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实践
工业遗产开发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

工业遗产开发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推荐本文□张京成曾凡颖刘利永刘光字按照世界遗产的分类,遗产资源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几大类,并未划分工业遗产的独立门类,仅有少部分具有突出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纳入到了文化遗产的范畴。
然而欧洲以及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早在100多年前就开始了对工业遗产开发再利用的实践,并且总结摸索出了一套相当成熟完备的模式。
我国近年来虽然也开始注重了对工业遗产的开发与利用,但由于保护开发意识淡薄,开发利用模式单一,再加上缺少政府相关部门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从而导致了我国目前对工业遗产的认定和开发再利用的一系列问题。
深入探讨国外成功的工业遗产开发模式、条件和策略,对于我国工业遗产的开发再利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外开发再利用工业遗产的模式国外对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实践较早,并已总结出一套成熟有效的模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主题博物馆模式。
这种模式是把工业遗产中文物和建筑群集中的区域建成现场博物馆的形式,来展示一些工艺生产过程,从中活化工业区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同时,激发社区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另外,还可以作为艺术创作基地,开展一些艺术作品展览活动。
在原址上修建博物馆,比在传统博物馆中展出旧有物品更方便、也更生动,通过保留原有的工作条件和地域背景,让参观者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时空倒流的真实感。
利用这种模式开发再利用的工业遗产有:英国的艾思布里奇峡博物馆、德国萨尔州的弗尔克林根炼铁厂等等。
工业博物馆模式对工业遗产的要求较高,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其原貌。
通常工业遗产的占地面积非常可观,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稀缺且昂贵,要将处于大城市中心地带或城市内的工业遗产改造为博物馆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所以,应该将工业博物馆的考虑范围定在城郊及两个大城市之间的交通枢纽处。
二是公共休憩空间模式。
这种开发模式是把原有的工业遗产的遗址改造成景观公园,为群众提供具有独特工业景观的户外活动场所。
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国际案例比较研究

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国际案例比较研究建筑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变迁。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冲击,许多建筑遗产面临着被破坏、遗忘甚至拆除的风险。
因此,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选取几个国际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成功经验和挑战。
一、德累斯顿军事历史博物馆德累斯顿军事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始建于1876年。
然而,在二战期间,该博物馆遭受了严重破坏。
战后,政府决定关闭该博物馆,直到2011年才重新开放。
在重新开放的过程中,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进行了大胆的设计改造,打破了原建筑的对称性,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这个案例表明,对于历经沧桑的建筑遗产,通过合理的改造设计,可以使其重新焕发出文化和历史价值。
二、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是一座具有新罗马式风格的建筑,后来被改造成装饰艺术风格。
2002年,德国丹尼尔·利伯斯金建筑事务所赢得了该博物馆的修复与扩建项目。
这个案例展示了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一种成功模式,即通过专业的建筑设计和修复技术,使古老建筑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现代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SOHO区改造SOHO区改造是一个典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案例。
SO HO区原本是纽约市的一个废弃工业区,通过改造性利用,成功地将老厂房转变为商业、办公乃至居住用途。
这个案例表明,工业遗产具有极高的再利用价值,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将其转化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带来无限的商业和文化价值。
四、英国泰特艺术馆英国泰特艺术馆位于伦敦泰晤士河畔,其前身是一座火力发电厂。
为了与对面的圣保罗大教堂形成呼应,建筑师设计了一个与大教堂等高99米的巨大烟囱。
这个案例展示了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另一种成功模式,即通过保留建筑原有的特色和历史元素,将其转化为具有现代功能的文化空间,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
工业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与实践

工业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与实践I. 前言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重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工业文物得到了保护与利用。
而如何有效地保护与利用工业文物,成为了现今社会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背景下,本文将对工业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与实践进行探讨。
II. 工业文物保护的意义工业文物保存,是为了保存历史和文化遗产,是为了领略文化的多元性和历史的变迁,更是为了维护未来世界的可持续性。
1. 保存历史和文化遗产工业文物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保护工业文物,能够保存历史和文化遗产,保留历史中那些未被记录的时代印迹,凸显历史的重要性。
2. 领略文化的多元性和历史的变迁工业文物的保护,能够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年代之间文化的差异和历史的变迁,以及当时的工艺、文化和生活等。
3. 维护未来世界的可持续性随着工业文物逐渐离我们的生活而远去,越来越多的历史记忆逐渐被遗忘。
而工业文物的保护,能够让人们在未来依旧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III. 工业文物保护的方法工业文物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政策、规章制度等法律手段,确立工业文物保护的权利与义务,强化工业文物保护工作的管理,保证工业文物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2. 召集和培训专家组在工业文物保护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士来进行鉴定、修复、保护等多个方面的工作,因此需要召集和培训专家组,建立保护队伍。
3. 保护措施在对工业文物进行保护时,需要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包括清洁、除锈、防潮、避光等方面。
4. 加强保护手段建立和完善文物保护体系,建立监管机制,采取防火、防盗等手段,确保工业文物安全。
IV. 工业文物利用的方法工业文物的利用与保护一样,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工业文物的利用有多种方式,如:1. 旅游文化发展将工业文物中的旧厂、车间、弃矿、旧电站、码头等各种建筑物转换为观赏性和文化性的旅游景点,开展文化旅游,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
课题研究论文:工业遗产视野下的国外工业档案保护进展及其启示

124919 档案管理论文工业遗产视野下的国外工业档案保护进展及其启示一、引言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于2003年7月在俄国下塔吉尔召开的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大会上,通过了专用于保护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
确立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要理念与基本方法,提出理解、保持和共享具有特殊意义的工业文化遗产的最佳方法[1]。
随着工业遗产研究热度的持续增加,工业档案的保存与保护也成为国外档案领域新近出现的话题。
为什么要保存工业文献,保存哪些工业文献?为什么工业档案对于历史以及遗产学者非常重要?这些都是工业档案的抢救、保护与管理方面需要回答的几个问题。
国外开始在工业遗产视野下探讨工业档案的保存内容、编撰程序、储存方法以及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推动工业档案的记录与保护上取得了不少进展。
目前,我国在工业遗产研究领域尚处在起步阶段,专门针对工业档案的研究更加稀少。
因此,本文从工业遗产视角出发,主要对国外工业档案记录与保护的进展进行归纳与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我国的启示。
二、国外工业档案保护的起源与发展最早的工业档案保护探索出现在德国。
1905年,德国埃森的军火制造商克虏伯公司开始尝试采用科学方法保护其工业档案。
一年后,在德国商会的支持下,全世界首个“商业档案中心”在科隆成立,并且在1913年举行了首次商业档案代表会议。
同时,慕尼黑西门子公司和勒沃库森拜耳公司的工业档案也进行了整理收集。
从此之后,许多大公司开始采取措施保护其工业档案,一些中小企业以及经济实力较弱的公司开始将其工业档案保存到多特蒙德的档案共享中心,这里保存了300多家公司的档案,摆放到一起可以达到8公里。
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收集到了许多公司的档案,供教师和研究者进行分析。
1935年,公司档案委员会在英国成立,委员会由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管理员、历史学者和公司几个专门组织构成。
在德国,企业资金不足时,其档案会交由国家代为保管。
荷兰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概述

荷兰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概述
荷兰在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
荷兰政府认识到工业文化的重要性,并采取政策和措施来支持其保护和再利用。
荷兰出资大量资金来资助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并与私营部门合作,为这一目标提供资金和人力支持。
荷兰政府对工业文化遗产非常重视,将它们纳入建筑保护领域,并设置了“荷兰历史工业遗产项目”(HIPH)。
该项目致力于保存荷兰工业文化遗产,并通过改善设施、推广活动以及创造新的价值,以支持荷兰工业文化的再利用。
此外,荷兰政府还建立了工业遗产学习中心,该中心致力于收集、保护和分享关于工业遗产的信息。
荷兰政府制定的目标是,要通过丰富、可持续的活动,保护和再利用荷兰所有的工业遗产,从而在荷兰保护其未来的文物和历史记忆的同时,提升人们的文化水平和质量。
在此过程中,荷兰政府试图确保所有参与者(从政府机构、学校到个人)都能以可持续的方式,通过其所涉及到的活动为荷兰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做出贡献。
国内外早期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国内外早期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工业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工业生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促进了人类发展的进步。
然而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留下大量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这些工业遗产,各国都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实践。
一、国内早期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国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开始比较晚,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渐被重视,然而,其在这个领域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国内,早期的工业遗产主要有铁路、工厂、码头等,这些遗产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郑州的解放军475医院、上海的陆家嘴金融中心等。
以郑州的解放军475医院为例,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却体现了古典建筑的精髓,其中包括建筑美学、复合型建筑结构、注重细节等方面,被誉为工业遗产的经典作品。
中国的早期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保护、转制、开发和利用。
在保护方面,中国国家文物局已经将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到古迹保护范围之内,同时,中国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标准来规范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
在转制方面,中国政府已经明确了工业遗产的所有权和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工业遗产的转型。
在开发方面,中国一直秉承着以旅游为主的开发思路,将工业遗产与旅游融合在一起,变成了一种旅游资源,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利用方面,中国除了依靠旅游业的发展,还在利用工业遗产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
二、国际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国际上,各国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也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和实践。
其中,欧洲和北美洲是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先行者,他们的研究与实践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欧洲,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
目前,在欧洲,保护工业遗产的工作已经成为国家级的工程,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纪录和标准来规范工业遗产的保护。
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实践_陈博

32三江论坛2013.1[摘要][关键词]工业遗产是与工业发展密切相联的,极具风貌特色、文化底蕴和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资源。
发达国家从创新研究方法、建设组织机构和探索多样化功能开发和再利用模式等方面对工业遗产保护作出了积极努力。
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开展了工业遗产保护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整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足。
本文就此提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对策建议。
工业遗产保护国际经验再利用模式作者陈博,宁波市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经济师,硕士。
(浙江宁波315000)陈博一、引言二、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经验根据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拟定的《下塔吉尔宪章》中的定义,工业遗产(IndustrialHeritage),是指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TICCIH,2003)。
这些遗存通常包括建筑群与机器、车间、工场和工厂、矿山及处理或提炼遗址、货栈与仓库、能源生产输送与使用的遗址、交通及所有其基础,以及用于有关工业社会活动(诸如居住、宗教信仰或教育)的遗址。
工业遗产所反映的年代不仅仅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技术创造的遗物遗存。
根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于2006年统计录入的“1987~2005年‘UNESCO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工业遗产地’”文件来看,43项工业遗产的时间跨度为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20世纪。
因此,工业遗产应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以来技术活动所创造的遗存遗物。
长期以来,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一直被人们忽视,直至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国家进入了后工业时代,开始面临城市更新与城市保护的矛盾,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中尚存的大量工业遗产的去留问题。
随着各国工业考古组织的建立,工业遗产的研究保护工作开始有序开展。
1978年在瑞典成立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标志着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始取得全球共识。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较晚,但随着近年来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与城市产业结构转型,许多近现代工业建筑与设施在城市建设中开始面临作为工业遗产加以保护还是作为废弃物被拆除的两难选择。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经验及其借鉴_叶瀛舟

无论何种旅游资源的开发,都离不开良好的配套项目, 吃、住、行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良好的休闲条 件也能吸引更多当地市民做短时休闲,以凝聚人气。因此, 在工业旅游开发方面,建立近代行业博物馆群,利用有历 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建成博物馆,此外,改造或新建一批 旅馆、饭店、酒吧、购物中心等与旅游功能配套的商业设 施,满足娱乐休闲的需要。国外的例子,如维也纳煤气厂, 四个硕大储气罐分别改造成了 300 间的“总统套房”、5A 级 智能商务楼、大卖场、娱乐中心,成了当地的旅游名胜(图 2)。而杨浦煤气厂也拥有储气罐,其经验值得借鉴。
对工业遗产的改造再利用,欧美国家和国内都不乏成 功的范例,但相比较而言,对工业遗产的重视程度,国内 尚有较大差距。截至 2006 年 8 月底的统计,《世界遗产保 护公约》中有 43 项世界工业遗产,中国只有一处——都 江堰水利灌溉系统。从拥有工业遗产项目数与该国总遗产 项目数(中国共有 33 项世界遗产)的百分比看,中国排 在第 20 位。
这种模式的优点不仅在于有效利用社会资金达到对工 业遗产改造的目的,另外,由于是对整个区域的整盘出让, 使得建筑商站在区域的角度规划建筑,有利于保持区域的 整体风格,提高改造的成功机率。
4 上海市杨浦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未来 目前,上海市杨浦区滨江带工业区(图 1)正面临着
产业转换升级,区域改造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节点,
(1)发掘工业旅游资源——重在配套建设
图1 上海市杨浦区滨江带工业遗产
滨江带工业区内有 16 家大中型企业,只有杨树浦发电厂 机器设备尚在正常发电运转,其余大部分工厂已处于停产 或半停产状态,如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处于半生产状 态,上海第五毛纺织厂的大部分厂房、老建筑都已经出租。 如何实现这一滨水地带的改造重建,如何注入新的功能与 活力,通过上文对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理论 研究和实践的总结,借鉴其成功经验,杨浦区的滨江带工 业区可以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从功能定位、开发模式等 方面进行重点把握。 4.1 功能定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实践
摘要:对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建筑遗存的改造和再利用做出的探索和实践进行总结,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倡导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来促进产业建筑遗存的保护利用和发展。
欧美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在对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的重视与实践在全球范围引起了广泛关注。
关键词:工业建筑遗产利用
欧美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在对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的重视与实践在全球范围引起了广泛关注。
由英国最先发起地“工业考古远动”深入挖掘研究工业遗产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以旧建筑及其厂区景观环境的综合体为物质载体,以工业文明发展为文化精神载体,关注工业遗产开发模式在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发展的辩证回归。
一句话,我们以何种处理方式对待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类自已文明程度的高低。
1 时尚之源——纽约苏荷区
LOFT的内涵是高大而敞开的空间,具有流动性、开发性、透明性、艺术性等特征,在20世纪后期逐渐时髦,演化成为一种时尚的居住与艺术、生活方式,其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词汇的最初涵义。
LOFT 生活方式于20世纪40年代首次出现在美国纽约苏荷区。
苏荷区是指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岛西南端的三条街道,50年前,这里是一片颓废的
工厂区,大量厂房和仓库闲置。
此处曾因拟建造快速路而准备拆除,幸亏居于此地的艺术家极力呼吁,才使得这一社区的独具风格的铸铁建筑保存下来。
现在SOHO一词不仅代表了闻名于世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也演变成一种由最初租用这里的艺术家所引领的全新的职业模式——“Single Office Home Office”,即“独立办公、家庭办公”。
随着这种时髦的工作方式的快速传播,许多地产开发商专门推出发源于SOHO 的称之为LOFT的改造建筑。
所谓LOFT,其原意是指“存放东西的阁楼”。
但现在LOFT所指的是那些“由旧工厂或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少有内墙隔断的高挑开敞空间”。
由废弃厂房所改建的LOFT建筑以其开阔、坚固、易于分割、成本低廉等优点为现代人所推崇。
SOHO实现了老厂房由工业生产用途向商业、办公乃至居住用途的转变,SOHO 的改造模式是改造性利用模式的典型代表。
苏荷区改造启示:
苏荷区改造的实例说明,拆除一座城市里的旧建筑是很容易的事,而要将其中历经沧桑的旧建筑保存下来,融入现代化城市就难了。
精明的城市管理者终会发现工业遗产代表了城市所拥有的历史、人文和文化价值,是别的城市所无法拥有的财富,它将为这座城市带来无限的商机。
2 大象无形——英国泰特艺术馆
位于伦敦泰晤士河畔的泰特现代美术馆,已经和大英博物馆同样闻名于世。
其前身是由Scott设计并在1963年竣工的火力发电厂,正对面即是著名的圣保罗大教堂,为了与这个同样巨大的历史产生呼应,电厂的建筑师设计了一个与大教堂等高99米的巨大烟囱,与水平的功能空间形成了一个鲜明、干净的比例。
伦敦市为了迎接新千禧年的到来,完善和更新了一系列的公共设施,泰特艺术馆是其中一个重要项目,由英国政府委任著名的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改造而成,两人因此方案获得2001年普利克兹奖。
泰特,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行为艺术品,玻璃与原有砖墙的结合为古老的建筑形体注入新的活力。
走进它的大门,160米长和35米高大厅确实是气势动人,原来的车间架构般的大走廊两面传来著名的音乐行为艺术发出的声音,与大量参观者发出的各种声音混响,就仿佛进了一个喧闹的机械工厂的车间。
场馆表现出的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打破了事物的定势和格局,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可以用《道德经》中的“大象无形”来形容。
英国遗产保护的特点:
首先,英国人向来有珍视历史的传统,在历史遗产的保护上不遗余力,对国内的建筑从不轻易拆除,即便是像电厂这样位于市中心的废弃建筑也是如此。
作为世界上历史文物最多的国家之一及工业遗产保护的发源地,在这里随处可以看到几十年上百年历史的建筑。
其次,英国有许多信托及公益组织从事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投资,这样不仅使得资金不再成为难题,还使大众的智慧得以集聚。
另外,英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较为成熟和完整。
英国针对文化遗产建立了详尽系统的登录制度,确保将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遗产纳入保护体系之中,从根本上保证了遗产的完整性与原真性。
3 创意鲁尔,惊艳转型
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鲁尔区铁路及公路网有内河水上运输网均非常发达,19世纪中期开始发端,一直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
二战后,百年不衰的鲁尔工业区在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鲁尔区冗余的工业建筑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
1969年,鲁尔当地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改造方案使得这些工业建筑重获新生,现在这些方案被视为工业基地稠密区在城市建设和生态发展方面的一个重要模式。
第一个方案位于埃森市内的Zollverein XII煤石厂。
这个煤矿于1932年投产,整个煤矿构成了当地的标志性景观。
在30年代,它是技术革命和建筑创新的代表作。
这是包豪斯建筑学派(德国建筑流派之一)第一次将现代建筑应用到大型工矿企业上。
干净利落的造型,清楚
明了的布局,和谐妥帖的设计无不彰显着现代建筑形式服从功能的理念。
当它1986年关闭的时候,被列为历史遗迹,并于2001年成为世界遗产。
Zollverein XII被重新定位为文化休闲中心,它的修复和再利用给当地失业者提供再就业机会。
有历史价值的机器和设备被原封不动保存下来,在原厂房的遗址上建立博物馆。
另一个案例就是Duisburg-Nord生态公园。
80年来,这里一直是大型钢铁企业的所在地。
直到1985年,企业关闭了,人们围绕这块地皮何去何从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而大自然的重新眷顾使这片土地绿树成荫,城市设计师看到此情此景,顺其自然设计成了一个200公顷的公园,看上去难以相容的元素——工业建筑和绿色植物在Duisburg Nord公园里和谐相处着。
在公园里,花草树木的柔美和工业风景的硬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综上,鲁尔的复兴是在政府统筹管理下,通过社会、设计师、民众的共同努力,在基于绿地空间建构的前提下,流分挖掘区域潜在的文化、生态、景观及美学价值,激发了场地的活力,其成功经验对我国的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 结语
通过整理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建筑遗存的改造和再利用做出的探索和实践进行总结,并对比我国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面由自发向
自觉的转变,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我们应不断总结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改造模式和利用方式,最终确立以保护性改造再利用为主的保护模式,并倡导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来促进产业建筑遗存的保护利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