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_天演论_翻译版本比较
严复 天演论 翻译版本比较

可以有把握地想象,二千年前,当凯撒到达不 列颠南部之前,从我正在写作的这间屋子的窗 口,可以看到整个原野是一种所谓“自然状 态”。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在英伦之南【 in southern Britain 】,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 年前【 two thousand years ago 】,当罗马列 大将恺彻未到时【 before Caesar set foot 】, 此间有何景物【in what】。计(计,猜想)惟 有天造草昧(昧,遮盖,蒙蔽),人功未施 【 "the state of nature." 】。
…and 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植物,草木, 植被) 【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斜坡) sides of the coombs(BrE 峡谷,峡谷)】 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
Except, it may be, 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阴沉的;阴森森的] mounds[冈峦, 小丘], 【such as those which still, here and there, break the flowing contours[轮廓线] of the downs[尤指英格兰南部有草丘陵地,有草 开阔高低]】, 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的斜坡, 还没有受到人的劳动的影响。
从“达旨”翻译看严复的翻译思想——以《天演论》译本为例

2019年4月第35卷第4期长春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Apr.2019Vol.35No.4*四川省英语写作大数据成都理工大学协同研究中心资助刘青青/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阎黎明/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成都614000)。
从“达旨”翻译看严复的翻译思想*——以《天演论》译本为例刘青青,阎黎明摘要: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提出了“达旨”翻译,并在译本中采用“词语颠倒增减”“以中国古书故事代之”“略为解释”“列为后案”等翻译手段,充分地体现其翻译思想,即重视对西方先进科学思想的学习、强烈的爱国主张、强调表达原文精神。
关键词:严复;《天演论》;“达旨”翻译;翻译思想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31(2019)04-0047-04严复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
作为翻译家的严复,关注西方科学著作,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社会通诠》等名著。
《天演论》是严复最早的翻译作品,给当时混沌的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思想冲击,让更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以及“自强保种”的重要性,也让更多民众行动起来改变中国当时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
由此可见,《天演论》的确是一本成功的译作,这与严复采取的翻译手段——“达旨”翻译息息相关。
谈起“达旨”翻译,严复自己认为这种翻译方式“实非正法”,劝诫大家不要效仿他,但正是这种“非正法”的翻译方式才让《天演论》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那为什么其所谓不正确的翻译方式反而能取得成功呢?这是因为严复所采取的“达旨”翻译背后蕴含其独特的翻译思想,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本文将分析研究“达旨”翻译的概念及其提出的背景,结合“达旨”翻译手段在《天演论》译本中的体现,更深入地了解严复的翻译思想。
一、“达旨”翻译概论及产生背景1896年,严复开始翻译《天演论》。
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翻译

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原文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已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晩出之书。
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
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Translation involves three requirements difficult to fulfill: faithfulness, comprehensibility and elegance. Faithfulness is difficult enough to attain but a translation that is faithful but not comprehensible is no translation at all. Comprehensibility is therefore of prime importance. Sin ce China’s opening to foreign trade by sea, there has been no lack of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s. But if you assign them any book to translate and tell them to meet these two requirements, few can do so. The reasons for their inability are superficiality, partiality and lack of discrimination. This book is based on the new knowledge of the West acquired during the last fifty years and was one of the author’s later works. My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esent its profound thought. It does not follow the exact order of words and sentences of the original text but reorganizes and elaborates. However, it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original ideas. It is more an exposition than a translation as it seeks to elaborate – an unorthodox way of translation. Kumarajiva sai d: “Whoever imitates me would fall.” There will be many others coming after me in translation work; I sincerely hope that they will not use this book asan excuse for their fallings.( Translated by C.Y. Hsu)注评:1.“虽译犹不译也”译为“… no translation”较为合适,no 放在名词前能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以严复的“信、达、雅”为标准探究如何完成好的译作

以严复的“信、达、雅”为标准探究如何完成好的译作作者:王华来源:《语文学刊》 2016年第1期王华(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根据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对布宁1933年诺贝尔奖获奖感言的四个译本进行分析、比较,来说明译者的双语水平、文学常识、文化知识和翻译态度对译者进行翻译有着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信、达、雅;诺贝尔奖演说词;蒲宁;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1-0115-02[作者简介]王华,女,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一、概述严复的翻译理论主要体现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天演论·译例言》,郭延礼,2005)[1]所谓“信”,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忠实,换句话说,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达”,可理解为译文的通顺畅达,要使读者能够清楚地明白译文,严复说,翻译“求其信,己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可见,“信”与“达”是相辅相成的,无“信”,何以求“达”,无“达”,似乎译文也就无所谓信不信了。
“雅”,通俗的理解就是写文章要有文采。
要做好翻译,就要将信、达、雅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无论翻译标准怎样变化,其内核还是“信、达、雅”[2]。
二、译者双语水平对翻译的影响1.译者外语水平有限,不能读懂其所要翻译的文章,那么他所翻译出来的作品,从作品里传达出给读者的信息,就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
多角度审视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多角度审视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多角度审视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在中国翻译史上,严复的译著和评论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严译<天演论>,在近代史上都留下了不可抹去的一笔.论述严复和严复<天演论>的文献很多,着眼点不过两个:一是把严复作为近代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来论述他的进化论观点和他对西方学术的传播;二是把他作为翻译家来谈论他的译文和他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严复所译<天演论>找出其翻译思想与当代某些中西翻译理论的共通之处,这对我们继承发扬前辈译论成果、促进我国翻译理论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李颖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刊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2008 ""(36) 分类号:H159 关键词:严复《天演论》翻译。
尔雅《中西方文化比较》章节测试题答案

尔雅《中西方文化比较》章节测试题答案1与文化的关系特别密切的地理环境要素不包括(b)。
A 地形B 地质C 气候D 资源2导致地球10万年左右的周期性冰期变化的是(a)的循环。
A 地球与太阳B 太阳系与银河系本星系团C 本星系团与银河系D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3地理环境可能影响到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内部细节等较为细小的方面,对于其生灭的影响不大。
(f)4最近一次冰期结束后,中国进入(a)时期。
A 母系氏族B 父系氏族C 奴隶制D 封建制5在中国远古时期,如果气候变冷,人类主要向(a)迁移。
A 东方B 西方C 南方D 北方1一万年来,中国的气温明显上升是在(b)年前。
A 9000B 8000C 7000D 60002商末的气候由温暖转为寒冷,农业发展受到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商朝的衰亡。
(t)3元朝前期气候由寒冷转为温暖,有助于农业发展。
(f)4第一次农业革命开始于(c)。
A 第二冰期结束B 第三冰期结束C 第四冰期结束D 第五冰期结束5近5000年中,中国第三个暖期是在(c)时期。
A 夏商B 魏晋C 唐朝D 元朝1《易经》中象数之学的整体规定不包括()。
A 足数则生B 增数则长C 减数则衰D 极数则亡2明朝的文化相较于同时代的其他地区而言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气候温暖适宜农业发展。
(DUI)3中国的文化发展与气候变化关系逐渐脱离是在(D)之后。
A 明朝建立B 清朝建立C 闭关锁国政策确立D 鸦片战争4《易经》通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方式展示其中道理的方式。
(DUI)5世界各地的文化从大体上看都是()。
A 不断循环的B 横向发展的C 纵向发展的D 相互融合的1日本“和魂汉才”中居于核心的是()。
A 民族血统B 地域特征C 民族精神D 国家领土2日本的历法中,第二个公元纪年是()。
A 明治纪年B 昭和纪年C 平成纪年D 大正纪年3中国的阴历主要契合的是中国传统思想。
()4根据辜正坤老师的观点,中华文化大概存在了()左右。
严复与_天演论_的翻译_李兆军

严 复 与《天 演 论》的 翻 译
□ 西京学院 李兆军
起民族觉醒的迫切,为了引起救亡图存的 原封不动生搬硬套,而是据我所需,择善而
注意,严复毅然决然地选择翻译《天演论》, 译,力求服务于国情,切中于国人的理解能
严 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步思想,激 力和接受能力。所以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复 像 起民众图强保种的生存意念。从 1896 年起 译本不是本义上所指的翻译,而是摘译、改
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 不然“则求达难”。雅为达,达为信,“信达 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一切
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 雅”三者相辅相成,丝丝入扣,浑然一体。严 都在变化发展,强者存,弱者亡,适应者生,
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他担忧中国丧 复认为译文也要有文采才能以期行远,“言 不适应者灭。“与天争胜”,图强保种。“与自
面对落后挨打的悲惨境况,转向西方寻求 今尚没有哪一种译说译论能取代它。
诗学规范,即汉以前的古雅文体来引起他
救国救民的真理。《天演论》原名《Evolution
三、《有用古文翻译才便于译文的
and Ethics》(今人译作 《进 化 论 与 伦 理
1“. 实非正法”的翻译方法。严复翻译 接受和传播。如在《天演论》开篇的“赫胥黎
再召集贵族、大臣大会,推
阳 市
贵族。汉学的影响一直在这个家族延续下 理民事,万户府总管军政,课税所掌钱谷; 举新可汗。成吉思汗死后 委
去。自耶律楚材的祖父起,他们家世代为金 建立赋税制度,设立 10 路程征收课税使; 留下的军队共有 12.9 万 督
朝的达官贵族,常居燕京。
开科取士,释放被俘为奴的汉族儒士,并
翻译鉴赏与批评 严复译天演论.ppt

鲁迅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天演论》的翻译开启了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启蒙
运动,开启了中国知识分子译介外国思想的先河,中国由此而逐渐进入了图 存救亡的革命时期。
2. 百年不衰的译学价值
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里感叹“译事三难,信、达、雅”,此三
字真言从此成为中国数代翻译家遵从的翻译标准,同时也开创了中国现当代 翻译理论的先河。就翻译理论而言,信达雅中的“雅”字在翻译学术界所引
中华大地上随后爆发的维新运动乃至五四运动,都与严复用他
的译著所开启的启蒙运动有关,闭关自守数千年的中华帝国从此开始 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康有为称《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胡适也称严复为 “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可见,《天演论》并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
译著,而是一部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无与伦比作用的奇书。
严复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兴趣自然不在进化论本身,而在于生物进化
的原理与社会进化的规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共通性和相似性。
《天演论》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生物是通过不断的竞争才得以不断进 化的,即所谓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一般人看进化论
,视野往往都局限在生物学范畴,但作为思想家的严复却看到了进化论的社会
“天能”之意,而严复却从原文中提炼出了“自存种族”的忧患意识,并借译文
指出,即便是小草(离离者)尚能“尽”此“天能”,何况人乎? 再看“疆者后亡,弱者先绝”一语,几乎也是严复无中生有的借题发挥 ,“疆者”即“强者”。严复的用心,可谓良苦。严复从《天演论》的生物进化 理念中所提炼出来的“自强保种”和“救亡图存”的意识激励了从梁启超到
译文“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一语基本上是严复从原文语境资
源中“牵强附会”引申出来的,用心何在?正是风雨飘摇的清政府的写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nd 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植物,草木, 植被) 【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斜坡) sides of the coombs(BrE 峡谷,峡谷)】 was unaffected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可以有把握地想象,二千年前,当凯撒到达不 列颠南部之前,从我正在写作的这间屋子的窗 口,可以看到整个原野是一种所谓“自然状 态”。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在英伦之南【 in southern Britain 】,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 年前【 two thousand years ago 】,当罗马列 大将恺彻未到时【 before Caesar set foot 】, 此间有何景物【in what】。计(计,猜想)惟 有天造草昧(昧,遮盖,蒙蔽),人功未施 【 "the state of nature." 】。
by his industry.
薄薄的植被笼罩着广阔的高地和峡谷的斜坡, 还没有受到人的劳动的影响。
而灌木丛林【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 , 蒙茸(动词)山麓【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 sides of the coombs】 ,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 疑也【 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 】。
Except, it may be, 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阴沉的;阴森森的] mounds[冈峦, 小丘], 【such as those which still, here and there, break the flowing contours[轮廓线] of the downs[尤指英格兰南部有草丘陵地,有草 开阔高低]】, man's hands had made no
严复《天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mark upon it;
也许除了若干突起的坟墓已在几处破坏了连绵 的丘陵的轮廓以外,此地未经人工修葺整治。
其借征人境者【 Except, it may be;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 it 】,不过几 处荒坟【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 mounds】 ,散见(现) 【here and there】坡陀 起伏间【flowing contours of the dow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