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的梅长苏到底是史上何方神圣

合集下载

《琅琊榜》剧中角色与真实历史人物对比

《琅琊榜》剧中角色与真实历史人物对比

《琅琊榜》剧中角色与真实历史人物对比一、教学内容电视热播剧琅琊榜之小说与历史原型之比较二、教学目标四过程1、电视人物介绍(学生说就可)2、教师说明:《琅琊榜》最早成书于2007年,作者海宴,是一部架空历史小说。

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小说也不可能撇开历史,空架于历史的长河之上,《琅琊榜》说的其实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梁的故事。

南梁又叫萧梁,它的第一代君王叫萧衍,出生在江苏南部的丹阳市,丹阳被称为“齐梁故里”就得名于此。

热心的观众一定会联想剧中的人物——梁帝,这个人物的原型正好就是南梁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

架空历史并非真实,而《琅琊榜》中的故事皆为虚构。

梁帝VS梁武帝萧衍电视剧《琅琊榜》中的梁帝第一次出现时就年事已高,他胡须双鬓都已变白,再加上他的儿子们也都过了而立之年,所以不难看出他已在位多年。

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在位48年,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梁帝,所以熟悉历史的人会第一时间想到这位梁帝就是萧衍无疑了。

小说和历史的差别极大,架空历史的小说中不需要任何的史料依据,但是《琅琊榜》的作者还是利用了这位皇帝的特点——猜疑心重。

剧中的梁帝是个疑心很重的君王,梅长苏几乎每两集就要提醒一下观众这个特点,而梅宗主也很巧妙的利用了这位皇帝的疑心重。

《梁书》中记载了关于他的这种性格,和封建社会很多的皇帝一样,萧衍也忌惮开国元勋。

在功臣当中,应该是范云和沈约的功劳最大,谋划、辅佐他登上了皇帝宝座。

但萧衍并没有重用他们。

建国开始时范云就病逝了,萧衍也没有重用沈约,而是让其他的人主持朝政,反过来,萧衍还经常斥责沈约,后来,沈约也病死了。

萧衍对功臣吝啬,但是对于自己的皇室亲属却是另外照顾,照顾得有些徇私护短。

在剧中,他对于太子和誉王的态度正是这样,可以说小说和电视剧中的描写是非常符合梁武帝的真实情况的。

瑕不掩瑜,历史上的梁武帝励精图治、政绩显著。

《琅琊榜》中他深谋远虑,关心社稷和百姓,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作者在结尾时给了这位梁帝一个不错的结局,但真实的历史却截然相反,公元549年,梁国大乱,他最终饿死在了自己的皇宫之内。

历史剧中现实中的指涉与受众需求探析 ——以《琅琊榜》为例

历史剧中现实中的指涉与受众需求探析 ——以《琅琊榜》为例

历史剧中现实中的指涉与受众需求探析——以《琅琊榜》为例周贤春 蒋睿萍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摘要:本文以《琅琊榜》为例,分析探讨了历史剧中现实指涉与受众需求之间的关系,认为在当下的大众传播过程和娱乐环境中,历史剧中的现实指涉主要是迎合受众需求,希望这种认识能为未来历史剧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历史剧;指涉;受众需求一、历史剧与受众需求(一)历史剧历史剧是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简称,它是我国中国电视剧类型的一种。

数千年漫长的社会发展史给中国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而现实的意识形态压力,则为历史剧的繁荣开辟了一个创作的出口。

有学者根据中国历史电视剧的美学特征,将中国历史电视剧划分为电视神话神魔剧、电视历史剧和电视历史故事剧三个类别。

电视历史剧按照时间划分,其可以分为革命历史题材和古代题材。

电视历史剧主要事件和人物有比较真实的历史根据,属于真人真事的叙事形式。

(二)受众需求受众的需求是指受众在某一时间内和某一市场范围中按照一定价格意愿并且能够消费的各种信息产品的数量。

需要注意的是受众需求总是同时关系到两个变量,一是与该价格相对应的人们愿意并且有购买能力的信息产品数量;二是该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产品的价格,不仅仅包括精力、时间等投入的机会成本,而且包括受众直接购买信息产品的费用。

在媒介市场环境中,有非常多的因素影响着受众的需求,比如内容、价格、市场推广、收入、文化素质、人均年龄层等。

二、《琅琊榜》中的现实指涉(一)人物形象:个性张扬《琅琊榜》中的人物形象丰富,但是其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无非宫廷和江湖,因此他的人物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有着以往历史剧中人物形象的影子。

也就是说,在《琅琊榜》这部历史剧中,人物形象在现实中(其他以往的历史剧中)是具有明确的指涉对象的。

《琅琊榜》中塑造了三兄弟夺嫡的三角故事,晋王、誉王和靖王都有能力与抱负,但是三人的夺嫡方式又有所不同。

前两者的意图非常明显,而靖王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出夺嫡的意图,但是只是因为自己在朝中无人支持。

《琅琊榜》中的历史知识典故

《琅琊榜》中的历史知识典故

《琅琊榜》中的历史知识典故《琅琊榜》中的历史知识典故《琅琊榜》是由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山东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北京儒意欣欣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和颂天地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圣基影业有限公司、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由孔笙、李雪执导,胡歌、刘涛、王凯、黄维德、陈龙、吴磊、高鑫等主演的古装剧。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琅琊榜》中的历史知识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由孔笙、李雪合力执导,胡歌、刘涛、王凯、黄维德、陈龙、高鑫、吴磊等联袂主演的古装剧《琅琊榜》最近在各大电视台热播,《琅琊榜》根据海宴同名网络小说改编,以平反冤案、扶持明君、振兴山河为主线,讲述了“麒麟才子”梅长苏才冠绝伦、以病弱之躯拨开重重迷雾、智博奸佞,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梅长苏在国仇家恨、兄弟情义的漩涡中见招拆招、游刃有余,奏出了“江左梅郎”赤子之心下的一曲慷慨悲歌。

很多朋友跟我说,《琅琊榜》太古朴了,个中太多专业名词、历史知识,读书少了还真是看不懂。

没错,《琅琊榜》虽为虚构,背景是架空的,但个中礼节、文化,却扎扎实实地复古讲究。

这部电视剧,没有泛泛的爱情,没有大量爆发的情绪,看惯了大悲大喜的观众们一时无法适应,但是听了身边很多朋友的反馈,我相信这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好剧,它不再是一次性产品,哪怕个中礼节演示,都值得你反复一观。

电视剧《琅琊榜》以其磅礴大气而又不失诗意的故事主线与画面感,为国内古装剧进行了全新的定义。

不同于以往的古装剧,《琅琊榜》从精神气质上保持了鲁剧制作严谨、精良的风格,在制作上,包括场景,服装,都十分精细,这方面也是鲁剧的优点。

以下分享豆瓣作者,猫眼电影特邀影评人“绿流三千里”的一篇《琅琊榜》的剧评文章:看懂《琅琊榜》,原来可以解锁这么多成就。

在作者的剧评中,了解一些历史小常识,让大家迅速融入《琅琊榜》!看懂《琅琊榜》,原来可以解锁这么多成就。

作者:绿流三千里近期热播的古装电视剧《琅琊榜》,虽然是架空的大背景,但仔细点也能看出借鉴了南北朝的历史背景。

小说《琅琊榜》中蕴含的道家思想

小说《琅琊榜》中蕴含的道家思想

小说《琅琊榜》中蕴含的道家思想《琅琊榜》是一部充满古代思想的历史小说,在小说中蕴含了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之一,强调自然、无为而治、缘起缘灭等思想。

在小说《琅琊榜》中,这些道家思想都能够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

首先,自然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主题之一,强调人要顺应自然,不能逆天而行。

在《琅琊榜》中,也以人、事物自然的规律为核心,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通过主人公梅长苏和花楠俱的对话,小说为读者传达了自然与无为的思想。

在梅长苏的口中说:“自然法则,合则生,不合则死。

不需人为转化,便自成化育,何必费尽千劫万劫,卷土重来,浩劫覆天?”梅长苏的话意味着一切生命从始至终,都在顺应自然规律进行着自然的循环,人只需领悟其法则,去适应自然规律,不能轻易改变自然规则,这就是无为而治的境界。

其次,缘起缘灭也是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小说中,不同的角色命运之间存在着纷繁复杂的缘,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自己的轨迹和命运,在该命运人物的安排和调和中,萌发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比如,梅长苏助力高氏与天海骄子的复仇之交,就是一种缘份造就的事情。

花楠俱和梅长苏的结识也是缘份的巧合。

在小说的结尾,梅长苏为了公义代替大义而被害,而朝廷方面也解开了几十年的黑幕,忽然最后所有的线都连在了一起,证实了所有的结局源于缘份的轮回。

最后,情感的升华也是道家思想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道家思想强调理性之外,还崇尚情感及其升华。

梅长苏表面冷漠,内心却温暖感人,众人的信任和感激都源于他对朋友情感的升华。

例如,云伶之死以及晋江之死,都是梅长苏在一种情感的升华下所付出的代价。

综上,道家思想在小说《琅琊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这不仅营造了小说的氛围,更将这种思想传递给读者,并引导人们顺应自然、顺应自身的生命规律。

只有通过了解自然、顺应自然,在缘份的纷繁复杂中,获得情感的升华,才能得到心灵上的解放和释放。

《琅琊榜》中梅长苏 历史原型竟是他

《琅琊榜》中梅长苏 历史原型竟是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琅琊榜》中梅长苏历史原型竟是他
导语:架空历史剧近来很红火,例如前几年的《甄传》,今年的《琅琊榜》,此类剧真正是纯属虚构,无其事,无其人,却隐隐约约让人感觉到个中道出的
架空历史剧近来很红火,例如前几年的《甄传》,今年的《琅琊榜》,此类剧真正是纯属虚构,无其事,无其人,却隐隐约约让人感觉到个中道出的人情世故和故事模式,总和历史上某段时期能套得上,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因此,《甄传》原书本来没有具体所指是哪位皇帝和王爷,但电视剧里设置成雍正和果郡爷,倒也妥帖。

对于最近流行的《琅琊榜》,不少人有疑问,它到底说的是哪段时期的历史?大梁皇帝是谁?梅长苏是史上何方神圣?我们虽然没法完完全全对号入座,但是也能模模糊糊说个一二,不妨一起来分析分析。

《琅琊榜》中梅长苏
历史背景或是南梁王朝,梅长苏身上有陶弘景的影子
电视剧《琅琊榜》里一口一个大梁王朝,史上有名的梁朝有两个:一是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梁朝,由萧衍建立;一是五代十国时期统治北方的梁朝,由朱温建立。

电视剧里的大梁皇帝叫萧选,且其地域也是在江东南方一带,那么这个倒是可以打包票,一定是史上南北朝时期的梁朝。

南北朝时期的南方,自东晋之后,分为四个朝代:宋、齐、梁、陈。

这里的宋朝并非赵匡胤建立的宋朝,而是刘裕建立的宋朝,因此有些人为了将其与后来的赵宋分别开来,喜欢称其为刘宋。

而南齐和南梁的皇帝都姓萧,南齐由萧道成建立,南梁由萧衍建立。

《三字经》里写得好,“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十二个字把这段政权变革总结得很清晰。

生活常识分享。

《琅琊榜》的历史原型

《琅琊榜》的历史原型

《琅琊榜》是一部虚构的小说,不过,尽管虚构,作者还是会有意无意地寻找一些原型。

故事发生的年代,依着国号为梁,皇族姓萧,明显是按着南朝梁的年代来当原型的。

皇帝姓萧,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两朝,而且都是在南北朝时期,分别是具有连续性的两个短命王朝,齐与梁。

南朝齐的开创者为萧道成,从南朝宋那里接的半壁江山。

而南朝梁的创始人为萧衍,与南朝齐是同宗。

南朝齐只有23年的江山(半壁),南朝梁稍微长一些,也只有55年。

在《琅琊榜》上,与梁相对的北方政权为北燕(剧中人士这样说的),在南北朝前后,确实有名为燕的政权,而且还不是一个,有前燕、后燕、西燕、北燕等数个,都是鲜卑慕容氏建立的政权。

不过历史上到南朝梁的时候,几个燕国慕容氏的政权早就被打得没有了,连退回慕容燕国古都龙城(今辽宁朝阳)的北燕也烟消云散。

与南朝梁对峙的是北魏。

《琅琊榜》里面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没有任何相同或相似之处。

历史上没有梅长苏(林殊)、萧景琰,也没有剧中其他人。

剧中那支名为赤焰军的部队,在南北朝前后的历史中还真有相似的一支,那就是东晋时期的著名劲旅——北府军。

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苻坚统一了北方,建立氐族贵族为主的政权前秦,对东晋政权形成强大压力,东晋名相谢安派自己的侄子谢玄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

谢玄招募了大量从北方逃难来的汉族青壮年,组成了一支府兵。

太元四年,谢玄改镇京口,因为京口时称北府,所以这支军队被人称为北府军。

由于这支部队的士兵都是一些强悍的流民,与北方“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都有血海深仇,故作战十分勇敢,加上刘牢之、刘裕等名将的指挥,在太元八年的淝水大战中,八万北府军打败八十七万前秦大军。

后来桓玄作乱,刘裕消灭桓玄后,以北府兵为工具,建立南朝宋,北府军就成了刘宋最重要的军事机器。

但是到南朝齐、梁的时候,北府军已经也湮没在历史中了。

赤焰军虽说是虚构的军队,但是与北府军还是有神似之处。

《琅琊榜》是虚构的,说不上其有历史原型,这里说一说供大家解闷吧。

如何评判一部优秀的网络小说

如何评判一部优秀的网络小说

如何评判一部优秀的网络小说在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今天,网络小说如繁星般璀璨,数量众多,题材丰富。

然而,面对如此海量的作品,如何评判一部网络小说是否优秀,成为了读者和文学爱好者们常常思考的问题。

一部优秀的网络小说,首先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好的故事情节就像一张精心编织的网,能够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它应该具备起承转合,有合理的开端,引人入胜的发展,扣人心弦的高潮和令人满意的结局。

情节不能过于平淡无奇,也不应杂乱无章、毫无逻辑。

比如,在玄幻小说中,主角的成长历程如果一帆风顺,没有遇到任何挑战和挫折,就会让读者觉得索然无味。

相反,如果主角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磨难,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一次次战胜困难,这样的情节往往更能吸引读者。

人物塑造是衡量网络小说优劣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鲜明、立体、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仿佛这些人物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作者要赋予人物独特的性格特点、价值观和动机。

一个优秀的网络小说人物,不应该是完美无缺的,而是有优点也有缺点,有自己的欲望和恐惧。

比如《琅琊榜》中的梅长苏,他聪明绝顶、心怀正义,但同时身体孱弱,背负着沉重的过去,这样的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也让读者对他的命运更加关注。

语言表达也是评判网络小说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俗易懂、流畅自然的语言能够让读者轻松地沉浸在故事中。

作者应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生僻的词汇和句式,以免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

同时,语言要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能够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好的网络小说语言还能够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逼真的场景和氛围,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比如在言情小说中,对男女主角之间情感的细腻刻画,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爱情的甜蜜与苦涩。

除了以上几点,小说的主题深度和社会价值也不容忽视。

一部优秀的网络小说不应仅仅是为了娱乐而创作,还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反映社会现实,传递积极的价值观。

它可以探讨人性、爱情、友情、亲情等永恒的主题,也可以关注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职场竞争、教育公平等。

《琅琊榜》与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文化散论

《琅琊榜》与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文化散论

《琅琊榜》与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文化散论文/煮酒君琅琊榜热播后对他的话题很多,而对于它的历史背景却基本是固定的:南北朝南陈政权,但是小说与历史又有什么样的差别呢?值得我们细细审视。

真实的皇帝——梁武帝萧衍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南兰陵郡人。

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

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

萧衍自幼就展现出聪慧与才华,而且喜欢读书,是个博学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

当时他和另外七个人一起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被称为“竟陵八友”,其中包括历史上有名的沈约、谢朓、范云等。

沈约是《宋书》、《齐纪》等书的作者,而谢朓则是这时期有名的诗人。

萧衍文武兼备,不仅仅十分有文采,而且胆略见识很高,在南齐混乱的政局中,萧衍前期一直坐山观虎斗,自齐武帝去世后,南齐即进入多事之秋,太孙萧昭业即位不足数年即被皇族萧鸾处死,萧鸾不久即位为齐明帝,在位只有五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萧宝卷即位,这就是无能的东昏侯。

东昏侯治国无术,却很残忍,萧衍逐渐和他对立起来,废除萧宝卷,另立齐和帝萧宝融,掌握实权,几年之后萧衍夺下帝位,代齐建梁萧衍做皇帝之后,初期的政绩是非常显著的。

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自己很勤于政务,而且不分春夏秋冬,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

他为了广泛地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门前设立谤木函和肺石函。

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良才没有被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

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萧衍很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他要求地方的长官一定要清廉,经常亲自召见他们,训导他们遵守为国为民之道,清正廉明。

为了推行他的思想,萧衍还下诏书到全国,如果有小的县令政绩突出,可以升迁到大县里做县令。

大县令有政绩就提拔到郡做太守。

他的政令实行起来以后,梁的统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萧衍也是猜疑心重,忌惮开国元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琅琊榜》中的梅长苏到底是史上何方神圣近来,架空历史剧颇为红火。

架空历史剧者,《甄�执�》、《琅琊榜》之谓也。

这类剧的故事都发生在古代,人物、事件,纯属虚构,却又总能让人隐约地感到它和某一段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以近来大火的电视剧《琅琊榜》为例,可能很多观众都有想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大梁王朝?梅长苏又是何方神圣?虽然我们没法对号入座,但还是能说个大概,不妨大家一起来分析分析一历史背景或为南梁王朝。

梅长苏身上有陶弘景的影子在电视剧《琅琊榜》里,剧中人一口一个大梁王朝,历史上有名的梁朝有两个:一个是南北朝时期的梁朝,由萧衍建立――萧衍,字叔达,公元464年出生,系汉丞相萧何的第25世孙。

其父萧顺之本是齐的开国之君萧道成(也就是齐高帝)的族弟,两人从小就十分要好。

萧道成代宋自立以后,萧顺之亦尽心竭力地辅佐之,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

奈何齐高帝死后,新君(也就是齐武帝)即位,却对萧顺之颇为猪忌。

是以萧顺之未能坐上台辅之位,但仍被封为了临湘县侯,历任侍中、太子詹事、丹阳尹等职,死后,加镇化将军。

齐武帝死后,其子郁林王萧昭业即位仅一年,即被其族叔萧鸾(也就是齐明帝)夺取了皇位。

萧鸾在谋事之初,常与萧衍一起密谋废立之计。

齐明帝死后,其第八子萧宝融即位,是为齐和帝。

萧衍渐大仅独揽,终于公元502年4月,逼迫和帝“禅位”于他,并改国号为粱。

萧衍在位时间长达48年,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并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年86岁。

另一个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梁朝,由朱温建立――朱温,公元852年出生,早年曾参加黄巢起义,后又脱离了黄巢的大齐政权,归顺了唐朝。

公元907年,废唐哀帝李�牵�自行称帝,建都开封,国号为“大梁”。

由于朱温生性残暴,大梁在他的统治之下,民不聊生。

公元912年,朱温被其第三子朱友硅所杀,谥神武元圣孝皇帝,庙号太祖。

如果我们非要给电视剧《琅琊榜》中的“大梁”在历史上找一个王朝来和它相对应的话,那一定就是南北朝时代的梁王朝了。

原因有三,一是《琅琊榜》中大梁的管辖区域和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管辖区域基本一致;二是《琅琊榜》中的梁王也姓萧,和南北朝时代粱王朝的皇帝是一个姓;三是《琅琊榜》中人物的穿戴,也明显带有南北朝时期服饰的特点。

东晋灭亡以后,中国就进入了南北朝对立的时代。

取代东晋的南朝,先后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北朝则先后建立了东、西魏两个政权。

其中,齐和梁的皇帝都姓萧,齐的开国皇帝名叫萧道成,梁的开国皇帝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叫萧衍。

《三字经》里有这样四旬:“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只用了十二个字,就把这段历史给总结完了。

又,我们说金陵是六朝古都,所谓六朝,即是指三国时代的东吴、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这六个建立在江东的国家。

江东也称江左。

那怎么在电视剧《琅琊榜》里,江左指的好像就是梅长苏的江左盟占据一块地方呢?想来当是作者有意借用了“江左”这一概念,并又将它江湖化了吧。

其实,真正的江左,又或者说是江东,范围是很大的,是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因为长江在进入安徽南部以后是向东北方向斜流的,是故长江以东,即为江东,或称江左;以西,即为江西,或称江右。

江东之地即是指皖南、苏南、浙江、上海和赣东北这一大块地方,面积有好几十万平方公里呢。

根本不像剧里所描述的,好像只有金庸笔下黄药师的桃花岛,古龙笔下的恶人谷地样一处江湖地盘。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这个梅长苏,这位江左盟的盟主是以客卿的身份,来到大梁的都城金陵,为皇家子弟出谋划策,算无遗策,就连皇帝、皇后和郡主也都对他言听计从,这样的人物历史上有可能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

虽然不是普遍存在,但个案还是有的。

至于具体人物,有两个备选答案:一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道家人物陶弘景;一是唐朝的布衣宰相李泌。

就前面我们分析的《琅琊榜》的时代背景,陶弘景的可能性较大。

当然,并不是说梅长苏的原型就是陶弘景,而是说梅长苏身上有陶弘景的影子。

或者正是由于有陶弘景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存在,才为梅长苏这个角色的出现,奠定了合理的基础,让这个角色不至于太过荒诞。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人的身份。

梅长苏虽然说是将门之后,但他出现在大家眼前时,只是一个江湖人物,麒麟才子,以平民的身份介入宫廷斗争,乃至军国大事……具体剧情,这里就不重复了,而在真正的历史上,陶弘景基本上扮演了这种角色。

南朝的陶弘景,中年以后,在朝廷是没有什么具体职位的,一直隐居在茅山当道士,每天基本上干的就是健身捐步的事,要不就是守着炉子提炼丹药和草药,或是写写诗,看看风景,朝廷军政大事看上去和他似乎没有半毛钱关系,然而实情却并非如此。

据《南史》记载,金陵城里的梁武帝一直都很惦记着这位仁兄,不是惦记着找他喝酒,而是惦记着向他请教国家大事,隔三差五就要将难决的国家大事送到茅山去,请陶弘景发表意见,甚至亲自前往,“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

陶弘景因此被誉为“山中宰相”,他的这种情况倒是和悔长苏有些重叠。

再说颜值,《琅琊榜》里的梅长苏非常帅,玉树临风,这个也确实有点魏晋南北朝的味道,那是个美男子扎堆出现的时代,美男子的代言人潘安就是魏晋时代的人。

陶弘景恰好也是个颜值很高的男子,据《梁书》记载,陶弘景“身长七尺四寸,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细形长耳。

”将这个外貌描写移至梅长苏身上,倒是半点也不唐突。

接下来,还要比一比才艺,麒麟才子梅长苏除了武艺,样样都很精通,基本上是全面发展,而陶弘景恰好也是这样一个人物,天文地理、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如果暂时还有哪一点不通的,他会感到很惭愧,明确表示压力很大,“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他还在从养生到炼丹、医药学、音乐、历法等方面,都有专著,而且还有武器设备方面的专著《古今刀剑录》――这部书还透露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信息,关羽关老爷使的并不是青龙偃月刀,而是双刀。

陶弘景还有一点胜过梅长苏,那就是人家也精通武学,史书记载他“便马善射”。

甚至“梁朝”这个名称的专利权,也应该是他的,萧衍在建立新的王朝前,曾向他问主意,他说就叫梁朝吧,于是,史上便有了梁朝。

<!--endprint--> <!--startprint--> 当然,说了这么多,不是强调梅长苏就是陶弘景,而是强调一个信息:架空历史不等于踏空历史,相关人物的出现还是要有历史为基础的。

人物可以虚构,事件可以虚构,情理却不可虚构。

再顺便提下唐人李泌,虽然他所处的年代,和梅长苏挨不上边,但他的事迹,与梅长苏似更有些相似。

李泌,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他是南北朝时期西魏的“八柱国”李弼的六世孙,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最初的身份是南岳隐士。

天宝中,他自嵩山上书论施政方略,深得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言。

后为杨国忠所忌,归隐名山。

再后来,安禄山叛乱,唐肃宗即位灵武,召其参谋军事,又为幸臣李辅国等诬陷,复隐衡岳。

唐代宗即位,再召为翰林学士,又屡为权相元载、常衮排斥,出为外官。

德宗时,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

梅长苏当年的遭遇,是不是和他也有点像呢?“琅琊榜”的威力有多大?在电视剧《琅琊榜》里,太子、誉王等人是通过“琅琊榜”,知道有麒麟才子、江左梅郎这个人的,可见这个榜单的威力之强大,上榜人物基本上就是朝廷和大人物绞尽脑汁想要笼络的人才。

可是,“琅琊榜”并不是由朝廷,而是由江左盟这样一个民间组织发布的年度贤才榜单。

在那个时代,一个民间组织发布的年度贤才榜单,其影响力可能上升到惊动朝廷的高度吗?当然,不可能真有这么一个榜单,每年定期发布出来,然后朝廷再根据这个榜单来确定人力资源政策。

可是,虽然没有这样一个榜单,但民间的口碑还是有的,而且这个口碑对于人才的发现和官府的用人确实有很大影响。

比如三国时期,有一个叫许邵的人,他就每个月都要发布他对天下贤才的点评,史称“月旦评”。

据说当时从朝廷到地方,都特别重视他的这个点评。

许邵虽然不是民间人士,他所公布的这份榜单,却也不具备官方效力,纯属私人行为。

当年的曹操,为了求得一个好口碑,就曾找到许邵,让他对自己作出点评。

结果,许邵将他定性为了能臣和奸雄。

而曹操以后的发展道路,其实也就是朝着这两个方向延伸的。

这个史实就为“琅琊榜”提供了合理的基础。

从东汉到东晋,再到南朝,这个口头上的“琅琊榜”似乎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世说新语》里有大量的记载,例如“赏誉”、“品藻”,就是一份“琅琊榜”的大集。

竹林七贤之一的山巨源,为什么能得到重用?就和王戎评价他如“璞玉浑金”有一定关系。

架空历史小说并非网络时代产物,古代已经有先例最后,我们再来说说架空历史小说,千万别以为它是网络时代的产物,这玩意古已有之,尤其是在明末和清朝,这种作品比比皆是,特别是在三国史上。

明朝有戏曲名为《南阳乐》,讲的是诸葛亮穰星成功,延长了寿命,后来又活捉了司马懿,生擒了孙权,统一三国,然后归隐隆中,真是虚构得不亦乐乎,大快人心。

再有续写三国志的,将刘渊虚构成刘备的后代,带领诸葛亮、关羽、张飞和姜维的后代再次恢复汉朝,将史上刘渊建立的汉说成是蜀汉的延伸。

这些还是不出名的作品,其实像《精忠岳飞传》的下半部,也完全是架空历史的,描述岳飞的后代岳雷带领岳家军直捣黄龙,活提并气死金兀术,皆大欢喜结束全书。

再深究下去,《红楼梦》架空历史的味道也很浓,书中并没有交代朝代和时代,人物故事也都是虚构的,然而,在阅读过程中,那种浓浓的明清气息扑面而来,它的架空也是有历史基础的。

张宁据《广州日报》刘黎平/文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