,宴饮的时间从早到晚,并不中断。

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后。以满清官僚为主要消费者的旧式茶楼宴 饮业因丧失了消费来源而迅速没落。 民国建立后,作为革命之都的广州,此地民风日益趋向纯朴和保守。茶居和“二厘茶馆”因其价廉、物美、实用并且节省时间而快速兴盛,两者间且取长补短,很快合流为一体,并迫使旧式茶楼、酒家的服务习惯也向它们看齐,在民初十余年的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今日所见的粤式茶楼。而这个新兴粤式饮茶文化也在这时候彻底取代了满清时期的奢靡 饮宴,并成为新的广府民俗文化。 然而茶在每个地方的叫法也不尽相同。在广州,饮茶,雅称品茗,是一种源自中国广州的粤式饮食,而后在广东乃至世界各地传播,成为广东文化的一大特色。在香港,饮茶一开始是叫做“上茶楼”或者“上酒楼”,后来就叫了“去饮茶”,慢慢“饮茶”就变成了上茶楼喝茶吃点心的代名词。饮茶主要包括了喝茶和吃点心,而点心中数虾饺和叉烧包在早期较为广受欢迎,故此粤语内形容饮茶为“一盅两件”(一盅茶+两件点心),而且在某些语境下它还表示“最低消费”的意思。饮茶在香港及广东一带非常流行,近年更流传到中国其他省份及世界各地,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粤菜之一。在外国,饮茶差不多是点心的同义词。饮茶的茶楼在欧美被称为“Dim Sum House”(中译:点心屋)。澳纽索性把饮茶的地方同样称呼为“饮茶”,而日常交谈亦会说“Let's go to Yum Cha”(中译:我们去饮茶吧)。 https://www.360docs.net/doc/4012388079.html,/Html/?492.html

广府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论文】广府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济南市委党校研究所教授王 克群) [2008-11-18] 摘要: 中华文明绵延腾跃五千年,每个地区都有气质独特的历史轨迹和挥之不去的文化记忆。地域符号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中国文化根脉的象征。广府文化所具有的移民文化、兼容文化、开放文化特点,使广府文化尽管历尽沧桑,仍独树一帜,继续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继续突出地方独特的风格与特色,其文化特点对广东社会历史乃至海外华侨华人产生了重要影响。要营造一个氛围,让各地域文化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只有当这一点实现之后,地域文化的个性与活力才能充分显示出来,才有利于我们充分整合和调动各地域文化的积极因素,促进中华文化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最终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 广府文化;特点;影响 中华文明绵延腾跃五千年,每个地区都有气质独特的历史轨迹和挥之不去的文化记忆。地域符号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中国文化根脉的象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来建设,这标志着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对文化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当前,产品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涵变得至关重要,甚至成为经济生产战略的主导性因素。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互为表里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呈现。

文化经济化,是指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文化中渗透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文化化,是指生产、消费、市场等经济领域越来越多地被文化渗透,经济活动中表现出更多的文化因素。作为软实力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源泉,它以同宗文化特性和民族同质灵魂的形式,用无形的内在力量可以超越时空集合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群,感召着每个个体,从而决定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和基本品质,更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优劣和经济发展的繁荣与否。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中的先进代表,是广东省的旗帜性文化。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广府文化以其2000 多年的文化历史培养出了良好的文化生态,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足以给今天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有益的经验启示。 一、广府文化的文化特质与发展特征 广东地区,背山面海,北有五岭与内地隔绝,历史上曾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为落后。自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先进的中原文化逐步南渐,与原有的土著文化不断碰撞、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以广府为中心,以粤语方言为主的广府文化区域。其别具特色的文化内容与文化风貌一直影响着广东的社会历史发展,并由此传播辐射至内地乃至于海外各地。当然这一传播是一个渐变过程,在传播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了广府文化的文化特质与发展特征。 广府文化首先是一种移民文化。秦始皇统一岭南以后,中原移民陆续流入岭南地区,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文明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中华传统文化在广东特殊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下继续得以发扬传播,特别是秦汉以后,中原地区群雄逐鹿,战火纷飞,导致大批民众被迫离乡背井,南移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地区。历史上几次大的移民潮,广东地区都成为南下移民的最后归宿地。第一次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少数民族政权更替纷争,导致大批民众南迁。第二次是在两宋时期,金人南下与蒙古族席卷中原,导致了无数平民百姓又一次举家南迁。第三次是在明末,明王朝灭

广东早茶民俗文化现象研究

广东早茶民俗文化现象研究 摘要:“民以食为天”,这几乎是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而饮食文化则必然是人们永恒的话题。在世界饮食圈内,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一颗古老而又璀璨的明星。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祖国悠久的饮食文化而自豪的同时,也有必要去了解本土的饮食文化。“饮早茶”作为广东民俗的一大特色,源远流长,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至今仍被人们享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东的地域特色和广东人的地域心理。时至今天,对于广东人来说,饮早茶已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是以美食为契机进行的一种温暖的交流。而在一些老广东的心目中,它更是一种不容轻易改换的生活方式。正因为如此,广东人把饮早茶,又称“叹早茶”,“叹”是广州的俗语,为享受之意。饮早茶这一民俗文化的地位在广东人心中举足轻重。 关键词:广东;早茶;文化;民俗;文化现象 On the morning tea in Guangdong Folk Culture Phenomenon Abstract:It seems to be an eternal topic to talk about food culture .There is an old Chines e saying "Food is one of the ecstasies of life”,which exactly expresses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are enthusiastic about food. Chinese food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and charming role in the world dietary ring.As a Chinese, we take pride in the motherla nd food cul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local food culture. “Drinking tea" is an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 in the Guangdong folk culture.It has been a long history and contains deep cultural meaning.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culture reflects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stoms of cantonese.Today, for Guangdong people, drinking tea is not only as a kind of "entertainment", but also an opportunity for a warm communication. And in the minds of some old cantonese, it is a kind of not easy to change the way of life.Therefore,Cantonese to drink tea, also called "sigh a morning tea", "sigh" is a proverb in Guangzhou, for the enjoyment . The tradition of drinking morning tea plays a dominant position of daily life for many cantonese. Key words: Guangdong; tea; culture; folk; cultural phenomenon 目录 一、广东早茶概述. 5 (一)广东早茶的起源与发展. 5 (二)茶楼的重要性. 6 (三)饮早茶的流程. 7 (四)早茶的特点. 7

岭南文化知识

《岭南文化》知识学习要点 第一讲:岭南文化的普泛性特征: 1、区域原生,传统赓续——原生性 2、面向海洋,放眼世界——开放性 3、重商求利,实惠为上——重惠实在与求真务实 4、善饮头啖汤,敢为天下先——积极进取与开拓精神 5、自我反思,破旧创新——批判意识与改革精神 6、多元融汇,气象开阔——兼容特性与现代意识 (一)岭南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成 1、封闭而又开放:岭南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1)何谓岭南? 五岭以南,又称岭外、岭海、岭表。 《史记·张耳传》:“秦南有五岭之戍。” 站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来看岭南:从中原地区看,称为岭外;从珠江三角洲看,又可称为领表。九州之外的岭南: 1、《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2、位于传统模式之外,特力独行,渐进发展。 岭南山海地貌结构: 北部——山地:古文化蕴育于石灰岩溶洞;文化屏蔽效应 中部——三角洲平原:岭南文化演进的良好舞台(优越农业生态环境、肥沃土壤、动态推进下的土地增生) 南部——广阔南海:对外交流的便利 海上丝路;开拓精神 第二讲:文化板块与岭南文化的特性 (一)海洋文化质地与早期岭南文化特征: 1、原生性——早期的岭南文化植根于岭南地域,被枕南岭,面向南海,有其独特的海洋文化外向发展的特征和序列。 2、独立性——早期的岭南文化由于地域的关系,使其远离中原的连年战火,保持了其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独立性。 3、滞后性——与同期的北方中原文化相比,岭南是个交通不便之地,文化信息的交流活动相对较少,使得岭南文化有较为明显的发展滞后性。 4、差异性——早期岭南文化有别于中原文化,就算在其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广州市传统休闲文化景观之一广州茶楼文化

广州市传统休闲文化景观之一——广州茶楼文化 摘要:在很早以前,广州人就有饮茶的习惯,所以茶楼是他们在一个星期、一个月内必到之处。广州的茶楼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远非“饮食文化”四字所能概括。里面除了包含饮食文化外,建筑装潢的风格,室内的设计之豪华,市民的交谈的生动的市井画面,这一切都在广州的茶楼聚集一堂。这样一个文化景观成了广州社会的一个小缩影。广州的茶楼文化是如何演变呢,茶楼这一个文化景观里面有什么特征呢,茶楼文化又体现了岭南人怎样的精神呢?本文将对此作浅析。 关键词:广州茶楼文化建筑美食岭南精神 广州人有饮茶的习惯。很多广州人把饮早茶当作他们休闲的一个方式之一。除此很多的广州人把饮茶当作他们的早上活动项目之一。人们清早见面常会问的“饮左差未(喝了早茶没有)?”很多时候都成了早上见面的话题之一。无论富裕之家还是普通的百姓,如果他们有空都会想去茶楼坐坐,享受一下生活的间隙,在生活节奏如此快的大城市里,饮茶成了广州人的一种享受。他们把茶楼作为交朋友、消闲聊天等各种社会活动的好场所。所以茶楼成了广州的一个标志性文化景观,从茶楼业的鼎盛状况可知,茶楼在广州人的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的大潮,更改变了广州人饮食生活的结构,饮食方式从“家庭化”走向了“商业化”。茶楼更加兴旺发达了,广州的茶楼、酒楼遍布广州的大小地方。广州的茶楼文化成了广东岭南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为广州人,不能不去探析一下广州茶楼的各个方面。 一、广州茶楼的发展和演变 广州人饮茶的习惯已经有很长的时间,可以追溯到西汉。如果以茶楼为标志,广州人有饮茶的习惯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可以追溯到清代。早年的茶楼是十分简陋,多为简陋的路边小茶室。广州气候湿热,天气又炎热,所以广州人很喜欢喝茶。一般说法,广州茶楼到了光绪期间才渐多。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广州出现了“二厘馆”。这成了广州茶楼起源的标志。“它以平房作店,木台木凳,供应糕点、清茶,茶价2厘(1钱等于72厘),招牌写‘××茶话’。二厘馆是劳苦大众歇脚及街坊群众聊天的好地方。”【1】在光绪前期,出现了茶居,其店虽有楼着也很矮小,但是比二厘馆高级,它比二厘馆舒适,很受欢迎。渐渐许多二厘馆向这种“茶居”发展。茶居时期,西关有五柳居、永安居等知名茶居。茶居业兴盛后,渐有三层的高档茶居出现,由于它们有别于矮小的二厘馆,在众多的矮小“二厘馆”中鹤立鸡群,所以人们把去这些茶居喝茶称为“上高楼”。 一谈到广州的茶楼业发展就会提到佛山七堡乡(今石湾地区)人。他们一见到广州的茶居业发展那么昌盛就纷纷到广州投资办茶楼。他们开设了号称“茶楼”饮茶地方。茶楼比茶居还要高,除此茶楼地方通爽,座位舒适,食品精美。所以茶楼大受民众的欢迎。茶楼渐多,就有行会组织。茶楼业东家组织称协福堂,不少东家有空就聚在一起策划茶楼的发展大计。当时的茶楼多是集股而办,不少大股东同时有几家茶楼的股份。 直到清代的中叶,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当时的广州十三行成了中国唯一的对外开放窗口。外国商人纷纷来到十三行聚居,那里成了当时中国的外贸中心。广州的第一间现代化的茶楼,就是在十三行诞生的,称为“三元楼”,“为三层建筑,铺面颇为豪华,陈设典雅富丽,从低矮的差寮中脱颖而出,有如鹤立鸡群,人们称为“高楼馆”【2】20世纪初崛起的“四大茶楼”,即文园、谟觞、南园、西园,他们的规模都十分可观。后来就“大三元”的突起,跃居“四大茶楼”之首。再后崛起的有北园、伴溪、广州酒家和现今南园酒家,即现在的“四大园林酒家”。 二、广州茶楼与建筑 谈到广州的茶楼就不能不讲讲它的建筑特色。最早的茶居还是十分简陋的,到了十三行

早茶民俗的嬗变与广府文化的传承

2009年第4期(总第35期)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Vol 19No 142009年8月 JOURNAL OF G UANGZHOU RAD I O &T V UN I V ERSITY Aug 12009 早茶民俗的嬗变与广府文化的传承 王思维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系,广东广州 510006) 收稿日期:2009-05-31 作者简介:王思维(1988-),女,汉族,广东广州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播。 摘 要:随着30年来改革开放,“早茶”的广府民俗古风在传承中的嬗变,不仅传承与彰显着广府的地域特色和广府人的地域心理,更增添现代商业色彩和都市人文意蕴,展示了城市人格和标榜出城市文化形象这样的核心文化价值。本文以广府人“早茶民俗”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广府人作为个体通过“叹早茶”而参与至公共领域这一方式进行探讨与思考,研究早茶民俗的嬗变与广府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广府;早茶;民俗嬗变;文化传承;城市人格 中图分类号:G127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09)04-0071-05 广府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食在广州”,不仅名传中外,而且是广府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其中,广府人的“饮早茶”,更是组成广府饮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广府本土文化涵养出来的特色产物;而它在传承中的嬗变,更体现出广府文化继承与革新的历史演绎。 “饮早茶”能从清代流传一百多年至今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与广府当地风土人情密不可分,亦充实和润色着源远流长的广府本土文化,我们甚至可以从“饮早茶”中窥探到这种广府民俗的文化心态、文化行为和文化方式。可以这样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早茶民俗的嬗变与广府文化的传承,“饮早茶”作为个体的广府人参与至公共领域中的一个互动模式,即它体现出当今广府人从容享受的生活态度,表现为广府人21世纪人际沟通的交流手段,成为了现代商业化城市里商讨斡旋的独特方式。 早茶嬗变:广府本土民俗核心文化价值的凸显 史载,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广州与周边的佛山、市桥及珠三角城镇的茶楼已普遍存在。 旧时广州“四大茶寮”最出名。它们分布于城区的南北东西:城东的“新旗亭茶寮”处于白云山脚下,素以白云山的“山水寮茶”加上“沙河粉”闻名;城南的“南林茶寮”是珠江南岸聚拢茶客的宝地;城西的“泮溪茶寮”以当地特产“泮塘五香”、“爽口马蹄糕”等揽客;城北的“宝汉茶寮”也人气鼎盛。 清末出现的茶居则是档次较高的“茶馆”,设计与西关大屋相仿;后来有了三层楼高的茶居,始称“茶楼”,于是有了闲句“有钱楼上 楼,无钱地下踎”(粤语,“踎”即蹲),虽则饮茶有等级之分,但饮茶之风仍日渐遍及广府各阶层。发展到后来,茶楼就渐渐变得专业起来,门面装修讲究,内里布置典雅,内容亦是日趋丰富,最终便促成了广府人“饮早茶”的习俗:“米珠薪桂了无惊,装饰奢华饮食精。绝似生平歌舞日,茶楼处处管弦声”。时至今日,“叹早茶”(叹,粤语,意即休闲地、有滋有味地享受、消遣)仍然是大多数广府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亦是广府城市特色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传统上广府人饮早茶,喝的茶主要是乌龙茶、普洱茶、花茶、红茶、寿眉茶、菊花茶等, 1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