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抒情方式教案

合集下载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第一章: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 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学体裁,通过韵律、节奏、形象等手段,凝练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2 诗歌的特点:1.2.1 语言精炼:诗歌的语言经过精心挑选,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1.2.2 情感真挚:诗歌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2.3 想象丰富:诗歌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1.2.4 形式多样:诗歌有各种形式,如绝句、律诗、词、赋等。

第二章:古代诗歌的分类与历史背景2.2 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诗歌特点和代表人物。

第三章:诗歌的表达技巧3.1 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单位,通过具体的事物描绘出抽象的意境。

3.2 比喻:比喻是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突出其中一个特点。

3.3 象征: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或思想。

3.4 拟人:拟人是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3.5 借代:借代是用一个与所要表达的事物有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第四章:诗歌的鉴赏方法4.1 了解诗歌的背景:研究诗歌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创作动机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

4.2 把握诗歌的主题:通过诗歌的形象、情感、思想等方面,提炼出诗歌的主题。

4.3 分析诗歌的结构:分析诗歌的起承转合,了解诗歌的组织结构和艺术构思。

4.4 品味诗歌的语言:关注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对仗等技巧。

第五章:诗歌鉴赏实践5.1 选取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表达技巧。

5.2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鉴赏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六章:意象与意境的解读6.1 意象的构成:分析诗歌中意象的选取、组合和创造,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6.2 意境的营造: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意象的叠加、空间的拓展和情感的渲染来营造意境。

6.3 案例分析:以具体诗歌为例,解读其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体会诗歌的美感。

《锦瑟》教案:悲怆的音乐与诗歌抒情

《锦瑟》教案:悲怆的音乐与诗歌抒情

《锦瑟》教案:悲怆的音乐与诗歌抒情一、教学目标1. 了解《锦瑟》的背景知识,理解其历史和文化意义。

2. 分析《锦瑟》的诗歌结构和语言特点,掌握其韵律和节奏。

3. 深入解读《锦瑟》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理解其悲怆的抒情风格。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提高其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抒情诗,了解其创作的背景和历史。

2. 诗歌结构:《锦瑟》的诗句结构和韵律特点,分析其诗歌的形式和布局。

3. 诗歌语言:《锦瑟》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解读其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4. 诗歌情感:《锦瑟》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分析其诗歌的悲怆情感和抒情风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锦瑟》的背景知识,分析其诗歌结构和语言特点。

2. 文本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锦瑟》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4. 写作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评论写作,提高其文学批评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的表现。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3. 写作作业: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评论写作的质量。

4.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的考试题目,评估学生对《锦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锦瑟》原文和注释,诗歌鉴赏教材和相关学术资料。

2. 多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辅助教学和增加学生兴趣。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诗歌鉴赏材料和相关文章。

4. 图书馆资源: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深入的诗歌研究和学习。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锦瑟》的背景知识和作者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第二课时:分析《锦瑟》的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解读其诗句的意义。

3. 第三课时:深入探讨《锦瑟》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讨论其悲怆的抒情风格。

高中生诗歌赏析课教案

高中生诗歌赏析课教案

高中生诗歌赏析课教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赏析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诗歌教学,本文将提供一个高中生诗歌赏析课的教案范本,以期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诗歌的海洋中遨游,感受语言的魅力。

首先,教案的目标应该明确。

在这个教案中,我们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构成,包括韵律、节奏和意象等,并能够通过赏析诗歌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同时,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分析,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捕捉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以及如何将这些情感和思想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合理。

在诗歌赏析课上,教师可以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为教学材料。

例如,可以从古诗词中挑选经典的唐诗宋词,也可以从现代诗歌中选择一些风格鲜明、意境深远的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对诗歌的背景知识进行讲解,比如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诗歌的形式特点等,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然后,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在诗歌赏析课上,教师可以采用讲解、讨论、朗读、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

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朗读可以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声音美;写作则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或创作诗歌。

此外,教学步骤要清晰。

教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导入、新课讲解、学生活动、总结反馈。

导入部分可以通过提问或者播放相关音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新课讲解部分要详细阐述诗歌的特点和意义,确保学生能够理解。

学生活动部分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总结反馈部分则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提升学习效果。

最后,教学评价要全面。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理解程度、参与度、表达能力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还能够激励他们在诗歌学习上不断进步。

《高考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抒情与结构》教案

《高考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抒情与结构》教案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抒情与结构【教学目标】1、理解并能辨析诗歌景与情的关系2、理解并能辨析诗歌构思的抑扬、照应及其作用3、明确高考试题命题点4、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学重点】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学方法】练习、讲授、归纳【教学步骤】一、诗歌景与情的关系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表现方式古诗词以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

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

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诗句。

一般来说,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都要把握这些抒情诗句。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方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

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暗示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表达抗金复国的决心。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缘情写景。

):诗人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一般情况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

”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滚滚江水犹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3、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古代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教案诗中有真情乃需细品评——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情感的手法。

2. 通过典型的抒情手法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 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学会运用必备的答题技巧有条理的规范答题。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2、3 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问:明年六月份你考上理想的大学,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你会怎么说?那如果让你用一句古诗来表达,你会用哪一句?答: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2. 问:当你伤心的时候,你又会用哪句古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3. 问:当你看见外面下起小雨你会怎么告诉你的同学?答: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4. 问:如果你的同学跟你讲“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你会怎么跟你的同学炫耀你很有学识?答:腹有诗书气自华。

——宋·苏轼《和董传留别》5. 问:当你思念一个人的时候,你会用哪句诗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人生在世,常常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心灵的触动,正如古人所说:“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钟嵘《诗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在古诗词中诗人是怎样来表情达意的?有没有规律可循呢?二、明确目标1.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情感的手法。

2. 通过典型的抒情手法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 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学会运用必备的答题技巧有条理的规范答题。

三、预习检测请指出下列诗句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

1.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直抒胸臆、直接抒情)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教案

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教案

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抒情方式的种类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和欣赏诗歌抒情技巧的能力。

3.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抒情方式的分类: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2. 直接抒情的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的方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怀古伤今。

3. 分析具体诗歌中的抒情方式及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诗歌抒情方式的分类及特点。

2. 难点:分析和欣赏诗歌中的抒情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抒情方式的分类及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中的抒情方式及技巧。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诗歌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2. 新课导入:讲解诗歌抒情方式的分类及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诗歌中的抒情方式及技巧。

4.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进行互动讨论。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诗歌抒情技巧的了解。

六、课后作业1. 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抒情方式及技巧。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抒情方式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抒情方式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分析和欣赏诗歌抒情技巧的能力。

3.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互动讨论的情况。

八、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教学。

2. 相关资料:关于诗歌抒情方式的学术论文、书籍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资料。

九、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十、教学预案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在互动讨论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 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引导,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章:直接抒情的技巧与案例分析讲解直抒胸臆的方式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

古诗鉴赏之抒情教案

古诗鉴赏之抒情教案

古诗鉴赏之抒情教案古诗鉴赏之表达技巧- -关于抒情一抒情方式(一)、总论情与景关系: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在中国的诗歌中,都可找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

人物是将军和征夫。

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

饮浊酒,愁不能寐。

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现在看下面这首七绝《题金陵图》 (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

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317—589年)。

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

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

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1伤感。

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

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二)、抒情手法分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

诗歌鉴赏之抒情方式教案资料

诗歌鉴赏之抒情方式教案资料

诗歌鉴赏之抒情方式诗歌鉴赏之抒情方式【教学目标及重点】【教学目标】复习古代诗词常见的抒情方式;识记术语并能灵活应用,规范答题步骤。

【教学重点】识记术语并能灵活应用,规范答题步骤。

【课时】一课时【课型】复习课【教学步骤】导入:常见的诗歌鉴赏中让人头疼的术语归纳整理。

(学生课前收集整理。

)教学过程:1、考点解说: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用典、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工笔、白描、动静结合、比兴、抑扬等。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结构特点(谋篇布局)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照应、铺垫、承上启下、以景结情等。

2、常见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3、考题回放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请赏析三四两句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手法,描绘了()行为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情感,达到了(表达效果。

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问:三、四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赋予客观事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

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问: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以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却处境不好的凤凰自喻,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谈诗歌的抒情方式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诗歌常见的抒情方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掌握鉴赏诗歌抒情方式的方法。

3、培养涵咏诗歌的性情,欣赏抒情诗歌的艺术美。

【教学重难点】
1、鉴赏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及其作用。

2、准确表达古典诗歌抒情方式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是否发现:课前布置的三道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内容有什么共同点?——考察了诗歌的表达技巧,具体来说是考查诗歌如何抒发情感的,也就是诗歌的抒情方式。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

“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正如《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千百年来,那些感人肺腑而流传不衰的诗篇,无一不是诗人的情怀和心志的形象显现。

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特征,“情”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纽带。

因此,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是欣赏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古典诗歌常见的抒情方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掌握鉴赏诗歌抒情方式的方法。

3、培养涵咏诗歌的性情,欣赏抒情诗歌的艺术美。

三、预习反馈
小组讨论:对小组展板答案进行纠错,思考三首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可能存在的错误答案:
1、缺少文化积淀,没有一定的诗歌鉴赏术语储备,答题“踩”不到点上。

2、脑中有一定诗歌鉴赏术语,但不能准确、规范的运用诗歌鉴赏术语,答题思路很混乱,不易得分。

如:借物言志)
四、考点阐释
(一)古典诗歌常见的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咏物抒怀,托物起兴)
③借事抒情(古事:借古讽今,咏史抒怀;今事:寄情于事,因事缘情)
(二)结合诗歌具体讲析
1、直接抒情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也叫直抒胸臆。

①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诗集•鼓吹曲辞》)这首诗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撼人心。

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全诗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间接抒情
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地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咏物则托物言志,咏物抒怀;叙事则因事缘情,咏史抒怀。

①借景抒情
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
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06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1分)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1分)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2分)
一般情况下,借景抒情主要是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②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
感,使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2、问:下面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瀑布联句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答:诗作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借写气势磅礴、冲决一切、一往无前的瀑布形象,(2分)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2分)
③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讽喻当朝。

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说说它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答:本诗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

(1分)贾谊的才华无下伦比,汉文帝不问他治国大计,偏去问鬼神之事,甚至不顾帝王之尊,移动席位靠近,一直听到半夜,而对千万苦难苍生的安危死活却一句不提,
这不是荒唐透顶么?(2分)李商隐嘲讽的是汉文帝,其实也是嘲讽晚唐一些昏庸君主,嘲讽所有以求贤来博取名誉而实际并不重贤的统治者。

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2分)
借事抒情之“事”也可为“今事”,“因事缘情”即“寄情于事”,通过对具体人物形象和生活事件的叙述来抒发作者情感的手法。

作者的情感往往曲折地蕴含在人物、事件的叙述之中。

品读此类诗歌要洞幽发微,体情察意。

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通篇叙事,借助寄家书一事,通过拆开信封再检杳这一细节,寓情于事,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又如宋代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最后一句只描绘了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

人在孤寂焦急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做一种单调机械的动作,而在于诗人就表现为“闲敲棋子”。

落灯花固然是敲棋所致,但也委婉地表达了灯芯久燃,期客时长的情形,诗人怅惆失落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五、赏析方法及步骤
1、答题基本步骤
①明确手法——分析所运用的手法
②展现景象——分析所描绘的景象(或所刻画的形象,或所描述的事情)
③分析情感——分析所表达的情感(或所表现的心境,或所体现的追求)
④说明效果——分析所产生的效果
2、答题语言样式:
某诗(或某句)运用了×××手法,描绘了×××景象(刻画了×××形象或描述了×××事情),表达了×××情感(表现了×××心境或体现了×××追求),达到了×××表达效果。

(当然,这是就一般样式而言的,对它的理解也不能过于死板。

在具体鉴赏过程中,尤其是鉴赏水平较高的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机的变通,从而产生富有个性的变式。


六、实战练习
(2010·宜昌二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和晋陵①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②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③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④,归思欲沾襟。

【注】①晋陵,即今江苏常州。

②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先代已迁居洛阳巩县。

作此诗时,作者在江阴县任职。

③淑气,春天温暖气候。

④古调,这里指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问:诗的首联为抒情埋下了伏笔,颔颈、颈联两联与尾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颔联、颈联承“物候新”展开描写,借写他乡春色,暗点怀乡之思,这是借景抒情;尾联则直抒胸臆,点明“归思”的主旨。

七、教师小结
诗歌鉴赏是考试重点,也是难点,但是大家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留心多归纳每一类诗歌的鉴赏方法,你们一定会有所突破。

最后祝同学们扬起自信的风帆,挂起理想的航灯,驶向胜利的彼岸。

教学反思:诗歌重在抒情,抒情方式是诗歌艺术手法的重中之重。

理解掌握了抒情的不同方法,能帮助学生快速提升诗歌鉴赏的水平。

把握诗歌的情感从手法入手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教学效果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