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五运六气的周期性
五运六气理论探讨与新思考

五运六气理论探讨与新思考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的观察和研究,阐释了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五运六气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阐述其在中医养生和治疗中的应用,并探讨五运六气理论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创新。
五运六气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主要内容包括五运和六气两个部分。
五运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在天地间的运动和变化,用以解释自然气候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六气则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现象,用以说明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不同阶段和特点。
五运六气理论在中医养生和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根据五运六气理论,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会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和易发病症,因此需要根据个人的五行属性和体质特点进行养生和调理。
例如,根据个人的五行属性,可以指导其选择适合的食物和药物,避免五行相克的食材或药物,从而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同时,五运六气理论也可以指导中医治疗。
根据患者病症的特点和五行属性,医生可以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来分析病因和病机,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肝属木、与酸味、绿色等相应的事物相应的人,治疗时宜采用酸味、绿色等食材或药物来调理肝脏功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健康的度不断提高,五运六气理论在中医理论发展和药物研发方面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创新。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五运六气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环境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医学者开始运用五运六气理论进行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法创新。
五运六气理论在健康养生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们通过了解自身五行属性和体质特点,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例如,根据五运六气理论,春属木,与酸味、绿色等相应,因此春季养生宜多吃酸味食品和绿色蔬菜,同时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以调和阴阳平衡。
五运六气理论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养生和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新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健康的度不断提高,五运六气理论将会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创新应用,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不明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

不明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导读在《黄帝内经》中,约有五分之一的篇幅在讲五运六气,足见五运六气的重要性。
也难怪古人有“不明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的感慨的。
所以,说五运六气是中医的最高境界可并非虚言啊!早年在重庆跟师学医,听老师跟同辈聊天,说中医的好处就是讲究气化。
但是,气怎么化,并没有听清楚。
后来看医书,有“气不化水”“水不化气”的提法,以为气化就是讲水液和气的关系。
人活一口气,气的推动力量能消化水液,排出汗和尿,并且将水液中的营养物资输送到五脏六腑及全身,供给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
而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又能资生气的推动能力。
这是否对呢?后来看到中医学院的《中医基础理论》讲: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的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
哦!原来气化并不专讲水液和气的关系,还有气与其他物质的转换。
但总觉得这一概念落不到实处,这好像是西医的讲法。
直到读了方药中的《运气七篇讲解》,才悟出气化是讲气候物候和病候的关系,也就是五运六气的主要内容。
气化与病机的关系气化正常,能化生万物,人难生病,气化失常,能灾害万物,人易生病。
气化分类为六种:风、热、湿、火、燥、寒。
正常时称为“六气”,失常时称为“六淫”。
六淫加临于人体脏位,即病因加病位,组合为病机。
所谓“以所临脏位,而命其病者也”。
气化与阴阳辩证的关系《内经》的阴阳有两种。
一种是一分为二的阴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称之为“人中之阴阳”,即客观事物的属性反映于人脑中的阴阳,属于哲学的认识论。
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以此来认识客观事物的相对变化。
而气化的阴阳是以子甲相合六十年为定数;阴阳分为三阴三阳,到三就止,不再往下分,也是定数。
有定数的阴阳称之为“天地之阴阳”。
天地阴阳的气化现象,一方面可以参考子甲定数顺序进行推算,但最主要的还是对实际气象进行观察,从而辨别证候归属于何种气化失常,确定病机。
所谓“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详解

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详解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引言部分用于介绍本篇文章的主题——中医五运六气的基础知识。
五运六气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围绕五运六气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
首先,文章将从概念入手,介绍五运和六气的基本含义。
五运指的是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分别为金、木、水、火、土五个方面,它们互相制约、相生相克,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而六气则是指天地之间的能量流动,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素,它们在不同季节交替变化,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接下来,文章将深入探讨五运的概述。
具体包括五运相克、相生的关系,以及五运与人体脏腑、经络、病症的联系。
五运的运行规律不仅反映了自然界和人体的变化,还能够用于指导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对五运的研究,可以了解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进而运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然后,文章将详细介绍六气的概述。
具体包括六气的特征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不同的六气会产生不同的病理反应,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通过了解六气的特征和规律,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节自身的体质,预防和治疗一些与六气相关的常见病。
最后,文章将总结中医五运六气的重要性,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五运六气理论有望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通过本文的详细阐述,读者将对中医五运六气有着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和临床实践中,从而提升医疗效果,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框架,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
在本文中,为了全面介绍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中医五运六气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提出问题。
2020庚子年五运六气

2020庚子年五运六气【引言】五运六气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一种观测和推算方法,以揭示某一年的气候、气象和自然变化。
庚子年是中国农历中的一年,也是五运六气的研究对象之一。
本文将介绍2020年庚子年的五运六气情况,并探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020年庚子年五运六气】1. 太阳五运太阳五运是以地心观察太阳在天体运行中的规律为基础,将太阳运行轨迹划分为五个周期。
按照五运的观察方法,2020年庚子年的太阳五运情况如下:(1)旺季:1月5日至2月18日,阳气逐渐升发,春意渐浓。
(2)中旺季:2月19日至4月2日,阳气进一步充盈,大地回春。
(3)黄曜季:4月3日至5月17日,阳气达到顶点,大地生机勃勃。
(4)中平季:5月18日至6月30日,阳气开始退去,温暖宜人。
(5)闲罢季:7月1日至8月14日,阳气渐渐消散,大地渐入秋意。
太阳五运的变化和周期性对农作物生长和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2. 月亮六气月亮六气是以月亮的盈亏、明晦和位置变化为基础,揭示月亮对自然界、气象和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影响。
2020年庚子年的月亮六气如下:(1)盈月:1月10日至1月23日,月亮逐渐圆满,天气较暖。
(2)望月:1月24日至2月6日,月亮到达最圆满的状态,气温渐渐回暖。
(3)亏月:2月7日至2月20日,月亮开始变小,气温逐渐回升。
(4)下弦:2月21日至3月5日,月亮半圆状态,气温略有回升。
(5)残月:3月6日至3月20日,月亮逐渐变小,气温回升较快。
(6)久晦:3月21日至4月3日,月亮消失一片,气温持续回升。
月亮六气的变化与潮汐变化、气象变化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有一定关联。
【五运六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 农作物生长太阳五运和月亮六气的变化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太阳能提供光照和热量,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速度;而月亮的盈亏和明晦则与农作物的生长节律、花果成熟等有关。
通过对五运六气的观察和推算,农民可以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五运六气推算方法

司天和在泉之气对一年的气候和疾病亦有较大影响。一般来说,司天主要影响上半年, 在泉主要影响下半年。 3.客主加临
客气加临于固定不变的主气之上,按其五行生克关系判断其常变顺逆。客主相同或相生 为常为顺,相克则为逆。君相二火则以"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 (三)运气合治的周期变化
四之气:燥湿同化,凉乃至;腹满身重。 五之气:寒乃来,雨乃降;寒邪为病。 终之气:多风气雾露;心痛,咳嗽。中
医
解釋自然界天時氣候變化,對人體影響的一種學說。 五運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上各配以天干,來推算每年的歲運。 六氣是指風、熱、火、濕、燥、寒六種氣,各配以地支,來推算每年的歲氣。
运气特点:岁土太过,雨湿流行。少阳相火司天,气候炎热(湿热)。 运气合参:气生运顺化。 客主加临:客主相得 气候:先天,比较平和。
病况:疫病流行可能性小(初之气温病乃起)。 初之气:风温;温病乃起。
二之气:火受郁,潮湿温暖;头痛身热,咳逆,呕吐,疮疡。 三之气:暑热盛;热中,疮疡,咳呕,喉痹目赤,善暴死。
运气特点:火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气化运行后天,阴专其政。 运气合参:运生气--小逆。 客主加临:客主相得。
精彩文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用标准文案
气候:上半年寒湿流行,下半年偏寒燥。 病况:二之气温疠大行,证兼寒湿。 (2000 年庚辰"三年化(金)疫")
初之气:风湿相薄;血溢,关节痛。 二之气:湿热蒸薄;温疠大行。
三之气:应热不热,多雨湿;身重浮肿,胸腹满。 四之气:湿热;腠理热,血暴溢,浮肿。 五之气:干燥寒冷;皮肤病,寒性外感。 终之气:寒冷;关节痛,腰背痛。
理论资料整理:五运六气的交接时间

理论资料整理:五运六气的交接时间五运六气的交接时间作为五运六气理论推演的始点,其正确起点可能对理论推导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运的更替,内经里面说的比较模糊。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求其至也,皆归始春。
”这个春从什么时刻开始没有明确说明。
导致后世有多种说法。
主要争论点在大寒、立春、正月朔日这几个点上面。
六气的起点与五运相同,但是六气在《黄帝内经》当中讨论的比较多,我们可以从内经原文当中寻找一定的根据。
对于六气的起点主要三种。
一是大寒说。
大寒说起源于唐·王冰《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注解《素问·六微旨大论》“天之六气”一段:“初之气,起于立春前十五日,余二、三、四、五、终气次至,而分为六十日余八十七刻半。
”立春前十五日即大寒,意为初之气起于大寒。
后人研究内经多宗王冰,故大寒说现今认同者较多。
现行中医学教材也以大寒日为初之气的起始时间:“初之气交自上一年大寒日,二之气交当年春分日……。
”二是立春说。
立春说在王冰注经中也有体现,但未引起重视,在注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岁半之前”一段注:“岁半,谓立秋之日也。
”以立秋日推算,则立春为岁首。
三是正月朔日说。
仍有学者从内经原文出发,提出年首为“正月朔日”。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
运有余其至先,运不及其至后,此天之道,气之常也。
”。
“正月朔日”的“朔”是指月地关系中朔望月的初一,实为太阴历的体现,而“正月朔日”体现了阴阳合历的记时方法。
阴阳合历即是传世农历,它调和了太阳、月亮、地球三者的运转周期。
而正因如此,年份有平年和闰年之分,平年12个月,354~355 d,闰年13个月,383~384 d。
若以正月朔日为年首,便与《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每年、每气时长相等的规定相矛盾。
可见正月朔日说也不是十分完备。
立春日合于正月朔日说。
近年有学者提出第四种观点,立春日与正月朔日恰逢同一日的历元年为年首[1]。
五运六气的问题

五运六气的问题
最近研究了下五运六气,做了一些图表,发现了很多联系,也觉察了不少问题。
首先,现在流行的五运六气都以大寒为起点,然根据内经,应以立春或者正月初一为起点才对。
《六元正纪大论》: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
《六节藏象论》:求其至也,皆归始春。
王冰注还是立春,现在大寒起点的说法是来源于宋代的一本《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其次,现今的五运都是均分一年,六气也是均分一年,实际上,气候哪有这样均匀的。
比如寒气,有的时候会来得早一些,有的时候会来得晚一些,这在内经里都有说法的,某气来得早称之为“太过”,某气来得晚称之为“不及”;有的时候又会迟迟不退,前面的气不退后面的气就无法上来,内经对此则指为“不退”和“不迁正”。
因此,一气正常情况下是60天有余,但也可能是90天,也可能是30天,可能提前半月到,也可能推迟半月到。
这个五运六气不均分的说法在现代未见任何人提起。
五运六气不均分,那么,运气学就不是市面上理解的60年的机械循环。
实际上,内经中对于运气也要观察五大行星的运动,而五星之运动并不是每年位置一样,所以对于运气有提前推迟的作用。
其三,主气和客气的顺序竟然不一致。
主气是: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客气是: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
其中,少阳与太阴的次序不同,这点,似乎也没见任何人谈出理由。
此为一大悬案,我虽然对主气之实际对应和客气之实际对应有些理解,但仍没有找出主客不同的理由。
尤其关键的是,五运的主运和客运次序却又是一致的。
为什么呢?
还有一些问题和发现,就不一一谈了。
古中医天文学说中医——五运六气

古中医天文学说中医——五运六气导读之前有位读者朋友留言,说中医和国学也有关系,玄之又玄,知道的人不多懂的人也很少。
这话说得没错,甚至现代的中医也未必都熟悉都会用《黄帝内经》的所有精髓。
实际上,各大中医院校教授的中医基础真的是非常基础的部分。
想要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努力向国医大师的水平靠拢的,无一不自行研读了更多中医经典。
要读懂中医经典,需要相当的古文水平,深厚的文学功底,远超常人的古籍阅读量,坚韧不拔的性格与丰富的人生阅历。
大概也因是条件苛刻,如今深研国学的人也越来越少。
以往我们的推送多为科普向的中医养生内容,今天则介绍一下,深研古中医文化的路辉老师,其对古中医“五运六气”的理解。
(编辑/三木)五运六气运气学说中心内容五运六气在《黄帝内经》中所占篇幅不短,古人亦有“治不明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的感叹。
五运六气,主要是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的。
五运,即日月五星七衡图的古十月太阳历法十天干之化,属性为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物理效应。
六气,即日地月地平坐标系的十二地支的六经之化,属性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物理气候变化。
中医运用五运六气以推断患者体质,分析气候变化与疾病发生。
五运六气理论是子学九式之一,其理论渊薮是古盖天论之天文历数,及其演绎之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系统。
所以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将五运六气归入“象数”类,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将五运六气归入“历数”类,清·李自明在《太乙数统宗大全》中也详细论述了五运六气,《四库全书》将《玄珠密语》归入“数术” 类,这些都说明了五运六气与其他子学八式同源,所谓“医易相通”之论,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古中医特色。
如同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但在子学九式之中,与人体科学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五运六气了。
《易纬·河图数》中明确谈到五运六气:“五运皆起于月初,天气之先至,乾知大始也;六气皆起于月中,地气之后应,坤作成物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五运六气的周期性五运六气的推算准确吗?我们重视五运六气是从“非典”开始的。
通过这一特殊疾病的发生、蔓延、消失的全过程,我们领略了五运六气的神奇。
五运六气的推算竟然是惊人的与实际相符,使我们不得不叹服老祖宗的智慧,不能不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而自豪。
五运六气是什么五运是指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推算的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年运变化,简单来说,甲乙属木主风,丙丁属火主热,戊己属土主湿,庚辛属金主燥,壬癸属水主寒。
其间会有太过或不及,也会有平气之年。
年运与岁气的推算互相关联,密不可分。
六气是指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推算的岁气,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六气,即四个节气为一气。
从大寒算起,大寒至春分前为初之气,春分到小满前为二之气,小满至大暑前为三之气,大暑至秋分前为四之气,秋分至小雪前为五之气,小雪至大寒前为终之气。
依据每年气候常规,每一气的主气都是守常的,初之气的主气是厥阴风木,二之气的主气是少阴君火,三之气的主气是少阳相火,四之气的主气是太阴湿土,五之气的主气是阳明燥金,终之气的主气是太阳寒水。
六气的主气年年如此。
厥阴风木的概念是阴尽阳生,所以定为一年之始。
这时的气候特点是地气返暖,万物萌动,“木”表示生发,“风”除了显示多风,还表示多变化而不稳定,称为“善行而数(shùo)变”。
少阴君火的概念是阴气收敛,阳气始至。
气候特点是温而不热。
“君火”与“相火”相异,“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是取类比象的表述。
“君火”时如君临天下,光明普照,热多在形而少在实;一到“相火”,就如同宰相治国,才是实热。
少阳相火的概念是阳气正当少壮。
气候特点是日渐炎热,而且火旺携风,所以常有风气相助。
太阴湿土的概念是至阴返阳,阳气在外,暑热夹湿,土育化万物。
气候特点是雨多湿盛。
阳明燥金的概念是阳藏秋窗,“明”字原为“朙”,是月照窗棂之意,喻阳气收敛,热随秋去,金为肃杀之气。
气候特点是天干气燥,寒霜渐临。
太阳寒水的概念是至阳返阴,阳气收内,水沉于下。
气候特点是天寒地冻。
除了以上随季节规律性变化而确定的主气,每一气还有客气相佐。
客气是依每年岁气的变化而推算出来的(见表一:岁气变化周期一览表)岁气的变化,是以“司天”和“在泉”来表述的,“司天”和“在泉”之气统辖全年,司天之气偏重上半年,在泉之气偏重下半年。
再加上司天之气与三之气的客气相同,在泉之气与终之气的客气相同,则更强化了客气的影响力。
有些时候,当季的气候特点更多的是反映客气的状态。
在主气和客气的共同作用下,就形成了每一气随岁气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性气候特点。
比如2009年是己丑年,司天之气是太阴湿土,在泉之气是太阳寒水,则气候特点是全年湿寒,上半年偏多雨,下半年偏寒冷。
已经过去的三之气(5月下旬至7月下旬),主气是少阳相火,客气是太阴湿土,明显比往年雨水偏多。
尚未来临的终之气(11月下旬至2010年1月下旬)在泉之气、主气和客气都是太阳寒水,三寒叠加,尽管会因物极必反,出现短暂热象,但整体上一定会比往年冬天要寒冷,大家届时不妨验证一下。
表一:岁气变化周期一览表依据《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推演五运六气的周期从表一可见,气运变化每六年就出现一个相似的周期,比如在未年(羊年)的2003年出现的疫病“非典”,到丑年(牛年)的2009年又出现疫病“甲流”。
气候与发病特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见表二:岁气与温病相关表)。
我们暂称之为“似周期”。
这种“似周期”的推算,仅以年岁的地支为参数,若再加上天干,则60年为一个“准周期”,称之为一个“甲子”。
“甲子”不是单纯的纪年办法,它所包含的内在规律,是我们的先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观测总结出来的。
西方民族的起源多是游牧为主,虽也受气候影响,但由于可以随时迁移,所以消弭灾害的能力比较强。
而我们东方则不同,我们是以农业为主,必须对气候变化规律有更深透的了解。
60年“甲子”这一规律被我们的祖先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疗等生活中,并扩展到军事、经济、政治等领域,成为涉及天文、历法、物候、气象、地理等综合性很强、应用面很宽的一门科学。
并在经受实践和时间的检验中,逐步渗透进我们的文化,成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让时间验证一下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疫病。
虽然史书的记载不尽完整,但只要是比较严重的疫情,总会找到些蛛丝马迹。
在这次“甲流”发生后,李维贤先生(中医主任医师,原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基础所副所长)从大量史籍中,查找己丑年的疫情,居然被他抓住了规律性的现象,请看下表(表三:己丑年史载发病疫情表)表三:己丑年史载发病疫情表从此表看,病毒病菌竟然如此听话,不是听我们人类的话,而是听从大自然的摆布。
疫病与年运竟然有这么强的相关性。
当时的记载太过粗略,没有发病月份的标注。
我们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依气运规律推算,发病应多在二之气。
中医常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当冬天不冷,阳气不能内收,藏而不能化精,则必成内热郁积,遇到二之气的少阴君火,使内热难以发散,内热遇外寒或内热夹湿,则很容易发生流感。
陆懋修的推算晚清有一位名医,叫陆懋修(公元1818-1886年),儒医兼通,精于临证,在当时极有影响。
他说“欲明前人治法之非偏,必先明六气司天之为病”。
依据此理,他将公元前2697年(黄帝八年)作为第一甲子的起始,推算至1864年,第76甲子。
以人们所熟悉的有影响的古来医家为例,探索六气变化与医家流派的相关性,得出“湿寒、寒湿之运,则以温散温补为治者,非偏矣”,“风火、火风、燥火、火燥之运,则以凉泻清滋为治者,非偏矣”(见表四:六气变化与医家流派的相关性)。
中医门派很多,但主要分为寒凉派和温热派,只有当它们疗效十分明显时,才有可能为人们所认可,成为当时的名医名派。
而探究其内在原因,则是与当时的气运变化相应。
中医历来主张因人、因时、因地施治,就是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和应用。
表四:六气变化与医家流派的相关性依据陆懋修《六气大司天上下篇》我们的再推算陆懋修的推算,揭示了气运变化与中医医家流派的相关性,“补泻温凉,各随其运”,进一步证实了中医的天人相应的理论。
对于《黄帝内经》所说“必先岁气,毋伐天和”,陆懋修指出“此但就逐年之岁气言之,而六十年之岁气不可不讲也”。
按照这个规律,我们继续下推:表五:第78-81甲子气运表由此可见,我们现在正处在风火之第79甲子。
现在40岁以上的人都还记得,小时候一到冬天天气很冷,都需要穿棉裤、棉鞋,戴棉帽,有不少人手、脚、耳朵屡犯冻疮。
而从1984年之后,据气象观测记载,至2008年之前,已经出现了16个暖冬,这又恰与我们推列的气运的变化规律相符(请看表六:1984-2013年30年气运表)。
未来的第80甲子是火上加燥,直到2104年才会回到与1984年相同的坐标横轴,重新开始变冷。
当今的中医,虽然真正有功底的已存世不多,但仍可见寒凉派与温热派两派并存。
正因我们这代人的年岁跨了两个不同的甲子,1984年以前为寒湿气运,则温热派多良效,之后为风火气运,与当年张仲景所处年代的气运相似,则又能以寒凉派胜出(见表四、表五)。
顺应大自然的变化而辨证施治,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正是中医的高明之处,正是我们的老祖宗的高明之处。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不考虑年运的变化,不从大处着眼,抓不住气运变化的大参数,只去抠脚趾头,又怎么能看好病呢?表六:1984-2013年30年气运表以*标明的年份应是1984—2007年间出现暖冬的年份,之后的暖冬还会出现在2008年、2010年、2011年和2013年。
大气变暖与淡水危机从1984年到2013年,30年中将出现20个暖冬(至2007年已经出现了16个)。
而且根据表五所推,这30年属于第79甲子的前30年,当以厥阴风木为主,气候虽会变热,但由于风具有“善行而数变”之性,其间还会出现偏冷的现象。
而其后30年,即从2014年到2043年,即第79甲子的后30年,则属于少阳相火当令,应该比前30年更热,现在人们所说的大气变暖将会更加突出。
就是说现在还没热到头呢,至少要到2044年以后才有可能开始降温。
在以温热为主的年运中,必然多发流感,大家应注意表2的提示。
值得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是,在第79甲子大气变暖之后的第80甲子,进入火燥当令,在热之上又加干燥少雨,恐怕将出现比较严重的淡水危机,我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危机。
与其现在花大力气去防止大气变暖,不如赶快为解决淡水而未雨绸缪。
改变大气变暖不是人力可为,而解决淡水缺少却是人必当为,舍当为不为而取不可为强为,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气运的叠加陆懋修依60年一个“甲子”的准周期,“扩而大之”,以6个60年,即360年为一大运;以6个600年即3600年为一大周。
并“从厥阴风木运始”进行推算。
依此推算,从1984年起进入第14大运,至2343年前,这360年就是少阴君火和阳明燥金当令,属火燥大运。
从公元904年至4503年,这3600年为第2大周,亦属火燥大周。
可见,我们今天正是在火燥叠加的气运之中,气候变暖大势所趋。
只不过周期越长、越大,与某一年的相关性越小,影响力越弱。
但这类叠加的推算却可以作为长期趋势的参考,或许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有意义,或许能给我们一个探索大自然规律的新的启示。
综合归纳、推理演绎、取类比象是我们祖先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与西方的统计演算、数理分析、精密实验一道,共同诠释着人类面对的各种事物。
与西方相比,我们似乎少了一些精确性,但更多了系统性、完整性和变化性,从这个角度上评价,其科学性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