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诊断精度

合集下载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其特点是胃黏膜炎症,胃腺体萎缩和腺体功能减退。

胃镜检查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变化,并进行组织取样进行
病理诊断。

本研究旨在比较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以评估胃镜检查在慢性萎
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准确性。

本研究选取了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并进行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

胃镜检查结
果显示80例胃黏膜有炎症反应,20例无炎症反应;50例胃腺体萎缩,50例腺体功能正常。

病理诊断结果显示90例胃黏膜有炎症反应,10例无炎症反应;60例胃腺体萎缩,40例腺体功能正常。

对比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发现其中70例胃黏膜炎症反应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10例不一致;40例腺体萎缩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10例不一致。

统计分析显示胃黏膜炎
症反应的诊断准确率为70%,腺体萎缩的诊断准确率为80%。

进一步分析不一致的病例,发现其中病理诊断结果为炎症反应,而胃镜检查结果为无
炎症反应的10例中,8例在炎症位置或范围较小,难以被胃镜直接观察到。

病理诊断结果为腺体萎缩,胃镜检查结果为腺体功能正常的10例中,8例腺体功能减退程度较轻,难以被胃镜观察到。

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仅为初步探索性研究,因此其结论还需要进一
步的大样本研究进行验证。

在临床实践中,还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诊断结果,以确保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诊断和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探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探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探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CG)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病变范围涉及胃幽门至胃体的不同部位,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为了更好地理解CG的病理特征,本文将从胃镜下CG的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讨。

1. 反酸及胃酸分泌功能受损
由于CG患者胃黏膜上皮层受损,胃黏膜腺体数量减少及分布不均,导致胃酸分泌障碍,反酸症状明显。

临床上,反酸症状常出现在CG患者早餐后或描述为早晨憋醒。

胃镜下,CG患者口腔侧腺体数量减少,胃体和胃底黏膜粘液减少。

病理诊断时,可见胃黏膜上皮细胞列排不整、消失等结构异常。

2. 胃黏膜炎症、出血和溃疡
由于胃黏膜上皮损伤和萎缩导致胃黏膜上皮内核结构亚健康,容易受到压力和炎症的
影响。

胃部炎症、出血及溃疡是CG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

3. 胃壁厚度变化
CG患者的胃黏膜上皮层受损后,胃壁组织细胞减少,胃黏膜腺体数量变少,导致胃壁变薄。

此外,侵蚀性胃炎继发于CG后,腺体的替代作用引起胃壁增厚。

胃镜下,CG患者胃壁厚度多见于胃底和胃体,常为局限性轻度增厚。

病理诊断时胃黏膜上皮萎缩程度不同,胃壁组织细胞的死亡或半死亡状态。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程稍长,病变进程缓慢。

严重的胃黏膜损害可导致炎症、出血、溃疡等症状。

胃镜下CG主要表现为反酸及胃酸分泌功能受损、胃黏膜炎症、出血和溃疡、胃壁厚度变化等。

病理诊断时,可见胃黏膜上皮细胞数量减少、腺体数量减少、腺体发育不良等结构异常。

因此,在胃镜下观察的病理表现对于CG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非常关键。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胃病,其主要特征是胃黏膜额炎症与腺体萎缩。

一般情况下,通过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可以明确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并了解病情的具体情况。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本研究共纳入100例患者,均为首次就诊且经过临床病史和症状明确为可能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接受胃镜检查,并从病变较为明显的部位取材进行病理检查。

经过胃镜与病理诊断的专家进行独立评估,对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了评分,并记录下来。

结果显示,在100例患者中,有80例(80%)的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

对于这80例患者,胃镜检查所观察到的胃黏膜炎症和腺体萎缩与病理切片所见的炎症程度和腺体损伤程度基本一致。

而剩下的20例患者(20%)的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不一致。

对于这些病例,胃镜所观察到的炎症和腺体萎缩程度与病理切片所见存在差异。

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不一致的病例中,有10例(10%)胃镜检查结果低估了病变的严重程度,即胃镜未能观察到病变的全部范围和程度。

还有10例(10%)的胃镜检查结果高估了病变的严重程度,即胃镜所观察到的病变程度超过了病理切片所见的炎症和腺体损伤程度。

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的一致性为80%。

虽然有一定的不一致性存在,但胃镜检查仍然是一种可靠的诊断方法,并可以提供重要的临床信息。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应该互相协调,相互补充,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诊断率。

对于临床疑难病例,可以考虑联合应用其他的辅助检查手段,如血清生化指标、呼气测试等,增加诊断的准确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观察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观察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观察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胃镜检查下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接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

对患者予以胃镜检查,并观察胃镜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的准确率。

结果:在胃镜检查中,共有96例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胃黏膜肠化生、萎缩以及伴异型增生例数分别为:31(31.00%)、33(33.00%)、32(32.00%),其确诊率为96(96.00%),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确准率之间对比并无差异(P>0.05)。

结论:在临床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予以胃镜检查,其诊断结果的有效率较高,具有安全性较高、无创、经济性好以及可重复进行等优势,可作为临床疾病确诊中重要的检查方式,有效降低了误诊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观察分析在消化内科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不但在临床上没有特异性,而且与其病变的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1]。

在临床上,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贫血等症状,该类疾病具有病程长以及反复性发作的特点,缺乏特异性,所以,在临床上,需要采用准确性较高的诊断方法予以诊断,可对患者的食道、肠胃等部位所产生的病变达到有效观察。

鉴于此,本文就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观察予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具体诊断方法和结果作相应的归纳、整理。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21年1月~2022年1月为研究期间,选取我院接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有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34~76(54.8±8.7)岁。

纳入标准:(1)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诊断标准相符者;(2)沟通交流无障碍者;(3)签署相关同意书者。

除标准:(1)有较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2)存在严重的精神障碍者;(3)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

1.2 方法在患者进行胃镜检查之前,嘱咐其在检查前8h内禁止饮水和饮食,提前告知患者在检查中的流程以及需要其配合之处;在检查时,采用电子内窥镜仪器,取患者左侧卧位,以双膝屈曲的姿势予以检查,将口垫放置于患者口中,让患者轻轻咬住,在检查的过程中,让患者做到呼吸平稳,身体放松;医务人员将镜头顺延着口垫置入,缓慢下放,直至胃部,仔细观察患者胃部黏膜情况。

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樊小勇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
【年(卷),期】2016(022)029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在胃镜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选取行胃镜检查的55例疑似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胃镜下对其进行观察并诊断。

将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研究,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计算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结果55例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经病理诊断后,47例患者被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镜诊断结果中,检出4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42例符合病理诊断,其敏感度为89.36%,特异度为62.5%,准确性为85.45%,阳性预测值为93.33%,阴性预测值为50%。

结论在胃镜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胃镜对病理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但在临床诊断中,仍需将胃镜检查结果和胃黏膜活检结果相结合,避免误诊、漏诊的发生。

【总页数】2页(P21-21,22)
【作者】樊小勇
【作者单位】江西 344000 江西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胃镜下活检对胃癌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J], 朱书霞;
2.胃镜下活检对胃癌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J], 朱书霞
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临床价值分析 [J], 李晓霞
4.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J], 刘小飞;王洪军;孙玉华
5.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对照分析 [J], 孙世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是常用的方法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它们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胃镜诊断通过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从而确定是否存在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诊断
则是通过组织学的方法,对取自患者胃黏膜的活检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进一步确认和评
估患者的病情。

胃镜诊断主要依靠医生通过胃镜在患者的胃内直接观察,并记录胃黏膜的表面形态、
颜色、病变程度等。

在胃镜检查中,通常可以观察到胃黏膜的炎症、红斑、浅表糜烂以及
胃粘液的分泌情况等指标。

这些表面形态的改变可以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依据。


镜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病灶活检,从而获得病理学检查的样本,进一步确认和评估病情。

病理诊断是通过对取自患者胃黏膜的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来确定慢性萎缩性胃炎
的诊断。

在组织学检查中,病理医生会观察胃黏膜的病理改变,例如黏膜的炎症细胞浸润、腺体的损伤、萎缩、增生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病理学检查还可以评估胃黏膜的病变程度
和分级,以指导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胃镜诊断可以直
观地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和明确炎症的范围和程度。

而病理诊断
则可以通过组织学的方法,进一步确认和评估病情。

通常情况下,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是
相辅相成的,二者的结果往往是一致的。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二者的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下诊断探讨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下诊断探讨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下诊断探讨1978年WHO将萎缩性胃炎(chr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病变,每年的癌变率为(0.5%—1%) [1],其准确诊断对监测胃癌的发生致关重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和胃粘膜组织学检查,萎缩的肉眼与病理符合率为38%—78%[2]。

本文通过探讨提高内镜直视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性及优化内镜下检查,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

一、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选择在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行电子胃镜检查,所有胃镜镜检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并进行胃粘膜组织学检查的病例。

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1)单纯萎缩:粘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白区粘膜要灰白变薄;皱襞变平甚至消失(指胃体萎缩性胃炎);粘膜血管显露(只有在少量注气时,看到粘膜变薄、粘薄下血管才是变薄和血管显露)。

(2)萎缩件增生:粘膜呈颗粒或结节状。

3.活检取材,取材部位:白区粘膜灰白变薄、颗粒、结节处;标本要足够大;垂直取材,深达粘膜固有层;建议取5块;不同部位的标本须分开瓶装,并向病理科提供取材部位,内镜所见和简要病史。

4.病理诊断标准:依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诊断及分级标准(2006年.上海)”[3]。

二、结果胃镜直视下发现有萎缩性改变的有2896例,经病理诊断明确有萎缩的有2467例,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5.2%。

胃镜下有单纯萎缩表现的有2569例,经病理诊断明确有萎缩的有2172例,符合率为84.5%;内镜下萎缩伴增生的有327例,经病理诊断明确的有295例,符合率为90.2%。

三、讨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变化是胃癌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4].以往研究认为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萎缩表现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低,因此为了减少胃癌的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正确诊断,尤其胃镜直视下诊断及活检取材部位显得尤为重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应立足于胃镜与病理学检查的紧密结合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探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探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探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胃镜是其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胃镜下表
现和病理诊断的对照,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胃镜下表现主要包括胃黏膜的色泽、纹理、大小、形态等方面。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
早期,胃黏膜呈淡红色或略带黄色,纹理相对平整,大小一般正常,形态也比较规则。


随着病情的进展,胃黏膜逐渐变得薄弱,失去了正常的纹理和规则的形态,黏膜皱襞变浅、变短、变稀疏,甚至消失,形成平坦和暴露的粘膜面。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主要是根据组织学检查。

正常的胃黏膜主要由上皮细胞和
基底膜、粘液细胞和壁层血管构成。

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的上皮细
胞萎缩、基底膜增厚、粘液细胞减少和壁层血管增生。

此外,还常常伴随有淋巴细胞浸润
和腺体的萎缩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会影响到胃黏膜的健康,还会对胃黏膜屏障的功能产生
影响,从而引起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在胃镜检查中,患者的胃黏膜表现和组织学检查结果的对照十分重要。

对于早
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的表现可能尚未明显,但组织学检查可以揭示出病变的细微变化,进而为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而对于晚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的表现已经非常明显,但胃切片的检查结果依然可以提供更加详细和准确的病情描述,更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诊断精度
发表时间:2016-04-20T10:32:28.23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31期供稿作者:于波1 吴志茹2
[导读] 1哈尔滨市第二医院 150056;2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 150056 为提高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在提高胃镜分辨率的同时,强化医师对肠胃黏膜形态的精确认识,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患者肠胃黏膜形态,必要情况下还需结合病理诊断反复验证。

1哈尔滨市第二医院 150056;2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 150056
摘要:目的:合理评估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临床参考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9月-2013年9月于某医院接受胃镜检查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病理诊断结果,分析胃镜检测的符合率。

结果:32例患者在胃镜直视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26例,诊断为慢性浅层胃炎者6例,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1.25%。

结论:为提高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在提高胃镜分辨率的同时,强化医师对肠胃黏膜形态的精确认识,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患者肠胃黏膜形态,必要情况下还需结合病理诊断反复验证。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
慢性胃炎是一种在我国发病率极高的消化系统疾病,大多数胃炎为浅表性胃炎,一部分则出现黏膜下层腺体减少,即当前认为的萎缩性胃炎。

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长期随访便显得尤为必要。

当前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靠内镜下表现判断以及胃黏膜活检确诊。

胃黏膜活检所得病理切片可直接观察黏膜下层腺体变化情况,为当前国际公认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金标准。

但胃黏膜活检需要内镜下对胃黏膜的破坏性取材,为有创性检查,患者接受程度低,且对于医院胃镜设备、操作人员的要求高,更有导致出血、诱发胃黏膜损伤等危险。

与之相较,通过内镜表现直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接受度较高、痛苦较低,更适用于广泛检查,但其准确度如何,一直存在争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9月-2013年9月于我院接受胃镜检查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在33-72岁之间,平均年龄(47.74±3.43)岁。

临床表现多为上腹部不适、疼痛,伴有恶心、反酸等症状,主要发生于进食后。

排除胃、十二指肠疾病及消化性溃疡患者。

1.2病理诊断标准
慢性炎症:轻度:慢性炎症细胞较少并局限于黏膜浅层,不超过黏膜层的1/3;中度:慢性炎症细胞较密集,超过黏膜层的1/3,达到2/3;重度:慢性炎症细胞密集,占据黏膜全层。

萎缩:轻度:固有腺体数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的1/3,大部分腺体仍保留;中度: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1/3,但未超过2/3,残存腺体分布不规则;重度: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

标本过浅未达黏膜肌层者不能诊断为萎缩,胃窦部少数淋巴滤泡不算萎缩,但胃体黏膜层出现淋巴滤泡要考虑萎缩。

1.3一般方法
胃镜检查:对纳入研究的32例患者实施胃镜检查,在胃镜指导下观察患者的病灶部位,由专职医师判断、记录其表现特征。

病理学检查:在胃镜直视指导下,取所有患者病灶区域黏膜部分3块活检标本,配合甲醛固定,做成组织切片,送检。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进行X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2例患者在胃镜直视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26例,诊断为慢性浅层胃炎者6例,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1.25%。

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标本中诊断为肠上皮化生者6例,诊断为异型增生者7例。

胃镜黏膜形态表现为黏膜色泽发生变化,由桔红转变为黄、灰白、灰绿色。

可呈局部性、小灶或弥漫性表现,且黏膜相对粗糙,呈颗粒状改变,分界线不显著的阳性预测值为72.73%,合并三种胃镜黏膜形态阳性预测值为93.33%,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致病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与癌症病变存在密切联系,当前已引起了临床医疗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确立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因此,评价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准确性对提高相关科室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与常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1.25%,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镜直视下,肠胃黏膜外壁有明显变薄现象,颜色以红白为主,血管暴露明显,黏膜呈粗糙状,发生颗粒性变化。

它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国内相关文献报告结果基本一致。

但与病理诊断同样存在着18.75%的误差,且胃镜直视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敏感度表现并不高,诊断敏感性最高的黏膜形态为三种合并表现,高达93.33%,但从另一侧面显示了剩余6.67%的患者存在误诊、漏诊的可能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可呈现多种表现,患者黏膜呈红白相间表现,而以白色为核心,此种状况可能与各医院所使用胃镜仪器品种不同、光线调节远近差异所致,为尽量避免产生黏膜颜色以白色为主的现象,相关医师应尽可能拉近观察距离,明确肠胃黏膜的具体色泽,尽最大可能降低由于人为原因所造成的误诊与漏诊现象。

此外,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直视下可暴露血管、显示黏膜变薄,但在临床
诊断过程中,可能由于患者胃腔充气过量,而导致扩张,致使肠胃黏膜扩展部分变薄,同时可能将慢性浅层胃炎误诊为萎缩性胃炎,因此,在实施胃镜直视检查时,医师需注意控制充气量。

综上所述,在胃镜检测表现患者肠胃黏膜合并三种表现时,诊断的特异性相关较高,为提高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尽可能避免误诊、漏诊现象的产生,在提高分辨率的同时,还需强化医师对肠胃黏膜形态的精确认识,在检查过程中还需调节胃镜方向,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患者肠胃黏膜形态,此外,还需重视对典型病灶区域的活检。

必要情况下,需结合病理诊断,进行反复验证,进而提高诊断的符合度。

参考文献:
[1]柳茂森,朱临江,刘跃平,等.染色胃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2,28(3):33-35.
[2]乌力吉白乙.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析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1,20(5):11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