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XRs在脂质代谢中的调节机制word资料6页
肝X受体在脂肪生成和脂肪细胞形成中的作用

肝X受体在脂肪生成和脂肪细胞形成中的作用李婧;孙莹璞【摘要】肝X受体(LXRs)是核受体超家族成员,其通过激活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促进脂肪的从头合成.此外,LXRs与脂肪细胞的形成亦有密切联系.LXRs的激活可能参与了前脂肪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介绍肝X受体在脂肪生成和脂肪细胞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旨在为胚胎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方向.【期刊名称】《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年(卷),期】2010(029)002【总页数】4页(P92-95)【关键词】肝X受体;脂肪生成;脂肪细胞形成;分化【作者】李婧;孙莹璞【作者单位】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正文语种】中文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s,LXRs)是脂类代谢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核受体。
LXRs的激活对体内脂肪的从头合成具有明确的促进作用,并很有可能参与脂肪细胞的分化,是脂肪相关研究中的热点因子。
综述近年有关LXRs在脂肪生成和脂肪细胞形成过程中作用的研究,为胚胎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定向分化研究,尤其是诱导分化效率等的研究工作提供思路。
概述LXRs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成员,是一些可通过结合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其靶组织为肝脏、脂肪和肌肉等。
LXRs包括:LXRα和LXRβ。
LXRβ表达广泛,而LXRα仅在肝脏、脂肪组织、肾、脾中高表达。
内源性LXRs激活剂是氧化的胆固醇衍生物。
最强的天然激活物是22-(反)-,20-(顺)-,24-(顺)-羟基胆甾醇和24-(顺),25-Epoxycholesterol。
其在生理条件下就可激活LXRs转录。
如在肝脏中24-(顺),25-Epoxycholesterol特别丰富,胆固醇和LXRs的表达也很高。
除内源性配体外,一些合成化合物,如T0901317和GW3965都可激活LXRα和LXRβ。
细胞脂肪代谢的分子机制和调节

细胞脂肪代谢的分子机制和调节细胞脂肪代谢是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相关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了解细胞脂肪代谢的分子机制和调节,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细胞脂肪代谢的分子机制和调节。
一、脂肪合成细胞脂肪合成是细胞内脂肪代谢的起始环节,包括酯化反应和磷脂合成两个部分。
酯化反应是指通过酯合反应将甘油和脂肪酸合成三酰基甘油。
这个过程主要由肝脏和肥胖细胞完成,对人体能量代谢有重要作用。
磷脂合成是指通过磷脂酰肌醇途径合成磷脂,其中磷脂酰肌醇途径是最重要的途径。
该途径最初发现于一些原核微生物,后被发现也存在于真核生物中。
这个途径主要产生磷脂酰肌醇(PI)和磷酸甘油酰肌醇(PGI),而PI则是细胞内信号转导和一些代谢过程的关键物质。
二、脂肪分解脂肪分解是细胞脂肪代谢的另一重要方面,它主要是将三酰基甘油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然后再将脂肪酸氧化成酰辅酶A (Acyl-CoA)并参加三羧酸循环。
脂肪分解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完成:脂肪酸β氧化途径和酯水解途径。
脂肪酸β氧化途径的主要酶是脂肪酸脱羧酶,酯水解途径的主要酶是三酯脂肪酶。
三、脂肪运输和代谢脂肪通过脂蛋白和可溶性载体的形式进行运输,其中脂蛋白是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细胞脂肪的代谢包括脂肪酸氧化代谢、酮体合成代谢、胆固醇代谢和半乳糖脂代谢。
脂肪酸氧化代谢是指将脂肪酸转化为能量的过程。
脂肪酸在线粒体内通过三步反应被氧化成Acetyl-CoA,然后参与到三羧酸循环中去。
而酮体合成代谢和胆固醇代谢则主要参与到细胞内能量代谢和胆固醇合成中。
四、脂肪代谢的调节细胞脂肪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许多因素的调节,如能量代谢、激素水平、营养状况等。
如在能量代谢过程中,细胞内能量过剩时,会抑制细胞脂肪合成和脂肪分解,以消耗过剩能量。
而当细胞内能量不足时,则会刺激脂肪分解过程代谢脂肪酸。
同时,在激素水平调节中,胰岛素可以促进脂肪合成和抑制脂肪分解,而胰高血糖素的主要功能则是促进脂肪分解和抑制脂肪合成。
生物体内脂质代谢通路的调控机制

生物体内脂质代谢通路的调控机制脂质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体内多种脂类,如脂肪酸、甘油、胆固醇等。
生物体内的脂质代谢需要精密的调控机制,以维持人体内各种脂质类物质的平衡,从而保障身体各个系统的正常功能。
本文将从脂肪酸的合成、脂质的运输与储存、胆固醇代谢等几个方面分析人体内脂质代谢通路的调控机制。
脂肪酸的合成脂肪酸是构成脂质类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身体中扮演着储存能量、提供热能等重要角色。
在生物体内,脂肪酸的合成主要发生在肝脏、肌肉、脂肪组织等处,其中脂肪酸合成酶是关键的调控因子。
脂肪酸合成酶含有较多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结合位点,决定了该酶受到胰岛素的直接调控。
此外,胰岛素在胰岛素受体上结合后,激活了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释放信号转导激酶,后者则通过磷酸化酶级联反应,进而作用于人体内脂肪酸合成相关的多个蛋白质,如乙酰辅酶A羧化酶、磷酸己酮酸羧化酶等,进而调控脂肪酸的合成量。
脂质的运输与储存脂质在人体内主要通过载脂蛋白来进行运输,其中主要分为三类: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LDL是胆固醇向美肌、心脏等组织输送的物质,而HDL则承担了细胞膜中的多酰基甘油与胆固醇的运输。
VLDL则是一个重要的原料,可转化为LDL或被胰岛素激活成为成熟的脂肪酸。
在胰岛素的调控下,脂质的储存主要在于脂肪细胞。
脂肪细胞内的脂质储存主要通过脂质滴完成,在脂肪细胞分化的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脂质滴的形成也随之增加。
胆固醇代谢胆固醇是生物体中重要的紫色固醇类物质,既是膜组分之一,又是许多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前体。
身体内胆固醇代谢主要存在于肝脏、骨髓、肾脏等重要器官,其中对胆固醇代谢影响最大的是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
CETP主要通过转移脂质类物质,如甘油三酯与磷脂等,帮助LDL进入肝脏的代谢途径中,进而影响胆固醇代谢的平衡。
此外,肝脏内胆固醇的合成过程同样也受到了多种蛋白质的调控,其中环氧化酶-2的激活则可通过降低肠道内胆固醇的吸收、升高胆固醇内途径的代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生物体内脂类代谢的调控机制

生物体内脂类代谢的调控机制脂肪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我们提供能量,维持身体的温暖,保护内脏器官,吸收营养物质,补充肌肉等等。
但是,大量的脂肪堆积在身体内会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问题。
因此,生物体内必须有一种调控机制来维持脂类代谢的平衡。
脂类代谢主要包括脂形成和脂分解两个方面。
脂形成是指人体从食物中吸收的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等,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被合成成新的脂质分子。
而脂分解则是指脂肪酸从脂肪组织中被释放,通过血液和肌肉组织进入能量产生的细胞中被代谢燃烧。
脂肪代谢的平衡和调控主要是通过Internal Message System(IMS)来实现的。
IMS是一种生物学的信息传递系统,以体内分泌物质为信号传递,调控不同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
IMS通过胰岛素、瘦素等激素在内分泌组织中进行传递,从而对人体脂肪代谢产生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看胰岛素的作用。
胰岛素是一种脂肪合成激素,它能够促进脂肪组织中脂形成的过程。
当血液中胰岛素过多时,胰岛素会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刺激葡萄糖摄入、脂形成和蛋白质合成的反应,从而导致脂肪分解减少,造成体内脂类堆积。
而另一种激素——瘦素,却与胰岛素恰恰相反。
瘦素是一种脂肪分解激素,它的主要功能是在脂肪组织中促进脂肪酸的释放。
当脂肪组织分解脂肪时,脂肪细胞会释放出瘦素,并刺激骨骼肌和其他组织中脂肪酸的代谢。
此外,IMS中的其他激素包括肾上腺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素等,都能够影响脂肪代谢。
肾上腺素作为一种压力荷尔蒙,能够刺激脂肪酸从脂肪组织中释放,并促进肌肉中脂肪的代谢。
生长激素则能够提高脂肪消耗和细胞分裂,从而减少脂肪的积累。
甲状腺素则能够促进脂肪酸的代谢和热产生,从而防止脂肪积累。
除激素外,一些基因也能够影响IMS。
例如,脂肪代谢相关的基因PPA2(肌酸磷酸酯酶2)能够降低脂肪对肌肉的摄取率,通过调节脂肪酸的代谢来影响脂肪代谢的平衡。
总之,生物体内脂类代谢的调控机制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
LXRα参与Insig—Srebp—Scap途径调节脂质代谢的机制

LXRα参与Insig—Srebp—Scap途径调节脂质代谢的机制作者:陶文剑朱凤琴来源:《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脂质的内稳态的平衡机制是复杂的,LXRα、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Insig-Srebp-Scap途径以及胆固醇自我调节反馈等多种机制均参与到脂质的内在平衡过程中。
在高浓度胆固醇的环境下,通过胆固醇负反馈的调整HMG-CoA 还原酶和Insig-Srebp-Scap途径来抑制胆固醇的生成,与此同时,高浓度胆固醇通过LXRα/RXR激活SREBP-1c上调多种参与脂肪酸合成的酶的转录,从而均衡的调整多种脂质水平的上升。
而在低浓度胆固醇的环境下,通过Insig-Srebp-Scap途径增加HMG-CoA 还原酶的生成,并使胆固醇的量维持在机体需求的水平上。
机体通过以上机制体现了维持脂质内稳态的平衡能力。
【关键词】Insig-Srebp-Scap途径;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胆固醇自反馈调节;HMG-CoA还原酶【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12-03LXRα在脂代谢中处于核心调控基因的位置,参与脂质的外流与合成的调节,其中,LXRα通过INSIG-SCAP-SREBP途径形成重要的维持细胞内脂质稳态合成和调控机制,它与胆固醇负反馈的调整HMG-CoA 还原酶形成复杂的脂质(胆固醇、甘油三酯)内稳态的平衡体系。
1 LXRα概述肝核受体(1iver X receptors,LXRs)在脂代谢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LXR家族包括2个亚型:LXRα和LXRβ,LXRα主要在与脂代谢有关的组织表达,如肝脏、小肠、肾脏、脾脏、脂肪组织、巨噬细胞等。
LXRα主要通过与类视黄醇X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s,RXRs)形成异源二聚体调控靶基因的转录。
LXR/RXR异源二聚体与转录共激活因子结合,然后与靶基因上特异的DNA元件(1iver X receptor responsive element,LXRE)重复序列结合。
脂质代谢和纤溶系统的分子调控机制

脂质代谢和纤溶系统的分子调控机制脂质代谢和纤溶系统是人体重要的代谢过程,其调控机制涉及到各种分子的参与。
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脂质代谢和纤溶系统是平衡的,而在某些疾病状态下,这种平衡会被打破,导致代谢失调和病理变化。
因此,对这种平衡调控机制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而且有助于开发相应的治疗策略。
一、脂质代谢的分子调控机制人体内的脂质主要有三种类型:甘油三酯、胆固醇和磷脂。
这些脂质在人体内的数量和分布是由一系列分子参与的,这些分子主要包括脂蛋白、酯酶、转运蛋白和受体等。
1.脂蛋白脂蛋白是一种含脂质的载体蛋白,其主要作用是将脂质从一个地方转运到另一个地方。
人体内的脂蛋白主要有四种类型:乳糜微粒、VLDL、LDL和HDL。
其中,乳糜微粒和VLDL主要携带甘油三酯,而LDL和HDL主要携带胆固醇。
2.酯酶酯酶主要负责催化脂蛋白中甘油三酯的水解,从而将其转化为游离脂肪酸。
这些游离脂肪酸可以被肌肉和脂肪组织利用,从而维持人体内的能量平衡。
3.转运蛋白转运蛋白主要负责将脂质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或从细胞外转运到细胞内。
这些转运蛋白包括LDL受体、VLDL受体、LDL相关蛋白等。
4.受体受体主要负责在血液中识别和吸收LDL和HDL等脂蛋白,其中LDL受体可以识别和吸收LDL,而HDL受体可以识别和吸收HDL。
上述分子之间的协作作用,形成了人体内复杂的脂质代谢系统。
当这些分子的功能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脂质代谢失调,进而引起一系列代谢性疾病,例如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
二、纤溶系统的分子调控机制人体内的纤溶系统主要由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纤维蛋白溶解酶、抑制剂和受体等分子组成。
这些分子协同发挥作用,从而维持人体内的血液凝固平衡。
1.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是一种蛋白酶,其主要作用是将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溶解酶。
纤维蛋白溶解酶在血液中负责溶解血栓,从而维持血液的流动性。
血脂代谢及调节_2022年学习资料

2、血脂失衡-想一想:-哪些因素会引发血脂含量失衡?-遗传因素、膳食因素、疾病、-体重、体力活动、药物、龄和性别、饮酒、精神压力
3、血脂代谢异常会引发的疾病-①高脂血症-什么是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有哪些种类?-高脂血症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屯性-如何预防高脂血症?
①高脂血症->危害:-Normal artery-Artery narrowed-by atheroscl rosis-Blood flow-Plaque-防治原则:控制饮食、适当运动、服用降脂药
例3.下列为甲、乙、丙、丁4人的血脂检-验报告单。由此可以判断C-A.甲属于单纯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没有发展 -高胆固醇血症的危险-B.乙不患高血脂症,但需服降总胆固醇药,以-防胆固醇含量继续升高-C.丙患单纯性高胆 醇血症,这与HDL和LDL的-异常均有一定关系-D.丁患高血脂症,需要服用降HDL的药物,以-有效降低甘油 酯含量
血脂代谢及其调节血脂代谢及调节
、构成身体的脂质-基本结构-亲水性主要生理功能-脂肪-H2C-疏水-储能、维持体-H●--R2-温恒定、3-磷脂-头部亲-构成生物膜的-个8-9-4--水尾部-主要成分-胆固醇-亲水部-动物细胞膜的重要-分和疏 成分、合成部分激-水部分-素和维生素的原料
二、什么是血脂?-血脂的存在形式一脂蛋白-血液中的脂质称为血脂,-1、指自的基本结控醇、甘油-三酯、磷脂和 离脂肪酸。-2、脂蛋白的种类
2、脂蛋白的种类-乳糜微粒(直径0-200nm-VL.DL.直径28-70nm-TDT直径20→25m-H L.直径8-11nm
2、脂蛋白的种类:-密度颗粒-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
依据结构决定功-能的思想,你能否猜-测出脂蛋白具有怎样-的功能吗?-运输脂类物质,与血-脂的代谢关系密切
LXRα参与Insig―Srebp―Scap途径调节脂质代谢的机制-精选文档

LXRα参与Insig―Srebp―Scap途径调节脂质代谢的机制-精选文档LXRα参与Insig―Srebp―Scap途径调节脂质代谢的机制LXRα在脂代谢中处于核心调控基因的位置,参与脂质的外流与合成的调节,其中,LXRα通过INSIG-SCAP-SREBP途径形成重要的维持细胞内脂质稳态合成和调控机制,它与胆固醇负反馈的调整HMG-CoA 还原酶形成复杂的脂质(胆固醇、甘油三酯)内稳态的平衡体系。
1 LXRα概述肝核受体(1iver X receptors,LXRs)在脂代谢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LXR家族包括2个亚型:LXRα和LXRβ,LXRα主要在与脂代谢有关的组织表达,如肝脏、小肠、肾脏、脾脏、脂肪组织、巨噬细胞等。
LXRα主要通过与类视黄醇X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s,RXRs)形成异源二聚体调控靶基因的转录。
LXR/RXR异源二聚体与转录共激活因子结合,然后与靶基因上特异的DNA元件(1iver X receptor responsive element,LXRE)重复序列结合。
LXR/RXR与配体结合可以改变LXR/RXR 异源二聚体的结构,导致辅阻遏物(corepressor)的去除,同时促进辅活化子(coactivator)与之相互作用,从而调节靶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1]。
2 Insig-Srebp-Scap途径概述2.1Insig的概述:哺乳动物的Insigs(insulin-inducedgenes,Insigs,一种蛋白质内质网膜固有蛋白)包括两个异构体,Insig-1和Insig-2。
人的Insig-1由27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Insig-2包含225个氨基酸残基,缺少Insig-1氨基末端的50个氨基酸残基,这种结构的差别在不同种属间是高度保守的。
两种分子都是通过6个跨膜螺旋结构镶嵌到内质网膜上的。
他们编码的蛋白有59%的同源性。
分别位于Insig-1和Insig-2第205和149位点的天冬氨酸残基对于Insig同SCAP和β-羟基-β-甲基戊二酸单酰CoA(HMG-CoA还原酶)的作用是必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XRs在脂质代谢中的调节机制
肝核受体(LXRs)是一种配体激活型转录因子,在脂代谢中是核心调控基因,作为氧化固醇激活的核受体,参与调节脂类代谢的多种基因的表达和促进胆固醇的外流,并通过抑制动脉壁许多炎症介质的产生,从而阻碍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
1 LXRs概述
LXR在胆固醇的代谢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胆固醇是机体内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其代谢失衡会造成诸如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严重疾病。
因此,胆固醇的代谢平衡受到多种因素的精密调节。
胆固醇负荷也能诱导出LXR的靶基因,但是无论是胆固醇酯还是游离胆固醇都不是LXR 的配体,而必须转化为氧化型胆固醇才能发挥对LXR转录活性。
非甾体类肝核受体(LXR)就是其重要调节因素之一。
LXR是一种氧化固醇激活的核受体,也是多种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感受器。
LXR与靶基因上游的LXR应答元件(LXRE)结合,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
1.1核受体结构和功能概述核受体是编码转录因子的一个超基因家族,包括48个成员,分为甾体类和非甾体类。
前者有12种,包括雌激素和雄激素受体,以同源二聚体的形式与靶基因结合发挥作用。
后者有36种,包括肝x受体(LXR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等,主要通过与类视黄醇X受体(RXRs)形成异源二聚体调控靶基因的转录。
核受体典型的核受体分子结构由A/B、C、D、E和F(从N末端到C末端)等5个区域组成:N末端结构域(A/B结构域)为转录激活区,包含至少一种本身有活性的配体非依赖性的激活功能区(AF-1),是整个蛋白可变
性最高的部分,其长度从50个到500个氨基酸不等;C结构域为DNA结合区(DBD区),是最保守的区域,DBD区包含二个高度保守的锌指结构,锌指Ⅰ和锌指Ⅱ,锌指Ⅰ柄部三个不连续的氨基酸(p盒)决定了受体作用的特异性;D结构域是铰链区,起连接DBD区和配体结合区(LBD区)的作用;核定位信号NLS位于C和D之间;E结构域,即配体结合区(LBD 区),是最大的结构域,其保守性仅次于DBD区,其保守性可充分保证选择型配体的识别,E区也包含配体依赖型的转录激活域AF-2[1]。
DBD和靶基因启动子上的激素反应元件(HRE)结合后发挥核受体对靶基因的转录调节作用。
HRE通常由6个单核苷酸二次重复序列组成,中间由1~6个数目不等的单核苷酸间隔,有3种重复形式,分别为直接重复形式(DR)、内翻重复形式(IR)和外翻重复形式(ER)[2]。
经典类甾体核受体的反应元件序列为ACAACA,而雌激素和非甾体类核受体反应元件序列为AGGTCA。
当配体和LBD结合后核受体结构发生改变,激活蛋白取代抑制蛋白,核受体发挥转录调节作用。
1.2 LXR亚家族及其表达组织 LXR亚家族包括2个亚型:LXRα(NR1H3)和LXRβ(NR1H2),二者在DNA结合域和配体结合域大约有77%的氨基酸同源[3]。
LXRα主要在与脂代谢有关的组织表达,如肝脏、小肠、肾脏、脾脏、脂肪组织、巨噬细胞等。
LXRα有LXRα1、LXRα2、LX Rα3三种异构体,LXRα2比LXRα1少氨基端的45个氨基酸,表现出对LXRα1转录活性的抑制,LXRα3则是缺失50个氨基酸的配体结合结构域。
LXRα2、LXRα3的表达水平均很低,LXRα2主要在睾丸中表达水平比较高。
LXRβ则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可能与细胞的增殖,炎症细胞的致炎效应等有
关[4]。
1.3 LXR的激活配体 LXR的配体有9-顺式维甲酸,天然的氧化胆固醇如20-羟化胆固醇、22-羟化胆固醇、24-羟化胆固醇、24、25-环氧胆固醇和27-羟化胆固醇,及人工合成配体,如T0901317、GW3965等[5]。
1.4 LXR/RXR转录激活靶基因的机制 LXR/RXR异源二聚体与转录共激活因子结合,然后与靶基因上特异的DNA元件(LXRE)结合,比如,与DR4重复序列(包括两个重复序列AGGTCA,被4个核苷酸所分离)结合,从而调节靶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3]。
RXR有三种亚型:RXRα、RXRβ和RXRγ。
与LXR/RXR密切相关的转录共激活因子是CBP/p300。
CBP和p300具有非常相似的氨基酸序列和类似的功能,因此通称为CBP/p300。
CBP/p300是甾体类激素转录激活的关键调控因子,由2400个氨基酸组成,位于细胞核内呈限量表达,通过利用其分子中的特定结构域与多种转录因子结合形成高分子量"增强子"促进靶基因表达,或通过乙酰化组蛋白和其他蛋白而发挥调节转录作用。
LXR/RXR与配体结合可以改变LXR/RXR异源二聚体的结构,导致辅阻遏物的去除,同时促进辅活化子与之相互作用,最终促进基因的转录。
LXRα2对LXRα1转录活性有抑制作用,LXRα2/RXR 结合到LXRE后则是抑制LXRα1/RXR的转录活性,LXRα3/RXR因为无配体结合结构域,不能结合配体,不具有转录活性。
1.5 LXR调控与胆固醇代谢有关的靶基因许多涉及代谢平衡、炎症的基因均受LXRs的调节。
目前已知的与胆固醇代谢有关的LXR靶基因主要有: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细胞内胆固醇流出调节蛋白(CERP)、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lc)[6]。
2 LXRs与脂代谢
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在胆固醇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而高胆固醇血症可导致引起AS。
LXRs可被胆固醇的氧化衍生物激活,表明其在胆固醇代谢平衡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LXRs作为体内胆固醇的感应器,通过调节参与体内胆固醇分解、储存、吸收及逆向转运等过程中关键基因的表达,维持体内胆固醇代谢的平衡。
2.6 LXRs通过促进PLTP和CETP的表达影响HDL和VLDL、LDL的代谢 LxRs还可诱导胆固醇酯转运蛋白表达,包括磷脂转运蛋白(PLTP)和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
PLTP是HDL代谢的关键酶,能将HDL颗粒重构为体积较大的α-HDL和体积较小前β-HDL,降低血浆HDL水平。
前β-HDL是外周组织流出的胆固醇主要受体,可促进脂蛋白间磷脂的转运,并增加胆固醇的转移。
PLTP还能调节肝脏分泌VLDL,LXRs激动剂治疗后血浆VLDL和TG水平升高,而充满TG的VLDL则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CETP可以促进CE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HDL转运至促AS形成的含ApoB的脂蛋白中,如VLDL、VLDL残粒、IDL和LDL,CETP 也在肝脏中介导IDL和LDL的胆固醇酯(CE)的清除[12]。
同时,CETP也促进CE转运至巨噬细胞形成泡沫细胞。
CETP缺失会导致HDL水平升高伴LDL水平降低。
激活LXRs可促进CETP的生成也可导致增加小鼠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
3 LXRs与炎症
巨噬细胞在动脉壁转变为泡沫细胞是AS病变的启动机制之一。
巨噬细胞内LXRs的活化,可启动多种涉及细胞内介导胆固醇外流的基因,同时也影响血管壁内多种细胞的各种炎症基因的表达,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效
应使LXRs发挥其抗AS作用。
LXR激动剂可抑制细菌、脂多糖(LPS)、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刺激所产生的炎症因子多种炎性介质,如C反应蛋白(CRP)、环氧化酶-2(COX-2)、IL-1、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髓过氧化物酶(MPO)、细胞因子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CP-3
和MCP-9、前列腺素E2(PGE2)等。
同时,LXRs可以通过阻碍NF-κB信号转导通路来调节某些炎性介质的表达。
程军等报道[13,14]LXR激动剂组TO901317使ApoE-/-小鼠动脉壁CRP、MMP-9、TF和CD40L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减轻血管壁的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
MPO是氧化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生成,实验显示,人巨噬细胞和转染MPO 的小鼠巨噬细胞在加入TO901317后,MPO的mRNA水平表达受到抑制。
程军认为[13],TF基因的5'上游调控区中存在NF-kB的结合位点,血管内皮细胞及单核细胞的TF基因表达受NF-kB信号通路的启动和调控。
实验证明,LXR激动剂可以抑制炎症因子刺激的单核/巨噬细胞NF-kB信号通路的激活。
总之,关于LXRs抑制炎症基因表达的机制和理论研究的还不够。
这些受到抑制的炎症基因启动子区域近端没有发现LXRE,说明LXR激动剂可能是通过间接机制抑制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LXR一方面通过激活ABCA1、ApoE、CYP7A1和ABCG5/ABCG8的表达促进胆固醇的逆向转运、胆汁酸的合成等加强胆固醇的流出,另一方面通过SREBP途径和促进PLTP、CETP的表达调节胆固醇的合成以及HDL 和VLDL、LDL的代谢对胆固醇进行反馈调节。
LXR主要功能在于调控胆固醇流出,与胆固醇的内稳态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LXR还有抑制炎症的效
果,故而,LXR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深入研究LXR对脂质的内稳态作用为防止AS有积极的意义。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2、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
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3、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
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