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综合设计参考资料全

合集下载

电子综合设计EDA课程设计-交通信号灯控制器

电子综合设计EDA课程设计-交通信号灯控制器

课程设计报告2014-2015学年第2学期课程设计名称:电子综合设计EDA课程设计院(系):电子信息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班级: BX1207学生姓名:顾问学号:121003430712 综合实验时间: 2015/7/20-2015/7/24指导教师:钟旭提交时间: 2015/7/24上海电机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目录1. 题目名称 (1)2. 内容摘要 (1)3. 设计任务和要求 (1)4. 系统方案 (1)5. 设计方法——硬件设计 (2)6. 设计方法——软件设计 (3)7. 系统调试 (4)7.1使用的主要仪器和仪表 (4)7.2调试电路的方法和技巧 (4)7.3整体性能测试数据和波形 (4)7.4调试中出现的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 (5)8. 设计成果 (5)9. 设计结论 (7)10. 收获和体会 (7)11.附件(源程序) (7)参考文献 (16)1.题目名称交通信号灯控制器2.内容摘要本次课程设计通过HDL技术设计交通灯控制系统,其设计描述可被不同的工具所支持,可用不同器件来实现。

利用Verilog HDL语言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设计交通灯控制系统,使其实现道路交通的快速正常运转,突出了其作为硬件描述语言的良好的可读性、可移植性和易理解等优点,并通过QuartusII和ModelSim完成综合、仿真。

此程序下载到FPGA 芯片后,可应用于实际的交通灯控制系统中。

通常的设计方法基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进行,电路元件多、接线复杂、故障率高。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EDA技术的出现,数字电路的设计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FPGA是一种用户根据各自需要而自行构造逻辑功能的数字集成电路,其种类很多,内部结构也不同,但共同的特点是体积小、使用方便。

本论文介绍了用VerilogHDL语言设计交通灯控制器的方法,并在QuartusII系统对FPGA芯片进行编译下载,由于生成的是集成化的数字电路,没有传统设计中的接线问题,所以故障率低、可靠性高,而且体积非常小。

《电力电子技术》综合复习资料(DOC)

《电力电子技术》综合复习资料(DOC)

《电力电子技术》综合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晶闸管在其阳极与阴极之间加上电压的同时,门极上加上电压,晶闸管就导通。

2、只有当阳极电流小于电流时,晶闸管才会由导通转为截止。

3、整流是指将变为的变换。

4、单相桥式可控整流电路中,晶闸管承受的最大反向电压为。

5、逆变角β与控制角α之间的关系为。

6、MOSFET的全称是。

7、功率开关管的损耗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另一方面是。

8、将直流电源的恒定电压,通过电子器件的开关控制,变换为可调的直流电压的装置称为器。

9、变频电路从变频过程可分为变频和变频两大类。

10、当晶闸管可控整流的负载为大电感负载时,负载两端的直流电压平均值会,解决的办法就是在负载的两端接一个。

11、就无源逆变电路的PWM控制而言,产生SPWM控制信号的常用方法是。

12、在电力电子器件驱动电路的设计中要考虑强弱电隔离的问题,通常主要采取的隔离措施包括:和。

13、IGBT的全称是。

14、为了保证逆变器能正常工作,最小逆变角应为。

15、当电源电压发生瞬时与直流侧电源联,电路中会出现很大的短路电流流过晶闸管与负载,这称为或。

16、脉宽调制变频电路的基本原理是:控制逆变器开关元件的和时间比,即调节来控制逆变电压的大小和频率。

17、型号为KP100-8的元件表示管、它的额定电压为伏、额定电流为安。

二、判断题1、给晶闸管加上正向阳极电压它就会导通。

2、普通晶闸管外部有三个电极,分别是基极、发射极和集电极。

3、在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中,带大电感负载,不带续流二极管时,输出电压波形中没有负面积。

4、GTO属于双极性器件。

5、电压型逆变电路,为了反馈感性负载上的无功能量,必须在电力开关器件上反并联反馈二极管。

6、对于三相全控桥整流电路,控制角α的计量起点为自然换相点。

7、IGBT属于电压驱动型器件。

8、晶闸管采用“共阴”接法或“共阳”接法都一样。

9、在触发电路中采用脉冲变压器可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10、GTO的关断是靠门极加负信号出现门极反向电流来实现的。

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综合测评题报告

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综合测评题报告

2
2.加法器
①此电路为反相求和电路 Ui2=-(10Ui1+Uo1) ②R5 和 R6 构成补偿电阻。
Ui2=-R4(Uo1/R2+Ui1/R3) 代 入 电 路 参 数
3
3.滤波器
①三角波的傅里叶级数
x(t)
A
-T0/2
T0/2
t
x (t ) 的一个周期中, x(t ) 可表示为 在
由于
x (t ) 为偶函
T 2 R3C ln(1 2 R1 ) R2
在电路中
RP 1
R2

RP 1
,我们取
R1
=10k ,峰值为 2V , Vcc=6V ,
UT
=1/3Vcc 所以
=0~50k 就可以了。C 我们选 104(0.1nF),振荡周期为 0.5ms,
2 R1 ) R2
根据
T 2 R3C ln(1
10
4.滞回比较器
门限设置为 3V,比较取来是是一个 不等脉宽的方波。
11
四、电路实际结果及分析
六参考文献信号波形合成实验电路设计基于nimultisim10的函数发生器设计与仿真基于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差分放大器的函数发生器设计与实现邬玉波多波形函数发生器设计教学研究proteus在电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刘伟proteus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电子工艺技术与实践林海汀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第5
《电子线路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T0 A A t ( ≤ t ≤ 0) T0 2 2 x(t ) T A A t (0 ≤ t ≤ 0 ) T0 2 2
数,故正弦分量
4
幅值
bn 0 , 常值分量

广东工业大学电子技术综合设计与实践课程设计-交通灯控制器

广东工业大学电子技术综合设计与实践课程设计-交通灯控制器
2 模块及其原理介绍........................................................................................................................................................ 2 2.1 分频器模块...............................................................................................................................................................2 2.2 主控制器模块...........................................................................................................................................................2 2.3 计数器模块...............................................................................................................................................................3 2.4 数码管显示模块........................................................................................................................................................4 2.5 交通灯显示模块........................................................................................................................................................5 2.6 复位功能模块............................................................................................................................................................6 2.7 特殊功能模块...........................................................................................................................................................7

综合电子系统课程设计

综合电子系统课程设计

综合电子系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综合电子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实验技能。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了解电子元件的基本特性、功能和应用;掌握电子电路的设计原理和方法;理解电子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技能目标:能够使用电子仪器仪表进行电路测量和调试;具备分析和解决电子系统问题的能力;熟练使用电子设计软件进行电路设计和仿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将电子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电子元件:介绍电子元件的基本特性、功能和应用,如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晶体管等。

2.电子电路:讲解电子电路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包括放大电路、滤波电路、整流电路、振荡电路等。

3.电子系统:介绍电子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如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

4.实验操作:进行电子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仪器仪表,测量和调试电路,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让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电子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实验法: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齐全的实验设备,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Cp-hllol参考资料电器电缆综合

Cp-hllol参考资料电器电缆综合

、.~①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电缆的型号由八部分组成:一、用途代码-不标为电力电缆,K为控制缆,P为信号缆;二、绝缘代码-Z油浸纸,X橡胶,V聚氯乙稀,YJ交联聚乙烯三、导体材料代码-不标为铜,L为铝;四、内护层代码-Q铅包,L铝包,H橡套,V聚氯乙稀护套五、派生代码-D不滴流,P干绝缘;六、外护层代码七、特殊产品代码-TH湿热带,TA干热带;八、额定电压-单位KV有关电缆型号的问题1、SYV:实心聚乙烯绝缘射频同轴电缆2、SYWV(Y):物理发泡聚乙绝缘有线电视系统电缆,视频(射频)同轴电缆(SYV、SYWV、SYFV)适用于闭路监控及有线电视工程SYWV(Y)、SYKV 有线电视、宽带网专用电缆结构:(同轴电缆)单根无氧圆铜线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锡丝铝)聚氯乙烯(聚乙烯)3、信号控制电缆(RVV护套线、RVVP屏蔽线)适用于楼宇对讲、防盗报警、消防、自动抄表等工程RVVP:铜芯聚氯乙烯绝缘屏蔽聚氯乙烯护套软电缆电压300V/300V 2-24芯用途:仪器、仪表、对讲、监控、控制安装4、RG: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接入网电缆用于同轴光纤混合网(HFC)中传输数据模拟信号5、KVVP:聚氯乙烯护套编织屏蔽电缆用途:电器、仪表、配电装置的信号传输、控制、测量6、RVV(227IEC52/53)聚氯乙烯绝缘软电缆用途:家用电器、小型电动工具、仪表及动力照明7、AVVR 聚氯乙烯护套安装用软电缆8、SBVV HYA 数据通信电缆(室内、外)用于电话通信及无线电设备的连接以及电话配线网的分线盒接线用9、RV、RVP 聚氯乙烯绝缘电缆10、RVS、RVB 适用于家用电器、小型电动工具、仪器、仪表及动力照明连接用电缆11、BV、BVR 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用途:适用于电器仪表设备及动力照明固定布线用12、RIB 音箱连接线(发烧线)13、KVV 聚氯乙烯绝缘控制电缆用途:电器、仪表、配电装置信号传输、控制、测量14、SFTP 双绞线传输电话、数据及信息网15、UL2464 电脑连接线16、VGA 显示器线17、SYV 同轴电缆无线通讯、广播、监控系统工程和有关电子设备中传输射频信号(含综合用同轴电缆)18、SDFAVP、SDFAVVP、SYFPY 同轴电缆,电梯专用19、JVPV、JVPVP、JVVP 铜芯聚氯乙烯绝缘及护套铜丝编织电子计算机控制电缆电线电缆命名与型号电线电缆命名与型PE线号PE线和N线PE线,英文全称protecting earthing,简体中文名称称之为[保护导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地线]PE线是专门用于将电气装置外露导电部分接地的导体,至于是直接连接至与电源点工作接地无关的接地极上(TT)还是通过电源中性点接地(TN)并不重要,二者都叫PE线。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教学大纲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教学大纲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二、课程目标1.掌握电子技术综合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熟悉电子技术设计过程中常用的工具和软件。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授课内容1.综合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掌握电子技术综合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需求调研、方案设计、系统实施、性能测试和结果分析等环节。

介绍设计过程中常用的工具和软件,如CAD、EDA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和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电子技术设计实践通过一系列的电子技术设计实验项目,包括信号处理、电路设计、系统控制等方面的项目,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和实施电子技术实验项目的能力,并提高他们对电子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电子产品设计引导学生运用电子技术知识和综合设计的方法,设计和开发一个电子产品。

包括需求分析、产品规划、硬件设计、软件开发和产品测试等环节。

通过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电子技术和工程知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解电子技术综合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体系。

2.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电子技术实验和综合设计项目的实践操作,帮助他们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3.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4.学生报告要求学生在课程中完成设计项目,并进行书面报告和口头答辩。

通过学生报告,评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水平。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等表现。

2.设计项目报告(40%):包括设计方案、实施过程和结果分析等内容。

3.期末考试(30%):考察学生对电子技术综合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参考教材1.《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原理与方法》2.《电子技术设计》3.《电子系统设计与综合设计实验指导》七、教学时长本课程为32学时,共计16周,每周2学时。

电力电子课程设计完整版

电力电子课程设计完整版

电力电子课程设计完整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电力电子领域提供一个全面的学习框架,通过深入理解电力电子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应用实践,使学生能够:1.知识目标:–描述电力电子的基本概念、发展和分类。

–解释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包括二极管、晶闸管、GTO、IGBT等。

–阐述电力电子电路的控制策略和设计方法。

–分析电力电子系统的效率、损耗和稳定性问题。

2.技能目标:–能够识别和分析不同类型的电力电子器件和电路。

–设计简单的电力电子转换电路,如AC-DC、DC-DC和DC-AC 转换器。

–运用仿真软件对电力电子系统进行模拟和优化。

–进行电力电子设备的故障诊断和维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电力电子技术在现代社会应用重要性的认识。

–强化节能减排和绿色技术的意识,在设计中考虑可持续性。

–激发对电力电子领域创新的兴趣,以促进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电力电子的基本理论、器件结构、电路设计及其应用展开,具体包括:1.电力电子导论:电力电子的历史、发展趋势和其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电力电子器件:各类电力电子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性分析。

3.电力电子电路:常用电力电子电路的拓扑结构、控制策略及其性能分析。

4.功率因数校正:功率因数的概念、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设计与应用。

5.变频技术:变频器的工作原理、变频技术的应用领域。

6.电力电子仿真:使用仿真工具对电力电子电路进行模拟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技能,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基础理论知识和关键概念的传授。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电力电子应用案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创新思维。

四、教学资源为确保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将充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电力电子学》及相关辅助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综合设计参考资料1、音响报警电路音响报警电路应用很广。

这里筒要介绍几种结构简单、容易制作、价格便宜、性能稳定可靠、效果良好的音响报警电路 , 简称音响电路。

3D .1 用反相器组成的单频率音响电路用 CMOS 与非门和反相器及电阻、电容组成的单频率音响报警电路如图 3D-1 所示 , 图中与非门 1 和反相器 2 构成低频振荡器,与非门3 和反相器 4 组成音频振荡器。

当控制端 A 为低电平时 , 低频振荡器不振荡 , 它的输出端 ( 即图中的 B 点)为低电平 , 因此 , 音频振荡器也不振荡 , 压电陶瓷蜂鸣片不发出声音。

当 A 点为高电平时 , 低频振荡器产生矩形波 , 振荡周期为秒数量级 , 即 B 点的波形如图 3D-2 中的波形 B 所示。

这个矩形波的占空比可通过图中的电位器 Rw 来调节。

当 B 点为高电平时 ,. 音频振荡器产生方波 , 使蜂鸣片发出声响。

音频振荡器的振荡频率约为 1KHz, 改变R1的阻值或C1的容量 , 便可改变振荡频率。

据以上所述 , 可画出图3D-1 所示电路中 A、 B 、C 三点的波形 , 如图 3D-2 所示 , 其中波形C是加在蜂鸣片两端的波形 , 因此它发出的声响为间歇式。

除以上所述外 , 关于图 3D-1 电路尚有以下两点需要说明:1. 压电陶瓷蜂鸣片所能发出的音量较小 , 若需要获得较大音量, 则需采用扬声器作为电声元件 , 并加一级三极管放大器。

2. 用CMOS 或非门代替图中的与非门 , 这个电路仍可起单频率音响报警作用 ,只是蜂鸣片发出声响的条件发生了变化 , 即控制端为低电平时 , 低频振荡器和音频振荡器都振荡,使蜂鸣片发出声响 ,若A 点为高电平 , 则 B 点和 C 点均为高电平不变 , 峰鸣片不发出声音。

3D .2 两种频率交替的音响电路前面介绍的电路比较简单,成本低 , 但它只能发出 “滴一滴”的声响 ,声音比较单词。

如果期望发出 “滴-嘟、滴 -嘟”两种音调交替的声响 , 则可采用图 3D-3 所示电路。

这个电路中有三个振荡器 , 即反相器 1 和 2 组成频率约 1KHz 的音频振荡器 , 反相器 3 和4 组成频率约 2KHz 的音频振荡器 , 反相器 5 和 6 组成频率约 1Hz 的低频振荡器。

在 RS ?R 的条件下 , 图中 C 点波形的频率与 电阻、电容的近似函数关系是12.2f RC ≈(3D-1) 若 R S = R ,则11.8f RC≈ (3D-2) 若 R S = R ,则 11.4f RC ≈ (3D-3)由于音响报警电路对振荡频率要求不严格 , 因此一般可以不比较 Rs 与 R 的大小 , 一律按下式粗略估算 :11.8f RC (3D-4)显然 , 图中 a 点和 d 点波形的频率与电阻、电容的函数关系 , 跟 c 点波形的频率与电阻、电容的函数关系类似。

这个电路的工作原理是简单的,只要画出图中 a 、 b 、 e 、f 和 g 点的波形( 如图 3D-4 所示),便可知g 点的波形是两种频率交替的方波。

当控制端 A 为低电平时 , 喇叭发出两种音调交替的声响。

若 A 端为高电平 , 则喇叭不发出声音。

两种频率交替的音响电路也可以用555 集成定时器组成 , 这种电路如图 3D-5 所示。

图中的 5551组成低频振荡器 p 频率约为 1H Z ,5552 组成音频振荡器。

由于前者的输出(管脚 3〉 经过电阻接到后者的控制输入端(管脚5), 因此 , 当前者的输出为高、低两种不同电平时 , 后者可输出两种不同频率的方波。

而且 565 定时器的输出电流最大可达 200mA ,所以可直接驱动喇叭。

当然 ,只有当控制端 A 为高电平或悬空时 , 喇叭才能发出 “滴一嘟、滴一 嘟 ”的声响。

若 A 端为低电平 ,定时器 5552 处于复位状态 , 喇叭不 会发出声音。

此外 ,若 5551 和 5552 合用一块集成双定时器 556, 则可缩小体积、降低成本。

3D .3 调频式音响电路图3D- 6 是一种调频式音响电路 , 它由前后两级组成, 前级是一个低频振荡器 , 后级是一个音频振荡器。

前级中,电容C 1充电的时间常数为121()R R C τ=+ C 1放电的时间常数为21R C τ≈据图中参数可知 ,C 1充、放电的时间常数之比是 11222100101110R R R ττ++≈== 可见C 1 充电比放电慢得多 , 即 C 1 两端电压的波形如图 3D-7 中波形B v 所示 , 这个信号送给三极管 ( 它的β值应足够大〉的基极 , 再从发射极输出给后级 5552 的管脚 5 。

因此 , 在图中控制端 A 为高电平或悬空的条件下 ,5552 的振荡频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大致如图 3D-7 中的波形0v 所示 , 所以喇叭可发出类似 " 纠一乌、纠一 乌 " 的声响。

实际应用时可根据需要 , 适当调整 R 1 和 R 2 的阻值用于报警的音响电路种类较多 , 读者可参阅有关参考文献。

'2、触摸按钮和触摸开关我们知道 ,CMOS 器件的输入电阻高达 109Ω以上,它比人手指的电阻值大得多 , 因此可用CMOS 反相器或OMOS门电路及电阻、触摸探头等构成触摸按钮和触摸开关。

由于这种触摸按钮和开关没有机械运动,寿命长 ,且价格低廉,所以应用日趋广泛。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触摸按钮和触摸开关。

3E .1 触摸按钮触摸按钮由 CMOS 反相器、电阻和触摸探头构成 , 它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 分别如图3E-1(a )和 (b) 所示。

图中的电阻 R1可取6.8MΩ左右 , R2可取 100KΩ左右。

图中除了CMOS 反相器和电阻外 , 还有触摸探头。

实际上它就是两块距离很近 ( 约 lmm ) 、彼此绝缘的小导体 , 在图中用带斜线的小长方块代表。

它可以是两根距离约 1 mm 的裸导线。

若有铜板 3 可取一小块,用小刀刻去一条宽约 1mm 的铜形成绝缘缝隙 , 再在绝缘缝隙两边各焊一根连线 , 便成了使用方便的触摸探头。

当人的手指触及探头(其意是指人的手指同时触及绝缘缝隙两边的导体 ) 时 , 相当予探头上跨接一个等效电阻 , 其阻值一般小于 2MΩ( 实际阻值与人体手指的干湿程度等因素有关 ), 因 ( a)和图 (b) 中 , 反相器输入端的电位分别相当于高电平和低电平 , 因此 , 它们的输出分别为低电平和高电平。

当人的手指离开探头即常态时 , 图(a)的和图(b 〉电路分别输出高电平和低电平 , 故分别简称为 OH 型和 OL 型触摸按钮。

3E .2 触摸开关在人的手指未触及探头时,触摸按钮的输出状态是唯一的,而触摸开关有两种不同的输出状态。

它由双门 RS 触发器和两个触摸探头及电阻构成,如图 3E-2 所示。

图中的电阻 R 可取 6.8 MΩ左右。

当人的手指触及探头 A 时 , 输出电压 V0为高电平。

手指离开探头A后,V0仍保持高电平不变,直至手指触及探头 B, Vo 才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

触摸开关也可用或非门和探头及电阻构成 , 其电路留给读者思考,也可查阅其他参考资料。

3、编码电子锁电子锁的种类较多 , 下面介绍触摸式编码电子锁和密码报警电子锁。

编码电子锁不需要钥匙 , 只要记住一组十进制数字 ( 即所谓的密码 , 一般为四位数 , 例如 1479 〉 , 顺着数字的先后从高位数到低位数 , 用手指逐个触及相应的触摸按钮, 锁便自动打开。

若操作顺序不对 , 锁就打不开。

图 3H-1 是用集成电路组装的触摸式编码电子锁电路图。

图中有十个触摸探头 , 分别记为0 、 1 、 2 … 9。

此图的上方有四个 D 触发器 , 由两只CMOS 双 D 触发器 CC4013 组成。

C连到V DD。

由于电四个 D 触发器的复位端都连在一起 , 经电阻 Ro 接地 , 并接一只电容容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 , 因此在接通电源瞬间,R端为高电平 , 使四个 D 触发器自动呈“0”状态。

左边的触发器CC40131 的D1 端通过 R9 接V DD, 即 D1 始终为高电平。

它的输出端Q1也接CC40132的D2端。

同理, Q2 接D3,Q3 接D4。

因此,后一个触发器 D 输入端的状态与前一个触发器 Q 输出端的状态相同,即D n+1= Q n。

四个 D 触发器的时钟脉冲输入端CP1、CP2、CP3和CP4分别接到 1 号、 4 号、 7 号和 9 号触摸探头 , 形成 1479 四位编码。

由于四个CP 端各有一个 6.8 MΩ的电阻接地 , 因此,在人的手指投有触及 1 号、 4 号、 7 号和 9 号触摸探头时,四个CP端均为低电平。

当人的手指触及 1 号触摸探头时,由于手指的导电作用 , CP1将出现上升边,使触发器CC40131变为“1”状态 , 即 D2=Q1=1。

此后 , 当人的手指依次触及 4 号、 7号和 9 号触摸探头时 , 将依次使D3=Q2=1,D4=Q3=1和Q4=1 。

Q4 作为输出端接到三极管驱动器。

当Q4 = 1时 , 继电器接通图3H-2中电磁线圈 6,吸动铁质门栓 3 ,锁便打开。

当 Q4 = O 时,由于图3H-2中弹簧 2 的作用 , 把门栓 3 推进锁框 4 中,锁处于“锁住”状态。

图3H-2中的 1 是固定座,5是电磁线圈的框架。

图 3H-1 左侧或门 4 的输出端通过一个二极管连到四个 D 触发器的 R 端。

这个或门有三个输入端,其作用如下 :1.当人的手指触及 0 号触摸探头时 ,a 点的电位由低变高 , 这个信号经过D1和C3、R8 组成的微分电路,再经过或门 4, 使所有的 D 触发器清零。

此外 , 当 a 点为高电位时 , 以CMOS 与非门5 和反相器 6 为主构成的信号发生器产生约 500Hz 的方波 , 经过三极管放大后驱动蜂鸣片发出声响。

当人的手指离开 0 号触摸探头时 , a 点变为低电平,信号发生器停止振荡 , 声响停止。

因此0号触摸探头相当门铃按钮和清零按钮。

2. 当人的手指按编码顺序依次触及相应的触摸探头 , 使 Q 4 由低变高后 ,锁被打开。

同时 ,4Q由高变低的信号经过反相器1和电阻R 5、电容 C 1 构成的延迟电路 , 再经过反相器 2 和 3 送到或门4 的输入端。

因此 锁打开后经过一段延迟时间 , 或门 4 的输出将由低变高 , 使四个 D 触发器都恢复0状态。

3. 非编码的触摸探头 ( 在图 3 H-1 中的编号为 2 、3、5、 6 和 8) 相互并联 , 一端经过电阻 R 15和 R 16 接V CC , 另一端 ( 即 b 点 ) 经 D 2和 C 2 、 R 7 构成的微分电路 ,接到或门 4 的输入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