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三大途径

英语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三大途径
英语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三大途径

英语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三大途径

英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美育素质教育,只有让学生沉浸在美的享受中,学会欣赏美的语言,教学才会有实效,在审美教育中我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法:

一、课文中挖掘美

1.课文中美的思想

课文中有许多思想美的作品,如sacrifice for love 一文,通过della and jim 舍去自己最心爱的东西而互买圣诞礼物事件,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去爱人。课文making the team work使学生们清楚了要想在当今社会获得成功就必须取得他人的信任,要有团队精神,摒弃自己自私自利的思想。教师要通过课堂教育这块净土,善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美的思想,这不仅能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会激发学生努力追求美的思想和情感。

2.课文中美的构思

美的构思是形象思维的集中体现,是对整个作品的精心设计,美的构思避开了平庸、俗套,力求达到新颖,给人以美感的教育和启示。a christmas garol 一文,mr. scrooge是一个吝啬、冷酷、自私的人,作者通过一扇回忆之窗,让mr. scrooge回顾了他的过去,让他知道怎样一步一步变成一个自私的人,同时圣诞老人通过展示未来画面,让mr. scrooge看到他的未来,是一个孤独、让人讨厌的家伙,此时,mr. scrooge深有感触,迫切地说到“it may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在广大农村初中,尽管英语教学已受到普遍重视,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左右下,英语教学大多是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生成绩高低,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教”,而忽视“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听、说、读、写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现象都无疑一有悖于语言教学规律,结果是教师把-门活生生的语言实践课,上成了枯燥乏味,毫无生机的呆板课。学生学了几年英语,到头来耳听不懂,口不能言,两极分化严重,语言运用能力极差,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外语教学出现了严重危机。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渗透素质教育,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的不同.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培养目标看,素质教育力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 2.从对待学生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而应试教育只面向少数成绩好的学生。 3.从教学内容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强调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 4.从教学过程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老师一讲到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5.从教学方法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变讲授知识为训练综合技能,应试教育则不论学生层次与个性差异满堂灌,大搞题海战术,学生被动、机械地学习,作业负担过重,心理负担过重。 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在英语教学中,尤其要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在学法方面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可能创设一个适宜于英语情景交际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就本人 多年的教学经验拙议如下: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360docs.net/doc/4016179888.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

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 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 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 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

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创新教育

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创新教育 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创新教育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放眼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教育的发展已经与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一次飞跃性变革。英语教学工作也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构建新的模式,探索新的途径。中小学生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创新。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英语教学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特点,英语课堂教学要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需要在继承以往英语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善于创新。离开创新,如果简单地沿用过去的思路和办法,英语教学显然难于奏效。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欠缺。因此,在与西方学生的比较中,我国学生的创造能力往往偏低。正如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批评的:“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只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在创新中求发展。 一、什么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在创造教育思想基础上,根据“创造学”和“教育学”原理,针对传统教育中有碍人的创造力提高的问题而提出的。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素质。它包括:创新意识与动机、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创造个性等要素。 创新教育是通过“创造的引导者”——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提供创造的环境,能激发“创造者”——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的人格物质”,以发挥创造的潜能,而有创造的行为或结果。就其目的而言,创新教育在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创造地表现,以增进创造才能的发展。就其内涵来看,它是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的一种教学模式。就教师本身来讲,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因时制宜,变化教学方式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学。 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有以下几个特征: 1、创设自由、安全、和谐的情境和气氛。 2、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教师不独占整个教学活动时间。 3、注重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表达与容忍不同的意见,不急于下判断。 4、鼓励学生应用想象力,增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教育,也可以说是指导学生发展创造的才能,鼓励学生经由创造的过程,学习做有效创造的活动。 二、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英语课堂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因此,教师要以人为本,相信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做到尖子生吃饱,中差生吃好。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激励竞争,形成一个“兵教兵,兵教官,官教兵”,全班学生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老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应把学生看作是只会输入的“机器”,要了解,我们的学生也和我们一样,

英语教案中如何渗透美育

英语教案中如何渗透美育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崇高的审美情趣,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教学实践证明,英语美学教育作用是很大的。通过英语美育,学生在增长英语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与高尚的审美情趣,感受一定的感受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鉴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推动英语学习,促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美育的主要方法有: 1.将美育渗透在英语教学实践中。 即贯穿于听、说、读、写各个环节,寓教于美,以美启真善,以美佐教学。英语美育既不是单纯的英语教学,也不是纯粹的美育,它与艺术学科(如音乐、美术)美育是有区别的,它是英语教学中的美育,达到交际能力与审美能力同步提高的目的。 2.课内外整合,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 课外美育要采取以学生为主的策略,教师做宏观指导,超前指导和及时指导,采用耐心辅导,课内弥补的方法。 3.课内美育,教师要主导,体现美化自身,树立榜样,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著名教育家克莱顿·柯伦在《教学的美文》中指出:当教师更多地懂得了美学的素质怎样进入生活,当他们能够有意识地来完善、扩展这

种美的方法时,他们就踏上了教学艺术之路。因此,英语教师不仅要具有美学素质,更要不断提高美学素质,在教学中塑造美的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首先教态要美,要实现美育教学,首先要增强教师的审美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当教师站在讲台上时,他(她)的仪容、风度、服饰、神情、目光、姿势和举手投足都在向学生传递着信息。因此,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态度要端庄大方,衣着要美观得体,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又可以为教学活动营造一个美的氛围。其次,语言要美。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效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要在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和韵律等方面下功夫。同时,相应的体态语也要尽可能符合英美人的习惯,这种“仿真”可以使学生产生新奇感,从而可以满足学生对语言美的心理需求。最后板书要美。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称之为“微型教案”。它是教师输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媒介,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手段。板书又是一门视觉的艺术,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精心设计的板书能体现直观教学的艺术美,板书设计要文字简练、一目了然、结构清晰,恰当运用和谐的色彩搭配,并巧妙应用各种字体、图形、表格等,清晰的构图有利于形象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引导思考、增强记忆,尤其是对课文整体理解可以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4.美化教学过程,赋教学以美感,让美感助教学。

谈英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英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发表时间:2009-07-13T10:12:48.87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卓翠红 [导读] 随着中国英语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审美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谈英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卓翠红 摘要:随着中国英语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审美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将通过解释审美教育的意义、策略和功用从而激励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这一教学理论。 关键词:审美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卓翠红,1973年12月出生,中教一级,任教于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煤矿职工子弟中学。 美育,美育亦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通过对普遍存在的自然美的感受、社会生活美的实践和艺术美的鉴赏来培养学生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和在生活中体现美的激情和能力。 英语是一门语言教育学科,在英语教学中怎样去实践、实施审美教育呢? 一、揭示和感知英语美,激发学生对英语美的向往之情 1.在听音中欣赏美。英语节奏感较强,语音语调抑扬顿挫,富有韵律美。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引导并指导学生经常听音,并教会学生点重音、标意群、画升降调符号等,从而让学生逐步领略、欣赏并最终喜爱这种韵律美。 2.在朗读中体现美。新时期的英语教学强调学生在做中感知学的过程,体验成功的美。教师应要求并指导学生用纯正流利的语音语调去朗读英语,这样,学生不仅能陶醉于忘情的朗读中,也能不断训练学生的英语语感,为学生的真实交际打下一定的基础。现在的英语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活泼的对话,丰富多姿的句式,还有不少“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佳句妙章。学生需要大声朗读,读出语感和真情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内涵与美感。 3.在课文讲解中体现英语的严谨美并激发学生的想象。课文教学切忌肢解课文、先讲语法现象和词的用法,而应从整体展开,入手利用精心设计的提问,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写的特定意境,并通过教师不断深入的启发和自己的体悟,这样学生即能感受到课文丰富的思想底蕴又能体会到英语语言的严谨美。同时,在进一步的课文讲解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所得语言,展开联想、创新思维,让英语美在创造中升华。 二、通过说写训练,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能准确无误地创造性地运用英语去进行实际交际,必将能感知到巨大的内心喜悦和实实在在的表现美。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从美育角度看,学生的英语实践过程应是再现英语美的过程。这个实践不是机械乏味的死记硬背,而是令实践者感到成功,听者或读者感到愉悦的趣味活动。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能让学生感受到口头上的表现美,而妙笔生花的写作能升华英语的表现美。 教师应坚持指导学生拿起笔来由简到繁地借鉴英语美,模仿英语美并最终创造英语美。只有当学生能主动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和其他生活积累去创造性地表现自我时,他们才能真正领悟并感受到英语美。 三、构建民主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英语教学的和谐美 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成功的课堂教学,而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营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的保证。首先,教师应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情,关爱学生,尊重并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随时地指导学生,鼓励激发学生,对学生满怀期待,充满信心,让学生大胆积极乐于融入到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中去。其次,教师应有过硬的专业素质,高尚的人格品质,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善于启迪学生心智的能力和各种手段。 试想,教师用纯正地道流利的英语满怀深情风趣幽默地进行讲解和指导,学生怎么不会被吸引、被感染,从而跃跃欲试,主动参与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顺利地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而感到身心愉快呢?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体会英语的丰富美 英语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获得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我们的英语教学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动机、兴趣、意志、信心等非智力因素。 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不仅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而且能让学生真正地提高实际能力,从而体会到英语的丰富美。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英语习得的一个更大的课堂。随着学生学习负担的不断减轻,开展英语课外活动已成为可能。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既能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能力,又能提高和完善教师的英语实践能力,从而为课堂教学的交际化提供可靠保障。 开展英语课外活动应遵循由简单到丰富,由模仿到实践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组织严谨,安排科学合理。兴趣小组的阅读、写作、书法等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英语晚会上的诗歌朗诵、英文歌曲、笑话、短剧、故事等让学生沉醉在丰富多彩的英语世界里;组织学生外出参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以及和外国朋友的接触与交流,既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参与、交际能力,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观察、注意、思维、判断、想象、创新等非智力因素,又能让学生获得有关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历史沿革与地理风貌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在英语课程不断改革的今天,英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它应是贯串于英语教学听、说、读、写、译全过程的一种对美的耳濡目染、感知感悟和潜移升华。我们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应坚持摸索,总结、创新、探索出更多类型的英语教学中的审美教

方案-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现代 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何谓美育,它是通过现实美和 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 。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儿童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儿童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 1.挖掘教材潜在美,让学生感悟美 走进英语教材,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但这美丽,远远抵挡不住教材灵魂的魅力。英语作为一门 ,它本身就具有语言美。在字里行间,英语语言本身音调的升降,读法的暴破、连读,犹如一首和谐婉转的诗歌,散发着无尽的美。在课堂教学中,我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要求自己用标准、优美的语音朗读课文,用亲切、温柔的语调和学生交流,充分利用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知道了深受欧美人喜爱的hot dog,hamburger,salad,学会了去McDonald\'s吃快餐可以礼貌地说"May I have…?"在得到帮助时不忘说声"Thank you!"给人造成麻烦时道声"Excuse me."别人有困难时,主动询问"Can I help you?"别人诚心道歉时也不忘道声:"That\'s OK."这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不正是教材的翻版吗? 2.展示教学环节形象美,让学生体验美 现代课堂教学中,难道仍以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来完成一次又一次单调乏味的英语教学吗?我们能否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代替我们的辛劳,用多种美育形式打开儿童的心扉呢?多媒体教学就能帮上忙。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颇具吸收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图像、声音、 、动画于一体,能起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What can you see?What can you hear?句型时,我用形象的动画、悦耳的音响,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中,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陶冶了美的情操。 英语教学中还常常借助 、音乐、舞蹈等艺术的魅力实施教学。如在学习"The seasons"时,让孩子们画画四季的美景:大自然的山川湖泊,鸟语花香,都走进了孩子们的画幅中,接着再进入Let\'s talk about the season you like best.版块,在画画、说说中,孩子们身心获得的巨大快乐是无可比拟的。音乐、舞蹈本身具有美的感染力。把英语句子融于歌曲之中,学生在手舞足蹈中,可以把枯燥、 的反复操练变得有声有色。课前的热身,课堂的调节,课后的巩固都可以由此来完成。如当响起"Are you happy ?Do you know?Clap your hands…"的歌曲时,孩子们一边唱一边跳,优美的旋律、优雅的舞姿,让孩子们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其乐融融。这些"美"的教学手段,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美的鉴赏能力。 3.注重教学语言艺术美,让学生鉴赏美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016179888.html,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作者:邱胜尧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5期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360docs.net/doc/4016179888.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浅谈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浅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延伸与提高。为适应当前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但是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是我们每位英语教师值得深思的课题。以下是我结合几年来的英语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a nation, is a driving force for national p rosperity, innovation education is the extending and promoting the qu ality educ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theme of current education r eform,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main position of cultivating student 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 But for a long time, the i mpact of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training of teachers in teac hing ignores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ve ability. How to carry out innovativ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clas sroom teaching, is each of our English teacher thought-provoking topi c. The following is my with several years of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 e to talk about his own views.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泉。 A, stimulate interest, is the source of pow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生理、心理的角度来看,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大脑就会立即引起兴奋,思维变得敏捷和活跃,在学习中就能进入最佳状态,并能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去了解学生的喜好,采用教学卡片、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学生喜欢的游戏、竞赛、绘画、表演、唱歌,chant等形式,在教学中集知识和趣味为一体,以满足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 From the physiological, psychologic al point of view, students interested in the learning content, the br ain will immediately excited, thinking more agile and active, can ent

英语中的美育教育

引导学生对课文中人物艺术形象美的欣赏,是进行审美教育不可缺少的。如课文Martin Luther King,JR.中对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丁?路德?金为废除种族隔离、实现种族平等而顽强不息地斗争直至献出宝贵生命的描述;在The Merchant of Venice一文中对夏洛克贪婪、凶残成性的丑恶面貌的淋漓尽致的描写;……这些艺术形象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人生观、生活体验以及审美观。指导学生读这样的文章,可以让他们从正面或反面的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作者所寄托的美学理想和审美价值,也能使学生粗疏的审美观转化为比较高尚、敏锐、真实的审美观,把他们“非音乐的耳朵”转化为“音乐的耳朵”。 总之,从多方面充分发掘新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启发、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中蕴含的各种各样的美,是中学外语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 二,在情景中感受美 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电化教育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迅速排除难点,把握重点,掌握英语知识,这种手段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中学英语教学中。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色彩、背景、音响效果等,通过学生的表演,真实地表现人物活动场景。表演者和观赏者都是审美的主体,都能从中感受和鉴赏美,学会创造美。教学中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充分利用教具、体态语言、动画等,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形象、富有感染的情境界中去,让学生直观感受美。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中美和趣味性的因素,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使美育融于英语知识学习之中。 三,在朗读教学中体验美、领悟美。 首先,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具有语言的美感,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感受到美,让他们在跟读时模仿抑扬顿挫折的语调,在对话时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朗读时注重轻重缓急的节奏。朗读,是一门艺术。通过朗读,准确传神地读出课文的思想内容,使课文形象化、生动化。这除了要有准确的语音、语调的基本功之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朗读时,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都要统一在一定的感情基调上,即统一在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这一基调上。如Martin Luther King,JR.一文,作者的思想就一直沉浸在悲痛、庄严、愤怒的感情中。因而朗读这篇课文时,就应把握住这种感情而确定一种深沉、悲愤、激昂的语调朗读。读到文中感情较平静处,可读得流畅明快些;读到文中感情激动处,则朗读时可加强语气,加大音量,读出内涵,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创造出一个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可有教师有表情地范读、领读或配乐朗读;也可有学生仿读、齐读、轮读或分角色读。朗读的方式不能千篇一律,而应依据教学内容进行总体设计。如The Necklace这篇文章就适合分角色朗读。而A Garden of Poems一文就适宜配乐朗读。一句话,无论何种形式的朗读,都应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体验美,领悟美。 总之,让学生在学英语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想修养,增强审美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感情的升华,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造一个完美的自我。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当然这不是一蹙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接受德育的教育和美育的熏陶,我想他们在开放作文中体现出的不仅仅是他们独特创新的思维,还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们的真情实感,当他们面对美丽和谐的画面时,会尽情地抒写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使他们笔下的英语文章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发表时间:2013-11-28T14:04:42.530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陈春锋[导读] 现代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笪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陈春锋 现代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美育渗透英语教学探索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既是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渗透美育?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从而感受美和欣赏美,始终对学习英语保持浓厚的兴趣?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 用教学的艺术美提高学习兴趣 1.1 教师语言的艺术美。语言是人们思想沟通的桥梁,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情操都可以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美的语言有强大的感染力,可以沟通思想、增进感情、和谐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英语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如果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用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清晰标准的发音、适中的音量来授课,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中,不容易分散注意力,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爱迪生说过: “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自然美、人文美能打动学生心灵,教师优美的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 1.2 教师的教态美。教态是无声的语言,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的作用,能很好地把语言信息传递给学生。教态的艺术首先强调的是自然。无论教师是在提问、板书还是在演示,一举一动都要自然、大方、得体。教态的艺术还在于授课时的微笑。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向学生传递着美的信息,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1.3 教师的板书美。板书是教师在课堂上把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思路展现给学生的一种方式,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果教师的板书字迹潦草、零乱又无重点,会给学生造成散漫随便、知识点混乱和思想不清晰的感觉。受此影响,学生也会处于一种懒洋洋的状态,提不起精神,甚至会产生不耐烦的心理。反之,如果教师注重板书的艺术美,在板书时力求新颖、简洁、清晰、有条理、重点突出,书写的字迹规范秀气,学生看着板书觉得赏心悦目,能引发学生对美的思索,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学效果得以强化。 1.4 服饰美。教师的穿着打扮也是一门艺术。如果教师的穿着大方、得体、精神,能给学生一种愉快美好的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营造美的课堂氛围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英语教学追求的是一种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英语教师的服饰风格也可以趋于新颖、活泼、休闲,不必过于庄重拘谨。 2 用英语的内在美去感染学生 和汉语一样,英语本身就蕴涵着美。然而对于中国学生而言,由于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之中,习惯于用汉语思考问题,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不了解,对英语感受不深刻,难以领悟和体会英语的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启发,向学生揭示英语的美,同时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激发学生体会美、欣赏美、表达美的热情,从而使学生全身心进入审美意境,感受英语内在美。 2.1 让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感知语音语调的节奏韵律之美。英语是按意群来表达意思的,在句中有轻重急缓之分,想要让听者清楚明白信息往往通过重读加以强调,而利用语调的升、降来表达感情的变化,每表达完一个意思就作适当的停顿。因而英语的节奏感很强,语音语调抑扬顿挫,富有韵律美。通过多听,能让学生熟悉英语的语音语调、发音规律,感知英语的节奏韵律之美。除了听的训练外,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说英语。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情趣、艺术感受等综合素质充分发展。 2.2 在讲解课文中向学生展示英语的内在美。除了通过感官去感受英语的美,还可以理性地去欣赏英语的内在美。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介绍一些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英美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领会英语文化的内涵,从而深入认识课文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指导学生去欣赏句式地道优美、表情达意的单句;结构严谨、语言简洁的段落;构思巧妙、布局合理的篇章。利用精心设计的提问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写的特定意境。指导学生理解新词句和语法在具体语境中的描述、渲染和表达,品味某词组的贴切和某句型的精妙,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感受语言美。 2.3 让学生在写的训练中表现美、创造美。教师指导学生由模仿开始,进行写的训练,从而表现英语美。这是英语教学中渗透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形成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模仿美的句式、漂亮的框架结构来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主动地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去思考、去实践、去再现英语的美,同时也加深了对英语美的感知和领悟。 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促学、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让美激发学生们的热情和创造力,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以有效地促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杜威.民主主义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 2 亚瑟?亨?史密斯著.中国人的性格.学苑出版社,1998 年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余自昂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余自昂 发表时间:2012-03-01T09:37:01.290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2年1月供稿作者:余自昂 [导读] 英语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它首先要承担"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身体心理素质"的历史任务 余自昂(作者单位:河南省宝丰县第三初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1-0029-02 英语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它首先要承担"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身体心理素质"的历史任务.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在“应试教育”的左右下,英语教学大多是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生成绩高低,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教”而忽视“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听、说、读、写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现象都无疑一有悖于语言教学规律,结果是教师把-门活生生的语言实践课,上成了枯燥乏味,毫无生机的呆板课。学生学了几年英语,到头来耳听不懂,口不能言,两极分化严重,语言运用能力极差,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外语教学出现了严重危机。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渗透素质教育?具体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呢?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这些问题。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策略和文化”等五个方面。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首次把“情感、策略和文化”引入教学目标,并实现目标分极使之更加层次化、具体化,这无疑给新时期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对基础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带来生机。 一、点滴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因此,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如果一个人只学语言不学文化,那么他很难学好该语言。关于文化内容有人用大写的文化(Culture)和小写的文化(culture)来表示。大写的文化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等;小写的文化指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禁忌幽默、风土人情等。学习一个民族的文化知识不仅有助于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习该民族的语言。语言的得体性离不开文化知识,要使学生在交际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恰当的话,就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尽量减少交际错误。交际错误可分为两种:一是语言错误,二是文化错误。现代外语教学观点认为文化错误往往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教语言知识,而且要教文化知识。 二、创设交际情境,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英语是一种语言。它包括基础知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语言教学的目的来看,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应当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知识只是语言的构成规则,在使用语言时,除要遵循语言的构成规则外,还应遵循语言的使用规则。由此可见,交际能力是语言的构成规则和语言的使用规则在一定情景中的具体运用。 为了培养交际能力,在教学中应恰当创设交际情境。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学科,是一种交际工具。实践证明学习语言的一条最佳捷径,那便是有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即使没有一个真实的纯英语交际的大环境,但我们绝对有能力营造、创设一个基本接近于说英语、用英语的交际小环境。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优美动听的英文歌曲,勇于探索创新的人物形象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等无不给语言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交际素材。如问候、指路、购物、看病、打电话、邀请亲友、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等题材,教师一可通过实物及教具演示、看图及投影会话、扮演角色形象、诗歌故事演讲、日常生活小事对话等课堂活动运,运用听录音、放录像、绘制简笔画等手段、组织英语演说竟赛、课外英语角交流等活动,创设语言交际情境,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教师还要不断调查研究,掌握交际动态,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克服部分中差生不敢说、害怕说错、羞于启齿的语言心理障碍,尽可能多地为中差生提供交际机会,分层、分组组织他们进行情景会话表演,使转化中差生工作上一个台阶。这样,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和学生实际相联系,通过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组织大量听、说、读、写等交际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了初步语感,并内化知识,形成技能,增强了语言实践运用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剧增。在中学阶段,只能选取最基础、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其它更多的知识,包括源源不断的新知识,只能靠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或者终生学习。难怪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的人。素质教育要求必须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思维、学会选择、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具有终身的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一改只顾“教”而不顾“学”的做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探讨关于“学”的方法,促成“教学过程”向“学教过程”的转变,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可能。大力提倡并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做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库,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学了几年英语以后,还要教师领读单词,还要由教师逐句把课文译成汉语;不少学生只会认读课文,而对与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课外阅读材料,则看不懂或阅读速度很慢;很多学生可以背诵不少句型和语法规则,但在说和写英语时却错误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应当有以下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主动预习,发现问题;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维,解决问题;课下主动复习,总结和归纳,加强记忆;学习单词能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听英语要勤听、多听、会听;说英语要勤说、多说、敢说;读英语要多读、快读;写英语要多写、常写等。教师有必要按照教材体系和学生认识水平,使学生养成如下几方面的学习习惯:语音为首的听说习惯、按时预习新课习惯、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习惯、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习惯、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习惯、及时复习所学知识习惯等。 (二)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一刀切,而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充分培养个性。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