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工时及讲义成本计算
标准工时培训讲义

标准工时培训讲义标准工时培训讲义一、概述标准工时是一种衡量工作时效的方法,通过设定合理的工作时间来评估员工的工作效率。
标准工时的引入可以帮助企业全面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生产流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本次培训将重点介绍标准工时的概念、原理和实施步骤,帮助员工掌握标准工时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巧。
二、标准工时的定义和意义1. 标准工时的定义:标准工时是指在不超过正常工作强度和保证生产质量的前提下,按照合理的工作方法和工作速度,完成一个标准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2. 标准工时的意义:- 评估员工的工作效率,帮助企业确定合理的工作时间;- 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增强生产线的稳定性,减少资源浪费;- 为企业的奖惩制度提供依据;- 为企业提供参考,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
三、标准工时的计算方法1. 标准工时计算公式:标准工时 = 标准工作量 / 标准工作效率其中,标准工作量指的是完成一个标准工作任务所需的工作量;标准工作效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量的能力。
2. 标准工作量的确定:- 调研比较法:通过调研其他企业类似工作任务所需的时间,综合考虑因素,确定标准工作量。
- 样本分析法:选择一部分典型样本进行时间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标准工作量。
- 经验估算法:根据过往的经验和实际情况,估算出标准工作量。
3. 标准工作效率的确定:- 工作速度法:根据实际工作任务完成的时间和标准工作量,计算出工作速度。
- 经验估算法:根据过往的经验和实际情况,估算出标准工作效率。
四、标准工时的实施步骤1. 了解企业现状:- 收集和整理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 分析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特点和工作流程。
2. 设定标准工作任务:- 综合考虑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确定标准工作任务; - 区分常见和特殊工作任务,分别制定标准工作任务。
3. 观察和记录时间数据:- 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时间观察和记录,统计得出样本的平均工作时间;- 根据样本数据进行推算,确定标准工作量。
标准工时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标准工时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宝子们,今天咱们来唠唠标准工时这个概念哈。
标准工时呢,简单来说,就是在正常的操作条件下,一个受过训练的熟练工人,用规定的作业方法和设备,以正常的速度完成一项特定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就好比你平时走路有个正常速度,那完成一段路就有个大概的时间,这个在工作里就是标准工时啦。
那它咋计算呢?这里面学问可不少呢。
一般来说哈,标准工时是由正常时间和宽放时间组成的。
正常时间就是工人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纯干活儿的时间。
比如说工人做一个小零件,从拿起材料,到加工完成,这个过程所花的时间就是正常时间的一部分。
这个正常时间的计算呢,可以通过直接观测法。
就是你拿个小本本,在旁边看着工人干活儿,把他每个操作步骤的时间都记下来,然后加起来。
这就像是你看小伙伴搭积木,从拿起第一块积木开始计时,到搭成一个小房子结束,记录下总共花的时间一样。
宽放时间就比较有趣啦。
这是考虑到工人在工作过程中,不可能一直像个机器人一样不停地工作的。
人得休息呀,可能会有疲劳的时候,或者偶尔被打断一下,像上个厕所,喝口水啥的。
宽放时间就是给这些情况预留的时间。
宽放时间通常是按照正常时间的一定比例来计算的。
比如说,根据经验或者统计数据,这个比例可能是10%或者15%之类的。
举个例子哈,如果一个工人做一件东西的正常时间是1个小时,宽放比例是10%,那标准工时就是1个小时加上1个小时的10%,也就是1小时6分钟。
这样算出来的标准工时就比较合理啦,既考虑了工人实际干活儿的时间,也考虑到了工人的休息和其他必要的停顿。
标准工时在企业里可重要啦。
它可以帮助企业安排生产计划,知道大概多久能生产出多少产品。
还能用来计算工人的工资呢,如果是按工时计算工资的话,这个标准工时就是个重要的依据啦。
宝子们,现在是不是对标准工时有点感觉了呢?。
标准工时怎么算

标准工时怎么算标准工时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完成一定数量的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通常情况下,标准工时是由企业根据工作量、工作强度、工作方法等因素确定的。
那么,标准工时到底怎么算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首先,确定工作内容和工作量。
在计算标准工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工作量。
工作内容包括工作的具体步骤、所需的技能和工作条件等,工作量则是指完成这些工作所需要的数量和时间。
其次,分析工作强度和工作方法。
工作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的数量或质量,工作方法则是指完成工作所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技术。
在确定标准工时时,需要对工作强度和工作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便合理地安排工作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
然后,进行工时测定和工时分析。
工时测定是指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对完成工作所需的时间进行测量和记录。
而工时分析则是对测定的工时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工作中存在的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低效率的环节,从而提出改进措施。
接着,制定标准工时。
在进行了以上的分析和评估之后,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标准工时。
这个标准工时可以作为企业日常管理和生产计划的依据,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
最后,监控和调整标准工时。
一旦确定了标准工时,企业需要对其进行监控和调整。
通过实际生产情况的反馈和数据的分析,及时发现工时偏差和问题,对标准工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以保证其准确性和实用性。
总之,标准工时的计算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工作内容、工作强度、工作方法等多个因素。
只有合理地计算和制定标准工时,企业才能更好地管理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标准工时的计算方法。
精益管理之标准工时

3.0 标准工时的运用 3.1.1 生产效率的计算公式 1 效率=产出/投入; 2 生产效率=产出工时/直接出勤工时 3 工作效率=产出工时/总出勤工时 4 产出工时=产出数量*标准工时/PCS 5 直接出勤工时=直接作业人员的投入工时; 6 总出勤工时=(直接+间接)人员的投入工时;
3.1.2 生产效率的计算案例
标准工时的结构图
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
标准工时 = [平均实操工时 *(1+评比系数) ] + (正常时间*宽放系数)
评比系数需要根据测量对象每次确认、宽放系数在 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只需确认一次.
关键词:评比系数、宽放系数
为什么要进行评比?
所谓“评比”:就是时间研究人员将所观测到 的操作者的操作速度与自己所认为的理想速度 (正常速度)作比较。
2.6 标准工时审核与发行的四个步骤
2.6.1 标准工时测试记录表(IE制作\班组长会签); 2.6.2 工序别标准工时总表(IE课长\制造课长会签); 2.6.3 产品别标准工时总表(工程经理\生产经理会签); 2.6.4 《产品别标准工时总表》经文控统一发行;
目录
什么是标准工时 如何测定标准工时 标准工时的应用
产出工时=? 需求工时=? 需求人数=?
产出工时=1000*20/60=333.33
需求工时=333.3/60%=555.55
需求人数=55.55/2*10=27.53 ≈28人
3.4 设备需求的计算依据
1 设备产出工时=产出数量*设备加工周期时间/PCS; 2 需求工时=设备产出工时/设备稼动率; 3 需求设备=需求工时/出货期限*工作时间; 4 出货期限:24小时之后(1天之后); 5 工作时间:22小时/每天; 6 设备稼动率现状:70%;
标准工时计算

标准工时计算在工业生产中,标准工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
标准工时的计算对于企业的生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标准工时的计算方法。
首先,标准工时是指在一定的标准条件下,完成一定数量产品所需的标准时间。
而标准条件包括标准工序、标准工艺、标准设备、标准工具、标准工人等。
在实际生产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标准工时进行计算,以便更好地指导生产管理。
标准工时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两种,直接法和间接法。
直接法是指根据产品的工序和工艺,以及工人的操作水平和工作能力,通过时间测定和工时分析,计算出产品的标准工时。
而间接法是指根据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时间浪费进行分析,来确定产品的标准工时。
在进行标准工时计算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工序和工艺,不同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工序和工艺要求,这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生产时间。
因此,在计算标准工时时,需要对产品的工序和工艺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
2. 工人的操作水平和工作能力,工人的操作水平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计算标准工时时,需要根据工人的实际操作情况,合理评估其工作能力,从而确定标准工时。
3. 设备和工具,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和工具也会对产品的生产时间产生影响。
因此,在计算标准工时时,需要考虑到设备和工具的效率和稳定性,以及其对生产时间的影响。
4. 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也是确定标准工时的重要因素。
在计算标准工时时,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以便更准确地确定产品的标准工时。
综上所述,标准工时的计算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分析,才能准确地确定产品的标准工时,从而更好地指导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工时与成本计算方式

工時與成本計算方式一、工時計算方式1.1 何謂工時?工時是衡量工作量的基本单位,通常以一个小時為單位。
在製造業中,每道工序或每個工作崗位所需的工時數往往直接影響生產效率和成本。
1.1 何謂工時?工時是衡量工作量的基本单位,通常以一个小時為單位。
在製造業中,每道工序或每個工作崗位所需的工時數往往直接影響生產效率和成本。
工時可以反映員工的工作效率以及生產線的生產效率,因此對於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企業可以通过對工時的精確計算和分析,更好地控制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管理水準。
1.2 如何計算工時?工時計算主要涉及两个关键因素:工作时长和人员配置。
工時數量=工作时长/单人时长,其中单人时长是指每個工作崗位所需的平均小時數。
工时计算主要涉及两个关键因素:工作时长和人员配置。
工时数量=工作时长/单人时长,其中单人时长是指每个工作岗位所需的平均小时数。
要计算工时数量,首先需要确定工作时长。
工作时长是指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时间长度。
不同任务的工作时长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进行工时计算时需要根据具体任务来确定工作时长。
工作时长可以是基于实际工作时间的记录,也可以是根据历史数据和经验估算得出的。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单人时长,即每个工作岗位所需的平均小时数。
单人时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工作岗位的性质、员工的技能水平、工作流程的效率等。
因此,不同岗位之间的单人时长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为了准确计算工时数量,需要根据具体岗位来确定单人时长。
在实际应用中,工时计算还需要考虑人员配置的情况。
不同岗位需要的工时量可能不同,而每个员工的实际工作时间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加班、休息时间等。
因此,在进行工时计算时需要综合考虑人员配置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分配。
总之,工时计算需要结合具体任务和工作岗位来确定工作时长和单人时长,同时还需要考虑人员配置等因素。
通过准确的工时计算,可以更好地管理工作时间和人力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工时成本计算公式

工时成本计算公式工时成本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常常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它对于成本核算、生产效率评估以及产品定价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到底啥是工时成本呢?简单来说,就是完成一项工作所花费的人力成本。
咱先来说说工时成本的基本构成。
这主要包括员工的工资、福利、社保等直接成本,还有一些间接成本,像培训费用、办公设施的分摊费用等。
比如说,小王在一家工厂上班,每个月工资 5000 元,公司给他交的社保大概 1000 元,此外还有一些节日福利啥的,平均每个月500 元。
那小王的直接成本就是 5000 + 1000 + 500 = 6500 元。
接下来聊聊工时成本的计算公式。
一般来说,工时成本 = 直接人工成本 + 间接人工成本。
直接人工成本好理解,就是员工实际拿到手的工资加上企业为员工支付的社保、福利等费用。
间接人工成本就稍微复杂点,比如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设施的折旧费用按照一定比例分摊到每个工时上。
给您举个例子哈。
假设一家工厂有 100 名工人,上个月总的直接人工成本是 50 万元,间接人工成本是 10 万元,上个月总的工时是 10000 小时。
那每小时的工时成本就是(50 万 + 10 万)÷ 10000 = 60 元/小时。
在实际计算中,还得考虑一些特殊情况。
比如说,加班工时的成本计算。
一般加班工资会比正常工资高,所以得单独算。
再比如,不同工种的工资水平不一样,计算时也得区分开来。
我之前在一家小公司工作的时候,就遇到过工时成本计算不准确的问题。
当时公司接了一个大订单,为了赶工期,大家都加班加点地干活。
结果到最后结算成本的时候,发现亏了不少钱。
仔细一查,原来是工时成本算错了。
原本以为加班能多赚点,结果因为没算清楚,反而亏了。
这可给老板上了深刻的一课,从那以后,对工时成本的计算重视得不得了。
还有啊,工时成本的计算不仅仅是个数字游戏,它对企业的决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说,如果发现某个产品的工时成本太高,企业可能就得考虑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或者干脆放弃这个产品。
标准工时及成本计算讲解

3.3 、平衡生產線的改善原則及方法
*作业改善的基本原则
1)排除不必要的动作
2)合并微小的动作
3)简化复杂的动作
4)重组动作或工序
*改善方法:
1)对于耗时较长的工序 :可考虑利用工具或机械缩短作业时间, 或分割转一部分动作至耗时较短的工序,实在不能分割时 可增加作业人数,改善作业技巧。
2)对于耗时较短的工序 :分割填充到其他耗时短的工序,取消 本工序,或从耗时长的工序移一部分作业过来,或把几个 耗时短的工序合并在一起。
生产技术教育训练,降低产品品质成本费用。 ? 降低其它非生产性支出费用。 ? ……
用动作时间的标准值所求得。 4.WF 法:通过把身体分为七部分,以各部分的运动为中心,分析
到细小的单位,然后从 WF 动作时间标准表中查出相应 的时间,据此算出作业时间。 5.MTM 法:根据动作的形态把动作分解成动作要素,从而根据 MTM 时间表查出相应的时间标准。
二. 标准工时
2.1. 标准工时的定义
所谓标准工时:就是指在 正常条件 下,一位受过训练的合格工作者,以 规 定的作业方法和用具,完成一定的质和 量的工作所需的时间
2.2. 标准工时的构成与计算方法
一般而言,标准时间可以以下列公式表示:
标准工时=观测时间*评价系数*(1+宽放率)
说明:观测时间指的是实际多次测量得到的 时间值的平均,如果是小组流线作业即 为生产线达到平衡状态下所用时间最长 的工序(即瓶劲站)除以该站的人数;评价 系数指人数或机器台数;实际时间还须 考虑一定的宽放(如喝水、疲劳、等待、 整理材料等)。
*标准工时作用简单归纳为:
A. 用来决定最适当的作业方法 ( 对不同的作业方法 进行比较时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标准工时计算实例
2.4.标准工时的作用
标准工时在管理过程中作用巨大,是 生产管理的重要衡量尺度,它能带来极大 的便利,化繁为简,把不同的工作对象, 不同的作业人员,不同的工作条件统一起 来,以时间这样一个相同的度量单位来表 示,使得生产计划、设备规划、成本预算 及控制等工作简便易行,故标准工时要求 须公正、合理。
用动作时间的标准值所求得。 4.WF法:通过把身体分为七部分,以各部分的运动为中心,分析
到细小的单位,然后从WF动作时间标准表中查出相应 的时间,据此算出作业时间。 5.MTM法:根据动作的形态把动作分解成动作要素,从而根据 MTM时间表查出相应的时间标准。
二.标准工时
2.1.标准工时的定义
所谓标准工时:就是指在正常条件 下,一位受过训练的合格工作者,以规 定的作业方法和用具,完成一定的质和 量的工作所需的时间
3.3、平衡生產線的改善原則及方法
*作业改善的基本原则
1)排除不必要的动作
2)合并微小的动作
3)简化复杂的动作
4)重组动作或工序
*改善方法:
1)对于耗时较长的工序:可考虑利用工具或机械缩短作业时间, 或分割转一部分动作至耗时较短的工序,实在不能分割时 可增加作业人数,改善作业技巧。
2)对于耗时较短的工序:分割填充到其他耗时短的工序,取消 本工序,或从耗时长的工序移一部分作业过来,或把几个 耗时短的工序合并在一起。
精品
标准工时及成本计算
一.時間分析
所谓时间分析,就是针对时间及产 出做定量的分析,找出时间利用不 合理的地方,从而进行改善的方法, 是IE方法的一种基本方法。
1.1.时间分析的用途
1)作为改善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2)作为设定标准工时的重要依据。 3)作为制造系统规划和改善的依据。 4)作为评价作业者技能和工程管理水平 的依据。 5)作为成本分析的重要依据。
成成 本本
間
間
接
接
原
人
料
工
費
費
用
用
廣銷差其
告售旅他
費人費業
用員用務
薪
費
資
用
THANKS
3.4 平衡损失率的计算
• 生产平衡效率=各工序作业时间总和 (瓶 劲时间*总人数)
• 生产不平衡损失率=1-生产平衡效率
四、产品成本的计算
产品成本的构成
成本
管理成本
交通財
其 他 輔
通 費
訊 費
務 費
助
用
部
門
人
員
薪
資
制造成本
品質成本
銷售成本
直接成本
直
直
接
接
原
人
料
工
費
費
用
用
簡接成本
預監 內外 防定 部部 成成 失失 本本 敗敗
*标准工时作用简单归纳为:
A.用来决定最适当的作业方法(对不同的作业方法 进行比较时)。
B.以小组作业而言,可使作业者的工作时间保持 平衡,作业效率得到提升。
C.决定每名作业者负责的机械台数。 D.为生产计划建立基本数据。 E.为标准成本建立基本数据。 F.决定外协单价的基础数值。 G.建立衡量生产力,作业效率的基础数据。 H.作为作业途程计划的基础数据。 I.分析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 J.为人员安排的重要依据。 K.决定劳务管理费的基本数值。Βιβλιοθήκη 2.5.标准时间设定的注意事项
(1)必须设定一个值得依赖的标准时间 如果标准工时设定太严格,以致实际作业时间总是不能达 到标准的话,那会导致生产计划延误,交期无法确保,成 本超出预期等严重后果。此外,太松的标准时间无法提供 正确的尺度,且会掩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使竞争力、生 产效率下降。
(2)设定标准时间的人一定要具备作业分析,时间观测,评价法, 宽放率设置等专业技术。
3.2、平衡生產線的意義
通過平衡生產線可以達到以下几個目的:
• 提高作業員及設備工裝的工作效率; • 減少單件產品的工時消耗,降低成本(等同於提高 人均產量); • 減少工序的在制品,真正實現“一個流”; •在平衡的生產線基礎上實現單元生產,提高生產應 變能力,對應市場變化,實現柔性生產系統; •通過平衡生產線可以綜合應用到程序分析、動作分 析、搬動分析、時間分析等全部IE手法,提高全員 綜合素質。
(3)设定标准时间以前必须使作业标准化。 (4)一旦作业方法,作业条件改变时,就要重新设定标准工时。
三.生產平衡— Line
balancing
3.1、Line balancing 之定義
Line balancing 即是对生产的全部工序进行平 均化,调整作业负荷,当工序之间的作业时间差距 很小,生产中等待的时间很少,这时生产效率最高, 我们称之为生产线平衡
1.2.时间分析的体系
时间分析一般分为直接观测法和间接观测法两大类,根据分 析对象的作业种类、性质及分析的目的,又可以分出许多方法。 1.马表法:用马表直接进行作业时间观测的方法。 2.摄影法:利用摄影机把作业过程录制下来,再到环境较好的地
方进行播放,把根据记录的时间进行分析。 3.既定时间标准法(PTS法):将分析对象分成基本动作要素,再使
2.2.标准工时的构成与计算方法
一般而言,标准时间可以以下列公式表示:
标准工时=观测时间*评价系数*(1+宽放率)
说明:观测时间指的是实际多次测量得到的 时间值的平均,如果是小组流线作业即 为生产线达到平衡状态下所用时间最长 的工序(即瓶劲站)除以该站的人数;评价 系数指人数或机器台数;实际时间还须 考虑一定的宽放(如喝水、疲劳、等待、 整理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