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

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适应城市开发建设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经省政府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范围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确定的机场、各类开发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物保护区、城市水源保护区、重要交通电力设施以及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本规定所称建设,是指新建、扩建、改建房屋建筑、人防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工程管线、对外交通设施等一切地上地下建筑物、构筑物,以及整治江河、改变地形地貌等活动。
第四条绵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负责审查绵阳市城镇体系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旧城改造规划及各类专业规划;研究确定城市风格特色,审定城区主要街景规划,重要建筑设计方案,城市绿地和城市雕塑实施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审定规划管理的技术规定。
绵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专家组负责对绵阳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旧城改造规划、各类专业规划、城市风格特色、重要建筑方案等进行技术论证,并提出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市的城市规划工作。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派出机构,负责管辖区或乡(镇)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涪城、游仙区政府、各类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做好本辖区内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规划的义务,有权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的控告。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第七条城市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编制分区规划和专业规划。
第八条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体的组织编制工作。
绵阳市游仙区

绵阳市游仙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编制单位:游仙区人民政府组织单位:绵阳市国土资源局技术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二〇一二年八月绵阳市游仙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组长:陈朝先区人民政府区长副组长:何军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蔚智市国土资源局三分局局长委员:王德华区发改局局长冯忠卫区经商局局长黄国卫区财政局副局长唐志林区规划建设环保局局长何骥区交通局局长宋文勇区水务局局长李良华区农业局局长魏洪奇区民政局局长岳灿区统计局局长宋波区旅游局局长于国栋区教育局局长王宗华区卫生局局长任瑷珲区计生局局长鲜玉章区畜牧局局长魏勇区林业局局长报告编写:李章成姚兴柱王昕报告校核:曾良修王昕图件编绘:田长斌李章成目录前言 (1)第一章规划概述 (3)第一节规划目的 (3)第二节指导思想 (3)第三节规划原则 (4)第四节规划依据 (4)第五节规划期限 (6)第六节规划范围 (6)第二章规划背景 (6)第一节游仙区概况 (6)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 (8)第三节土地利用的特点及问题 (9)第四节土地利用总体趋势 (11)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4)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14)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5)第三节人口发展目标 (15)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6)第四章灾后重建 (23)第一节土地损毁概括 (23)第二节灾后恢复重建用地规模和布局 (24)第三节灾后土地整理复垦 (27)第五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27)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27)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30)第六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35)第一节保护利用耕地 (35)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36)第七章建设用地调控 (39)第一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调控 (39)第二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及措施 (41)第三节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44)第八章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49)第一节基础性生态用地的规模和布局 (49)第二节生态屏障建设用地安排 (51)第三节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措施 (51)第九章土地综合整治 (52)第一节土地综合整治目标 (52)第二节土地整理区范围及重点区域 (52)第三节项目资金落实及技术保障 (54)第十章土地利用分区管制 (55)第一节基本农田保护区 (55)第二节一般农地区 (56)第三节林业用地区 (57)第四节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58)第五节独立工矿用地区 (59)第六节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59)第七节风景旅游用地区 (60)第十一章乡镇土地利用规划 (60)第一节乡镇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分解 (60)第二节乡镇土地利用调整要求 (61)第三节乡镇土地利用调控方向和重点 (61)第十二章近期规划安排 (63)第一节基础设施用地安排 (64)第二节城、镇、村用地安排 (64)第三节采矿用地及其他建设用地安排 (64)第四节近期土地综合整治安排 (64)第五节其他用地安排 (65)第十三章实施规划保障措施 (65)第一节行政措施 (66)第二节经济措施 (66)第三节法律措施 (67)第四节技术措施 (67)第五节社会措施 (68)附表: (69)附表1 游仙区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 (69)附表2 游仙区规划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70)附表3 游仙区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 (71)附表4 游仙区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表 (72)附表5 游仙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73)附表6 游仙区各乡(镇)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 (76)附表7 游仙区各乡(镇)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 (77)附图: (78)附图1 游仙区土地利用现状图(2005年) (78)附图2 游仙区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2005年) (78)附图3 游仙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06-2020年) (78)附图4 游仙区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2006-2020年) (78)附图5 游仙区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2006-2020年) (78)附图6 游仙区重点项目规划图(2006-2020年) (78)附图7 游仙区土地利用规划空间管制图(2006-2020年) (78)附图8 游仙区土地利用规划综合整治图(2006-2020年) (78)绵阳市游仙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言《绵阳市游仙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1997年3月经绵阳市人民政府绵府函(1997)42号文件批复批准实施。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l37—90;6.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城市建设部分》7.《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2007版)8.《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实施方案》9.《绵阳市市区近期建设规划》;10.《绵阳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1.《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2.《绵阳市基础设施发展规划》13.《绵阳市总体规划(2007-2020)》14.《绵阳旧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二条:规划范围1.城市总体规划范围:绵阳市下辖两行政区(涪城区、游仙区)、七开发区(高新区、科创园区、农科区、经开区、仙海区、游仙经济试验区、金家林区)六县(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安县、北川县、平武县),并代管江油市和四川省政府科学城办事处。
全市现有乡镇建制276个,其中乡133个,镇143个,农村村委会3370个,村民小组26867个,城市街道办事处19个,城镇社区居委会388个,居民小组2121个。
幅员面积2 万平方公里,辖9 个县市区,总人口540 万。
城市建城区面积103 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106 万。
2.城市建设规划范围为:由涪城中心片区、御营坝片区、韩家——沈家坝片区三部分组成,规划总面积13.78平方公里。
人口约32.5万人,其中涪城中心片区19万人,御营坝片区7万人,韩家脊——沈家坝片区6.5万人。
第三条:规划期限近期:2011-2014年中期:2015-2020年远期:2021-2031年第四条:规划原则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结合自然条件,在空间上跨越了高平坝发展的传统模式,使城市跃上台地发展,既节约耕地资源,又使城市空间更为紧凑。
绵阳市二环路四期规划方案调整公示

绵阳市二环路四期规划方案调整公示
一、调整范围
本次规划调整范围位于绵阳市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绵安快速通道(裕都大道)以北,金家林东街以东,总面积约1.57平方公里(约2360亩)。
二、调整内容
01落实现状金西湖西路,周边用地相应微调。
02金西湖北路北部科研用地/其他商务设施用地、广场用地等调整为二类城镇住宅用地。
03扩建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菜市场叠建。
增配公共停车场、公共厕所等设施。
04依据现状优化金西湖水域、公园绿地及商业用地布局。
三、公告情况说明
(一)规划修改申请主体:中国(绵阳)科技城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管理委员会。
(二)依据城乡规划法及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要求对绵阳总部经济试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优化调整方案进行公告。
(三)本规划依据已批准的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相关专业专项规划及相关法规政策等制定,图中未注明的其他控制要求,按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及其他相关规定执行。
(四)本规划公告信息与现有国有土地使用证所规定的土地使用性质不一致时,本规划所示的土地用途应视为政府对该地区发展的
引导。
(五)本版公告的规划内容以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存档备查的相关控制性详细规划最新版本为准。
(六)根据国家有关保密规定,涉及保密内容不予公告。
(七)本规划最终解释权属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绵阳市制造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动六大重点产业转型升级

绵阳市制造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动六大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六大重点产业和六大创新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巩固提升先进制造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塑造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优势,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基本建成以创新为引领的西部先进制造强市。
健全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有效稳定供应链、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完善延伸产业链供应链。
立足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科技领先优势,找准薄弱环节,通过精准招商、以企引企等方式,引进材料、元器件、终端设备等引领型、补链型、基地型重特大项目,带动一批企业落户绵阳,形成产业集群。
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水平。
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加大技改有效投入,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
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加速推动先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实现科技创新应用与产业发展能级提升深度融合。
推动六大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六大重点产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力争六大重点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
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
坚持高端切入和协调推进相结合,突出发展电子信息、汽车产业,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四川第二大汽车产业基地。
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加强产品研发创新,提升中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支持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提升能级,做大规模,建设西部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基地、西部节能装备制造及循环经济发展基地、西部高端装备制造基础配套零部件制造基地。
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
加大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价值链,建设西部知名的食品精深加工基地。
支持发展天然气开发和综合利用。
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先进制造业六大重点产业加快提升六大创新产业发展能级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加快提升六大创新产业发展能级,提升创新产业的集中度和显示度。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绵阳城区部分道路、桥梁、隧道命(更)名的通知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绵阳城区部分道路、桥梁、隧道命(更)名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6.24•【字号】绵府发〔2021〕19号•【施行日期】2021.06.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法总类其他规定正文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绵阳城区部分道路、桥梁、隧道命(更)名的通知绵府发〔2021〕19号科技城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市级各部门:根据《绵阳市地名管理办法》(绵府办发〔2014〕51号)、《绵阳城市地名总体规划》(2018—2020年)有关规定,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专家评审的基础上,经市七届政府第121次常务会议审议同意,现将绵阳城区部分道路、桥梁、隧道命(更)名通知如下。
一、涪城区1.玉泉东街:云泉西路至玉泉北街,东西走向,全长约350米,宽约16米。
2.跃虹街:沿江一巷至跃进路,东西走向,全长约600米,宽约25米。
3.九虹巷:沿江一巷至跃进路,东西走向,全长约440米,宽约10米。
4.跃丰街:跃进东街至跃虹街再向南延伸约122米,南北走向,全长约395米,宽约10米。
5.金桂路:金西湖北路至涪青路,南北走向,全长约330米,宽约18米。
6.展业路:绵安路至金西路,南北走向,全长约200米,宽约10米。
7.绵安南路:科慧大道至科技城大道中段,东南向西北走向,全长约2230米,宽约30米。
原涪兴街注销。
8.绵泰北路:科慧大道至科智西路,东南向西北走向,全长约1700米,宽约30米。
9.映月街:绵泰北路至绵安南路,南北走向,全长约730米,宽约30米。
10.金阳街:绵泰北路至绵安路,西南向东北走向,全长约780米,宽约20米。
11.石子梁路:科慧大道至金阳街,东南向西北走向,全长约520米,宽约20米。
12.鼓楼山路:科慧大道至科智路,东西走向,全长约280米,宽约20米。
13.观楼路:科慧大道向西北经科智路再向西南至于敏路西段,东西走向,全长约810米,宽约30米。
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

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绵阳市人民政府二O一二年九月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编制单位:绵阳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国土资源局技术编制单位:四川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规划编制日期:二O一二年九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2第一节规划目的 2第二节规划任务 2第三节规划范围 2第四节规划期限 3第五节编制依据 3第二章规划背景 6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 6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7第三节区位条件和战略地位分析8第四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10第五节土地利用的特点11第六节本轮规划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2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及目标15第一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15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17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19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23第一节总体结构调整23第二节适度调整农用地结构23第三节优化建设用地结构25第四节适度调整其他土地结构28第五章土地利用布局优化29第一节土地利用布局总体原则29第二节优先安排基础性生态用地29第三节保持耕地与基本农田稳定31第四节优化安排城镇工矿用地32第五节协调安排基础设施用地34第六章土地利用区域调控39第一节基本农田集中区39第二节一般农业发展区40第三节林业用地区41第四节牧业用地区41第五节城镇发展区42第六节独立工矿区43第七节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43第八节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44第九节区县土地利用调控44第七章建设用地空间管制50第一节允许建设区50第二节有条件建设区51第三节限制建设区52第四节禁止建设区52第八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54第一节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54第二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的主要任务55 第三节中心城区发展方向及用地布局55第四节中心城区管制分区57第九章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安排60第一节加强农用地和基本农田保护60第二节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63第三节重点项目建设用地规模布局65第十章土地整治安排68第一节土地整治方案的原则68第二节土地综合整治潜力分析69第三节土地整治重点区域71第四节土地综合整治的途径72第五节土地综合整治的保障措施72第十一章近期规划安排77第一节近期规划原则77第二节近期土地利用目标77第三节近期主要重点项目用地情况78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79第一节健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行政管理措施79第二节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81第三节强化规划实施的经济手段83第四节完善规划实施的基础保障84第五节扩大规划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85第十三章附件86第一节附表1至表11 86附表1 绵阳市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87附表2 绵阳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88附表3 绵阳市各县(区)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表90 附表4 绵阳市各县(区)建设用地指标表91附表5 绵阳市各县(区)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表92附表6-1 绵阳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省级及以上)93附表6-2 绵阳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市级)101附表7 绵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表105附表8 绵阳市新增建设用地及补充耕地指标表106附表9 绵阳市各县(区)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107附表10 绵阳市各县(区)园地、林地及牧草地控制指标表108附表11 绵阳市各县(区)灾后重建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表109附表12 绵阳市各县(区)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110第二节附图1至图8(图集) 111前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是统筹安排各行、各业用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调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条件,是推进依法行政、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保障。
绵阳城市地名总体规划(2017—2020)(送审稿)

绵阳城市地名总体规划(2017—2020)(送审稿)绵阳市民政局西南科技大学二○一七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市地名规划体系 (6)第三章城市地名命名规则指引 (10)第一节地名命名基本规定 (10)第二节自然地理实体命名指引 (12)第三节行政区划命名指引 (13)第四节市政交通设施命名指引 (13)第五节公共空间命名指引 (19)第六节建筑物命名指引 (20)第七节城市地名调整与优化 (23)第四章绵阳城市历史地名文化保护 (24)第五章绵阳城市地名区块命名指引 (27)第一节地名区块指引的作用、意义和区块划分 (27)第二节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地名规划指引 (28)第三节涪城区块命名指引 (34)第四节游仙区块命名指引 (36)第五节安州区块命名指引 (38)第六节高新区块命名指引 (39)第七节经开区块命名指引 (40)第八节仙海区块命名指引 (42)第九节科创园区块命名指引 (44)第六章市区桥梁命名指引 (46)第七章绵阳城市地名规划实施保障 (46)第八章附则 (48)附录一 (49)附录二 (50)附录三 (54)附表 (57)附表1:城区道路通名使用指引表 (57)附表2:城区道路专名采词指引表 (57)附表3:城区地名区块编码一览表 (58)附表4: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区块划分一览表 (5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背景1.城市发展的需要开展地名规划是为了适应城市迅速发展和服务社会的需要。
未来一段时间绵阳市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伴随着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的开发,我市面临着城市空间扩展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重要课题,城市建成区将大面积增加,城市中新的居民区、街道、桥梁、公园、广场将不断涌现,大量新地名将不断产生,许多老地名会不断消失。
这些变化都对地名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
开展地名规划,可以提高地名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计划性,改先建设后命名的滞后状态为先命名后建设的超前状态,使地名命名或更名更规范、更合理、更有序,能做到与城市发展的高度一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规模:
2010年88万人口,建成区8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020年预计118万人口,建成区116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为98平方米。
(二)城市规划区范围:
城市规划区包括:涪城区辖区城北办事处、工区办事处、朝阳办事处、城厢办事处、南山办事处、科创园办事处、高新办事处、经开区办事处、石塘镇、丰谷镇、关帝镇、塘汛镇、吴家镇、杨家镇、青义镇、龙门镇、河边镇、磨家镇、新皂镇、金峰镇、石洞镇、玉皇镇、城郊乡、永兴镇和游仙辖区的涪江办事处、富乐办事处、游仙镇、石马镇、小枧镇、松垭镇、沉抗镇、新桥镇、东林乡,总用地面积871平方公里。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天蓝,地绿,水情,人和
1、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0:50:40,综合能耗降低30%以上。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降低地区生产总值的综合能耗,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55%和50%,综合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城市水平的
现代化城市。
2、城市发展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工业为核心的中国科技城;以科研教育、商务商贸、旅游服务为支撑的四川省区域中心城市;集多元文化、山水景观、自然生态为一体的宜居城市。
(四)城市发展方向与布局要点:
1、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向西部园艺及南部塘汛地区发展,西南部新皂地区作为高新区拓展区启动建设,为远景城市发展提供空间。
2、城市总体布局
A.城镇空间结构
形成“一主两副、两带一轴,三个圈层”的空间结构;
以绵阳中心城区为主中心,江油城区和三台城区为副中心。
两带为绵江(绵阳-江油)城镇带和绵三(绵阳-三台)城镇带;一轴为沿山生态旅游城镇发展轴。
三个圈层为核心层、紧密层和辐射层。
核心层即“绵江安”城镇核心发展区,由绵阳中心城区、江油城区、花荄镇区及周边城镇组成。
紧密层包括江油、安县的非核心区部分,三台县、梓潼和盐亭县的中浅丘区域城镇,是城镇集群发展区。
辐射层包括平武县、北川县和梓潼、盐亭高丘低山区,是城镇点轴发展区。
B.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结构
形成指状生长、山水间隔的多组团空间布局结构。
形成
中心区、科创园、高新区、经开区、游仙五个片区和新皂、农科区、高水、青义、小枧五个规模较小的组团。
中心片区:全市综合性服务中心。
跃进路改造成为以商务服务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南河路至临园路为传统商贸业中心。
科创园片区:接受老城疏散的行政办公和居住功能,吸引科技研发型企业集聚,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园,提升科技城的科研和教育功能。
规划在园通路和创业大道一带,形成城市副中心。
高新区片区:承担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和居住功能,形成普明、永兴两组团。
普明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及行政管理、技术研发、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永兴布局现代制造业和生活性服务业。
经开区片区:以工业生产、居住为主要功能,绵三路以西主要发展工业,以东部滨水地带主要发展居住,中部形成城市副中心,布置涪城区行政中心,城市南部体育中心、商业中心、商务中心等功能。
游仙片区:科学城承担国防科技研发功能;富乐山、科技博物馆为休闲旅游基地;游仙试验区集中布置工业用地,其他工业转换为居住用地。
沿一环路、芙蓉溪形成以生活服务、休闲娱乐为主导的片区中心。
新皂组团:以工业、物流为主导功能,布置军转民工业园。
结合新皂铁路货运站建设,建设城市物流中心。
高水组团:以居住、商贸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组团。
青义组团:教育科研和居住组团。
小枧组团:居住和休闲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