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计划的成就有哪些

合集下载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国西部重点脆弱生态区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一期项目完成验收以及二期滚动项目可行性论证顺利通过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于2004年2月13日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中国西部重点脆弱生态区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的验收会以及二期滚动项目论证会,会议通过了一期项目的验收和二期滚动研究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在我国西部脆弱生态区,随着人口增长、资源不合理的开发,生态系统退化与环境的恶化趋势仍在加剧,对西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在西部选择重点脆弱生态区,深入开展生态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与示范研究,对于我国西部生态保护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我国西部重点脆弱生态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该项目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三年攻关,将科研与示范密切结合,在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为示范区带来了明显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在国家科技部、甘肃省科技厅领导和组织下,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与示范”项目针对定西地区水土流失问题,进行了大量乡土和外来乔灌草物种的引种和栽培试验,通过小区实验,研究了不同物种配置的水土流失效应,并在坡面和流域尺度上进行了乔灌草空间配置。

针对定西地区的特点,优化和集成了一些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在水土流失防治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当地农民的增收和生活改善。

项目通过三年的实施,不仅顺利完成了预期的考核指标,滚动的二期项目又顺利通过了可行性论证。

根据生态项目的实施与时间有密切关系这一点,科技部二十一世纪项目管理中心要求,二期滚动项目将于三月中旬前完成实施方案论证。

二期滚动项目是一期项目的延续、深化和提高,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有必要对各生态类型区的治理技术、模式进一步完善与整合,实现优势技术的系统集成;有必要将科学规划与工程系统进一步结合,扩大示范效应,促进空间尺度转换,形成示范体系和综合技术体系;有必要对生态治理后的效益进行监测评估,建立标准化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有必要加强生态与经济耦合技术研究,将生态链与产业链有机整合,促进当地社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项目滚动,进一步加强技术的综合集成,开发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退化植被系统恢复、高效生态产业等关键配套技术和生态综合治理模式十分必要。

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

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
投 地 削减 了污 染 物排 放 总量 。
全 国 2 万 多 家 有 污 染 的 工 业 企 业 中 , 9 % 以 3 0

环 保 “ 五 ” 划 完 成 情 况 和 当前 环 九 计
上 的 企 业 实 觋 了 主 要 污 染 物 选 标 排 放 4 6个 考 核 的 环 境 保 护 重 点 城 市 中 , 5个 城 市 实 现 了 大 气 质 量 2 接 功 能 丹 区 达 标 , 6十 城 市 实 现 了 地 表 水 质 量 按 功 3
重 、生 态保 护 与生 态建 设井 举 的 方针 .加快 了生 态
环 境 保 护 和 建 设 步 伐 。 国 务 院 批 准 了 《 国 生 态 环 全 境 建 设 规 划 》、 《 国 自 然 保 护 区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全 19 9 6~2 1 ) 0 0 》和 《 国 生 态 环 境 保 护 纲 要 , 提 出 全 ,
环 境 问 题 ,促 进 经 济 、社 会 与 环 境 协 调 发 展 和 实 施
可 持 续 发 展 战 略 , “ 五 乃 至 到 2 1 是 十 0 0年 环 境 保 护 工 作 重 要 而 卫 艰 巨 的 任 务

小 玻璃 、 炼 油 、 火 电等 , 高 硫煤 宴行 限 产 , 小 小 对 有
境 形 势
f — 九 五 ” 阃 环 保 工 作 主 要 进 展 期
九 五 ” 间 . 中 央 、 务 院 高 度 重 视 环 境 保 期 党 国
护 , 环 境 保 护 作 为 影 响 经 济 和 杜 会 发 展 全 局 的 重 把 大 问 题 之 一 ,每 年 召 开 会 议 . 取 环 境 保 护 工 作 亍 听 [ 报 , 出 环 境 保 护 的 大 政 方 针 和 明确 要 求 全 国 实 提 行 污 染 防 治 与 生 态 保 护 并 重 方 针 . 施 《 九 五 ”期 实 闻 全 国 主要 污 染 物 排 放 总 量 控 制 计 划 》和 《 国 跨 中 世 纪 绿 色 工 程 规 划 》两 太 举 措 ,全 面 推 进 工 业 污 染 企业 排 放达 标 和重 点城 市环境 质量 达 标 , 重 治 理 “ 河 、 湖 、 区 、 市 一 海 ” 污 染 . 靠 科 技 进 三 三 两 ~ 的 依 步 ,积 极 参 与 国 际 台 作 .结 台 国 家 经 济 结 构 调 整 和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什么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什么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什么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一五”成就: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

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

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

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1962年)“二五”目标: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时期增长一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长25%~30%。

但“二五”计划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了严重的冒进倾向,1958年8月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又提高了奋斗目标,提出可以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到1962年建成强大的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在若干重要产品和产量方面超过英国,赶上美国。

完成情况:由于“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财政连年出现赤字,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我国经济建设已不能按照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继续发展。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在批转国家计委《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年―1970年)“三五”成就: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

其中,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

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石油开采2777万吨,炼钢652.7万吨,铁矿开采3590.1万吨,合成氨244.4万吨,化肥204.16万吨,水泥1533万吨,塑料18.7万吨,棉纺锭322万吨,化学纤维1.23万吨,新建铁路交付营业里程3894公里,新建公路31223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1191万吨。

十五计划是哪几年

十五计划是哪几年

十五计划是哪几年
十五计划,是指中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它是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的一项经济建设规划。

十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中国正式步入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那么,十五
计划具体是哪几年呢?
十五计划指的是1953年至1957年这一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和计划,旨在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在十五计划期间,中国国家经济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
化方面。

工业化方面主要是发展重工业,如钢铁、煤炭、机械等,
以支持国家的基础建设和军事工业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方面主要是
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和化肥的推广,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改善农民生活。

在十五计划期间,中国国家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国民经济
总量有了较大的增长,工业和农业生产水平都有所提高,国家的综
合国力得到了增强。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如资源配
置不合理、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等。

总的来说,十五计划是中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这一时期的经验教训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十五计划是中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它涵盖了1953年至1957年这一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和计划,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的十个五年计划“十五”计划基本实现了宏观调控目标

我国的十个五年计划“十五”计划基本实现了宏观调控目标

作者: 王亚华 胡鞍钢 鄢一龙
作者机构: 北京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宏观经济管理
页码: 66-71页
主题词: “十五”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 宏观调控目标 “十一五”规划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 “十五”期间 国民经济
摘要:“十五”计划是我国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发展阶段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十五”计划的实施已经结束,那么“十五”计划的总体实施情况如何?“十五”期间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如何?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否达到?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十五”计划的哪些规划目标没有预期实现?其导致的原因是什么?为了对“十五”计划的实施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并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有必要对“十五”计划提出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后评价。

造纸工业十五计划

造纸工业十五计划

造纸工业“十五〞方案出处:国家经贸委国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国经贸行业〔2001〕855号 2001年8月27日)一、前言造纸工业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开展和社会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的重要财产。

在经济兴旺国家纸及纸板消费量增长速度与其国内出产总值增长速度同步。

在现代经济中所阐扬的作用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世人瞩目,被国际上公认为“永不衰竭〞的工业,在美国、加拿大、日本、芬兰、瑞典等经济兴旺国家,造纸工业已成为其国民经济十大支柱制造业之一。

现代造纸工业的特点不同于一般日用消费品工业,而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规模效益显著,持续、高效出产的根底原料工业。

在产物总量中,80%以上作为出产资料用于新闻、出书、印刷、商品包装和根底工业领域,缺乏20%用于人们直接消费。

造纸财产关联度大,涉及林业、农业、机械制造、化工、热电、交通运行、环保等财产,对上下游财产的经济有必然拉动作用;纸业需求不竭增长,可成为鞭策我国经济开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纸品是一种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产物,当今,世界各国已将纸及纸板的出产和消费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安然平静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记之一。

二、造纸工业现状和存在问题(一)现状·年。

1999年,我国纸及纸板总消费量近3525万吨,全国纸及纸板产量2900万吨,(按97年统计口径),已成为世界第二纸张消费大国,纸张出产的第三大国,令国际造纸界瞩目。

现产物品种600多种;年进口量650余万吨,出口量30万吨摆布,产物自给率82%;人均消费量27.8公斤,底子上能够满足国内新闻、出书、印刷、商品包装等国内现有较低消费程度的需求。

(二)“九五〞方案执行情况“九五〞是中国造纸工业布局调整的重要时期,面对出产经营困难,环保治理压力和市场竞争剧烈的形势,造纸行业将工作重点放在深化鼎新,调整布局,提高增长质量方面。

颠末各方面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九五〞方案,取得了必然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07.06.09•【文号】发改农经[2007]1253号•【施行日期】2007.06.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发改农经[2007]125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文化部、环保总局、统计局、林业局、气象局: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我委组织编制了《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现将《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工作,科学安排政府投资,合理引导社会资源,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确保顺利实现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

附: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00七年六月九日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00七年六月目录一、规划背景(一)“十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就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3、农民收入快速增长4、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5、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6、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7、农村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二)“十一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1、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新变化2、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3、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三、主要任务(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3、健全农业服务体系4、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5、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6、提高农业装备水平(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1、积极发展优质农产品2、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3、大力发展畜牧业4、积极发展水产业5、壮大林业产业体系(三)增加农民收入1、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2、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3、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4、发展壮大县域经济5、大力发展劳务经济6、继续做好扶贫工作(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1、加强生态保护2、强化综合治理3、抓好重点工程(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1、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搞好村镇规划和建设(六)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1、优先发展农村教育2、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3、加快农村公共文化建设4、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5、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6、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四、保障措施(一)切实保护好水土资源(二)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与保护(三)深化农村改革开放(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五)加强和改善对农村经济的宏观调控(六)增强应对农村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七)保障农村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八)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全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全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全文)(2000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第九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

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远景目标,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二00一至二00五年)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到二0一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二 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计划的成就有哪些
时间:2001---2005
我们在十五期间所取得的成就,最突出的成绩在什么地方,
1.这就是我们GDP的增长,始终保持在9以上,经常是9.4到9.5百分号之间。

2.。

我们三农问题解决的很好,我们有28个省市取消了农业税,这在中国历史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这个举措就大大改善了我们农民兄弟的生活条件,我们的基本设计上的台阶,我们的城市建设世界第一。

小平同志讲的的:“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千真万确的。

3.“十五”期间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得以实现。

经济增长速度年均7%左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

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4.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

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4%、23%和33%。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5.科技、教育发展: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

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60%左右和15%左右。

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人以内。

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

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

资源节约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7. 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2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

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继续改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覆盖面扩大,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社会风气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