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大事记略
红军长征10件历史大事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

红军长征10件历史大事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红军长征10件历史大事】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历史事件之二:遵义会议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
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历史事件之三:四渡赤水3万∶40万。
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中国长征的时间轴

中国长征的时间轴
1927年 - 长征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对国民党的镇压下发
起长征,目的是逃离敌人的追捕和寻找革命的发展机会。
1934年 - 遵义会议:红军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会上毛泽东取得了
对党内军事和政治领导权的控制。
这个会议对于长征后的红军发展和
军事战略的决策至关重要。
1935年 - 移动战略:长征进入了移动战略阶段,红军开始进行战术
性的转移,以避开敌人的追捕。
他们徒步穿越了川西、云南、贵州等
地的险峻山区和草地,面临了数次敌人的袭击和自然环境的恶劣条件。
1936年 - 建阳会议:红军在福建建阳召开会议,会上决定改变长征
目标,不再按照最初计划进攻西北,而是向陕北进军。
此举使得红军
转变了战略方向,并最终找到了与陕甘宁边区建立联系的道路。
1937年 - 陕北抵达:红军终于在1937年10月到达陕北,建立了陕
甘宁边区,结束了长征。
长征途中,红军虽然损失惨重,但通过坚韧
的意志和智慧,成功打破了敌人的封锁,保留了革命队伍,并在随后
的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经
过长征和抗日战争之后,最终推翻了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在1949年
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总结:中国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里程碑,为共产党获得政权的胜
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期间,红军经历了无数艰辛和困难,但通过坚持
不懈的奋斗,最终实现了目标。
长征的时间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长征顺序事件概括

长征顺序事件概括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红军为了避开敌人的围追堵截,进行的一次艰难的战略转移和长时间的耐久战。
这场历时两年,行程约2万5千里的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也是一次旷世奇迹。
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以红一方面军为主力,同时兼有红三、五军团,共26万人参加,其中,红一方面军约10万人。
长征的起点是江西瑞金,终点是陕北延安。
两年间,中途经过不同省份的山山水水,遭遇无数艰难险阻。
在这个漫长的历程当中,发生了很多顺序事件。
在长征刚刚开始的时候,也是整个长征颇为重要的一段时间,就是赣南会师。
1934年11月7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于井冈山,形成了中央苏区的政治和军事基础。
之后,红军开始向西北方迁移。
在红军行进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道路上的困难。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四渡赤水。
这个事件发生在1935年5月,当时红军在走过四川省境内时,被敌军的大批兵力追击,不得不从盘山小道绕开。
由于途中这座赤水河非常宽广,加上附近还有许多敌军,因此,红军无法顺利通过。
最终,红军组织了四次渡河行动,才在流血牺牲中,成功实现了渡河。
当红军考虑继续向西北行进的时候,又遇到了一些内部的分歧。
在这个情况下,周恩来提出了著名的长征策略。
这个策略的核心是把主力转移到西北,以保留力量,同时组建游击队,继续发展革命力量。
这个策略最终获得了通过。
除了上述事件外,长征还发生了一系列的战斗和转折。
这些事件多发生在红军穿过中部贫困落后地区的时候。
在这些地方,敌人多,路途险恶,水草不足,吃水难,疾病流行等等。
但是,红军坚决执行毛泽东的革命路线,爱国、集体主义坚定不移,最终克服了一切艰难险阻。
总体上,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最艰苦、最辛酸和最富有传奇性的战略行动之一。
长征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极大的锤炼和提高,也让红军形成了惊人的战斗力和政治觉悟,对中国的革命斗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35年大事记

大事记编辑一月1月1日中央红军强渡乌江成功。
1月3日国联对意大利的侵略行径采取绥靖政策。
1月4日中国工农红军突破乌江。
1月6日中国工农红军占领遵义城。
1月8日艾尔维斯·普莱斯利(摇滚乐巨星猫王)出生。
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15日日本关东军蓄意挑起“察东事件”,要挟国民党达成《大滩条约》。
二月2月5日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
2月27日汪精卫、蒋介石联名发布严禁排日运动命令。
2月28日中央红军再次攻占遵义城,歼敌20个团,取得长征以来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2月28日国民政府派遣有梅兰芳在内的文化艺术代表团访问苏联。
本月,《渔光曲》参加了苏联电影工作者俱乐部为纪念苏联电影国有化15周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并获得“荣誉奖”。
成为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三月3月 4日中革军委决定特设前敌司令部,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
8日著名影星阮玲玉服毒自杀身亡。
20日红军四渡赤水河。
四渡赤水河21日红军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于江西大庾。
27日蒋介石被授予特级上将军衔。
月底中共中央决定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小组,负责指挥中央红军。
四月4月 6日钱塘江大桥正式动工。
4月初陈挺率闽东独立师二纵袭击浙南沙湾民团,缴枪12支。
7日红一方面军佯攻贵阳,进入云南,直逼昆明。
25日,台湾文化名人李敖出生。
五月5月 1日红军强渡金沙江,跳出国民党军包围圈。
5日沈钧儒发起冤狱赔偿运动。
12日毛泽东在会理召开会理会议。
21日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大臣郑孝胥下台。
22日红军通过彝民区,刘伯承同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
25日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与红一师会合。
本月 10卷本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编选出版。
本月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迅速传唱全国。
本月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成立。
二十世纪福斯六月6月12日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概括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

概括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
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央红军突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江西受到国民党
军队的围剿,被迫进行战略性的突围。
红军在湘江、乌江等多次渡河战斗中,成功突破重重封锁,展开了艰苦的长征。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贵州的遵义市,在此举行了遵义会议。
会议上,毛泽东被推举为中共中央主席,决定纠正军队中的错误,确定了今后长征的方向与策略。
3.四渡赤水:1935年5月至6月,红军在四川江口县的赤水河
一带进行了几次渡河战斗,历经艰苦,成功渡过了赤水河,为后续长征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4.会宁会师: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
会宁县会师,将红军主力重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实力较为雄厚的红一方面军。
5.红军战士的疾病与负伤: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严格的环境
和敌人的围追堵截,许多战士因负伤或患病丧命,造成了沉重的伤亡。
这些重大事件都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长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长征的过程及主要事件

长征的过程及主要事件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行动,发生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
以下是长征的主要过程和事件:
1. 红军撤离中央苏区: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开始了长征。
2. 二万五千里的艰苦行军: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下长时间行军,途经险峻山区和贫瘠草地,打破封锁、绕过阻击,分散行军,走了总长约二万五千里。
3. 井冈山会师:在长征过程中,毛泽东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与朱德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在井冈山会师,形成了红军的新的核心力量。
4. 红一方面军的转折:红一方面军在江西、福建和广东地区发动游击战,打破敌人的封锁,重新扩大红军势力范围。
5. 贵州会议和遵义会议:1935年1月,红军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新方针和策略。
6. 渡过大渡河:1935年5月,红军在四川的大渡河上成功渡过,避开了国民党军队的追击。
7. 赣江战役:红军在江西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多次激烈战斗,
造成了国民党军队的重大损失,为红军突围创造了条件。
8. 红军胜利突围:1935年10月,红军在红军胜利突围战斗中
跨越了金沙江,成功突围,向四川方向继续行军。
长征的胜利不仅维护了红军的生存和发展,也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橙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的故事

橙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的故事
1. 闪电攻克铜仁:1934年5月12日,红军主力顺利占领了国
民党军占据的铜仁城,这是红军长征的开端之一。
2. 响水战役:1934年5月31日至6月2日,红军在响水战役
中击败了国民党军,夺取了重要的胜利,壮大了红军士气。
3. 泸定桥战役:1935年1月30日至2月4日,红军在泸定桥
战役中与国民党军激战,最终成功突破敌军封锁,实现了红军的战
略转移。
4. 红四方面军、红一军团会合:1935年10月22日,红四方面军和红一军团在四川会合,为长征的继续提供了更大的力量。
5. 红四方面军在毛娥寨的胜利:1935年11月9日,红四方面
军在毛娥寨战役中成功击败国民党军,展示了红军的顽强战斗意志。
6. 贵定会议:1935年12月,红军在贵州贵定召开了重要的军
事会议,确定了长征路线和目标,为接下来的行军做好准备。
7. 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30日至6月1日,红军在巧渡金沙江战役中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封锁,实现了红军的跨越。
8. 康巴红军胜利战役:1935年6月5日至9日,红军在康巴红军胜利战役中与国民党军展开顽强战斗,最终击败敌军,进一步巩固了红军的力量。
9. 贺龙剿匪战役:1936年5月至6月,红军在贺龙剿匪战役中与土匪展开殊死搏斗,最终成功铲除了土匪势力,保护了红军的安全。
10. 包头会议:1936年7月,红军在包头召开了重要的会议,讨论了长征后的战略决策,为革命事业的继续发展制定了计划。
橙军长征的十大历史事件见证了红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勇往直前的精神,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军长征大事记略

红军长征大事记略红军长征大事记略1934年8月7日,红军第6军团撤离湘赣苏区,突围西移,10月下旬与红3军(后恢复红军第2军团番号)会师。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从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4年10月21日-11月15日,中央红军先后通过了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
1934年11月16日,红军第25军2900余人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
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中央红军强渡湘江,减为3万余人。
湘江之战后,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的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
1934年12月30日-1935年1月6日,中央红军强渡乌江,并于7日占领遵义。
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举行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
1935年1月29日-3月21日,四渡赤水河。
5月9日从皎平渡渡过金沙江。
1935年5月初,红四方面军共8万余人放弃川陕苏区,开始长征。
1935年5月,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彝民区。
25日,强渡大渡河。
29日,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7月,红25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一次、第二次“围剿”,开辟了鄂豫陕边苏区。
1935年6月18日,中央红军到达懋功地区,和红四方面军会师。
1935年9月16日,红25军在陕甘苏区的永坪镇同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
接着,合编为红军第15军团。
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举行会议,决定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1935年8月15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张国焘率领由第5、第9、第31、第32、第33军组成的左路军,从卓克基地区出发,向阿坝地区开进;21日,前敌总指挥部率领由第1、第3、第4、第30军组成的右路军,从毛儿盖地区出发,向班佑、巴西开进。
1935年9月10日,红一方面军第1、第3军继续北上,17日拂晓,夺取天险腊子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大事记略1934年8月7日,红军第6军团撤离湘赣苏区,突围西移,10月下旬与红3军(后恢复红军第2军团番号)会师。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从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4年10月21日-11月15日,中央红军先后通过了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
1934年11月16日,红军第25军2900余人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
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中央红军强渡湘江,减为3万余人。
湘江之战后,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的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
1934年12月30日-1935年1月6日,中央红军强渡乌江,并于7日占领遵义。
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举行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
1935年1月29日-3月21日,四渡赤水河。
5月9日从皎平渡渡过金沙江。
1935年5月初,红四方面军共8万余人放弃川陕苏区,开始长征。
1935年5月,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彝民区。
25日,强渡大渡河。
29日,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7月,红25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一次、第二次“围剿”,开辟了鄂豫陕边苏区。
1935年6月18日,中央红军到达懋功地区,和红四方面军会师。
1935年9月16日,红25军在陕甘苏区的永坪镇同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
接着,合编为红军第15军团。
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举行会议,决定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1935年8月15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张国焘率领由第5、第9、第31、第32、第33军组成的左路军,从卓克基地区出发,向阿坝地区开进;21日,前敌总指挥部率领由第1、第3、第4、第30军组成的右路军,从毛儿盖地区出发,向班佑、巴西开进。
1935年9月10日,红一方面军第1、第3军继续北上,17日拂晓,夺取天险腊子口。
1935年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
11月初,在甘泉附近地区同红15军团会师。
1935年9月-1936年2月,张国焘南下行动使红军屡屡失利。
6月,被迫接受了北上方针。
1935年11月19日,红2、红6军团共1.7万余人,由湖南桑植地区出发,开始长征。
1936年7月2日,红2、红6军团到达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红2、红6军团和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
1936年7月初,红二、红四方面军从甘孜、炉霍、绥靖出发,共同北进。
1936年10月9日和22日,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至此,红军长征全部胜利结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每每重温毛泽东的这首七律,徜徉在平仄长短的字里行间,内心的感觉总能超越惨烈、苍凉和悲壮。
多少年过去了,在《诗人毛泽东》里,作者这样写道:“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70年前的长征,留给后人太多的故事、传奇和历史的记忆,特有的魅力使它像一个完美的神话,一个坚定无畏的图腾。
那一段岁月、那一种精神始终吸引着几代人的视线。
70年弹指一挥间,在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重走长征路的活动方兴未艾,当年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也一次次地重现在人们眼前。
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当一幕幕生动的长征画卷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我们徐徐展开;彝海结盟、翻越雪山、草地行军……当一段段英雄传奇被知晓传扬、一个个历史细节愈加清晰……当那些亲历长征的革命前辈随着时光的流逝渐行渐远,让我们一站一站地重走长征路,用心灵去感受那份绵绵不息情怀、追寻那些伟岸挺拔的背影……1万里征程自此始红都传奇今人颂“红旗飘,军号响。
子弟兵,别故乡。
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
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脍炙人口的《长征组歌》开篇《告别》唱遍大江南北,也唱出了一段经久不衰、历久而弥新的历史……1934年,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八万六千余人,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开始突围,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途。
2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年莫食江中鱼“阴云四紧锁潇湘,九万红军奋铁墙。
桥上硝烟桥下血,英魂含笑卧沙场。
”一首《战湘江》尽显湘江战役之惨烈。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后,一路西进。
蒋介石调动40万兵力,分五路布成前堵后追、左右侧击之态势。
红军与优势之敌苦战五昼夜,终于以血肉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险恶也是最惨烈的一仗,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
后来伍修权在一首诗中写道:“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在湘江战役之后,当地的老乡多年都不吃湘江里的鱼,甚至连江水都没法饮用。
专家点评——陈虎(《世界军事》杂志执行总编辑):导致红军在湘江遭受重大损失的原因有三:一是明知敌人布下了口袋还往里面钻;二是面对危急军情仍缓慢前进;三是坚持分兵抵御的错误战法。
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一切脱离中国实际的瞎指挥最终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3遵义会议放光辉而今迈步从头越71年前,未过新春,在黔军25军第2师师长柏辉章的公馆二楼,史称遵义会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召开。
当初的柏氏公馆,如今已是遵义会议纪念馆。
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长达4年之久的统治,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据统计,红军在遵义三进三出,为这座黔北重镇上演了精彩的运动战。
几夺娄山关、激战鲁班场,战斗遗迹随处可见。
遵义也由此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名城。
专家点评——徐占权(军事科学院长征史专家):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是我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4四渡赤水出奇兵主席用兵真如神“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如此唱道。
展开红军长征路线图,可以清晰地看到,最复杂的一段行军路线是在贵州遵义及其西北地区,这就是著名的四渡赤水之战。
1935年1月28日,中央红军对尾追的川军两个旅发起猛攻。
当川军后续部队增援时,红军立即撤出战斗,于翌日西渡赤水河,向滇东北扎西地区集结。
此时敌人也云集扎西,于是毛泽东毅然决定挥师东进,出敌不意,于2月19日至21日二渡赤水,重入贵州,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
红军重占遵义后,蒋介石从重庆飞到贵阳。
红军于3月16日三渡赤水,重进川南,敌人急忙尾追北上。
3月21日至22日,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忽然调头向东,神不知鬼不觉,一夜之间四渡赤水,由川南折向贵州,再次突破乌江,占领息烽,佯攻贵阳。
正当敌人慌慌张张急救贵阳时,红军主力则大踏步进军云南,到达金沙江畔。
继而智夺皎平渡口,利用7天7夜的时间将两万红军主力从容地渡过金沙江,最终跳出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形成的包围圈。
多年以后,来华访问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盛赞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毛泽东却说,四渡赤水才是他的得意之笔。
而当年参战的国民党军队曾对红军四渡赤水这样评价:“曲线运动,难以捉摸”,“神出鬼没”,“磨盘战术,出奇制胜”,“共军拐个弯,我们跑断腿”。
专家点评——徐焰(国防大学教授):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精彩的军事行动,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
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战术,是四渡赤水的精髓所在。
5彝海结盟写传奇民族团结留佳话海拔2000多米的大凉山上有一片美丽的湖面,那就是神秘的“彝海”。
刘伯承和小叶丹的结盟雕塑向我们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传奇佳话——巧渡金沙江后,红军进入大凉山彝族聚居区。
当时彝汉矛盾重重,在国民党对彝族的“赤反”宣传中,红军被描绘成骇人的“苗蛮”:将壮年男人拉夫、小孩杀了喂狗。
然而在71年前的5月22日,当这样的“苗蛮”和“彝民”相遇时,他们却创造了中国民族史上一段佳话,纵横捭阖的一代名帅刘伯承与彝区沽基族头人小叶丹舀起彝海的清水,以此代酒,歃血结盟,随后在小叶丹部落7天7夜的护送下,红军主力平安通过被形容为恐怖地带的彝区。
6寄语南京春梦客红军不是太平军大渡河奔流不息,诉说着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悲剧。
石达开同洪秀全分裂后,率部转战各地,最终在大渡河畔全军覆没。
当中央红军向大渡河畔进军时,蒋介石曾放言:要让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1935年5月25日-29日,短短5天时间,红军两次上演长征路上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4日夜,顺利通过彝区的红军如天兵天将般突然出现在大渡河的安顺场渡口,并在渡口缴获一条木船。
25日晨,这条木船载着17名勇士强渡成功。
由于当时只有3艘木船,全军如果都从该处渡过需耗时1个月,而国民党部队的后续援军正蜂拥而来。
中央迅速决定兵分两路,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渡河成功后作为右路军沿东岸北进,左路军火速抢夺泸定桥,开辟渡河的第二条通道。
5月29日下午4时许,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正式打响,22名勇士,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12颗手榴弹,冒着弹雨,脚踏铁索,手攀铁链,与后续部队一起胜利夺取了泸定桥,彻底惊醒了蒋介石妄想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春梦。
今天的大渡河水流湍急依旧,而安顺场“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的匾额高悬。
专家点评——邓寿明(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专家):成功跨越大渡河可谓中央红军的绝地逢生。
而蒋介石关于大渡河的预言破灭,成了战斗和精神上的双重失败者。
7雪山草地死亡途回首苍茫云几重“冰峦若海翻云浪,铁旅如丝上玉龙。
千山一越欢声动,回首苍茫云几重。
漫天瘴气漫天雨,一路泥潭一路霜。
皮带煮来知肉味,草根嚼破觉唇香。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长篇史诗,而雪山草地便是这部史诗当中最为悲壮的篇章。
无数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绝美的雪山草原风景之中。
1935年6月12日,绵延的雪山呈现在红军面前,而首当其冲的夹金山挡住了前进的道路。
夹金山,海拔4000多米。
歌谣说:“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可攀。
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
”但是凭着难以形容的英雄主义精神,红军们翻越了8座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夹金山、梦笔山、亚克夏山、昌德山、达古山、虹桥山、鹧鸪山、巴朗山。
征服了雪山并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对红军来说,眼前一片茫茫草地和沼泽,是比雪山更为残酷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