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辨证分型
精品-中医说腰痛的中医辩证施治

精品-中医说腰痛的中医辩证施治
腰痛的中医辨证分型包括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阴虚型、肾阳虚型,治法分别是散寒除湿、清热利湿(去除体内的热邪和湿邪)、活血化瘀(促进血液运行,消除体内瘀血)、滋补肾阴、补肾壮阳(补益肾阳的作用),可在医师指导下用甘姜苓术汤、四妙丸等进行治疗。
1.寒湿腰痛:采用散寒除湿,温经通络的治法,使用的方药为甘姜苓术汤。
对本品组成成分过敏者禁用。
2.湿热腰痛:采用清热利湿,舒筋止痛的治法,使用的方药为四妙丸。
注意孕妇慎用,对本品组成成分过敏者禁用。
3.瘀血腰痛: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的治法,方药为身痛逐瘀汤。
对本品组成成分过敏者禁用。
4.肾阴虚型:采用滋补肾阴,濡养筋脉的治法,方药为左归丸。
对本品组成成分过敏者、孕妇、儿童禁用。
5.肾阳虚型:采用补肾壮阳,温煦经脉的治法,方药为右归丸。
对本品组成成分过敏者禁用。
患者出现腰痛要及时就医,在医师指导下规范治疗,不可以随意服用或乱用药物。
腰痛辨证分型

腰痛辨证分型古人多论腰痛有五种类型,我略作解析,补充相关理法方药,以充实其分类。
对于各型腰痛,其有效的处方有许多。
且就我临床所喜用的处方提供几则,以方便患者对症用方,省去腰痛牵延之苦。
一则少阴肾衰,阳虚腰痛。
此类腰痛,本于肾虚,而阳气不收,其脉必大,其痛必反复难愈,需要温补肾阳才行。
一般我常用制附片、制川乌、制草乌、杜仲、枸杞、五味子、补骨脂、核桃仁之类药物,临床有效。
凡遇右尺脉紧,且有腰痛患者,我常用乌附麻辛姜桂汤,其方:制川乌20克,制附片20克,麻黄30克,细辛20克,干姜30克,桂枝30克,炙甘草30克。
水煎服,日一剂,需要久煎两小时。
且脉有一分紧,就多用一分附子。
这是阳虚而寒盛之证,离不开附子的温通少阴功效。
且其方重用诸温药,祛寒之功极好,若是辨证精确,可一剂收效。
唯不可滥用温补,以防升阳太过,病反有变。
二则风痹风寒,湿著腰痛。
此类腰痛乃外邪所客,正虚而邪客,气血不畅而发作为疼痛。
其法,莫如开太阳而扶少阴。
麻附细正是其大法。
又当分风寒,风湿,寒湿而各论之。
1、风寒当解表祛风,如元胡,肉桂,杜仲,羌活,赤芍各30克,共研极细末,每服六克,黄酒调下。
此方从元胡止痛散(由当归、元胡、肉桂三药组成)化出,去当归之活血,加羌活之温开,更配合杜仲入肾补肾坚强筋骨,赤芍活血化瘀,助肉桂成桂枝汤以化气调阴阳,解表和营卫,为治本之道。
此方亦治闪挫气滞,血瘀亦良。
又有橘核配合木香,黄酒调下,亦是理气之治腰痛法。
古方有又一养肾散,治肾经虚弱,风寒伤肾,膀胱虚寒,以至腰脚疼痛,不能步履,效验非常。
其方:苍术30克,天麻6克,制草乌6克,制附片6克,上药共为极细末,三克每次,黄酒调下,麻痹少时,随愈。
此方审用得宜,殊有神效,但孕妇忌之。
此天麻祛风,苍术利湿而二乌通阳也。
又余读《奇效良方》亦有养肾散,主治腰脚筋骨疼痛,不能步履,共效如神。
其方加天麻为9克,更加全蝎15克。
且研细末后,每服3克,用黑豆酒调下。
药气所至,麻痹少时,须臾疾随药气顿愈,知是骨髓中痛,用核桃酒调。
腰痛辨证论治

腰痛辨证论治1、寒湿证主症:腰部冷痛重着,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剧,痛处喜温。
舌象:舌质淡,苔白腻。
脉象:沉紧或沉迟。
辩证:寒湿之邪留着,痹阻经络,气血不畅,因寒性收引,湿邪重着,两邪相合,故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
阴雨寒冷天气或感寒后寒湿之邪更甚,故疼痛加剧。
湿为阴邪,得阳始化,故痛处喜温。
湿为阴邪,其性凝滞,静卧则湿邪更易停滞,故虽卧其痛不减。
寒湿停滞,脾阳不振,健运失司,化源不足,故倦怠乏力,或肢末欠温,食少腹胀。
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或沉迟,均为寒湿留滞之象。
治法: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
方剂:独活寄生汤方药:独活10g、桑寄生18g、秦艽12g、肉桂6g、川芎10g、牛膝15g、杜仲12g、当归12 g、茯苓12g、党参12g、熟地15g、白芍10g、细辛3g、防风10g、甘草6g2、血瘀证主症:腰痛如刺,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痛处拒按。
舌象:舌质青紫,或紫暗,或有瘀斑。
脉象:脉涩。
辩证:瘀血阻滞腰部经脉,以致气血不能通畅,故腰痛如刺,痛处拒按,轻者俯仰不便,重者不能转侧。
瘀阻部位固定,则痛处固定。
血为阴,夜亦为阴,入夜阴盛,愈致瘀凝气滞,故疼痛日轻夜重。
因外伤而突然发病者,若伤及于肾,血络受损,则可伴有血尿。
面晦唇暗,舌质青紫或紫暗,脉涩,均为瘀血停滞之征象。
治法:活血祛瘀。
方剂:复原活血汤方药:柴胡12g、花粉15 g、归尾10 g、红花10 g、穿山甲6 g、酒大黄10 g、桃仁12 g、牛膝15 g3、湿热证主症:腰部弛痛,把柄伴有热感,每遇热天或雨天或腰部着热后疼痛减轻,遇冷痛减。
舌象:舌质红,苔黄腻。
脉象:濡数或弦数。
辩证:湿热壅阻腰部经络,经脉弛缓,经气不通,故腰部弛痛,伴有热感。
热天或雨天或腰部着热后,热增湿多,故腰痛转重。
热为阳邪,遇寒热邪得以缓解,故疼痛减轻。
因于热,则口渴;因于湿,则不欲饮。
湿热蕴中,故口苦烦热。
湿热下注膀胱,故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均为湿热之象。
腰痛辨证分型以及治疗方

腰痛辨证分型以及治疗方按语:腰痛属常见病,亦是多发病。
不少人因之而选择了手术,实在令人遗憾。
其实多数情况下,腰痛是不需要手术治疗的。
兼于此,我整理出中医治疗腰痛的一些资料,其中列举诸多实用处方,可供临床参考,以方便患者临床所需。
一、针刺治疗腰痛有效长期以来,西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痛是必需手术治疗的。
因此发明了各种切除术,融核术等等,临床效果如何呢?不少病人手术后仍然疼痛,甚至于反复两三次手术后还是疼痛不休。
我在奥地利用针刺的方法治疗过不少例术后仍然腰痛的病人。
举两个病例:SORAPERRA YUERGEN,男,意大利人,44岁,十个月前发作腰痛,西医发现是腰四五间盘突出,并已经手术。
但术后仍然腰痛,且因某次走路滑倒而加重。
结果又手术一次,仍未解决疼痛问题。
西医说因为局部有关节炎,无法用钉子固定脊柱,嘱其只好多服止痛药片缓解一下症状。
病人现因腰痛剧烈,无法继续工作,已经办理退休手续。
病人不得已,求治于中医。
当时我为针刺局部夹脊穴,配合风市,束骨,中渎,昆仑,痛渐减轻。
再针人中,后溪,束骨,风市,并配合针三间,束骨,大都,痛渐消失。
之后嘱病人服下方巩固疗效,核桃仁3个,补骨脂10克,白术10克,元胡10克,赤芍10克,当归10克,肉桂10克。
五付,水煎服,日一剂。
手术不能解决的腰痛竟然如此而愈,病人叹为观止。
其家庭医生惊讶不已,专程来我们门诊参观学习针灸医术。
正当我在门诊空隙写作此篇时,来了一位曾患腰痛的患者。
SLEZAK WELTER先生,于2008年因腰痛而首诊,当时已经患腰痛四十年,于八个月前做过第五腰椎间盘电灼手术,但术后仍有右侧腰痛,下及腿部,每天气变化即出现麻木感,且出现小便急迫。
其左脉浮大,寸大明显。
明显是木火偏旺之象。
当时针刺董氏奇穴之灵骨、大白、鼻翼、肾关、小节以及后溪穴。
再诊脉已经大减,且疼痛好转。
再治五次而诸症豁然。
且病人出现极为明显的一个变化是,初诊时非常罗嗦,语言极多,渐治渐减,之后伴随腰痛消失竟然完全不再罗嗦,我自己亦觉不可思议。
腰痛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中医诊疗方案引言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适,还会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
在中医理论中,腰痛被归类为“腰痹”或“腰痛痹闷”等疾病。
中医认为腰痛的病因主要是肾虚、寒湿、气血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本文将介绍腰痛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辨证施治、经络推拿、中药调理等内容,以帮助患者缓解腰痛问题。
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是根据腰痛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诊、脉象等来判断腰痛的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1.肾虚型腰痛:表现为腰酸无力、腰冷、舌质淡白、脉沉细等。
治疗方案应以补肾为主,可以选择中药补肾壮阳,例如枸杞子、菟丝子、淫羊藿等。
2.寒湿型腰痛:表现为腰部冷痛、活动时加重、舌苔白腻、脉沉紧等。
治疗方案应以祛寒湿为主,可以选择中药祛寒湿,如辣椒、姜黄、苍术等。
3.气血不畅型腰痛:表现为腰痛难忍、月经不调、舌质暗淡、脉细弱等。
治疗方案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可以选择中药活血化瘀,如桃仁、红花、丹参等。
经络推拿经络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对于腰痛患者有很好的效果。
推拿可以促进经络气血流通,缓解腰部的疼痛和僵硬感。
推拿手法主要包括揉、捏、推、拿、点、按等。
在腰痛的治疗中,可以选择以下经络推拿手法:1.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腓骨髁下约四横指。
用拇指按压此穴位,每次按压10-20下,每天进行3次。
2.腰阳关:位于腰椎横突下方凹陷处,用拇指按压此穴位旋转按摩,可以帮助缓解腰痛症状。
3.神阙:位于胸骨中线下缘,用拇指按压此穴位进行按摩,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减轻腰痛。
中药调理中药在腰痛的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药可以根据腰痛的病因和症状来调配,起到调理身体、缓解腰痛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枸杞子、菟丝子、淫羊藿等,可以补肾壮阳;辣椒、姜黄、苍术等,可以祛寒湿;桃仁、红花、丹参等,可以活血化瘀。
中药的用法可以选择煎汤、研粉冲服、外敷等方式应用。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单味中药或复方中药进行调理。
预防与注意事项除了上述的治疗方案外,腰痛患者还需注意以下预防措施和注意事项:1.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中医辨证治疗腰痛

中医辨证治疗腰痛
简介:
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辨证治疗腰痛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1. 辨证原理:
中医认为腰痛是由于腰部经络不通而引起的,常见的辨证类型
包括肾虚、寒湿、湿热和气滞等。
通过辨证,可以确定病因,进而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2. 辨证方法:
(1)肾虚型:治疗重点在于补肾。
可采用草本药物,如补骨脂、巴戟天等;饮食上宜多食用补肾壮阳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
(2)寒湿型:治疗重点在于祛寒湿。
可采用温热的药物,如
附子、生姜等;饮食上宜避免冷凉食物,如冰饮等。
(3)湿热型:治疗重点在于清热利湿。
可采用具有清热作用
的药物,如黄芩、车前子等;饮食上宜少食动物脂肪和辛辣食物。
(4)气滞型:治疗重点在于活血理气。
可采用具有活血作用的药物,如丹参、川芎等;饮食上宜避免食用过多油腻食物。
3. 注意事项:
(1)在接受中医辨证治疗前,应先进行全面的中医诊断,确保准确辨证;
(2)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医嘱,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3)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活动;
(4)辨证治疗是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同一种辨证类型的治疗方法在不同患者身上可能会有所不同。
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腰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接受治疗时应注意全面的诊断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腰痛病的鉴别诊断

中医腰痛病的鉴别诊断一、急性腰痛1. 寒湿腰痛症状:腰部冷痛,转侧不利,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常伴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而缓。
分析:寒湿内侵,阻遏阳气,经脉不利,故腰部冷痛,转侧不利;寒湿痹阻,阳气不得宣通,故疼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苔白腻,脉沉而缓皆为寒湿内停之象。
2. 湿热腰痛症状:腰部疼痛,伴有热感,活动后加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分析:湿热壅滞,阻滞经脉,故腰部疼痛;湿热内蕴,故腰部有热感;湿热痹阻,经脉不利,故活动后疼痛加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皆为湿热内蕴之象。
二、慢性腰痛1. 肾虚腰痛症状:腰部酸痛,腰膝乏力,劳累后疼痛加重,休息后缓解,遗精、遗尿、阳痿、早泄等。
分析: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肾虚则骨失所养,故腰部酸痛、腰膝乏力;劳累后机体更加虚弱故疼痛加重;休息后机体得以缓解;肾虚精关不固,则遗精;肾气虚则遗尿;肾虚则性功能低下,故阳痿、早泄。
2. 瘀血腰痛症状:腰部疼痛固定不移,呈刺痛或刀割样疼痛,活动后加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分析: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腰部疼痛固定不移;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畅,故刺痛或刀割样疼痛;活动后瘀血运行不畅加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为瘀血内阻之象。
三、妇科腰痛1. 痛经腰痛症状:女性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腰骶部疼痛,严重者疼痛难忍,甚至晕厥,同时伴有小腹坠痛、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
分析:痛经腰痛是由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加上经血瘀滞,导致胞宫及腰骶部气血循环不畅,因而出现腰骶部疼痛。
同时,胞宫与肾相系,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所以肾虚也可能导致痛经腰痛。
2. 妊娠腰痛症状:女性在妊娠期间出现腰骶部疼痛或酸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头晕、耳鸣等不适。
分析:妊娠腰痛是由于胎儿逐渐增大,压迫了局部神经和血管,导致腰骶部气血循环不畅,从而引起疼痛。
此外,妊娠期间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也可能导致腰痛。
3. 产后腰痛症状:女性在分娩后出现腰骶部疼痛或酸痛,同时伴有肢体乏力、畏寒、怕冷、头晕等不适。
腰痛中医诊断标准

腰痛中医诊断标准
1、寒湿腰痛:寒湿腰痛的辨证标准为腰部疼痛、畏寒沉重、扭转屈伸不利,天气寒冷或潮湿时症状加重,痛处喜温恶寒,或四肢不温、舌头体胖、舌苔白腻、脉沉紧或迟。
寒湿腰痛多因劳汗当风、久居寒湿之所而成,患者可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通过热熨或者针灸患处的方式缓解;
2、瘀血腰痛:瘀血腰痛的辨证标准为疼痛如刺,痛有定处,不能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多由腰部持续用力、劳作太过、长期体位不正、腰部用力不当瘀血凝积所致。
此类患者治疗当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原则,可进行局部热敷、推拿等;
3、肾虚腰痛:肾虚腰痛的辨证标准为酸软为主,可进行揉按,但腰膝无力,遇寒冷加重,平卧则减轻,可反复发作、隐隐作痛,多因肾气不足、劳伤于肾,气化失常所致。
患者平时应按时作息,适度进行性生活,并保持心情舒畅。
腰痛的患者可前往医院的中医内科就诊,在医生的辨证论治下明确腰痛的类型,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可适度锻炼腰背部的肌肉,并加强保暖,同时端正手提站姿、坐姿,对腰部也有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痛辨证分型古人多论腰痛有五种类型,我略作解析,补充相关理法方药,以充实其分类。
对于各型腰痛,其有效的处方有许多。
且就我临床所喜用的处方提供几则,以方便患者对症用方,省去腰痛牵延之苦。
一则少阴肾衰,阳虚腰痛。
此类腰痛,本于肾虚,而阳气不收,其脉必大,其痛必反复难愈,需要温补肾阳才行。
一般我常用制附片、制川乌、制草乌、杜仲、枸杞、五味子、补骨脂、核桃仁之类药物,临床有效。
凡遇右尺脉紧,且有腰痛患者,我常用乌附麻辛姜桂汤,其方:制川乌20克,制附片20克,麻黄30克,细辛20克,干姜30克,桂枝30克,炙甘草30克。
水煎服,日一剂,需要久煎两小时。
且脉有一分紧,就多用一分附子。
这是阳虚而寒盛之证,离不开附子的温通少阴功效。
且其方重用诸温药,祛寒之功极好,若是辨证精确,可一剂收效。
唯不可滥用温补,以防升阳太过,病反有变。
二则风痹风寒,湿著腰痛。
此类腰痛乃外邪所客,正虚而邪客,气血不畅而发作为疼痛。
其法,莫如开太阳而扶少阴。
麻附细正是其大法。
又当分风寒,风湿,寒湿而各论之。
1、风寒当解表祛风,如元胡,肉桂,杜仲,羌活,赤芍各30克,共研极细末,每服六克,黄酒调下。
此方从元胡止痛散(由当归、元胡、肉桂三药组成)化出,去当归之活血,加羌活之温开,更配合杜仲入肾补肾坚强筋骨,赤芍活血化瘀,助肉桂成桂枝汤以化气调阴阳,解表和营卫,为治本之道。
此方亦治闪挫气滞,血瘀亦良。
又有橘核配合木香,黄酒调下,亦是理气之治腰痛法。
古方有又一养肾散,治肾经虚弱,风寒伤肾,膀胱虚寒,以至腰脚疼痛,不能步履,效验非常。
其方:苍术30克,天麻6克,制草乌6克,制附片6克,上药共为极细末,三克每次,黄酒调下,麻痹少时,随愈。
此方审用得宜,殊有神效,但孕妇忌之。
此天麻祛风,苍术利湿而二乌通阳也。
又余读《奇效良方》亦有养肾散,主治腰脚筋骨疼痛,不能步履,共效如神。
其方加天麻为9克,更加全蝎15克。
且研细末后,每服3克,用黑豆酒调下。
药气所至,麻痹少时,须臾疾随药气顿愈,知是骨髓中痛,用核桃酒调。
此方去积聚症瘕,伤寒中风皆治。
2、风湿腰痛,则当祛风利湿。
羌活或者独活在所必用。
我喜欢用此方:白术60克,薏苡仁45克,加羌活15克,或者亦加独活15克,用黄酒和清水各半煎服,效果极佳。
另外,古方有神应丸,治疗肾经不足,风冷乘之,腰痛如折,痛引背膂俯仰,或劳役伤于肾,或寝湿地,或坠堕伤损,风寒客搏,皆令腰痛。
其方:威灵仙,肉桂,当归各60克。
上药共研极细末,用黄酒煮上药末为糊,作成小丸,如花生米大小,每服二十丸,食前用温酒送下,或者用小茴香10克煎汤送下,妇人用肉桂10克煎汤送下。
3、寒湿腰痛,即仲景之肾着汤证。
其方名为肾着汤,治身重腰痛,如水洗状,不渴而小便自利,腰以下冷痛,如挂重物。
用茯苓、干姜、白术、炙甘草成方,大剂温运中焦以运轴行轮。
此极妙之法,不治腰而治腰,要在辨证论治之精确。
临床上我亦用此方:制附片30克,白术30克,杜仲15克,共研极细末,每用12克,生姜五片煎水送服,这亦是治疗寒湿腰痛之妙法。
其症见肿重冷痛,小便自利,或手足逆冷。
对于腰痛因于湿著者,当祛湿,我常喜用萆解。
共法来源于古人的金刚丸,此方治肾虚骨痿,不能起床,服之可以益精祛湿。
其方:萆解30克,杜仲30克(姜炒去丝),肉苁蓉30克,菟丝子30克(黄酒煮熟)。
上药各自按法备好,晒干并研为极细末,再用黄酒煮熟一只猪肾,与上药共捣为丸子,如花生米大,每服6克,温水冲服。
三则肾虚劳役,伤肾而惫。
此类腰痛,必是隐痛不止,多持续数年,反复未愈。
其法扶肾在先,不止痛而痛可自去。
我临床喜欢核桃仁、杜仲、补骨脂、肉苁蓉、熟地、黑豆、菟丝子、黑芝麻之类中药,可单独或者成对应用,久则肾虚得补而腰痛自失。
古人治肾虚腰痛法极多,比如,有一方用杜仲30克(姜炒断丝),花椒15克(炒干),食盐少许,上三味一起研成细末。
每取9克药末放入一块猪肾之中,包以荷叶,灰火煨熟,空腹食之,酒下,即是补肾止腰痛之妙法。
且此方亦可加小茴香(盐酒同炒),更具温肾之功。
分析此类方子,杜仲,川椒,小茴香,都是扶肾而温通之药,且配以猪肾,以血肉有情之品引入腰肾之中,自能收功。
另外青娥丸补肾极妙,我临床极喜用之。
此类腰痛,每见古人重用补骨脂、核桃仁、杜仲之类,或者配合吃猪肾,皆是青娥丸之变方。
举一有效古方如下:加味青娥丸,治肾虚腰痛或风寒血气搏痛。
其方:杜仲30克(生姜炒),补骨脂30克(芝麻炒变色,去芝麻),核桃仁15克,没药15克,乳香15克。
上药共为极细末,用肉苁蓉30克,酒浸成膏,和上药末一起捣成小丸,如花生米大,每天空腹时用黄酒或盐汤服二十丸,日两次。
再有煨肾丸,治疗肝肾虚损之腰痛不起甚效。
其方我稍作变化,加核桃仁、鹿角霜、鸡内金、金钱草,以之治疗肾结石极效。
亦用于扶助腰肾,为诸大病治本之法。
亦治不育之因于脾肾双虚者。
其方:怀牛膝、萆解、杜仲、白蒺藜、防风、菟丝子、肉苁蓉、葫芦巴、补骨脂各30克,肉桂15克,水煎服,日一剂。
四则坠堕险地,伤腰而痛。
我曾读古代医案,见其用肉桂、当归、元胡三味药为散,治疗筋骨疼痛,极是有效。
因此细思其配方,觉妙义无穷,于是名之为元胡止痛散,临床反复试验之,效果极是令人满意。
之后再读明清诸家方书,发现古人亦颇重视此方,且见多家方书有此方之记载,并颇有变化。
其方治闪挫腰痛,并治风寒体痛,四肢拘挛,亦治妇人下腹疼痛,产后服之更妙。
当归15克、元胡15克、肉桂15克,黄酒煎服,或者研末黄酒冲服亦可。
此方亦可加杜仲,或桃仁,或牛膝,或续断,或小茴香,或去当归,总之其加减方极多。
又有变方,行气血,止腰痛,赤芍15、杜仲45克、木香15克、肉桂15克,共为极细末,每服6克,空腹温酒调下。
治疗瘀血腰痛的效方不少,比如用桃仁、红花、当归、熟地、川芎、赤芍各10克,水煎,空腹热服以化瘀血,治闪挫腰痛者,亦效。
再如:生大黄15克(炒),生姜15克,水煎滚,浸一宿,五更时去渣温服,治疗坠堕闪挫腰痛,不能屈伸者。
其方用法极妙,大黄煮开久泡之,以加强其化瘀之功而减其通阳明之效,加生姜配合大黄以其温而行大黄之活血化瘀之力。
另有腰背气动而痛者,用枳壳15克,炙甘草3克,葱白一根,水煎服,服后即稍卧一会。
此即通阳理气之妙法也。
再有阉闾丸,治坠堕闪挫,血气凝滞之腰痛。
阉闾子、当归、威灵仙、补骨脂、杜仲炒、肉桂各15克,乳香、没药各8克。
上药共为极细末,黄酒煮上药末为糊,作成小丸如花生米大大,每服三十丸,空腹用淡盐汤送下。
另外,治挫闪腰痛,不能转侧亦可用妙用普饵。
用久年普饵茶一大块,在柴火上烧至通红,马上放入老酒之中,趁热饮酒,仰卧片时,不效再服。
因凡发酵之物则入肾,酒以通血脉,故可取效。
五则,寝卧湿地,湿著腰痛。
对于此类腰痛必运轴行轮,健运中焦以为治腰痛之本。
其方非用肾着汤加减不可。
灸法亦良,我常灸肾俞、命门、脾虚诸穴治此类腰痛颇效。
但凡湿气腰痛,多伴有腰部沉重,似痛非痛,似不痛而行步难移,温灸以化湿气,配合中药调理,极是有效。
化湿之法,要在健脾,而重用白术极为关键。
有人苦腰痛,数年不愈,用白术一味,大剂服之,不三月而痊。
此用大剂白术健运中土,则土可燥湿而复肾气之灵转,自然腰痛得去。
我常喜重用白术至60克,配合他药以加强燥湿之功,临床极是好用。
六、腰痛止痛方临床时有未见明显病因,但患腰痛者,则当直止其痛。
腰痛立安散可立止腰痛:杜仲30克(姜炒断丝),橘核30克(炒),食盐少许,共研极细末,六克每次,日两次,空腹时温酒冲服。
或用此方,杜仲120克(姜炒去丝),木香120克,肉桂30克,上药共为极细末,每服六克,空腹温酒送下,治腰痛如神。
此二方但止腰痛,因为腰为肾之外候,一身之所恃,其或外感或内伤虽有所不同,大约肾虚而后痛。
若有病人反复腰痛,则止痛之余,当缓缓以丸药固本。
再者,凡治腰痛,都可用黄酒煎服,因为酒性通利,有行血止痛之功。
我认为所有肾虚或者不虚之腰痛,或者寒湿,或者瘀血之腰痛,皆可用酒煎服。
比如,治疗闪挫腰痛即用杜仲15克、补骨脂15克、核桃仁15克,黄酒煎服,必效。
且古方颇重视酒煎活血定痛之功,可为临床试用。
不能饮酒者可酒水各半煎服,亦有效。
另外,近贤张大昌先生有一方名曰枝仁汤,用核桃仁、薏苡仁、葡萄藤三味各30克,水煎服,治疗各种腰腿疼痛。
我临床试用效果极好。
七、艾灸固本治腰痛有些腰痛反复发作,且病人腰酸肾弱、畏寒肢冷、受寒则腰痛加重。
这是肾虚或者虚寒性腰痛,要用温补的方法,艾灸最良。
治疗此类腰痛,我最喜欢用的一个穴位就是肾俞穴,而且是用重灸法。
可以艾条灸15分钟,每天一至两次。
或者用小艾柱灸30至50壮。
病人会感觉到艾灸的热气自肾俞穴进入体内,十分舒服。
且伴随着这种舒服,疼痛也悄悄地消失了。
艾灸有温阳补虚之功,对于肾弱以及虚寒性疾病都有效果,而不仅仅限于腰痛。
且现在世人多不知保暖而过多耗散其阳,偏于阳虚之人多见。
因此,灸法在当前也就有了巨大的医疗价值,值得引起重视。
对于平时腰部隐隐作痛,伴有肢冷畏寒、面色苍白、精神不振之人,都可以经常灸肾俞、命门、关元、神阙诸穴,有不错的温阳固本之效。
经常有人问我,什么是阳虚证。
建议大家可以对照《选择中医》一书中关于“何为阳虚”一节,看看自己是不是有所阳虚。
不管是虚寒性腰痛还是出现其他症状,只有是阳虚,都可以艾灸。
可以说艾灸对于扶阳补虚极有殊功,对于普通人改善阳虚体质,对于慢性病患促进康复,对于我们的养生保健都有极大的意义。
我曾整理明清诸家有关治疗腰痛的各种秘方验方,用诸临床,颇有收获。
以上罗列多个经验方,颇是显得重复,冀有利于读者如遇到各种不同的腰痛时,有更为清晰的施治方药。
且此篇所选诸方,不过是提供一个活法,读者当临证思辨,自出杼机,其理明而法自然通。
当然,也不必一定要执着这些方子,临证变化,在于己心。
而且,治疗腰痛也不仅限于以上所讲,常见的还包括药物外敷、运动、气功、推拿、瑜伽、注射等疗法,此篇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